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历史不会萎缩(增订版)

出版日期:2016-5
ISBN:9787508656482
作者:[美]黄仁宇
页数:464页

内容概要

黄仁宇(1918—2000),生于湖南长沙,曾在国民党军队中任下级军官,亲历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退伍后赴美就学,获历史学博士学位。后留美任教,曾任哈佛大学东亚研究所研究员。代表作《万历十五年》,有《黄仁宇全集》15卷出版行世。

书籍目录

I / 编者说明 林载爵
001 / 个人经验与历史:对于建立新史观的初步反省
029 / 大历史不会萎缩
042 / 大历史带来的小问题
059 / 如何修订他的历史观
068 / 关于修订近代中国史的刍议
090 / 如何确定新时代的历史观:西学为体,中学为用
126 / 拟“西学为体,中学为用”答客问
136 / 中国近代史的出路
193 / 中国现代的长期革命
218 / 张择端为我书制图:历史小说《汴京残梦》写作纲要
228 / 1619 年的辽东战役
253 / 从珍珠港事变说起
262 / 从拉吉夫·甘地被刺说起
286 / 1945 年的上海
299 / 风雨飘摇:1946 年初期的东北
313 / 如何了解历史人物蒋介石
317 / 关于蒋介石日记之二三事
326 / 接受历史的仲裁:如何纪念蒋公忌辰
334 / 对蒋介石与毛泽东的几点看法
345 / 一国两制在历史上的例证
366 / 资本主义与21 世纪
381 / 从历史的观点看东南亚金融危机
385 / 世纪交替的回顾与前瞻
391 / 中国的经验: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
408 / 关于《万历十五年》的三数事
412 / 掌握人类知识之全豹:《新世纪世界历史百科全书》中文版序
418 / 关系:从大历史观点看性、金钱、生死关系
423 / 道德与技术之间:黄仁宇答客问
439 / 摆脱旧传统,寻求新路向:访问历史学家黄仁宇教授
449 / 附录 万历皇帝:长期荒废政事与消极对抗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大历史不会萎缩》搜集了黄仁宇生前发表的多篇文章,包括论文、演讲、访谈、时论等形式。是对他所提倡的“大历史观”的进一步阐释与研究上的具体应用。在前版的基础上增补了《个人经验与历史》以及有关蒋介石和其他主题的数篇重要文章。
作者从数百年前着眼,通过与英国、荷兰等国家之间的比较,指出中国要从中世纪进入现代社会,与其他国家所经过类似之程序大致相同:需要创造高层机构,翻转低层机构,并重新厘定上下间法制性的联系。中国近现代的人物、政党、事件即在中间发挥了相应的作用。
作者认为,“中国的长期革命,旨在一百年之内将中国社会向前推进三百年。”这全部经过,由“公众之志愿”所促成,而非领导人物独断,而且领导人物自己往往做了执行历史发展之工具。因之,我们在看历史时,要注重事实后面的非人身因素,而非止于道德上的评断。
除此以外,作者还从“大历史”的角度,对古代、近代的部分人物、事件,乃至当代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一国两制等进行了重新阐释,展现了“大历史”在今时今日的意义。
-------------------------
【编辑推荐】
1 《大历史不会萎缩》为著名历史学家黄仁宇的文集。黄仁宇及其提倡的“大历史观”在史学界影响深远,代表作《万历十五年》畅销20余年,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影响及于史学界之外的非专业读者。
2 此版根据台湾版本重新修订,在前版的基础上增补了《个人经验与历史》以及有关蒋介石和其他主题的数篇重要文章。
