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光影中旅行

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3-4
ISBN:9787510057861
作者:程青松
页数:236页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看日本电影《入殓师》,会感觉那是一种生命的态度,是一种尊重,一种谦卑,也是一种优雅。 2012年3月,一部华语电影,再次给我们带来相同的感受。优雅,真的是一种生命的态度。《桃姐》这部貌似描写主仆情感的电影,其实是在跟我们讲述一种面对生命的态度。 影片《桃姐》有大半的故事发生在“护老所”(养老院),桃姐在这里每天都目睹着生命的消失,因为有爱,因为内心优雅,她战胜了恐惧,直到她也成为最终离我们而去的人。护老所门口那把椅子,人去椅空,生生死死,仿佛日升日落,天天都在上演。桃姐不在了,可是生活还要继续,残酷之中有诗意,这何尝也不是一种优雅的告别。 叶德娴扮演的桃姐是在李家工作了六十年的佣人,她把李家第二代少爷罗杰(刘德华饰)养大成人,五十岁的罗杰也已经习惯了桃姐的照顾。在影片的开头,两个人之间的交流非常少,罗杰吃着桃姐做的饭菜,喝着桃姐煲的汤,几乎没有互动,罗杰颇有点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味道。身为电影制片人的罗杰还常常在内地和香港之间穿梭,直到有一天桃姐突然昏倒,醒来她已经身在医院,桃姐中风了。为了不让罗杰操心,处处为他人着想的桃姐提出要去“护老所”。这是一种谦卑,也是一种自尊,或者说桃姐是一个内心优雅的女性。 生活中的主仆关系发生了微妙的变化,罗杰开始要抽出时间去处理与桃姐相关的问题。从寻找适合桃姐养护的老人院,到工作之余探望桃姐,以及带桃姐出席电影首映礼,让桃姐见到喜欢多年的电影明星。桃姐也很快适应了护老所的生活,与众多性格古怪的老人友好相处,也尽量多地把自己的爱给予他们。 导演许鞍华用纪录片的方式,让镜头游走在护老所的每个角落,这些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栖生在护老所的老人都有一个让你去猜测的身世,他们来自何处,他们有着怎样的命运,不管有着怎样的过去,这是他们人生的最后一站。护老所的管理人员都换了四次,有位老人在多年前儿女移民将她遗弃在此之后,就再也没人来探望过她。桃姐仿佛一个优雅的天使,她洞悉人生的秘密,她积极地锻炼,期待自己恢复健康。罗杰在桃姐健康恢复之后,带桃姐回到家中,和桃姐一起整理储藏室,才发现桃姐竟然保留着自己童年的很多物品。这个时候,罗杰才突然意识到桃姐不是家里的佣人,而是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亲人。也许这样的省悟来得有点晚,可是在许鞍华的叙述中,也没有刻意去煽情,即使在桃姐再次中风之后,罗杰推着轮椅上的桃姐去散步,也是让罗杰转过身去,不让观众看到他眼中的泪。甚至在桃姐离开人世之前,罗杰依然是平静地跟医生交代着桃姐的后事安排。桃姐已经深深地印在他的心中,观众的心中,导演的叙事力道可见一斑。而叶德娴凭借此片的精湛表演获得威尼斯电影节影后和金马奖影后也是实至名归。 影片的结尾,罗杰依然离开家去工作,桃姐的那扇窗户灯还亮着,她还在窗口看着街道,目送罗杰出发,也迎接罗杰的归来。远处传来一首古代诗词的吟诵,没有悲伤,只有感动:“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前言

