佩雷拉的证词

出版社:99读书人/山东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3-1
ISBN:9787532942756
作者:(意)安东尼奥·塔布齐
页数:166页

内容概要

安东尼奥•塔布齐(1943-2012),意大利著名作家、重要的佩索阿研究专家和翻译者,被认为是“卡尔维诺之后意大利最伟大的散文作家”。
塔布齐生于比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在他大学期间周游欧洲,追寻自己喜爱作家的足迹,在法国他接触到葡萄牙诗人佩索阿的诗作,深深着迷。他因此学习葡萄牙语,以更好地理解佩索阿。后来他与妻子一起把佩索阿的许多作品译成意大利文,是意大利锡耶纳大学葡萄牙语文学教授。
塔布齐共出版三十多部作品,涵盖中长篇小说、短篇小说集、散文集和戏剧。 他的小说多关注身份追寻,语言细腻诗意,文体创新,作品被翻译成四十种语言,晚年他成为诺贝尔文学奖的有力竞争者。他于1975年发表第一部长篇小说《意大利广场》。1984年出版的《印度夜曲》被认为是他的第一部重要小说,1987年凭该小说获法国美第奇外国小说奖。1994年出版的长篇小说《佩雷拉的证词》以新闻自由与反抗独裁为主题,出版之后广受好评,获得意大利康皮耶罗文学奖、阿里斯泰安欧洲文学奖奖等奖项,并于1995年被改编成电影。
塔布齐也是活跃的报纸专栏作家和评论家。2004年他被欧洲记者协会授予《晚邮报》新闻奖,以表彰他杰出的新闻写作和对言论自由的捍卫。
2012年3月25日,安东尼奥•塔布齐因癌症在里斯本病逝。

作者简介

佩雷拉人过中年,身材发福,在里斯本一家小报纸当文化版编辑。曾经的记者生涯似已远去,他沉醉在编报纸、翻译小说和美食之中,对于法西斯的阴云笼罩在1938年的葡萄牙,他似乎是置身事外,无动于衷。
那是里斯本闷热的夏天。一个大学生的投稿以及随后两人的相识,打破了佩雷拉平淡的生活。他不知不觉地卷入了正在巨变的社会运动浪潮,最后以一次惊世之举做出了他的选择。
这是佩雷拉的证词。


