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当为奇迹

出版日期:2015-4
ISBN:9787513317720
作者:李树波
页数:220页

内容概要

李树波,1990年代末结束记者生涯,开始自由写作。随笔作品散见于《广州日报》、《南方周末》、《读库》、《三联生活周刊》、《东方早报》等报刊。现于欧洲从事媒体研究和教学工作。

书籍目录

空旷原野
不可知
血肉丰盈
非日常
病世界
深度影像
意识深处
梦醒时
后记

作者简介

《绘画当为奇迹》中描写了八位画家:弗朗切斯卡、勃鲁盖尔、卡拉瓦乔、委拉斯开兹、蒙克、科柯施卡、罗斯科与奇塔伊。八篇文章曾发表于往期《读库》(2007-2012年),这次重新修复图片,增补图注,集结成册。李树波也为本书撰写了后记,讲述她书写这八位画家的初衷。
在李树波笔下,他们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大师和天才,而只是些有着平凡心思的普通人。他们的悲怆艰辛里携夹着丑闻与情史,在得到荣耀光环之前也曾踟蹰不决前途未卜。
没有艺术史的帮助,不可能鉴赏一幅画,但却可以窥探一位艺术家。书中描摹这些画家生活的时代和创作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通过讲述人,来讲述画,从一个全新的角度解读绘画史,带来传统艺术审美之外的营养。
书中除了作者细腻的文字,还附有九十九幅插图,生动呈现了八位画家的浓郁之作。
本书由读库出品,购买链接:http://item.taobao.com/item.htm?id=45240520830


