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相随

出版社:童庆炳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01出版)
出版日期:2013-1
ISBN:9787303146512
作者:童庆炳
页数:238页

章节摘录

版权页:   当然聂赫留朵夫也并非要放弃自己的一切,他只是要调和地主和农民的矛盾,以求得心灵上的平静,并不希望看到农民起来造反。实际上,不止这篇小说,在列夫·托尔斯泰的几乎全部小说中,那些有“良心”的地主和贵族,都有一种“忏悔”意识。他们都觉得剥削或欺压下层的百姓有罪,必须帮助下层的百姓摆脱不幸的命运,自己的心才能找到一个平静的寓所,自己的生活也才会有意义。这里特别有意思的是,托尔斯泰自己就是一个庄园主,但他很早就开始厌恶农奴制,想把土地分给农奴。列夫·托尔斯泰的儿子谢尔盖·李伏维奇在《往事随笔》一书中谈到他的父亲:“他好像是突然睁开了眼睛,看到了农民贫穷的生活,再也不能过那种安然的舒服的生活了。我还记得,他去看了奄奄一息的费陀特回来,激动地说:我从费陀特那儿回来的路上,听到谢尔盖在弹布朗士的匈牙利舞曲。我不想责备他。但是,我们周围住着这么多穷人,他们生病、死亡,而我们一点也不知道,甚至不愿意知道,却在弹奏愉快的歌曲,这是多么奇怪的事。’”列夫·托尔斯泰一生都在忏悔,并用自己的作品和行动谴责罪恶的农奴制,要求解放农奴。他一生都在热情地痛苦地寻求生活的意义,他的一系列的作品中有良心的贵族形象都有他自己的“肖像”。他总是把自己摆进作品中去,谴责“自己”,拷问“自己”,为“自己”寻求出路。 所以高尔基说的“托尔斯泰的全部创作就是为那个贵族聂赫留朵夫找一个合适的位置”这句话,不但符合托尔斯泰的创作。而且也给我们一个启示:优秀的作家总不会为创作而创作,描写一些与自己不相干的事情,他的人物中总有一些就是他自己的化身,正面人物的追求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他的追求。他感到生活中没有自己合适的位置,他在艺术想象中千方百计为自己设想一个合适的位置。譬如今天社会给人们提供了两种位置:官员和商人。我们经常看到的情况是,官员以他手中的权力去换取钱财;商人以他的合法和不合法的经营去赚取钱财。那么如果一个作家不想扮演这两种人的角色。

前言

作为一位教师,1984年对我来说是重要的一年。那一年我接受邀请,为北京市的党政干部基础科讲授了“文学概论”课程。课程在北京电视台播出。听我课程的学生多是年纪较大、却未能接受大学教育的老学生。这些学生来自各行各业,从中央的干部到部队的军官,从商店的服务员到尚未找到工作的知青。据统计,仅北京一地按时听我课程的学生就有16万之多。在1984年每周三下午,只要转到北京电视台的频道,就可以看见我操着一口带南方口音的蹩脚的普通话在讲课。这是我在电视台上课最久的一次,课程持续了半年多才结束。为配合这门课程,除了由当时的红旗出版社出版了我编写的《文学概论》上下册(初版27万册),当时的《北京自学考试报》还专门辟了一个“文论漫笔”的专栏,每周或每两周发表我的“千字文”。俗话说:人到中年万事休。我当时“人到中年”,可并没有“万事休”的感觉,相反,我在《祝酒歌》歌声所营造的特殊气氛觉中,精力饱满,生气勃勃,觉得自己的教师生活才刚刚开始。这样,我就开夜车,抽一些时间,用随笔的文字,写一写授课后仍然觉得意犹未尽的内容,在报纸上与学生们一起讨论。后来有不少读者喜欢我的文字,给我很大鼓舞,我就断断续续写了许多年。这本小书的短文多半是在那些年写的“文论漫笔”中选取的。    此外,2000年前后数年,天津的《文学自由谈》约我写稿,我照着给《北京自学考试报》写“文论漫笔”的笔调,探索文学作品或文学创作中一些看似微小却很重要的问题。这次,我在这些短文中也选择了一部分汇入到这本小书了。此外,从2009年开始,我也写“博文”,其中所写免不了还是“漫笔”。《中国社会科学报》副刊等报纸和刊物也发了我若干篇“博文”。这次也经过挑选,把其中一部分纳入此书。    本书勉强分为三编,即“文学之根”“文学之理”和“文学之技”。实际上,很多问题是无法绝然分开的,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我写这些短文的时候,也没有按照这个区分去写。我觉得“根”“理”“技”三点常常难以分割。这次为编书体例的需要,勉强作这样的分割,这并非我的本意。    我自1955年进人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学习,1958年留校任教,至今已57载。现在大家叫我为文学理论家,在我心中则始终认为自己是一名文学爱好者。因为爱好,转为热爱,转为挚爱,转为玩赏,转为享受,于是开始思考文学各类现象和问题,开始教文学理论课,开始写所谓的文学理论“论文”和“专著”。我自己则以为我撰写的那些教材、论文和专著,受自己学力所限,受时代的局限所致,虽冥思苦想,但创见有限。倒是这些短文、漫笔,心之所想,灵之所悟,笔这所致,还有些微值得咀嚼的东西。这次,敝帚自珍,选择其中一些篇章汇入小书,作为纪念。当然也希望读者不吝赐教。    我非常高兴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能联袂推出钱中文先生、王向峰先生、孙绍振先生和我四位文学理论学人的随笔,特别要感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领导的支持以及赵月华编辑辛勤的劳动。    童庆炳    2012年8月31日

