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兵军

出版社:漓江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1
ISBN:9787540768850
作者:伊萨克·巴别尔
页数:192页

内容概要

伊萨克·巴别尔(Исаа́к Ба́бель, 1894-1940),犹太裔俄罗斯作家,代表作为短篇小说集《敖德萨故事》、《骑兵军》等。

书籍目录

自传
泅渡兹勃鲁契河
诺沃格拉德的天主教堂
家书
战马后备处主任
潘·阿波廖克
意大利的太阳
基大利
我的第一只鹅
拉比
通往布罗德之路
机枪车学
多尔古绍夫之死
二旅旅长
萨什卡·基督
马特韦·罗季奥内奇·巴甫利钦柯传略
科齐纳的墓葬地
普里绍帕
一匹马的故事
政委康金
小城别列斯捷奇科


阿弗尼卡·比达
在圣瓦伦廷教堂
骑兵连长特隆诺夫
两个叫伊凡的人
《一匹马的故事》续篇
寡妇
札莫希奇市
叛变
契斯尼基村
战斗之后
歌谣
拉比之子
千里马

作者简介

1920年,巴别尔他以战地记者的身份,跟随布琼尼统帅的苏维埃红军第一骑兵军进攻波兰。战争历时三个月。巴别尔目击了欧洲历史上,也是人类历史上最后一次大规模的空前惨烈的骑兵会战。1923年至1924年,他根据这次征战,陆续创作了三十多篇短小精悍的文章,有战地速写,也有军旅故事,这就是《骑兵军》。这曲曾经震撼过世界、畅销欧美的苏波战争的绝唱,既是一个带眼镜的犹太书生有关文明与暴力、征服与反抗的记录,也是一部霸气十足、豪气冲天、剽悍粗犷的哥萨克骑兵将士的列传。


 骑兵军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6条)

