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168小时

出版社:凤凰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5-1
ISBN:9787550616820
作者:张良
页数:309页

章节摘录

版权页:   地震让映秀出现了约一千两百名伤员,其中重伤四百多名。地震当天,医生们还能做一些急救处理。13日开始,无论是医生还是护士,大家能做的都只是简单的包扎。伤口无法消毒,连清创的水都不够,更不用说抗感染处理了。包扎材料五花八门,毛巾、衣服、红领巾甚至卫生纸、树枝都被用来处理伤口。连续两天的降雨让棉絮变得潮湿,大部分伤员的伤口开始溃烂、感染,并带来更严重的并发症。 院长崔彬的担忧在14日达到顶点,他知道,医护们已经很难再撑下去。地震中只有两名医护受伤,其他人在应急的亢奋中度过了两天,累极了的时候只能坐着打个盹。他们采取一切能用的手段,尽量让死神也“打个盹”。虽然能做的事情不多,但这些白大褂站在那里,对病人就是极大的安慰。 下午5点,这副重担交托到第三军医大学医疗队手中。 副院长蒲倩听说来了医疗队,赶紧跑了过来。她碰到了新桥医院的黄河,看到医疗队除了随身的背囊之外,只有数量不多的几箱药品,不禁大失所望:“你们什么都没带啊?病人怎么办?”这是个难以解释的问题,黄河只能用背囊里的物品来证明自己和镇卫生院医护一样,已经竭尽所能。他打开背囊,将药品和器械一件件取出。这个本来应该容纳医疗队员个人生活用品的背囊,只在包底显出了它的本来面目:那里有黄河的口粮——两块巧克力。这两块揭示真相的东西让蒲倩转身大哭起来。 此时,医疗队员已经被人群包围。陆续被抬到这里的重伤员已占伤员总数的一半左右,加上轻伤员和陪伴的家属,中学坝子上一时聚集了好几百人。伤员们盖着花花绿绿的被子、床单或塑料布,东一堆西一堆地躺在门板上。早上还有点小雨,中午太阳开始变得火辣辣的,一天下来,坝子上的人全都憔悴不堪。自然,没有一个人会放过走到自己身边的医疗队员。 从河堤上冲下来的第一批八名医护起初简直无法工作。西南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刘明华被一群家属拉扯着,争相往自己亲人的方向拽,刘明华不得不一再重复:“不要急,一个个来。”护士长鲜继淑得到了相同待遇。她和另外一名护士本来要跟着医生,按照医生的嘱咐协助处理,但拉扯中大家很快被分开了。家属们分不清医生和护士,看到带着红十字袖章的人就不放过。鲜继淑往往刚在一名伤员前蹲下,还没有开始处理就被拉走。与伤员的对话也总是被七嘴八舌的插话打断,这让她焦急起来。 作为管理病区的护士长,维持秩序是职责之一。鲜继淑站到一个碎石堆上,开始喊话:“请大家不要慌、不要乱,我们保证把你们每一个伤员都送出去。现在一定要保持秩序,不然我们没法做事。”这是平凡的话语,但表明了医疗队的态度。这番话首先打动了几个年轻人,他们站出来呼吁:“不要乱走,都听医生的!”这让秩序好转了一些。

内容概要

张良,男,1969年出生于湖北,曾就读于中山大学大气科学系、暨南大学新闻系。从事新闻工作十余年,现任校长杂志副总编。汶川地震发生后,曾亲赴灾区,耗时三年,采访170位幸存者、救援人员、志愿者,采集了数百小时的录音资料,整理出80多位当事人的口述资料,还原了200多人的灾后7日。

书籍目录

第一章
2008.5.12. 生与死,取决于你所站的位置
地震了!
映秀,为什么是映秀?
地震前,映秀是一个雄心勃勃的映秀
一个巨大的隐患被埋下,很快发芽、生长
地震乱象
教学楼:映秀最悲惨的一页
灾难预埋在那些不合格的建筑里
听天由命?什么是天?什么是命?
第二章
震后24小时,灾难面前的人性本能
活着就好!
此起彼伏的呼救让一些人的勇气被唤醒
可怕的抢夺
震后第一夜
平凡的勇士——灾民自救
第三章
到底哪里才是震中?
映秀,不再是孤城
震中真相
温家宝说:“把我空投进去!”
奔向四川,交通成了大问题
第四章
震后48小时, 水陆空三路“抢滩”映秀
各系统小分队探路震中
震后二十三小时,水路打通
陆路受阻,空中运输杯水车薪
冲锋舟“争夺战”
第五章
医疗救护队突进震中,担起废墟上的生命接力
千名救援人员徒步穿越“死亡之路”
首支医疗救护队进入映秀
伤员转运——废墟上的生命接力
第六章 震后72小时:救援的每一步推进都是以生命为代价
“活的!活的!”
亲眼目睹的死亡让人内心疲惫
深度挖掘
最后的冲刺
第七章 震后168小时,一些人可能还活着,但再也听不到亲人的呼唤了
救援大隐患爆发——救援者陷入生存困境
生活,还要继续
帐篷ICU里的守护
母亲的呼唤
时间已和死神结盟,这是最后一注
地震168小时,废墟下的最后一个幸存者