3本书中,黄仁宇从“大历史”的角度,通过中外的历史对比,结合自身的经历,重新审视中国现代的历程,对其中的事件、人物进行了重新解释与评价,提供了一种完全不同于传统观点的新视角。
4 本书中,黄仁宇以“大历史”的观点,对古代、近代的部分人物、事件,乃至当代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一国两制等进行了重新阐释,展现了“大历史”在今时今日的意义。
-------------------------
【名人推荐】
我觉得近一百年来中国没有历史,写的都是对事情不满意,满纸谩骂,所以我想站在中间。
——黄仁宇
现在我用这结论作假说,倒看回去,将中国古代史、近代史、西洋史、日本史、个人观感、人物传记整幅重新修订……凡事都在再度审订之列。
——黄仁宇
中国在20 世纪的长期革命是世界史里前所未有的事迹。以一个中世纪的国家,工业条件未备,去拖垮一个先进国家,已是令人惊讶。而八年抗战之后又接着四年内战,更逼着放弃传统去接受西方标准,至此中国历史才与西洋文化汇合。
——黄仁宇
【学者推荐】
黄仁宇这位史学界的独行侠留给世人的东西里,最值得重视的,还在于他反复强调的大历史观。在他看来,大历史,就是以关照一个民族命运作为考察视角的、从总体上透视一个国家兴衰演变的历史,在黄仁宇看来,一个民族的精神历程,只有用鸟瞰的方法才能得到最清晰的认识。
——萧功秦
今日在世的历史学家,大概没有一个人在进入学院大墙前积累有那样深厚的底层经历,也没有一个人能援引这些经历为资源,在大墙内别开生面,创获那样多而且独特的学术成果。
——朱学勤
事实上大多数研究者不过是从学校到学校,像黄仁宇这样具有传奇经历的人本来不多,而有此经历而后又转学历史,并把亲身体验与研


 大历史不会萎缩(增订版)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6条)

  •     不一样的看历史◎ 东渔作为有过军旅生涯的历史学家,黄仁宇先生参加过抗战,后来才去到美国留学,又在纽约州立大学任职,这期间他才开始了历史研究,且是乐此不彼,笔耕不辍,其作品影响广泛,在台湾大陆都引起过大范围的关注,受到圈内圈外人热议。黄仁宇以他渊博的历史知识,以及对中国历史的独特解读,在文化圈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他提倡的历史观也引发了诸多争议,因他注重“大历史”概念。他在传统历史观和“大历史”之间找准平衡,不是单纯计较个人善恶的道德评判,应该结合史实,统领百年之内(或者更长时间)政治文化的变革历程,对个体或群体的影响力展开充分解读,以挖掘主体的关键作用。他提倡放宽历史的视界,增进历史的纵深,全面看待历史问题。狭窄的历史观,是黄仁宇所鄙夷的,将一个历史人物定格在二元论上,非好即坏,以道德论英雄并不是开阔的法则。《大历史不会萎缩》即以大历史观为基准特色,从明清、民国等时期的社会形态入手,以及深入欧洲资本主义的内里,回溯到中国社会的变化,以此引申为课题,找到一些鲜明点着重解读。他对新时代历史观的前瞻之思,尤其可贵,因有全面清醒的认识,对蒋介石、毛泽东、邓小平各有特别的解析,他搬出法家所持观念“天地不为尧舜而存,也不因桀纣而亡”,摆正客观事实,以“大历史”代替意识形态,做了角度不同的仲裁。《万历十五年》是黄仁宇影响最广泛的代表作,以其独特的切入点引起热议,影响了很多后来人的历史观念。他对大历史观的钟情也体现在《大历史不会萎缩》这本书里,比如,对于中国长期被称为封建体制,他是很有抵触的,包括教科书上一味对“奴隶社会”和“封建时代”的抹黑,将意识形态最大化,都是不可取的。这种历史教科书没有历史观可言,它完全服务于一种特定目的。