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字如晤

出版社:宁波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4-1
ISBN:9787552606492
作者:徐海蛟
页数:230页

内容概要

徐海蛟
生于1980年,少年时代开始写作。
写过六本书,看过落日,听过风声,走过长路,历经寒凉,
在文字里安身立命。
爱自由、爱树、爱万里山河。
相信梦想,相信善念的力量。

书籍目录

序:一场百感交集的探索和回望
【古】
鼠样人生
舌头的灾难
大漠孤烟
太守与鱼
世间已无华佗
那一声温暖的驴叫
一棵旁逸斜出的树
绝唱
天子门前能走马
桃花下,明媚的脸
过春风十里
医者李时珍
天下才子,唯先生一个
诗人仓央嘉措
【今】
秋之瑾
向死而生
岛上的郁达夫
秋白,1935
走出书斋的斗士
乡下人和他的甜酒
高墙下的沉默者
无声处听惊雷
绝境之恋
梅心清华
跋:光荣的生命路

作者简介

那些史册里的人,尽管他们看起来那么遥远,仿佛已走入了时间深处,只剩一袭背影。但他们确确实实在这世界上火热地生活过,他们爱过、恨过、彷徨过,也为了自己的梦想固执地追逐过。他们的人生,是不是生活的镜子?在那里我们照见自己的理想主义照见自己在坚硬现实中的惶惑以及脆弱。他们的人生曾经如此跌宕起伏,而时光大浪淘沙之后,一切复又安静如墙上的画,书里的文字。但他们分明没有走远,我还听到脚步声,我还看到他们站在时间的河边感叹命运的悖论。到秦国去逐梦的韩非,最后客死于异地的大牢;立功心切,一心想成为大汉名将的李陵最后成了帝国的罪人;看破红尘的活佛高僧仓央嘉措,他出世那么远,却又在最深的尘世里绚烂如莲,他说“白天,我是布达拉宫里的王,夜晚,我是八角街上最美的情郎”;一生都沉浸在预言里的书生金圣叹,最后却无法洞见自己的命运;梦想着成为读书人的华佗,成了旷世的名医,梦想着成为文人的瞿秋白,误入了政治的荆棘路;沈从文在博物馆高墙下的角落里隐忍着度过了三十年时光,傅雷却无法容忍连续而来的羞辱,在黑暗即临的前夜,就和夫人朱梅馥一道与这个世界诀别了;华彦钧在深不可测的长夜里,通过琴弦触摸明亮,闻捷和戴厚英则在无可逾越的绝境里,通过爱情获取温暖……这么多隐入历史的人,就像退到幕后的演员,戏已散去,但余音绕梁几千年。其实谁的人生,都无非是一场戏,你是演员,你又是观众,你在台上笑着,你又在台下哭着,你为别人的悲喜而感叹,别人亦为你的遭际而唏嘘,时间到了,戏落幕了,所有人都将退场,那一刻时光亘古如荒原,一切都被风沙卷走。


