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的中国道路

出版日期:2014-7-1
ISBN:9787506074524
作者:贺雪峰
页数:246页

内容概要

贺雪峰 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教授。长期从事乡村治理研究和乡村建设实验。2004年以来贺雪峰教授被美国杜克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台湾政治大学等等多所世界著名大学受邀为高级访问学者,其带领的学术团队长期致力于村治研究,在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称为“华中乡土派”。 著有《新乡土中国》,《小农立场》、《地权的逻辑: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向何处去》、《地权的逻辑Ⅱ:地权变革的真相与谬误》、《回乡记》等。

书籍目录

自序  中国城市化应告别激进
第一部分 城市化道路与中等收入陷阱
第一章 国际视野的中国城市化
一、欧美日与亚非拉:两种类型的城市化
二、城市化的第三种类型:中国的城市化
三、激进还是稳健,中国城市化道路的选择
第二章 从现代化视角看中国城市化
一、中国现代化的中等收入陷阱
二、当前中国城市化和现代化的主要误区
三、中国城市化与现代化的战略选择
第二部分 稳健的中国城市化道路
第三章 中国城市化奇迹的经验和奥秘
一、中国因何成为全球化的赢家
二、中国为什么没有大规模城市贫民窟
三、中国因何能做到既发展,又稳定
四、中国城市为什么可以建设得像欧洲
第四章 警惕中国城市化的误区与陷阱
一、鼓励农民进城的政策,加大了城市化风险
二、逆城市化的城中村改造
三、赶农民上楼的政策笑话
四、本末倒置的“保增长、保就业”
第五章城市化的中国道路
一、体制性城乡二元结构:由剥削到保护
二、中国式小农经济:结构与功能
三、中国土地制度的宪法秩序
四、三轮驱动的中国道路
第三部分激进的实践与微弱的反对音
第六章城市化激流中的微弱声音
一、反对积极城市化战略
二、农民工返乡的逻辑
三、中国城市化之忧
四、土地制度与城镇化第七章慎重稳妥推进农村改革: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涉农条款解读
一、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要给农民留退路
二、“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不能想当然
三、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土地食利者的温床
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不应泛泛而论
后记

作者简介

城市化俨然已成为中国改革与发展中的关键词,它一头连着土地制度和户籍制度,另一头连着经济转型和就业。因此,中国城市化道路的选择,是事关国家发展道路的战略问题。
遗憾的是,由于概念、意识形态以及少数人利益的遮蔽,中国城市化正走向激进。本书试图在尊重历史与国情的基础上,从另一个视角观察、解读中国城市化的真实现场及其背后的制度安排,提出一条保护农民返乡权利,避免中国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稳健的城市化道路。


 城市化的中国道路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9条)