他在影像里看见了什么?郝建/文小镇影院的孩子不管是跟别人谈到程青松还是想起程青松,眼前总会出现一个近似《天堂电影院》的场景:电影院里,灯黑了,一个孩子眼睛瞪得滴溜圆,盯着那块银幕,他奇怪,他高兴,他幻想,他跟着银幕上的那些人一起喜怒哀乐。不过,在我经常向人描绘或者自己想象的场景里,还是有许多东西与那部影响了世界和中国许多观众的《天堂电影院》中的场景有颇为不同的意味。在程青松面对的银幕上几乎没有那些美好的接吻镜头,在程青松工作的影院里,经常停电;在程青松的影院里,还经常有人不买票也要进去,还经常为此耍横。据程青松回忆,这种情况几乎天天都有。我不知道这种情况在那里现在还有没有,我也不敢联想这两种性质的情况在别处、在别的事情上现在还有没有。在程青松的影院里,那个放电影的老头和纯真而对世界充满了好奇的孩子是一个人,就是程青松自己。他是个年轻的放映员和不知疲倦的、爱看电影的孩子。程青松爱看电影、爱想电影,就这么一路看了下来,就这么一路想了下来,直到今天有了好几本谈电影的书和这本《在光影中旅行》。这本书使我想起我的非职业看电影的时光。在南京师范学院念本科时,我也是个电影迷,经常跟同学们去体育馆、篮球场之类的地方看电影,有时还步行几公里跑到玄武湖公园去看电影,我记得最便宜的票价是三毛钱。我想起来了,有时我也是另一种不买票看电影的观众:我也多次靠混或者爬窗户挤进电影院。文革中放映被批判的电影时,像《武训传》、《清宫秘史》,我都是靠这种办法进到南京师范学院的礼堂去看的,那是我后来的大学母校。最极端的一次是趴在屋顶的气窗上看了一部电影,记得那是罗马尼亚的一部儿童片《巴布什卡历险记》。其实许多今天的电影专业人员都是这样走进电影世界的:追寻着、放纵着自己的那点爱玩的心理、喜欢幻想的沉迷和对人情的敏感,转而对这个影像世界里的那样细微复杂的形式,那些与现实世界紧密连接的理念、认识产生了认真研究的兴趣。形式的敏锐感觉者和美的饕餮之徒也许是因为原本是业余电影爱好者出身,我看到程青松对电影的言说中除了人道的感觉基点之外还有一个我非常喜欢的东西:对电影形式、电影的特殊美感、电影本身肌理的敏感和爱好。我称之为“形式的美食家”。读程青松的电影言说,我觉得他也是这样一个追求形式感、对电影艺术的感觉乐此不疲的“形式饕餮”。我确实看到一些说电影电视的文字和说法,那哲学的高度、美学的范畴、大师的名字真让我觉得深刻、博学,可有时我在读了这些文字之后,会觉得跟电影的观赏体验、跟电影自身的质感离得太远。如果这种理念推演跟一种既定的政治和文化理论结合起来时,那就更可怕,这种理论就会立马变成一个筐,什么电影、什么导演都能被装进去。直到今天,我看电影,跟别人聊电影,向别人介绍电影时,首先关注的还是电影看起来、听起来怎么样。如果它是讲故事的电影,我首先关心它故事讲得怎么样,画面拍得怎么样,它表现的人的情感怎么样;如果它是纯粹造意象,玩弄个人先锋理念和艺术感觉的电影,我就要看它的形式感是否确实有美感、有创新。即使是这些打造超现实世界的影像,我也要在其中看到真正属于自己的另一种感觉和对世界的另一种解释。在程青松的文字中,有对电影的历史评判,有对电影政治上正确的弦外和弦内之音,但分析都是跟电影的故事怎样讲,人物性格怎样走联系在一起的。这就落到实处了。我们互相抄袭虽然程青松一直把我叫做“郝老师”,可实际上我只给他上过一个学期的类型电影课,更多的时候我们是在一起穷聊,经常在一起吃饭,我们经常互相“抄袭”。他写文章,我经常觉得许多想法甚至具体的言词都跟我的很像,有时我会问他,这好像是我跟你说过的,有时他在文章里引用我的话,我都想不起某个说法是我啥时候说的,还是我们几个一起吃饭时“侃”出来的。当然,我们经常在一起吃饭不是因为工作狂而是我们好吃、好穷聊,首先是因为我们觉得这当中有快乐。这种现象使我想起科学上的一个规律:“茶杯精神”。英国著名的卡文迪什实验室就把喝茶、讨论定为一项学术研究和科学工作的制度。气人的是,我也经常“抄袭”程青松和其他的学生。我经常在私下里说但没在写文字时承认:没有电影学院的学生们,我一定到现在也看不懂周星驰。我经常在艺术感觉上与我的学生们互相对话,互相吵架。我有很多看法和想法是在跟他们的聊天甚至争论中形成或者“改邪归正”的。郝建  北京电影学院教授,电影理论家,编剧。

