殡葬人手记

出版日期:2015-7
ISBN:9787513559783
作者:[美]托马斯.林奇
页数:264页

内容概要

【作者简介】
托马斯•林奇(Thomas Lynch)
爱尔兰裔美国诗人,作家。1948年出生于美国底特律,1974年接手家族在密歇根州小镇米尔福德的殡仪馆,开始了每年安葬几百位镇上的乡亲的殡仪员生涯,直到今天。此外,林奇任教于韦恩州立大学殡葬系,也在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教授创意写作 ,在埃默里大学坎德勒神学院教授“耶稣的生平、教义及其文化影响”。他的诗和散文发表于《哈泼斯》《伦敦书评》《纽约客》和《巴黎评论》等著名期刊。另著有《返乡之旅》(Booking Passage)、《动与静的身体》( Bodies in Motion and at Rest)、《幽灵及其他:中短篇故事集》(Apparation & Late Fictions)、《和希瑟•格蕾丝一起滑冰》(Skating with Heather Grace)、《老雌猫及其他》(Grimalkin & Other Poems)、《米尔福德的平静生活》(Still Life in Milford)、《免职书》(Walking Papers)、《食罪人》(The Sin-Eater)。
林奇及其作品是两部获奖纪录片——《殡葬人》(The Undertaking,2008年艾美奖),《学习重力》(Learning Gravity,2009年密歇根奖)——的主题,也是广受好评的HBO系列剧《六尺之下》(Six Feet Under)的灵感来源。
【译者简介】
张宗子
祖籍河南长葛,出生于河南光山。1983年毕业于武汉大学中文系,1983—1988年在北京中央电视台工作。1988年秋自费赴美留学,入纽约市立大学城市学院英语系研究生院研读英美文学。现居纽约,在报社从事翻译、编辑和撰稿工作多年,后任职于纽约市公立图书馆。业余写作以散文、随笔为主,作品散见于海内外报刊及多种海外作家选集;闲时亦以翻译自娱。已出版著作有《垂钓于时间之河》《空杯》《书时光》《开花般的瞻望》《梦境烟尘》《不存在的贝克特》《一池疏影落寒花》等。

书籍目录

译序

生死如梦
格莱斯顿的名言
发明抽水马桶的人
基督的右手
道成了肉身
高尔夫墓场
寻梦的人
诗人和食客斯威尼
万圣节之夜
艾迪大叔的公司
杰茜卡、“新闻猎犬”和棺材
在冬天上路
致谢

作者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曾获美国芝加哥讲坛中心奖(非虚构类)和美国图书奖,并于1997年入围美国国家图书奖决选名单。同名纪录片(The Undertaking)获2008年艾美奖。
◎HBO电视剧《六尺之下》制作人倾力推荐,诗人殡葬师林奇透过殡葬业来讲述一座美国小镇的生死更迭与世事变迁,也折射出现代人的迷惘与缺失。
◎本书译者张宗子老师是散文名家,他的译文忠实再现了原书优美、感人又不乏调侃的行文风格。
——————————————
【内容简介】
◆在一个为某种力量所主宰的世界,并非所有结局都美满,每句话都是吉祥的祝福。但每一次死亡总有一些补救;每一次丧失,总有一个写着我们姓名的复活节;每一次悲伤,总有爱作为安慰。——托马斯•林奇
像所有诗人一样,托马斯•林奇以死亡为主题,但他的独特之处在于,他是一个密歇根小镇的殡 仪馆从业者,受雇埋葬和焚烧死者。工作之中,他始终敏锐地聆听着透过死亡传达的爱和悲伤的话语。
在这本书里,有在墓畔挥杆的高尔夫球手,有美食家兼疑病症患者,有情人,有自杀,有残酷的、不幸的死亡,也有更多并非残酷和不幸的、令人动容的故事。有的葬礼令人欢欣,有的婚礼却催人泪下。
《殡葬人手记》中充满了见证者和当事者的双重声音。林奇站在生死之间,带着愤怒,带着惊讶,带着畏惧,带着平静,试图一瞥我们所有人终会懂得的死亡对于生命的意义,传达了死者对生者的告诫。
——————————————
【媒体及名人推荐】
◆卡夫卡曾说,一本书应当是劈开人类内心冰山的利斧。《殡葬人手记》就是如此。
——吉姆·哈里森(Jim Harrison),美国作家
◆林奇的作品肃穆、坦率,不乏黑色幽默,而又略带感伤……一部詹姆斯·乔伊斯将乐于称之为“葬礼喜剧”的书。
——约翰·兰彻斯特(John Lanchester),英国作家
◆制作《六尺之下》的灵感不能归功于我,这个关于家庭殡仪馆的故事首先是HBO的Carolyn Strauss提醒我的。……当我做前期研究时,我发现《殡葬人手记》和 《动与静的身体》对我的帮助最大,这两本书都是托马斯·林奇写的。这些关于殡葬师生活的散文帮助我找到了这部电视剧的基调。
——阿兰·鲍尔(Alan Ball),《六尺之下》制作人
◆真实、有力,富有伦理上的秩序和美学的透澈。
——《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
◆林奇生动的文字所具有的张力只属于这样的写作:它们告诉我们在社会的秘密角落发生了什么——在心灵的秘密角落发生了什么。
——《今日美国》(USA TODAY)
◆最积极乐观的书之一……在人性的微光中不乏调侃和坦率。
——《国家》杂志(The Nation)