再比如,蒋介石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黄仁宇并不是为其正名,但他从大历史观角度给了蒋不一样的解读,蒋领导的政府被人诟病腐败无能,亦成了他失败的原因,黄仁宇却不以成败论英雄,主张评论蒋要把他的行动和当时社会环境放在一起权衡,全面结合历史实境,分析当前复杂情形。黄仁宇也从蒋介石日记中体会到后者的复杂性格,认为蒋是有大局责任感的,甚至他还同情蒋在当时的处境。其时,中国尚未成为现代国家,一直停留在胡适所言的“中世纪国家”的层面,整个社会还处在待重建的现状,对于蒋的担当大任可想而知。《大历史不会萎缩》收集了黄仁宇在学术场合上的某些主题演讲,其中,在思想上针对土地改革、一国两制这些出发点引发新的阐释,以资本主义的现实意义呈现,引出关于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建设性看法。历史问题总会不断产生,只有面对问题才能找到解决的方法,这已是黄仁宇意识中的必然趋势,因为他不相信历史的“终结”。大历史观就是要抛开道德主义,建立在客观基础之上,不再单一论好坏,所以,他对以道德评判历史的看法深深鄙夷,正如他在书中所说,“我主张以历史替代意识形态,无意为前人洗刷,而是减轻下一代的负担,使他们确切看清当前的道路。”
  •     著名历史学家黄仁宇说,他所谓的大历史与“宏观经济学”相近,本身即是一种粗枝大叶的综合,又仍待微视的研究分析订正。《大历史不会萎缩》正是他在大时代下细微地看历史、分析修正历史,适合适宜的看历史,历史才不会萎缩。作为本书的作者黄仁宇自身就投身革命,抗战时从军,一当下级军官十年,领悟到了不见于身本上的知识,战后留学美国。本书属于黄仁宇的文集,收集了演讲、访谈、时评等,把中国古代、近代历史,西方文化、制度,相结合,阐述大历史的观点,同时看现代中国历史。从时间上,书中分为3个部分,一是以中国古代历史、近代史为实例,阐述大历史的观点,回应一些评论,重新修订中国的历史;二是三篇关于近代史的演讲,从中国社会经济、制度,看中国近代史的政权转变。三是作者对世界大事件的时评,如珍珠港事变,甘地被刺等。在书中,作者给了蒋介石客观的评价。高中历史的课本中,蒋介石对抗日的不抵抗态度造成很多学者对蒋介石的怨恨的态度。但其实,蒋介石虽然开始没有积极抵抗日本,但是他对日本也没有投降的意愿,所以日本方面,也处于不安的情况。蒋介石领导的八年抗战在世界历史里罕见突出,他领导当时乱世中的中国打败了一个先进的工商业国家,他拖垮了日本,为二战做出了贡献。国民党政府的失败,政府的腐败是其一,作为蒋介石方面,最大的弱点是他所造成的高层机构缺乏社会结构侧后支持。而要改变中国的基层组织,就必须离开城市,进入农村,涉及土地等大问题,也这些正是后来共产党所完成的。从蒋介石到毛泽东,正是中国近代史的转变,从最根本解释了中国近代史的发展,也证明了为何只有中国共产党领导才能取得胜利。另外,作者结合各国改革发展的实例,阐述了适合时宜看历史。如《从拉吉夫•甘地被刺说起》中,历史传统、地理条件、宗教等因素都会影响着一个国家的改革发展,像日本工商业迅速发展,因为在德川幕府后期已经有大规模的商业组织;伊朗建立了共和国,实行以教治国等。同时也证明了中国走的胜利之路,国民党和蒋介石创造了一个高层机构,确定了中国为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毛泽东和共产党则翻转了中国的低层机构,使得社会处于公平而自由。而邓小平的经济改革又将成为中国的新阶段。历史要随着时间而不断修订,历史才不会萎缩。
