内在工作

出版日期:2015-6-1
ISBN:9787510097061
作者:[美]罗伯特•约翰逊
页数:280页

内容概要

罗伯特•约翰逊(Robert Johnson)是美国著名的荣格分析师,是将荣格作品做通俗解读的作家。他最著名的书籍包括本书以及《他:男性心理学》《她:女性心理学》《我们:爱情心理学》,以及《转化、拥抱阴影》

书籍目录

第一部分 导论:无意识及其表现形式
第一章 走进无意识
第二章 内在工作:探索无意识
第三章 另一种实相:梦的世界,想象的王国
第四章 原型和无意识
第五章 冲突与统一:信念
第二部分 释梦
第六章 走近梦境
第七章 四个步骤
第八章 第一步:联想
第九章 第二步:动力
第十章 第三步:解析
第十一章第四步:仪式
第三部分 积极想象
第十二章 定义及走近积极想象
第十三章 积极想象是神话之旅
第十四章 积极想象的四个步骤
第十五章 第一步:邀请
第十六章 第二步:对话
第十七章 第三步:加入道德限制
第十八章 第四步:举行仪式
第十九章 积极想象的阶段

作者简介

积极想象是荣格发明出来的最重要的心理分析方法;荣格对梦的分析也别具一格。本书作者罗伯特•约翰逊作为荣格的弟子,对两种方法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和分析。对释梦来说,首先主要对梦中的意象进行联想。梦是用象征来说话的,这个意象就是我们心灵的密码,当我们这个象征让我们联想到某个事物、某种感受,有恍然大悟之感,那就意味着找到了梦的密码。等我们逐一解开了梦的密码,这个梦的完整意义就会呈现。通常,梦会告诉我们内在的真相。
在积极想象中,自我——意识有深度的参与。对我们的心灵而言,一些想法、某种情绪背后往往只是冰山上的一角。只要我们肯下功夫,就可以窥见冰山下的部分。当某种恼人的情绪出现时,问它“请问你是谁?你是我内在的哪个部分?你想对我说什么?“通过这种方式,你会慢慢进入那个神奇的内在世界。
无论是运用积极想象,还是分析梦,这两种内在工作的核心在于找到无意识中需要整合的一部分——人格化——与之对话——和解。


 内在工作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条)

