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重建

出版日期:2016-5
ISBN:9787552010754
作者:杨东平
页数:244页

内容概要

杨东平,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北京理工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考试指导委员会委员。关注中国教育改革、教育公平、生态环境保护并参与实际行动。

书籍目录

自序
辑一
“中国式教学”靠什么战胜了英国
寻找马小平式的教师
孩子会输在起跑线上吗
家庭教育比学校教育更重要
面向未来的教育
高考改革的理想与现实
教育改革的动力
辑二
重新认识陶行知7
中国教育的文化哲学
中国教育的现代化之路
教育之道:让人成为人
教育公平:一个现实的理想
现代大学的精神
台湾教育的重建
走向公共生活的教育研究

作者简介

作为教育与人文学者,杨东平先生对中国教育的历史、文化、制度变迁均有系统深入的研究。作为教育NGO组织——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他亲身参与了对中国教育各领域的广泛调研、推动民间教育的各种创新,也影响了诸多教育政策的制定和完善。他的文章和演讲,或批评教育乱象,或分析教育问题来龙去脉,或提出改进建议,平和的叙述中充满了理性与建设性,受到教育界内外广泛关注,引发诸多讨论。
本书是杨东平先生近年来的教育演讲结集。
作者从教育问题出发,围绕中外教育差异、家庭教育、高考改革、教育公平、教育的历史文化传统、教育创新等,探讨教育的价值,教育改革的方向,回答什么是好的教育。其深刻的思想、开阔的视野和深入浅出的表达别具魅力。
本书值得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阅读,也适合每一位关心中国教育的家长、社会人士阅读。