 绘画当为奇迹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每在一次极其鸡肋的会议之后,心情就会很low,只能用一本书来提升当下的幸福指数。现在桌上打开的是吕思勉先生的《中国通史》。看了好几天了,进展缓慢。这原本是写给当时大学生的专业教科书。虽然为了易懂起见,用的是白话文,比同样作为教科书的钱穆先生的《国史大纲》(文言繁体竖版,我居然啃完了!)要通俗得多。可大量古文献引文仍是一道道坎儿。书签所在之处章节标题是《刑法》。好吧,此时心情无法与待读内容合拍。《绘画当为奇迹》恰好就在手边。就它了。此书是《读库》出版的小开本平装系列图书之一。现在的图书大都追求精装大开本,唯恐被看做是“矮矬穷”,颜值受损。却唯独忽略了书的印制所给人带来的阅读上的乐趣。蒋勋在《细读红楼梦》中多次说到,他特别欣赏曹雪芹描写的一个读书场景——“歪在床上”。一个“歪”字写尽了读书的美好。却想,如果当时的书都硬质精装厚重,林妹妹恐怕握之无力,哪还顾得上“歪”着的惬意了。读库老六是出书人,更是读书人,所以,他知道有些书是需要“歪”着读的。这些书需要形体轻巧,甚至要讲究书页翻开之后纸张的悬垂感。《读库》出版的书依我看大多不是当下市场的畅销书,更不会熬制鸡汤。但每一本都会让我有极大的收获,并且相信自己会在以后的日子里多次翻看学习品味。《绘画当为奇迹》的作者是李树波,我也第一次看到这个名字,毕竟对绘画是门外汉。这本书从十五世纪早期到二十世纪末,按时间顺序介绍了八位画家。很抱歉,这八位画家大多数我也是第一次了解,作者是想以另外的视角来解读这些画家。对此,作者在“后记”中有如下阐释。“我总是选择去写那些特别浓郁的人物。他们都生活在所谓的‘大时代’里,像卡拉瓦乔和弗朗切斯卡的意大利城邦,博鲁盖尔的尼德兰,科柯施卡和‘二战’之间的欧洲,委拉斯开兹和黄金时代的西班牙,罗斯科和‘二战’后的美国,奇塔伊和六七十年代的英国。”“他们是时代的异类,他们的光芒,经过层层阐释和大肆传播也不会被压成扁平的符号。”除了以上作者提到的,还有挪威画家爱德华•蒙克,总共八位画家的简单生平和代表画作构成了本书的全部内容。了解有限,所以不敢妄言。就按作者的初衷,看看一个个被后世仰望的人是如何在大时代中自处的。是天才,是机缘,有坦途,也有不测,他们的人生轨迹难有雷同,但都为我们留下了传世画作,留下各自的精彩。如果已经对那些如雷贯耳的名字如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梵高、雷诺阿、毕加索、达利感到厌倦,不如翻翻这本小书,也许会看到在同样的时代背景下不一样的人生。特别需要说明的是,这本书是可以“歪在床上”看的。罗斯克说:“绘画,一定要像奇迹一样。”作者说:“所谓‘绘画当为奇迹’,没有你我,奇迹也不复存在。”所以,《绘画当为奇迹》,只有看了再说。第一次看完一本书就马上写好读后感的。向治疗拖延症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     此书的确可改进之处很多,不过也容作者在此做些解释。在读库初次发表以及后来成书时都就画家译名和编辑商榷多次,几方比对,最后以在国内通用的译名为准,网上和出版图书恨不得一人一个译法,最后还是参照80年代出版的〈西方美术译名对照手册〉,毕竟曾经是专业美术院校和艺术史学者的工具书。对于tempera的翻译,也是犹豫、衡量以后决定用”蛋白画“一词。现在美术知识比较普及,很多人都知道所谓“蛋白画”的主要材料其实是用蛋黄,弃蛋清,所以肯定不能继续沿用旧译蛋清画, 但是用“蛋彩”也远远不能概括tempera. tempera是来自拉丁语temperere, 搅拌,始于古埃及人。博物馆和文物修复专家把用粉质颜料(pigments)混合各种水基黏合剂所制成的材料都统称为tempera,比如蛋黄、蛋清、酪蛋白、阿拉伯树脂和动物胶。 我们今天用蛋黄调颜料的技法(tempera)可以称为蛋彩画,因为蛋彩画是tempera的子集,但是不能把历史上标明tempera的作品一概称为蛋彩画。上述黏合剂都是因为含有蛋白质才亲水亲油,容易达到乳化效果,才选取“蛋白画” 这一译法,此蛋白非彼蛋白。希腊罗马时期egg tempera 就开始流行,中世纪,egg tempera 则广泛运用在壁画甚至手抄书的绘制中。egg tempera不但可以和粉质颜料混合,还可以和油画颜料混合,称为“tempera grassa ”,有的画家会在画面不同部分使用不同材料,比如用egg tempera 画颜色浅的部分,或者用它打底,然后覆盖以油画。只要检测出来画面里有鸡蛋蛋白质和油彩,博物馆对这些作品一般都标注为:tempera and oil 。对于这些画,倒是可以称为“蛋彩和油画”。 但是同一英文单词在同一书内两种译名,更无法判断哪些是“蛋彩tempera, 哪些是非蛋彩tempera, 反而易造成混淆。 不过您提醒得对,以后提到这一名词当专门厘清或做注。所谓“画刷”,不知道是否指165页的“大刷子”。如果是,那是因为罗斯柯用的就是刷墙的大刷子来刷他的巨幅画布。不过, “刷” (brush)在油画技术里有相当意义,如果翻译成“油画笔”倒未必准确呢。川美的王小箭还有专文探讨:西方美术史的汉语误译(http://epaper.ccdy.cn/html/2013-03/03/content_91605.htm)画作的选择,至少是其中见过原作的那些,基本还是忠实的,比如勃鲁盖尔 ,但是复制印刷难免有损失。由于开本和书本纸张的特点,对艺术史和艺术家传述里的彩色图版要求和对专业画册要求是不同的,这本在同一类型书里是做到了尽心尽力了。当然,如果画能和文字排在一起就更方便阅读了。很珍惜这样的讨论机会,还请兵先生畅所欲言。