  •     《大历史不会萎缩》:历史是被人玩弄的“客体”,还是玩弄人的“主体”我们都知道“放大镜”,用它的好处,是可以看到小的地方。也就是学者们所说的“深刻的片面”。因为“放大镜”缩小了的可以称着为“片面”的视域,可以让我们看到更多“深刻的细节”,我们都知悉在医学中甚至能够看到平常无法看到的“细菌”。“放大镜”是一种大,我觉得,这种“大”倒颇符合黄仁宇先生提出的“大历史”中的“大”。黄仁宇首提“大历史”,是在1985年出版的《万历十五年》序言中。他说的“大”,用他的自己话来说,“与经济学家所谓的‘宏观经济学’相近。”也就是说从“宏观”的角度看历史,但黄仁宇自己也说,他并没有放弃微观分析,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在宏观研究历史的时候,用“微视的研究分析订正。”(P89)。而实际上看来,虽然黄仁宇自己瞄准的是“大历史”,但他的技术手法,却是选择了一个非常之“小”的工具,这就是他经常提到的在“他的书刊里有一项常用的词句:‘可以在数目字的管理。”(P61)。可以说,黄仁宇手里拿的就是一把“数目字的管理”这把放大镜,去扫描历史,他看到的是这个放大镜镜头里的“小”面积的部分,但因为这个部分,在中国历史上向来是一个疏缺,所以,黄仁宇看到了许多以前历史书被忽略的隐秘,这造成了他能够对中国历史进行一番受控他的“数字化管理”的放大镜审视的独特的新目光。有了这样的“大”的眼光,他干净利索地把中国五千年的历史,删繁就简地切割成三大断片:“秦汉为第一帝国,隋唐宋为第二帝国,明清为第三帝国。”(P196)而他能够找到“数目字管理”这个新的“放大镜”,完全得益于偶然。他说他在密歇根大学撰写博士论文时,发现明朝的漕运,资料比较丰富,而且还有几套统计的数字,对此整理一番,比较切合美国大学的胃口,可是出乎意料的是,他一脚踏了进去,却是深陷“七年”,成果就是1974年出版的《十六世纪明代的财政与税收》,此时他已经五十六岁,对于目下的中国人来说,已经到了退休的年龄,黄仁宇真算是大器晚成。这本书给予了他技术分析的基础,同时直接规定了他的学术研究特点,后来他写《万历十五年》的时候,只用了一年的时间,但这本书里的“数目字的管理”的架构体系,无疑是在直接得益于他对财税的细致化研究。作者采用的“数目字管理”,实际上是采用“商业条例”,而放弃了过去以农业习惯为执政标准的办法,黄先生说的明白,“数目字管理”实际是用来代替容易被误解的“资本主义”,也就是说用资本主义发展中的必须依恃的“商业条例”来替代“资本主义体系”,作者有它的道理,毕竟“资本主义”这一概念已经在我们的约定俗成的思维模式里,与“阶级斗争”紧紧地捆绑在一起。(作者申说见第200页)。他用新的概念来回避旧理论容易呈现的歧义,其实这种新鲜感,与其说他有新的发现,不如说是他说法上的新颖。黄仁宇是一名学者,但是他还有一个他自己都毫不避讳的身份,用我们今天习惯的称谓就是“国民党老兵”,这个身份,决定了他的世界观必定带上由他经历所规范的独特立场。但可贵的是,黄仁宇能够超越党派、超越阶级,站在中华民族的制高点上,重新去看待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这可以说黄仁宇先生的另一种“大历史”的内在用意。他在书中写道:“在我看来中国人民有一个“公众之志愿”在。这公众之志愿超过国民党与共产党的敌对行为,也无社会阶级之阻隔,大家都希望看到中国之富强康乐。“(P189)正是有了这样的立场,他才能在“大历史”的概念去扫描敏感的中国近代史时,能够客观公正地评价毛泽东所作出的贡献,对土地改革作了正面的评价,并认为改革开放的成功,得益于毛泽东时代的财富积累,将毛时代的这种积累与英国工业革命前充满血腥的财富积累作了对比,认为比后者更为伟大且代价更小。他认为中国近代史的一百年,将中国社会向前推进三百年(P80)。把共产党领导下的新中国,也视为中国前进的一个重要阶段。在黄仁宇的历史观念中,有一个重要的“公理标尺”,这就是他用“立”字来表示的一个规律。“立”字上头的一点一横代表新的高层机构,下面的一横则代表低层结构,当中的两竖则代表法制性的联系。(P198—199),也就是作者归纳的一个社会必须“创造高层机构,翻转低层机构,和重新厘定上下间法制性的联系”。(P80)。他的这个理论,一方面是他对中国历史深入研究后所提炼出的结论,另一方面,这也与他曾经在抗战期间的行伍出身有着某种因果关系。