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下一步

出版社:中国经济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1-1
ISBN:9787513622356
作者:刘海影
页数:265页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最近,中央政府提出社会治理改革,无疑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而社会治理改革离不开对地方政府行为机制的重塑。政府接受民众的授权而治理国家,不管这种授权是通过选举而外显地给予还是继承传统威权而内生地给予。中央政府必须接受政治资源的约束,包括合法性、民众认同度等等。在中国现有国情中,中央政府遇到的问题是,地方政府分享了这种授权,却并未直接分享中央政府的责任。如上所述,中央政府缺乏对地方政府进行有效约束的手段。 很明显,要治理纷繁乱象,为地方政府增加可信约束应该是下一步改革的核心。否则,不论中央政府出台怎样的政策,其效果都可能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很简单,凡是有利于扩张地方政府权势的政策都会得到放大执行,而凡是不利于地方政府权势的政策都会被打折执行,累积的政策效果必然只会越来越有利于地方政府。 这样的游戏规则,固然有利于经济指标的一时表现,却很可能无益于中国社会走向良性循环。个体在这个游戏场中拥有的发言权过小,许多个体悲剧在中国经济跃升的宏观背景中却突兀地重复发生。 悲剧:游戏规则何时改 事实上,对地方政府缺乏约束,就是赋予地方政府过多的权九来制定游戏规则。现实中,中国最大的游戏规则就是,权力决定谁成功谁失败,成功的几率与政府或者政府官员的好恶成正比。政府权力难以制约不仅最终让野心勃勃的地方领导人自我爆破,其过程付出更大代价的是普通民众。 2009年,有媒体报道称,新疆十几名工人常年遭遇非人奴役,其中八人是智障人士。三年前,媒体也曾经报道山西“黑煤窑”老板拘禁、虐待工人。这样的悲剧何以再三发生?伟大的中国经济正在按照10%的速度增长,这中间却发生了这样的人间悲剧。这些悲剧,如果深入分析,就可以看到它们或多或少都与政府权力没有得到制约相关。 生为中国人,是值得庆幸的,因为融人世界的中国正在创造最为丰沛的个人成功机会——即使是你并非出身权贵。在中国展开的个人事业创造大潮,有如美国在淘金年小:大胆、对财富的狂热追求、努力工作,就可以让一个没有任何背景的人创造出奇迹。

