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学习的艺术

ISBN:SH10009-421
作者:采铜
页数:94页

书籍目录

(一)提问 11
(二)提码 30
(三)操练 48
(四)融合 68


 深度学习的艺术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1条)

  •     前言:我先是从鼹鼠的土豆(豆瓣)推荐书单那里看到了《精进: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这本书,又在微信读书APP里看到了同是知乎采铜写就的《深度学习的艺术(知乎盐系列)》,作为《精进》一书的阅读准备,就此开读,却没想到,这本短小(APP中共131页手机页面)的书却引发了我泉涌般的思考,如同脑洞大开一般给我如此多的启发。正文:根据采铜所言,所谓深度学习,顾名思义,就是学东西不只看他浮在表面的东西,而是王深入去挖掘,甚至看到别人所未见的东西……而现在很多年轻人读书不求甚解,蜻蜓点水,养成了思维的惰性。而这阅读惰性,无论是因为“人之初,性本懒”,还是原始人基因中的趋利避害(显然,深度阅读需要的深入思考也许意味着痛苦),都将导致了阅读中的囫囵吞枣,当然某些类型的书籍正适合一目十行(详见《如何阅读一本书》),但如果对待任何书都是轻描淡写的一笑而过,那么难免会陷入“我最近读了一本书。”“讲什么的?”“呃……”这种窘境。总有一些书籍(或其他学习材料),需要我们花更多的时间认真对待。而有些时候,为了体现认真,过犹不及的,阅读又成了咬文嚼字,我们不停地在笔记上摘抄作者的每一句看上去很有道理的话,到最后得到了写得满满的笔记本,却忘了书中的前因后果,成了这本书(或其他学习资料)的搬运工。作者同样认为是不可取的,符合深度学习的方法应该是连字带空白一起读,与字里行间无字处见出字来,折旧需要阅读时的联想和思考,书中的内容不再是一行行的孤句,而是在整本书的池子中,被读者在读的时候匹配到了自己原有的知识库里。正如我最近读的另一本书《麦肯锡教我的思考武器》中讲到的,要产生有价值的工作,首先要确定需要做的工作是什么,也就是确定需要解决的议题是什么,这也正是《深度学习的艺术》中提出的观点,要想实现有效的深度学习,必须要知道问题是什么,无论是“如何降低企业的人力资源成本”,还是“如何在6个月内学会一门外语”,或者“如何在2个月内减掉6公斤”,都需要提前明确一个问题/议题,从问题出发确定我们的学习路径。为了追求问题的答案,教育心理学家认为更合理的模式是建构主义模式。在这种模式中,新学习的知识将成为旧知识体系中新的组成部分,它们拓宽了现有的认知边界。我们的大脑并不是一个固定存储量的硬盘,它更像是一个可以持续编织的网,随着渐进的学习过程,在网上增加新内容或者在网的边界接着编出一块新的。在作者看来,所学信息的掌握程度体现在两点,第一是否对学习内容做出了自己的解读,不同的学习者的解读角度也会不同,只有通过解读并表达,所学习的内容才不会成为过眼云烟,而成为了我们的知识体系中的一个构成点;第二是能否调用所学到的知识并应用到实践,只有可以应用的知识才是掌握了的知识,正如只有我们能表达出来的英语才是掌握了的英语,而不在于背过多少单词或者新概念教材。只有实现了这两点,才能实现深度学习,实现知识体系边界的拓展。而为了实现以上这两点,就必须认识到反复练习的价值,进行长时间的刻意练习(一万小时理论中的重点并不是一万小时,而是刻意练习)。无论是知识分解后的表达,还是知识掌握后的实践,都需要反复练习输出。