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中国与全球治理

出版日期:2015-3
ISBN:9787300209181
作者:何亚非

内容概要

何亚非,男,汉族,1955年3月出生,浙江宁波人。北京外国语学院研究生毕业,曾在日内瓦国际关系学院学习。曾任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参赞,外交部军控司副司长,驻美国使馆公使衔参赞、公使,外交部美大司司长,外交部部长助理,外交部副部长,中国常驻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和瑞士其他国际组织代表、大使。现任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副主任。

书籍目录

引言
“北京共识”与“华盛顿共识”
“我们终于坐上了主桌!”
上篇 全球治理
第一章 全球治理之历史经纬
第一节 全球治理思想的演变
第二节 全球治理的实践发展
第三节 全球治理与地缘政治动荡
第二章 全球治理的演进趋势与现状评述
第一节 旧有的全球治理机制力不从心
第二节 二十国集团峰会机制开启全球治理改革先河
第三节 多层次的全球挑战需要全球治理的进一步完善
第三章 文化和思想对全球治理的影响
第一节 文化与全球治理理念
第二节 西方文化输出与全球治理理念构建
第三节 “中国梦”与全球治理理念
第四章 全球治理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第一节 全球治理机制的“先天不足”
第二节 全球治理面临的机遇
下篇 中国与全球治理
第五章 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历史脉络
第一节 1840年以前的历史
第二节 第一次鸦片战争至1911年辛亥革命
第三节 辛亥革命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
第四节 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
第六章 加强区域治理顶层设计
第一节 重建丝绸之路与周边区域治理
第二节 人民币区域化
第三节 全球价值链与转移过剩产能
第四节 充分发挥华侨华人天然桥梁作用
第五节 金砖国家合作是中国区域治理的新途径
第七章 中美关系对全球治理至关重要
第一节 从合作伙伴到构建新型大国关系
第二节 建立新型大国关系的有效途径
第三节 中美关系发展需要加强互信
第八章 全球治理与建立国际新秩序
第一节 中国需要全球治理战略
第二节 积极引领全球治理体系改革
第三节 有序稳妥地培育社会力量参与全球治理
第四节 主动参与全球治理的议题设置和规则制定
第五节 加强中国文化吸引力是实现全球治理目标基本功
第六节 携手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挑战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关于本书《选择:中国与全球治理》是一部深入分析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战略格局和国际关系发展变化的著作。本书从经济、金融、文化、新媒体、非政府组织、国际移民等多个视角,全面观察和剖析全球治理问题的历史、现状和改革,特别关注二十国集团(G20)机制的作用和发展,提出中国应把握机遇、迎接挑战,积极参与、融入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和转型,并在其中发挥建设性的引领作用,将中国国际利益与国际社会共同利益有机融合,实现民族复兴之梦。本书作者何亚非先生是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副主任、外交部前副部长,曾长期主管中美关系和多边外交工作,亲身见证和参与了许多重要外交事件,是一位有着三十多年一线工作经验的资深外交家。全书既有高屋建瓴的理论研究,也有立足外交实际的客观阐述,是近年来国内少有的系统论述全球治理问题的著作。