编辑推荐

《汶川地震168小时》编辑推荐:不要忘却啊,不要忘却!三年追踪采访,170多位亲历者的口述,重现震后七天七夜真实的场景:悲壮的拯救与无尽的爱。翻开《汶川地震168小时》,重返现场,随着灾难汹涌而出的,不只是灾难,更有人性光辉的迸发。5周年纪念巨著。

作者简介

《汶川地震168小时》主要记录了汶川地震的震中映秀,在地震前后发生的一系列事件。作者从2008年8月开始深入映秀进行实地调查,采访了数百位相关人士,从他们的口中记录下震后七天,即168小时内的真实经历。《汶川地震168小时》整体上通过时间顺序进行记录,采用了多线并行的描述方式,通过同一时间,不同空间,不同视觉角度的记录,还原一个较为完整、全面而又真实的震中映秀。
翻开《汶川地震168小时》,见证生命的坚韧以及在灾难中迸发的人性,反思一场不应淡忘的灾难。

海报:


 汶川地震168小时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0条)

  •     十年后人们会发现,这是一本在中国历史上留下痕迹的重要著作。它的写作水平、辛劳的采访和整理过程、真实客观的立场态度都基于作者的人格。有这样的人在前面领路,我开始相信未来会有希望。谢谢您写了这本书。
  •     作为一个灾难的记录者,你无法不给予尊敬。触目惊心也无法形容我看完这本书的感受。作为一本记录文学,你无法用情节来要求、衡量它,它无法杜撰,也不被允许杜撰。在若干年之后,这样记录灾难的文学,是可以作为史料存在的。如果这场地震,成为一个像微博热门话题,被讨论关注了一段时间后,被世人遗忘,那真是国人之哀。在这场灾难面前,合上这本书,我想说的太多,却又有很多的不能说。我热爱我的民族和祖国,因此我才会对这个国家给予那么多的期望。一场地震,暴露出了无数的问题,那个给校长写信,希望能修一修学校漏水的教学楼,那个小女孩已经离开了我们,而那个地方的形象工程却一直顺利进行,政府却无法关注那个漏水的教学楼。你让我说什么呢,除了满含泪水,给壹基金捐款外,我还能做什么呢?这样的灾难,除了在每年的纪念日被人们记得外,是否需要我们和我们的政府一起,铭记着那些错,以后尽量避免呢?最后,我只能说如题吧。
  •     灾难为什么会让人不愿提及?仿佛一提,它就会再次发生。但生命比每个人都明白,有那么多事的发生,我们没法阻止;有那么多人要离开,我们也欲留不住。就像在书中提到那些人,有的因为一个小小的临时决定而逃过一劫;有的却从千里之外赶来经历这场劫难;命运也许就是无数个偶然的聚集,而这些偶然却改变了我们;当我们开始哀叹命运无常之时,命运也许正在嘲笑:看呐,渺小如你却妄想改变我的掌控;看呐,这些铁一般的事实,你要如何反驳人力可以胜天?渺小如我,在高三那年经历了一次6.0级地震。朦朦胧胧中被家人从被褥中揪起,迷迷糊糊地随着大家一起跑到广场中央,恍恍惚惚地看到远处两个赤着上身的中年男子,抱着一具血粼粼的身体狂奔向医院的方向。这就是我对地震最直接的记忆,短暂、直接,而后是奔涌袭来的伴着无望的恐惧。书中的描写,不得不说是中肯的;就像是一部广角的镜头从事发前宁静的小村一隅切入,慢慢地,拉伸、推近、定格、特写•••最后将爆发点凝聚在几个特别的人物之上;同样的平淡笔触,但因为人物本身、故事本身已经足够“到位”,所以,浓淡之间,心就融了。看完这本书,不需要太大的勇气,也不必太多心酸哀叹;想必这不是作者写作的本意。只是,在读过这些人的故事之后,在面对未来坎坷人生的未知考验,在身处人生无尽黑暗之时,你是否可以像这些身处灾难中的人一样去相信爱,相信活下去的意义。而这意义,并非什么惊天动地、感人至深的故事,它只是一种本能,促使我们在茫茫的,有时甚至是冰冷的生活中去寻找爱与美好;也许,这就是人生这场修炼的价值所在。而灾难,此时于我,彼时于你;谁能逃过。

