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止境

出版日期:2015-5
ISBN:9787536075197
作者:[波兰] 亚当·扎加耶夫斯基
页数:396页

内容概要

亚当•扎加耶夫斯基(1945—),波兰著名诗人、随笔散文家和小说家。一九四五年出生在利沃夫(今属乌克兰),毕业于雅盖沃大学哲学系。波兰“新浪潮”诗歌代表诗人、主要理论阐述者。在一九七〇年代是波兰持不同政见的异议诗人。一九八二年移居巴黎。后往来于巴黎和美国之间,先后执教于休斯敦和芝加哥大学。二〇〇二年返回波兰,定居克拉科夫。主要著作有诗集《公报》《肉铺》《信》《多重性颂》《画布》《炽烈的土地》《震惊》《神秘学入门》《无止境——扎加耶夫斯基诗选》《永恒的敌人》和《无形之手》、随笔散文集《团结,孤独》《两座城市:论流亡、历史和想象力》《另一种美》和《捍卫热情》等。扎加耶夫斯基的作品已被翻译为多种语言出版,获得过诺斯达特国际文学奖、特朗斯特罗姆奖、米沃什奖、欧洲诗人奖等多项权威大奖,以及中国的“诗歌与人国际诗歌奖”和“中坤国际诗歌奖”,并多次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译者简介:
李以亮,诗人、译者。写作诗歌、随笔,翻译欧美多家诗歌、散文作品,作品散见相关专业期刊,出版有诗集《逆行》,译集《波兰现代诗选》《无止境——扎加耶夫斯基诗选》《捍卫热情》等。曾获得第二届“宇龙诗歌奖” “后天”诗歌翻译奖等。

书籍目录

记忆,阅读,另一种目光(总序) 高兴
从利沃夫到克拉科夫(中译本前言) 李以亮
新 诗
(2002)
看见
灵魂
告别兹比格涅夫·赫贝特
凌晨时分
禁止拍照
马戏团
欧洲去睡了
火焰
学者的公寓
斯达里萨克兹
面包店
夏日的完满
城堡
死麻雀
姑姑们
法兰西教堂
呼吸之所在
轻轻地说……
地铁四号线
乔治·修拉:工厂
休斯敦一家图书馆的波兰人物传记辞典
只有孩子们
维琴察的早晨
冬天的欧洲
钢琴家之死
十二月
游船
遗作
二十五岁
小丑是怎样走路的
月亮高高在天上
塔布
小华尔兹
凯斯兹的日出
一九六九
世界的散文
一个国王

菩提树
分隔
关于空虚的论文
塞农克修道院
野蛮人
给你
古老的历史
给加布里埃尔
奥尔良广场
试着赞美这遭损毁的世界
早期诗歌
(1970—1975)
爱德蒙德这个名字
住我楼上的享乐主义者

真相
新世界
总是正确的人是什么样子
二十一岁的士兵们
哲学家们
不朽
选自《震惊》
(1985)
去利沃夫
漫游者
温柔颂
晚期贝多芬
叔本华的哭泣
热病
克尔凯郭尔论黑格尔
我们知道一切
在树林
一条河
他走动
无期徒刑
多重性颂
耶稣受难节在地铁隧道里
凡·高的脸
在五月

火,火
自我
闪电
代夫特眺望
致……
它停了下来
在从前
黑色之神,光明之神
不要让澄明的时刻消散
力量
流亡者之歌
弗朗茨·舒伯特:记者招待会
自动梯
会有一个未来
无止境
在百科全书里,没有曼德尔斯塔姆的
位置
一代人
三种声音
楼梯内的精灵
在他人创造的美中
飞越美国上空
复活节前的星期日
读书
关于波兰的诗
未知之城
审判
我的大师
悲哀,疲惫
你的电话

克拉科夫眺望
时刻
选自《画布》
(1991)
摇篮曲
雨的轶事
火山岩
R说
无形的统治者
与弗里德利希·尼采谈话

在拂晓
世界的创立
乔基奥·莫兰迪
圣约
存在
俄国进入波兰
晚宴
安东·布鲁克纳

给生者的哀歌
勃艮第的草地
电子哀歌
九月的午后在废弃的营房里
对手
哥特式教堂
密码
变暗的河流
蛾子
假期
在美国一家旅馆看关于纳粹浩劫的
电视
篱笆。栗树
在午夜
给我自己,在一本相册里
秋天