因为有这样一个说法,所有的作家写作,都是对自己青年时代的复述。按照这个道理,黄仁宇后来的研究立论时,必定要受到年轻时亲身经历左右与影响。他用他的这“立”字标杆,活学活用到“蒋介石”与“毛泽东”身上,使中国历史在他的“放大镜”下,呈现出特有的黄仁宇的解说版本。但也正是这里,让我们对他的解说感到某种逻辑上的冲突与对立。在《大历史不会萎缩》一书收入的文章、演讲、访谈中,黄仁宇非常乐意提到中国近代史,他肯定“中原大战”中是蒋介石出于统一中国的目的而展开的交锋,他力陈抗战时中国军队行同乞丐,装备极差,他屡屡为蒋介石被人们通常认为的“贪污无能”作辩解,他辩解的方法,就是他用发明的技术性手法,来改变人们通常会采用的“道德评判”,这就是作者所说的要“从技术的角度考究其因果关系,不能用道德的名义笼统带过。”(P195)。他认为蒋介石的功绩是创造了“高层机构”,他的失败,是因为没有“下层机构”配套。他直言不讳蒋介石身后背负留下的共性的恶名:“只有一片”贪污无能“的责骂。他以一已之力,力图扭转蒋介石的负面印象,他指出:“以‘贪污无能’四字指责蒋介石的人,大都尚未了解他手下问题之大。”(P114)他详细分析这背后的原因,“实因高层机构仅具轮廓,而无基层组织在侧后支持。”(P112)“我不能否定贪污无能的情形全未发生,但是那不是主要的因素,主要的原因还是没有下层机构,即有崇高的理想也无法贯彻下去。(P215)。“创造了一部分新型的军队和表面现代化的部队,而后面缺乏同样新型与现代化的社会架构去支撑它们。他蒋先生只能挺身而出。以一已代替应有的架构。”作者为蒋介石辩护的拳拳之心在这里昭然若揭,但是,在这里恰恰让人产生怀疑的地方,就是黄先生为什么要把高层机构与下层机构割裂开来?高层机构如果没有自己的思想建立一整套相配套的基层机构,这只能说这种机构是不完善的,孤立的,没有文化背景支撑的。他认为毛“专注于社会之最基层,迄至1949年毛亦无意另自构筑国家之高层组织” (P114)。但他没有看到,毛泽东一直有明确的建国理论,在建国之前,就已经写出了他的“新民主主义”框架,可以说,毛发动群众,进行农村革命是不错,但毛一直从上层建筑上建立一种走出旧中国体制的新型共和国理论体系,毛的思想直接有西方社会文化的源头。可以看出,毛建立中国的时候,有一整套的自上到下的理论,而黄仁宇不知为何,却仅仅把毛看成是只知道建立“下层机构。”黄仁宇亲历的抗战实况,令我们看到的是一幕令人揪心的图景,在书中,他在多篇文章提到,到了基层之后,“现实则是我们要和士兵看齐,受他们的群众心理支配。维持部队的向心力不是纪律与责任感,倒是有面子和无面子的传统观念与社会价值。”(P69),士兵除了知道打仗,“此外个人的权利与义务、责任问题、如何分工合作、纪律之重要种种抽象的观念,全部说不清也讲不通。”(P162)他得出的结论是“中国很多的事好像全是少数人在上做主,而实际上往往是他们迁就于下级,即是基层的力量大。”(P70),他强调:抗战时“没有适当的组织,后面缺乏支持它的社会架构。”(P72)但是黄仁宇在一味地指责抗战士兵无知无识的时候,他却没有看到毛泽东领导下的共产党士兵却体现了不一样的精神面貌,当时美国记者史沫特莱、斯特朗包括批评蒋介石非常得力的白修德都在他们的报道中对共产党军队的精神气质加以肯定,那么,何以黄仁宇看到的国民党军队形同山匪、毫无活力,而共产党的士兵却充满积极向上的精神,这不是恰恰说明了蒋介石的统治体系背后没有一种思想与精神的支撑吗?恰恰说明了蒋介石缺乏建立一种统筹的社会体系的能力吗?黄仁宇在为蒋介石辩护的时候,恰恰暴露出蒋介石思想体系的极大漏洞与缺陷。在书中,黄先生提出了“西学为体,中学为用”,就是用“中国的传统文化”来支撑中国人的精神境界,但蒋介石正因为没有一种新的思想输入到基层组织,所以,无法形成凝聚力,已经证明了“中学为用”也只是一个美好而不切实际的幻想,由此可以看出,黄先生奖掖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精神不错,但是,是否对传统文化的负面因素考量得太过微弱呢?