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道风物004·黔东南

出版日期:2016-8
ISBN:9787508664566
作者:范亚昆 主编
页数:272页

内容概要

范亚昆
地道风物MOOK内容总监。曾长期为国内人文地理、影像、旅游类杂志担任特邀撰稿人,关注国内的人文地理、地方文化、风俗手艺等领域,并因此足迹遍布各地。
萧春雷
作家,《中国国家地理》特约撰稿人,致力于文学、艺评及人文地理写作,著有《大地栖居》、《自然骨魄》、《华夏边城》。
袁銮
资深在地旅行者,旅游杂志撰稿人,Lonely Planet系列《贵州》特约作者,携程网《贵州自由行》作者。
张晓松
贵州师范大学教授,纪录片制作人,出版专著十余部,发表学术论文和田野报告三十余篇。其作品《枪手的部落——岜沙》最早向大众解开了贵州岜沙苗寨的神秘面纱。
曾丽
苗疆故事民族服饰博物馆馆长,著有《苗绣》(与曾宪阳合著)等。

…………

书籍目录

黔东南:观察“净土之变” 范亚昆

穿行于苗疆腹地 萧春雷
锦屏,侗族自此分南北 李昊
雷公山 孑遗生物的避难所 陈旭
梵净山 苗疆走廊上的弥勒道场 覃妮娜 加贝

侗族大歌
“我将用歌声珍藏往昔的灵魂” 袁銮
鼓楼与风雨桥,从这里读懂侗寨 覃妮娜 艾可
家 后羿的后裔 艾可
苗族古歌 苗族的记忆与日常 申敏 吴缇
苗绣 针线中的宇宙 曾丽
黔东南苗银 天然成就的厚重 加贝

“枪手部落”的持守与变迁
来自岜沙的田野再报告 张晓松
龙额与“龙人” 李丽
肇兴侗寨 一线乡村纪事 袁銮
小黄,深山歌乡 潘年英
黔人故事 李岚 等

无酸不成苗 黄菊
糯禾,饭桌上的图腾 吴再忠
你的黑暗料理,我的私房美馔 许君达
纸寿千年 雷虎
百鸟加持的苗家华服 雷虎
白领苗的蜡染 雷虎

作者简介

“山地部落”这个词,与都市文明遥遥相对,天然涵盖了异域、遥远、纯净、原始、陌生等色,能够燃起无数人踏上旅途的渴望。 新旧秩序的交叠与变化,成为今天的黔东南真正的景观。
与其说这样的地方已经不是原生态的净土,不如说,这里在漫长的年代里建立的人与土地的关系,还处在一种更加传统的秩序之中。那种在经年累月中小心翼翼互相予取的格局,暂时未曾被新世界全然改变,它看起来似乎新旧杂糅、真相难辨,其实时间与空间在这里经历了特殊的压缩集中,形成一种独有的变化节奏。
我们从黔东南开始,学习如何用“在地者”的视角观察一地的恒常变化,也期待每个参与者在路途中看到更广阔的空间,从而获得对各地更加真实、丰富的沟通与理解。
●黔东南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十大世界少数民族风情保护区”之一,2016年度《纽约时报》推荐世界上52个最值得到访的旅游目的地之一
●瑰丽山水——雷公山、清水江,绝美建筑——鼓楼、风雨桥,古朴艺术——苗族古歌、侗族大歌,精湛手艺——苗银、苗绣,地道美食——酸汤鱼、牛羊瘪,都在黔东南!
●附赠黔东南地道风物地图,获取“在地”旅行方式的最佳体验地,从黔东南开启重塑旅行视角的深度旅程,发现更广阔也更真实的天地。


 地道风物004·黔东南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4条)

