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你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日期:2015-1
ISBN:9787100102506
作者:(德) 马丁·布伯
页数:135页

内容概要

马丁·布伯(Martin Buber),德国宗教哲学家、翻译家,宗教存在主义的代表人物,主要著作有《我与你》、《人与人之间》、《两种类型的信仰》、《善恶观念》等。

书籍目录

中译者序马丁·布伯和《我与你》
(陈维纲)
我与你
卷一
卷二
卷三
后记
附录
"我与你"和"我与它"
--读布伯《我与你》(何光沪)

作者简介

《我与你》是20世纪最著名的宗教哲学家马丁•布伯主要代表作,该著作对现代西方思想产生了巨大影响,已深入到哲学、神学、心理学、教育学以及各门社会科学之中。
马丁•布伯从犹太思想出发,对近代西方哲学进行了批判。他认为,真正决定一个人存在的东西,决不是“我思”,也不是与自我对立的种种客体,而是他自己同世界上各种存在物和事件发生关系的方式。基于此,马丁•布伯论述了人的两种关系,即“我与它”和“我与你”关系。


 我与你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读
  •     乐观估计看懂了5分之1吧(肥肠乐观的1个吞吞!
  •     当下的语境,“我”与“你”,“我”爱“你”。原初词“我—你”中的你我。(另,这本书翻译有种过犹不及的感觉..
  •     多年后再读依然体会深刻。篇幅不长,但是逻辑清晰,情感也恰到好处。第三部分结尾有些不够明确有力。是可以一读再读的好书。
  •     这佶屈聱牙的翻译 我确信看原著应该没这么累吧
  •     我和存在者建立怎樣的關係我就是怎樣的我。在荒誕無常的世界以慈悲平等超越宿命因緣,人才能實現對圓滿意義的追尋和超越,「我和你」這本小書,傳達了一個深沉的人生哲學,在我對原先以為的世界產生懷疑的時刻,教我明白什麼才是娑婆世界裡應該秉持的價值。因為這是尋求超越因果與眾生平等的正確路徑。
  •     马丁·布伯(1878-1965),犹太裔哲学家,宗教存在主义的代表人物,研究主题为希伯来的宗教哲学和哈西德主义,主要观点为“关系本体论”和“对话”哲学,主要著作有《我与你》(1923)及其续篇《人与人之间》(1947)。其思想影响了当代很多心理治疗大师,如莫雷诺、罗杰斯、皮尔斯等,并由其追随者弗里德曼(Friedman,M.)依据其理论发展出了独具特色的“对话心理治疗”。
  •     作者并非阐述宗教,而是从宗教哲学阐述人与自己,人与他人,人与一切的关系。看学术作品很多,大多用晦涩难懂的举例让人更加昏惑而不给出确切的答案,这本书看完让人心境明朗,虽然我不信仰宗教,但这书中所说的上帝,是相对人的一个比较物,在这种比较物前,我们不能去妄自尊大,孤僻高傲。觉得生活生命是有意义的,这才是信仰的本身吧,而不是把信仰物化为具体的神像。(翻译者前后记都用简洁的文字不知道为什么正文都用一些我见都见过的奇葩拆字组合一样的新动词形容词,让我读得很不流畅。)
  •     互相关系 即非虚构或神秘 也非不变实体 时时警醒着陷入你的世界而不自知 虽然也不可避免会有此变质 你我的貌合神离 当世界现时地向我呈现 我也呈现给世界
  •     正文典雅晦涩,只看了前言和后记,很有启发。
  •     开头还好理解,这越到后面就越是有卖弄词汇量的感觉啊!
  •     “现时的存在于当下。”
  •     坦白讲,我没读完,读了第一部分之后发现完全看不懂…我就是记录一下,以后再看吧…
  •     本册子表达了布伯的关系哲学,不过我更在意的事布伯与犹太复国运动的死相关联。在我看来,布伯针对政治的犹太复国主义提出一种文化或精神的犹太复国主义,即要回归上犹太精神和传统。通过研究哈西德派,布伯重新解释了犹太传统,将宗教经验解释为一种更具普遍性的,超越种族、民族的经验。布伯一方面反对旧约的律法传统,另一方面也反对新约的“恩典”,他用一种"我-你“关系解释旧约中犹太人与上帝的关系。对犹太人而言,就是从"做犹太人"改换为"做犹太人"(to be human in a Jewish way变为to be Jewish in a humane way)。这就为一种宗教传统在新时代的复归奠定基础。可见,大哲学家所面对的问题归根结底都是现实的、具体的,纯粹哲学以政治哲学为依归!
  •     译文晦涩,没像评论说的那么优美。布伯将现代社会的人类关系划分为“我与它”、“我与你”两种。在“我与它”的世界,人不过是具有不同用途的工具,为了实现自己的事业互相利用,人与人不存在心与心的互相敞开,只有虚假的人格相处。而在“我与你”中,人和人没有利益、目的,只有纯粹的,全部真实的相遇。在两个关系中的,“我”也不一样,前者面对外在,后者是栖居内心。只有先有内心的我,“我与你”才可能真实相遇。
