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民恨

出版日期:2016-4
ISBN:9787544365506
作者:公孙策
页数:256页

内容概要

公孙策,本名陈哲明,台湾知名专栏作家、政论家。公孙策曾任中时报系记者、主任、副总编辑,曾任台湾《新新闻周刊》总经理、副总编辑,喜欢以历史为鉴,发表大量政论文章。著有《公孙策说名句故事》、《公孙策说唐诗故事》等著作,擅长引经据典写乱世浮沉。
作者说:
高中时,历史老师说:“你们历史不好好念,将来就会‘张飞杀岳飞,杀得满天飞’。”而如今,我最会的,就是拿故事跟时事对照,也就是“张飞杀岳飞”啦。

书籍目录

总序 三十本经典,一千个故事 / 1
导读 此恨绵绵无绝期 / 8
楔子 / 11
第一部 帝国盛衰
天下的兴亡必有因果。始皇帝死后,皇后垂帘听政,眼看汉地四分五裂,“非刘不王”的白马之盟也岌岌可危。在文景之治短暂的繁荣过后,人民只过了一阵好日子,又因朝廷政变,不得安宁。皇后和权臣轮番和皇帝争权,最终刘氏大业还是落到了一个外姓手上。
1. 人彘:垂帘听政与惊世酷刑 / 22
2. 诸吕之乱:高情商皇后PK心机权臣 / 25
3. 文景之治:民心是最大财产 / 30
4. 七国之乱:一场命案引来的叛乱 / 37
5. 莫须有:比岳飞早一千二百年的罪名 / 43
6. 金屋藏娇:母以子为贵?瞄准太子位 / 47
7. 长门怨:陈阿娇失宠,小舅子变姐夫 / 51
8. 外戚大将军:搏命将军战匈奴,大汉天威实为空 / 54
9. 爱其子而杀其母:武帝的精明 / 58
10. 托孤大臣:“可怕”的三个人 / 62
11. 霍光大权独揽:第一个权力大过皇帝的权臣 / 65
12. 权臣废立皇帝:长安狱中的“天子气” / 71
13. 鸩杀皇后:两次毒杀,一朝败落 / 75
14. 五日京兆:司法公正最重要 / 79
15. 苏武牧羊:紧握节杖 / 82
16. 王昭君:仇恨与遗恨 / 86
17. 模范生昏君:身体不好,宦官当道 / 89
18. 燕啄王孙:夺床高手赵飞燕 / 93
19. 王家班 :老百姓的灾难的开始 / 98
第二部 王莽篡汉
赵翼在《二十二史札记》中说道:“若莽者,其诈也,愚而已矣。”认为王莽的奸诈不过是愚钝。他不用任何武力便和平上位,瞄的是百姓“怨汉”的心理。这位迷信又崇尚复古的“新帝”,虽然自比周公,但只是个山寨货罢了。而刘氏在起兵重回巅峰的过程中,家族内部也掀起一阵血雨腥风。
20. 四太后并立:后宫乱则政局乱 / 106
21. 断袖之癖:只爱男人的皇帝 / 111
22. 王政君夺玺:被王莽利用的女人 / 114
23. 山寨周公:周公姓姬,但王莽不姓刘 / 117
24. 王莽嫁女儿:嫁了女儿,却逼死儿子 / 121
25. 九锡与造神:作秀、 迷信、 赞美诗 / 124
26. 假皇帝:欺天瞒地,找个傀儡 / 128
27. 反扑无力:拼了命战斗,不如会写奏 / 131
28. 篡汉立新:没动一丝一毫武力的特例 / 134
29. 崩角的玉玺:老太后的愤怒 / 137
30. 新朝行古制:迷信复古的新皇帝 / 140
31. 空话治河:说得好听而已 / 144
32. 惹翻匈奴:外忧内患的人间炼狱 / 148
33. 自我感觉良好:马屁文化的盛行 / 154
34. 人心思汉:人民不安,政权不保 / 156
35. 众叛亲离:在“精神错乱”的路上越走越远 / 159
36. 赤眉军:把农民逼成军人 / 162
37. 刘演起兵:汉朝的复兴 / 166
38. 更始皇帝:两兄弟的明争暗斗 / 169
39. 巨无霸:一支人兽并存的王牌部队 / 172
40. 昆阳大捷:一战摧大敌,顿使何宇平 / 174
41. 更始杀刘演:兄弟撕破脸 / 178
42. 王莽恶贯满盈:骗不了别人,只能骗骗
第三部 光武中兴
天下大乱,人民渴望出现英明的君主,犹如婴儿渴望慈母一般。古时候凡是在乱世中兴起的王朝,都是凭借君主的德行厚薄,不在于他的地盘大小。人民从“怨汉”到“思汉”,从“思汉”到“思莽”,究竟经历了什么?然而刘秀的方式,却不能保证帝国的永续。
44. 人才来归:不想当官的邓禹 / 188
45. 北道主人:一路向北 / 191
46. 丧家之犬:靠德行,不靠地盘 / 194
47. 败部复活:刘秀大胜王郎 / 197
48. 人心思莽:更始必败,源在民心 / 200
49. 推心置腹:以心收人,十万大军不在话下 / 203
50. 驱狼赶虎:刘秀赢了,但百姓输光了 / 205
51. 刘秀称帝:人马若散,再聚可就难了! / 208
52. 刘玄末日:更始皇帝的唏嘘结局 / 212
53. 刘盆子:赤眉军力捧的小皇帝什么来历? / 214
54. 赤眉投降:豆子引发的血案 / 218
55. 有志者事竟成:齐地完全平定 / 223
56. 非但君择臣,臣亦择君:刘秀比刘邦英明 / 229
57. 窦融:东汉再收一地 / 233
58. 神龙失势,与蚯蚓同:无诚意的隗嚣 / 236
59. 得陇望蜀:隗嚣的灭亡 / 240
60. 公孙述:只学到了王莽的皮毛 / 243
61. 刺杀来歙、岑彭:公孙述的阴谋 / 246
62. 成都大屠杀:以屠杀收场的统一大业 / 249
后记 / 253