夏天结束的时候
大猩猩们
在陌生的城市
十七岁
没有形式
摩西
灯光
夜间的风
野生樱桃
岛与塔
孤独的历史
从事物的生命里
残酷
西蒙娜·薇依注视着罗纳河谷
果实
画布

作者简介

亚当•扎加耶夫斯基,波兰极具国际影响的诗人、小说家、散文家。1960年代成名,是新浪潮派诗歌的代表人物。2004年获诺斯达特文学奖。米沃什称赞“历史和形而上的沉思在扎加耶夫斯基的诗中得以统一”。
本书精选了亚当•扎加耶夫斯基1970—2002年的诗歌,是一部浓缩的经典诗集。他的诗歌风格简洁、朴实,富于思想色彩,善于把日常生活陌生化,在熟悉的处境中揭示新意,带来各种令人惊奇的效果。


 无止境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阳光与阴影——亚当·扎加耶夫斯基斯基的诗世界混乱喧嚣,其中暗含秩序与宁静。诗歌最根本的使命之一就是发现这种秩序,把真相呈示出来。由于现实中的重重阻碍及美学上虚无和批判力量的牵扯,这种发现近乎一种建设。为什么这么说?一方面,诗歌作品作为对现实的反映,本身即是从无到有的创造物。并且它所映照的不管是过去还是此刻,都是已经消失和正在消失的时间,考虑到时间强大的不可逆转性,这种留驻便成了创造的一部分。另一方面,诗人说出来的虽然是既定事实,却被深深遮蔽着。对读者来说,不理解的事物是不存在的,诗歌意味着更高的理解力。因此,最好的诗,就是把世界上最根本的东西重新创造出来。可能这让诗人看起来过于自大了,但我们知道,诗人从来不把这单纯当做一项使命,而是他们内心不得不说的冲动和渴求的一种释放。对他们来说,那些每天都出现在我们眼中的事物,仍然会带来惊奇,并有着不同寻常的意味。比如天空和大地,比如阳光与阴影:我们坐在大教堂脚下轻声谈论着灾难,前程,未来的担忧,而有人说这是最好的我们现在所能做的——在明亮的影子里谈论黑暗。这是亚当·扎加耶夫斯基的短诗《在大教堂前》的后半部分。一个长途旅行归来在大教堂前休息的片刻,傍晚的阳光投下影子,平静的交谈。当这个极其普通的瞬间被诗人抓住,以他的方式说出来,立刻有了奇异的效果。诗人知道,最朴素的事物往往最有力,内涵也最丰富,但这意义隐匿且游移不定,并不直接显现在我们面前,诗人要做的就是在恰当的时刻捉住它们。这首诗最精妙的地方在于,“在明亮的影子里谈论黑暗”首先是对现实场景的一个精确描述,在这基础之上,阳光与阴影所象征的世界的明暗、理想与现实的处境等才发挥作用。短短一句中,诗人充分利用二者内在的联系和冲突,使诗意得到大大的扩展——阳光与阴影所包含的思想以如此简洁明晰的方式呈现了出来。扎加耶夫斯基这种超凡的洞察力,总能在大家看似平常的时刻意想不到地展现,在另一首短诗《弗美尔的小女孩》中,他又在一次观看中把握住了游移变幻的光和影:哦弗美尔的小女孩,哦珍珠蓝头巾:你无处不明亮,而我由阴影组成。光明俯视阴影带着宽容,或许还有一丝怜悯。这里的光明,除了观看时的自然光,还有艺术品本身的光亮,对应阴影中个人存在的卑微,可以理解为艺术对存在的照亮。特别是最后的宽容和怜悯,让我们明白生命再卑微,其本身仍是存在的足够理由,这是积极的肯定性力量——光的力量。作为波兰继米沃什、赫贝特和辛波斯卡之后又一位世界级大诗人,扎加耶夫斯基保持着前辈诗人的智识传统和道德深度,相比而言,他的抒情气质更浓,在对美和善的赞美中体现了一种非凡的、执拗的勇敢。当今时代,怀疑和虚无充斥,对意义的探求,经常被认为是脆弱、不合时宜的,在诗中写美好的事物一般都要冒着被认为是不够机智的迂腐的风险。然而当代的声音注定大部分都淹没在彼此的喧嚣空虚中,不管哪个时代,最后保留下来的声音才真正体现其精神深度和智力水准。在这一过程,单纯叛逆和批判的声音会越来越小,因为它们太容易随着时代自我消耗了,而那些建设的声音会逐渐清晰洪亮起来。建设的声音当然并不回避批判,而是不沉溺于批判。扎加耶夫斯基对作家参与时代的智力建设持正面态度,他的诗从根本上来说也是这样的:探求阴影中的存在,赞颂光的美好。