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狗的眼睛

出版日期:2015-9
ISBN:9787544278808
作者:[哥伦比亚] 加西亚·马尔克斯
页数:192页

内容概要

加西亚•马尔克斯 (Gabriel García Márquez,1927-2014)
1927年出生于哥伦比亚马格达莱纳海滨小镇阿拉卡塔卡。童年与外祖父母一起生活。1936年随父母迁居苏克雷。1947年考入波哥大国立大学。1948年因内战辍学,进入报界。五十年代开始出版文学作品。六十年代初移居墨西哥。1967年《百年孤独》问世。1974年出版《蓝狗的眼睛》。198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2014年4月17日于墨西哥病逝。

书籍目录

第三次忍受1
埃娃在猫身体里面17
突巴耳加音炼星记35
死神的另一根肋骨51
镜子的对话65
三个梦游者的苦痛77
关于纳塔纳埃尔如何做客的故事85
蓝狗的眼睛101
六点钟到达的女人113
石鸻鸟之夜135
有人弄乱了这些玫瑰145
纳沃,让天使们等候的黑人153
有人从雨中来169
伊莎贝尔在马孔多观雨时的独白179

作者简介

★ 马尔克斯四大经典短篇小说集之一,魔性与灵性交织的杰作!
★ 马尔克斯的14种孤独,梦境中,困境中,恐惧中,欲望中,沟通中……
★ 关于对失去了的世界的回忆;关于不同处境下个人的孤独。
★ 收录《蓝狗的眼睛》 《六点钟到达的女人》《有人弄乱了这些玫瑰》《伊莎贝尔 在马孔多观雨时的独白》等名篇
★ 翻开本书,不一定能找回每个人失去了的时光,但能够获得一种全新的观看已逝世界的方式,获得和岁月角力的可能。
===========================
他们在时间里迷了路,他们为失去了的世界哭泣。
我和一个女人在梦中相爱,她凭着我们的暗语“蓝狗的眼睛”在现实中找我,可我每次醒来都会把梦境全部忘掉,我该如何找到那个在梦中爱我的女人?
今天是星期天,雨也停了下来,所以我打算带上一束玫瑰去给自己上坟。可那个女人一直守在祭坛前面,二十年了,趁她出去找灯,我总算选准了几枝特别棒的玫瑰……


 蓝狗的眼睛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4条)

