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天不懂夜的黑

出版日期:2015-1
ISBN:978702010634X
作者:叶兆言
页数:140页

内容概要

叶兆言
1957年出生,南京人。1974年高中毕业,进工厂当过四年钳工。1978年考入南京大学中文系,1986年获得硕士学位。80年代初期开始文学创作,主要作品有三卷本短篇小说编年以及各种小说选本。另有长篇小说《一九三七年的爱情》、《花煞》、《别人的爱情》,《没有玻璃的花房》、《我们的心多么顽固》、《后裔》,散文集《流浪之夜》、《旧影秦淮》、《杂花生树》、《陈旧人物》等。

作者简介

叶兆言最新小说作品,首次出版
回忆诗意而又令人难堪的八十年代;激情燃烧的岁月后,绚烂终归平淡
这是一部反思80年代文学热的中篇小说。在当下,怀念80年代突然成为一个热潮,而且在怀念中还加入许多美化的感情,让80年代变得更加面目模糊。而叶兆言在怀念80年代的热潮中保持了冷静, 正如小说题目所写,“白天不懂夜的黑”,我们在远观80年代时,忽略了许多“黑”。他用小说这样的形式来表达了自己对80年代的思考,尤其是表达了当时文学热的思考。
通过小说,我们惊讶地发现,在80年代文学热的背后,仍然是一套意识形态的机制在起作用,文学热潮的产生都是基于政治需要而兴,伤痕文学是基于控诉文革的需要,改革文学是基于建设四化的需要,它们都还未真正摆脱思想束缚,还未真正达到自由写作的状态。而小说主人公林放,正是在这样的体制中从默默无闻到爆得大名,最终因无法适应导致迷失的典型。
作者借林放的经历也在反思80年代文学热的本质,它仍然是在体制内营造的计划经济式的热潮。文革中,林放发表成名作批判孔子的文章,因此改变了命运,从街道小厂借调到一所中学去教语文。而且对林放来说,“红极一时的新时期伤痕文学,其实就是文革中大批判文章的变种,是一脉相承,是一种以小说形式写成的对文化大革命的批判文章,而作者差不多是同一拨人,使用着同一种思维方式,在精神上有着割不断理还乱的联系。”同文革大批判文章一样,伤痕文学内在写作思路也是模式化的,林放是因为掌握了“文坛究竟需要什么,到底是缺什么”,懂得“讨好取巧”,才成功地发表了作品,而同为文学青年的“我”因为不了解而处处遭遇退稿。这种迎合政治需要的文学热潮反而为作家们带来改变命运的机遇,很多作家因此加入作协文联,有了稳定的工作;很多作家因此被领导慧眼识金得到提拔。80年代文学热,热的其实不是文学,而是文学背后带来的名声、地位、命运的改变。
小说作者更加重视在80年代文学热中的文人的思想状态,林放就是一个典型。文学也许天然具有类似“致幻剂”的作用,它让人自我膨胀、自以为是、处处显示优越感。在某杂志上发表了一篇作品而爆得大名的林放,自我突然膨胀,他夸夸其谈自以为是,他雄辩滔滔傲视群雄,在研究生考试的时候大放厥词傲慢地炫耀知识;在文学聚会活动中指点江山对老作家们嗤之以鼻,处处显示其内心自我膨胀的优越性;在“我”遭遇退稿的时候,他故意大声说话,以在众人面前显示其优越感……这样的性格也让他失去了加入文联、上研究生等等活得更好的“机会”。
自我膨胀、自以为是、处处显示优越感,这在文学热潮时或许会有一些致幻作用,但在文学热退潮之后只会显得可笑。在随后而来的文学热退潮、商品经济热潮来临的时候跌跌撞撞。林放因此成了一个以盗版不择手段为生的书商,他虽然在经济上成功一时,但在内心追求上最终堕落沉沦。
小说的写作技巧非常成熟,它从整个故事时间的中间段写起,借张跃、李明霞、绢子三个与林放之间的感情故事,将过去、现在勾连起来,将过去的林放、高峰时的林放、没落时的林放写的非常逼真。