精彩短评 (总计63条)

  •     很震撼的一本书,感动于作者的专注,找到那些亲临者,给后人以启示,汶川地震,不应该就这样被人们忘记。
  •     08.5.12,当天每个人都听说了有大地震发生却没人在意这事,享受父母亲人的关爱,美好的食物、水和阳光,一切都应当应分,没人会觉得这有多奢侈。但是当天有一部分中国人他们没做错过什么,却瞬间跌入黑暗,失去一切。当时全民投入,再到今天的恍如隔世,疮疤好了就忘了疼。纪念、缅怀、警示的结果,不是要让每年每人在5.12微博上竖个蜡烛就齐了。
  •     没有应对突发灾难的救援机制,政府有政府的尴尬,环保局有环保局的尴尬,交通部有交通部的尴尬…但是在尴尬的体制下,个体生命的坚韧和普罗大众人性的光辉尤显得令人敬畏。
  •     在读。看目录很佩服作者完整的总结。给了我不一样的角度。翻开前期待的只是照片而已,书中则太多太多。
  •     在巨大毁灭的神秘力量下 人类如此渺小与伟大
  •     应该跟那部纪录片《劫后天府泪纵横》配合看……
  •     真的是用心去记录去写的书
  •     张良这本书写的很厉害。他尽最大努力还原了2008年地震的真实面貌,纠正了一些错误,让读者随着书里记叙的内容再一次紧张、害怕,感慨、流泪。同时,这本书也像一部好看的小说。它采用多线性的叙述方法,语言画面感十足,因此更加能够抓住读者松弛的神经,使读者时刻保持对阅读的渴望。最终读完合上书页时又感到一股莫名的失落。当然这本书最大的目的和价值还是像它的附标说的:不要忘却!
  •     还是不太喜欢这种风格的书
  •     真心觉得这本书是世纪良心之作……或许,如果把时间线延长……放置援建阶段,那可能震撼不亚于另一个汶川地震
  •     这本书,讲述的不是灾难,不是悲伤,而是迸发的人性的光辉,以及对中国救灾应急系统的反思,很不错的书。
  •     书中浓烈的情感和氛围,让人又回到了当时让人揪心的场景。作者通过当时震区的各种人物,展现了不同时空的细节,最后又将他们汇聚在一起。书中的结构和语言描述都很好,没有一味的夸赞,也没有数字的堆砌,只有每个人遭遇的真实,让人不愿释手又不忍卒读,因为心情会有些沉重,眼睛会湿润模糊,但是那些平凡人的光辉和作者的情怀还是会让你心中一暖。很感谢作者让我看到了这一切。
  •     用文字写成的纪录片,用丰富无比的细节还原了震后映秀的7天。一份融入作者生命热情与冷静思考的作品,让自认为对各种地震故事已经免疫的我在读着读着突然间不可抑制地大哭一场。
  •     不能忘却!生命诚可贵
  •     看了两遍,我相信还会有第三第四遍。已经很就没有看过一本能让我翻不只一遍的书,而且每次看都会有难过、悲哀、震撼、感动等等交杂而成情绪,并且看得潸然泪下。好书,不可错过的好书!
  •     稍稍翻看了一下,可以,写作手法不错。
  •     写成时全书有50多万字,被删去了一半;其实故事的背后的种种都值得思考,铭记,当然也有一些故事我们看不到。
  •     此书因为人物众多而混乱,因为混乱而真实,它记录了“大爱无疆”之下,黑暗、混乱、绝望的另一面。伤者对直升飞机机位的抢夺只是求生本能的一个侧写,躺在温暖的裹尸袋里入眠的活人则是灾难之下小小的黑色幽默。豆瓣第1000本书。
  •     挺住啊,不要输!
  •     每个人都不是一座岛屿
  •     此书是手机电子书无意间蹦出来的,512那年正备战高考,对汶川的关注仅限于每晚的新闻联播。用不到一周读完了此书,读的过程其实很辛苦,因为最近心情本就低落,睡眠不足,伴随着这些文字,不仅让我更加清醒,而且让我打着寒颤和激灵的清醒。无法直视很多痛苦,心底却又忍不住坚持读完,每一个人都各有自己的故事,死亡只是故事的一部分,它既不是终结,也无法掩盖生命的广辉。感谢作者,感谢那些勇敢活着的人。
  •     可惜这是映秀的168小时,如果还有北川、青川、什邡的就齐全了。伤痛既然不可避免的来了,我们总是要去正视,要记录。为了,更好的活着。
  •     真实记录现场,还原当是的原貌 感人
  •     狂啸之后会有晴空。
