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永年先生编年事辑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日期:2013-6-17
ISBN:9787101093483
作者:曹旅宁
页数:419页

内容概要

曹旅宁,1965年4月生,从事秦汉史及历史文献的教学、研究工作。

书籍目录

题识
卷一1925—1948年
民国十四年乙丑(1925年) 先生一岁
民国十五年丙寅(1926年) 先生二岁
民国十六年丁卯(1927年) 先生三岁
民国十七年戊辰(1928年) 先生四岁
民国十八年己巳(1929年) 先生五岁
民国十九年庚午(1930年) 先生六岁
民国二十年辛未(1931年) 先生七岁
民国二十一年壬申(1932年) 先生八岁
民国二十二年癸酉(1933年) 先生九岁
民国二十三年甲戌(1934年) 先生十岁
民国二十四年乙亥(1935年) 先生十一岁
民国二十五年丙子(1936年) 先生十二岁
民国二十六年丁丑(1937年) 先生十三岁
民国二十七年戊寅(1938年) 先生十四岁
民国二十八年己卯(1939年) 先生十五岁
民国二十九年庚辰(1940年) 先生十六岁
民国三十年辛巳(1941年) 先生十七岁
民国三十一年壬午(1942年) 先生十八岁
民国三十二年癸未(1943年) 先生十九岁
民国三十三年甲申(1944年) 先生二十岁
民国三十四年乙酉(1945年) 先生二十一岁
民国三十五年丙戌(1946年) 先生二十二岁
民国三十六年丁亥(1947年) 先生二十三岁
民国三十七年戊子(1948年) 先生二十四岁
卷二1949—1965年
1949年己丑 先生二十五岁
1950年庚寅 先生二十六岁
1951年辛卯 先生二十七岁
1952年壬辰 先生二十八岁
1953年癸巳 先生二十九岁
1954年甲午 先生三十岁
1955年乙未 先生三十一岁
1956年丙申 先生三十二岁
1957年丁酉 先生三十三岁
1958年戊戌 先生三十四岁
1959年己亥 先生三十五岁
1960年庚子 先生三十六岁
1961年辛丑 先生三十七岁
1962年壬寅 先生三十八岁
1963年癸卯 先生三十九岁
1964年甲辰 先生四十岁
1965年乙巳 先生四十一岁
卷三1966—1978年
1966年丙午 先生四十二岁
1967年丁未 先生四十三岁
1968年戊申 先生四十四岁
1969年己酉 先生四十五岁
1970年庚戌 先生四十六岁
1971年辛亥 先生四十七岁
1972年壬子 先生四十八岁
1973年癸丑 先生四十九岁
1974年甲寅 先生五十岁
1975年乙卯 先生五十一岁
1976年丙辰 先生五十二岁
1977年丁巳 先生五十三岁
1978年戊午 先生五十四岁
卷四1979—2007年
1979年己未 先生五十五岁
1980年庚申 先生五十六岁
1981年辛酉 先生五十七岁
1982年壬戌 先生五十八岁
1983年癸亥 先生五十九岁
1984年甲子 先生六十岁
1985年乙丑 先生六十一岁
1986年丙寅 先生六十二岁
1987年丁卯 先生六十三岁
1988年戊辰 先生六十四岁
1989年己巳 先生六十五岁
1990年庚午 先生六十六岁
1991年辛未 先生六十七岁
1992年壬申 先生六十八岁
1993年癸酉 先生六十九岁
1994年甲戌 先生七十岁
1995年乙亥 先生七十一岁
1996年丙子 先生七十二岁
1997年丁丑 先生七十三岁
1998年戊寅 先生七十四岁
1999年己卯 先生七十五岁
2000年庚辰 先生七十六岁
2001年辛巳 先生七十七岁
2002年壬午 先生七十八岁
2003年癸未 先生七十九岁
2004年甲申 先生八十岁
2005年乙酉 先生八十一岁
2006年丙戌 先生八十二岁
2007年丁亥
附录一 黄永年先生著述编年
附录二 黄永年先生哀挽录
后记