  •       第一次读伊萨克·巴别尔的书,非常幸运的是这本书还是其代表作短篇小说集《骑兵军》。在读这本书的时候,巴别尔简练的手笔的确是很少见到的。就像译者在序里说的那样:他的作品洗练、简洁,没有浮泛之笔,寥寥数句变勾勒出了一个形神兼备的人物,塑造出了一个鲜明的性格。这种简洁、洗练的写作方式也正是巴别尔的写作风格。对于现在大部分书籍来说,都是运用一些貌似富含哲理的语句来装点文章,缺少的就是像巴别尔,这样简练的描述和富有力度的行文风格。  在阅读《骑兵军》的是时候,第一篇“泅渡兹勃鲁契河”中的环境描写就吸引了我,不免多读了几遍:我们四周的田野里,盛开着丝红色的罂粟花,下午的熏风拂弄着日渐黄熟的黑麦,荞麦则宛若处子,伫立天陲,······。一副如此美丽的风景,怎么会不让感到生活的惬意,让人对战争中唯有的一处和平环境感到迷恋呢。巴别尔在描绘着寂静的美景之后,笔锋一转转而叙述战争的残酷。前面是让人喜爱的美景,后面是战争留下来的血腥之味以及战马尸体的腐臭;两者形成了极其鲜明的对比。从视角引领到内心的感悟,不得不让人佩服巴别尔。  其实在读这本书的时候,因为对巴别尔并不了解,就查阅了一些有关巴别尔和《骑兵军》这本书的一些信息,所以在前面我才会说非常幸运地读到他的代表作《骑兵军》,在阅读的时候也是有意地注意了书中“我的第一只鹅”这一篇。对“六师师长萨维茨基”的描写,再一次显示了他刻画人物的洗练与简洁。尤其在描写鹅的那一段,我想读过这一段的人都会有一种让人抑制不了的愤怒。“有一只端庄正在院场里一边踱着方步,一遍安详地梳理着羽毛。我一个箭步窜上前去,把鹅踩倒在地······”战争把士兵都变成了杀戮的恶魔,他们对生命的践踏怎不让人发指。巴别尔越是淋漓尽致地描绘这样的画面,也越是表现出他对战争的憎恨,对和平的渴望。  每个环境都为我们造就不同的伟人,我们在拜读他们的文学作品时,站在他们的角度去品味他们的文字,收获的或许更多。《骑兵军》一部再现历史的小说,足以让你感受到,曾经的那个时期,那段故事和那段情感。  
  •     我在读巴伊萨克•巴别尔的作品时,常常有想要落泪的感觉。为了他的作品,也为了他的一生。这部《骑兵军》,曾被列为禁书。但是,越久藏的酒就越香浓,重新出版后的《骑兵军》赢得了全世界的仰慕,为这位年仅四十七岁的作家,为这位在临死的时候还在哀求刽子手:我是被冤枉的,我只求你让我把这篇作品写完。为这样一位有良知,滴血一般地爱文字的作家。为他那连海明威也要敬佩地说:看了伊萨克•巴别尔的作品,我应该还能再凝练些的感慨和叹服。为了这个连高尔基都在军方的质疑下为他辩护的——伊萨克•埃玛努依洛维奇•巴别尔。为他那升华的精神,为他那如神的妙笔,怎能不让人为其献上一个崇敬的鞠躬礼。从他的第一篇《泅渡淄勃鲁契河》里那位要求波兰人不要在他的女儿面前杀掉他的父亲,那位不顾一切地保护父亲尸体不被大兵梦中踢到的孕妇,那声放开嗓门,声震屋子的哀怨和痛恨“在这个世界上,你们还能在哪儿找到像我爹这样的父亲……”。这样短短的一个小篇幅,其中还被一大段的空间环境描写占据了三分之一,只是区区几句话,所包含的意思已经超越了现在很多的大部头地作品,而其中的滋味,也足以让人回味不已,他的每句话都是必不可缺,每一个字都不能再节省,这样一个小小的篇幅,一个战争的大场面,一个大兵与受难的犹太人一家遭遇的冲突,一段让人不忍目睹的惨剧,和孕妇的那一声呐喊。已经把这一场残酷的战争描写的淋漓尽致。可是,这不过是1200多字短篇小说,怎么可以蕴藏了那么多的信息和情感。而这也只是众篇幅里的第一篇而已。并不是他最著名的《我的第一只鹅》,也不是很多人都可以背诵的《盐》。他众多的篇幅勾勒出整个战争,就好像是被剪成一块块的梵高的画,他们都是独自成体,又都可以游离于篇外,相互渗透,渲染。又像是被硝烟熏染的破烂旗帜,在血渍和哀痛中被泪打湿,任是只有黑白的风如何摇动,也不能展开摇曳的悲哀。这部聚集了战争的片段的合集,给我的意识状态,无法用语言表述,只有那么一种莫名的、抽象的感觉。这很像是醉后的哭泣,是从心底里泛滥出来的伤痛。但是,醒后就遍寻不见。伊萨克•巴别尔,短短的生命里,用他的热诚和生命留下了为数不多的文章。一个在被判处死刑的时刻,还在哀求完成自己作品的伟大作家,怎么不让人尊敬。这个47岁的人儿啊!真是让人感到伤心——和他的这部《骑兵军》里的战争中人性的哀痛一样。
  •     最喜欢篇章是《我的第一只鹅》和《家书》,那些血淋淋的文字奇妙地展示给我们一个个鲜活难忍的暴虐而熟悉的人物形象,我们似曾见过仿佛周遭还有具备那些心态的人物。巴别尔的功力就是这样逼真地留住了历史留住了我们曾经狂热却罪恶的年月,让硝烟过后的人们可以从他的文字中寻觅历史的遗憾人性的丑恶以及普通人成为帮凶的蛛丝马迹。

精彩短评 (总计41条)