 见字如晤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读徐海蛟散文集《见字如晤》 作者:包丹虹因工作关系,经手过不少徐海蛟的文章。他给我的印象是一位纯粹的文人,是难得还保有“文章千古事”之传统信仰的作者。所以,他撰文用心与落笔精致,常常使编辑舍不得下手删节。新著《见字如晤》,是徐海蛟继《纸上故园》后的第二本散文集。一脉相承的是典雅的文学品质,只是相比于前者着眼乡村回望及个人心灵探索,后者因书写古今历史人物的广阔度,其叙述的文学方式也就被发挥得更加充分。说实话,重述历史是冒险的。韩非、李白、秋瑾、瞿秋白、郁达夫、闻一多、李时珍、华佗、沈从文、傳雷…… 尤其当看到这些名声赫赫的人物时,肚子里有点墨水的读者也许会想:这还能写出什么花头!但徐海蛟妙笔生花,在仅存的史料中爬梳剔抉、披沙拣金,用自己独特的视角与笔调,活生生还原出一个个历史人物的血肉与灵魂。 翻阅《见字如晤》,其中,《秋白,1935》在《读者》杂志上读过,《梅心清华》在东方卫视播放的文化纪录片栏目中欣赏过,《天下才子,唯先生一个》在某年度的中国最佳散文选集里读过。可我仍饶有兴致地重温了这些熟悉的篇章。余音绕梁中,想起英国诗人济慈的话:“美是一种永恒的愉快”。在我看来,此书所产生的阅读魅力,其文学性别有一功。首先,作者文学书写的对象选择文人,占了莫大的心理优势。《见字如晤》共写了二十余位历史人物,基本都是文人。即便行医的,他们也是著书立说者。《世间已无华佗》开篇就明宗:“华佗是个读书人,在那个年代,读书是年轻人最美好的抱负。但命运喜欢跟人开玩笑,最终他成了一位医生。”字里行间,明显表露出作者唯有读书高的同好。《医者李时珍》里,他不仅是对联能手,更是用毕生精力成就《本草纲目》宏伟巨著的学者。所谓惺惺惜惺惺,古今文人皆有相似特性,比如清高耿介、多愁善感、风雅浪漫。 “在别人的命运里我融入了自己的悲喜,同样,在别人的命运里,你或许一不小心也会读到你的疼痛和快意。”是的,对于同类的欢欣与哀伤、坚硬与脆弱,作者分外地能感身同受。《绝唱》中写到滕王阁那场最华美的语辞盛宴:“‘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当王勃写到这里,宣纸上的字都要呼之而出了……那一刻秋光甚好,滕王阁获得了千年历史上最贴切的礼赞。” 寥寥数语,把王勃才华横溢时的灵动心理表达得淋漓尽致。同样以梦为马,年轻轻就在文苑崭头露角的徐海蛟,在艺术构思与探索过程中,对于灵感袭来时神乎其神的创造性情状是深有体验的,“那一刻秋光甚好”,真是掩不住的得意与亢奋!当然,写文人的最重要的还是在于可看性,因为文人大都命运多舛,情节曲折,富于戏剧性:到秦国去逐梦的韩非,最后客死于异地的大牢;一生都沉浸在预言里的书生金圣叹,最后却无法洞见自己的命运;梦想着成为文人的瞿秋白,误入了政治的荆棘路;沈从文在博物馆高墙下,隐忍着度过了30年时光;傳雷却无法容忍连续而来的羞辱,和夫人一道与这个世界决别了……这就是历史的误会,命运的悖论。偌大的人生舞台,假如没有这些因缘际会,没有这些波澜壮阔,传奇也无从说起。尽管这些旧时人物已化作时光的烟尘,但他们留在春秋史上的精神风骨,仍为现代人津津乐道。名士真本色,文人戏的好看还在于附丽了那些才子佳人轶闻逸事。崔护在桃花下艳遇明媚的脸,于是,在中国的唐诗中便有了“人面桃花相映红”的瑰丽诗句。杜牧金榜题名,踌躇满志过春风十里,邂逅豆蔻年华的小姑娘,许诺十年后相娶。这般一诺千金的认真,足使现代一夜情者无所遁形。上述两个桥段,犹如国画小品,写意无背景,美好得叫人遐想。然而,现世绘却是残酷的。如果说闻捷、戴厚英的绝境之恋,是政治和社会环境逼迫,那么郁达夫、王映霞这对“富春江上神仙侣”的分离,则更多是个体性格决定。郁达夫生活放浪不羁,作为丈夫是不靠谱的。但在大是大非大义面前,他又表现得丝毫不含糊。这个曾经在春风沉醉的晚上埋头写文艺小说的孱弱书生,在南洋岛上居然写出了几百篇的抗日时评与政论文章。傲骨令人赞叹。徐海蛟在序言中说:“一切都围绕着人物主体事件展开,那些关乎命运的事,我纹丝不敢动,这是不能由外人更改的,是人的履历。” 历史必须尊重。所以,《见字如晤》的与众不同,也就是在历史的留白处挥洒自己独特的笔花墨韵。作者用小说的匠心讲故事。或浓缩一生,或截取一段,无不是重要、精彩、高潮的戏。徐海蛟很有叙事的把控能力,他讲得从容,似乎一派惯看秋月春风的平静语调。而被带进历史现场的读者,此刻早已沉浸在作者营造的史实和想像结合的空间里,跟着人物命运喜怒哀乐。那些对话,那些细节,看起来都是那么的日常,那么的真实。