精彩短评 (总计44条)

  •     非常有趣的小书。作为一个学习欣赏艺术的新手(连大众入门级的艺术史都没完整看过),看到后记非常惭愧,对于艺术史、历史、社会学等都不懂的人,看到每一幅画只会说“太美了”,实际却一无所知,对现代画更是完全不知如何理解、欣赏。所以看到后记,似乎前面的乐趣都是自己的一种肤浅,看来欣赏之路还很遥远,一步一步走!
  •     了解几位画家以及他们身后的时代还是不错的。
  •     突然有个想法,艺术的分享。这需要历史晓知,看到文艺复习那一节,就出地铁口了。今天看到众筹游学,一个意大利文艺复兴艺术之旅,竟然没有一个人支持,看到那一刻都包眼泪了,明天就去把银行卡消息更改了。自己不成,总有人来实现自己的愿望。你知道,有些书你丢不了。
  •     泛泛了解可装逼格
  •     印染效果跟排版太让人惊喜了,我一直觉得卡拉瓦乔的画跟拉斐尔的味儿,加上提香,他们都有威尼斯画派的影响在其中。绘画当为奇迹,可惜画太多,教堂太少,多少珍宝空尽流失。其中喜欢的几页昨天剪下来写信寄给朋友了,还要重新买一本收着自己看。
  •     还可以,就是画作放在文章后面读起来不太方便。
  •     有些章节不错,有些就读起来一般了
  •     文字精準 冷靜
  •     最后两篇,对文字的控制很弱,总体质量不高(相比于傅雷),不喜欢把插图放到最后
  •     很好
  •     3.5。插图的色彩印得非常好
  •     尤其喜欢“病世界”一节
  •     感觉还好 但是我已经全忘了
  •     写的很棒。特别喜欢书的大小,适合出门携带,地铁上阅读。
  •     文辞极其优雅。叙述几个大画家,可能太过优雅,影响普及。可是,这样的典雅风范,才是文字的魅力,文学应该有一点点门槛。
  •     选取八个画家,截取八段历史,大概概括了美术史的发展。
  •     读库出品得小册子,适合对艺术史了解不深但是又对艺术史感兴趣的读者,只是如果能把图放在提到的页面可能效果会比每章最后集中展示更好。绘画,被创作,被看到,才最终成为奇迹。
  •     后两章质量相比前头略有下降
  •     都看过的文章,集为一本也好,只是图太小,喜欢里面的封面
  •     比其他几本美术的好看多了
  •     因为这本书知道蒙克的画,特别是《病孩》,每看皆似一次心灵治愈的过程。当然,还有《太阳》。
  •     算是本艺术史的小书,其实作为一个对西方美术史仅有一点基本了解的人,有些篇目读的真是懵懵懂懂。
  •     嗯。我不懂艺术。
  •     觉得蛮高深的,可能因为自己不懂吧。
  •     读画,读画家,读性格,读时代。
  •     正如作者后记里写的那样 带着社会学 艺术史的视角去解读几个色彩浓重的画家 他们也许并不是梵高毕加索那样被大众所熟知的画家 但的确是最符合作者表达主题的典型画家 因为他们的确像科罗斯说的那样 绘画当为奇迹
  •     同样是讲卡拉瓦乔,顾爷的《小顾聊绘画》有趣得多…虽然写作方向不同,此书偏重于画家“背景”,可我这个门外汉看着觉得有些无聊。后面讲的作品,实在是看不懂…
  •     艺术史的广大,往往让人望而却步,但作者的秘笈是欣赏和筛选的角度。只是画作的印刷色彩还是不够精准,也许是页面过小,很多细节看不到。配合维基百科里的画作一起看吧。