  •     2017年重读,布伯对关系做了极为出色的解读,阅读的困难基本是翻译者造成的,如此看来,现象学与神学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最好能再读一读英文版
  •     如果没有“我与它”,人类将无法生存;但是如果只用“我与它”,我们将无法成为完整的个体。凡真实的人生皆是相遇。
  •     虽然泰初即有我-你关系,但卷一也说道这种精神融合源于自然融合(用母腹中婴儿譬喻)然相遇者恒常不定,于是追求恒定之意识(自我意识)增强,我觉得微观看原初相遇进入认识论阶段,宏观看是否自然哲学转换为进入精神哲学。经验外物的能力加强,关系伟力就减损,对“你”之响应也通过语言,但你毕竟被囚于对象中,我-它关系深入则继续分割社会制度与个人情感两个层面对应公共人生私人人生,它世界是被因果性统治的,自由和决定都在关系中做出。我-它之我为殊性,我-你之我为人格。我-你关系本质并非情感,因其由两级冲突造成,批评了两条超越我-你关系的道路及神秘主义中两种统一。关系世界有三重境界(自然人精神)批评了对上帝的物化。本真的空间恒定性是一个圆,关系即射线。两大关系好理解,现时、实在、本真性才是核心概念,可与海德格尔对观
  •     终于出新版了。
  •     好书!但翻译太过了。
  •     正在读
  •     排版,印刷很好,为什么没有人重新翻译一下,换种风格。
  •     新年第一本挚爱,也许是全年挚爱
  •     前言 后记 读后感一共135页,总共不超过五六万字,定价38元。我与你之间的距离,固然可以用上帝来提升,但是我总觉得这种价格,只能让我与你越来越远。
  •     终于再版了!
  •     马丁·布伯,如同克里希那穆提创造的一个"异名”。
  •     意思非常好,就是翻译的有些太文了,也许原文就这样吧,要努力去看看德语。功利主义者的虚伪做作在这书面前就是渣。
  •     哲学的事,需要悟。现在看不懂。。。
  •     这是在何等的高度看待人世和信仰!深邃的洞悉,诗意的语言。虽然不能全懂,但读起来仍然是享受的。
  •     我和你,心连心,同住地球村。
  •     爱一棵树,一个人,一个世界
  •     2016-6
  •     翻译用了很多佛经里的语言来翻译基督教的东西,读着有点别扭。总体来说意境很美,还是有所收获的。
  •     这本书看了一年多,伴随我和吾爱走过了爱的几个阶段,它一直是我在思考人性与哲学时的指路明灯。 很多心理学家都认为此书是理解西方心理治疗的基石之一,理解治疗关系的实质。它从哲学高度看待治疗关系,让我理解了新人本主义。
  •     翻译扣分!第一次必须找来德语对照着读。原文的遣词造句是尽量简洁精准,到了中文里就变成辞藻华丽,如梦如幻了......实在是头疼
  •     译文刻意疏离日常语言和僵化的理论语言,试图呈现文本的诗性特征。然而就诗性语言来看,还是不够圆融。幽古与佶屈聱牙兼具。
  •     其实这本书还是有深度的,但“我与你”这个切入点很难去证伪,也无须刻意反驳,因而也显得不痛不痒。
  •     与巴里·丹顿的《自我》像同门。这种发乎幽情的小小格局,看着累。
  •     敢不敢译成文言文?
  •     腰疼的不行,趴瑜伽垫上读完的。诗化哲学的东西好难读。似懂非懂,语言障碍很高,而这些语言只能欣赏,不能利用,拙计。。。“凡真实的人生皆是相遇”,陈维纲先生前言写的好。
  •     永恒、道或是实在,存在于“我—你”关系。永恒闪现于连接、参与、爱。直接说无我、唯我是歧途。
  •     绕晕了
  •     世上最难得的感情,就是你我相遇,而你,喜欢我,我,喜欢你
  •     已购。附录中,何光沪暗暗吐槽译者翻译得晦涩,不如英译本。确实啊,译者的序言也比他的译文写得通畅,译文实在忒玄了。。。布伯在唯我与无我之间选择了“关系”这条中间道路。
  •     此书需再读九遍
  •     很新颖,同世界发生关系的方式。
  •     对我来说艰深难懂,但对于理解信徒而言还是有些帮助
  •     终于再版了。
  •     诗化哲学,好词好句可以摘录一堆。“我——你”(Ich und Du)关系的非对象本性,物我不分的连片统摄(颇为存在主义),圣洁关系的不可言说、不可中介,但也并未遁入神秘主义,布伯让人们在每一份人与人的关系中实现与上帝的关系,物化和“我化”都是榨取性的。二律背反需日日更新,需全部人生的体悟与践行。(好多地方与列维纳斯相似)
  •     特别好的一本书,我抄写了两遍,特别受启发。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