 殡葬人手记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剛讀完托馬斯.林奇 (Thomas Lynch) 的《殯葬人手記》(The Undertaking)。林奇身兼兩職,除了是位詩人,也繼承了家族的殯儀館生意。在密西根的一個小鎮,每年安葬好幾百人。這本小書是他的殯儀生涯的回憶錄。其中一篇〈基督的右手〉,寫到他接手的其中一個死者。這是我今年讀過的,最讓我無法釋懷的故事。剛好今天十二月二十六日,除了是Boxing Day,也是St. Stephen's Day。聖士提反是聖經裡記載的第一位殉道者。他被眾人用石頭打死。林奇安葬的那個女孩,名字就叫Stephanie,她家人是敬虔信徒,名字來由,不言自明。那夜,她舉家,由密西根州,開車到喬治亞州,為了看傳聞中的聖母顯靈。車子開到肯塔基州中部,路過一道天橋底下的剎那,一顆石頭從天而降。擊破車頂,略過前座,直接打中坐在後座中央的Stephanie。前一刻,她才剛與旁邊的兄弟姊妹,換了位子。她的胸骨碎了,心臟受到重創,流了很多血,兩個小時後才斷氣。她的母親在後座拾起那塊石頭,交給警方。石頭重十四磅,上頭刻著:FOSTER。後來證實是附近一個墓園,該家族的界石。整個悲劇,原來是幾個無聊的男孩,隨機把墓園的石頭撬起,把玩,又隨便抛棄之果。她的家人回到密西根,替女兒尋找合適的墓地。那天剛好是十二月二十六日。走進墓園,她的母親遠遠就看到一座基督的石像,立在一個墓碑之上。基督的右手,慈祥的垂指向右方一塊空地。她母親說:我想我女兒能葬在那裡,就在基督的右邊。於是他們往石像走去。她母親說:是這裡了。這個時候,她的父親,眼睛瞇成一道縫,讀著旁邊基督腳下,那墓的名字,那石造的墓碑,就刻著:FOSTER。
  •     时间真的很奇妙。在多年前,我是不会读这样的书的,我记得当初看这本书的介绍,一句“一个阴森行业的生活研究”就让我瞬间打消了购买阅读的念头。我不敢直视死亡,就像书中引用的那句话“死亡和太阳,让人不能直视”。是的。可是当我读完了这本书,在我的所有感受中,有震撼,有深沉的思考,甚至也有惧怕,单就没有“阴森”这个词,反之却有明亮的温暖和通透后的释怀。感谢时间赋予我阅读能理解这本书的能力!记得那是一个凄风苦雨的秋夜,村里的一位年轻妈妈猝然去世。她是一个温柔善良的女人,脸上总是带着浅浅甜甜的微笑。有一个年纪幼小的儿子,虎头虎脑的小家伙,她很疼爱他。那一晚,我躺在床上怎么也睡不着,好像眼前忽然出现了一个巨大的黑洞。人死了以后会去哪里?他们难道和现实的世界就此立即切断掉一切联系吗?他们的亲人怎么办?他们怎能忍心就这样决绝而去,给亲人留下无尽的痛苦和悲伤呢?伴随着窗外呼啸的风雨声,我想象着这位母亲的魂魄飘荡在村庄的上空,那风雨声也仿佛是她不忍离去的凄惨哭声。