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的黄昏

出版日期:2014-12
ISBN:9787544751155
作者:[英]庄士敦
页数:376页

内容概要

著者:庄士敦(Reginald Flemjng Johnston 1874-1938),英国人,溥仪的英文老师。在中国生活三十余年,深谙中国历史文化和风俗人情,与当时的风云人物接触频繁,并参与了中国宫廷的政治斗争。
译者:富强,满族,毕业于四川大学、北京大学,文学硕士。曾任大学教师、自由撰稿人、编辑等。有多篇论文、小说发表,多部著作、译著问世。

作者简介

《紫禁城的黄昏》描述了从1919年到1924年的那些特殊岁月里,庄士敦在其人生顶峰时期与中国结下的不解之缘。其时,中国媒体针对庄士敦本人和溥仪有诸多的责难,而庄士敦所关心的,显然只是他对那些年里所发生事件的记述,可以对那些责难作出一劳永逸的反驳。为了回应对他和皇上的批评,庄士敦描绘了在紫禁城那个奇异、封闭的世界里独特而令人憧憬的生活图景。庄士敦谙熟中国历史与文化,于是,那个几近为人遗忘时代的丰富的历史细节,雪泥鸿爪般跃然于庄氏之笔端。加之,他与溥仪的密切关系,以及与那个时代许多大人物私人关系之熟稔,使得庄士敦得以对他们尽情褒贬点评。


 紫禁城的黄昏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文/吴情我看这本书是很久之前的事了,那时,我刚刚看了电影《末代皇帝》(The Last Emperor),里面一个重要人物——庄士敦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一个外国人亲历了中国最为动荡的几十年,我想,如果从他的视角来看那个时代的中国,应该会有一番别样的感受吧,正好,译林出版社新出的“西方视野里的中国”系列书里正好有一本《紫禁城的黄昏》(Twilight in the Forbidden City),我便买来重读了。重读也是一种挑战,尤其是在当下电子时代里,书籍资源如此之多的背景下,我的重读,当然不同于第一遍的浮光掠影,我需要进入文章的深层次,就作者记录的真伪提出自己的看法,其中也包括我对作者某些观点的看法。英国人善于记录历史的名声真是名副其实,从以几卷本来记录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英国前首相温斯顿·丘吉尔身上便可见一斑。本书的作者庄士敦也是一个不错的历史记录者,但首先,他是一个历史亲历者,我想从他的这个独特视角来看待那个变化的时代和变化的中国,对于已经习惯用单一模式来看待历史的我们,应该有助于看见历史新的、真实的面貌。先看书名,《紫禁城的黄昏》,也许起得太文艺了些,但作者在自序中说道,这是时间的界定使然,本书主要记录清王朝最后几十年的大事——庄士敦在中国所见。也许,对于一个昔日帝国而言,的确是帝国的黄昏了。“黄昏”一词,在中国的语境中,代表着一种没落和惋惜,是一种难以忘怀的情绪,这符合庄士敦写作此书时的情感,庄士敦在本书初版时,便在本书的扉页上写道:谨以此书献给溥仪皇帝陛下。落款:他的忠诚与依恋的臣仆及教师庄士敦。在他的眼里,溥仪还是那个帝王,虽然失去了实权和威严。这与书中庄士敦时时流露出的对帝制废除的惋惜和对溥仪生平遭际的同情相统一。第一遍看这本书的时候,只把它当做一般历史读物来消遣,因为其中展现的中国近代的纷繁乱象一方面让我难以找出这几十年的主旋律和基调,另一方面,让我陷入了一种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历史兴衰之感。这一次的重读,好几个星期之前的重读,我对其中很多微妙的关系开始有了自我的思索。我可以逐渐深入历史人物的内心,认真思考他们每一个人在复杂的历史中,每一个历史关头做出的个人选择、国家选择和前途选择,这些选择背后都是深深的感情和厚重的无奈。你如果带着一些猎奇的思想,你可以看见这里面的宫闱秘事;你如果抱着对历史纠正的态度,你可以看见很多历史人物的动作,这些甚至颠覆你原来的看法和史书的书写;如果你什么态度没有,你可以看见无数的人物在历史的舞台上来来去去,上台下台舞蹈歌颂。我总是习惯结合电影《末代皇帝》来读这本书,因为这部电影就是参考《紫禁城的黄昏》和溥仪的自传《我的前半生》来故宫取景拍摄的(荣获奥斯卡好几项大奖),虽然是借用不同的艺术体裁,但都给我带来了一种美的享受。但《紫禁城的黄昏》还是存在着诸多的不足,例如作者庄士敦对末日帝国的留恋,对广大中国人苦难的无视,对革命势力的微词等等。每个人的一生,或许只要写好一本书即可,对庄士敦(Reginald Fleming Johnston)来说,或许就是《紫禁城的黄昏》一书了吧,作为他对深爱着的中国的献礼,作为他对一个逝去的帝国的哀悼,作为他对一个亦友亦徒的学生,中国末代皇帝的全部记忆。好书一本,略做小评,汝可观之,幸矣幸矣。