 白天不懂夜的黑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这本书是叶兆言先生14年写的作品,15年出版的,算是很新的一本长篇了。书总共是八万来字,读的话也就是不到两个小时的事情,价格是23元,延续了《一号命令》坑人的价格。书的名字挺俗:白天不懂夜的黑,我很早就读过奥斯丁的一句话,异曲同工,但很有意思,而且不俗:世界上这一半人的快乐另一半人不懂。发散的想一下,估计这一半人的伤悲另一半人也不太懂。去年没读叶先生的书,前几天去图书馆打算借点书寒假看,心心念念想着一定要借一本他的书,颇有点弃妇思归的想法。叶先生的书,无论长篇还是短篇都很温吞,没有太大的起伏,像是前年读的《一九三七年的爱情》,要是换别人写这种大时代背景下的爱情,指不定写得多气壮山河呢,可叶先生写的倒好,读完没有因为两个人生死相隔觉得惋惜,也没有因为屠城的大背景觉得伤感,读完就读完了,只记住了丁问渔还有雨媛。这点和格非的中短篇还有点像,读这本书的时候就想起来去年读的《蒙娜丽莎的微笑》,里面收录的中篇和这本书的故事不管是时代背景还是写作风格在我看来像是一个人写出来似的。这本书的基调是在遥想“同学少年都不贱,五陵裘马自轻肥”(P88L11),虽然由于我最近的心情,对林放的感情纠葛投入了没来由的关注,但不能否认这是一本快六十岁的人回忆旧岁月的作品。林放自己说:“十有九输天下事,百无一可眼前人”(P98L3),可最后却要给娟子捐肾,故事情节和老套的电视剧一模一样。可能人老了之后都会婆婆妈妈,之前百无一可的人,现在摇身一变却成了眼前人。躲在别墅区里给人家看门护院的两个人喂鸡养狗种菜,在我这个年轻人看来,却比李明霞当年决绝地拉着儿子站在楼顶,还要可怜。说不定我慢慢老了就不这么想了,谁知道呢。反正,书是很好看,但那股老人味我却不喜欢。
  •     这是一部反思80年代文学热的中篇小说。在当下,怀念80年代突然成为一个热潮,而且在怀念中还加入许多美化的感情,让80年代变得更加面目模糊。而叶兆言在怀念80年代的热潮中保持了冷静, 正如小说题目所写,“白天不懂夜的黑”,我们在远观80年代时,忽略了许多“黑”。他用小说这样的形式来表达了自己对80年代的思考,尤其是表达了当时文学热的思考。通过小说,我们惊讶地发现,在80年代文学热的背后,仍然是一套意识形态的机制在起作用,文学热潮的产生都是基于政治需要而兴,伤痕文学是基于控诉文革的需要,改革文学是基于建设四化的需要,它们都还未真正摆脱思想束缚,还未真正达到自由写作的状态。而小说主人公林放,正是在这样的体制中从默默无闻到爆得大名,最终因无法适应导致迷失的典型。作者借林放的经历也在反思80年代文学热的本质,它仍然是在体制内营造的计划经济式的热潮。文革中,林放发表成名作批判孔子的文章,因此改变了命运,从街道小厂借调到一所中学去教语文。而且对林放来说,“红极一时的新时期伤痕文学,其实就是文革中大批判文章的变种,是一脉相承,是一种以小说形式写成的对文化大革命的批判文章,而作者差不多是同一拨人,使用着同一种思维方式,在精神上有着割不断理还乱的联系。”同文革大批判文章一样,伤痕文学内在写作思路也是模式化的,林放是因为掌握了“文坛究竟需要什么,到底是缺什么”,懂得“讨好取巧”,才成功地发表了作品,而同为文学青年的“我”因为不了解而处处遭遇退稿。这种迎合政治需要的文学热潮反而为作家们带来改变命运的机遇,很多作家因此加入作协文联,有了稳定的工作;很多作家因此被领导慧眼识金得到提拔。80年代文学热,热的其实不是文学,而是文学背后带来的名声、地位、命运的改变。小说作者更加重视在80年代文学热中的文人的思想状态,林放就是一个典型。文学也许天然具有类似“致幻剂”的作用,它让人自我膨胀、自以为是、处处显示优越感。在某杂志上发表了一篇作品而爆得大名的林放,自我突然膨胀,他夸夸其谈自以为是,他雄辩滔滔傲视群雄,在研究生考试的时候大放厥词傲慢地炫耀知识;在文学聚会活动中指点江山对老作家们嗤之以鼻,处处显示其内心自我膨胀的优越性;在“我”遭遇退稿的时候,他故意大声说话,以在众人面前显示其优越感……这样的性格也让他失去了加入文联、上研究生等等活得更好的“机会”。自我膨胀、自以为是、处处显示优越感,这在文学热潮时或许会有一些致幻作用,但在文学热退潮之后只会显得可笑。在随后而来的文学热退潮、商品经济热潮来临的时候跌跌撞撞。林放因此成了一个以盗版不择手段为生的书商,他虽然在经济上成功一时,但在内心追求上最终堕落沉沦。小说的写作技巧非常成熟,它从整个故事时间的中间段写起,借张跃、李明霞、绢子三个与林放之间的感情故事,将过去、现在勾连起来,将过去的林放、高峰时的林放、没落时的林放写的非常逼真。

精彩短评 (总计9条)

  •     時代記憶(六零七零八零)是某種尤為神秘的存在,藉此可以煽起一代人的集體感懷,可以標榜看輕前後輩的姿態與資本,可以折射出後無感同身受之來者的時代創傷。文學是謎,傷痕文學更是謎中謎。太久沒讀中國作家寫的故事,囫圇吞棗讀得飄飄然,連同林放謎一般的命運擱在了半空中。倒是讀到“懸殊太大”時猛地醒了過來。
  •     想要在一代人中異軍突起,除了拿結果去驗證,其他的都是虛無。但每代人都會有這樣的人群,畢竟人在你自己手中,選擇怎樣的活法是每個人的權利。
  •     挺好的
  •     书里的林放是我在百科里查到的林放吧。
  •     好久没有完完整整看完一本小说了 感触是 这本书看过的人很少 以及 书名和内容没有什么关系 记住了一个人 林放 然后也知道了 作家不好当
  •     本质上是文学产物的人,到最后能放下的太少,觉醒的太多,没有办法活得轻松。沉重却也找不到处于,于是一直苦闷。高调下也不过是为了掩饰苦闷。文学亦即化为苦闷的象征。
  •     八十年代,文学是泡妞神器,如今文学又是什么
  •     红红火火恍恍惚惚,就像那个时代背景下的爆款,顶到首页不过两天就被时间迅速掩埋。
  •     平平,老叶这几年不知道怎么了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