  •     关于城市化、土地政策等讨论在近期越来越热闹,这类的书也越来越多,笔者在最近也读过了一些,有很多都能带给我们一些启迪作用,但是贺雪峰这本《城市化的中国道路》却让我耳目一新,觉得很多似是而非的问题忽然就豁然开朗起来。贺雪峰这本书的主题用他自序的题目即可概括:“中国城市化应告别激进”。近来,激进的城市化思想甚嚣尘上,甚至成为了思潮的主流。持激进的城市化观点的人都有一个数据作支撑:即一个国家的发达程度是和它的城市化率呈正相关,而中国的城市化率显然还没到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所以中国应该加快城市化。有一些激进派甚至还把中国没有容纳城市贫民窟的“胸怀”作为中国政策的一项失误,作为中国城市化率偏低的一个“罪证”。他们觉得允许了贫民窟的存在,才能更加快城市化率。必须承认,如果将一些农村人口搬到城市的贫民窟中去的话,那么“城市化率”的百分比必然提高,问题是,这样提高出来的“城市化率”究竟有什么意义?有没有意义?我很想问提出这样观点的专家一个问题:如果只给您两个选择,一个是在城市贫民窟中过骆驼祥子的生活,另一个是在农村中过《平凡的世界》孙少安那样的生活,您会选择哪一个呢?或许城市化率确实是衡量一个国家发达程度的标准,但问题是,这个标准是一个国家发展起来自然形成了高城市化率,还是先完成高城市化率才变成了发达国家?这是一个本末的问题。如果在一个国家经济未发展到能够容纳那么多城市化率而强行推进城市化率,对于那些离开了田园而住进了城市贫民窟的人到底是一项福音还是一个灾难?有一种观点认为,让更多的百姓进入城市,经济自然就上去了。这种观念也有一个数据支撑,那就是第三产业占据GDP的比重,发达国家往往第三产业所占据的比重非常大,而发展中国家则普遍占比比较小,中国就处在第三产业占比还不高的国家行列。于是有人就认为,中国之所以不发达,就是第三产业不发达,而更多更快地赶农民进城,让这些人都从第一产业转到第三产业中来,中国的第三产业自然占比就高了,中国也就发达起来了。这个问题要从两个方面来说,第一,决定一个国家真正实力的不是第三产业——不管它看上去多么美,而是这个国家的实体经济,即制造业。我国一度成为“世界工厂”,处在产业链的低端,现在最迫切的任务就是进行产业升级,从制造业大国向创造业大国迈进。于是就如贺雪峰所说:“为生产提供服务的第三产业尤其是研发、物流、金融、保险、营销等第三产业,应该大力发展”,但另一方面,“生活型的服务业,如餐饮、小商小贩、旅游、假日经济、房地产等第三产业的发展并不能推动产业升级、本质上只是一个国家内部财富的再分配,并没有创造新的财富。”换句话说,把孙少安强行弄到城里变成了骆驼祥子,就真的多创造了财富了吗?第二,如果把大量农民都从农村赶到城市,从第一产业加入到第三产业,他们能做什么呢?贺雪峰所说的“为生产提供服务的第三产业”诸如研发、金融、营销等他们都很难加入,而他们的第一选择就是服务业,而服务业是最容易受到冲击的。众所周知,在近两年中央加大反腐力度又大规模削减公共支出的背景下,以餐饮为代表的服务业大规模的缩水,正从不正常的“辉煌”中回落,于是餐饮服务业的用工量也必然会减少,大批的服务业人员面临失业,而如果这些人都是城市居民,其带来的就业压力可以想象。而如果这些人都像当今的现实一样多数是进城务工的农民,那么失业了之后他们还有一条退路——重回农村。于是,贺雪峰才把农村称为“中国现代化的稳定器和蓄水池”。正是有能够回农村这条退路,2008年金融危机为中国减少的2100万城市用工岗位并没有对中国经济造成实际性的影响,但因为政策的误读,政府推出了一个四万亿的救市计划,才导致了后来的一系列问题。这一点贺雪峰和郎咸平的观点是一致的,贺雪峰认为,中国本“可以利用这次金融危机做出经济结构的强制调整”,但是却因为对中国现状的误读,而“为保就业而保增长”,结果却是“保护了落后产能”。因为有农村这个稳定器和蓄水池,城市里少了2100万的岗位并没有什么,四万亿的救市就很蛇足。但是如果按照现在朝野普遍流行的观点,推行激进的城市化,拆除这个稳定器和蓄水池,强行赶农民上楼,让农民成为市民,那么再发生2008年那样的危机,则会倒逼政府不得不推行一些明显有害的经济措施而保增长保就业。这就是明显视自己的能力而不见,自废武功。这里需要说明一下的是,我个人和我所理解的贺雪峰的观点,并不是不要城市化,也不是不要农民变成市民,更不是要农民们一直受穷。而是不要激进的城市化,不要强行逼农民进城。让农民进城可以,但必须解决两个问题:人往何处去,钱从何处来?政府在城市边缘或棚户区盖一些楼让农民们搬进来就是城市化了吗?他们的就业怎么办?难道都去做骆驼祥子和洗头妹?可却又哪有那么多车可拉哪有那么多头可洗呢?所以我希望还是把要不要进城的自主权交给农民自己,而不是交给那些在“黑板经济学家”弄出来的数据,毕竟,只有农民们才最知道他们最需要什么,最想过什么样的日子。