长大后,我很怕面对死亡事件,有一种空虚和手足无措的感觉。大表嫂临终之际,妈妈让我去医院看她。一群人围着不能说话的她在低泣,我走进去,感觉自己就像是一个愚蠢的人贸然闯进一个神秘的世界,我什么都不懂,不知道说什么,也不能掉一滴眼泪。我恨自己那时怎能如此冷淡,可我又无法伪装成悲痛的模样。后来去她葬礼,看到她躺着的遗体,蓦然想起第一次见到她的场景,那时我尚年幼,她则是待嫁的少女,来我舅舅家。一阵巨大的悲痛袭来,我抱着妈妈哭得不能自抑。不仅仅是哭表嫂壮年早逝,也是哭人的脆弱和生命的无常!我们如此贪恋生,为之演出了一出出悲喜剧。可是我们好像也很忽略或者故意对死亡视而不见,或者总是以为死亡是遥不可及的事件,哪怕曾面对过死亡,可是一转身就能将之忘记。或者我们总将死亡视之为一个独立的单纯事件,和生命、爱情、亲情以及责任都无任何关系。于是在我们的想象中,我们也将那些和死亡事件紧密联系的人视为异类,一种特殊的存在。直至我读了这本《殡葬人手记》,我才知道,他们也是普通人,但是他们又不仅仅是普通人,因为职业所赋予他们的独特经验,使得他们更加直接直观的面对死亡,所以和普通凡人相比,身上具有一种特殊的我很难说清楚的一种秉性,至少他们看待死亡更加郑重,也更加通透,而对待生命,对待生命中的爱、责任、友情也更加珍视,或者说更加的小心翼翼。在我们的想象中,殡葬师因为过多地面对死亡,会对死亡产生一种疲惫麻木的感觉,而事实却恰恰相反,正是因为看到了太多的死亡,各种方式,自然的和非自然的,整洁的和支离破碎的,所以他们才比其他人更加意识到生命的无比脆弱性。就像作者的父亲在他们幼小时如何地谨小慎微,生怕稍有闪失孩子们会遭到不测。作者本人也是如此,在他离婚后照料孩子们的时候,为他们担忧,以致孩子们一旦不在视线之内就忧心不已,而此时他也才真正体会当初父亲的心情。《殡葬人手记》一书并不是一个殡葬师的职业生涯记录,林奇以一个职业的死亡观察者的身份记录了他独特的职业经验所赋予他的独特的观察生活和体悟生活的点点滴滴。通过生命的终结——死亡,更加珍惜阳光下蓬勃的生命,以及生命中蕴含的琐碎的细节,因为这些细节包含着人类永恒的爱——爱情、友情、亲情。死亡赋予了这些情感更加温暖的温度,触摸它们,用心享受并珍惜这些生命中所包含的一切情感,甚至痛苦和悲伤。其实,我们对这个世界并不了解,在我们面前所呈现的这个世界就像是一个巨大的迷,一个无解的迷。我们对死亡又有多少了解呢,虽然古往今来多少圣贤哲人对死亡做过多少解释甚至是说明,可死亡到底是什么,我们又真能知道多少。可是有一点我们能确定,那就是我们如何面对和对待死亡,虽然死亡依旧无法直视,但我们可以以谦卑而郑重的姿态去面对,就像电影《入殓师》中的小林那样,用一种仪式感赋予死亡一种庄重的美感,如此我们才能坦然接受死亡的事实,如此我们才能更加珍惜生命,更加珍惜生命所蕴含的一切悲欢愁苦!

