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理论(珍藏版)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5
ISBN:9787111422754
作者:威廉·大内
页数:220页

内容概要

威廉•大内
日裔美国管理学家,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管理学教授,获得斯坦福大学企业管理硕士、芝加哥大学企业管理博士,担任数家《财富》500强企业的顾问。
大内从1973年开始专门研究日本企业管理,经过调查比较日美两国管理的经验,提出了“Z理论”。《Z理论》出版后,立即得到各国管理界和管理学者的注意,引起了广泛的重视,成为畅销书,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书籍目录

丛书赞誉
出版说明
总  序 席酉民
译 者 序
致  谢
导言 我们为什么需要向日本学习 ∥ 1
第一篇
向日本学习
第1章 我们能学到什么 ∥ 10
终身雇佣制 ∥ 15
评估与升职 ∥ 22
非专门化的职业发展模式 ∥ 25
第2章 日本公司的运作方式 ∥ 33
决策 ∥ 36
集体价值观 ∥ 40
强调在整体上关注人 ∥ 43
第3章 美日公司比较 ∥ 47
比较一 ∥ 48
不同的传统 ∥ 53
比较二 ∥ 56
第4章 Z型组织 ∥ 59
企业风格的问题 ∥ 61
企业实质的问题 ∥ 65
支撑Z型组织的理论 ∥ 69
难以改变 ∥ 73
第二篇
让Z理论发挥有效的作用
第5章 从A到Z:步骤 ∥ 80
第一步:了解Z型组织和你扮演的角色 ∥ 82
第二步:审查公司的哲学观 ∥ 84
第三步:确定适当的管理哲学并让公司的领导参与 ∥ 86
第四步:哲学观的实现靠的是搭建结构和提供动力 ∥ 87
第五步:培养人际交往的能力 ∥ 88
第六步:自我检验和系统检验 ∥ 92
第七步:让工会参与 ∥ 94
第八步:稳定雇佣关系 ∥ 97
第九步:确定缓慢的评估和升职制度 ∥ 98
第十步:拓宽职业发展模式的发展方向 ∥ 100
第十一步:做好在基层实施变革的准备 ∥ 102
第十二步:选择在哪些方面实施参与式管理 ∥ 104
第十三步:提供发展整体化关系的机会 ∥ 105
总结 ∥ 106
第6章 从A到Z:设计哲学观 ∥ 107
哲学观的产生 ∥ 109
让哲学观发挥作用 ∥ 114
在灵活运用手册的过程中加以完善 ∥ 117
让各个零部件协调运转 ∥ 120
利用自我批评 ∥ 122
有关企业哲学观的结论 ∥ 130
第7章 谁取得了成功:一些有关Z型组织的案例 ∥ 132
案例一:变革从上层开始 ∥ 133
案例二:传播文化 ∥ 136
案例三:接班人的问题 ∥ 139
案例四:Z理论在办公室和工厂中的应用 ∥ 142
案例五:通用汽车的工厂 ∥ 144
结论 ∥ 156
第8章 Z型文化 ∥ 159
容纳批评与欢迎开诚布公的场所 ∥ 163
信任、友谊和合作 ∥ 167
成为一个团队 ∥ 170
走动式管理 ∥ 171
谁重视他们的产品,他们就重视谁 ∥ 172
先有鸡还是先有蛋 ∥ 173
支持Z型文化的Z型环境 ∥ 174
置身于Z型文化中的意义 ∥ 176
结论 美国号企业航母的生死存亡 ∥ 180
附录A Z型公司的哲学观 ∥ 184
附录B 质量控制小组 ∥ 208
注释 ∥ 215
参考文献 ∥ 219

作者简介

威廉·大内从组织角度研究了日本的企业及其成功模式,希望从拥有不同文化背景的日本企业身上找到美国企业可以借鉴的东西,希望化威胁为美国企业发展的动力。

虽然《Z理论(珍藏版华章经典管理)》用很大的篇幅论述日本企业的优势,但其中讨论的内容已经不局限于对美日企业的比较和分析,而上升到一般意义上的组织范畴。作者挑选了日美两国的一些典型企业作为研究对象,从雇佣制、评估与升职、雇员的职业发展、控制机制、决策、负责制和对整体或局部的关注等方面分析了双方企业或组织的特点。

