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达与存在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5
ISBN:9787301223383
作者:宁晓萌
页数:248页

内容概要

北京大学哲学系副教授,北京大学哲学本科、硕士,香港中文大学哲学博士。研究方向为西方美学、现象学、中国古典美学与艺术。

书籍目录

导言:表达与存在
第一部分身体与世界
第一章梅洛庞蒂早期哲学中的“被知觉的世界”论题
第一节胡塞尔的生活世界论题
第二节还原之问题性与世界论题的揭示
第三节重返被知觉的世界
第二章梅洛庞蒂早期哲学中的“身体”概念
第一节作为主体的身体与作为对象的身体
第二节“身体图式”
第三节身体作为投身世界的主体
第四节身体作为前人格的主体
第五节身体作为能表达的主体
第三章“沉默的我思”:梅洛庞蒂早期哲学中隐含的表达论题
第一节“沉默的我思”
第二节匿名的主体与自我问题
第二部分探索表达的世界
第四章表达难题的揭示 ——走向表达的世界
第一节塞尚与达•芬奇——遭遇精神分析方法
第二节瓦莱里的达•芬奇研究
第三节表达难题的揭示
第四节表达与风格
第五章重返话语 ——关于语言表达的现象学考察
第一节语言与思想
第二节从语言到话语
第三节“能说的话语”与意义的创生
第四节沉默作为一种始源与作为一种表达表达与存在
第六章沉默的声音 ——关于绘画表达的现象学考察
第一节绘画作为哲学论题
第二节绘画的世界:可见性与不可见的维度
第三节绘画与视看的经验
第三部分走向一种新的存在论哲学
第七章“肉身”的概念 ——梅洛庞蒂后期哲学核心问题的形成
第一节作为“主体/客体”的身体——对 “身体作为主体”的检讨
第二节“身体”(le corps)与“肉身”(la chair)
第三节感觉的身体与欲求的身体——从五十年代 文本看“肉身”概念与他人问题
第四节可逆性(le réversibilité)、侵越 (lempiètement)与交织 (le chiasme)第八章论“交织”(le chiasme):一种肉身存在论
第一节表达的悖论
第二节从“表达悖论”到“存在悖论”
第三节目光的交织——视看问题与“交织”存在论
后记
书名缩写对照表
参考文献索引

作者简介

梅洛庞蒂研究,近几年来已经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这部著作着眼于现象学运动的背景、以发生现象学的方法、透过表达这一贯穿梅洛庞蒂现象学发展的关键问题,展开对梅洛庞蒂现象学发生形态的研究,是一部梅洛庞蒂研究的佳作。 全书扣紧表达问题的论题化进程这一关键线索,讨论集中,内容充实,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在其第二部分所涉及到的关于语言与绘画两个环节的讨论,特别展示出梅洛庞蒂表达现象学的实践意义,使得这种研究没有局限在对哲学家著作的文本分析里,更以鲜活的方式运用于我们当下的各种文化活动的解释之中,很有特色。 这部著作中使用到的材料,突破了原有梅洛庞蒂研究的局限,大量运用了近些年新整理出版的讲稿与著作,以及新近的研究著作,从文本材料到所关注的问题,都已达到这一领域的研究前沿。
编辑推荐
近几年来已经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这部著作着眼于现象学运动的背景、以发生现象学的方法、透过表达这一贯穿梅洛庞蒂现象学发展的关键问题,展开对梅洛庞蒂现象学发生形态的研究,是一部梅洛庞蒂研究的佳作。