作者简介

黄永年先生是著名历史学家,本书为其弟子曹旅宁为黄先生所作,以编年事辑的方式记录了黄先生一生的历程,勾勒了一代学人的学术面貌。书中还有许多掌故趣闻,多是第一次披露,既有可读性,又有资料性。


 黄永年先生编年事辑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7条)

  •     機緣巧合,買回來一部《黃永年先生編年事輯》的精裝毛邊本,書做得地道,邊裁邊讀,一周時間恰好讀完。滿心愉悅,又滿懷沉痛。黃先生是精嚴深湛的史家,更是文武昆亂不擋的舊派學人,詩書印俱見功力,先生辭世之後,這樣的文釆風流再難得見。想寫的東西不少,最先浮上筆端的,竟然是《事輯》裏所述先生和瓜蒂庵主人二十餘年的君子之交,這斷續零散的書生交往當然不是《事輯》的重心所在,然而我卻對此倍感興味。兩位先生都是愛書人,寂寞年代裏並不太頻繁的鴻雁往返,古道熱腸的相互贈書,相知在心的書齋夜話,都是動人風景,舊詩裏「今夜故人來不來,教人立盡梧桐影」的意境庶幾近之。兩位先生的著述我最先讀到的是謝先生的《瓜蒂庵文集》,說來這也算新書,竟然忽忽也是快二十年了。九六年遼寧教育出版社「書趣文叢」裏收了謝先生的這本文集,我是在大學附近那間小書店無意買到,最喜歡的是那一叠遊記與舊詩。《三吳回憶錄》見其清麗,《錦城遊記》更顯綿密。董橋先生《故事》裏那篇〈瓜蒂庵手札小記〉所說最得我心:「《瓜蒂庵文集》所收各類文字不啻愛書人冬夜一壺暖身佳釀!他的《三吳回憶錄》寫得那麼豐潤,實在大可印成精緻的一本小書。他的文采跟Munby不同,筆下少了Munby輕巧的dry wit。鄭西諦對來薰閣書店的陳掌櫃說:『剛主人雖然老實點,倒很有意思!』Munby太精明,也許真的不那麼老實;謝先生的散文好就好在『很有意思』。」題外說一句,董先生《故事》一集,我最喜歡的便是這一篇〈瓜蒂庵手札小記〉,董先生手裏那麼多清玩舊物,偏偏剛主翁的幾葉信札最讓我羨艷不已。謝剛主另有一件功德無量的書林韻事便是八十年代初,選擇自家珍藏的明清筆記稿本抄本交付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行世了「瓜蒂庵藏明清掌故叢刊」,直到今天,我也不知道這一系列究竟收錄了多少種書,因為原書卷數不同,長短不一,因而冊數、種數並不一致,有的一種書三厚冊,比如張大復的《梅花草堂筆談》,有的則一薄冊包括三種書,比如我最喜歡的《石湖棹歌百首˙燕程日記˙聽雨閒談》,當然也有不少是一冊一本的。最可愛的是全部照原書套紅影印,印作現在的小三十二開本,紙面平裝,書後更有謝先生行楷小字題跋,文短情長,溫煦如春風,熟稔如舊友。可惜後出的幾種把影印手迹改為排印,真是大殺風景。謝先生是古籍版本行家,黃永年先生也是個中高人,學界盛傳的他一進古舊書店,僅憑書根便知是何著作何版本的典故幾乎是神話了,有這樣的投契,兩位先生的相識相知則更是順理成章了。《編年事輯》所載黃先生和謝剛主的訂交始於一九六○年,其時先生名聲未顯,剛主翁則是知名學者:「先生一次偶然在《光明日報》上見到謝國楨剛主談論清初金埴稿本《不下帶編》的文章,先生正好有一本為金埴所撰內容稍有出入的《巾箱說》,於是寫信給《光明日報》轉告剛主,稍後把這本書和另一部《人海記》寄去送給剛主。謝也回贈批本《漁洋山人精華錄》和舊抄本《司空表聖文集》。