  •     对同一个问题,观察者的立场和观察角度不同,就会有不同的看法。如同对目前社会焦点“中国的城市化”、“城乡二元结构”、“中国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土地制度”,以及“保增长,保就业”、“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等,专家学者见仁见智。是由于出发点和代表的利益集团的诉求不同,或者纯粹就是黑板经济学家,或者怀有不同的意识形态,博弈的结果渐趋明晰,形成了当前政策部门和学界主流意见,最终影响到高层决策者,致使现在中国的城市化正走向激进。所以决策者们会因为他们的忽悠自废武功,这会给中国的现代化带来严重的后果。作者对这些关系现代化成败的问题皆有不同于政策部门和学界主流的观点。他们的观点及决策者们的倾向引发了作者深深的忧虑。所以作者奋笔疾书,抽丝剥茧,对这些“正确的”谬论逐一剖析、批驳,痛陈他们的这些观点会对中国现代化事业、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带来隐患,甚至是灾难性的后果。作者能不人云亦云,想人所未想,发人所未发,在政策部门及学界主流观点及高层决策者们看来也许是螳臂当车。但是,我们从中能看到作者不媚俗,不媚权威,为民请命的济世情怀;能看到作者茕然独立的士之风骨。各个时代都需要这样有独立人格的知识分子为我们警醒。作者的发声来自他20多年如一日坚持的农村调查。其足迹遍及20多个省市,是“用脚做学问”的代表性学者,这本来应该是做学问的常态,可在当下的中国已成稀有。虽然一直在搞农村调查,但关注点却是城市,是中国的现代化。王韶光说:“不了解中国的农村与农民,就没有资格谈中国的城市化”,因此,作者就是不多的具备资格谈中国城市化的学者之一。作者认为:“深入对中国广大农村的理解中,真正进入中国国情脉络,有了城市互补的认识,再来看中国城市化道路,就不会情绪化,就会比较自信。”作者的自信,正是来源于其思想深植于20多年如一日对中国广大农村的调查研究。“只有这种实地调研才能接地气,才能避免想当然和简单的逻辑推演,才能依据实情形成自己的独立见解。”(陈锡文)贺雪峰的中国乡村研究,为探索和理解全球化条件下的中国道路做出了独特的贡献。城市化的实质是加快资本向城市集中和风险在城市的同步积累,前者的收益一般被资本集团占有,而后者的代价势必向全社会转嫁。作者以全球经济体系的宏观视野,希望为中国的城市化,亦即中国的现代化,寻找一条防止中国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道路。作者提出中国未来30年城市化和现代化战略为“三轮驱动的中国现代化道路”,这是一种稳健化的城市道路。作者深感忧虑的是,目前中国城市道路似乎正被误导,正误入歧途。所以,作者发出“中国城市化应告别激进”这一反主流的呼声,旗帜鲜明地反对鼓励农民进城买房或建贫民区来推进积极的城市化战略,主张一种农民可以进城又可以返乡、城乡互动的稳健的城市化战略。而稳健的城市化战略的核心不是人为地阻止农民进城,而是认为切切不要人为地制造农民进城的积极条件。另外,书中还对《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涉农条款,提出了独特的解读,给出了作者对中国未来发展战略的判读。希望这些真知灼见能给主流学者一个提醒,更希望能给政策制定者和决策者一个警醒。——中国不能再折腾了!惟书中有很多内容多次重复,希望再版时作者能进一步梳理,使语言更精练些。另外,书加了活动封面,还有腰封,这种叠床架屋是最令我深恶痛绝的。因为读书的时候活动封面和腰封容易滑动脱落,需要读者时时加以整理,给阅读带来极大的不便,精神极为不爽。否则,难不成把书买来后,就把活动封面和腰封扔在一边?那它们还有什么用?这活动封面和腰封本身就是华而不实的东西,只这两者,就不知增加了多少成本,当然这会转嫁给读者,读者属于被活动封面和腰封消费了。并且这也有违建设环保型社会、节约型社会的时代精神。不知如此装帧设计者有何高见?文字指瑕:1.第065页,第二段末脱一“。”。2.第106页,倒数第二段有“到20世纪90年沿海出口导向……”,根据上文,“90年”当为“90年代”。3.第221页,第四段末“为经营性目的强证农民土地是不正义的”,“强证”当为“强征”。
  •     城市化指的是农村人口进入或变成城市人口的过程,而这个过程是现代化的必然结果,也是现代化的主要内容。针对城市化的中国道路,现在学界的争论是非常激烈的,有的认为城乡二元结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和土地制度是阻碍中国城市化道路的绊脚石,他们的意见是激进的;但是作者贺雪峰恰恰则认为以上的三项措施是保证中国城市化道路稳健发展的原因,而且是不可以推翻的。贺雪峰首先给我们介绍了国际上的两周类型的城市化,分别是欧美模式和亚非拉模式,很明显,欧美模式是理想的,但是亚非拉模式的贫民窟足已让我们见证到这种城市化的失败。贺雪峰认为,正是城乡二元结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和土地制度等基本原则使得中国走出了第三种城市化的道路,便是“城市像欧洲,农村像非洲”,中国的农村之所以能够平稳发展而不会出现亚非拉模式中的贫民窟的重点便在于中国的特色制度,因为对农民的关注和保护,使得农民能够自由地选择自己的路途:是打工还是务农。我是比较赞成胡雪峰关于中国城市化道路发展的观点的,毕竟我们要针对中国的国情来讲,而不是为了赶超而激进,落入发中等收入的陷阱,胡雪峰在书中给我们指出了城市化的主要误区:保增长、保就业,发展第三产业的比重误区,为拉动内需鼓励农民进城的误区,拉动内需的误区,将房地产作为支柱产业的误区等等,这些误区的集中点便是没有把发展落实到实处,而只是不痛不痒地进行应付式发展。胡雪峰转而为我们指出,核心就是要将当前假如国际分工体系的“中国制造”变身为“中国创造”,让中国经济步入国际分工体系中附加值比较高、价值链比较顶端的部分中去,而不是低端发展。总之,中国的发展道路必须时时刻刻为老百姓着想,牺牲那部分人的利益都是不行的,特别是农民的利益,因为农村劳动力的供给,是城市的动力,而农村也将成为中国现代化的稳定器和蓄水池。By江焕明