 表达与存在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在导言中,作者引用了芬克对“论题概念”和“操作概念”的区分:“论题概念”是以论题化的方式揭示出来和固定下来的概念,而“操作概念”则是“在哲学思想中直接使用着的、所经由之以思考的、但自身未被思虑的概念”,是“哲学的阴影”。对于梅洛-庞蒂哲学来说,“表达”就是这样一个进入其现象学和存在论的“操作概念”。全书可以分成两大部分:一是对梅洛-庞蒂哲学中“表达”作为一个隐含论题的发生和运作,二是在“表达论题”与“存在论”的融合中识见梅洛-庞蒂现象学-存在论的发展。正如全书标题“表达与存在”所示,“表达”和“存在”是走进梅洛-庞蒂哲学深处的极其重要的两个概念,而这两个概念之间也有着十分深刻的联系:“表达意味着存在的当下化与具体化,为存在揭示出一种在其现实困境中的实存模式;而存在亦意味着表达之本质,表达不是仅仅作为空洞虚浮的辞藻、行为、表象而成为哲学研究的主题,而是在其根系存在的实际展开中成为哲学自身内在的问题”。01身体与世界全书的第一部分主要涉及梅洛-庞蒂现象学两个奠基性的论题,即“被知觉的世界”和“身体”。“被知觉的世界”是在胡塞尔“生活世界”论题上进一步发展来的,是我们“总是在谈论的”、我们自身在其中“实存”的、“在认识之前的”那个原初知觉的场域,“世界”这一“先于一切论题的论题”是我们“本源的信仰、源基的见解”。而“身体”作为主体,作为在身体图示中“朝向世界存在”的身体本身,则以其“投身世界”与作为“往世中去存在”之“锚定点”两个面相的特征与“世界”形成一种悖论的关系。即一方面作为主体的身体是存在于世界之中的,是世界的一个部分;但另一方面作为主体的身体又是有着某种建构的能力(“身体本身”乃是一种“我能”),朝向世界去存在的同时,也在规定和建构着这个世界。而“表达”作为问题的形成也正是在以悖论形式相互勾连的“主体”与“世界”的相互关联之中。下面具体分析之。梅洛-庞蒂的“被知觉的世界”有一个不可忽略的理论背景,即胡塞尔关于世界的论述。胡塞尔关于“世界”的讨论中有许多概念,如“自然的世界概念”和“周遭世界”,二者显示出“态度上的根本区别”。“自然的世界概念”是我们在自然态度下形成的关于世界的最初的观念,自然态度意味着一种最为原初的领会和行为的方式,这是一种当下的、直接的、不假思索的态度,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普通和最普遍的态度。自然态度是一种经验的态度,“经验的”意味着我们了解世界的一种最为初始的方式,在这种经验的态度下,世界不假任何默认、观念或知识而直接整体地呈现在我们的各种感知中,无论这感知是细微的还是粗略的、外部的还是内部的、明晰的还是模糊的。“周遭世界”也是出自自然态度之下,它与“自然的世界概念”一样都意味着在原初意义上、在前科学、前反思阶段形成的关于世界的概念,不同的是“周遭世界”强调它是人格态度下的世界,是与人格的主体相关联的世界,而非纯然的客观存在,“这个对我存在的世界不只是纯事物世界,而且也以同样的直接性为价值世界、善的世界和实践的世界”。“周遭世界”是以人格自我为中心的世界,同时它也是以社群方式生活的主体的“共同世界”,在其中,我和他人得以互相展现。“自然的世界概念”和“周遭世界”都是在自然(经验)态度下的世界,而“生活世界”则是在对自然态度进行“超越论的悬搁”(中止我们关于世界的一切自然的兴趣——如审美的、价值判断的、伦理的、认识的等等,仅仅把世界理解为一个纯粹的现象,理解为超越论的主体性的相关项)后获得的一种超越论的概念。“生活世界”是一切科学的根基和土壤,科学的发生和发展也包含在生活世界自身的不断发生之中,如此理解下生活世界论题,不仅意味着一种总的科学,更揭示出一段历史——是生活世界自身的历史,也是欧洲哲学、精神和观念的历史。生活世界被看作是“当下的”,但每一个当下的呈现都不是独立自存的,而是附带着自其发源处一路走来的历程和其将要前往的方向。