  •     以前,我对贵州没有一点概念。有一次,在一个旅游的论坛上看到一篇别人在黔东南游历的帖子,一下子就被那些美丽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民族风情给迷住了!于是,在2014年的夏初,我请了一周的年假加上两个周末去了趟贵州,其中的镇远、凯里和西江千户苗寨便是在黔东南,给人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印证,所以当我看到有关黔东南的书籍的时候,自然也是有一种情不自禁的冲动,希望以后再去看看那些自己还没有去过却十分向往的风景。《地道风物-黔东南》这本书是按照地域(地)、文化(道)、风情(风)、物产(物)这四个部分来介绍的,除简洁的文字和大量精美的图片之外,还附有一张地道风物大地图,方便读者更直观地去了解当地的风貌。对于喜欢旅游的读者来说,这无疑是一本不错的指南,可以了解更多的民族风情,选择自己喜欢的地方,以自己的方式,按图索骥,制定自己想去的行程和要看的景点。当然,暂时无法去的朋友也可以先跟着作者的视角,神游一下美丽的黔东南。前些年去黔东南的交通的还不是很方便,近年来,随着沪昆高铁和贵广高铁的逐步开通,去那些大山深处的美景也变得更加方便了,当然也可能会因为旅游和商业化而把那的原始风貌渐渐改变,不过无论如何,那些独特的建筑、地貌、风俗、服饰、生活或者食物,依然对大家有很强的吸引力。要是自己再去黔东南玩的话,一定会选择书中提到的肇兴侗寨去看看,听听侗族大歌,看看附近的层层梯田,亲身体会下不一样的风情。其实、现在市面上有关旅游的书比比皆是,网上免费的攻略与介绍也铺天盖地,但是黔东南的迷人之处不仅仅是其自然风光,更多的是民族的特色与风情,此书真是以介绍这样的独特之处入手的,也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导游解说。至于我曾经去过的苗寨,如今读来,更是有一种亲切感,毕竟那是自己走过的山水,从不同的视角来看同一个地方,有时候也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惊喜,发现自己不曾留意的风景,解答存在心中久久的疑问……读完这本书,只能是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一个意愿,那就是肯定还要再去玩!
  •     惊艳——是我对这本书的感觉。是导游书,却比导游书更为深入细致。写作者并未浅浅地停留在介绍风土人情方面,而是深入当地人的生活,具象到一个个的人,一件件的事,让一个地域真正的、客观的生活风貌,层层展现在读者面前。“对于‘净土’与‘原生态’,人们常常期许为一种未被侵扰的、未曾改变的文化,然而大多数时候,这是一厢情愿的幻想。与其说这样的地方已经不是原生态的净土,不如说,这里在漫长的年代里建立的人与土地的关系,还处在一种更加传统的秩序之中,那种经年累月的小心翼翼互相予取的格局,暂时未曾被新世界全然改变,它看起来似乎新旧杂糅、真相难辨,其实时间与空间在这里经历了特殊的压缩集中,形成一种独有的变化节奏。这种新旧秩序的交迭与变化,成为今天的黔东南真正的景观。”这一段话,很准确地定位了本书的写作特色。它让我们真正地了解神秘的黔东南,也客观地叙述着它在一步步被新世界影响过程中所发生的悄然变化。“游客是洪水猛兽,他们像蝗虫一样飞过,连渣都不剩下,然后又把你无情地抛弃。客观地说,个体游客是好的,每个观光者都带着善意,但中国人口太多,巨大的人流量可以毁掉所有文化。你想一个村每年拥进100万游客,还有什么东西留得下来?”学者的话被本书真实引用,不得不引人深思。入选联合国“非遗”的侗族大歌,在工业化、现代化的冲击中,其传承根基的瓦解,其演绎形式的本质变化,使热爱大歌的学者所产生的巨大忧虑,也在书中真实地呈现。“可是,谁又愿意放下微信里的卿卿我我,去鼓楼下唱三天三夜侗歌,谈一场生死契阔呢?”真是直指人心。驰名中外的“枪手的部落”——岜沙,现代社会对年轻人的影响,旅游业对村民生活方式的变化,不多作剧透,书中见。第一次知道侗族分南侗北侗,生活方式、穿戴风格相差很大,第一次知道中国在56个民族之外,还有一些待识别族群,如亻革家、东家、西家、绕家,第一次知道黔东南有一种极珍贵的髭蟾,因长着像角一样的胡须得名……彩绘大本,图像精美,文辞恳切,饱含作者浓情,值得细读,力荐。
  •     《黔东南 地道凤物》是中国国家地理出品的原创Mook系列,地道风物发现之旅。黔东南,是正宗山地部落的当代生活,是《纽约时报》上的最新推荐之旅。以前,我比较向往山水柔情的江南,之后有幸去领略,后来听朋友提到贵州也是一个不错的旅游之地,却一直也没找到时间去,现在,有幸通过这本书先初步领略一下黔东南的美。本书分了四部分,一是地,地生万物,讲述了苗疆腹地的曲折蜿蜒 ,介绍了侗族分为南北的缘故锦屏,当然南北侗族的差异不仅仅在看得见的“符号”上,还存在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服饰,民歌种类等。给我们讲了两座山,一是雷公山,孑遗生物的避难所,文中讲述了许多生物的习性,配上它们的图片,让我们更进一步的认识。二是梵净山,苗疆走廊上的弥勒道场,这一带集结了土家、侗、苗等少数民族,宗教信仰十分复杂,就是这样梵净山依旧以“佛教名山”、“弥勒道场”的称号驰名中外。二是道,道法自然,讲述了黔东南各个民族的生活习俗等,侗族是将用歌声珍藏往昔的灵魂,苗族的记忆与日常,针线中的苗族等等。三是风,风化成典。讲述了枪手部落的恪守与变迁,岜沙的田野再报告。岜沙在今天的中国旅游版图上,是赫赫有名的,枪手的部落已成为她的代名词,荣登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当地人会自豪地说:“岜沙是贵州民族文化的一张靓丽的名片嘞。”还讲了一些黔人的故事。四是物,物华天宝。介绍了黔东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赞美,讲述了他们独特的吃的,用的,装饰生活的等等。比如饭桌上的图腾——糯禾,一种让外人望而生畏的菜肴,黔东南侗族地区最奇特的美食——瘪,还有手艺世家的纸,花草纸便是其中一种,是在抄好的一层纸浆膜上放上新鲜花草,再浇一层纸浆将其封装固定,晾干即成。书中拍摄了其中一张照片,很美丽。还讲述了苗族华服,蜡染等。看完整本书,让我对黔东南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地道风物,都深深的吸引了我,让我赞叹造物主的伟大,也欣赏黔东南人的智慧,等以后有机会,一定回去黔东南领略独属于黔东南的正宗山地部落的当代生活。