  •     这是我第二次读马尔克斯的作品,先前的《百年孤独》已经让我叹为观止,这本书同样也是如此。《蓝狗的眼睛》收录了加西亚·马尔克斯1947年至1955年的14部短篇作品。仔细一算,当时也就是马尔克斯在20岁到28岁左右的年少时光。书里充斥着疾病、死亡、孤独、腐烂这些主题,并没有因为是短篇小说而失去了对人物和故事的细腻度。这是一本非常值得推荐大家去阅读的一本书。
  •     蓝狗的眼睛7.6[哥伦比亚] 加西亚·马尔克斯 / 南海出版公司文学史上一直流传着一个有趣的故事,关于年轻的马尔克斯。1947年,不到20岁的加西亚考上了波哥大国立大学。这个法学院的大一新生热衷文学,课余时间以阅读为乐。他认真地向海明威、伍尔夫和格雷厄姆·格林等一众大师学习叙事的技巧,为自己正在谋划的创作积累经验。一天晚上,马尔克斯像往常那样走回宿舍,躺到床上,翻开刚从同学那里借来的小说——一本由博尔赫斯翻译成西班牙文的卡夫卡的《变形记》。他读了第一句:“一天早晨,格里高尔·萨姆沙从不安的睡梦中醒来,发现自己躺在床上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马尔克斯差点跳起来。他第一次知道,原来小说还可以这样写。“他妈的,”他想,“我外祖母不也这样讲故事吗?”❶“我就是在那个时候对小说发生兴趣的。”多年以后,马尔克斯在与P.A.门多萨的访谈中,亲口描述了那个寻常夜晚发生在他身上的经历。第二天,马尔克斯一口气写出了他发表的第一部短篇——《第三次忍受》。故事描述了一个躺在水泥棺材里的活死人男孩用仅存的意志对抗死亡,却在漫长的忍受中丧失了希望,最终甘心接受了又一次死亡。包括这篇处女作在内的14篇1955年以前的早期习作,就收集在这本《蓝宝石般的眼睛》中。无论是马尔克斯不到二十岁便展现出的惊人的文学天赋,还是他在这八年间不可思议的成长,都让人不禁感慨,是否大师生来就是大师。在这些早期作品中,触目皆是死亡、恐惧、孤独和梦境。在漫长文学之路的起点,他选择这些隐秘而纯粹的主题进行解剖式的呈现,并且一直贯穿他的整个创作生涯,显然与他童年的经历紧密相连。你会发现,从一开始,马尔克斯就没有想过要像那些蹩脚的三流小说家一样,挖空心思地用曲折离奇的情节和骇人听闻的冲突来赚取眼球。他不刻意塑造人物,也无意设计对白。而是不可思议地以超脱现实的笔法,在错乱的时空和迷幻的梦境中,用诡异的叙事裹挟着你直面孤独和死亡本身。在经历这般魔幻的文学体验之后,假如你偶然遇见离世故人的鬼魂正倚靠在窗台前神情忧伤地看雨,你可能就不会感到害怕,而是渴望和他们交谈。❶ 见《番石榴飘香》(南海出版公司2015年1月1版62页)2017.1.27
  •     (刊于《经济观察报》2016年1月25日,发表时标题有改动)文/俞耕耘时至如今,加西亚·马尔克斯的名字早已与拉美文学爆炸、魔幻现实主义不可分割。当《百年孤独》的巨著光耀笼罩了作家的所有声名时,我们似乎遗忘了马尔克斯还是短篇的圣手,未曾注意到作家如何在短篇小说中运思、酝酿并积淀着魔幻风格。如果说短篇集《蓝狗的眼睛》映照出马尔克斯的一种书写特质,我想那就是小说绝对压倒的“描述性”。作为一种描述的小说,它似乎并不好读,也并不捉人眼球。它极大考验着读者心境耐性的深度、视知感官的丰富以及情绪浮动的敏感。可以说,马尔克斯大大提高了小说阅读快感的限域:此书很多篇目不依赖对白、不营造冲突、不塑造形象、不构建情节。它只是描摹经验化的身体感知、超验化的心灵玄想以及超时空的异在体验。这让人想起,把小说写成哲学的穆齐尔,同样以精致绮丽、繁复至极的描述性取胜。如果你神经不那么纤微易感,如果你想看曲折波澜的情节,那么它只会令你焦躁而痛苦,无助而惆怅。因为,书中找不到曲折凄恻的爱情传奇。马尔克斯如幽灵一般,只是求索着生存与死亡的可能、恐惧、焦虑和绝望,探寻着梦幻与真实的对峙、渗透、转换与统一。梦与醒、真与幻始终是此书的一大主题,马尔克斯通过小说不仅传达着尼采酒神精神般的迷狂沉醉,更是为了达到似梦似醒、亦真亦幻的艺术至境。因为在作家看来,也许主人公的“梦游”、“出神”或“死亡冥想”更接近生命的本质,更能抵达身体经验的真实,时空感知的超越。《埃娃在猫身体里面》就是一则马尔克斯式的“变形记”,它与卡夫卡的语境和情绪如此相近。