另外更重要的是,生活世界是一个共同世界,是社群的世界,它不是由一个单独的自我或意识独自演化出来的,而是在诸多人格主体(全人类、普遍的社会性)的共同存在中展现出来的,主体性唯有在交互主体性中才是其所是。需要注意的是,早期胡塞尔指出现象学的反思力图对我们面对经验世界时的“自然态度”进行一种彻底的改变,但后期胡塞尔指出现象学的反思本身也是以“自然态度”和总是已经在先存在的生活世界为根源而展开的,打断和改变自然态度的方法最终却导向对自然态度的回归和恢复。在此意义上的生活世界,不是作为还原活动的结果或剩余物呈现在我们面前,而恰恰是作为一切科学、一切活动得以发生之基础(或者说“土壤”)不可剥夺地总是在先已然被给予。我们可以悬置对于这一生活世界任何自然的或理论的兴趣,却无法悬置其已然在先被给予这一现实,因为正是在这一生活世界的在先所予的基底上,我们的一切自然行为和理论活动才能得以展开。在此基础上,梅洛-庞蒂对于世界的考察处于一种张力之中:一方面是对几乎被科学遗忘了的被知觉(经验)世界的恢复,一方面是对精神世界、人文世界的建构。对被知觉的世界的恢复首先强调被知觉的世界是最原初的世界,是物质和精神二分之前的“前理论”的世界。恢复被知觉的世界就是回到对世界最直接、最初始的整体的经验。被知觉的世界是最原初的世界并不意味着把文化世界排除在外,被知觉的世界同时也是人文的世界。“文化世界”和“知觉经验”是交织在一起的,知觉经验在沉积中参与构建着所谓的“文化世界”,而同时“文化世界”也是在各种原初的知觉经验中向我们呈现的,二者之间有着一种相互的建构作用。“文化世界”的论题为“被知觉的世界”揭示出一种“纵向的”深度。“生活世界”或“被知觉的世界”在揭示出世界“先予”的特征之外,更把世界揭示为总是环绕着我们、为我们所经验到的世界。世界不是一个自在之物,而是作为我们生活的环境、作为我们的各种联系得以展开的场域而得以为我们所了解、谈论和认识。世界与主体的这种来联系,主要通过“往世界中去存在”这一基本结构揭示出来。这一基本结构是身体本身朝向其知觉场域去存在的实际状况的总的概括,也是对主体(身体)及其被知觉的世界间关系的总的揭示。在梅洛-庞蒂有关身体的探讨中,他首先强调身体不仅仅是那个摆在对面被我们研究的对象,也是我们此刻正在“是”的东西,我们从来都不曾摆脱身体,我们始终就是身体本身,以身体的方式和身体的观点存在着、谈论着。“身体本身”是一个整体,是我们能够说出意识或者肉体的概念之前的那个整体(从内部把握到的整体)。我们首先是“身体本身”,客观科学序列之前的“前反思序列”的身体,其次才得以从“身体本身”的存在中、在我们已经获得的思维习惯和文化传统中,承继心物二分的观念。分界线或者说断裂,乃是从混沌的整体中生长出来的东西。“身体本身”依据“身体图式”活动和运作。“身体图式”是一个能够解释身体自身运作的初始的和基底的结构框架,是一个总是带着一定的任务、朝向某种处境的实存。它以含混的方式、作为前反思的初始结构衬托在我们一切活动底下,它揭示出我们身体的整体意向,并且其自身不仅投射出这种意向和动机,同时也是实现和满足这种意向和动机的能力,一种“我能”。身体是主体朝向世界存在的“锚定点”,同时身体总是在其与世界的关联中成就自身,“成为身体,就是与某个世界建立关系”。世界是我们的家园或是异域,我们是这个世界中的主人或者沧海一粟。一切都处在未定的局数之中,而我们所能获得的,是一个观看世界的点。由此出发我们所能看到的,是萦绕在我们周围的带有我们风格、又带有几分陌生感的世界,是一个正在投身世界的身体本身。作为主体的身体,尽管有着各种能动性、意向性,自发地朝向世界存在,却仍然是一个生活在缄默的世界中的缄默的身体主体,因为这个身体是“匿名的”、“前人格的”主体、“人们”。前人格的主体/自然的主体区别于人格的主体/精神的或人文的主体,是一个“非反思性的我”,揭露出“我”在起源处作为自然世界的相对项的感知主体的特征。