名人推荐

我的影评全部代表了我看世界的方式,或者说印证了我的世界观。——程青松

媒体关注与评论

和程青松的交往谈不上密切。但每一坐下,就知道他要的东西和现在流行的东西不一样。初次有这个感觉,后来慢慢地证实了。自然,自己的感觉也严谨了起来……我想,青松用的是文字,为的是电影。    ——王小帅    《在光影中旅行》使更多的人有机会了解那些他们真正看过的电影,那些人们还不熟悉却感觉到特别的电影,以及这些电影背后的导演……在某种程度上,它提供了一个指南和更深入了解的途径。    ——章明    尽管对于电影的评论从来不曾停止,但究竟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电影评论呢?程青松是国内活跃的青年影评人之一,看他关于电影的文章或许可以给我们一个方向——率真,犀利,自由,一种青春无忌的异类感觉。    ——路学长

后记

很久没有写过关于电影的文字了,这两年尤其懒惰,感谢世界图书出版公司的编辑陈俞蒨耐心地帮我整理出这几年的零星文字,加上2002年《看得见的影像》这本书的部分文字,重新编辑成《在光影中旅行》。每一次观影都是一次旅行。电影是一门神奇的艺术,每一次观看电影,都可以把我们带到不同的地方去遨游,总有一些让你感到记忆深刻的东西。看完电影,大家意犹未尽,还在一起讨论电影,这是小时候就养成的习惯。我最早的观影记录是在1978年,我的小学时代,那本作文本还保存着。现在看来很有意思。1986年至1995年,我的职业是一名电影放映员,一年365天,可以说是跟电影朝夕相处。每部电影至少放三场,加起来也不知道放映过多少场电影了。很幸运的是,对电影还没有厌倦过。旅途从未重复过,总是有新的发现。1995年至1999年,我在北京电影学院电影文学系读书,电影学院有很好的电影氛围,在教室,在宿舍,在学院的放映厅,在电影资料馆,电影的话题永远是不眠不休。从电影学院毕业之后,我开始从事电影创作。创作的基础是生活,而创作的动力则来源于一次次的出发,归来和再出发。这本书献给在天堂的恩师夏汉碧女士。程青松

内容概要

程青松,电影编剧、导演、影评人,《青年电影手册》主编,中国电影“金扫帚”奖创办人。

书籍目录

序 郝 建
壹 浮光掠影
《卡拉是条狗》:作为一条狗以及作为一个人的尊严
《紫蝴蝶》:蝴蝶飞不过沧海
《巫山云雨》:曾经沧海难为水
《秘语十七小时》:在幻象的彼岸
《婼玛的十七岁》:婼玛的声音与世界的声音
《王首先的夏天》:王首先的家在哪里?
《像鸡毛一样飞》:生活在别处
《周渔的火车》:沉重的肉身
《恋爱中的宝贝》:贫血的宝贝
《我爱你》:张元在“回家”的路上
《和你在一起》:陈凯歌,和谁在一起?
《美丽的大脚》:杨亚洲的“意外失足”?
《芬妮的微笑》:贴错标签的“女性电影”
《英雄》:受虐者的梦魇
《租期》:田园将芜兮胡不归
《世界》:知识分子式杞人忧天
《千里走单骑》:乌托邦之旅
《小武》:一个人的遭遇
《三峡好人》:失落的家园
《郎在对门唱山歌》:爱情在未来之前幻灭
《桃姐》:优雅,也是一种生命的态度
《我11》:致我们伤痕累累的童年
《Hello!树先生》:被放逐的树先生
《颐和园》:精神漂流的一代
《霸王别姬》:迷恋与背叛
《蓝风筝》:一个时代的寓言
《春娇与志明》:香港男女的那些情事
《爱情的牙齿》:到心灵最深处去探索人性的光芒
《无穷动》:谁伤害了我们,我们又伤害了谁?
《青红》:回到生命的最初
贰 光影碎片
20世纪的童年往事
青春梦旅人
《暴雨将至》:时间不逝,圆圈不再
新小城,旧小城 看两版《小城之春》怎么说话
极乐大餐,人间滋味
瞬息京华 光影里的北京
当电影神童遇上太极高手
穿过黑暗的玻璃
与米兰·昆德拉相关的几个电影词条
基耶斯洛夫斯基 怀疑主义者的信仰
叁 如是我闻
姜文 让梦想继续飞
关锦鹏 既近且远,既远且近
后 记