只不过卡夫卡描述了高度物化绝望导致的“身体改造”寓言,马尔克斯则赋予焦虑以一种存在思考:挖掘了人的时空意义和灵肉分裂的张力。埃娃深恶自己的美貌驱壳,认为它是自己不幸的根源。美貌是一种痛苦的重负,它只能接受祖先的遗传,别无选择。“它们就像肿瘤,像癌症”,恶性增殖,寄宿肉体之中。你会觉得主人公反常得不免突兀、不可思议。其实若以症状看,主人公不过是典型的重度抑郁症。马尔克斯却点石成金,将其高度艺术哲学化,把失眠的胡思乱想变为一种自由联想,把谵妄的幻听幻视作为一种时空体验。“她诅咒先人,她睡不着觉都怪他们。是他们经年不变、原模原样地把这种美貌代代相传,就仿佛是当妈的死了以后摇身一变,重新把自己植入女儿身上”。作家描绘了一种西西弗斯式永恒轮回的绝望,如何停止循环之链,这不仅是一种来自家族诅咒母题的再现,更是一种历史意识对个体生命的映射。埃娃穿越时空回溯而上,听到地下冥府“孩子”的召唤,看到祖辈腐朽的骨骸,作家开启了一种天地人神共在的至境。个体生命犹如置身所有时间叠加的集合,从而“进入一个新奇、陌生、再也没有空间概念的世界”。马尔克斯在思索,人如何可能摆脱自身,成为“不是自己”。小说总在追求一种绝对虚空、没有形体占位的抽象存在,认为焦虑恐惧的本源即是身体知觉的“烦”。当埃娃最终成为“不可见”的幽灵时,她的存在也将没有维度、确证和用处,绝对的自由产生了后悔的伤感。马尔克斯使她附体于猫,这并非简单的异想天开,而是反思了灵肉两分的哲学。附体究竟是人的精神意志主导动物身体,还是动物身体生成原始兽性?“她第一次明白了一件事,在自己的一切美德之上,原来还有一个形而上的女人的虚荣”。马尔克斯替我们回答:人最终受自由意志的强力支配,不愿舍弃人的躯壳。《有人弄乱了这些玫瑰》中的“我”与埃娃一样采取了幽灵叙事,因为亡灵具有汇集、凝滞、穿刺时间的功能。“我感觉她还像四十年前的那个小姑娘一样”,“四十年过去了,她变胖了,也变老了”。“我”却成为一个缺席的观察者,隐身的介质,永远恒常,以死时的样态默默关照生者的生活。“我”能辨识的只有来自气味、声音的记忆,只能用无影无踪的风吹乱玫瑰证明我有来过。这也是对无形有象观念的诗性表达。马尔克斯犹如一位催眠大师,在小说中反复利用冥想术混淆梦幻与现实界限、通过自由联想切换各种图像场景记忆。读者也不禁在阅读中经历“出神”的游离状态,沉浸在出窍的体验中。《伊莎贝尔在马孔多观雨时的独白》正是因雨而生的意识流梦呓杰作。从雨水初下的沉醉到雨水不停的抱怨,最终雨产生了焦虑的疼痛感。马尔克斯的自由联想穿插着“统觉”的魅力:味觉、听觉纷纷融入视觉画面。它并非伍尔夫琐屑断裂的现代主义,而是有着清晰的情绪逻辑轴线,从感知绵延至思想,时刻强调着情境、行为与场景的感应关系。继母“活脱脱一副出现在家里的幽灵模样”,而我“自己也有她这种超自然的天分”。对死亡体验的冥想,成为作家挥之不去的迷恋。“公墓”、“尸体”、“死人”之所以反复出现,是因为死亡标示着身体感知可能的极限。“人们对距离的感觉消失了。对时间的感觉头一天就有点儿变样,现在则彻底没有了”。作家始终在梦幻中进行着空间实验,只有对肉身感官进行消解,对具象躯壳进行驱逐,才能进入抽象的异在空间,得到超越救赎。在《三个梦游者的苦痛》中,“她”自言不会再走路了、不再看东西了、不再听东西了。“她的确是个人,却自觉自愿地慢慢放弃了生命的功能,慢慢地把自己的感官逐个丢弃”。这一主题在《死神的另一根肋骨》中尤为明显,梦游中福尔马林的气味挥之不去,时刻象征着腐朽的死亡气息。作家对身体感知的“减法”剔除可谓不厌其烦,再次展现了肉身的消逝、失重与沉浸的过程。“他”时刻感到双胞胎兄弟的尸体对他生命的侵蚀,这原本只是一个荣格式的隐喻:对死亡恐惧的无意识“阴影原型”总是侵入同化着意识域的边界。死亡冥想让“他”与尸体之间建立了一种力量博弈的关系:与自己一模一样的尸体形象,让人重新审视究竟是“他”分裂出死尸,还是死尸侵蚀“他”导致腐烂?马尔克斯的生死观或许悄然明晰起来,“这两个身体在空间里的分离仅仅是一种表象,实际上他们俩是一体的,是一个整体。也许等到死掉的那一个机体腐烂的时候,他,活着的这一个,也会在他自己活生生的世界里开始腐烂。”马尔克斯以一种王尔德式“人与画像”的对应建立起生与死、不朽与腐烂的映射关系。