内容概要

童庆炳,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文艺理论学会顾问,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中国作家协会理论批评委员会委员,中科院兼职研究员,中国海洋大学客座教授《文学评论》、 《文艺理论研究》 编委。先后讲授文学概论、文艺心理学、文艺美学、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文心雕龙研究等课程。长期从事中国古代诗学、文艺心理学、文学文体学、美学方面的研究。

书籍目录

上编文学之根
第二次天真/3
雏菊与雨果的退想/6
太阳照样升起/9
“文学是入学”新解/l2
作家的位置/l6
遭遇与艺术创造/l9
古典的李白 现代的李白——纪念李白诞辰
1300年/21
“内视点”与文学的生命力/25
重建历史世界——历史文学谈之一/28
隐喻现实世界——历史文学谈之二/31
暗示哲学意味——历史文学谈之三/34
金钱的艺术形象/37
漫议“绿色文学”/40
“人外无诗,诗外无人”/50
人物命运的文学意义——从游蒋介石的
南山别墅谈起/52
生命撞击的钟声/60
听泉经验的艺术启示/63
文章与酒/65
以真为假和以假为真/67
由“我”自己伸张出来/69
中编文学之理
文学与灯光/75
文学与绘画/78
枯燥药方为何熠熠生辉/80
妙玉的洁癖和意识形态/83
风姐登场分析的发明权问题/86
米洛的维纳斯与缺陷美/90
“偷维纳斯的腰带”/93
米洛的维纳斯与研究热/96
陶渊明的《饮酒》与意识形态/99
由此岸向彼岸张帆远航/103
假如我们从艺术角度来看《诗经>/106
冷眼深情/110
美与形式/114
梦醒时分——兼谈美在关系/116
齐白石的《虾》《青菜》为何价值连城/l20
歧义的魅力/123
审美的层次/125
诗为活物/129
“通感”产生诗意的再考察/134
谈艺术的常规和惯例/l36
文学的第一要素/l41
文学批评不是“寄生”性的/145
文学语言奥秘/147
“幸福”与“不幸”/l49
艺术的“强词夺理”/l52
语尽而意不穷/157
隐喻之美/159
“鱼”与“熊掌”应“得兼”/l62
爱国?思乡?/166
“真体验”——合理、合情和合意/l69
真与奇/l75
下编文学之技
画框、距离与《红楼梦》的开头/179
艺术从“稍微”两字开始/l82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句双解/185
杜甫《八阵图》诗的歧义/l87
“推敲”再评议/l89
把谎话说得圆/192
比喻与审美/l95
“不隔”之美/197
不写之写/200
更少就是更多/203
含泪的微笑/206
怀旧情调与作品的开头/208
黄筌拒改吴道子《掐鬼图》的启示/210
声律与感情/212
诗的三重境界/214
春天对严冬的感慨与沉思——读王蒙的《杂色》/217
香山樱桃沟的山桃花/223
写什么与怎么写/225
意尽言止/227
眼中、胸中、手中/229
一切景语皆情语/231
艺术形象的具体与概括/234
艺术形象:形与神/236

编辑推荐

《风雨相随:在文学山川间跋涉》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作者简介

《风雨相随:在文学山川间跋涉》分为三编,即“文学之根”“文学之理”和“文学之技”。其内容包括杜甫《八阵图》诗的歧义、“推敲”再评议、把谎话说得圆、比喻与审美、“不隔”之美、不写之写、更少就是更多、含泪的微笑、怀旧情调与作品的开头、黄筌拒改吴道子《掐鬼图》的启示等。


 风雨相随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1条)

  •     童老师的随笔,研究意义倒没啥,主要是自己的一些看法。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