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中华国粹

出版社:周凤翠 泰山出版社 (2012-04出版)
出版日期:2012-4
ISBN:9787551900751
作者:周凤翠
页数:166页

章节摘录

先秦,是中国古琴音乐发展的一个十分繁荣的时期,名人辈出。钟仪、师涓、师文等都是当时著名的宫廷琴家。在周代礼乐盛行,统治阶级用礼乐严格区分等级制度。然而,在当时精通音乐的是那些司掌各种乐器的乐工,其中包括专门弹琴的乐师。他们除弹琴、奏乐供贵族们享乐之外,主要是在各种典礼仪式中演奏。借以显示贵族们的身份地位。甚至有的贵族死后,还要使用上好的木材造琴来陪葬。    钟仪是现存记载中最早的一位专业琴人。在《左传·成公九年》中记载了有关他的一个故事:在公元前582年,晋侯到军府中视察,发现了一个戴着南方楚式小帽的囚徒,此人便是楚囚钟仪。晋侯命人释放了他,给他一张琴,听他演奏,他弹奏的琴曲都是南方音调。晋侯认为钟仪没有背弃本职,不忘记故土,为促进两国的和好,就把他礼送回楚国。从这个记载可以看出钟仪弹奏的乐曲,已有鲜明的地方风格。这种地方风格,一定是与当地民歌以及地方语言有着密切的联系。    师涓是春秋时卫国的掌乐太师。公元前534年,师涓跟随卫灵公去访问晋国。走到濮水时,天色已晚,卫灵公命大队人马在濮水边过夜。忽然水面上传来一阵琴声。喜爱音乐的卫灵公,此时睡意全无。他仔细一听,觉得琴声犹如天上仙乐,阴间鬼神。曲调虚忽飘渺,难以言状,人间从未听到过。他越听越觉得惬意,便命随同的师涓,让他摹录这首琴曲。两天后师涓就完整地弹给卫灵公听,卫灵公听后非常高兴。到达晋国后,晋平公为灵公准备了盛宴。卫灵公得意地让师涓弹奏濮水上记下来的琴曲。晋平公也是喜好音乐之人,听得全神贯注。师涓正弹得兴致勃勃之时,晋国的乐师师旷上来按住他的琴弦。不让他再弹下去。师旷说此曲是商朝的乐师师延为商纣王所作的“靡靡之乐”。不可听,否则会招来亡国的灾祸。师旷进一步讲述了商纣王整天听此曲,淫欢作乐,不理政事,导致国家衰败。至武王伐纣时,师延自感罪孽深重,在逃跑的路上,投濮水而死的过程。师涓也曾多次规劝灵公远离声色,不要沉迷于这些靡靡之音。听了师旷的讲述,对他充满了感激和敬仰之情。    春秋时期郑国的师文,拜于鲁国的掌乐太师师襄的门下。师文的学习十分刻苦,三年之后,他对按指调弦,各种指法,已无不精通。但师文总感觉自己弹不出好听的音乐。其实师文在他的学习过程中。也已知道自己的毛病不是在指法和弦法的技巧上。而是他的心志还没有深入到琴的音乐中去。他弹奏时只想着指法和技术,却不能去拨动心上的“琴弦”。师文经过深入的思考。领悟到古人弹琴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也就是在弹琴时首先要心无二用,不能急躁,做到心志沉静,内心和谐。师襄再听到他弹琴时,认为琴音果真有进步,便故意问师文进步的原因是什么。师文说:“内得于心,才能外应于器。只有心、器、手三者互应,才能弹奏出好的琴曲。其中得之于心是首位。学生就是这样练习的。”师襄听完他的解释后,非常高兴。说他已悟出琴的道理。从此话提炼出的“得心应手”,至今是人们用以说明技艺熟练的惯用术语。他的学琴体会,给后人很大的启迪。    师旷,字字野,是春秋时期晋国的乐师。他的一生都与传奇般的记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师旷因有着杰出的琴艺和极高的音乐修养而享有盛誉。据说他为能学习音乐。薰瞎了自己的眼睛,从此耳朵对音乐特别敏锐,尤精于审音调律。而为人们所推崇。襄公十八年,楚国派兵要攻打晋国,远在晋国的师旷却从吹响律管听律声,知道“楚必无功”,后来楚国真的失败了。这说明师旷精于审音的特长,早已为人所神化。师旷指出卫国师涓弹奏的新曲是“靡靡之乐”。“亡国之音”的故事,已演化为后世儒家正统音乐理论中“乐以通政”、“乐以致灾”的核心论点。    相传晋平公十分喜爱音乐,曾让师旷弹《清徵》给他听。师旷说:“能听《清徵》的,是德行高尚的君主,大王还不够格。不能弹给大王听。”因平公坚持要听。师旷只得调弦弹奏,琴声果真悠扬动听。弹奏乐曲的第一段时,只见从南方飞来16只仙鹤。站在宫殿上;演奏到第二段时,仙鹤排成两对,整齐地行走:到了乐曲的第三段时,仙鹤伴随着旋律,开始在空中飞翔起舞。晋平公对师旷的琴艺称赞不已,说:“这是不是最优美的曲子了呢?”师旷说:“不,还有一首乐曲《清角》,比这更美。”平公赶忙让师旷弹给他听,师旷坚决地说:“不行,大王德行太浅,听了恐怕会招来祸害。”在平公的一再坚持下,师旷无奈,只得弹奏《清角》。当琴声刚响起时,但见乌云从西北方涌来。顷刻天地昏暗,狂风呼啸,暴雨倾盆而下,撕裂了帷幕,摔碎了祭祀礼器,瓦片也被吹下来,满堂群臣一个个胆战心惊。后来的事更加奇异,不仅晋平公从此一病不起,整个晋国出现了持续3年的大旱。师旷和《清徽》《清角》的故事,一方面反映了师旷深邃的艺术修养和精湛的技艺:另一方面。故事中“乐以通政”、“乐以致灾”的思想。也成为中国音乐史和思想史上最有影响的例证。    P56-58