一旦跨入文学范畴,可以想见娴熟写作技法的作者,那挣脱历史羁绊后的手指在敲击键盘时有多么的灵活。暗合、隐喻、虚构,犹如钢琴多声部弹奏,令人回味无穷。集子压轴作《梅心清华》,写的是执掌清华17年、被誉为清华终身校长的梅贻琦,这位身教重于言教,以及其“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的教育名言,受到了所有清华人的崇敬。对照当下知识分子风貌退化、学术失范,再联想到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在建国后培养不出杰出人才?才会认识到大学精神的缺失实在是时代最大的隐痛。历史是镜子,我们需要回望。在与现实交接时,《见字如晤》所显示出的文化穿透力和反思的力量,无疑是文学艺术追求的高标。
  •     ——徐海蛟与他的《见字如晤》在反复的昼夜里,时间总会有若干个节点。尽管这些个节点未能预料,并且很可能被我们忽略。但它却能被那些紧致生活而又用心经营的人拎出来:一本《见字如晤》就是这样汇流成河的。一直觉得,历史的书写总显得如此艰难,加上我们对文字又是这样的挑剔。许多人都在平铺直叙的“履历”中寻找着极佳的突破口。我相信在历史长河中游走的写作者们都有过这样一段经历:面对那叠司空见惯的史料与如雷贯耳的名人,众多可大可小的事件陪伴他们左右,于是开始费尽心神思考着他们起承转合的人生,途中又被误导,波澜壮阔而激动人心的历史后背应该还隐藏着什么?不甘于平庸的文字叙述,反复而寂寞地梳爬着,它们对耐心不断地提出要求。而一种不断拔高的心态也在无意中驱使着写作,少了世俗的烟火,少了真切的情感,文本变得乏善可陈,历史与真相、真实渐行渐远……书写历史的作者们经常面临着种种难题。这本《见字如晤》给了我许多惊喜。故事在一口十分舒适的气息里缓缓展开,就像一段往事。这种风格铺陈在所有篇目的起始,作者所期望的正是让历史以一种日常甚至是庸常的面孔出现。一个好故事从来不需要摘要,也不需要结论,但好故事需要精彩的细节。作者总能留心到生动而真实的细节,事实上,入选的24个篇目里,我们享受到了许多精湛的小故事,我们也从中获得了更具现场感的阅读体验。作者力求通过精准的描写和恰当的抒情,为不可言说的深义和情感寻找到一个个出口。《鼠样人生》一文里有个短小的篇幅描述了李斯大摆家宴后的内心:酒过三巡,客人散去,阳光落在厅堂的角落里留下一片阴影。仅用“物忌太盛”四个字就让李斯的命运有了一个往前的走向。然后,留给李斯些许的时间作为停留,让这种隐喻变得更为深沉。不同的细枝末节被有序地安排起来,构成命运,并循序渐进着。所以,我们也就更好地读懂了作者的指向。当李斯逐渐走进黑暗直至掉入悬崖,“生活永无退路”来得这样刻骨铭心。宏观的外象容易遮蔽个体的细部,而作者提供了一个通道,在情境交融中直抵人物的内心。一天早晨,金圣叹穿过小巷,到茶馆饮茶,他参与了秀才们的对子游戏。出了刁钻的上联,见无人应对,便轻手捉起一块云片糕,糕入口时,便出了下对。他的声音不响,语气稀松平常,而此时金圣叹正坐在茶馆的一抹晨曦里。于是,智慧传达出来的快意在一个具象的画面里迅速升起。金圣叹的一生似乎都在不停地对对子,直到临死。多年前金山寺的和尚曾出过一个上联“半夜三更半”,他向狱卒借来笔,在狱中写下“中秋八月中”。这一次他没有笔走龙蛇,他在墙上缓慢而小心地写下十个字后,发现自己已是泪流满面了。这样的叙述应该说是作者的进一步发挥,但却没有影响到金圣叹的客观性。这些被忽略的细节赋予了最强大的隐喻,起伏的个人命运有了情绪和张力,反而更为真实。另外,在重回“那个时代”时,衔接人物与作者自我精神世界的一种诗意的哲学。《过春风十里》中记述的是才华四溢的诗人——杜牧,这是一个漫不经心的故事。杜牧在湖州偶然遇见心目中的女孩,他与对方家人定下十年之后的“婚约”,并交付了十年之后的聘礼以表诚意。我们感受着诗人的意气,也体察到他的温情。十三年后,杜牧上任湖州刺史,到任后没多久,杜牧就四下打听曾经的那位姑娘。十年过去,当时的小女孩已是二十五岁的年纪,她早已出嫁,而且是两个孩子的母亲。十年只是一个概数,而每个人的心中都有过这样一个命运错落的“十年”。十年可以量化人生的一个阶段,不单是我们习惯了十进制的计数方式,更重要的是我相信“十年”能够完成一次升降,得失,沉沦,重生……正如作者所说,十年足够让一个故事千回百折,十年也足够让一个人完成一次重大蜕变。在杜牧的故事里,我们会猛然瞥见自己。与其说,作者写的是他,不如说,他写的是“我们”。又如《岛上的郁达夫》,从相识王映霞到1938年的冬天,郁达夫的命运有了一条起伏的脉搏。