精彩短评 (总计23条)

  •     这套书好赞,要是去当地,一定要带上。
  •     乡土中国,原生态黔东南。
  •     打开这本书,一边看书里的插图一边看书,一边在脑海里走进了一个在下着小雨的,有点微凉的地方。满眼的绿色树木在雨水滋润下郁郁葱葱,脚下有黄色的泥土小路,远远看去,一个挽着裤腿的村民扛着锄头向你走来,他穿着蓝色的劳动布褂子,戴着同色的帽子,笑呵呵的朝你走来,你个眼神的交错,你觉得这里安静又美好。
  •     因为要去黔东南,就买了这本书,真的不错,介绍的很深,感觉这趟旅游,会是一趟有温度的旅行~
  •     一直以来对黔东南少数民族文化很感兴趣,比如侗族大歌和苗族的苗绣、银饰等,这本书从“地”、“道”、“风”、“物”四个方面对黔东南做了详细的介绍,尤其喜欢“物”这一章节,黔东南的酸汤承载着满满的口水,原来“酸汤鱼”是最能代表苗族的一道菜;还有糯米糍粑,永生难忘的黑暗料理瘪汤牛肉火锅.....
  •     我家就在黔东南
  •     地道风物系列终于出新书了,黔东南最近很火热呀,好多朋友都去玩,其实理由很简单就是怕等开发成旅游区再去就没意思了。好书,有用。
  •     人文
  •     黔东南最符合国内自由行,因为它人少、好玩、没有过度开发!
  •     带着这本书去黔东南
  •     特别好看,爱不释手
  •     内容于我到没什么惊喜,该知道的都知道了,不该知道的也知道了,然而这印刷和装设十分可喜,纸质书的优势火力全开,手绘地图尤其惊喜,简直美好!!!
  •     印象最深刻的是酸汤鱼和牛瘪汤
  •     最喜欢那篇写岜沙的,配图很有意思,是时隔20年的同一个或同一群人的对比,时间会把一个人打磨的面目全非。更有意思的是,这20年间,岜沙从一个默默无闻的苗族聚落变成一个闻名天下的“抢手的部落”,走上了与旅游相生相伴的变迁之路,而生活在岜沙的人,更是经历了思想、文化、生活方式上的大变化,所以这个对比就更有意思了。
  •     文明是城市和低地的产物,在横向上,文明的潮流能延展到很远的地方,但纵向上,已到数百米的屏障,可能会阻碍文明传播上千年之久。黔东南,这个被誉为“净土之地”的地方,在遭受现代、旅游的侵袭后,会走向什么方向?“净土之地”变得现代化?这是好还是不好呢?
  •     照片很美。中后反反复复地渲染所谓变迁传承有些无聊,不如多说风物。
  •     带着它去旅行
  •     地道风物四个切入点详尽地介绍了少部分人知晓的黔东南 干货很多装帧精美 图很好看很好看很好看啊
  •     图文俱精。“糯改籼”,银饰的银来处可能为明末时期的墨西哥。构树皮为材料的“抄纸法”,雷公山“髭蟾”,有关各种历史起源与风俗演变,传统手工各种。显然这并非一本简白旅行指南,而是若干个点线面的提示这演变自久远而来,历史发生如此即兴,一些在遗忘中潜行,缓慢而永动更新。
  •     内容不错,涉及到方方面面,但是图文编排还有待提高,书中出现大篇幅文字集中的现象,容易阅读疲劳
  •     纸张和包装没话说,手绘地图也很美,里面的内容有些比凯里博物馆还丰富,但是有些内容前后重复较多,后面有一部分散文感觉比较散,不成体系
  •     怎么说,单纯说这是一本旅游导览书,不太恰当,书中对于黔东南侗族、苗族的描叙不止于服饰、民俗、地理等,还讲述其历史与发展;比如,南侗保留了更多的原住民族传统,而北侗则被汉化较严重,源于清水江南岸的巍巍苗岭;比如大量的苗银来源于木材贸易等等。这本书准确说来算是一本黔东南少数民族文化深度岛览书吧。
  •     作为《中国国家地理》的深度文化专题《地道风物》本期黔东南主要讲雷公山与侗族、苗族与苗艺之间的关系,文献与社调材料地道且丰富,雅俗共赏。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