反复练习将使某些认知活动自动化,从而为其他深度思考腾出宝贵空间,就像是在英语对话中的脱口而出,在羽毛球比赛中的面对高速来球的瞬息应对。2013年,一份针对400余份学习方法有效性的研究文献的元分析研究(元分析指的是对某一领域内分析成果的分析)发现以练习为主导的方法是有效性最高的,最明显的例子是背单词是英语学习中效率最低的方法,这只是一种记忆,但我们平时说话并不是一个单词一个单词蹦的,而是短语或者句子,那根据实际交流的需要,直接学习短语和句子,并在虚拟或现实情境中反复的、刻意的练习才是最有效的英语学习方法。作者由此提出一个重要的理念:要把知识当做一种技能来学习。将任何领域的知识看作是一种动态的、可运用的、可以用来完成某件事情的技能,思考知识和自己的生活与思想的关联。把知识当做一种游戏来操练,提高学习中的参与性、互动性和投入型,并摆脱现实规则的制约。由于现代各学科的细分,很多人仅掌握了自己所学细分学科的部分知识,对于其他领域的知识完全不了解,这样一来,在解决现实问题的时候就会受到种种的限制。正如夏洛克•福尔摩斯因为掌握了各种领域的精细知识(包括拥有一大批在他没有掌握的知识领域的智囊团)才能够对犯罪现场的任何细节都能做出准确的推理,而巴菲特的好伙伴查理也是因为掌握了除了金融领域以外的其他领域的知识,才能够在广义的思想环境里做出对财富管理的更好的判断。因此,学习高手应有意识的拓宽自己的学习领域,最大程度的避免思维上的偏差和狭隘,在有需要的时候实现跨学科的知识迁移。当然这种领域拓展也应该是有目的性的,而不是分散的、孤立的知识输入。在不同领域的知识背后寻找相似性、互补性和启发性,正如《麦肯锡教我的思考武器》中说的那样,采用新结构理解所见所闻的四种类型包括1)找到共通点;2)找到相关性;3)找到群组;4)找到规则。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吸收和思考,寻找旧知识和新知识可能存在的横向与纵向的关联,才能不断地拓展自己的知识边界,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结束语:欲罢不能地读完了这本小书,我忍不住感慨,上了这么多年学,我仿佛仍然没有学会如何学习,但好消息是,只要不停止学习的尝试,每一天总会比昨天进步一点点。
  •     本书是笔者关于深度学习的观点,将学习的过程分为:提问、解码、操练和融合四个部分。首先,在接触新知的时候,一定要清楚自己对该内容已有的只是储备如何,通过这个内容能获得什么补充,或者对已有的知识进行更新。为了在该领域有更深入的了解,还需要通过什么途径学习,当然,可能还有什么部分是短期内无法触及的。带着这样的问题进行学习,要慢慢看清这些内容要表达的是什么,以自己的已有的知识对该观点进行客观审视和评判。此外,还要剖析笔者是如何验证,如何得出观点的,整个的文章脉络和表现手法如何运用。有了一番剖析之后,基本便对内容有了一定的掌握,这是就可以开始进行操练使用:写作表达是梳理自己对于学到的内容的一个有效方式,通过表达教授更加深了自己对内容的记忆和理解;此外,通过游戏化训练的方式,也能进行很好的练习;而设计性操练对于许多创造性的学习更有非凡的作用,如编程、设计等。为了让新知在自己的知识体系中组合强化,我们在操练的同时,还要将新知与已有的知识架构进行融合。找出看似不同领域的内容的共同点,比照归纳,归类/补充。或者让已有的知识和新知相互验证,从而对其进行强化,关联。反观以前的学习方式,真如笔者所言:制定学习计划,盲目输入。而这样的方式根本不成系统,知识将没有相互关联,所以在脑海中处于孤立状态,这也是为什么经常看完就忘的原因。而且这将无法成为自己知识体系的一部分,更不用说融会贯通、举一反三了。以前也看过许多学习方法,强调学习过程要重视输出,这是对笔者观点的支持,而其他的内容也是对自己学习方法的重要补充。为此,以后的学习过程要更重视带着问题进行探索,进行深入剖析,并进行写作性输出。对知识体系进行整合。