因此他写的既是反省、洞察之诗,也是对世界的赞美之诗。正如他自己所说:诗歌将我们提升到日常之上,使我们得以专注而热情地审视我们的世界。必须认真辨析,因为在现代诗歌写作中,赞美通常被认为激昂却孱弱并非全无道理。赞美在什么层次上最有力量呢?在真的层次上。诗歌并不是要杜撰并不存在的美,或在情绪层面一味铺陈而不触及事物,闭着眼睛大喊——诗歌要做的是发现现实中本来就存在的美,原原本本指给我们看。在认识层面,没人能否认美是现实一部分,只是虚无的力量认为这没有意义,批判的力量为了体现敢于直面丑恶的决心,认为触碰美是一种堕落,忽略了美是丑恶最有力的对抗,最关键一点,美在很多人心中是个错觉,他们所认为的美,并不是真的美。从这一角度讲,最有力的赞美同样是一种批判,对虚无的批判。在最高的层次发现美,并在最朴素的层次真实地写出来,是诗人最难的工作。扎加耶夫斯基很多诗,以最深刻的方式,即通过美的缺席写出了美的在场:你们两个都走了,所以从现在起我们将过一种双重生活同时在阴影和光里,在明亮的阳光里也在石头似的大厅的阴冷里,在悲痛里也在欢乐里。——《维琴察的早晨》这看起来并不像对人世的赞美,而是无奈的承受。但我们能读出他的面对真实处境的平静,在一个欢乐和悲痛共同构成世界中,这一平静是勇敢的代名词。阳光与阴影互相矛盾、依存的发现性隐喻,让前面25行对日出的描述的力量真正迸发了出来,事物实现了向思想的转化。当事物呈现出思想,也就完成了自身的重塑,这体现出扎加耶夫斯基作为诗人真正的命名能力:不仅让事物是其所是,还让它显现个性。世界上的事物,从没像今天这样庞杂,拥挤着涌入人们的眼睛,我们每天接受的讯息可能比小时候一年还多,可我们真的细细观看并理解它们了吗?至少在写作中我们看到的大多是相反的景象:许多诗人面对事物的丰富性,选择忽视命名这一最古老的能力,热衷于解构事物。这种解构的欢乐,会随着事物的消解自行消失,写出来的诗空无所有。有些诗,写得非常漂亮精致,但它仍然是空虚——哪怕最厉害的空虚,它也只是世界在某些时刻呈现给我们的假象。因为,空虚不管多么强大,只要一只蚂蚁、一片树叶的意义就能戳破它:黎明和送奶工早早起身跑过雪地,留下白色的脚印,迅速被水注满。一只小鸟饮那水并歌唱,再一次它拯救事物的无序和你和我和这歌唱。真正的艺术家早就懂得,事实本身的力量是最强大的,因为事实本身即是思想。命名,就是唤醒这种力量的过程,消解只留下空虚。送奶工、雪地、脚印、水洼、小鸟,《在从前》中这些细微简单的事物,形成了一个巧妙的链条,小心谨慎地推进,终于在最后借助小鸟的歌唱让这种卑微、寂静的事物发出了自己的声音,这是一个宝贵的提升。呈现事物、命名事物,才是有意义的诗。扎加耶夫斯基许多诗都是对真相的挽留、期待和探求,对他来说,混沌是无法忍受的现实。他在诗中说:“不要让澄明的时刻消散/于某种坚硬干燥的物质/你必须镌刻真理。”于是我们在他的《世界的创立》《楼梯内的精灵》等诗中,充分感受了他对事物的偏爱。他兴致勃勃地罗列事物,就像在珍品博物馆中把收藏一一指给我们看。而在《去利沃夫》一诗中,他更是通过清点自己的记忆宝库,写出了所有事物与时间的根本矛盾:一个地方作为故乡,是一个永恒的存在,但在现实和时间流逝中又是如此脆弱,它们会消失,损毁,变迁。因此他写记忆中的人与事,就成了在心里为利沃夫命名:一个只属于他这一代人的利沃夫,一个具有个性、承纳情感的利沃夫。得益于这种个性和情感,利沃夫才在读者心中竖立起来,流传下去。考察诗歌的历史与现状,似乎可以大胆做一个不太严谨的推断,诗中包含的事物种类,决定着它的力量和深度。超现实主义者的诗为什么显得太轻了?太关注哲理而没有深入事物的诗人为什么总让人觉得不够深刻?因为空灵之境太缺少营养了。细细读一读《法兰西教堂》或者《岛与塔》这样的诗,会发现扎加耶夫斯基所展示的这种丰富性,本身就是世界之美、世界之神秘。事物不会自动产生意义,罗列也不会。诗人要以语言将事物提升到日常之上,提升到思想和善的层次,才会真正触动我们。