正是在书中屡次多处对蒋介石的辩护之中,也可以看出黄先生在立论上的左支右绌。他一方面赞扬蒋介石指挥了中国人的抗战,另一方面,却说蒋介石无法指挥群众,在不同的地点,他随意增减蒋介石的作用与无能的比例。比如,他讥讽史迪威只知赞扬中国人的伟大,“但是他没有提及谁在组织动员这只大百节虫,谁又将中国之人力与资源结合起来,对日抗战,前后有八年之久。这也就是明直觉而无逻辑。”(P71)。这里他盛赞蒋介石是中国军民的首脑,他支撑了中国人的伟大。但在另一处,他又用亲身经历告诉我们国民党士气不振,形同流寇,毫无纪律,可见,这些士兵并没有受到蒋介石的影响。作者在宏观的肯定与细部的事实之间,横亘着一条巨大的无法弥合的裂隙,正是在这裂隙里,留下了黄先生受人诟病的技术性与逻辑上的软肋。所以李敖对黄仁宇的批评火药味甚浓,相比之下,当过兵的黄仁宇倒显得文质彬彬,在书中,也有几篇他回应批评他的文字的回复性文章,可以看出,黄仁宇的身上更多地体现出一种宅心仁厚的学者气质,甚至因为这种气质有一点过于集中,还给人一种学究的气息。他的回应的文章中,甚至不得不进行了一点自贬而自保,称自己的文章只适宜于高中生来阅读,就像当年金庸在应对王朔的“恐怖袭击”时显得手忙脚乱一样。其实大可没有必要逐字逐句地回应这类攻击性的质疑文章。从书中的文章来看,黄仁宇大器晚成,一生也不算多么顺遂,在美国所在的大学也算是二三流大学,因为研究没有什么成果,被大学解聘,晚年一举成名,但也因为多涉足到政治时事评论多少也被卷入了争论的漩涡,使他的学者之路身不由己受到一点政治的影响与左右。当然,这也是作者的“大历史”识见的一个部分,他有这样的历史观点,就必然会有日后那样的作为。不管怎么说,黄仁宇用他的技术性的方法,放大了历史中的潜隐着的部分,能够让我们看到那些被忽略掉的细节,这是他的价值与成功的地方吧。但他的“大历史”空间能够对历史研究产生多大的影响,他的历史观又有多少后来者继承他的衣钵,还有待我们观察,用一句俗话讲:就是要经受“历史”的检验。这就是历史的残酷而又风趣的地方:是凡对历史说三道四的声音,最终都必须接受“历史的考验”。历史究竟是被人玩弄的“客体”,而是玩弄人的“主体”,谁人能告诉我?

精彩短评 (总计8条)

  •     16书77。重看,增订了一些内容。黄仁宇先生的书俺看了不少,他的大历史观于俺心有戚戚焉。俺想,好比自己的孩子,每天都看可能看不出什么变化,但把孩子的照片一年一年的对比看,变化多大!看历史也要这般放宽时间、放宽视界。又好比只要是自己的孩子,总有像自己的地方,此之谓:传承。可是再像自己的孩子,总有与自己不同的特点,此之谓:创新。历史也是这样走出来的吧。
  •     最新增订版
  •      西学为体(防备人性之恶),中学为用(提倡善良美德)……回顾历史,就能对当权者的批评兴趣逐渐减少,因为能看到社会条件对当权者的限制。
  •     有些书随着自己的阅历丰富,仍能常读常新,大历史就是这样一本书。 黄先生著史饱含了对民族过去的敬意,不管是辉煌还是衰败,所有的坐标指向的不是“我们为什么没有像西方哪像”,而是回答“我们曾经怎样,为什么会这样”。
  •     黄先生很多观点都是第一次见。关于天朝经济因为劳动力长期被困在低效率的土地之上而无法像资本主义迈进这点,精彩。关于其自己在国军之中的低阶军官生涯及日后回头从全局角度看那段历史,有趣。可惜这是一本合集,内容观点多有重复。
  •     很有意思的历史讲义,让我们明白了什么叫做中国社会的整理,天高皇帝远算是真见识到了。
  •     学术性的书能看下去就已经很棒了。关于他对中国近代史的要客观看待的观点我虽然比较认同,但是他忘了他本身作为资本主义阵营里的人必然会不自觉的带上那个阵营的观点。这不是扣帽子,任何人不可能完全客观。
  •     要反复读的书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