 佩雷拉的证词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刊于《ELLEMEN》(2014/7)是七月被热浪包裹的城市。“大西洋的微风消失无踪,从洋面飘来浓重的雾气”。死亡的气息笼罩着城市。警察杀害了一名社会党人,市场骚乱,共和国卫队派人在市场驻守。但当天报纸头条却是“全球最奢华游艇今日纽约启航”——“今日无事”的背后,是那些“你懂的”潜规则:“报纸什么都不会说,要想了解新闻,最好的办法还是向别人打听”。现实“都是些超乎想象的事情”:犹太人的肉铺橱窗玻璃被砸得粉碎,门房成了警察的眼线,警察相信“每个角落都有颠覆分子”,邻国内战激烈、佛朗哥发动政变,而都德的《最后一课》也竟会“让上层大为不悦”。你究竟活在怎样的世界?这样的世界你应该并不陌生。虽然《佩雷拉的证词》将故事设定在1938年的里斯本、萨拉查独裁政府统治下的葡萄牙,但小说、尤其是费尔南多·佩索阿专家、娶了一位里斯本妻子的意大利小说家安东尼奥·塔布齐的小说总是善于利用他者来关照自身,无论是国家还是个人。他的处女作、1984年出版的《印度夜曲》的主人公,就是在赴印度寻找失踪好友过程中厘清自身身份的。而《佩雷拉的证词》——获得意大利康皮耶罗文学奖的、安东尼奥·塔布齐最出色的小说——1994年在意大利出版之时,恰遇贝鲁斯科尼建立右翼政党力量党(Forza),法西斯主义重新抬头之时。塔布齐曾在一次采访中道明了“桑”与“槐”之间的镜像观照关系:“那些不满意大利政治现状的人,将本书视为一种来自内部的、抵抗的象征。”除了政局类似,另一易于激发读者同理心的因素是佩雷拉这一角色的设定。他不是传统反法西斯小说中的那类英雄,而是一个中年发福、丧妻、胆怯、不关心政治的普通人,一个天主教徒。他自认为只是一个编报纸的文化人,与政治无涉。只是偶然间,他读到一篇关于死亡的文章,由此结识了激进的革命青年蒙特罗·罗西。佩雷拉雇佣他撰写备用的讣告,却每每发现他的文章充满政治立场,“任何一家葡萄牙报纸都不可能发表”。但佩雷拉并没有解雇他,在与身体的医生与心灵的医生(牧师)长谈后,在《最后一课》被视为“政治不正确”后,佩雷拉开始意识到文学与政治无法分开,在懵懂之间走向了觉醒之路。作为一本反法西斯主义历史小说,《佩雷拉的证词》最特别之处在于其独特的叙事风格,或更具体地说,“佩雷拉坚称”这一短语自始至终近乎执著地不断重复,却未令读者厌烦,反而营造出极为风格化的行文。在长篇小说中反复使用同一句型虽然并非首创——美国作家乔·布雷纳德和法国Oulipo作家乔治·佩雷克皆在几十年前写过以《我记得》堆积、拼贴而成的回忆小说——但安东尼奥·塔布齐首次将这一技巧用于叙事性强烈的历史小说中,营造出毫不逊色的“唤起往事”的效果。从叙事层面看,“佩雷拉坚称”虽然以第三人称书写,却具有了第一人称式的内心独白的效果,而文中更有一些“佩雷拉本想说”与“佩雷拉坚称”彼此呼应,在彼时的怯懦与此时(叙述故事时)的坚定之间形成鲜明的对比。“佩雷拉坚称”也暗示了故事的后戏:这份“佩雷拉的证词”究竟是在何种情况下作出的?小说并未明示,但确凿无疑的是:这份证词是隔开一定时间,以极其诚实的态度回头讲述的历史故事,与历史保持着距离。《佩雷拉的证词》具有一种与叙述主题之沉重不成比例的轻盈,这本200页不到的小书几乎逼着读者一次读完——《佩雷拉的证词》具有某种悬疑/惊悚小说的特质:随着故事的演进,危险的感觉也一步一步逼进主人公,这种“有什么事马上要发生”的悬疑感并不像另一位意大利小说家迪诺·布扎第(如《鞑靼人的荒漠》)那样仅仅发生在心理层面,而是确凿的、真正的危险。《佩雷拉的证词》的结局道出了主人公的觉醒:在亲身经历了一系列事件后,他玩了一个小把戏,在报纸上刊出了一篇反对萨拉查独裁政府极权统治的生猛文章,改头换面变成了“弗朗索瓦·博丹先生”,走上了离国逃亡之路。这一幕无疑具有浓烈的象征意味:佩雷拉先生终于意识到了文学的力量,终于成为了一个全新的自己。

精彩短评 (总计17条)

  •     作者笔下有大量留白。我全然不知生活在怎样的国家。
  •     (1)“佩雷拉坚称”重复使用的句式带来的效果:修辞层面、坚持陈述事实、视角的选择;(2)短小紧凑的小说,丰富历史的横截面;(3)在不同时点的遥远异国的切题性;(4)记者出生的小说家之共性;(5)译本对对话引号的处理?
  •     在文学和政治与战争共存的时候,真理是三者的混合物。
  •     感觉一般般吧,有大师的沉稳,但是没什么风格,整个情节都很平淡,恩,就是平淡,即使涉及很多历史话题也处理得比较泛,大概是故意的吧我也不懂了。。。
  •     略隐晦 反映的是一大部分人的心态
  •     感觉平平
  •     不错啊,的确形式美。结局跟想象不太一样。平淡的不让人不耐烦,仿佛长长的几章才过了一天。医生的转变有些突然。
  •     挺好的反法西斯的小说
  •     在季风看完的
  •     兼具细腻和洗练的叙事,很少断行却毫无粘稠感的阅读体验,笔者微妙的立场转换,叙述人眼中形象的各种错位,文本上非常赞的薄薄的一本,只是我不太喜欢那个毅然决然的光明尾巴。
  •     一個有良知的文學編輯在黑暗中摸索人生的自白書。
  •     这份特殊的证言,饱含细节,妻子的死亡让佩雷拉陷入困惑,沉浸于过去和死亡不能自拔,蒙特罗·罗西的死亡让他重拾生的信念。从一个试图逃避政治的人转变成反抗暴政的人,佩雷拉完成了自我的救赎。
  •     用散文般优美的词句写出的小说,与亡妻照片的对话令人动容。结尾处“我会随身带着你”“你最好还是跟我一起走吧。”眼泪差点掉下来。
  •     感觉可与《海的沉默》&《里卡普的两次恋爱》&《蓝眼人》一战,十个回合见分晓。
  •     不诡不崛的历史小说,很好的葡萄牙新政时期的文化生活写照。
  •     要逃避历史是不可能的:它会主动过来找你。满分推荐。
  •     喜欢的书只打五星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