《Z理论(珍藏版华章经典管理)》作者在麦格雷戈“X理论”和“Y理论”管理学说的基础上,提出了“z理论”,强调组织管理的文化因素。并认为组织在生产力上不仅需要考虑技术和利润等硬性指标,而且还应考虑软性因素,如信任、人与人之间的密切关系和微妙性等。X理论和Y理论体现了西方的管理原则,而z理论则强调在组织管理中加入东方的人性化因素,是东西方文化和管理哲学的碰撞与融合。


 Z理论(珍藏版)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Z理论 美国企业界如何迎接来自日本的挑战》书评窗外铅灰色的天空使冬日的气息更加浓郁了,合上读书笔记后久久地陷入沉默,迟迟不能想出该如何落下第一笔。企业文化的概念是早就被懂它更多的是不懂它的大众用低俗了的。许是我的认识过于片面,总是觉得人们习惯拿着时髦的概念去装饰自己、去哗众取宠,而不愿静下心来理解它的深刻含义、挖掘它的价值并学以致用、解决现实中的问题。威廉·大内的这本与其说是书毋宁叫做通俗版学术著作更恰当些,是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经济繁荣但美国经济增长陷入瓶颈时研究两国企业差异旨在找出造成差距的根源的研究成果。第一部分介绍了日本企业的运作方式,美日企业的比较以及美国企业能从中可学习的地方。第二部分详尽地介绍从A型组织到Z型组织的变革步骤;组织哲学观;惠普、Intel、代顿·哈德森几个成功的案例和Z型文化。最后的结论部分重申企业要生存,要适应新的变化的环境,就要变革,而这种新范式就是企业文化。现在开始扣题。企业文化在组织做出重大决策时提供依据,使其在面对纷繁复杂的市场机遇与风险时做出于自身长期发展更为理性的决策而不是只被眼前利益所诱惑,从而保证企业这艘航船能继续向前安全行驶、发展。另外企业文化的存在,使企业中的成员具有了一种共有的特殊属性,这种共同的背景无疑对他们的交流、共处是极为有益的。此外,诸如参与式管理这种企业文化,有效解决了企业内部存在的冲突、障碍。它并不要求员工比之前付出更多的血汗,但是因彼此之间更加协调的工作,企业的整体效率提高了。在Z型组织中,员工被当成完整的人而不是机械一样只为完成某项特定任务的雇佣看待,彼此之间相互信任,不用掩藏自己的缺点、痛苦,这样他们才能携手共进。员工们更加愉悦地工作,因为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改善了,他们深知就如自己的个性、特点能被他人知道一样他们的贡献也是一样能被看到的。在Z型组织,平等色彩浓厚,因为即使高管、老板的缺点,糗事大家也是了解的,但大家并不因此而受到伤害,因为正是这些最为人性的特点使他们彼此了解、信赖。Z型组织在对外会表现出更强的整体性,因为含蓄的企业文化使企业中的成员在做出决策时更趋于一致性。总之,企业文化是解决生产力中存在的问题的利器。2015、1、15下午于工大旧图二层
  •     读这本书,完全是因为管理学老师要求我们看的,作者通过研究日本的管理方式来试着优化美国的管理理念。很惊讶,日本的企业大都采取终身雇佣制,挺像中国之前的铁饭碗,不同的是日本可以实行得不错,而中国却不行。作者一直在谈论美国和日本的管理方式。日本企业,采用慢节奏,因为是终生雇佣制,所以员工的升职时间会比较长,每位员工都会到各个部门工作,实行平行移动。这样一来员工的积极性就不会由于十几年如一日的工作而感到枯燥。企业的流动人数大大降低。而在美国,大部分企业是属于A型企业,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使得员工的升职时间大大缩短,并且公司不太愿意花时间去培养员工,因为员工流动率很高。员工的专业性高,以便适应社会。从而导致公司的凝聚力不强,各个部门联系不大,故公司的发展速度不快。日本企业更注重长期的利益,而美国企业则是将目光放在短期利益。那中国呢?