编辑推荐

《在光影中旅行:程青松电影笔记》编辑推荐:畅销书《青年电影手册》延伸读本,姜文、贾樟柯、王小帅、范冰冰、郝蕾、田海蓉诚意推荐。知名电影人程青松唯一影评集,呈现他的电影观和世界观。看懂文艺片的第一本书,集结经典文艺片另类点评,最具个人审美情趣的私家珍藏。

作者简介

姜文、贾樟柯、王小帅、范冰冰、郝蕾、田海蓉 诚意推荐
电影不是一种记录,而是一种梦幻。我们经常会在电影院里走神,从幻觉回到现实,然后又从现实进入幻觉……现实中无法实现的梦,我们一起去电影里找寻。
每一次观影都是一次旅行,现在,让我们开始光影中的奇幻之旅!“浮光掠影”,辑录了程青松近年来的影评文字,对当下中国电影进行评介和思 考,帮助我们了解那些看过却未必看懂的电影;“光影碎片”,记录了那些与电影相关的人与事,从人性、信仰、文化等角度对电影进行深度解读;“如是我闻”,程青松与姜文、关锦鹏等知名导演开怀畅谈,影片背后的故事从这看似漫不经心的聊天中浮出水面。


 在光影中旅行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谢却商业气息,在浮光掠影中,带我们领略那一幕幕的霎那,所有霎那于是成为永恒!在光影碎片中,带我们回忆那一段段往事,所有往事因此如在眼前!让人信服的细节分析,展示作者的趣味所在;只有电影业内人士才熟知的轶事,娓娓道来,品故事的同时,我们可以体味作者那份真情。有专业的眼光,却没有晦涩的术语,恰到好处。PS:只读了目录、序和试读部分。
  •     《卡拉是条狗》:我是一个人,抑或说我是一条狗,我也拥有完整的人性和全部的尊严,我不要残破的生活,我不必左顾右盼,我是为自己而活的。每一次观影都是一次旅行。回想每次坐在影院里,随着剧中人物哭哭笑笑,情绪完全融入故事里。故事虽然都是别人的,可很多时候却影射了我们实际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读《在光影中旅行》,分享每段优美的文字,仿佛又回到了影院,重温看过的电影,重新拾起那一段段记忆——美好的、搞笑的、心酸的……
  •     (如有引用,请注明出处,或与本人联系,谢谢。)寻梦,在我们的旅途中。旅行,在他人的梦境中。 一段光影,是一场梦,也是一段旅程。看电影的时候,我总感觉那是一场在他人梦中的旅行,好奇也欢喜,身处其中,时不时地有种在偷瞄别人内心深处的感觉,也同时揣测着造梦人的心思。从看过的第一场电影,到挖空心思找片源、盯着下载速度发呆,再到如今,虽然观影的途径越来越便捷,但并没有削减观影本身的乐趣,而和朋友聊电影也一直是乐事一件。抛开铺天盖地的宣传,也不论演员阵容和导演的噱头,如果还有什么能牵引着我们走进影院,走入几个虚拟的内心?恐怕只有对“故事”本身的期待,而这也是对旅程之体验的期待。对故事中的种种情节,我们可能因为“陌生”而遐想。就像我小时候,曾喜欢穿越到片中,把自己当做某个喜欢的人物,重复那些情景和对话,而这已经成为记忆。更多地,是期待着在一部片子中被“唤醒”。在他人的梦中,总会有些痕迹和自己的过往相照应,总会有些已经淡忘的难过、感动和不舍,在这一遭旅途中这些情绪被触动,而往往是——如同被一根缝被子的长针狠狠扎入回忆深处,虽然痛不能言却又疯癫着珍惜。