  •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作者:九百月(来自豆瓣)来源:https://www.douban.com/note/578613229/这本书硬要归类的话是阅读技巧学习类的书,如果希望培养自己的保持阅读,不断输入知识的能力,那么梳理一个有效并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是能坚持下去的动力;因为最烦求人的是:某本书当时读完心潮澎湃,隔一段时间,想种草给朋友,却发现自己完全没法儿概括出这本书的精髓,甚至连名字都记不全,多么痛的顿悟!《深度学习的艺术》仅仅是针对这一类书的阅读方法——它们的共同点是信息密度大,微言大义,博大精深,比较专业烧脑,主题是“我”很关注的。这一类书需要下功夫去学习,思考,消化,比较费脑子,所以就需要深度学习才能有所得,不然的话,就2个下场:要么就是味同嚼蜡没读懂,要么就是前脚读了后脚忘。深度阅读的第一道门——抱着好问题进行阅读!这样的好处是,它会让您变成一个猎手,去主动侦查,寻觅,狩猎知识,因为我们努力回答问题的过程中,会筛选,评判和整合新知识和旧知识,并把它融合成一个新的知识体,这个新的知识体裁是我们通过阅读真正拿到的东西。也是会我们不容易忘记,真正为自己所用的东西。而提问的关键在于寻一个好问题,具备这两个因素就算好问题:1.是开放式的;2。有深度;举个栗子:(炒房究竟賺不赚钱?)就不如(通过哪些方法可以让自己财富增值?)假设我们没有问题来导向,那么想想看我们以往是怎么阅读的:翻开一本书,看到好话就勾下来,事后有点耐心的,就把这个整理成一份文档或抄在笔记本上,然后就放在角落里蒙灰了,而我们读进去的知识点就是一盘散沙,没法建造一个属于自个的殿堂。刘未鹏写的《暗时间》听说很牛,豆瓣评分也比较高——8.5分,但是他这本书是怎么来的呢?源于他在研一的时候开始思考一个深刻的问题:(我们如何思考,如何正确的思考?),妈蛋,我就只会想,(我们如何吃,如何正确的吃?),这个问题令他疯狂的大量的阅读与之有关的各种书籍,不断的思考和总结,并且提炼出来,在博客上不断的更新一篇篇高水准的文章,最后才生出来《暗时间》。他完美的做到了李敖说的那番话“要想搞明白一件事,最好的办法就是写一本书“。听着是不是很燃!不说了先,我要去跪舔下这本书。所以,像作者说的那样:”一个优秀的深度学习者,必定是一个优秀的提问者,他从阅读,观察,思考中产生问题,先解答表层的,容易的部分,留下深度的探索式的问题给自己,被问题所困扰和折磨,同时开启之后的求知之路。“深度学习的第2道门——解码。一本书,仅仅看文字,一幅画,仅仅看下画的是什么,那么就是一个浅加工,直接说2个案例,1,画家几米说他学画的经验就是“任何书里的任何图,他都要拿来看,揣摩作者为什么要这样画,2、李安的电影《卧虎藏龙》是部很优秀的作品,但是很多人看不懂,但是去看看徐皓峰在《刀与星辰》里对《卧虎藏龙》的解码,就恍然大悟了。深度学习第3道门——操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掌握一个技能最有效的办法,所以把知识当成一项技能来学。就像做销售,不要只拿着一本《销售就是要玩转情商》傻看,还得一边看一边在顾客身上运用。