前言

当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宣称,中国将于2016年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经济体时,西方人的反应大多是愕然或者黯然神伤,而中国人则在惊喜中难耐一丝惶恐。世界第一似乎是有魔力的字眼,一瞬间就在人们心目中激起或哀伤或自豪的情感,在他们心目中会幻化出两军对垒的情景,或者拳击台上拳手将对方击倒在地的场景。的确,美国从英国手中接过“世界第一”的头衔已经太久,回顾历史,领导权在全球的转移不是特例而是常态,随着美国在2008年陷入严重的金融危机而中国的经济快车30年来一路呼啸前行,谁又能不受到诱惑,去猜测中国取代美国坐上主席席位的激动人心的时刻何时到来呢?    美国的主流思潮似乎充满哀伤自怜,这从近年来美国各类畅销书的关注点可见一斑。15年前,美国历史学家肯尼迪的《大国的兴衰》风靡一时。彼时,美国刚刚从20世纪70年代令人元气大伤的经济滞涨、越战与抗议运动中复苏,而中国列车还只是刚刚艰难起步.0这本书中散文化的思考,更多地是在总结历史规律,其勤勉劝诫的含义更多地还只是一种抽象的预警。    而最新热门书、阿西莫格鲁(Damn Acemogul)的《大国为何失败》,对国运兴衰的探讨则更多地具有了理性分析的色彩。阿西莫格鲁号称“经济学才子”,年纪轻轻就声名显赫,早早荣获颁给40岁以下经济学家的最高荣誉克拉克奖。他早年发表的实证论文,找出了一条巧妙路线,分析初始制度环境对不同的殖民地国家后续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影响,不仅模型漂亮,数据处理更是干净明了。在这篇文章里阿西莫格鲁论证说,一些殖民地(例如拉丁美洲)在初始环境约束下,更容易形成所谓剥夺性社会体制,即少数殖民者剥夺众多土著-且将这种剥夺固化为制度化设计。这样的社会结构一旦成型,这些国家的经济前景即暗淡无光,因为在大多数社会成员无法分享社会资源、机会与权力的时候,社会的发展机会即难以被创造也难以被利用。相反,在另外一些殖民地(例如北美),殖民者众多而土著人口密度很小,一种包容性更强的制度得以建立起来,社会成员更加平等地分享资源、机会与权力,随后的社会与经济发展一步步走向正轨。在《大国为何失败》一书中,阿西莫格鲁将上述思路拓展到对全球史的分析,研究了从威尼斯共和国到美国、从西方到东方的强国兴盛与衰败史。结论似乎是明确的:国家兴盛的最终秘诀在于包容性体制带来的活力与创造力。    问题来了。回过头来看中国,显然,中国体制不符合阿西莫格鲁对包容性社会的定义。按照阿西莫格鲁的定义,剥夺性社会的典型特征包括政府对权力的垄断、民众难以得到非人格化法律的保护、政府权力更迭不受民众意愿主宰等等。这些特征多多少少都在中国特色中有所体现。然而,正是在这种所谓中国特色体制下,中国奇迹横空出世,创造出全球经济史上未曾一见、最大规模人口的经济跃升。这是怎么回事呢?    而更加严厉的挑战甚至还不在于如上问题,而是每个观察家在仔细审视中国社会与经济运作时都难免会有的困惑与眩晕感:在表面的繁荣背后,中国社会经济体内部持续增长的不稳定力量——如果不加控制——可能导致重大危机。这种危机是否可以避免?如果可以,应该如何避免?如果不能,等待中国的未来命运将是怎样的?这些问题与上面的第一个问题息息相关,其严重程度却倍增。    就中国奇迹而言,最让国际国内的国家主义者兴奋的答案莫过于中国模式论。似乎中国是如此特殊,以至于找到了一条中国独有的道路,这一独有道路不仅是中国奇迹的秘诀,也可以推广到其他欠发达国家。这一独特道路的出现,契合了长久以来许多发展中国家人士对非西方道路的期待。对于他们而言,西方代表的不仅是自由民主与繁荣,而是压榨与剥削,甚至,西方的民主自由与繁荣也是建立在国际化、体制化的剥削之上。这样的想象,理所当然,受到了中国众多经济学家与评论家的欢迎。    中国的赶超之旅有多神奇?要理解这一点,必须把中国经济放在全球经济体系中进行长时距比较。在农业文明时期,即使人均收入长时间低于西欧,中国经济总量也一直稳居全球第一,到欧洲工业革命发生前公元1820年的清朝嘉庆年间达到20.6%的最高点。随后不久,欧洲经济快速崛起、全球范围内大分流发生,而中国却陷于频频灾难之中,经济也在解放战争结束后跌至最低点,占全球经济比例不超过2.5%,直到1980年都不超过3%。980年之后,中国在全球经济的占比开始迅速回升,至2010年达到14.7%.略等于乾隆年间水平。    1980年之前的30年,中国人均收入年均增速不足2%;20世纪80年代与90年代陡然提升至6.7%;新千年之后,再次提速到10.2%。经过30年咆哮般增长之后,中国与西欧人均收入之比从1978年1:24左右快速拉近到1:4。如果从长时段历史的角度看,1980年中国人均收入相当于西欧公元1200年的水平,落后了780年,而到2010年时,中国的人均收入已经达到西欧二战前水平,将落后时间缩短到80年。也就是说,30年时间,中国走过了西欧700年历程。    这一奇迹背后的动力到底是什么?本书的分析表明,最重要的力量,正是中国极其巨大的后发优势被持续的制度变革所激发,快速融入全球化经济链条,中国的劳动力成本优势打遍天下无敌手,快速增长的出口带动产业结构快速升级,驱使劳动力从农村转移到现代工业中,推动全要素生产率快速提升。    