  •     有时候轻描淡写的几笔就是一条生命,时而满怀希望的真相只能得到一个冰冷的答案,这是这本纪实文学带给我想象不出的真实。其实开始读这本书是在公司午休时随手的一翻,结果就停不下来,随之而来的是情绪也如同潮水来袭。汶川地震已过去七年,还能有作者把真实客观的立场态度留在我们心里,我觉得很不容易也让我看到了希望。它带给我们的影响,时间会告诉我们。
  •     睡前阅读,读后太沉重,梦里各种回顾。
  •     人性的守望。无法忘却。怜我世人,忧患实多。
  •     苦难是文学离不开的母题,也是人类长久生存中无法忘却的主题。#汶川地震8周年#
  •     只有文字没有图片,如果有图片的话会更加直观的。
  •     那句 不要忘却啊,不要忘却打动了我。因为是记叙语言有些拖拉 但内容是值得保存下来的。
  •     130531
  •     倒退作者的采访和资料搜集,只能用“毛骨悚然”来形容。
  •     08年在郫县,离震中区区百公里左右,以为自己也算亲历者了,甚至出于卑下的动机隐约有种经历重大历史事件的兴奋,也懒于回顾灾区详情,感谢张先生的著作打破我的无知,让我意识到自己在震后微寒雨夜惶恐之时,百公里之外有多少人正在经历绝望。
  •     生或死,不取决于你作出的反应或决策,而取决于你所处的位置。在大自然的暴怒下,人类完全无力反抗,只能听天由命了。
  •     看着的确会让人感动,书的质量也很好
  •     通篇密实的文字,人物众多,线索交错,形成一幅脑海中的立体灾难图景,紧迫忙乱的气氛迎面袭来
  •     人性的复杂在大灾难中体现无疑, 也是这本书的价值所在 医疗 消防 军队等 从这次灾难中总结教训失误 并且在青海地震中提高了效率 让那些受难者得死有了一些些价值
  •     如果还有北川的就好了。。。
  •     眼泪哗哗的
  •     一年前看的了,震撼!很多地方看的热泪盈眶!多一些作者这样的人,世界多些花名
  •     这不是某些人的故事,也不是某些故事里的人物记录;当我们再次回首那一次经历留下的绝不仅仅是伤疤,因为我们不会忘却。而那些没有打到我们的,必将成为成长的见证。
  •     从细节看救灾,从人的角度看事件,更完整的认识那件大事。
  •     很多东西我们告诉自己不应忘记,可总是不知不觉中随风逝去。这是一本让我们铭记灾难的记忆相册。希望当我双鬓斑斑的时候依然记得那场灾难、那些人以及那些感动。
  •     想推荐给所有人
  •     就如作者所说的那样,在人类历史上发生的大事件,应当有真实的记录来铭记它,汶川地震五年后,终于看到了如此真实的记录,令人反思,震醒,值得仔细阅读收藏。
  •     推荐大家都来读读这本书
  •     一本真实记录512的书,同时带给了人震撼!
  •     如果拍成电影会让脸盲患者抓狂,但其实不需要记住每一个人的名字和面容。
  •      灾难后,一位另人崇敬的人花费N多,给映秀,给汶川,给整个中国,甚至整体人类留下一种记念,一汪感动,一份思考……
  •     读完了
  •     老百姓都能看懂的书。
  •     或许作者太想全面展现那场灾难了,贪大求全,使得叙事显得凌乱,不如廖胡子所著《地震疯人院》
  •     看哭了……
  •     可读性非常强,立意赞。
  •     后半部分开始有些枯燥
  •     1112读完
  •     纪实文学 但看得泪眼婆娑 作者写得很好 看完还有一个想法 我还是要做记者才行 哪怕就去尝试一次
  •     这是一本写地震的书,同时也是一本知识性的书,告诉你地震的常识!
  •     太多感人的细节,含泪读完,中间不得不停下来让眼泪流回一会儿。最好是一个人在家拉上窗帘偷偷哭。这书太不适合在公共场所看了,因为随时会泪奔!
  •     姗姗来迟的一本好书
  •     不喜欢感动读者之前就把自己感动得不行的作者
  •     权力与生活, 权力结构如何面对问题; 真正的问题来临的时候, 问题掌管主权.
  •     读过,经历过,更多的,需要记住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