但作为“朝向世界去存在”的实存论的主体,身体本身不应当仅仅停留在沉默的世界中,而是要打破沉默,从自然的主体/前人格的主体发展成为人格的主体,有人称的、具名的主体。而身体作为能表达的主体,就是梅洛-庞蒂解决前人格主体与人格主体关系(同时解决自然世界与人文世界关系)的关键所在。表达在身体本身的动作中形成和实现,作为有表达能力的主体,身体本身不再仅仅是这个世界中默默无闻的普通成员,他的表达动作为其所生活于其中的世界增添了内容和意义,也为其在世界中的存在留下了印迹。这个世界由于多了这些印迹和意义,就不再是单纯的无人的自然世界,相应地,身体本身也在这一记打破沉默的表达动作中蜕变为人格的主体。(主体是作为“我能”的身体本身,是投身世界的实存论的主体,而世界则是环绕在主体周围、作为生存环境的世界。这一身体本身同时是属于沉默的经验世界的前反思的“不具名的主体”,而同时却又不是一个寂然不动的、封闭的主体。作为一种“我能”,一种具体化的“投身世界的实存”,他正体现为朝向世界去绽出的活动本身,体现为一种在其历史性中的构建活动本身。)02探索表达的世界第二部分通过对两种具体的表达形式——话语与绘画——的重新认识,揭示出表达作为从“知觉经验”到“思想”这一生成过程中的中间环节,对于思想生成所起到的建构性作用。对于话语,作者透过对话语与思想的关系的重新认识、话语与语言之间的区分以及在话语内部从“被说的话语”中区分出一种“能说的话语”,把“话语”揭示为“能说的话语”这样一种创生性建构的能力。与此类似,“绘画”也被揭示为一种创生性的表达。虽然相较于“话语”,“绘画”由于没有采取语言的形式而在表面上看起来似乎与思想更加疏离,但在绘画的各种维度——深度、色彩、线条——之中,同样可以看出绘画对思想生成的参与。在对话语表达的考察中,梅洛-庞蒂通过对“词语有一种意义”的“有”的独特阐释——“有”对于我们而言,就好像是一种巨大的吸力,与其说我们通过‘有’主动地享受到像占有财富一样的快感,倒不如说我们更是在一瞬之间被吸入到一个巨大的存在的缝隙之中,由于自身被占有而进入更加广阔的存在——揭示出“词语”与“意义”在一种双重意义上的相互间占据。记号和作为记号的语言,以一种时时刻刻在转换的形式展现给我们,它自身具有物质的形式,而同时在此形式中已经不可分离地裹胁了意义。我们谈论记号,我们谈论的已经就是记号的意义,根本无从区分记号本身与记号的意义,而能指和所指的区分只是后来才发生的事情。通过将作为记号的语言理解为“一记真正的动作”,梅洛-庞蒂指出:语言不再仅仅是思想的外壳,反而成为思想得以形成和实现的基底,思想在语言动作中诞生,而不再是思想决定了将要说出和写下的话语。话语和思想之间有着不可割裂的联系,任何思想都来自话语和重返话语,任何话语都在思想中产生并告终,其中,思想对话语的依赖是更加有待强调的,因为毕竟思想是在话语被说出的时刻才在话语中得以实现。在“沉默的我思”和“我思”之间,“我说”成为朝向世界存在的桥梁,成为我们“朝向世界的开敞”,语言(话语)作为正在形成中的思想和思想的真正实现成为由“自然世界”跨入“人文世界”过程中的焦点。由于强调语言(话语)在思想诞生中所起到的作用,梅洛-庞蒂区分了“能说的话语”和“被说的话语”,前者是意义意向出于诞生状态的话语,后者是我们当作知识在学习的东西,对我们而言,就是我们将要和已经进入的那个民族和那种文化中已经被构成的东西,前者是后者的初始层,前者揭示出话语正在成形中的姿态,揭示出这是一种“活的语言”,是正在运行之中,还没有被固定地对应于某一个或某一系列的事物、尚还带有新鲜气息的一种表达,前者将在其历验中沉淀为后者,二者的区分再次揭示出一种“态度的根本区别”。“能说的话语”是一种活生生的“现—在”,而“被说的话语”意味着尚未完结的历史,“被说的话语”正是在“能说的话语”泉涌般的创生中不断被构成和再构成,不断充实和丰富起来。