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上最后的夜晚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4-1
ISBN:9787208112025
作者:[智利] 罗贝托·波拉尼奥
页数:288页

内容概要

罗贝托•波拉尼奥(Roberto Bolaño,1953—2003)出生于智利,父亲是卡车司机和业余拳击手,母亲在学校教授数学和统计学。1968年全家移居墨西哥。1973年波拉尼奥再次回到智利投身社会主义革命却遭到逮捕,差点被杀害。逃回墨西哥后他和好友推动了融合超现实主义、达达主义以及街头剧场的“现实以下主义”(Infrarealism)运动,意图激发拉丁美洲年轻人对生活与文学的热爱。1977年他前往欧洲,最后在西班牙波拉瓦海岸结婚定居。2003年因为肝脏功能损坏,等不到器官移植而在巴塞罗那去世,年仅五十岁。
波拉尼奥四十岁才开始写小说,作品数量却十分惊人,身后留下十部小说、四部短篇小说集以及三部诗集。1998年出版的《荒野侦探》在拉美文坛引起的轰动,不亚于三十年前《百年孤独》出版时的盛况。而其身后出版的《2666》更是引发欧美舆论压倒性好评,均致以杰作、伟大、里程碑、天才等等赞誉。苏珊•桑塔格、约翰•班维尔、科尔姆•托宾、斯蒂芬•金等众多作家对波拉尼奥赞赏有加,更有评论认为此书的出版自此将作者带至塞万提斯,斯特恩,梅尔维尔,普鲁斯特,穆齐尔与品钦的同一队列。

书籍目录

圣西尼……………………………………3
亨利·西蒙·勒普兰斯…………………… 27
恩里克·马丁……………………………39
一件文学奇事…………………… ……59
通话…………………… ………………75
毛毛虫…………………………………83
安妮·穆尔的生平 ……………………101
“小眼”席尔瓦 ………………………139
戈麦斯帕拉西奥 ……………………159
地球上最后的夜晚………………… 173
1978 年的几天………………………205
在法国和比利时闲逛…………………225
牙科医生…………………… ………245
邀舞卡……………………………… 273

作者简介

◎《2666》作者波拉尼奥首部短篇小说集
◎令人着迷、苦寻的答案。挫败,但并非失败的旅程。
◎《2666》屡获2012年各项读书大奖:深圳读书月年度十大好书;《中华读书报》年度十大好书,是惟一入选的外国小说;《中国图书商报》年度影响力图书;入围新浪读书年度十大好书等。
◎波拉尼奥在短篇小说领域展现出来的纯熟技巧,堪与卡夫卡和博尔赫斯媲美。
——————————————————————
《地球上最后的夜晚》由十四个故事组成,大部分故事的主人公是“B”:一个智利流亡者,在南美和欧洲漫无目的地游荡,串起了他同时代的其他人的故事,几乎都是在流亡生活中理想破灭的一代人,如何挣扎于边缘,困于梦魇。这些人犹如在一场梦中,在不同的故事中不断改换着形象、名字或背景。评论家们普遍认为,波拉尼奥在短篇小说领域展现出来的纯熟技巧,堪与卡夫卡和博尔赫斯媲美。


 地球上最后的夜晚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3条)