而中国在体制改革上的滞后已经开始造成严重后果,从2012年开始中国经济显现出来的困境绝非短暂现象,而很可能预示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列车不得不减速。    本书第一编首先分析中国经济奇迹的长时距历史背景,重点研究了“中国模式”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以及面临的困境。最近10年,中国经济增速在本已经很高的基础上再次提速。其中既有加入世贸带来的促进,更多的则是要素价格扭曲之后的泡沫化增长。强行军般的高强度投资夸大了对重工业品的需求,以国有经济与地方政府为代表的经济体不断扩大债务杠杆率,而投资的边际效率却在不断下滑。当猛然回头,我们发现几乎所有的行业都已出现庞大的过剩产能。    除此之外,以前支撑中国经济取得快速发展的几个有利因素——人口红利、出口竞争力、高效率的基础设施——其相对优势都在降低甚至逆转。随着中国人均收入逐渐接近世界平均水平,中国的后发优势快速减小。    这种情况下要维持快速增长,必须建设一种内在能力,让社会经济资源流向生产率提升最快的行业。这不仅要求微观经济体具备充足的活力与创造力,在劳动力优势降低之后继续创建竞争优势,而且要求中国的金融资本市场具有合理配置资本流动的能力。前者要求更加明确的产权保护、民企获得国民待遇、国企建立硬财务约束,后者要求彻底的金融体系改革、对地方政府权力的显性约束、财政税收体系的现代化。换言之,中国必须在制度建设与改革上取得进展。    不幸的是,制度改革的难度十分大。在扭曲的制度约束下,中国经济负重前行,其增速轴心很可能从2012年开始下滑。    除制度之外,与制度扭曲相关的,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也犯下许多错误。在本书第二编中,我们重点分析了中国在宏观经济政策组合、财政政策、货币政策、通货膨胀治理政策、房地产政策等各个方面犯下的错误。一个核心论点是,中国政府过分积极的干预政策不仅没有平滑经济波动,反而加剧了这种波动,更严重的,恶化了中国经济结构失衡现象,损害了中国经济的长程增长潜力。    长期、以来,中国政府习惯于以“宽财政,紧货币”为政策搭配。据说,在这一组合中,“紧货币”是为了控通胀,“宽财政”是为了保增长。但在实践中,“宽财政”政策恶化了资源配置扭曲,人为放大了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投资推动的需求增长,促使采掘、钢铁、化工等上游行业开足马力,也促使资源类产品价格上扬。作为必然后果,这一政策必须为如下三个症结负责:造成庞大的剩余产能、恶化中央与地方政府负债情况、推动通货膨胀。    而“紧货币”的实施(尤其是居于历史最高水平的存款准备金率),在很大程度上断绝了民营企业、中小型企业获得金融贷款的渠道。从民间金融的情况看,民间拆借的年利率最高可以达到60%以上。如此恶劣的金融环境,造成普遍的“国进民退”,实体经济利润率下滑,伤害了中国经济的潜在增长能力。    “宽财政,紧货币”的政策组合已经被证明是失败的,但其得以实施的制度条件仍旧十分强大,其惯性实施仍旧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继续伤害中国经济。相反的政策组合——“紧财政,宽货币”——妨害了从中央到地方的政绩冲动与权力博弈,即使被民间市场人士强烈呼吁,也难以被实施。与此相应的,在汇率、金融管制、通货膨胀、房地产等各方面政策都出现了方向性错误。    雪上加霜的是,在国内环境(体制与政策)恶化的同时,国际环境也在急剧恶化之中。本书第三编研究了2008年之后的全球经济危机,重点是美国、欧洲与日本的危机根源与可能出路。在中国经高速增长的30年间,西方经济受益良多,却因消费泡沫而积累了庞大的债务。不合理的福利与财务体制导致西方各国不得不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经历痛苦的去杠杆过程,其外在体现就是金融危机为先导的经济低迷。这种低迷在结构化改革完成之前很可能持续较长时间,令中国经济的外部环境更加莫测。    这种情况下,中国经济下一步是怎样的?第四编中,本书对未来一段时间的中国经济运行特征进行了预测。按照笔者的反馈演化模型(关于反馈演化模型详见第二编第一章)预测,2012年很可能成为中国经济告别高增长元年。未来对中国提出的最大挑战其实还不在于经济增速降低,而在于社会治理难度大幅上升。在多年的发展中,中国收入不平等状况日趋恶化,民众权益受保护状况改善不多,而社会保障体系亦不足以为普通民众提供安全保护。经济快速增长时,这些矛盾尚可以被掩盖,一旦经济转弱,向普通民众提供的福利改善降低,失业状况恶化,而政府权力与财政不受约束、治理机制未经改善,则很容易在社会治理方面遭遇危机。    从这个角度,第四编也提出了针对性的政策建议,从思想转型、宏观经济维稳、微观经济上厘定市场与政府的边界政治体制上改革四个方面论述了中国在未来一段时间应该采取的方向性变革。    放眼未来,的确令人忧思难解。在中华民族复兴取得伟大成绩之后,我们未来的道路却面临更为艰巨的挑战。每一个普通中国人都不得不接受一个艰巨问题的拷问:中国经济高速列车的下一站在哪里?未来,我们将面对繁荣还是陷阱?