  •     2015年读了几本冰山系的书,目前为止,这本是最奇妙的,读的时间最长,甚至一度因为复杂的情绪而中断了阅读,但是投入之后,才发现这本又是最有意思,最实用的,开始越读越快,欲罢不能。这本书主旨非常明确,讲的是与无意识的沟通,对心理学感兴趣的朋友,应该对无意识都不陌生,虽然我是个门外汉,却对无意思始终充满着好奇和期待,对它的神秘和力量向往不已,而这本书恰恰就是这样一个纯粹的主题,而且让人惊喜的是,它是一本“用户手册”,注重的是实用性,没有拖沓的理论,全书的结构简单明了,连操作步骤都1/2/3的列出来了,而且附带各种注意事项。很久之前就接触到身心灵成长,知道了有“小我”,知道了内观的重要性,但是“小我”就是这么调皮而不受控制,内观触及内心,而且容易勾起很多诸如悲伤、愤怒、害怕的情绪,“小我”非常自然地,指挥我选择了逃避,而向外索取,索取安全感,然而向外索取导致越来越空虚而迷茫,并不能获得解脱。在这个过程中,我并没有寻找到合适的手段来帮助自己,非常意外的,却从《内在工作》这本书中得到一种共鸣和方法。承认和接纳无意识,其实并不是一个容易的过程,我觉得很容易让自己陷入一种对神秘力量的不可控的慌张当中,各种鬼神之说也会来搅乱思绪。而这本书温和的态度,是很令我欣喜的,开头走进无意识,从一位女子开车走神、一个同事莫名大发脾气说起,告诉读者无意识是一个神奇的世界,是由不可见的无意识能量、力量和智慧,以及不同的人格组成的宇宙。其实读下来会发现,作者是以荣格理论为基础的,说明无意识并不是存在于个人内部简单的一部分力量,而且从第一个人类开始,带有传承的力量,有其原型,并对我们的完整自性,与意识一样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此宏大的说明,此书却并不是旨在让读者却步的,通过梦、通过想象,是可以到达这个神奇的王国的。释梦和积极想象是此书同等重要的两个部分。既然无意识强大,而且是达到完整自性的必备部分,那么接近无意识,走进无意识,把无意识作为跟意识同样重要的平等对待,是非常必要的。释梦是一种通过分析完全不可控的梦境,来达到与无意识沟通的目的的方法,这个方法有个好处,就是取材非常容易,只要记得梦的内容,就可以着手进行,而积极想象,是通过主动对无意识发出邀请,来接触无意识。两种方法在书中都有非常具体的步骤,以及具体案例的分析。我发现有一点是非常必要,而有意使用这些方法的人很容易偷懒简略的,就是执行过程中,必须把执行内容写下来,手写或者打字,或者其他具体的方式,变成具体的文字或者行为,这样才能让意识聚焦在这个执行过程中,而不会变成幻想,在脑子里模糊流逝。其实我是很相信这个强调的。在我一再依靠头脑,假设它记忆力超群,能搞定所有事情的时候,它往往会让我失望,在头脑混乱的时候,即使是按简单条目列在纸上,也经常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所以这个强调我觉得非常重要,而且有决定性的作用。其实当读者愿意相信作者的建议,甚至带着怀疑的态度,只要开始执行作者给出的步骤,开始与无意识平等对话,就是进入到个人成长的一个全新的阶段,一种不控制,不压制,也不妥协,不依赖,一种合作的态度,非常期待有更多人和我一样,把遇到这本书当作生命的礼物,开始找寻完整的自我的旅程。
  •     《什么事是数学》是非常有意思的一本书,是犹太数学家柯朗罗宾向美国介绍正宗的德国哥廷根派数学的大作。这本书最核心的一个概念就是变换,针对不同的数学问题,哥廷根的数学都会找出一个变换,然后根据这个变换 的性质,一个难题变得极其简单。比如吧,有一个y=1/x的变换,是将一个封闭的圆内的各点与圆外的各点做成映射,这个变换有意思之处在于,经过这个变换,求解与三个圆相切的大圆的问题就变成了找一个圆与三条直线相切的简单问题。在读《内在工作》这本书的时候,我可喜欢可喜欢这本书,同时脑子里一直回味着《什么是数学》这本书里面的变换—无意识和显意识的关系跟变换那个圆内外互相映射的点多像啊。先简单介绍一下这本书。本书是美国心理学家罗伯特约翰逊的作品。罗伯特是荣格学派在美国的一员干将,对于荣格关于无意识的学说造诣很深。本书即是罗伯特阐述无意识的概念内容以及应用的一篇杰作。荣格很早就认识到无意识的重要地位。因为无意识是人类心理中的客观存在,不仅如此它还是我们社会的基石。无意识像是我们人类心理的共同源泉,它是我们共同拥有的,而各有特色的我们的意识虽然自认是独立的,却通过无意识相互联系在一起。