  •     世间的事物,往往看似简单的就是最复杂的,比如罗贝托•波拉尼奥的短篇小说。这本《地球上最后的夜晚》里的小说,说到喜欢的,真有几篇,其一是《圣西尼》,还有《“小眼”席尔瓦》、《地球上最后的夜晚》,几乎同时读这本书的一位姑娘和一位老头跟我的偏好也差不多。罗贝托•波拉尼奥从四十岁开始写作,到五十岁因病去世,已经写下十部小说、四部短篇小说集、三部诗集。这样的创作热情和才华,让我想起只画了十年的梵•高,二十七岁开始拿起画笔,到三十七岁自杀身死,留下了一千多幅作品,包括油画、速写、素描等等。问题不在于产量,而是多数水准如此之高、影响之大,那就叫呕心沥血几十年的人只能望其项背了。这样的人,人们不承认他是天才,很难。十年创作生涯,我疑惑这样的作家只为创作而生,写完自己想写的作品,便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我的任务完成了,拜拜,世上的人们,你们爱读不读,瞎折腾去吧。在他身后的世界里,有的作家已经深谙忽悠之道,毫无才气或者江郎才尽,就玩点形式主义的噱头,自欺而欺人地活着,更多作家继续自己平庸的写作生涯或者纯粹地卖文为生。流亡和文学是波拉尼奥这些短篇小说的主题,流亡源自反对独裁政权的失败,不得不远走他乡,而文学则是精神的诉求,他的小说则是一种对现实的反抗。在支离破碎的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流亡西班牙的老作家回国之后已经不能适应国内的现实,四处寻找儿子的尸骨,毫无结果,最后病死;一个流亡作家在异国发疯,几次自杀未遂;小眼席尔瓦在印度试图从可怕的迷信风俗中拯救两个小男孩却遭到失败;我们也可以看到安妮•穆尔那折腾又悲剧的人生。波拉尼奥不是一个故弄玄虚、装腔作势的写作者,他语调平和随意,富有耐心,克制冷静,在解冻的冰河般的现实激流面前,他注视着人们被冰块和河水的混合物裹挟冲向时间和生活的下游,多数情况下,人们不是葬身鱼腹,就是浑身青红紫绿的斑痕,狼狈地爬上岸去,还大口喘气。读一个人的小说或者其他作品,我们总想给他分类,划归什么主义、什么流派,可是在为数不少作家和他们的作品面前,评论家们就有些抓耳搔腮,波拉尼奥就是这样的作家。在波拉尼奥的小说里,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零度写作、极简主义,都不是,但又都有点痕迹,这些并不是最重要的,读他的小说才是根本,读完一遍,或许我们还想再读一遍甚至不断重读。在他冷静又机智的叙事中,我们会看到自己正在面临破碎而无奈的处境。
  •     看这本书的时候,就会让人意识到译者的前言和对一本书在文学史上的位置的了解对理解一本书本身有多重要的影响。之前听朋友介绍过村上春树的套路。这位让文艺青年们大呼惋惜、从来没有拿过诺贝尔奖的无冕之王,似乎就经常会写一些甚至都没有情节的文字。但是这些文字背后的深度却让文艺青年们趋之若鹜。直到我看完了波拉尼奥的这本书,我给朋友又反过来介绍了这位来自于拉丁美洲的作家。我们才一起发现了村上春树这个套路原来并不是在历史上独一无二的。那些挣扎在拉美变局的痛苦文人也经常用这种方式表达深沉的思考。情节本身并不重要,它可以平铺直序、可以非常无聊。可是背后所要探讨的人性却丝毫不亚于那些用情节取胜的小说。从西班牙和葡萄牙手中独立之后的南美洲,真可谓是人类政治体制的试验场。每当一个南美国家跨入3000美元的中等收入陷阱之后,它就会陷入民粹——军政府独裁的往复循环当中。在这样的来回摆动里,南美洲的这些国家越来越弱、独裁者的气焰越来越浓烈。而文艺青年往往都是左派,这样的独裁对于这些左派的人来说自然是无法接受的。没有枪没有炮,他们就要用自己的文字做抗争,让这个世界听到来自南美洲的不一样的呼声。他们中最知名的旗手就是加西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的魔幻现实主义讲的就是南美洲的这一套如同魔幻一般的现实。波拉尼奥的这本书是他的带有自传性质的短篇集,同样也具有加西亚·马尔克斯那一套的反省。不管是青年作家与其他作家之间的争斗,还是青年作家在年轻的时候与父亲一起经历过的那些故事,这部自传算是写尽了南美洲在流亡动荡的时期那些文人们的生活状态。突然联想到,南美洲文学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刚刚引入中国的时候,被中国人们算是引为知音。不管是来自于文化界的作家、书评人还是有读书习惯的老百姓,对于南美洲的文学都有着非常良好的印象。这些挣扎的文人也确实在上个世纪为人类文明贡献了很多不可思议的文学作品。只可惜作为一个没有什么文学素养的人,我每次看到这些作品的时候总是觉得头大。他们的难读程度几乎和哲学著作有一拼。但是我仍然相信,作为广受好评文学作品,即使无聊它也一定有它的可读性和它背后深远的意义。硬着头皮看下去,总是会有一些收获的。一本不行,那就看两本三本,也许通过横向的比较我们能够从书外读出更多书里的东西。了解那个时代那个地区文人的挣扎与痛苦对于今天的中国知识分子看待自己的身份和角色也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     最近在读《地球的最后一夜》,是波拉尼奥的短篇小说集。每一篇的主角都是一个称为B的人,他没有正经事,在公园的长凳上,给朋友写信或给杂志投稿,赚点钱,可以说无所事事的,除了游览就是在旅馆看书,或拜访诗人朋友,生活内容很单调,给人感觉乏味。却令人感到神秘,羡慕。有闲的人啊。故事没有太多主题,有的只是一种情结,慢条斯理的悄悄然打动你的魔力,B始终是逃离的态势,不从事普通人到工厂或写字楼打工的固定模式,他没有多少财产,只要够他消遣的,就按照自你的意愿活着,他,特立独行,是他的文风,也是他的写实,其实,B 无非证明了自己就是一个地球的过客而已。