类似惠特曼那种以我为主、大开大合的方式,已经很受限制了,因为情感的原始爆发力,在诗歌的成熟期无法保证有效突破美学上过于显露、直接的局限。艺术的深度永远是和形式的成熟度相关联的。扎加耶夫斯基对诗歌的理解、对诗歌技艺的掌握体现了他非凡的才智,他具有极强的构建秩序的能力,常常几句就把复杂的局面明朗化:这是一个痛苦与美曾经在此相连的地方——两种彼此熟知已久的物质。如今一家银行占据这里;风度翩翩的绅士们来来往往,每个纤长如一张崭新的钞票。肖邦曾在此生活。他的手指敲击琴键,大约,在狂热中。热情的诗歌曾在此生活。如今这里四处和平而宁静,附近的保险代理业兴旺,医生在约定时间接待他的病人。黄昏降临;公寓房矗立仿佛站在这世纪碎石上的苍鹭(城市的汽笛声在远处响起)。广场中央一只小小的喷泉羞涩地扬起两条水辫子,让我们想到生命究竟是什么。这是《在奥尔良广场》开头三节,寥寥几句就把秩序自一个人来人往事物混杂的广场建立了起来,并从它的此刻写出了它的历史——没什么比一个地方的变迁更能反映出历史感了。诗人在历史、现在和沉思间自由跳跃,让现实从混乱中得到提升。扬着水辫子的比喻一下子就把小喷泉写活了,好像它成了这古老广场暮色中的中心。它在死气沉沉中焕发出生机,提示着我们世界的更新足以把我们从事物的消逝中拯救出来。扎加耶夫斯基对秩序有自己的理解,在他“不知疲倦地执行对现实这一没有尽头的走廊进行勘察的任务”时,他总能找到最准确、恰当的方式写出最独特之处。他有不少类似的场景诗、对往昔事件地点的回忆诗以及数量很大的风景诗,借助一开始就完成的由眼睛的视觉到心灵视觉的转化,推动头脑与词语在共同发现事物灵魂的道路前行,最终精确再现那驱使他写作的内心渴望。诗人都是矛盾的结合体。越是强大的诗人身上隐藏的矛盾越多,只不过他懂得如何化解,对其加以利用。扎加耶夫斯基的诗充满了激情,但他为自己选定的是一种不紧不慢的比较低的调子。比起对世界赞美的坚定认识,这种冷静、适度的语调体现出的美学观念更为重要。这是扎加耶夫斯基最珍贵的东西之一了。很多诗人在太高昂的语调中自我融化,甚至自我摧毁了理性的框架。他的语调使其热烈不至显得太过脆弱和激动,这是一种谦卑但有效的克制:默认诗歌有它的边界,在这个尺度之内它才发挥效力。另一个比较直接的矛盾,来自他对事物的偏爱。享受尽情摆布事物的欢乐的同时,他又是一个在题材上极其严苛的人。现代诗的包容,让所有东西都能入诗,但对扎加耶夫斯基来说,美学上的价值筛选,从题材就开始了。他的题材都是具有深意的,很少触及那些过于庸常琐屑的现实。选择哪些,舍弃哪些,他明显有着严格的纪律,近乎一种精神上的洁癖。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他节制美学:不足道的东西不值得写。另一方面,他坚信个人的经验达到的深度,其重要性要超过触碰现实达到的广度。即使他对事物如此偏爱,他也从来是在自我的层次上展示它们,因此他才让事物都具有了他的情感。他的诗在整体上是非常考究的,发展过程即是不断发现的过程。即兴类的诗,他也写得深思熟虑,在逻辑上都无可挑剔,也都有所发现。这个发现能力是他最让人赞叹之处。在今天,写美好的东西,比写丑恶的东西需要更大的勇敢、更强大的自信。精选的现实,并不意味着回避,反而体现出真正的品格。因为他从未回避现实,就像他在《荷兰画家》中写的:“一道过早的阴影落了下来”,是为了“告诉我们什么是黑暗。”他回避的是空虚,那些不足以在诗歌中竖立起来,不具有思想和积极意义的事物。诗歌确实是一门取舍的艺术。在语调上取舍,在题材上取舍,在构建秩序时对材料取舍——在很多舍弃、杜绝很多诱惑之后,保留才如此动人。扎加耶夫斯基在技艺上臻于完美,在每个细节都毫不放松。他惊人的比喻、丰富的联想、大规模的排比和词语的跳跃等等,都给人耳目一新之感。对他这个水平的诗人来说,最高的语言能力是应有之义,话说回来,如果失去这些,赞美还有什么意义呢?有一点我们要注意到,题材的克制,高度文学化的语言,以及出于对世界热心的赞美、对细腻内心的捕捉而不可避免体现出的浪漫主义特质,让扎加耶夫斯基的诗某种程度上显得过于精致、过于“文明”了。