内容概要

刘海影,毕业于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后师从北京大学胡代光教授攻读西方经济学硕士学位,工作数年后再入北大攻读金融学博士;后负笈海外十年,任职加拿大对冲基金经理期间,开发建立了大规模经济预测模型,随之全面反省了实证经济学研究方法论,并据以展开对中国及全球经济的“理论-数据-逻辑”三位一体式研究。现为《证券市场周刊》“远见杯”宏观经济预测项目参选人及《FT中文网》、《上海证券报》、《中国证券报》等报刊特约撰稿人。

书籍目录

前言
第一编 中国经济奇迹的制度基础
中国经济过去30年高速增长是制度变革与后发优势相结合的结果,展现出人类历史上从未一睹的经济奇迹。到现在,中国在全球的经济地位恢复到清朝乾隆年间水准。然而,“中国模式”以及其集大成者地方政府竞争模式,却已经走到末路。
1 中国经济赶超之路
赶超:中国现代经济增长究竟有多快
全球地位:重回乾隆盛世
切蛋糕:居民、企业与政府各得多少
美国:连连败退何以仍列第一
时间表:何时可以超过美国当老大
提前:中国面对“中等收入陷阱”
2 中国经济模式功过
中国特色:何谓“中国模式”
奇迹:经济起飞如何发生
优势:中国做对了什么
劣势:“中国模式”为何难以维持
内伤:产能泡沫与金融风险
3 地区竞争模式的终结
合理性:地方政府为何介入经济事务
嬗变:地方政府撬动杠杆
代价:地方竞争模式风险何在
原罪:难以约束的干预之手
悲剧:游戏规则何时改
第二编 宏观经济政策如何犯错
在“保八”口号下,中国政府在2008年下半年出台以4万亿为核心的经济刺激政策,随后长期执行“宽财政,紧货币”的政策组合。很不幸,这一政策没有找准中国经济病症的根源,随着出口减速,投资泡沫、过剩产能、债务危机如影随形,对中国的财政、货币、汇率、房地产政策都提出了严峻挑战。
4 中国经济的运行逻辑
正循环:威力无穷“三重奏”
周期:中国经济运动规律
出口:高增长将成过去
投资:泡沫何以堆积
政策:超调风险
昏招:“宽财政,紧货币”不合时宜
再出昏招: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5 财政货币政策
财政:政府还有钱吗
巨债:中国到底有多少债务
两难:刺激,还是不刺激
“货币超发”:流传甚广的错误概念
泰勒法则:中国央行需要规矩
影子银行:挑战央行智慧
6 通货膨胀与央行
通胀溯源:弗里德曼错在何处
金融抑制:对民间经济的伤害
通胀:物价上涨的经济逻辑
失控:2011年的高通胀
进退失据:央行的错误
根源:畸高投资是通胀罪魁
7 人民币汇率问题
对外:人民币升值对美国并无好处
对内:升值伤害中国经济
外汇占款:不会点燃通胀
汇改:时不我待
8 房地产问题
涨幅:房地产价格暴涨
房价:对比收入来看
分配不均:各阶层房价收入比
加税:并非治理楼市良方
房价震荡:都是调控惹的祸
未来:房价还会上涨吗
第三编 国际环境逆转:全球危机
在全球化时代,中国经济兴衰成败与全球经济息息相关。美国何以称霸全球?美国金融危机发生根源何在?欧洲债务危机以及日本的长期停滞,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全球经济未来将会如何发展?
9 美国经济危机
终极失败:清算凯恩斯主义
“脱钩论”:美国不再重要?
根源:美国次贷危机的全球背景
2008年崩溃:大萧条历史重现?
误解:金融危机溯源
路线图:全球危机如何传播
原罪:投机的外部性
10 美国经济前景
复苏乏力:什么因素制约着美国经济
警告一:伯南克过分乐观
警告二:财政压力巨大
警告三:QE并非对症良药
劳而无功:美联储白忙
房地产:渐趋稳定
通胀:低位运行
债务上限:两党理念大碰撞
美国国债:看空需谨慎
未来:美国经济继续挣扎
11 欧洲与日本经济危机
哀歌:欧洲福利资本主义终结
结局:欧债危机的三种可能
四步骤:欧洲如何走出危机
日本:复苏前提是改革
12 美元与石油
美元:映射全球经济风险格局
石油价格:中国因素及其他
廉价石油:峰值理论的错误
大宗商品:暴跌刺破乐观预期
第四编 中国经济下一步
未来的中国经济将面临巨大挑战,经济增速下台阶已成定局。摆在中国政府面前的任务,不仅是以继续改革来增强中国经济内在增长动力,更加重要的是在低增速环境中实现思想转型与制度改革,防止经济减速演变为社会动荡。
13 增长:界定政府与市场边界
赶超的秘密:后发优势与制度革新
发展陷阱:非洲为什么失败
终曲:高增速盛宴结束
回眸历史:中国与阿根廷有何类似之处
估算:未来十年增速会是多少
14 下一步:中国如何突围
思想转型:重订社会契约
经济维稳:防范金融债务风险
增强活力:拓展市场经济范围
政治改革:建立政府约束机制
15 结语:挑战既来自制度也来自政策

