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梦之乡

出版日期:2016-8
ISBN:9787533945786
作者:陈丹燕
页数:288页

内容概要

陈丹燕是当代都市文化的代言人,她也是中国作家中第一个走出国门的背包客。1990年至今,旅行地域很广。她边走边写20余年,坚持着作为一个背包客的随性洒脱,珍惜旅途中每一个冥冥的际遇;她也坚持着作为一个职业作家对历史与现实、时间永恒等问题应有的思虑与考量,这些文字是一位痴迷行走的作家呈现给读者的真正的旅行文学。陈丹燕代表作有《上海的风花雪月》《慢船去中国》《我的旅行哲学》等,她的作品获多种国际文学奖项。

书籍目录

第一章 穷而性感之所 /1
一、贝尔格莱德:凌晨/4
二、三座铜像/14
三、贝尔格莱德:穷而性感/30
四、“三月,轰炸开始了。”/46
五、他只描写地狱,忘记了天堂。/59
第二章 捕梦之乡 /67
第三章 斯特凡 /95
一、那些摩拉瓦河谷的修道院/98
修道院补遗 :摩拉瓦河谷的湿壁画世界/108
二、斯特凡也在墙上/122
三、要塞里的青铜像/143
四、阿德里安堡/151
第四章 伊斯坦布尔秘境 /163
一、佩拉宫酒店/165
二、宗教交织之地/175
拜占庭精神遗泽 :伊斯坦布尔的基督教堂 /178
和煦洁净的奥斯曼气息 :伊斯坦布尔的清真寺 /194
哈扎尔的秘密 :伊斯坦布尔的犹太教/213
第五章 时不我与的哀愁/235
一、拜占庭之前的世界/241
二、“佩特库坦和卡莉娜的故事”书影/256
三、希腊化城市露天剧场废墟/262
结语:一个欧洲小说的爱好者 :伟大梦想与实践/269
致谢辞/275
译名对照表/286

作者简介

《捕梦之乡——<哈扎尔辞典>地理阅读》是陈丹燕旅行汇系列作品,陈丹燕的地理阅读带来了与以往不同的旅行和阅读模式。因着对小说《哈扎尔辞典》的喜爱,陈丹燕带上小说前往作者帕维奇的故乡塞尔维亚,从那里找寻和重获文本里或虚构或真实的时间与空间的痕迹,用陈丹燕自己的话说“带着自己 的身体走进小说环境里,这样的阅读总是激起读者心中奇异的梦幻感。而将自己的身体带到贝尔格莱德,带到作者的家里,来到小说最初出发的源头——作者的床上、枕上、笔记本边上,短暂占有这些私人领地,一个读者疯狂的梦想实现了。”
当陈丹燕踏上这个静谧宗教与喧嚣炮火交织的异域世界,对历史与现实的思考指引着这位东方作家的旅行,而那些遗落在小说《哈扎尔辞典》里的蛛丝马迹也开始在现实世界的真实中一一显露。
作者循着小说的阅读脉络回溯了伊斯兰教的静谧精致、东正教的严肃幽远,以至多神教时代古希腊式的原始优雅……而脚步踏遍了巴尔干和小亚细亚的大片地区,最后她发现,在这条历史-地理脉络上,不管是在起点还是终点,她始终徜徉在帕维奇的“捕梦之乡”之中。作为一个读者来说,能够带上自己喜爱的一本书,前往一片与这本书互为匹配的土地,享受阅读和旅行带来的喜悦感动抑或是寂寞忧伤,是一种幸运。陈丹燕与她的读者分享了这份幸运。
这本书紧紧贴合了当下的“塞尔维亚热”“土耳其热”,同时又跳脱出一般旅行书的模式,融入作者自己的深刻思考,捧书阅读时可以感受到作者在旅途中与世界、历史、文学真挚的感情交流,而放下书便难以按捺跟随文字行路远方的激动和渴望,如果想看看这个静谧宗教与喧嚣炮火交织的异域世界,一定绕不开陈丹燕的《捕梦之乡》。