  •     藏书
  •     kindle的版本不全,很真实很残忍。我懂得真的太少了。
  •     痛快
  •     看俄国文学最大的障碍就是人名 而我和这本书之间还有一道巨大的鸿沟 那就是关于这场战争的历史
  •     文笔的确是洗练炽热。由于对大背景不了解,觉得各篇过于片段化,挺无趣
  •     前哨战,前哨战。。
  •     一本一本读上学期讲座上卢叔的推荐。。
  •     看过静静的顿河后,再看这部作品,感觉不是很强烈
  •     顿时其他所谓名家作品都相形失色。
  •     很奇特,很完美。荒原上一颗嶙峋的头颅,夕照像死神一样在他的发梢上空流淌出一道血痕。“……黑夜像光环那样环绕着他。洁净的夜风孜孜不倦地展着歌喉,悦耳地撩拂着人们的心灵。星星在黑沉沉的夜空中浮游,好似订婚的戒指,纷纷向列夫卡飘落下来,掉入他满头的乱发之中,旋即一一熄灭。”
  •     对外国历史知识了解实在太差,致小说看得云里雾里。《家书》这一篇真真看到了文革的影子,荒唐和沉重。
  •     像流星划破天空,像快刀抹断脖子。
  •     或许是翻译的原因,许多地方,读起来感到很别扭。读后,改变了我以往对苏联军队的美好印象。不过,也许这才是活生生的人嘛!那篇被博尔赫斯赞扬过的《盐》,的确很震撼人心!
  •     香菇。
  •     巴别尔用朴实无华的精练文字淋漓尽致的诠释了触目惊心的战争残酷,以及被摧残的生活,被扭曲的人性。
  •     正如卡佛觉得自己读不了巴别尔一样,有的章节我也读不下去,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其叙述的人物所处的背景让他们的行动难以理会,一部分原因在于苏联人冗长的破名字。艺考那年,一位师哥让我读巴别尔,说可以跟着他的文风走,但两年后再读,可以判断当年师哥看走眼了。骑兵军的厉害之处在于巴别尔作为战争懦夫对于战争疯狂血腥的揭露,大多情况的奇闻异事在他的叙述中充满神迹,一部分原因是他们需要这些神迹,就像骑兵军需要骑兵日报一样,一部分原因是巴别尔的一小部分懦弱转化成了他的奇思妙想。他想喝茶,他想睡个好觉。
  •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巴别尔写得兼具凌厉与优美,迅雷般的叙事与绵密、奇崛、丰沛的状景相得益彰(怎么做到的!),达到一种高度陌生化的共情。新仇旧恨,扬鞭催马,世界在哥萨克人的马背上,苦难如此滚滚来去,甚至让人感到如此一骑绝尘。见长评。
  •     很想镇定地阅读,但最终还是看得心惊肉跳。心惊肉跳里的诗意。这种感觉,以前看鲁尔福《燃烧的原野》有过,看奥康纳那篇《好人难寻》也有过。这本更甚。有些东西的出现,就是能让一切顿然失色。
  •     这可不是泽北,这是乔丹!
  •     战争的描写总是非常精彩。战争戴着重生的口罩,却避不开尸体腐烂的气味。对于士兵复杂人性的描写,是非常真实的,比如作为骑兵营中书袋子的我为了融入士兵,掐死了寄住家的唯一的鹅,还对那个老婆婆拳打脚踢,在这之后,他内心染上了血。只想为质朴的受苦的众生唱一首悲歌。
  •     特别的独一无二的阅读体验。奇趣的比喻,绝妙的语言。有些历史并不太了解。联想到作者被处决前说的:“我只请求一件事,让我完成我的作品。”太让人唏嘘惋惜了。