精彩短评 (总计35条)

  •     最讨厌这种责编不知道是傻还是懒的书。整本书竟然两次把译者的注释印成了正文,此外还有许多错别字。。。。。。。。至于书的内容本身,庄大人狭隘主观的观点较多,有时看着不免为之气结。
  •     非常喜欢这一版。不可思议的是一个英国人竟然将晚清民国的历史悉数到来,虽不能全信,但也不是胡说。译者站在历史全局角度对庄士敦的错误言论进行修正,但有些我认为也并不是很对。在有些问题上,庄士敦与溥仪各执一词,这也正是这本书教我们的地方,勿一概言之,多加分析,便是自己心中有理有据的历史。
  •     庄士敦作为跨越中西方文化的一位有才华、理性和品德的英国人,在那个时代应该是非常出色的人物。这本传记非常生动,虽然站在个人(阶层)角度也有些偏颇,但是其理性和相对中立的描写以及评论满清最后一位皇帝的生活、斗争,还是非常有血有肉,令人感慨万分。
  •     去北京的火车上看,庄士敦全程带入彼得.奥图的脸。外国人的视角还算有趣,稍稍理清那段乱世之秋,但译者好像一直在拆他的台,强行扳回主流价值观。
  •     打卡 2016年6月22日读完-历史使人明智
  •     翻译的很流畅,又有译者的注释。庄士敦的这份坚守值得敬重,前朝圣上的青年岁月让人感慨连连
  •     令人唏嘘。但庄士敦由于其体制倾向与个人身份,对时局的观点仍难免偏颇与局限。
  •     原本只想看看名人轶事,后来看多了注释修正(注释挺认真的),相信了“历史是任人图画的小姑娘”“你能相信历史书上写的吗?”反正都是胜利者写的历史。
  •     真是佩服我大中华文化的同化能力,生生把一个外国人同化成了一个前清遗老,夸赞郑孝胥“他不会事二主的”,对冯玉祥恨不食其肉寝其皮,不给个“文忠”的谥号实在对不起他啊。文笔很好,译者注也很好,配起来读感觉是两个八卦精在打笔架。
  •     以当事人的角度回归那段岁月
  •     译者为何还要兼作书评,时不时跳出来品评?看书时偶尔会想起何伟的《江城》。主动参与政治的人没有无辜可言,被动参与政治的人没有选择可言。
  •     文笔好。描写清末的一些历史细节。《末代皇帝》是根据这个拍的吧?
  •     非常好读,颇为流畅,不负庄士敦文学硕士的学位。常看到书中注释说,庄士敦有个人偏见,他攻击冯玉祥是出于对小朝廷的留恋、厌恶郑孝胥是因其抢先将溥仪从德国医院接至日本公使处、不顾中国人民感情而对溥仪伪满洲复辟语焉不详等等。那又怎样呢?我喜欢这样真实的庄士敦,他是那段重大历史事件里的不凡的凡人。(贝托鲁奇应该借鉴了很多书中的细节:《末代皇帝》)
  •     没看过其他版本,但这版的优点除了编者后面的资料补充外,最大的亮点就是注释中针对庄士敦原文的评价,编者的评价多有理有据。足见庄士敦著书时不免有美化自我和歪曲事实之嫌。作者在全书中处处显示自己对末代皇帝和历史走向的巨大影响,如果借助第三方的史料,想必沽名钓誉者实多。
  •     译者注文本较有趣,但几处与原文混为一起。 P211,第一段,看内容应为注释。 P237,第二段,“溥仪出宫几十年后”到最后,看内容也是注释。 P324,庄书结语应是323页:“他的目的是要全天下的人都明了自己的心事、都过上幸福的日子。”324页一段全是注释。
  •     王朝覆灭后的惯性力。
  •     故事很有意思,也了体会作者带有偏见的一些观点
  •     大历史下个人的无奈,挣扎。从一个英国人的角度,第一角度见证记录了一些历史,虽然不免片面,但是也很有意思。值得一读。