 捕梦之乡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哈扎尔辞典》是塞尔维亚作家米洛拉德·帕维奇创作的一部著名小说,全书充满了神秘色彩,将现实与梦幻交织在一起,呈现出扑朔迷离的气息。出于对《哈扎尔辞典》这部奇书的喜爱,作家陈丹燕来到了巴尔干半岛,来到塞尔维亚,她要循着《哈扎尔辞典》中的地理和历史脉络在这些地方进行一场身与心皆与小说相融的旅行。当然,陈丹燕的这次旅行目的很纯粹也很直接,她是要把阅读《哈扎尔辞典》时这本书带给自己的梦幻感受在现实生活中也经历一遍。当静谧遇见喧嚣,当现实碰撞梦想,陈丹燕将她的这场阅读之旅中的见闻感受凝结成一本书,叫做《捕梦之乡》。她笔下的巴尔干半岛,是一个饱经战火蹂躏的地方,但这里并没有处处充斥着戾气,反而自有一种宁静包容的气质。在陈丹燕的笔下,既能见到人流涌动的街头洋溢着的热闹喧嚣,也能见出清真寺、修道院、大教堂等宗教场所传递出的淡泊宁静。我们跟随者她的脚步、她的文字以及细腻的心思踟躇于凌晨或夜晚的咖啡馆或者修道院,热闹的世俗生活与清净的宗教体验完美地融合在一处。这是一个宗教气息浓厚的地方。不同的宗教信仰在这里得到了宽容对待。因而,我们才有幸在陈丹燕分享给读者的图片和文字中领略到不同国度、不同文化、不同信仰中所蕴含的美。除了美感,还有对社会生活以及个体生命的觉察和省思。但如果缺少了作者本人的思考与感受,那么这本书便只不过是一本历史文化、地理知识的汇编,正是因为陈丹燕将自己的思考、感悟和情感与眼下的事物情境等交融得如此天衣无缝,我们才心甘情愿地跟随着她的在巴尔干半岛上走一遭。正如她自己所说,“道路粘在自己的鞋上”,她顺从着自己的感觉,走在漫漫长路上,而我们也只管跟着她的足迹将那些文明古迹一一揽遍就好。且看她将我们带入了布尔萨的大清真寺,又把我们引领到帕加马的古露天剧场。一路上,俗世与出世纠缠,天国与人间混淆,历史与当下相融,梦幻与现实相即不离。在这里,陈丹燕的身份是二重的。她既是一位作者,把自己的旅途见闻感受分享给大家,同时,她还是一位读者,是带着对帕维奇的崇敬和《哈扎尔辞典》的喜爱踏上这趟旅途的。这种身份的二重性,使得她在分享旅行见闻感受的同时,也把《哈扎尔辞典》的文化属性分享给大家。一方面,她循着捕梦人的足迹行走,另一方面她又用自己的足迹影响着读者。而我们这些捧着书阅读的人呢,则被陈丹燕和帕维奇这双重力量所影响,沉浸在梦境与现实之中,虽在一两天的时间里便可读完全书,却仍旧是把心思留在了那些文字里,久久未得出离。一本书,能够带给我们的不仅是心灵的滋养、眼界的开阔和思想的成熟,更能够使一个人的生命无限延展并丰富起来。比如《哈扎尔辞典》。因为它的存在,陈丹燕完成了一次捕梦之旅,而我们也得以在她的文字里徜徉许久,如亲眼目睹一般地看到了一场诚挚纯粹的旅行,看到了另一个世界里的风云变幻。这样的旅行不再是纯个人的生活体验,而是一个读书人向伟大文明和人类文化的虔诚礼敬。