精彩短评 (总计48条)

  •     属于看过之后没什印象的小说,但是有觉有一点模糊记忆的小说
  •     波拉尼奥简直跟我一样喜欢使用括号(不对,他比我更喜欢
  •     4.6
  •     看了一半不到就弃了,个人阅读风格所致。对这种丝毫没有起承转合的旁观者角度描述式的文章真的读不下去了,一个故事读到最后面对戛然而止的结局我都是黑人问号脸,果然我的阅读水平太低了。
  •     为了故事本身而写作的小说家 有种锁骨那样清晰、明确而坚硬的美感
  •     一个平和又孤独的人面临死亡。一群形象,都是受伤。这是他唯一看明白的地方。实际上,那些形象像落日一样逐渐淡出,剩下的只有伤痕。
  •     波拉尼奥的短篇小说集。和卡夫卡有某种内在的相似。冷静。超然。神秘。波拉尼奥把自己从叙述中抽离出来,只是呈现,不作价值评判。意味无穷。这倒和写长篇的他一以贯之。另外,短篇和长篇的区别在于,不能写得太用力,太满,但一样可以完美,海明威的冰山理论用来解释衡量短篇小说的写作,恰为合适。
  •     感觉书中描写的世界虽宛如一座垃圾建造的庞大迷宫【还不带出口的】,但自有其浪漫迷人之处?好像我这个感觉跟主流书评很不一样……结论,我果然有病【。
  •     喜欢《恩里克·马丁》和《毛毛虫》
  •     天哪太好看了
  •     读一遍不够
  •     拉美众神中具有独特气质的波拉尼奥。他的文字像是孤独漂泊的幽灵呓语,是一种漫不经心的倾诉。平实的文字背后掌控着对平淡无欲的现状的悲哀,如只身在茂盛的雨林探险,苦觅不到生活的出口。对文学的热爱拯救不了生活,只能与流亡诗人产生的虚无缥缈的联系,自己的心绪也产生无法用语言阐释的悲伤。从不知去向的诗人留下的篇章中,从昔日奋勇之后的哀叹中,庆祝理想的幻灭,对生活的缴械。现在的情况来读波拉尼奥再适合不过了。后半段好于前半段。
  •     部分故事挺喜欢
  •     有人活着无所事事 有人死于过度伤心 “伤心能死人吗?能。厌世也能。”#非常存在主义的丧#
  •     “我想念那些死于刑讯台上的诗人们,想念那些死于艾滋病,吸毒过量的人们,想念一切相信拉美有天堂而死于拉美地狱的人们。”
  •     我们不会停止阅读,即使每本书总有读完的时候,如同我们不会停止生活,即使死亡必然来临。
  •     “孤独是一回事,死亡与孤独迥然不同。”
  •     第一本波拉尼奥
  •     像人物小传、回忆录,他们都是被生活挫败的人,但决不是生活中的失败者。那种迷失与落魄跃然纸上,看得人戚戚然
  •     不喜欢叙事手法,用重复来堆砌情绪,使得作品失去了简洁、明晰。 但书还是蛮好的。
  •      躺着看了一天 插画稿子又没画 太好看了
  •     “折磨我们的是没完没了的饥饿,每吃下一口东西,我们就越发贫困,越发瘦弱,越发丑陋,越发荒唐可笑。”