无意识和个体意识就是很像那种几何上的变换或者映射关系,作为边界的圆是意识与无意识的分界,我们做梦或者幻想看到的形象可以看作是分界之内无意识的映像。这个映像是变换之后变形的形象,在几何中会出现直线变为圆,圆变为直线的情况;在意识中,情况要复杂得多,无意识往往会找一个类似的形象来表达自己。比如,女人往往做梦梦到令自己恼火的丈夫,醒来后就去找丈夫算账或者找茬,但其实这是她自己无意识中的阿尼姆斯用了她丈夫的形象来向她表达意向。禅宗中有一个有名的公案:禅师精修的时候总有蜘蛛来扰乱修行,很是苦恼,于是他的老师建议他,下次那只蜘蛛再来,就用笔在蜘蛛肚子上画个圆。禅师依计而行,总算精修一场,但是出关一看,那个圆画在自己的肚子上。这是一个很好的无意识映射的例子。几何变换只要反方向再变换一次就可以还原本相,但是无意识地映像还原却要难得多,因为多了个第三方—身外的物质世界。无意识常常从物质世界随手借用形象来表达自己,而自我也往往认为这些形象指向的就是物质世界。君不见现今世界还有那么多江湖骗子活得那么滋润么?他们在某种意义上都是心理学高手,但是他们的高明只在于分析和察言观色,他们能指出问题—就是根据你的梦以及各种细节看出你的忧虑。他们却不是解决问题的高手,一到这个阶段他们就胡说八道了,外物是解决不了内在的问题的。怎么解决内在问题呢?罗伯特发展了荣格的无意识学说,将无意识治疗分成了四个清晰的步骤,用于解决心理问题。从寻找无意识(积极想象),沟通,到解析和举行仪式。当然有了这四个步骤,事情变得有规矩多了,也有迹可循多了。但是,我总觉得距离完美尚有那么一点儿距离。罗伯特的书和荣格的书都读过之后,这种感觉挺明显。那种感觉就好像大藏经分为“经”“论”“律”三藏,经是佛祖亲口说出或者佛祖的事迹,而论是菩萨就佛祖的原理进行的发挥或者对佛经的论述,而律就是戒律。感觉荣格的书有着“经”的感觉,而罗伯特的书是在“论”的地位。孔子评论周文王“尽善尽美”而评论武王“尽善”而不美,大概也是差不多的意思吧。不过呢也看各人缘分,有人就是读经有收获,而有人就是读论有收获,读经他跟读故事一样,读完就忘。罗伯特虽然机械了一点,但是却有迹可循,无疑能为更多人提供帮助。这本书的许多概念都是非常好的,跟古籍中的许多提倡都是相合的。比如在意识和无意识的互动中,罗伯特强调不仅从无意识到意识的良性反馈,也要注意意识到外部世界的良性反馈。这个思想就同佛家里“回向”的想法极其吻合—修道者在亲近佛道之后会得到大利益,但是他们会在仪式的最后进行一个“回向”环节,将自己所得到的利益回向给芸芸众生,越多越好。所以我感觉,罗伯特的学说也是在接近大道或者无意识,宗教也在接近同样的事物,只不过心理学是遵循着“科学”的、“仪式”的路线,而宗教在遵循宗教的路线。这个很明显,罗伯特在仪式的第三步特别强调道德的作用,因为科学无关道德,所以必须时刻警觉;而宗教修炼的起始就是宗教概念和道德,所以他们在修行途中最强调仪式步骤,很少强调基本道德,不是不需要,而是作为基础修炼已经根深蒂固了。所以二者各有优势,又各有弱点,若能通读,则可以将无意识的网络以经纬描出,对于修行者或者心理学行业者应该是大有好处的吧。当然从境界上来讲,本书还是有束缚的。不仅仅是固着于仪式和步骤,也短于不能融合。在禅门公案中,禅师能看透内外,向内寻求只是前面的修行,到最后需要虚空破碎,内外融合。在我看来,大概就是能够深入无意识,将无意识与意识的界限打破吧。不过,到那种程度都是成佛作祖才能达到的境界,远远不是行医者面对病人所需要的知识了。
  •     《内在工作》:打开“无意识”大门的攻略初初拿到《内在工作:梦、积极想象和个人成长》这本书,我还以为是一本鸡汤类的励志书,私忖内容无非是谈如何激发内心的活力,以及从自我的角度讨论如何做好本职工作。等我翻开第一页,我知道我错了,我因而知道了这本书的价值。它实际上是心理学家荣格的弟子介绍“梦与想象”的一本攻略或者叫宝籍,它的适用性与实战性大可以用江湖上曾经掀起追逐狂澜的“武侠宝典”来比拟。孔子曾经以“述而不作”自况,弟子记录下他的言行,便成了《论语》。荣格著作等身,但弟子对荣格的心理学的阐述,更有一层好处,就是通俗易懂,联系实际,并循循善诱,步步为营,把心理学的高深大道理,转化为可以操作的实践步骤,因此,这本书,对于一直纠缠于“梦”的价值与如何激发“想象力”的读者,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梦”与“想象”都是人的一种意识活动。