精彩短评 (总计19条)

  •     立足当前我国城乡二元结构,主张既可进城、又可返乡的稳健的中国城市化道路,尊重农民的自主选择,反对激进,力主顺其自然!
  •     绝对不同角度的城镇化研究~很深刻~
  •     看了第一章,谬论实在太多,作者是关心农民,但似乎是在错爱,以自己的想法定性农民的想法,显得不切实际;经济学也略懂皮毛,倒是马列一套熟悉,故书中带有一股偏见,情绪化的定论较多,谬误自然不少;总之,后悔买这本书,只能如厕的时候翻翻,助兴
  •     观点清晰,论证过程过于啰嗦。一篇文章能说明的内容偏偏要填充成一本书,导致了全文的可读性太弱。核心观点:1、现行的城乡二元结构及土地制度是最适合中国国情,延续现行政策是最大的智慧,也是作者推崇的稳健型城市化道路。2、乡村是社会的稳定器,源于两个方面;一是家庭承包责任制保障了农民的温饱底线,二是以代际分工的半工半耕的农村就业结构提供了农户较为满意的家庭收入。3、城市是经济的发展极,城市化是经济发展的结果,将城镇化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手段是激进的城镇化道路,是本末倒置。
  •     鼠目寸光的一本书。贺老师研究中国农村太久了,对欧美城市化历史完全无知;对中国农村市场化大潮的前景也完全缺乏了解
  •     政府官員和無恆產有恆心的好學者必讀
  •     掉粉书。
  •     不否认作者观点新奇、有一定的道理,但将一个庞大群体、一个个生命个体放到宏大叙事下去论述显然有失偏颇。作者放大城乡二元体制的优点,简约、美化其中的缺点,构成了作者对延续这种政策的信心。乡村社会那么美好,为什么你不去做农民、不去种地?农民太苦了,就样子还要被你们这样的鸟人拿来化约,发展成果不与农民分享,还要农民继续牺牲,哪门子道理,贺叫兽,休矣!
  •     这本书透彻地揭示了到底何为中国特色,虽只是一家之言,可就我阅读所及,确是有关中国现代化问题的为数极少的真知灼见!
  •     观点新奇。逻辑和论证欠佳。2016-23
  •     本书结论:中国城市化和现代化的顺序应是:经济发展、产业升级、才能有更多高收入机会、更体面的城市化、更高质量的民生。对于未来30年中国的现代化战略,贺教授提出了驱动传统农业、加工制造与现代科技的三个轮子来推进中国现代化的“三轮驱动的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思路。城乡二元制结构对现在是制度红利,目前要发挥其作用,而不是盲目快进式逼迫农民失去土地而进城。
  •     关于城市化道路发展进程的思辨,广大农村作为蓄水器稳定中国经济发展和对抗危机作用的思路很有启发。但语言真是太啰嗦,每章都是车轱辘话来回说,加之数据太少,显得不够有说服力。一本书里的东西其实凝练到一本35页的长论文足矣,包括主要观点解析和几个地区的城市化方案的案例罗列和点评,最后加上对政策文件的解读。
  •     不了解中国的农村与农民,就没有资格谈中国的城市化。 或许是看过贺老师很多书,对书中太多内容都是似曾相识,书中一些章节选择略读。 不过本书的核心其实就是一句话:国家应采取稳健的农村政策,农村是中国现代化的稳定器与蓄水池。
  •     对激进城市化保持警惕是应该的,不过贺的话总像是偏到否定城市化、否定农村现代化的路子上。怎么能假定农民都需要一个回农村的退路,甚至因此主张延续二元体制呢,看看90后的农民工们真的还有回乡务农的可能吗?
  •     读的途中都觉得很生气,我觉得作者不懂农村,不懂农民,就是在凭臆想写书
  •     我参与编辑的书,虽然对于作者的治学方法和观点没有一丁点儿的同意。
  •     读完此书有醍醐灌顶之感
  •     贺老师拜托多读读经济学吧……逻辑有硬伤,知识大盲点……看在您自己敲了这么多字的面子上,给您加一星。 当年您的村庄治理区域比较研究还是不错的,这书真的掉粉
  •     问题说清楚然后可以服人,只是有些地方缺少严肃论证且少理论支持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