作者简介

在传统的历史书写中,只有帝王将相才有资格进入史书,而平民百姓却少有人提及。公孙策的《黎民恨:汉朝衰亡录》打破了这种局面,将汉朝的兴衰与人民疾苦首次联系在了一起,取《资治通鉴》《史记》等经典原著的精华,用精彩绝伦的语言向读者娓娓道来汉朝由盛转衰的全过程。于现在的世情也具有很多的启发意义。
从诸吕之乱起,汉朝的根基就在动摇。全书以“帝国盛衰”“王莽篡汉”“光武中兴”三大部分构成,公孙策以百姓对朝廷的“恨”为切入点,通过一个个或家喻户晓、或鲜为人知的故事讲述此“恨”在政权中的影响,道出政权在君臣、后宫及军队之间流转的前因后果,以及百姓如何在这样的政治斗争中不断成为牺牲品。然而,当压迫到了一定程度,人民必然会反抗。从认命、逃避到反抗,人心从“厌汉”到“思汉”,汉朝的命运最终还是掌握在人民手中。
公孙策冲破了当今通俗历史读本的书写局限,他的语言通俗却不庸俗,描写生动却不夸张。与其说他是一位历史学者,不如说他是一位“历史说书匠”,通过他的语言,无论多么千回百转的历史都能逐渐明晰起来,再深奥难懂的原典也变得亲切可掬。在他的笔下,这些历史人物重新被赋予生命,走出书中来到读者面前,告诉我们汉朝的衰亡对于当今的警世意义。


 黎民恨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7条)