  •     在日渐商品化、景点化的旅行日程里,我们怎样才能收获一份独一无二的旅行体验?这样的要求放在过去似乎并不难,苏轼有《赤壁赋》,柳宗元有《小石潭记》,也都是乘兴而来,尽兴而归,融化了满腔的情绪,在字里行间蔓延开来。但是如今却越发难了,旅行手册代替了游记,那些诗一样空灵优雅的文字被图片代替,旅行者如同一台台摄像机,目光所到之处,即是笔端最赤裸直接的内容,唯有再进一步的深意,却是淡了,散了,没了。陈丹燕的《捕梦之乡》却是让人看到了关于旅行的另一种可能——由一本《哈扎尔辞典》引起的一次次地理阅读:从穷而性感的贝尔格莱德到热闹非凡的伊斯坦布尔,陈丹燕用了四年的时间,追寻着《哈扎尔辞典》的作者帕维奇的脚步,从他捕梦一生的卧室,尾随到作品中出现的场所原型佩拉宫酒店。在这期间,她一遍又一遍地重读《哈扎尔辞典》,变换着不同的方位,如同哈利•波特站在九又四分之三的火车站台旁,只要一个跨步,就能从现实进入到一个崭新的魔法世界一样,陈丹燕在书境与人境之间徘徊不定,读者与行者的身份沉沉浮浮,沉淀着收获的喜悦。在了解了这些背后的历史、宗教、时代背景,在与如今出现生活在那儿的人交谈以后,小说中看似遥不可及甚至匪夷所思的零碎片段,似乎也都有了真实存在过的痕迹,比如在探访伊斯坦布尔的时候,陈丹燕在和一个小店老板的谈话中,发现小说中的哈扎尔人并非是空穴来风,哈扎尔人也确实拥有着一本从七世纪就流传下来的辞典,名叫《托拉》,里面承载的是满满的文化与希望。想象一下,曾经的帕维奇,可能也就是身处在这样一所不知名的小店铺内,氤氲在烟雾中昏暗的光线,伊斯坦布尔的深处,倾听着关于这个民族神秘的过往。穿越了几百年的时光重合,一切就这般不期而遇,那是多么奇妙的经历啊!即便是并未亲身经历的我,就这样想一想,都有种莫名的感动,更何况是甚至实现了躺在偶像帕维奇的床上看书睡觉的愿望的陈丹燕呢?那种让人几乎要溺毙其中的快乐,恐怕是语言无法描绘的。陈丹燕在书中说道:“依傍着小说里的价值观与世界观,一个读者能对一方陌生的地理产生探寻的好奇,计划自己漫长的旅行,有能力提出问题,并慢慢找到答案。在这样的旅行中,大地与书本彼此映照,互为密码。终究在一个读者的心中留下意味深长的痕迹。”关于《哈扎尔辞典》,陈丹燕显然交给了自己一份满意的答卷。在书境与人境之间,太多的条件束缚,我们只能选择两者的割离,于是也因此分离了人生的沉重与轻盈。但也许事实并不应该是这样,无论是阅读还是旅行,它们都应该包含着一定的咖啡味,在苦与香中回环往复,彼此融合,最终留下意味深长又浓墨重彩的一笔。
  •     九十年代初,陈丹燕老师就开始频繁的涉足域外土地。从2014年2月到刚刚过去的2016年的8月,短短两年半的时间,陈老师一共出版了7本有关旅行的书籍,每一本精心设计的封面都散发着珍贵而独特的异域气息,令人心驰神往。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不仅仅带来了物质上的巨大飞跃,更为重要的是,它颠覆了国人根深蒂固的旧有观念,想要一探外面大千世界的渴望开始在一些群体的意识中萌生。“想去世界看看”并不是一个太新鲜的话题。就像陈丹燕老师在这本《捕梦之乡》最后的致谢辞中说的那样,她感谢我们伟大的祖国:“如果没有她数十年经济的高速增长,没有她如今作为海外游客输出国世界第一,有着强大的旅游消费能力,我想也不会有我这样疯狂而梦幻的旅行。”其实,她更应该感谢她自己。