但无论如何,那都是别人的梦,梦有长短,亦有白黑,倘若太感性,就会夹杂着现实和回忆观梦,最后观到的却常常是自己和自己的生活。也正是因为耽于梦境,那状态就好像盗梦空间里不肯回归现实的Mal,旅程过后我不敢下笔,每每尝试,写下的总是一个反思的自我,而与电影毫不相干。如今,我们不缺电影,却缺少独立、客观的影评。有的影评不顾事实,行文用尽浮夸之词,若是被其骗入影院,出来免不了对其咒骂三分。还有一些文字,字里行间满是情,但说不清电影本身,主次多少有些被颠倒。爱读程青松的影评,是因为他的评论中不乏感情但有节制,更有诚恳,而思考又有深度,又常在评一部影片时加以大量其他影片为对照,令人信服。他的《在光影中旅行》也是如此。在评《美丽的大脚》时,他说:”当你发现一个导演在这个有意识煽情或者说堆砌情感的时候,立刻让人想起的就是倪萍在春节晚会上的眼泪秀……我曾经为这样的情怀感动,而当你发现这样的感动以一种仪式化的形态出现的时候,你只有厌恶和厌倦。“而在评《暴雨将至》时,又极为细致,从多个角度切入影片进行了诠释,读后让人很有”暴雨过后,雨过天晴“的感觉。王小帅的推荐语是”他要的东西和现在流行的东西不一样“,读书前以为这又是浮夸之词,读过之后才知道这其实很贴切,也因此借作本文的标题。

精彩短评 (总计19条)

  •     写的一般,貌似为了出书写的吧
  •     大小,格调小
  •     书是双色的,颜色非常漂亮,跟书页的颜色也很配。翻着很有感觉,要是再来一杯咖啡的话就更完美了。封面很文艺,喜欢,就算不看也可以做收藏。文字也很不错,比封面还文艺,呵呵~~适合睡觉前看看。书里写的很多都是我非常喜欢的经典文艺片。现在看完影评再回头看看影片,我想会有更多的收获的。
  •     喜欢程青松特立独行的个性,他的书好小清新啊,跟他的风格一样。
  •     期待!
  •     读过《青年电影手册》,相信这本也很不错的,期待中~~
  •     影评很精彩 推荐阅读
  •     程青松的文字一般,评论也一般,全书最精彩的部分是姜文、关锦鹏的两篇访谈。
  •     包装不错,内容浅显易懂,专业人士欣赏可能会觉得太浅显
  •     和姜文的对话一下显出水平差异来
  •     以前知道程青松是因为他的《青年电影手册》,几乎每期都买。这次在微博上看到他又出影评集了,当然会立刻下手了,想不到程老师的影评集也这么精彩,文笔非常好,不愧是做编剧出身的。打算再买一本送朋友,装帧很精美,送人不掉价。
  •     很不错,普通青年也喜欢~~
  •     影评写得太规矩了点,访谈部分也并没有对话的意思,很多短句子其实都是顺着受访人在说,引以为戒
  •     挑着看的
  •     很好的影评,以后要把书里的电影都看一遍。
  •     很不错,图文搭配 我很喜欢
  •     用另一种角度,犀利的言语解读他所看得到的光影。书本质量不好。
  •     目光空洞。要是不看作者會以為是電影學院2年級學生的作文。2013.07.29
  •     还好,书的质量挺好的,但是内容没有我想得那么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