  •     历史上很多故事都知道,但却记不住是发生在哪朝哪代,说起故事的时候往往张冠李戴,惹出笑话。另外读书的时候,更愿意记住情节,却不愿意关注那些名姓。古代人的名字,有时候用字,有时候用名,有时候用官衔。同时他们的名字中好多都是生僻字,不认识,于是总是一带而过。今天拿起这本《黎民恨》很认真地读起来。以往模糊的汉代历史,因为这本书,思路变得清晰起来。刘邦打下天下后,为了保证天下为刘姓所有,弥留之际,当吕后询问:“陛下百岁之后,如果萧相国死了,谁可以接替他?”刘邦说:“曹参可以。”吕后继续问:“那曹参以后呢?”看到吕后步步紧问,刘邦猛然惊觉:搞不好,刘姓的天下会落入吕姓手中。于是临死前的刘邦布为了保刘姓的天下,布下最后一局。人算不如天算,即使刘邦再运筹帷幄,他双眼一闭,也管不了身后事了。不过他的这最后一局毕竟牵制了狠毒的吕后。朝廷权利的争斗,后宫的尔虞我诈,无论哪个朝代都如出一辙。为了天下,为了掌管大权,多少人不择手段。吕后垂帘听政,为了让自己儿子坐上皇位,将其他皇子害死,人彘这样的酷刑出现了历史上,惊骇世俗。外戚专权,诸吕之乱……一个国家,诸多纠纷,就在权利争夺中此起批发。一个接一个的皇帝,每个皇帝各有特点,有喜欢男人的,有懦弱无比的,有不过是傀儡的……再看后宫,皇后被害,赵飞燕夺床……朝廷权利之争永不停歇,老百姓的灾难开始了,一代帝国就这样一点点走向没落。刘姓的天下最终改姓了王,王莽篡权,大玩神术,王莽的朝代,百姓如何?更加“思汉”,于是民起,乱世出英雄,刘秀成为当时的佼佼者。德行天下,什么时候都是不变的真理。汉朝,最终以一场屠杀结束了统一大业。看这本书,对汉朝的历史,有一个整体的脉络,好多故事,被串成了一条线,忽然间清晰了。让我读《史记》我是肯定读不下去的,但读这本书,我却看得兴致盎然。作者把史记中的文字转化成通俗易懂的现代汉语,加入合理的故事情节,让一个朝代的历史走进读者的心,佩服。希望这样的书多一些,让对历史畏惧的读者,对历史更感兴趣一些。
  •     大概四个小时左右读完此书。算是读的比较细了。其实并没有多么的复杂。只是把两汉历史简化,文言翻译成为白话。相当于是把两汉前200年的历史简单叙述了下。像张謇通西域,佛教东传,班超班固经营西域都护府等等的历史都不见于书。相对于现在8.3分的书评。过高了。在6.5分左右较为合适。不过还是感谢作者删繁就简,第一篇。特别让我感兴趣的其实是汉宣帝刘病已那一节。因为想起之前看过港台的一部《乌龙闯情关》正是戏说的这段历史。也算是对我童年观影史的有益补充。还有把王莽窜汉和刘秀中兴各作为一篇。足见作者对两汉间这段历史的重视。这也恰好说明一点。王朝太平年间,朝野升平。很难会产生什么豪杰,演义典故之类。就是说书的都不好意思提。日子太平,因太平而平淡。所以你看什么隋唐演义,瓦岗寨,三侠五义都是在旧朝将灭,新朝初起。百废待兴,豪杰并出的年代。这段历史最不缺的就是故事和传奇。也有可能你前几年还在驿站里送快递赶双十一。过几年你就做了匪盗。再过几年就把王朝推翻自立为帝。这在太平年月里不敢想也没机会让你想。但时势造英雄。说不定田间地头一个农民就被逼反做了将军,子孙袭爵。(所以想起某二代瓜瓜说过,想回到乱世有一番作为。毕竟他已绝无可能在现在这个局势的国内成就一番事业,可能连自身安全也难保)但更多的可能是死于乱世,抛尸荒野,做了肥料。所以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正是因为王莽为了一己私利,托古改制,乱施国政。导致民怨沸腾。最终被推翻。百姓“人心思汉”。所以起义军推举刘姓皇亲为首能得到更多人的支持。而当这些人真的称帝当了皇上。反而局势更加混乱。人心转而思莽。更始时局势好些又被赤眉军攻灭之后。人心转而思更始。其实老百姓哪有思汉思莽思更始。人家想思的不过就三个字:好日子。哪怕日子不好。别让我活不下去就行。就好像前几年伊拉克,利比亚等独裁政权被推翻。当地人民踩在萨达姆的铜像上。拖拽卡扎菲的尸体。多开心。但是呢,局势并没有变好。一直是战乱频仍,军阀割据。还有极端势力的坐大。日子可能还不如当时好。(当然我不是给这些独裁政权洗地。)作者最后点题。说刘秀的成功。其缺点,是验证了人心思汉的正确性。最后给很多诸如南宋,南明等烂政权苟延残喘的机会。其实这话,对也不对。人心思汉不过是思念汉朝时期的德政和怀念当时的好日子。在不危害自己生命的前提下,哪怕日子难过点,当个顺民也就忍了。是后来的政权太混蛋不给人活路才不得不造反。对于黎民百姓来说,生死这种事,哪是自己说了算的。都是被大时代裹挟。说到底,当这个国家民智不开,民主不施。没有相应的制度和执行部门保障公民的人身和财产安全的话。则每个人都不是安全的。不说明清两朝的屠功臣,锦衣卫,文字狱等等。就是在现代,因为民主不施。十年文革期间多少功臣良将能逃脱浩劫。多少知识分子,无辜群众横死。这些教训告诉我们。一个国家,要想长久发展运行下去。要有一个好的机制。不断改善的机制。要让人得饱饭。让人能说得了话。才能长治久安。这样才不会有“黎民恨”。
  •     民心所向——《黎民恨:汉朝衰亡路》的群众基础版解读大约是因为从小上政治课导致的“觉悟”提高,邻近高考,虽然已经过去了很多年,但是这种解读版本的的历史著作,统统有一种打开课本的感觉(当然课本比较难读啦),一下子让我想到了“夸夸的”几张半页一题的问答题,模式里面一般回答的这种封建帝国的败落当中,最不可以忘记和失去的一条,就是“人民群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到底因为什么成为了庞大的汉帝国的兴起的因素,又是什么使得整个西汉那“西北望,射天狼”的豪情壮志都化作了对大汉子民内部的苦难——作者公孙策先生虽然是台湾人,但是想来也没有忘记这种群众基础方面的分析,在《黎民恨》当中,他透过群众的视角,将西汉立、王莽篡汉到光武中兴的历史脉络梳理成为三部分,用上帝视角将这庞大帝国的故事浓缩到一本书当中,这中间因为《大汉天子》《大漠谣》之类的被改编过的电视剧或者是各类“汉穿”小说搞得史实混乱的读者的大脑也可以得到一一清理。当然,由于史书上对平民百姓的叙述的分量太清,我们只能通过这些重要人物对人民生活的影响,来推测人民的内心。“民心所向”,这是一个很特殊的词语,我们总是在那些讲述帝王丰功伟绩的段落当中读到,可这个词语却是沉重的。公孙策通过对王莽的大篇幅的描述,让这个词语的力量就被凸显出来,在这里,我们能够见到一个夸夸其谈的伪君子如何通过操纵民意,结合当时的情况,最终小人得志,又因为真小人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面目暴露,最终失掉民心,从而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群众基础。在历史的长河当中,百年不过沧海一粟,吹尽黄沙,我们终将见到它们本来的面目。不过起起伏伏间,成王败寇,战争与天灾,甚至是“文景之治”这样修养生息的时候,民众的呼声都不过是一种背景音,只有当他们的声音汇聚成了一种呼号的时候,才会变成覆舟的水,将这天地改换。“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成败兴亡的例子太多,归根结底,人们不过是为了求安居乐业,有衣穿,有饭食。一个帝国的兴起与衰败,正是因为这样的故事,成为了我们的过去,我们的历史。在作者的叙述中,也正如小说家张大春所力荐的,他将我们课本上言简意赅的一句话变成了一本深刻的书,通过生动的叙述,变成了一本严肃但是充满了可读性的历史书,即便是对于已经看过《汉书》或者解析的喜欢历史的读者,也不失为一个新的解读角度。By 林怿2016-6-5 14:10:53写于御庭园