从人的角度来看,对“梦”的痴迷可谓由来已久,我国著名的哲学大家庄子就曾经感叹为过:究竟是“蝶梦庄周”还是“庄周梦蝶”,成为一个缠绕着中国哲学界与文学界至今尚喋喋不休争论的命题。《内在工作》书中,对“梦”的原理进行了进一步的阐发,作者认为,“梦”中看到的“某一个人”或“某一种意象”,实际上是自我潜意识的附体,是自我将自我的潜意识附加在那个外来的“意象”上。沿用此说,我们实际上很容易很能够迎刃而解庄周的困惑,实际上,庄子梦到的蝴蝶,是他自我内心的一种潜意识的附着产物,也就是说梦中的蝴蝶是庄周创造的一个意象而已。从这个意义上讲,《内在工作:梦、积极想象和个人成长》一书虽然讨论的是意识现象,但它的观点,倒很具有现实的适用性。特别是梦的定性,颇具有强悍的说服力。我们再来比照一下《红楼梦》,里面有一段王熙凤梦见秦可卿向她面授机宜,论及一段大家庭的成败规律,可谓是振聋发聩,发人深省。那么,这一段颇有见地的宏观大论,是王熙凤想的还是秦可卿说的,这也是红学界争论不休的话题,其实,我们借鉴一下荣格的心理学理论,便可知道,《红楼梦》里的这个“梦”,实际上是王熙凤潜意识中对自己所在家族的命运担忧,出自于她的潜意识,也更符合这一段不祥之音的思考角度与立足高度。在阐述“梦”为什么产生的时候,《内在工作:梦、积极想象和个人成长》开宗明义,便认为有一种我们无法了解的“无意识”“潜伏”在我们的心中,作者认为,我们对无意识的了解,就像对浮在海洋里的冰山可见的顶端一样,只能看到极其微小的一部分。但是,这种“无意识”却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我们的行动方式,决定着我们的应激反应,影响着我们的意识行为。因此,把内心里我们感知不到的“无意识”给寻找出来,给予它以释放的空间,可以化解我们的内心冲突,缓解我们的焦虑。这一理论,虽然有着医学上的实证意义,但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也未尝不是一种促使自己步入身心良性健康的有利途径。因此,了解“无意识”,把脉它的脉动规律,必然具有对我们的心理了解与慰藉的现实意义。当然,对“无意识”的存在,以及被荣格及他的弟子赋予了“神灵”一样的重任,并认为它决定着我们的素养,而且与我们的祖先原型挂起钩来,从而使我们的“无意识”被器重成为“集体无意识”这样的价值意义,并不一定需要我们全盘接受,而实际上,也不可能让我们彻底信服。但毫无疑问,引入“无意识”,扩大了人类心理现象的更为纵深的领域,它带来的最为明显的好处,就是被文学作品予以吸纳。且不说弗洛伊德的心理学理论,被文学、电影等等艺术体裁吸收,作为分析人物心理、刻划人物形象的一个强有力的手段,比如电影《爱德华大夫》就是忠实地按照弗洛伊德理论编织了剧中人物的心理轨迹,剖析了人物的心理伤痕。在近年来比较红火的情色小说《格雷的五十道阴影》里,小说以耸人听闻的形式表现的SM虽然吸引了众多的眼球,但小说里的一个相当引人注目的叙述特点,就是它在女主公的心里设置了几个样貌不同、语调不同、体态不同的小女人,分别代表“潜意识”(这是一个戴着月牙形眼镜的女性,深藏在女主人公体内,屡屡配合人物的心态作出稀奇古怪的动作,很有动画范儿)、“内心的女神”(这是一个性感的女人形象,往往表演着高贵、激情、运动员一般的形象气质),有趣的是,“我内心的女神”还能与“潜意识”在身体内打起来,如“我内心女神一把将潜意识按倒在地上。”可以看出,心理学家创造出的一些理念,大受作家的欢迎,并毫无忌讳地纳入自己的文学创作之中,只不过,这种心理学元素的运用,在作家的笔下多起到一种哗众取宠的调侃效果,比如,在《格雷的五十道阴影》中,女主人公心底里的争奇斗艳的小女人们你来我往,跳上跳下,都配合了整个作品的幽默、调侃的行文风格,也算是给这个本来在文学性上并无多大价值与意义的情色小说,赋予了某一角度的创新风范,令小说的品味有了速成般的提高,可见,一部文学的价值相当程度地受到心理分析的品位高低决定,我们反过来可以推演出,一部心理学著作如果能够实践指导人们更好地了解自我,那么,这种心理学理论的价值与意义无疑是勿庸置疑的。但是,正像文学作品里抽象出“潜意识”与“内心的女神”在形象化的天地里纵横驰骋,带来更多的是一种虚拟的调侃与幽默的话,那么心理学理论中将“无意识”列出,加以研究,并通过“梦”与“想象”这两个实现接近它的通道,便具有相当的难度。