 选择:中国与全球治理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即将达到陕北,毛泽东挥毫写下气魄雄浑的《念奴娇•昆仑》。他在描绘“环球同此凉热”的世界局势后,发出“安得倚天抽宝剑”的天问。政治家尽可以诗意地构想全球治理,可当时的中国遭逢内忧外患,远谈不上影响世界体系。如今,经过近三十多年的高速增长,中国已经具有了相当可观的综合国力,在商讨国际事务时也拥有了相当份量的话语权。如何建立更合理的世界秩序,解决各国面对的公共问题,成为中国在全球化时代必须应对的政策挑战,世界也在焦虑和企盼中等待着答案。中国侨办副主任何亚非曾外交部副部长和驻联合国大使,他根据自己的从政经历撰写了《选择——中国与全球治理》一书。该书凝聚了作者针对全球治理的所思所想,重点探讨了中国在其中应当扮演的角色。天下共治,谁执牛耳?在何亚非看来,全球治理的基本概念简单易懂——“就是如何管理、规范我们生存的世界”。典型的全球问题包括世界和平、自由贸易、金融秩序、国际移民、粮食安全和能源安全等。当毛泽东写下“环球同此凉热”的诗句,他恐怕没有想到,其字面意义后来也变成“气候变化”这一全球问题。近年来世界范围的治理问题日趋增多,而主权国家在其管辖范围内又无力应对,全球治理逐渐被国际舆论推上了议事日程。在讨论如何治理之前,各国必须先决定由谁来治理。就像无政府状态恶于暴政,各行其是的国际无政府局面也比霸权国家控制下的国际秩序更令人难以忍受。《选择》引用美国学者布雷默的观点,认为“零集团化(G0)”是当今世界面临的最大风险,即没有任何国家或国家联盟有能力和意愿推动全球治理。在那些缺乏组织的国际论坛上,人们常常看到各国代表炒成一锅粥,最后仅能就其利益的最小交集达成协议。为了消除乱政和实现大同,某些思想家曾构想组建一个天下为公的世界政府,如诗人但丁在《论世界帝国》中就意欲复兴罗马人一统江湖的太平景象。哲学家康德更是希求将国际法发展为“普世法”(cosmopolitan law),让每个人都拥有“世界联邦”的公民权。可惜,人类目前仍处于民族国家时代,考虑到近两百个国家多元的文化观念和利益取向,成立世界政府的主张在眼下几近痴人说梦。在乱政和大同之间,人类不得不接受由几大强国主导的协商机制。文艺复兴以来,欧洲内部的纷争扰嚷就是通过一次次的和谈加以解决的,由此产生了从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到维也纳体系,再到雅尔塔体系的国际秩序。在雅尔塔体系建立七十年后,国际秩序正进行着新一轮调整,这背后重要推手是正在崛起的新兴大国。在21世纪的最初十年,西方七国集团在全球总产值和国际贸易总额中的比重均下降了一成以上,而新兴大国的份额则相应地上升了近一倍。全球金融危机后,二十国集团逐渐取代七国集团成为全球治理的主要议事平台,中国和印度终于进入主导世界秩序的核心决策圈。历经国际舞台的风风雨雨,何亚非对此感受深切。他在书中回忆了2008年华盛顿峰会上印度总理辛格的感言:“我们终于坐上了了主桌!”除了传统的主权国家,以非政府组织为代表的公民社会也逐渐参与了全球治理,活跃在公共卫生、环境保护、人道援助和消除贫困等多个领域。何亚非建议中国“有序、稳妥地加强引导,努力培育一批能够在全球治理各领域发挥实效乃至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国自己的非政府组织。”这其实还是依靠政府推动的发展思路。总被爹娘管着的孩子永远长不大,中国的非政府组织若想走向世界,首先需要内部环境为它们提供自主开放的成长空间。治理模式,不一而足人类政治文明发展到今日,对一国内部治理已经积累了丰富经验,而对超出国家层面的治理还在摸索之中。就连提出“历史终结论”的美国学者福山也承认这一点。他所推想的终极状态,只是所有国家都在自由民主政体下获得善治(good governance),而未来人类是否会形成天下一家,或像亨廷顿预言的那样分为几大文明区域,却不在他的考虑之中。就全球治理的现状而言,各个议题因其严重性、紧迫性和争议性,其治理模式表现出相当可观的差异。《选择》一书的分析对象主要是议题和参与者,这恐怕与作者的职业身份不无关系——他之前的日常工作就是与这两者打交道。何亚非为我们勾勒出他眼中的全球治理概貌,涉及到外交世界的方方面面,不过总体来看仍缺乏理论层次的反思力度。比如该书上篇提到信息化、城市化和国际移民问题,作者只是简单介绍了这三大领域的发展趋势和管理状况,并没有通过分析对比,揭示它们之于全球治理的政策意义。这里我们不妨从机构化和影响力两个维度,将全球治理模式分为四种类型。第一类具有较高的机构化和影响力。比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拥有常设机构,会员包括世界上大部分国家,并可干预各国的经济政策。第二类机构化程度较高,影响力较弱,如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这类组织主要具有国际间协商和咨询的功能,并不能够直接决定全球议程。第三类具有较高影响力,机构化程度则较低,如七国集团峰会。