  •     个人不喜欢,或许太过冷淡。。又或许我的阅历不够。
  •     B可爱的碎碎念。
  •     人生在世~都在寻着自己安身立命的标准~
  •     漫溢的神经质的浪漫色彩。
  •     终于看完了,丧到极致后,叙事手法让那种挥之不去的情绪表现得淋漓尽致。流亡者,边缘者,被允诺在夜里醒来却见不到星光的人们,浮萍一样,飘过这个世界。
  •     有一篇印象深刻:一大堆诡异的数字和拙劣的诗作
  •     与平时 晚饭饭桌上 我爸告诉我妈一件事的方式 差不多
  •     看来最耐得住寂寞的思想者们,也驯服不了自己心。 生命很伟大,却也极其可怕。
  •     在先锋书店找到他,在飞机上送给一个陌生的台湾女生
  •     啊……我讨厌这种极简主义式没有结尾的结尾!!!
  •     隐蔽的修辞范本,细腻精巧到炸裂。
  •     深谙只叙述 不描述这个道理 所以很多没有看懂 然而虽然看不懂 但 文字是好的
  •     大一时候看的,已经记不太清了,但封面印象深刻。
  •     [波拉尼奥叙事里的里的神秘抛却的返祖神话,在与历史的无限联系中找出各种可能,是充分寄托在未来里的一种神秘,获得一种理念--救赎,践合了本雅明的星云观点。]
  •     虽然是自己买的书,但没看的时候一直以为是科幻呢。。。
  •     喜欢那几个戛然而止的结局
  •     爽 到 ! (在1978的几天里波拉尼奥描述了《安东烈布鲁廖夫》好惊喜
  •     喜欢。和莫迪亚诺专写流亡之事一样,波拉尼奥也有孤独感。但他还有奋争的情绪。
  •     平静无波的笔触,孤独灿烂的夜晚
  •     “内容介于暴躁和痛苦之间,忠实地反映了我们这些人的真实面貌——不再年轻,开始接受理想破灭的事实。”
  •     我们不会停止阅读,即使每本书总有读完的时候,如同我们不会停止生活,即使死亡必然来临。/仅仅为了欣赏别人的不幸而消磨夜间的时光,我想这是欣赏别人同时又是自己的不幸。
  •     叙事手法太迷人了。很喜欢那篇征文比赛的小说(《圣西尼》)
  •     14个小故事构成的书。前面几乎都是失败者的故事,后面就有点乱七八糟了。读的时候总让我觉得是作者本人的经历,应该有很多当时拉美的历史影射吧,不过没看懂。目前觉得还可以,小人物或者说当时历史条件下边缘人物的故事?暂五星。
  •     我爱这本书,只因为我曾爱过一个叫「夜晚」的男孩儿。他指引我从书架上将这本书拿下来带回家。
  •     反正就是,失败了。
  •     越读越觉得好读。 近似流水化的记录模式,甚至有些琐碎和絮叨,穿插大量我不曾听闻的作家,甚至跳跃性思维。但读起来却觉得特别的有趣而吸引。舒心。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