《内在工作:梦、积极想象和个人成长》正是在这一点迎难而上,它从“梦”与“想象”两条接近“无意识”的必由之路上,企图揭开认识“无意识”秘密的真谛,不可谓不是一种艰巨的冒险。该书所尝试的从“梦”与“想象”中掌握“无意识”的手法,其实是如出一辙的,作者列举了众多的案例,竭尽所能地提供出了一条近乎可以依葫芦画瓢的操作路线,但我还是感到一头雾水的迷茫。作者在分析“梦”与解析“想象”的两点上,对于文学创作来说,是具有相当的意义的,“梦”可以了解人物的内心,“想象”可以激发文学创作,如果作者能够在“梦”与“想象”的操作上走出一条成功的道路,可以极大地有利于文学创作。作者推行的办法,就是将“梦”记录下来,分析其中的意象,找出意象相关联的现实情境,然后找出与现实的关联,其实这种解析是相当困难的,也往往使人在这里走入迷茫。在书的后半部分激发“想象”段落的时候,作者也是采用了这种方法,通过笔录的方法,假象与一个意象进行对话,从中展开想象。这再次使人陷入到一种困惑的境地。因此,我抱着极大的兴趣,试图按照书中的“梦”与“想象”的操作手法,进行一次纸上演兵的时候,便碰到了层层迷障,终至无解,这也说明了心理学研究在实证与操作意义上还具备很大的困难,很多情况下,它提供了一种理念,使我们可以尝试着去更切近地于了解“内心”的神秘大门,但这种理念的科学性却陷入无从确定的模糊之中。而文学作品,比如上面提到的《格雷的五十道阴影》里直接沿用了心理学的成果,但却用作搞笑的趣味性设置,便使我们看到,心理学理论的可靠性与有效性,在文学家那里也是受到不恭敬对待的。书中提到的一个“集体无意识”概念,也曾经一度时期被我们中国的学术界津津乐道。上世纪八十年代包括莫言在内的作家展开“寻根文学”创作大潮的时候,也曾经追风逐电过“集体无意识”的概念,认为每一个人的内心里,都积淀着祖先的遗传因子,这种理念,在《内在工作:梦、积极想象和个人成长》一书中也有较肯定的阐述,认为人类无意识的原型中,有着与早期神话与传说的高密度吻合,就此认为每一个人的“无意识”中都潜在地存在着我们祖先甚至可以追溯到原始人的理念,这才是我们的思想意识上,高度涵容着人类早期创世神话里的一些经典性原型。这种理论的正确性,也让人难以置信,因为人的思维意识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后天灌输,如果人身上都有着“集体无意识”,那么一个在狼群里成长的“狼孩”,身上是否还有人类先祖的思维传承?事实上,对狼孩的研究,我们得出的结论,人类的文化因子在他的身上是断裂的,由此可见,“集体无意识”很难得到科学性的定论。如果我们能够从一个现代人的身上,发掘出祖先的思想,当然是一个伟大的发现,只是这种发现至今没有实证的案例。再回到书名上来,《内在工作》是按直译而来的,如果结合书中的内涵,它讲述的实际上是“内心开启”,就是如何打开我们的灵魂的秘密,了解人类的更被遮蔽着的内心世界。不管怎么说,这本书尝试着对“无意识”的正视与发掘,可贵的是它提出了两条挖掘道路,并具体列出了行动步骤,对每一个步骤都指点得非常详尽,至少让我们看到了一种对“梦”与“想象”运用的可能性,使我们能够看到一种几千年来一直被我们忽略掉的“无意识”的吉光片羽,在此前提下,不妨称之为一本有益的读物。

精彩短评 (总计9条)

  •     看到这本书才觉得理解了一点自己的梦,也有可能是第七个面饼
  •     难得将解梦与积极想象讲的清楚
  •     分析讲解得很好,非常需要这样一本书
  •     当我们自己正在“思考”或我们正在“计划”时,其实更多的时候我们只是在做白日梦,迷失在幻想之中。
  •     对我帮助有点大
  •     2016-11-5
  •     积极想象 梦
  •     平凡、平实,那么实用又那么无用。读的过程不断想到“4”这个原型数字。它代表完整、大地、落实。感谢自己买了这本书来读。
  •     每个人都必须以这样活着那样的方式过内在生活。不管是否自觉,也不管意愿与否,内心世界都会向我们提出要求,获得它应该有的权利。如果我们有意识地进入那个领域,内在工作——起到、冥想、释梦、仪式和积极想象——可以帮助我们。如果我们试图对内心世界置之不理,正如我们大多数人所做的那样,无意识就会通过病变,想方设法进入我们的生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