精彩短评 (总计8条)

  •     一本书不薄不厚一口气读完了。可以说是这几年通俗历史书里我最喜欢的一本,读了太多马伯庸、张发财的东西,感觉都是拼拼凑凑,东一榔头西一棒槌,没有一个完整的时间线和体系,旁门左道的东西也太多。但是这个作者不一样,在一个有限时间内讲清楚了汉朝从诸吕之乱一直走下坡路的经过,同时语言又特别有趣,很适合在地铁上读。把资治通鉴和史记里琐碎但经典的片段用直白的语言穿插起来,形成一幅完整的汉代图景,适合成人读,也适合刚学历史的孩子读。
  •     把历史典故用俏皮的文字写出来,读起来也不会太枯燥。
  •     有理有据,角度新颖,这点还不错,遗憾是篇幅都不长,也比一般的通俗史书深了一些,干货很多,资治通鉴讲了不少,对史记的剖析也透彻。
  •     一本不错的通俗历史著作。
  •     他搞错霍去病的年龄让我很生气。 1.理清西汉皇帝的谥号和名字 2.断袖之癖的来历。哀帝(余桃之癖/龙阳之好) 3.王莽和光武帝看得比较粗略 #我要沉迷学习,不能自拔#
  •     读完前汉演义再来看,一天读完,基本的史实再巩固一遍,其中关于赋税和财政的观点还是蛮有意思的。但是干货不多,仅是可读。
  •     简单明了的讲述了汉朝的历史故事。
  •     公孙策和其他的历史通俗作家最大的差别就在于对原典的使用上。他的叙述不是片面的或者拼凑的,是在一条清晰的时间线上建立起来的通俗史观。在这个基础上更强调民众作用在王朝更迭中起的重要作用,有别于传统的帝王将相书写,这也是喜欢看台湾人说历史的原因。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