前言

2001年,泰山出版社编纂、出版一部千万言的大书:《中华名人轶事》。当时我应邀撰一序言,认为这部书“为我们提供了开发我国丰富史学资源的经验,使学术资料性与普及可读性很好地结合起来,也可以说是新世纪初对传统文化现代化的一次有意义的探讨”。我觉得,这也可以用来评估这部《阅读中华国粹》,作充分肯定。且这部《阅读中华国粹》,种数100种,字数近2000万字,不仅数量已超过《中华名人轶事》,且囊括古今,泛揽百科,不仅有相当的学术资料含量,而且有吸引人的艺术创作风味,确可以说是我们中华传统文化即国粹的经典之作。    国粹者,民族文化之精髓也。    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依靠勤劳的素质和智慧的力量,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从文学到艺术,从技艺到科学,创造出数不尽的文明成果。国粹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显示出中华民族独特的艺术渊源以及技艺发展轨迹,这些都是民族智慧的结晶。    梁启超在1902年写给黄遵宪的信中就直接使用了“国粹”这一概念,其观点在于“养成国民,当以保存国粹为主义,当取旧学磨洗而光大之。”当时国粹派的代表人物黄节在写于1902年的《国粹保存主义》一文中写道:“夫国粹者,国家特别之精神也。”章太炎1906年在《东京留学生欢迎会演说辞》里,也提出了“用国粹激动种性”的问题。    1905年《国粹学报》在上海的创刊第一次将“国粹”的概念带入了大众的视野。当时国粹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章太炎、刘师培、邓实、黄节、陈去病、黄侃、马叙伦等。为应对西方文化输入的影响,他们高扬起“国学”旗帜:“不自主其国,而奴隶于人之国,谓之国奴;不自主其学,而奴隶于人之学,谓之学奴。奴于外族之专制谓之国奴,奴于东西之学,亦何得而非奴也。同人痛国之不立而学之日亡,于是瞻天与火,类族辨物,创为《国粹学报》,以告海内。”(章太炎:《国粹学报发刊词》)    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艰难跋涉,中华民族经历着一次伟大的历史复兴,中国崛起于世界之林,随着经济的发展强大,文化的影响力日益凸显。    20世纪,特别是80年代以来,国学已是社会和学界关注的热学。特别是当前新世纪,我们社会主义经济、文化更有大的发展,我们就更有需要全面梳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加以宣扬和传播,以便广大读者,特别是青少年,予以重新认知和用心守护。    因此,这套图书的出版恰逢其时。    我觉得,这套书有四大特色:    第一,这套书是在当下信息时代的大背景下,立足中国传统文化经典,重视学术资料性,约请各领域专家学者撰稿,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煌煌百种全面系统阐释中华国粹。同时,每一种书都有深入探索,在“历史——文化”的综合视野下,又对各时代人们的生活情趣和心理境界作具体探讨。它既是一部记录中华国粹经典、普及中华文明的读物,又是一部兼具严肃性和权威性的中华文化典藏之作,可以说是学术性与普及性结合。这当能使我们现代年轻一代,认识中华文化之博大精深,感受中华国粹之独特魅力,进而弘扬中华文化,激发爱国主义热情。    第二,注意对文化作历史性的线索梳理,探索不同时代特色和社会风貌,又沟通古今,着重联系现实,吸收当代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新鲜知识,形成更为独到的研究视野与观念。其中不少书,历史记述,多从先秦两汉开始,直至20世纪,这确为古为今用提供值得思索的文本,可以说是通过对各项国粹的历史发展脉络的梳理总结规律,并提出很多建设性的意见和发展策略。    第三,既有历史发展梳理,又注意地域文化研索。这套书,好多种都具体描述地方特色,如《木雕》一书,既统述木雕艺术的发展历程(自商周至明清),又分列江浙地区、闽台地区、广东地区,及徽州、湘南、山东曲阜、云南剑川,以及少数民族的木雕艺术特色。又如《饮食文化》,分述中国八大菜系,即鲁菜、川菜、粤菜、闽菜、苏菜、浙菜、湘菜、徽菜。记述中注意与社会风尚、民间习俗相结合,确能引起人们的乡思之情。中华民族的文化是一个整体,但它是由许多各具特色的地区文化所组成和融汇而成。不同地区的文化各具不同的色彩,这就使得我们整个中华文化多姿多彩。展示地区文化的特点,无疑将把我们的文化史研究引向深入。同时,不少书还探讨好几种国粹品种对国外的影响,这也很值得注意。中华文明在国外的传播与影响,已经形成一种异彩纷呈,底蕴丰富的文化形象,现在这套书所述,对中外文化交流提供十分吸引人的佳例。    第四,这套书,每一本都配有图,可以说是图文并茂,极有吸引力。同时文字流畅,饶有情趣,特别是在品赏山水、田园,及领略各种戏曲、说唱等艺术品种时,真是“使笔如画”,使读者徜徉了美不胜收的艺术境地,阅读者当会一身轻松,得到知识增进、审美真切的愉悦。    时代呼唤文化,文化凝聚力量。中共中央十七届六中全会进一步提出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建设。我们当遵照十七届六中全会决议精神,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发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我们希望这套国粹经典阐释,不仅促进青少年阅读,同时还能服务于当前文化的开启奋进新程。铸就辉煌前景。    2011年10月