知识操练有3种方法:1.写作式操练:一个人要想有1倍的输出,那么他必须有十倍的输入,就像我为了写这一篇文章,至少得先读这本书,而自学成才的大师王云五自述学英文的方法时,就是先把英文翻译成中文,一周后又翻译成英文,再与英文原作进行对照,纠正不精炼不准确的地方。这种方法是使用范围最广的。2.游戏式操练:比如通过大航海时代这样的游戏,可以在乐趣中暂获很多地理和文化知识。3.设计式操练:像奇葩说这样严(dou)肃(bi)的辩论节目,在嬉笑怒骂间就提升了思辩以及快速反应的能力深度学习的第4道门——融合。比如想深入了解民国的历史,那么就不能只读一本书,而是多本书对比阅读,找到共同点在哪?分歧在哪?在得出自己的观点和认知。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不能说书里的方法绝对好,至少提供了一种思路和方法。其实道理我们都懂,就是缺少实践的方法,所以我很喜欢书里的一些例子。一本小书,也是本好书。
  •     这本书里面的主要观点我在别的关于学习的书里面已经有过了了解,自己也在平时里面运用书中的建议和观点去进行学习。自己觉得这本书里面的主要观点和建议对自己来说都是有用的。 现在自己需要做到的是坚持用这本书里面的主要观点和建议来进行学习。
  •     方法提炼得不错,就是全书结尾有点仓促
  •     写的不错
  •     很多思路很有启发,推荐
  •     作者的知识体系和思维的敏锐度令人佩服。
  •     对目前的我来说,极好~
  •     比较理论的一本书,基本是引经据典加整理,其实提问,解码,操练这些步骤都是可以结合在一起的。作者最后融合举例测试,实测下来和作者答案有所出入,看来解码已经是不同。 这本方法论还需要读厚,实践,不然并没有什么用。
  •     近期深度学习很热,所以想了解一下,做到深度学习还是有点难啊
  •     整体来说是较为通俗的深度学习方法论和观念评判,有启发裨益,但是个人觉得学习思维和习惯还是要看自己的坚持和总结。简言之就是,道理其实都懂,只不过需要读者去行成一套自己的实施方法。
  •     学习方法的更新。
  •     知行合一才可以
  •     知乎采铜的书,同时推荐他的另一本《精进》。想起去年马薇老师的课,现在的绝大多数人,不会阅读和思考。同时推荐《How to read A book》这本书出版自1940年,书中的统计是,哪怕是大学里面的很多教授,也不会阅读。它的中译本《如何阅读一本书》自发行也长期霸屏热卖榜单。间接说明了阅读技巧的缺乏,以及如何从阅读进入思考,即包括提问-解码-操练-融合的过程的专业化和大众化的传播漏洞#阅读很重要,学习很重要,然而很多人都是拼脑容量的填鸭式,做的都是能被轻易取代,没有独立人格的傻瓜工作学习模式。#量变到质变的一个重要条件是:努力对了方向!
  •     带着问题去读书,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不断扩宽自己原有的知识;多读经典的书籍,去不断解码,探索不同的问题和建构新的知识;写作是为了更好的思考,是更佳深入的思考和有意义的输出;涉猎不同领域的知识,思考和发现不同知识间的关联,进行知识融合。 一个人掌握了多少知识,不是取决于你记忆了多少、而是你能调用多少及其关联。
  •     大概国产电影就是太追求结局而显得智障吧,一种全力以赴 万众一心的凹造型
  •     可以反复阅读多次的书,学习采铜的学习方式之后结合自身的情况,进行实践和修正,再读,再修正.....