编辑推荐

《中国经济下一步:繁荣还是陷阱:观察中国经济未来的15个维度》编辑推荐:中国经济走到今天,其赖以增长的结构基础正在崩塌,而累积的风险正在逐渐发挥力量。未来数年内,经济运行方式以及增长速度都将发生大幅变化。表面繁荣背后的大陷阱,中国是否能避过?要回答这一问题,必须从三个方面解剖:我们的经济制度有什么问题?我们的经济政策犯下什么错误?我们的外界环境出现了什么变化?《中国经济下一步:繁荣还是陷阱:观察中国经济未来的15个维度》正是从这三个方面来展开论述。各章环环紧扣,逻辑严密,作者开发的定量反馈模型独一无二,对中国经济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独特的评判。读懂《中国经济下一步:繁荣还是陷阱:观察中国经济未来的15个维度》,你就读懂了中国经济!还可以帮助非专业读者对中国宏观经济面临的所有问题有清晰的认识,助长读者对经济问题和现象的分析能力。

作者简介

《中国经济下一步:繁荣还是陷阱》将中国经济增长奇迹放在大历史背景、全球工业化格局、制度变革的长时距图景中做出分析,将经济逻辑、洞察力、数据分析结合在一起,揭示政府与市场的混淆如何制造出我们面前难以克服的危机,财政、货币、汇率、房地产等政策的错误选择如何加重了危机,美国以及欧洲经济危机的根源及其未来发展如何影响中国经济。
本书的最后一章对未来十年中国的经济前景做出了定量预测,并讨论在新的形势下为确保长治久安必须采取的制度建设措施与正确的经济政策选项。


 中国经济下一步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全书逻辑层次清晰,数据与论点契合度高。但作者可能太拘泥于各章节论述的严谨,因此遣词造句有时候不够直白,某些段落读来反不如王健一书简明。本书对于中国经济的实证研究,无疑是站得住脚的。但本书的价值不仅限于此,尤其值得关注的是最后14、15两节的政治妥协方案,或许正是未来“顶层设计”的可行模式。同样出身于复旦,倘若刘博士出任某个“首席”,是否比马博士更胜一筹?

精彩短评 (总计16条)

  •     充满洞见
  •     书不错,但是需要恶补点经济方面的基础
  •     看完宏观再读一遍
  •     堪称实证宏观经济学教科书。刘博士的眼光不仅仅限于经济领域啊,尤其值得关注的是最后14、15两节的政治妥协方案,或许正是未来“顶层设计”的模型。
  •     作者有自己一个框架体系,用它来理解过去几十年的中国和世界的经济表现,预测将来的改革方向。不仅有问题的提出,也有解决方案。
  •     算是一本集
  •     我好像对宏观分析的书不上心..... 对2012年的前的经济的各个方面做了分析,感觉还是很中肯的。但国家就算知道这些能变吗,没信心。
  •     业界果然很多跳大神的
  •     感觉作者分析思路和框架有问题。然后,作者认为中国央行错了、FED错了、欧盟错了、林毅夫错了。
  •     给出一致框架的尝试超越尝试的细节,更何况关于周期和因子的部分,有不少长期积累的深入实证。只是宏观这么个经验学科的人都过于狭隘和自负了,难免对此书过于贬抑。
  •     快速读完,和《中国巨债》有些重复之处,但还是不错,《中国巨债》的体系更完善些。
  •     题目很吸引眼球,可写的不怎么样
  •     文章写的中肯,特别是中国模式的不可持续性讲得透彻,所谓的“重庆模式”也不过是伪命题。读来不如淫熊文章透彻、不及白马文章醍醐灌顶、欠缺如松的博大精深!
  •     帮同事买的,看书名就觉得很扯,我自己是不会看这种书的
  •     一本关于经济的书,学经济的话,还是很值得看的。关于通货膨胀,收支,收益率,货币等,阐述了对国家经济和国际贸易的影响等等。嗯,家庭理财的话,也可以读读
  •     刘老师学术水平非常好高,值得一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