重返“能说的话语”,重要的是在于回到话语冲破沉默、自性现身的刹那,回到意义的诞生状态中去。话语的意义追溯到源头处乃是一种生命本有的、与世界、与存在的原初联系,“能说的话语”中有一种意义的创生正是指这样一种生命的联系沉淀在语言形式中的实存意义的创生。在对绘画表达的考察中,梅洛-庞蒂的一段话十分耐人寻味:“在巴尔扎克或在塞尚看来,艺术家不满足于做一个被豢养的动物,他从文化开端之时便承载着文化、重建着文化。他说话,就好像他是第一个人在说话;他作画,就好像从来没有人曾经作过画。于是,表达不能像思想已经澄清的那样转译,因为清楚的思想是已经在我们之中或者在他人那里被说出的。“构想”不能够先于“实行”。在表达之前,除了一团模糊的狂热外什么都没有,唯有当作品已完成和被理解,才能证明人们会在里面找到什么,而不是什么也没有。”一个画家并不是试看世界唯一的主人,他们探索这个世界,把他们各自独有的视角和发现展示出来。在作画的过程中,他们在养成和塑造自己作为画家独有的姿态和风格,也同时是在从他们所归属的传统和文化中不断地学习、借取并最终陷落在其中。由此,梅洛-庞蒂通过对“风格”的讨论进一步展开了对绘画表达中的建构活动的阐述。一方面,对于画家而言,风格不是有意识形成的东西,它在画家在世界中栖居、与世界打交道的实况性的生存演历中、在画家个人的成长和成熟过程中默默地积淀着;另一方面,对于画家以外的人而言,对于“他者”而言,风格似乎在说话,他把画家自己对于世界的观看、对世界的重新塑造宣示出来,把画家自己看待世界和与世界打交道的方式借给大家。风格概念为我们揭示出一种朝向世界的多层次的建构——它既是在一个“自我”的内在的、人格的建构框架之中,同时也宣明了一个通向人群中去、通向文化和历史世界中去的切入点。相较于海德格尔将艺术作品看作真理自我生发的一种方式,梅洛-庞蒂更加看重每一种具体艺术自身内里的特质,对于绘画,梅洛-庞蒂展开了对绘画各个重要环节(深度、色彩、线条、运动)的考察。深度是一种存在的维度,深度之为维度的根本意义在于让我们发现在事物之中存在着一些其自身并不可见、却能够使得事物成为可见者的东西,亦即是说,“深度”的意义恰恰在于它自身“什么都不是”,但却能够使得可见者成为可见的。同样,色彩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各种具体的颜色,更在“色彩之维”——“从其自身之中创造出各种同一性、差异性、一种结构、一种物质性以及某种事物的维度”。色彩之维的发现为意义在绘画中的创生揭示出一种能揭示事物可见性的力量。线条与深度、色彩一样,也是在绘画中起构建作用、能够使事物成为可见者的维度。线条为绘画揭示出来的,是意义在图画自身成形过程中的创生和绽放。对于绘画来说,这些维度自身以不可见者的方式使事物在其成形过程中释放出意义,支撑着意义在画面中的生发。透过不可见的维度把世界揭示为可见者,这正是绘画作为沉默表达的独特方式。画家拥有一种“运行中的视看”,这是一种先于思想而参与着思想创生的身体动作,视看的运行和意义的创生、思想的诞生是共同发生的。“视看的狂热”来源于画家与自然(存在)的源始的接触和联系,它引导画家、驱使画家去作画,视看中的这种狂热与存在原生意义的最初绽放是同一记动作的两面。03走向新的存在论哲学表达的活动被揭示为一种意义的创生和自性运作,表达活动的意义在于它正是我们朝向世界去存在的实存本身。作为语言性的表达的话语与作为沉默的表达的绘画,同样将我们带回意义原初的绽放与朝向世界存在的爆裂中去。表达活动的现象学考察最终带来的是在现象学研究上的深化,表达的现象学最终融合在一种存在论的探索中。对于绘画的表达而言,表达的构建性作用是在作为“肉身”(某种可逆转关系的交织)的自行运作中表达出来,“肉身”揭示的不单单是一个作为主体的身体,而是身体同时作为能感知者/被感知者(可感知者)、主体/客体、能见者/可见者的一种活动。