  •     浅显易懂,简单明了。可作为工具书食用。然而,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     知乎大牛采铜的知乎电子书,看着概念高深,怎么真正的用
  •     提问-解码-操练-融合,又有点像PDAC( Planning- Developing - Acting -Checking ), 是一本学习工具书,篇幅很短,很快就能读完。
  •     最近渐渐意识到长久以来蜻蜓点水式的阅读和对知识占有的渴望已经让思维乱成一团,反而对知识输出来说是种伤害。知乎大神这本书谈到的几个面向我都感兴趣,感觉还可以说的更深入一点,尤其是编码提码这种知识的深加工过程,真希望多解读一些。
  •     接着重读
  •     确实写的不错 很有借鉴意义
  •     所谓学习,本身就要注重深度和广度的结合。广度不够让人闭塞,深度不够让人只得皮毛。之前我一直追求多读书,速度广博至上却忽略了对读书笔记心得的整理。深度学习可以使我们通过印证,互补,迁移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视角真的很重要。
  •     好久以前买的知乎盐系列,这两天翻到看完,发现写的还不错。浅显易懂,道理深入浅出。作者似乎是一位畅销书作家。总的来说,算一个思考入门课吧。把名人的好观点杂烩融合在一个简单的框架里。
  •     论点大家都知道,不过从论据可以看出这位作家的学历素养。其实所谓学习方法多不是别人教得会的。
  •     2017/01/22
  •     粗粗翻完:一个学习者越成熟,他就越擅长做这类时程的知识结构化的工作。当然,我们不仅仅可以向自己提问,也可以向其他人提问,向高手求救,向智者学习。
  •     学习的艺术除了死记硬背还有更多有趣的事
  •     最近一直在做的工作就是搬运知识,搬着搬着就感觉索然无味。只能说这本书出现得太及时
  •     首先话题是我非常感兴趣的,过程中有启发,对于作者掉书袋的行为,我倒是认为算是参考文献的治学习惯,感兴趣也可去读读那些书袋。最受益的是写作式、游戏式和设计式三种模式对于知识的深入、贯通与应用的帮助,值得努力尝试。
  •     看不见远比看得见的重要,最美的道理都是蕴藏在最深处。
  •     加工的思路很特别。
  •     深度学习就是学东西不只看它浮在表面的东西,而是往深入去挖掘,甚至看到别人所未见的东西。这本书提倡用「提问、解码、操练、融合」的方法去做深度学习的尝试,值得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的知识都以深度的方式去学。
  •     不能说无用,但如果在读之前是抱着在工作生活中普世运用的期许就会很失望了。作者这些深度学习的概念阐述与实操方法更可能更适合学术与艺术,或者更高层次的科研与某一领域的求知。有些方法可借鉴,就他说的都没错,但你用不上或者短期内没法用,略尴尬。
  •     看完后感觉全无收益…
  •     和刘未鹏的暗时间一样,合理利用时间。
  •     知乎系列真是公交地铁散步好伴侣。
  •     学习者要善于向自己提出深刻的问题,学习不是线性的传递,而是一种互动,与知识的互动,与传递者的互动。总结以使书变薄,延伸以使书变厚,同时配合实践,学习者能对知识得到更好地掌握。
  •     有点短,把框架整了出来,不过举例太少,有点空洞。
  •     较难以行之,但应该是行之有效的深度学习方法。逐渐实践一下也无妨。
  •     非常赞的一本小书,读完我自己还做了一个思维导图。提问,解码,操练,融合,深度学习四步骤,如同武功秘籍里的顶级内功心法。
  •     都不记得自己读过了。
  •     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严重推荐!
  •     最近的几年,从文字中接受信息的能力越来越差。这本小书(知乎长篇的形式)讲述的是深刻深入学习的一种方法、流程。提问让我们由被动转化为主动,解码是深层次理解概念内涵,操作是实例化抽象知识,融合是从多领域知识中寻求共通。个人理解,知识、概念,是对现实的抽象和认识,需时刻不忘追本溯源。
  •     你掌握了多少知识,并不取决于你记忆了多少知识以及知识的关联,而是取决于你能调用多少知识及其关联。
  •     读完觉得茅厕顿开。
  •     推荐,读完的感觉和读《how to read a book》、《把时间当作朋友》的感觉一样,一本书好坏还是看对不同的个体的启发,最终的效果还是看个人的实践。文中提到提问的重要性和工作中的感觉一样,一个人的价值逐步从执行=》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从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问非常重要。另外文中提到学习的方法,提到几种效果递减的方式间歇性练习、审查式学习、自我总结。
  •     有新鲜的论点,不一样的理论展示。
  •     多读书(扩展广度),多思考(扩展深度),多实践(以行动来证实自己的观点,并加以改进),多提问(没有任何答案是完美的)。
  •     比精进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