一直以来,很多人并不是能够很清晰的区分“旅游”和“旅行”这两组概念。“旅游”更多的是一种走马观花的“游览”状态,而“旅行”的内涵似乎要深刻一些,它将旅游的概念包蕴其中,并且囊括了“深度行走”的方式。陈老师的《捕梦之乡》从某种程度上应和了时下日趋兴盛的旅游业的现实,以一本《哈扎尔辞典》引领读者走入神秘而瑰丽的塞尔维亚和土耳其,用历史的眼光打量在炮火夹缝中生存的塞尔维亚民族和混杂多元的土耳其文化景观,她的旅行,可谓是一场历史化的漫游与文学化旅行的互文。陈老师在童年时代就开始广泛涉猎欧洲长篇小说,经年累月的阅读积累,欧洲人文思想的反复浸润,让陈老师的文字携带着一种优雅、诗意、内省、清澈的质感,然而她的旅行札记又并不是空洞华丽的对某个地点的溢美之词的堆砌,而是基于一种深刻了解自己所旅行的国家的历史沿革和对当地文化的深切关注,这也是她的这本精美的旅行笔记一个最引人入胜的地方。在塞尔维亚的贝尔格莱德,她从贝尔格莱德宁静的凌晨公交车站写起,这是一个不太会有人注意的时间点,然而正是在这一天将欲明的凌晨时分的宁静,陈老师依稀看到了曾经被轰炸过40次的这个城市的动荡年代,宁静与酷烈形成鲜明的对比,最令人感到历史的诡异之处的是——在世界各地都在纪念第一次世界大战一百年时,只有在一家塞尔维亚最古老的书店,用谋求南斯拉夫独立和统一的年轻刺客(普林西普)的肖像海报来纪念这场战争。陈老师说:“一种遗世独立但渊源深厚的是非观荡漾在贝尔格莱德。”其实,这何尝不是一种坚定而又无畏的民族信仰呢?在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作者驻足于充满古老民族余韵的基督教堂和清真寺,在瑰丽复杂的壁画前流连忘返,作者穿透千年的时光,仿佛与耶稣和圣母进行着无声的对话,因为她能够理解那些基督徒们脸上的悲悯与忧戚,这种感受,不敏锐的心灵无法体会。这终究是一场沿着《哈扎尔辞典》的文字且走且停的寻访过程,每一章节的篇首都以《哈扎尔辞典》里的精彩语句作引子。《捕梦之乡》——作者来到了《哈扎尔辞典》的作者帕维奇的家中,在一种“姜黄色的昏昏欲睡中”,躺在帕维奇深蓝色的床罩上,体会作者帕维奇写作时将梦境与现实打通的奇妙境界、作了一场关于文学、历史与行走的美梦。这是塞族作者帕维奇捕捉各种五光十色的梦境的地方,这也是现代中国女作家通过慵懒而无心的方式与已逝作家在潜意识里的交流与碰撞。没有迸溅的火花,然而一种潜入骨髓和灵魂的默契灌注到读者的体内。“原来,这间大小适中的卧室才是帕维奇的捕梦之乡,而不是那张巴洛克书桌,也不是那带有一小块被椅轮磨烂了地板的书房。”历史与现实在作家帕维奇的笔下交汇为静默时刻的梦境之乡。兜兜转转一大圈,我们磨破鞋底,踏遍万水千山寻找的所在最终化为时空中静态而适中的一间居室。是否旅行的意义就是回到生活的源头?远走他乡不如自己家中一顿酣畅的好梦?那些炮火裹挟中的断壁残垣,那些诉说着无声往事的宗教圣殿,是那样的欲说还休,长长久久。作者在历史与现实的回廊中日复一日的行走,记录那些文学作品笔下的城市与命运、文化与迁徙。在这一刻,作家不仅仅感到与塞族作家帕维奇的心心相印,她也同样进入了其他外国作家的内心世界,与他们共同分享行走在世界上的意义。