从迷恋到困顿,郁达夫都深陷其中,我们看到郁达夫迎面春风的好日子:我家比鲁迅家吃得好;我们也看到情感变故里,旧针和旧手帕成为一种宣泄的承载。爱情,一旦抵达用心而又敏感的人就极易扩散,像肆意的藤本植物蔓延至每一处精神末梢。于是,郁达夫选择离开也就顺理成章:新加坡、苏门答腊岛……“他再也没有回过大陆”。在岛屿之间的辗转中,郁达夫的漂泊与孤独成为了地图上忧郁的点线:岛屿和航线。“岛上的人,是不是无意间凭添了更多宿命般的漂泊感呢?”孤岛成为郁达夫生命最好的载体。在岛上,酒成为郁达夫最忠实的依托。杯中的酒是他所爱的尤物,竟然成为谋生的职业;同时,酒又被郁达夫赋予一个个温婉而柔情的名字。作者的体察是入目三分的,酒的名字指向了郁达夫生命里出现的女人的名字,这份微妙的联系是作者大胆的设想,但这份设想又是贴切人物内心的,所以设想令人“深信不疑”。下笔时,作者就时刻关照着个人心境,所以这本书也就能够一次次地得到精神的回响。而最初,作者就给了这些篇目一个集合:个人史。无论是写作者还是阅读者,我们所能抵达的直观立场就是接近直觉的立场。《见字如晤》触及到内部的时候,也完成了一次合情合理的“穿越”。正如书名的意义一样,我们不仅有机会和故事中的人物进行了精神对话,《见字如晤》引导我们进入更深层面的探寻。作者一次次追问着他们的人生命题:如何完成生命的旅程?如何证明在世界上有价值地存在过?书中有两篇写的是沈从文,这位乡下人的浪漫和辛酸在喝甜酒和高墙下的沉默中显得如此荒诞而不可调和。在三十年的时光中,作者极力想以一个小人物的形象去描摹他,而这又是那么徒劳。沈从文已经退到了最低处,但孜孜不倦的乡下人在幽暗的小屋里写了一本又一本的长篇专著。原来,一个时代在个体面前也可以如此黯淡、如此静默。所谓的光明和黑暗,都源于自己的内心。从富足到贫困,瞎子阿炳是最能体会明亮的人了。当世界睡去,只有他坐在暗夜里抚弄着那把红木的二胡,想象着他的父亲曾经抚弄这把二胡时,“父亲的心有没有此刻他的心这样透亮?”对于历经坎坷的人来说,真正的明亮是所有繁华褪尽之后依然能够保有一颗永恒的心灵。阿炳何曾想到,他的一曲《二泉映月》在其身后会成为一首旷世名曲,成为一座城市的重要符号。阿炳在世,沦为乞者,沦为街头艺人,而这并不影响他在音乐史上的地位。当他即将看到未来曙光时,他的生命却在严寒的角落里戛然而止。我觉得,作者所说的“向死而生”就暗含着这样的意义:“一个个体生命,他的存在就是他全部的价值和意义,他的那一段旅途就是他引以为豪的光荣的历史。”生命就是为了完成活着时的旅程,它与身后的追封无关。人生的旅程也许平凡,也许破落,也许残缺不全,但是其中的生命体验是不可多得的,悲喜也好,离合也好,唯一且难以还原。作者完成了一次重要的旅程,这趟旅程显然是艰难而心酸的。作者克制而智慧的书写,让“他们”跌宕起伏的生命得以静静流淌,我们沿着这一条条河道,感受着不断变化的深浅。无论故事的背景有多么遥远,我们依旧能够映照出不断进行的现时,能够碰触到自身的疼痛。这是老师的第二本散文集。在第一本散文集《纸上故园》成书之前,老师已对微观历史作出准备,从故园到如今的“会晤”,作者从对乡村,对田野,对平凡的农人生活的独自沉湎中,步入了一条悠远的古道。作为他十多年的门生,我知晓他的宽阔豁然,也知晓他的欲言又止。这么多年过去,他的书房变得更为拥挤,而他的言语更为从容。去年的一次手术,成为他人生的一个节点,而老师早已回到日常,并且细心地维护着日常的秩序。一部分是隐忍,还有一部分是热爱。两本散文集,从故乡到故人,我看到了不一样的温情,这种温情置于历史身上就成为了回忆。当历史成为温暖的回忆,书写就不再是不可言说。

精彩短评 (总计5条)

  •     拂开历史的迷雾,触摸到历史中的人,听到那些人的声音,讲述这些人的故事。这不仅仅是给喜欢历史的人写的,而是为所有热爱生活本身的人所写的。
  •     像我这样,很久没有读历史的人,静下心来去读读这样的历史中的人物。文字有力量,但又不会变成负担
  •     有几则还不错的
  •     有幸听过作者的讲座,书也早已看完,前四星给这本书本身,后一星给同乡人和同龄人的作者……
  •     读完发现自己想象力还在,还能将自己代入历史深处那人那时那情景之中,时而微笑,时而想哭。每个人存在的意义,就是生命的旅途成为自己引以为豪的历史吧;我们无法复制历史,为何不创造自己的历史?!书的文字心平气和,却并不意味着可以心平气和地读完。。。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