  •     虽是短篇的形式,却有着长篇的建构,一个个故事和故事里的人前后对照、彼此呼应。巴别尔洗练却鲜活地重塑了战争状态下的众生相,军官、士兵、农民,生理上的饥饿与心理上的扭曲,以及在种种极端情境之下,对和睦与幸福的渴求,“在我醒着的时候得不到满足,于是我做梦,在梦中得到这一切”。巴别尔很擅用比喻,戴骢的译文很优美,“我们迎着落日走去。夕照似沸腾的河流,沿着如同绣巾一般的农田滚滚前去。宁静透出玫瑰红的色彩,大地横卧在那里,活像猫的背脊,覆盖着闪闪发亮的庄稼的绒毛。”
  •     文笔不错
  •     阅读感受太棒了
  •     本书写的是布琼尼的骑兵军在进攻华沙前后由胜转败的各种战地见闻,作者是红军报的犹太人编辑,通过冷静和自然的描写了战争中的各种残酷,杀降,杀平民,亲人之间的杀戮,收刮财物,为了小利益的各种碾压,军队中的军妓现象等等,难怪作者后来斯大林被清洗。战争能把人性最恶的一面展现出来,这话不假。
  •     战地日记般的
  •     很多人喜欢这本书,我也买来读读。《盐》写的确实不错。
  •     炽烈,明丽,纯净如诗的评价应该说是恰如其分的,对国内战争时期历史的真实写照也极具感染力。值得一看。
  •     确实很精炼,也很有回味
  •     真实自有万钧之力
  •     lof上的鸦太太推荐的,这种写实主义的书真对我胃口,读的时候一直在写笔记,非常喜欢了。
  •     整体感觉特别奇特,虽说是严格的现实主义,文字间却总透露出幻象似的气息。 总的说,叙述语气和基调是冷静而克制的。 偏偏短小,很多篇之间又是相互关联的,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
  •     到人间 到人间才会明白生活和生命 也才会写出生活和生命。数年的颠沛流离 征战杀伐 凝聚成了巴别尔笔下不多说一句话,但也不少写一个字的繁杂的风景与诸多的故事。“他吐出了最后一口气,而我吸入了它。” 正如封面所写:洗练 炽烈 明净如诗
  •     賦死亡以詩意,“於是我從壁上拿下那把忠心耿耿的槍,從勞動者的土地上,從共和國的面容上洗去了這個恥辱”……通篇的情感表達是克制的,而這樣的“輕描淡寫”與世界約莫是格格不入的——因此,他作為祖國的“污點”被洗去,同樣也很難融入當下的教學語境。
  •     残酷的浪漫。像诗一样的句子,像屎一样的翻译。
  •     2016年读的第一本书。震撼!独树一帜的战地随笔,鲜血淋漓的优雅,真实中自现一种幻想,热血在冷淡空旷的星空下悄无声息洒落。所有故事都和骑兵军相关,但战争、杀戮、交锋的场面却鲜有直述。一只鹅、一匹马、一个人的故事更扣人心弦。这简直是一类杰出短篇小说的范本,光从写作上说:1.以“人”为本;2.一篇尽量只说一件事,一件事尽量只突出一个场景;3.现实的残酷尽可能精悍,理想的精神尽可能诗意。本来想在阅读中摘抄那些优秀词句,后来放弃了,因为那些语句如此紧密相连而不可拆解,除非全文记下,否则失去色泽。北国广大的地界真是天然带有一层纵横群星的浩气。
  •     就像扉页说的,最被埋没的伟大作家。 文笔是海明威的老师
  •     我太不喜欢这种风格以及里面的一个个的故事了
  •     世界是开满鲜花的五月牧场,可惜我们生活在战争中。请把马还给男人。
  •     残酷的场景,扭曲的现实,撕裂的诗意,都让人心惊肉跳。对这种风格说不上喜欢。
  •     除了翻译功力不到家,文字呆了点,书真是好。所谓上帝视角,的确不是一般人写得出的。简单得不行的文字,却深刻得不行。不过看完我满脑子都是马马马的好忧桑啊。。。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