精彩短评 (总计24条)

  •     绝对好书一枚。作者应该是第一位深入塞尔维亚、土耳其,了解《哈扎尔辞典》那些貌似神秘、但确有历史和现实依据的神奇故事。特别是在伊斯坦布尔的加拉塔塔附近发现依然活在世间的哈扎尔人的活生生的后裔,东正教、犹太教、伊斯兰教——三大宗教交汇之地的文明遗留,完全是给你打开了一个如梦如幻的世界。
  •     打开了我的视野,拓宽了我的思想,滋养了我的心灵,安抚了我的灵魂。
  •     没读先来个五星!
  •     陈老师的游记简直是我理想中的旅行模样,带着思考探访陌生的土地,把旅行当作学习的过程,才是真正有所得啊。但愿有生之年,也可以做到。
  •     有些书是能够改变你对旅行的思考和方式的,这本书就是,原来还有一种这样的旅行方式,追随和探寻作品和作家本身,也是自我解读的一种方式。
  •     前半部塞尔维亚部分比较充实,后半部土耳其就比较空虚了。不知道是和背景知识量相关,还是作者的语言组织方式。
  •     读过 十遍吧
  •     大一看哈扎尔词典简直云里雾里,陈老师的解读方式很有趣
  •     签售——3.5
  •     相比《驰想日》而言,这本书里大量的历史、地理、宗教概念对读者的要求太高了,很容易走神,也很难产生共鸣。
  •     都不好意思分享到广播,因为只看了图片。看了没多少文字,但可以笃定地说,这是一本很厚重的游记,里面有很多文化、历史的知识。只是自己一向来读不进去游记的文字,再加上历史的枯燥感,但是推荐大家去读。
  •     非常有历史积淀感的一部旅行随笔
  •     文字和图片,都是超一流的梦想盛宴。 因为这本书,和这本书之外的梦想的实践,作者陈丹燕被塞尔维亚官方任命为“塞尔维亚旅游形象大师”,这也是世界上第一个以作家身份赢得此项殊荣的“旅游形象大使”。
  •     只能说什么鬼!
  •     “若是诚挚无邪的旅行,总会遇到一些奇妙的联接,如下跳棋般轻盈不可预见。” “我相信旅途中会与冥冥中早已决定了的过程相逢:该遇到的人,该去到的地方,总会慢慢显现出来,就像房梁交汇处的木头榫头。时间与空间都契合的时候,啪的一声,旅行者就与自己命中注定的相遇严丝密缝地对上了榫头。” “一个人要顺从总是粘上鞋底的漫漫长路,要只管往前走。” 或许我不大可能真的去看哈扎尔词典。但留给我强烈的色彩感情,是忘不掉了。看了陈丹燕的这本书,才觉得,我之前打分打得都太轻率了。如果你也喜欢时不时得躲到书里,电影里,声音里或自己的想象里,力荐此书。强烈的个人气息。不愧是我最爱的中国女作家。
  •     消费作家帕维奇的一本游记,身为帕维奇脑残粉的我,上当了!里面的内容简直不忍心看,强行赋比兴、满篇形容词……很像七八年前我给某些杂志写的傻逼专栏,甚至似乎比我当年还烂。浪费时间、浪费睡眠……
  •     写文明
  •     第一部签售的书,去签售会前连陈丹燕是谁都不知道,主要冲着两个词去的:地理阅读和哈扎尔辞典。要论这本书好不好呢,总有种一言难尽的感觉,说不上好,也没什么错。但看完之后,更强烈地希望阅读哈扎尔辞典,这样说来,这本书就是有价值的了。
  •     地理阅读,从巴尔干到土耳其,没读过哈扎尔词典,好多都没能领悟。
  •     一如既往。
  •     应当对照《哈扎尔辞典》再读一遍。
  •     我想画出礼拜五和礼拜六之间的夜色。穿鞋的人不要自吹自擂,脱鞋的人也一样。
  •     认识了塞尔维亚
  •     讲真,以前对陈老师的书只是喜爱,觉得非常亲切,但这本足以让我敬佩,非常具有开拓思维的意义,对陈老师的人文旅行也更加欣赏了,那不再只有情怀,而是真的从无知到懵懂到震撼的探索过程。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