“肉身”作为“可逆转性”,揭示的是能感知—被感知间的“相互借用,相互占据或侵入,缠绕在一起,交织在一起”。通过对绘画的揭示,梅洛-庞蒂更加强调身体作为主体/客体的这种“可逆性”,相应的,他的哲学也从强调“身体作为主体”的面相,转向到一种作为“身体性”(而非仅是肉身化的主体)的“肉身”中建立起一种存在论,即“肉身的存在论”,一种“交织的存在论”。当我们不是从“主体”的视角出发,而是托身与一种“主体—客体”、“主动—被动”、“能感—可感”的交缠、侵越和转离中朝向世界存在,“是身体在表达”与“是话语自身在言说”的矛盾就不再意味着失败或困扰(身体自身就是其在进行中的活动),而成为我们存在的一种内在的促发机制。身体的表达可看作“肉身”的运作本身,肉身正是在是其自身与自其自身的超越和转离中得以成为“肉身”,对于“肉身”来说,成就自身与忘却自身是同一件事情,“肉身”自身就是这种“矛盾性的”或“悖论性的”存在的揭示,这种“矛盾”、“悖论”就是我们自身的存在本身,就是我们各种活动得以发动的内部动力。(191)从这个意义上说,“同时肯定世界由我建构而成与由建构性的活动建构而成”所构成的“矛盾”,也就成为“肉身”自行运作本身的“矛盾性”,或者说就是“表达的悖论”本身、“存在的悖论”本身。透过“肉身”和“肉身”作为“可逆转性”的揭示,表达的悖论被拉回到一种身体性的运动中,成为“肉身”自身的运动——表达的运动与肉身自身实乃同一回事,或更应该说表达在此成为作为一种运动的肉身本身。“表达”与“肉身”成为统一论题,这是一种“绽—出的反思”。肉身不仅仅是一种组成的部分或要素,更是自身在运动中的、在建构着的,是成就我的身体、别人的身体、事物乃至整个世界的那种最源始的“能”。这种肉身的勾连,将整个世界揭示为一种在“可逆转性”中的交织、缠绕的关系,看是能看与被看裹挟在一起的“感知的认识”。触是能触与被触交织在一起“朝向……去存在”。去看同时就是去成为可见者,在看者和可见者之间所形成的乃是一种以出离自身或成为异者的方式而达成的同一。各种目光的交织(视看本身)为我们揭示出一种既非作为主体、又非作为客体,而是作为一种匿名的存在、作为一般性存在的可能,这种可能的存在就是梅洛-庞蒂所谓的“肉身”的交织存在。

精彩短评 (总计5条)

  •     一本书读懂mp2
  •     nice angle
  •     身体作为能表达的主体,就是梅洛庞蒂解决前人格主体与人格主体关系(同时解决自然世界与人文世界关系)的关键所在。表达在身体本身的动作中形成和实现,作为有表达能力的主体,身体本身不再仅仅是这个世界中默默无闻的普通成员,他的表达动作为其所生活于其中的世界增添了内容和意义,也为其在世界中的存在留下了印迹。这个世界由于多了这些印迹和意义,就不再是单纯的无人的自然世界,相应地,身体本身也在这一记打破沉默的表达动作中蜕变为人格的主体。
  •     小柠檬老师的书,见文如见人=u= 从梅洛庞蒂关于“表达”的两套看似矛盾的观点“身体在表达”和“话本身自行在言说”之间的不一致延伸出一种根本的、运动的“交织le chiasme”:“同时肯定世界由我建构而成与由建构性的活动建构而成所构成的‘矛盾’,也就成为‘肉身la chair‘自行运作本身的‘矛盾性’,或者说就是‘表达的悖论’本身‘、‘存在的悖论’本身。”于是,“表达”之于存在是重要的,因为表达本身就是最原初的、沉默的“我思”、“生活世界的逻各斯”。前对象的“大写的视看Vision”的赋予了既非主体也非客体的匿名存在,它成为通往一般存在的可能。源始的表达也似乎就是源始的视看,存在的根源可以从此一瞥。肥肠现象学,肥肠燃,看完第一次感觉到“主客关系”这样的雷区可以写的这么有理又这么美……=u=
  •     结构不够清晰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