精彩短评 (总计44条)

  •     死者一无所求 只有生者营营不休
  •     沸腾的水当没有了热,终究会平静。在尘封成冰之前,冷冷看淡一切。诗人写的有诗意的书。生与死,爱与寂。
  •     读过这本书之后,对于生死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     詩人還是寫詩去吧
  •     书名有点阴森 但是内容非常清新温暖
  •     想起入殓师
  •     题材、文笔和翻译都很好。
  •     关于生与死的几篇比较好读
  •     手感很不错,文字很漂亮。
  •     如果能好好讲故事就好了,说理哲学、探究生死,作者明显还是力有不逮。
  •     很认真的看完了,感觉挺不错的,推荐!生死问题,是我们每个人都得面对的,看了这本书,感受挺深刻的
  •     死者一无所求,唯有生者营营不休。
  •     职业和民族是文字的土壤。
  •     死亡相关里到现在为止最风趣且有才华的一本,
  •     "我们读它,不是要去领受教诲,而是去分享一个普通人的独特经验和细微的感受"
  •     刚开,看了序之后忍不住想起在美奈凌晨看日出的车上,因为害怕(或许)要经过的一大片公墓而不敢在漆黑里睁开眼睛的经历。
  •     文风谦逊,但看到后面只能随手翻了
  •     在2015年,特殊事件后,死亡以及死亡的仪式有了特殊的感受
  •     读着读着就会发现,讲述的并不全然是殡葬的那些事,回味的时候,又会醒悟,啊,原来是如此文艺的一本书,然后情不自禁感叹一句,我们的殡葬人林奇,我们的诗人殡葬人。
  •     治愈,死亡方式的多样性以及死者为大的观念。值得看!那段时间我朋友总说我是在看“幽灵图谱”。
  •     时时回想到六尺之下
  •     “和生者一起面对死亡。”
  •     了解一个行业。2016-5-24
  •     低于预期值的一本散文集。富有诗意的优美句子和调侃的讲故事语气是文章中的亮点——譬如“过去好比老人重游的故地,未来是儿童梦想的奇境,生与死宛如大海环绕四周。中年是生死之间的那一瞬,仿佛一个边界,看起来往那边走都行,因为驰目所见,两边都同样美好”;还有那个疑心病重的友人、剖析洋蓟的诗人、清理自杀现场的生意——诸如此类。但这些优点常常淹没在作者车翻来覆去的死亡感悟和宗教意味浓厚的说教中,几乎产生了在看鸡汤文的错觉。
  •     关于生死,我有太多想不通的东西。一开始以为这本书只是像《六尺之下》那样关于殡葬,然而其实它带给读者更多关于生死的思量。对于那些放不下的,我有一些豁然开朗的感觉。对于未来的恐慌,我也平静了很多。很喜欢。
  •     林奇
  •     静静的讲故事就好了,真的没必要说出自己的想法。
  •     “死者一无所有,只有生者营营不休。” 同为殡葬师,作者的父亲习惯了意外和看似不可能的伤害,并且学会了担惊受怕。作者则是坦然接受这一切,正如结尾所述:“我真正需要的只是一个见证。说我死了。说我仍然活着。如果人们问起,就说那是个悲惨的日子。一个寒冷的、灰暗的日子。在二月。”
  •     死寂的力量呢?可是死亡也有人研究,也能让人喋喋不休……
  •     身处死亡,才能更好地诠释生命。
  •     才子翻譯才子文章。作者基於生死之間,詼諧、尖刻、達觀的文筆下面,多麼痛多麼真實的領悟。
  •     多年前读过一次,还想再读
  •     【2017.13】生与死的命题从来不乏,人们对生的永久有多渴望,对死的降临就有多恐惧。死亡,这一静穆、虚无,甚至透着点冷静的事,在作为殡葬人兼诗人的笔下是一种仪式,体面地告别这个世界的仪式。“死者一无所求,只有生者营营不休”。死亡只有一次,无法预知,没法彩排,有时它或许会等我们做好准备,有时又让人猝不及防。既然如此,不如把握当下,尽心尽力地活着,何必去恐惧这个每个人都必经的命题。让逝者去,让生者安。
  •     印象很深的是作者和妻子一同走在路上,妻子看见的是世事繁华,作者眼中则是其背后的颓然衰败,职业使他直面死亡思考死亡,可悲伤却难以消逝,所以需要安放在诗中吧。 书的主题是深沉的,但带来的思考不似那般悠长。 “死者一无所求,只有生者营营不休。”
  •     人逃不开,必将有一次的死,不必避之不谈,不如提早接受。
  •     每个人对死亡的理解都不同,既然死是生的归宿,那生的意义何在?或者说死亡到底是种什么体验
  •     作者身份特殊,对事物的看法难免都有相关痕迹。整体感觉比较碎,读到后面越来越枯燥,不过前面还是有点启发。
  •     “再好的棺材也弥补不了生前的冷落,便宜一点的也不会一笔勾销活着的人对死者的爱、关怀和真情实感。”
  •     前半部分写得很扎实,林奇家族作为殡葬人见过世间最痛苦的事情,“只有生者营营不休”,很有感触。后半部分有点飘在空中了,作者似乎想表达人们对死亡不同态度的思考,但有些絮絮叨叨了。
  •     猎奇
  •     作者在前边的文章写到,人死了就死了,死后所发生的一切都与其无关;后边的文章还写到活人为死人所做的一切不过是寻求心理安慰而已。从以上观点真看不出作者是个诗人,如此通透现实。
  •     死这么刺激的事儿写得这么直接,感觉作者是活明白了
  •     死者一无所求,只有生者营营不休。
  •     果然是诗人写的书,有点太零碎了。本来讲讲故事挺好的,非要讨论一下生与死的哲学意义,但又有点力所不逮。勉强四星吧。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