 教育的重建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教育的重建》一书是教育学家杨东平多年来围绕着教育不同论题而展开的演讲集,书名的立意明显,中国的教育已经出现了严重的问题,亟须改革以令其更适应于当下的社会环境。书中集结作者自身从事教育行业多年以来对中国当下学校教育的认识与反思。置身教育行业令其得以有机会更深入地观察其现状,发现其问题,洞悉其根本因缘,书中所录便是作者对学校教育的思考。在首篇文章《“中国式教学”靠什么战胜了英国》杨先生在书中对中国当下教育现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中国人的教育模式下,学习成绩令西方人咋舌,但是这些学习成绩拔尖的学子却在人格上有所缺失和扭曲。中国在于培养学霸型人才,以传授知识为重点,而西方社会其价值观却令学校培养出实用型人才,前者适应对于学术钻研,而后者则更能适应社会环境。而教育环境之中,从教学质量、教学方法、教学目的,再到市场经济的诱惑,人为的腐败,揭示出的是教育体制内部严重的矛盾。这不禁令人怀疑到底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之中,学子们又如何能真正的进行德智体健全的成长。这本书中所录的诸多演讲里,2012年沈阳教育学会的演讲“让人成为人”一语揭穿了教育的根本。正如19世纪英国的教育理论家罗伯特•欧文所说:“教育人就是形成人的性格。”杨东平在书中说:“教育真正的价值是一种启蒙。” 教育,其本意是教化培育。将人从蒙昧的状态导向理性,这是一种知识的传授与人格的培养。如果教育的结果仅仅令学生拥有知识而脱离了内在素质的提升,那这将是一种失败的教育,而当下的教育方法正是制造出仅仅会学习知识而缺乏情感的学子。当学校的教育不足以达到其本质的期望之时,便会引起变革,正如百年之前崇尚西化的教育模式,其根源便是教育理念的落后与世人思想素质的欠缺。当下的学校教育注重于知识的传授,对应考试而进行学习,面对“填鸭式”的应试教育,追求分数与升学率。尖子班与火箭班这样的特色产物应运而生,这成为学校骄傲的资本,而忽略了教育本质对于内在人格的培养。杨东平先生对于教育研究视野开阔,不仅着眼于当下,还对中国教育的根底进行了深刻的挖掘。中国的教育可以从传承数千年的文化之中去寻找其根源,我们会发现在历史浪潮与风波之中去找寻经验。春秋战国时期的孔子,这位被后世尊称为“万世师表”的伟大教育家早已为中国的教育设置了一个框架。例如儒家的教育除了对“六艺”的培养外,其核心价值对于内在“君子”人格的培养,儒学一直被人视之为圣贤教育,是教导人成圣为贤为己任的教学。在中国人的精神之中,君子人格早已落下了深深的烙印。如果我们细究儒学教人的目的,我们会发现数千年前的教育方法、教育模式和教育目的,是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在习技之余,教导人为人之方,处世之道。这种积极向上的追求未必适宜当下的学子,但其内在核心价值却是值得传承。人类史中,能被称之为圣贤的人物,有着值得后人景仰与学习之处,他们以身示范,体现着过人的智慧和高尚的品德,不论弘扬出世的宗教,还是宣讲入世的学问,其目的无一不是令人们趋向于内在人格的完整。
  •     文/吴情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比如文盲率的大幅度下降、义务教育的逐渐普及,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等等。尽管如此,我们同时不得不承认,当前,中国教育仍存在着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教育资源地区分布不平衡,高等教育行政化、高校办学活力不足,较高水平的教育公平难以达成等等。俗话说,“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在物质财富日益丰富的今天,我们似乎有能力办远优于三十多年前的教育,也似乎更应满意今天的教育。然而,当前的教育不如人意,我们不禁思考,教育该往何处去?从当前的中国教育环境出发,结合对西方教育理念的辨析,杨东平先生著就了《教育的重建》一书。不过,杨先生坦言,所谓“重建”,并非“一个改天换地、摧枯拉朽的革命”,不妨狭义地理解为“改善、改革或创新”,专指教育哲学、教育现代化的层面上一个类于“季节变换、花开花落的生长、演化过程”,毕竟,在各项制度日益完善的情况下,进行顶层设计的大幅度“破旧立新”,存在着诸多风险和挑战,且以一代人或几代人的命运为代价;或许,慢慢推进的改革更适合当前。近些年来,中国学生在国际大赛上屡次崭露头角,与其同时,中国式教育也面临着不少指责。在这方面,批评集中在中国式教育重视知识灌输、重视实效功利、短于理论思辨和教学参与。在某种程度上说,中国式教育的理念基础仍显得传统、陈旧,教育的目的在于谋求一份职位,教育的手段是排除一切竞争对手(斗争哲学或暗黑学),做“人上人”,凌驾于他人之上。“钱学森之问”尚未得到答复,而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再次激起中国人的“诺奖情结”:究竟要到什么时候,中国本土培养出来的自然科学家才能获此殊荣?在杨东平先生看来,随着公民社会的建设,以实效功利为目标的精英教育应让位于服务个人幸福的大众教育,也即对个体来说,教育不是做“人上人”的手段,而是促进个体完善自我、实现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沟通和交流的技能、对社会的责任感、智力水平,并无主次之分。因此,学校的职能,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督促学生成为一个优秀的社会公民;先学做人,再学技能。另外,教育并非只在学校完成,家庭教育、社会教育,都是一个人成长成才的养料。在错误的教育理念下,中国教育的种种乱象似乎不足为奇。不回避问题,但确着实需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杨东平先生看来,依靠自上而下的改革,长时期内无法起到应有的效果;相反,在教育制度积重难返的前提下,自下而上的探索,毋宁是一次有益的尝试:以局部的探索带动整体教育理念的转变,将教育的重点由应试成绩转变到学生的身心健康上。其次,倡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社会化学习、个性化学习,而非以高考为最终导向的被动式学习,将家庭教育摆在学校教育同等重要的位置上。最后,相关政府部门应当与时俱进,及时推动教育制度的改革,以适应当前教育的发展状况。教育,往大了说事关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和前途,往小了说,它触及到每一个体的切身利益。每年六月,高考都会占据各大媒体的许多篇幅,批评声和讨论声此起彼伏。一个开放的社会,本身就不会拒绝聆听各方的声音。在伟大的教育学著作《爱弥尔》中,卢梭强调,最理想的教育是服从永恒的自然法则,听任个体身心的自由发展。虽然无法改变中国教育的大环境,但我们欣喜地看到,某些值得宽慰的教育理念上的改变,正在发生,并将持续地产生作用。如要转载,【豆邮】联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