那么,浪漫主义过时了吗?诗歌发展到今天,浪漫主义更像是一种属性,而不再是一种风格,只是在不同时代,它需要不同的表现形式。和人类作为情感动物对应,浪漫的情怀在诗歌中从来不会过时,因为它从根本上意味着人类追求崇高和真正精神生活的勇气。至于题材和语言,除了前面提到过的取舍,还与他的现实处境有关。他在诗中写的其实就是个人生活。美术、音乐、大教堂,以及对个人存在、个人处境的思考,在他生活中都是非常日常化的东西,不是高高在上的,而是非常切身的,是欧洲传统的延续性让他的个人史呈现出了文明史的意义。如此看来,对他诗的这一点点质疑似乎是个伪命题。那为什么还要提出来呢?因为我们要说,过度精致的文明化,有时会让诗歌显得软弱。他之所以能扭转这样的担忧,是因为他完全忠实于自己的处境。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环境,在写作中判断出这一环境,并打破对其虚假想象是个根本性的基础。扎加耶夫斯基很多绚烂的诗,恰恰诞生于他比较安静的生活,在最原始的事实的反省和澄清之上,他才写出了对生活的高度抽象之诗,他看起来“软弱”的部分才成为力量的来源。认识论上的坚定赋予了他思想上先天的优势,他最强的力量也来自于此:赞美。他写的是光与影的双重赞歌,既不漠视糟糕,也不忽视美好,永远有一丝希望的亮光,这才是我们值得生活的世界。读他这样的诗,会让心灵沉浸在不断被震撼之后的狂喜之中,有时甚至会眩晕、失语乃至厌倦。于其说这是艺术的短暂失效,不如说是我们自己生命的局限无法一直承受这种“纯粹”。善和美都是“软弱”的,在美学上,善是一种终极乏味,而恶更具戏剧性,更有力量。善不是没有力量,而是特别不容易呈现,但它和阳光一样,是绝对真理。扎加耶夫斯基对此了然于心,他在《粗鄙与崇高》一文中已经讲得很清楚了,与崇高决裂,并不能使我们回到真实平凡的世界。崇高在任何时候都不可或缺,他最可贵的品质也就在这里,以最清醒的认识,终生致力于捍卫善和美:太阳那深红色的圆盘从群山形成的半圆里浮现送回光的礼物。在《凯西斯的日出》的结尾,扎加耶夫斯基写出了对光的热爱和信赖。这种毫无保留的捍卫的确需要担负一定的风险,但在这个世界上,有什么是不被质疑的呢?说到底,他的决心来自对世界的根本性理解,因而,即使在反讽中,也就是在阴影中沉思时,他流露更多的也不是诘难和嘲笑,而是对存在的思辨。作为哲学系的毕业生,他声称自己属于“在雅典和耶路撒冷之间”的思想者家族的一员。现在看,他的肯定,来自雅典那一侧理智的明晰,而他的困惑,来自耶路撒冷那一边,智力面对信仰上那些无法最终解决的问题时的无力。是的,他也有自己的疑惑,也在诗歌中摸索着认识自己,寻找答案。有时,他呈现出来的并不是终极答案,而是经验和真相。如他在《多重性颂》中所写:“诗歌生长于/矛盾之上但并不克服矛盾。”他告诉我们,虚无、困惑、迟疑甚至犬儒的时刻,与乐观、崇高、美好的时刻一样,是真相的一部分。需要强调一下,他的幽默感也是他诗的重要支撑,他非常诚恳地接受自己在阴影中的处境,由此他谈论阳光时才更可信,所以,我们从他那感受到的,不仅是赞美的热烈,面对真理时孤独的勇敢,还有和解后的平静——从这个角度来说,他的诗歌和散文,重建了当代思考的秩序。《无止境》是第一部正式出版的汉译扎加耶夫斯基诗选集,收录了他大部分重要诗作,由诗人李以亮翻译,此外乌兰和黄灿然的翻译也值得关注。同时出版的散文集《捍卫热情》和他的诗集一样,是那种真正能给人带来认识上的激动的书。扎加耶夫斯基是真正的大师,在当代的嘈杂中尤其显得珍贵、重要。不仅因为他以最果断的方式唤醒我们对美的感受,还在于他时刻都在提醒我们,世界上的苦难和不如意真的太多了,而这些,也许正是我们应该乐观起来,至少平静下来的原因。毕竟悲观是更大的空虚,而空虚让我们的生命毫无意义。我们站在阴影之中,是因为我们承受着光的照耀。(原载《新京报-书评周刊》,发表时有删节)