个人感觉中国更倾向于美国。在中国企业中,特别是中小企业,充满各种不信任,员工和员工之间互相斗争,缺乏交流,管理层和基层人员更是缺乏沟通。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活节奏快,比较注重短期目标。在中国很少有百年品牌的出现。作者讲述了很多Z型公司的好处及其特征,我觉得最核心的就是团结二字,一个公司有共同的哲学观,基层人员也参与管理,管理与决策再也不仅仅是管理者的事情,每一位员工都关心公司的生存状况。可是我又在想,中国要怎样改革呢?Z型公司是否符合中国呢?答案怎样我不知道,需要实践。要打破传统,很困难。作者在谈论向Z型公司转型时,让我想到《第五项修炼》,若是能将这二者的理论结合一起运用,或许会更好,效果会更大。《第五项修炼》是关于如何建立学习型组织的书,书中提到的五项修炼分别是:1自我超越 2改善心智模式 3建立共同愿景 4团体学习 5系统思考。两本书有相通点,也有各自特色。若能把《第五项修炼》的知识运用到向Z型公司的转型,会使得转型更加容易和有效。同时,若在考虑问题的时候能够运用《六顶思考帽》的思考方式,那就更好了。前提是,要对这三种理论有足够的了解,企业转型不可轻试。
  •     将美国与日本的企业特点作比较,可以得到很多很有意思的观察,从而引发非常有益的思考。《Z理论》的作者,作出了很有意义的观察,从组织的视角,分析了美国跟日本的典型企业的异同,讲两国的组织方式,命名为A型跟B型,最后还提出了一个特殊的,长盛不衰公司的类型——Z型。作者对于自己提出的Z型组织可谓推崇备至,简直有点要将其当做解决所有社会结构问题的一剂万能灵药的感觉。当中对于Z型组织的描述,当然是非常令人神往,是某种集效率与人性,工作与生活的完美组织形式。但是,当然不会存在一种完美的、无敌的、放诸四海而皆准的组织形式。所以这本书,最大的价值,或许比不是所提到的Z型组织的种种,已及作者所说的达到Z型的各种方法,而是提醒了,关于组织,我们还有许多的内容可能从来都没有思考过。比如一个组织的哲学,是个什么样的概念,它会占据怎么样的地位,又会是怎么样地运行?一个组织建立怎样的评价和升职机制,建立怎样的反馈机制,会引导出怎么样的结果?一个组织,需要哪些无形的部分将它自身连结成为一个整体?这本书,或许是有点难以避免地,在探讨着大公司的组织形态,是一本描述少数的庞然大物的书。这是个非常常见的现象。但是同时,它还超出了企业的视角,从整个社会去描写关于企业组织的故事。很有意思的,比如其中说到日本的整个企业社会生态中,人员的流动方式,同时还通过一种比较,说出美国人尽管非常厌恶鸡尾酒会,但还是频繁出席的原因。很明显,终生雇佣制、工作轮换、当然还有办公室的布局,都不会是日本企业的组织形式的根本。就像泰勒一再强调,计件制、秒表测时,不是科学管理。但是一个美国的学者,通过两方的比较,却能发现自身的不足,同时探寻出可能的改进方向。要注意的一点是,任何的生态,都有其赖以生存的环境。组织的有效,是因为它适应了环境地组织,而不是它组织方式本身的胜利。不同的环境会有不同的适合的组织形态。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视角,同时也说出了很多关于组织的有价值的参考。

精彩短评 (总计4条)

  •     男神推荐的书,这种专业书,我基本保持看前半部分专心致志,看后半部分神思飘忽。
  •     理论如何适应当前工业化社会尚存疑...被网络切割得更细更碎的未来世界就更存疑了... 对西方管理手段的批评似乎也存在不公正之处,对自身文化有点盲目崇拜...终身雇佣制不见得就比沃尔玛式的全员股份制更好啊...但有些观点还是蛮有启发性的。
  •     强关系的管理思想
  •     书是好书,有所启迪和借鉴,就是翻译过来有些地方看不懂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