这些定期的国际论坛为各国领袖提供了正式的磋商机制,但自身并不具有执行力量。最后一类的机构化程度和影响力水平均不高,如每年在瑞士达沃斯召开的世界经济论坛,各国精英可以借其进行非正式交流,以补官方场合之不足。为解决一项全球问题,人类应当设立怎样的跨国协商和决策机构?这是全球治理面临的制度性难题。众多国际机构是否能良好地履行其职能,应是我们考察的第三个维度。联合国当属人类为处理世界性问题而建立的最有影响力的国际机构。这个庞然大物却常常受到来自左右两边的猛烈批评——左派嫌它身不由己,无所作为;右派嫌它碍手碍脚,所费不赀。不过,很多国际组织并不像联合国这样为人诟病,从世界贸易组织等的政府间机构,到国际标准化组织等行业服务团体,再到绿色和平组织等非政府组织,均为各个领域的全球治理提供了有效的制度性保障。如果我们理解为何有些国际机构更具组织效能,将大大有助于改善全球治理的现状。全球治理中的中国定位在美剧《纸牌屋》中,中国一面卷入了美国国内的党派斗争,另一面则在联合国安理会上投下了弃权票。这一双重印象反映了美国等西方国家的矛盾心态——既担心中国的扩张打破既有的国际均势,又希望它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因此,我们不时听到“中国威胁论”,又被指责为“搭便车的人”;一边被七国集团排斥在外,一边又被欢迎加入二十国集团。在全球治理体系中,中国的角色定位尚不明确,权利和义务也就难于对等。定位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二:在人有政治顾虑,在己有理论困惑。何亚非在书中抱怨道:“西方大国在邀请发展中大国参与全球性问题解决的同时,只希望新兴大国承担责任义务,……但深层决策方面仍旧不愿和发展中国家分享管理世界事务的治理权。”如果说西方大国对新兴国家基本如此,美国对中国尤为防范。就综合国力而言,中国不仅是正在崛起的大国之一,也是唯一有可能在本世纪超越美国的国家。就意识形态而论,不管中国自身多么低调,两国政体的巨大差异意味着价值观方面难以弥合的分歧。有鉴于此,美国对华采取了双管齐下的外交战略,在东亚地区支持相互重叠的国际组织。其中一些拉拢中国,另一些则排斥中国,福山将其称为“多元的多边主义(multi-multilateralism)”。遵循“师夷长技”的古训,这一概念也有助于打开中国自己的外交思路。中国可以采取多种形式的多边主义,重新审视自己与众多国际组织的关系,在维护国家利益的基础上创建、加入和排斥特定的国际组织。例如,《选择》结尾部分提出中国应加强同“中等强国”联盟之间的外交关系,即是有助于打破美国遏制战略的政策建议。回过头来,我们也得承认中国还没有发展出一套成熟的全球治理框架,以替代或改善当前的国际体系。何亚非激烈抨击当前的世界秩序:“……主要体现的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大国利益,几乎没有或很少顾及发展中国家的感受与利益诉求。”可他同时也承认“中国要做的既不是从现有西方主导的国际制度中退出,也不是立刻建立起新的国际治理秩序,而是通过金砖合作这一平台巩固和提升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共同推动全球治理向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借助这一战略,中国确实在全球治理中取得了更大的影响力。且不说由主要由中国注资的金砖国家开发银行,即使在西方国家主导的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国也已成为第三大股东。不过,“公正合理的方向”究竟指向何种发展方向?根据什么原则在各国之间分配治理权力?我们理想的国际秩序应该是什么模样?《选择》似乎没有明确给出这些问题的答案。这多半是由于中国缺乏系统深刻的外交哲学,正如学者赵汀阳在《天下体系》中所言:“中国现在不再缺乏西方的各种观念,所缺乏的是自己的大局思维和整体理念。”《选择》一书告诉我们,中国已经深度卷入了当前的世界体系,并取得了相当可观的主导权,可她在未来世界舞台上扮演的角色仍不明朗。中国若想持倚天宝剑,劈开全球治理的戈耳狄俄斯之结,首先应当大力研究各国情势和国际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一套能够引领世界的政治哲学。此文已刊于《财新周刊》2015年第20期

精彩短评 (总计2条)

  •     我们普通人看到的不免有很大的地域观和局限性,狭隘且浅薄。作者,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用他的视野来看中国的大国崛起。作者的观点确实比我们高,解读了亚投行和一带一路,中美关系等,读过以后真的大开眼界。由于我在这方面不太懂,评分减一分
  •     2016年9月。回家路上,可以一读,部分营养。主要是不了解,不知道是否算作客观、公允,但作者确实经历过很多我们看不到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