精彩短评 (总计22条)

  •     喜欢后期的沉静优美的神秘主义
  •     在《神秘主义入门》中听到与沃尔科特《白鹭》里同样圆熟的声音。
  •     最前面是2002出版的新诗,大多松散乏味;早期诗歌选得少,也差;1985年《震惊》、91年《画布》、97年《神秘主义入门》整体水平较高,有大师的视野,没大师的功力,比米沃什、赫伯特、辛波丝卡明显要差
  •     试着阅读扎加耶夫斯基的诗。
  •     新诗不如早期。
  •     不行。
  •     隐约中更喜欢黄灿然译本
  •     扎加耶夫斯基可能缺少一种天赋的洞察,但其意象的亲切非常满足青年渴望与世俗若即若离的那份忧郁情怀。他那些极短的诗行,能一下将人拉入凌晨清冷的森林深处,静,一种死亡的颓败气息。
  •     诗歌生长于矛盾之上并不克服矛盾。
  •     生命的散文在我们周围展开,而诗蜷伏在一间心灵的小室。/读了三个月。
  •     里面的《漫游者》很有共鸣 某人的诗集,灵感的踪迹 一个并不漫游的漫游者 启示 忽闪又熄灭。呼吸的重山,接近 山谷。区隔仍在继续。
  •     只能吸收一部分。诗人有蒲扇型的,有闪电型的,也有箭镞型的。无疑,扎加耶夫斯基属于蒲扇型的,通晓很多,关怀人。我们不能苛责诗人深刻与否,而只能看他写作的倾向性
  •     转译本容易失去一些光滑的表面与褶皱的呼吸
  •     总体不错
  •     禁止火,禁止无眠的夜,禁止取暖,禁止流泪,禁止强烈的激情,禁止犯罪,我们就是如此继续生活;禁止拍照。而不可预见的某事物也许发生:隐藏在光滑的棉纱里,心房颤动,沉默降临,突然镁光一闪。
  •     不喜欢
  •     扎加耶夫斯基出彩的地方不多 但却很会写诗的最后一句 好像整首诗都是为了那最后一句在写
  •     手掌并不歌唱,她的胸口也不。歌唱的,是保持沉默者。而我必须记住,那时,我紧紧扣住的手是由梦做成的。
  •     非常典型的知识分子诗人,读他的诗常常是在文本和历史之间旅行。他没有针刺和点火的才赋(我可能还是被抒情诗打动…),而是用意象的耐心制造平和的氛围感。
  •     粗粗一翻,心浮气躁。
  •     转译本 感觉有缺失
  •     親切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