  •     买之前并不知道介绍的八位画家都是谁,没有个人最爱的伦勃朗还挺遗憾,比较想看作者怎么介绍伦勃朗的~ 作者结合八位画家的生平作品写了八篇风格各异的散文,结果全部看完之后我个人最喜欢的是蒙克的老师克里斯蒂安·克罗格,并不是八位里的任何一位……算是意外收获吧。总是觉得一定要学画,以便能把印象中,记忆里,以及偶然得见来不及拍照录影的人事画出来,这算是我理解中的绘画当为奇迹……作者说自己“想以文本为刀,来解剖'艺术产生'这样一个社会过程”,我觉得她做到了,但鄙人嘴太笨,不会说。
  •     我觉得比较适合与只是把艺术史作为一般泛泛了解的人~如果要去意大利旅游~又不想走那些大众路线~可以弄一本看看~~但是随便走进意大利无论哪个教堂~随便看哪一眼都是好的~
  •     作者挑选了八位生活动荡丰富的画家来写,断面一样的描述由点及面,跳出来看到时代的样子。八卦不错,夹带太多。对艺术品的感触各人不同,大篇幅描述个人感受,看得有点不耐烦。最爱最后两位,也许跟他们的结局有关。
  •     读库的书,这样的纸质书真是让人爱不释手。个人的艺术史。
  •     有警句!
  •     滿眼的飽足感,小書配圖精妙,文字凝練,愛不釋卷。李樹波非常個人化筆下的弗朗切斯卡,勃魯蓋爾,卡拉瓦喬,委拉斯凱茲,科柯施卡,蒙克,羅斯科,奇塔伊不失為其所屬時代的先鋒,有難以名狀的鮮活與豐富,而他們的光芒,現世猶存。“要在他們的作品前無動於衷幾乎是不可能的,他們的作品看起來還是和我們息息相關,有直接抵達我們內心的力量。在個人和滄海桑田的對抗裡,他們贏了。”傳世的美,歷久彌新。
  •     好喜欢油画,虽然很多画我看不懂,但是还是好喜欢
  •     每一幅画,都有一个故事,大爱
  •     单册印制漂亮到不行!和在读库上连载时的画儿一比,色彩不知精彩细致了多少倍(纸张用的也不一样)。但仍有开本小以致画面笼统的问题,罗斯科是没办法了,奇塔伊的《如果不,就别》,1.5m*1.5m的幅度里内容塞得满满当当,被缩到手掌大小(为什么不能像勃鲁盖尔部分,给个局部特写呢),作者的费心解说也很难显出说服力了。另外,在贡布里希的《艺术的故事》上看到,卡拉瓦乔的《圣马太和天使》原本塑造的马太是更笨拙的劳动者形象、天使则更有少女的灵动和指引者的温柔。时人认为对圣徒有失敬意,马太就被改成了老学者形象、天使也消去了女性的柔美。本书上印的是后者。
  •     我就是一个西方艺术白痴。
  •     多是在《读库》上读到过的。是啊,“病这东西最为存在主义”,你的观念和你的通感一起变了。缺憾归遗憾,这种小书随身带着无事翻翻还真是不错呢!
  •     叙述有些平淡,排版将图片堆积于每章文字的最后,不是很方便。
  •     最近真的很爱这类鉴赏指南,哈哈
  •     八位画家八个故事。没有一定基础读起来有些费劲,不太能体会到里面的文字对绘画的理解,反复看了书中的插图才能明白一丢丢。此书大概要等到自己理解艺术更深刻的时候再来读一读了。暂且封存。
  •     一直想学会如何欣赏画作,这本书可以算作我的启蒙。在学生时代,单独地把美术课等同于画画,没有认认真真地学习一节美术课。而且学习绘画、音乐和体育被归入“特长生”之列,充满“学不成则另辟蹊径”的意味,声名也煞是惨淡。现在终于有一本可以深入浅出地让我了解弗朗切斯卡,博鲁盖尔,卡拉瓦乔,委拉斯开兹,蒙克,科柯施卡,罗斯科,奇塔伊的画作和风格。
  •     很美的小书,宜读的美术史小品。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