书籍目录

第一章  琴史耍略  第一节  古琴起源的传说  第二节  早期出土的琴  第三节  先秦时期  第四节  两汉时期  第五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  第六节  隋唐时期  第七节  两宗时期  第八节  元朝时期  第九节  明朝时期  第十节  清朝时期  第十一节  民国时期第二章  琴派一览  第一节  琴派溯源  第二节  新派  第三节  虞山派  第四节  广陵派  第五节  川派  第六节  岭南派  第七节  闽派  第八节  诸域派  第九节  梅庵派第三章  历代琴人  第一节  先秦时期的琴人  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琴人  第四节  隋唐时期的琴人  第五节  宋元时期的琴人  第六节  明清时期的琴人  第七节  近现代琴人第四章  琴谱举要  第一节  古老的乐谱  第二节  文字谱与《碣石调?幽兰》  第三节  减字谱  第四节  古琴的打谱  第五节  明代琴谱  第六节  清代琴谱第五章  琴论辑录  第一节  先秦琴说  第二节  儒家琴论  第三节  汉代的琴学  第四节  魏晋名士的琴学  第五节  唐代的古琴审美  第六节  博览群书著《琴史》  第七节  人和为纲书《琴况》  第八节  祝凤喈论琴  第九节  杨宗稷的琴乐观第六章  琴曲囊解  第一节  《广陵散》  第二节  《胡茄十八拍》  第三节  《平沙落雁》  第四节  《潇湘水云》  第五节  《渔樵问答》  第六节  《梅花三弄》第七章  谈琴说器  第一节  古琴的结构  第二节  琴铭与断纹  第三节  古琴的样式  第四节  名琴选鉴

编辑推荐

古琴是我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盛行。现存的琴曲达三千首,遗存之丰硕堪为中国乐器之最,其丰富的内涵和深远的影响为世人所珍视。由周凤翠编著的这本《青少年应该知道的古琴》将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带领广大青少年去认识、了解该乐器的相关文化。全书共分七章,内容包括:古琴的历史、流派、代表人物、乐谱、名曲、乐器等。

作者简介

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依靠勤劳的素质和智慧的力量,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从文学到艺术,从技艺到科学,创造出数不尽的文明成果。国粹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显示出中华民族独特的艺术渊源以及技艺发展轨迹,这些都是民族智慧的结晶。《阅读中华国粹》丛书囊括占今,泛揽百科,不仅有相当的学术资料含量,而且有吸引人的艺术创作风味,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之作。周凤翠编著的这本《青少年应该知道的古琴》就是其中一册。
《青少年应该知道的古琴》共分七章,内容包括:古琴的历史、流派、代表人物、乐谱、名曲、乐器等。


 阅读中华国粹下载



发布书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