最终,作家再次表达了对“凡人躯壳的溶解”,对“那个理性动物所在的错误而荒唐的世界”的弃绝。同名小说《蓝狗的眼睛》表面关于情爱,实则更多探讨了梦与醒、失忆与铭记间矛盾的无望。很难想像,凭借梦中暗语“蓝狗的眼睛”,一个女人陷入了执狂,在现实中寻觅梦中的男人。梦能否共感?梦中的密约暗号能否在现实中辨识?当这个“对上号”的男人出现在女人面前时,作家却似乎开了一个悲观的玩笑:他只不过是一个“醒过来就把梦里的事情忘得一干二净的男人”。爱与遗忘也许总是一个悖论。《关于纳塔纳埃尔如何做客的故事》仿佛延续了《蓝狗的眼睛》的冲动、执念和迷醉。一样是突兀缺少缘由的情感,“她在等一个此前从未认识的独一无二的男人”。而男主人公却仿佛被催眠,进行着荒唐滑稽、没有理由的造访求爱。一种不知所云,无法对话的孤独充斥其中,马尔克斯只是写出了情感中随机主义的试验。《六点钟到达的女人》也许是全书最“好看”的高潮之作。这里所言的“好看”有两个内涵:一是它容易阅读,没有玄想、魔幻和梦呓,富于“现实风格”的日常质感。它一反绵延不绝、繁复延宕之感,显示出海明威般的简约包蕴。二是它精于悬念设置,有对白、有形象,有情调,引人入胜。初看小说,你会以为这不过是一位呆头男店主和一个“打白条”的妓女间的调情对白。然而细看,其中有很多风情化的奔放暗示,包括店主何塞对妓女的爱慕与顺从(“女王”称谓反复出现),妓女对何塞的试探与挑逗。何塞让人想起卡西莫多,丑陋富于同情;妓女让人联想嘉尔曼,妖冶不失热烈。而直到尾声你才发现,这次调情只是为了遮掩一个罪案的情节:妓女杀死嫖客,利用何塞的老实,伪造没有作案时间的假象。原来作家废了那么多口舌笔墨,只是为了使何塞供出“伪证”中的到达时间,马尔克斯的耐心与机巧让我们叹服。风格即人本身,这句话用在马尔克斯身上或许再恰切不过。“魔幻”非充溢生命激情、耽于奇绝狂想之人不能为之。当你阅读短篇集《蓝狗的眼睛》,就会发现作家的魔性从哪里来,幻想从何处寻。答案是一种幽冥气质的生命灌注。幽,代表了他对晦暗无形之物的探寻、对超越此岸现实的关注;冥,隐喻着他对灵魂游弋时空的冥想、对肉身感知死亡的迷恋。可以说,这些都成为此书绵延未尽的神思与风致所在。http://www.eeo.com.cn/2016/0123/282688.shtml欢迎订阅我的微信个人公众号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老马年轻时的习作,实验的,暗黑的,晦涩的,还有超罗曼蒂克的……这些就是年轻稚嫩又为未来杰作做积累的底子
  •     不怎么喜欢 意识流作品?
  •     马尔克斯笔下的人物都是孤岛。。。前几篇的死亡意识流让人触目惊心,满是压抑。我承认我不擅长看意识流。
  •     “我真担心有人会梦见这个小房间,把我的东西弄乱。”。“所以我打算带上一束玫瑰去给自己上坟。”
  •     早期几篇有模仿卡夫卡的痕迹,生涩空洞的呓语。后几篇又带有美式悬疑推理小说的风格。能看出老马在写作这条路上也曾跌跌撞撞曲折前进。
  •     还好先看了《百年孤独》,再看了这本书,所以对于文中出现的吃土、马孔多都能理解,不过还是看不大懂。文中充斥着死亡、孤寂、苦痛、时间、空间等描述。
  •     马尔克斯20到28岁的短篇小说集。有特点,但是不好看,过于抽象和怪诞
  •     我没看懂╮(╯▽╰)╭,一脸懵逼~~~
  •     孤独。
  •     太爱,尤其是蓝狗的眼睛,像极了我深藏在脑海中对梦的恐惧,后面看《你的名字》就一直在想,多好他们能遇到,但是蓝狗的眼睛就只能注定遗忘与消失。有时候梦代表了一种时间,多情又健忘的人们在时间的缝隙里留下各种深情,然后一边行走一边忘得干干净净。
  •     14个故事代表马尔克斯14种孤独。要想读懂看来还要多读几遍。。
  •     死亡与孤独,想逃避却不得不面对
  •     大师早年的习作
  •     这本短篇很意识流啊,还挺有诗意。
  •     40年代的那些真有些佶屈聱牙。前五篇,除了《埃娃在猫身体里》被神结尾拯救,其他的差点让我放弃阅读。但是从《三个梦游者》开始,又回到了老马那令人垂泪的魔幻风格。尤其是《蓝狗》,心碎的爱情故事,莫非《你的名字》就是从这里得到灵感?后面几篇全都配得上大师的名号,这本书买得不亏。