  •     史纲作业,莫名同情那个被历史裹挟着的无力的末代皇帝溥仪。
  •     本书有趣,但译笔啰嗦,有些附注还有补充史料作用,有些则纯评论,有以自己观感强加给读者之态,让人反感。翻译者该尊重作者,也该尊重读者,把判断和评价的权利还给读者。
  •     历史是个人的历史,不是国家的历史。由于过分强调集体主义和它所谓的时代精神,一直在忽略个人的作用。现在的历史不是历史,而是政治,这本书的译者批注很好玩,宣扬了某种主义的立场,也只能呵呵了。
  •     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啊
  •     没有人能完全客观的看待历史,历史真的是最绝妙的剧本qwq
  •     溥仪
  •     一个事件有庄士敦,溥仪,译者三方观点,100点可读性。
  •     我英语烂,其他译本并没有读过,所以无从辨别译得好与坏,但扣掉的这一星不是因为翻译而是因为翻译者,他不但模糊了立场与原则,反而摇身一变成了书评人,大煞风景
  •     感觉出来庄士敦字里行间对溥仪这个学生的满意,从一个外国人的笔下来了解一下那个神奇的时代也是蛮有意思的:主观意识很浓烈,偶尔也会洗白甩锅邀功,但不失为一段历史的完整还原。只是时间线上稍显混乱,注解时不时蹦出来抨击一下庄的观点,看的人有些精分。应该要把溥仪、溥佳、溥杰、顾维钧等人的作品都找出来看看会更有趣一些。
  •     光绪好可怜/人视野有局限性以及记忆改变往昔都无所谓 但要把回忆录写成“我没帮溥仪复辟”的辩白书就没劲了 但人家说得再不对你把反驳观点都写到正文上是几个意思!!/最心塞的是我发现09年就看过这本书 然而毫无印象
  •     作者是溥仪的老师,文笔挺不错,从作者的眼光中看到的历史能对我们了解清末民初有很多帮助。溥仪挺悲剧的,有一点心疼这个皇帝,书整体还是不错。但庄士敦作为一个英国人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说的很多话都带走明显的感情色彩,但人家也是为了人家的祖国好,没办法。书是好书
  •     太多太多,无谓对错。对当时局势有了更为确切的概念,那的确是一个神奇的年代。希望有朝一日可以拜读原版。
  •     译注真隔应人,当自己是历史教科书标准答案?头一次看见一本书译者要没完没了对作者观点说三道四抨击个没完的,一个回忆录非要在“政治正确”上争来争去,没劲。
  •     对译林的这个版本很失望。译者夹带私货的注释看着就讨厌,不知道哪里来那么多把读者当三岁小孩,非得进行一番是非政治观教育的人。客观准确,谦逊好奇,不妄论不批判,既是译者的美德也是本分。
  •     译笔通畅,可读性强。但译者不时「跳出」以「历史后来者」的角度对庄士敦的文本进行指摘评断,深以为不佳,而且其所依据的多为「认罪式」的《我的前半生》,这本书本就是特殊情形下写就,已然被无奈地粉饰妆点。翻译者不是书评家,还是专注于「信达雅」吧。尽力呈现一个多面的时代,一个复杂的人,至于孰是孰非,读者自有论断。因此,太过「晓畅」的文笔反而让人起疑,是否有「笔涂之嫌」犹未可知。
  •     描写详细,但是存在偏见,庄士敦扭曲历史。
  •     中国近代史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