  •     2017年已读031:大师之前的马尔克斯,很多人颇不以为然,我却挺喜欢老马在这本短篇集里所营造的绮丽繁复与暧昧不明。永恒的死亡、孤独与恐惧,恣意流淌的意识流,不依托于情节与冲突,甚至在人物的塑造上也有点漫不经心。满纸的鬼影幢幢鬼气森森,常常消弭了真实与幻想、活着与死亡的界限,如暗夜幽灵的呓语,如一场永远也无法醒来的梦。
  •     习作,越到后面越自如,能感受到改变和成长的轨迹。
  •     可以看出早期的作品和后来的作品还是有区别的,像是还未展开的作品的雏型。意识流和他的魔幻都能初见端倪,只是缺少了后来的精致与力度。但还是读得很享受。最喜欢的是六点钟到达的女人和有人从雨中来。其次是镜子的对话和蓝狗的眼睛。(PS:在每一个故事里找上校几乎都成为了习惯)
  •     20161124-1127
  •     老马最早的作品。充斥着死亡、恐惧、梦境和错乱的时空。没有刻意的情节和对话,有的只是意识流营造的迷幻体验,在感官和精神上包裹读者。
  •     大师之作 喜欢这一类的意境
  •     大神的短篇小说集,充斥了死亡,迷幻与孤独。很多精彩的篇章。但是也有几个不太感冒的“凑数”故事,个人很喜欢《第三次忍受》《爱娃在猫的身体里面》《有人弄乱了这些玫瑰》。
  •     死亡,传说和爱情是世代永恒的主题
  •     早期的马尔克斯对死人还真是抱有极大的热情!
  •     和他的中长篇比,简直不是出于一个大脑~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差距?
  •     孤独与死亡真是老马作品的主要基调之一啊
  •     感觉这些短篇小说集应该直接合到一本里来卖……难免让人感觉书商捞钱的意图太明显
  •     年少时的马大爷。
  •     这本读得断断续续,感觉有点隐涩难懂,有科塔萨尔之风。
  •     我是看不懂的,里面的女人倒是可爱
  •     书名这篇很奇妙
  •     在书店里看到了,故事里没有一处提到人,但总感觉他就是说的人。
  •     比起后来的短篇要晦涩,一开始读不下去,但随着雨季的到来,慢慢就沉浸进去。喜欢雨中的声音,和死亡的气息。
  •     说实话一句都没看懂…只记得有篇文章说雨的,开头几句还读进去了……
  •     死亡 独白 梦境
  •     浓郁的黑白,摄人的恐惧。
  •     蓝狗的眼睛这篇最好,前几篇太过晦涩
  •     蓝狗的眼睛 有人弄乱了这些玫瑰
  •     在大师成为大师之前,他探索 迷失在长生 死亡 腐烂 梦境的意识流之中。
  •     她垂头丧气,准备打退堂鼓,退到宇宙中某个遥远的地方,退到一个能让她忘掉一切人世间过往欲望的地方。但是突然间有个什么东西是她放弃了这个念头,就在那个陌生的地方出现了一个绝好的兆头。是的,家里面有可以供她附体的东西,那只猫。
  •     还是不太习惯短篇小说集,给我的冲击也不如读过的长篇。死亡,幻觉和孤独依旧是马尔克斯作品的主题,太多意识流的东西有点难懂。《六点钟到达的女人》实在神奇,感觉完全不像马尔克斯的叙述风格。最后一片马孔多的雨,还是会让人想起百年孤独,真是经典啊……
  •     年轻时的老马呀哈哈。虽都是习作,可依然是上乘之品。
  •     似乎要把死亡描述到无有后来者
  •     通感尤为美妙。
  •     参差不齐的水准,大师失手了。
  •     我读短篇毫不费力,马尔克斯要把都一种情绪用千百万种修辞和绚丽的暧昧不经意地甩笔纸上,是经年累月的磨难,永垂不朽的欲望在每一个狂妄的灵魂里呼号。六点钟到达的女人,希望延长不可能的永恒。
  •     和魂魄一起意识流,和人一起孤独游
  •     早期的马尔克斯。看到了早期的马孔多。
  •     需要重看无数遍。。。
  •     大师也有年轻的时候 前几篇在孤独与死亡中有些发力过猛的循环 直到《关于纳塔纳埃尔如何做客的故事》和《蓝狗的眼睛》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