後者中有羅振玉題記,已收入《大雲書庫藏書題識》,前者則是未經剜改的人間僅有的最初印本。」今世的讀者應當會羨慕二位先生不涉名利的簡單和純粹。此後兩人雖未謀面,然而音問不絕,談書論學,聲氣相通,並未因為時勢而棄舊學如敝履,各自小心翼翼地守護以期能潛滋默長,直待光風霽月之時。《編年事輯》上,至一九七八年,形勢漸明,黃先生終於入京問學訪友,兩位紙上相交近廿載的朋友終於聚首,今夕復何夕,共此燈燭光,在北京的半個月裏,「倒有四分之一時間與剛主在一起,不是一起上琉璃廠,就是在永安南里他的寓所裏談天,一坐就是一整天。除談學林近事舊聞外,更多的時間當然還是談書。剛主所藏《藝風藏書記》、《續記》,書上有繆荃孫晚年準備出售藏書時手批的售價。……剛主知道先生對繆批此書的喜愛,就連同另一部少見的王引之的《周秦名字解故》慨然相贈,並在《藏書記》上墨書題記。」一九八二年九月四日,「瓜蒂庵藏明清掌故叢刊」尚未出齊,謝國楨先生便辭世,接到訃告,「黃先生惘然若失,回想自己與剛主先生二十多年的交誼,終日為之不怡。」先生擬了一副輓聯:宿昔侍游,雅譚追說雲輪記;只今歸去,遺稿猶存鮚埼書。以代唁電。上聯借藏書家繆荃孫來喻剛主先生的藏書,並述己之追懷;下聯又以先生治學之功可稱全祖望之治明季史事,典雅合宜,沒有深情與厚學是寫不出來的。粗略讀完《編年事輯》,最讓我感慨的便是兩位先生這一段說不上濃厚卻不涉名利的道義之交。落花無言,人淡如菊,兩位先生先後隱入歷史深處,這段交誼卻彷彿菊之清芬,幽而彌遠,令後來者追懷讚嘆。
  •       《黄永年先生编年事辑》自二零一三年七月出版面世以来,承蒙读书界厚爱,热议迭起。承各方友朋提供资料,特据此做增补四条如下,以飨广大读者:  一九五五年乙未五月先生为以四角廉值新购崇文局本《隋书经籍志考证》王颂蔚批本四册在笺纸上题跋一首:  昨赴吴门作虎丘之游,于琴川书店见此崇文局本隋经籍志考证四册,墨笔批注上下皆满,审是王颂蔚先生校本,面叶题字亦其手笔,书贾不识,仅标价四角,亟购归之,实快事也。乙未五月二日归海上后题记。  王氏尝与叶鞠裳同辑古逸书,故校语精博,足称此书功臣。  按:此跋活脱脱地写出了先生当时之得意状,足见一九四九年后刻板书之廉。笔者二零一二年冬过访苏州文学山房主人江澄波先生,老先生感叹说:当时书实在太便宜了,黄先生,还有黄裳,占尽了便宜。  一九六二年壬寅六月十二日顾颉刚致函周扬请求调黄永年进京为助手条下增一按语:  顾颉刚当年想调三人进京担任助手,分别为刘起、黄永年和王煦华,处理一百万字以上的积稿,黄永年承担的任务如下:“战国秦汉文类编:此书宗旨在于综合当时各家思想及其学术上之成就;分类排列,兼加注释,必须有讨论之功。如黄永年能来,则可望其作秩然之整理,彻底弄清楚这一时期百家争鸣的状况及其留给后人的症结。”(《顾颉刚书信集〔卷三〕》,中华书局二零一一年版,459页)然而,不知何因,先生未能进京。该年他摘掉了一九五八年戴上的右派帽子,被安排在西安交大图书馆工作。顾颉刚的话有助于加强我们对先生的认识,一是他精熟先秦史,二是他的版本学、目录学根底深厚。  一九八二年壬戌八月先生致函吕翼仁先生:  翼仁先生:  手示敬悉。令尊遗著,年曾与中华书局、中州书社等洽谈,均未如愿,至以为愧,今上海古籍出版社能付印,闻之雀跃,谨另挂号寄呈。又前见报载令尊札记亦已付印,未知是否将《燕石札记》并《续札》包括其中,如未包括,鄙意最好将燕石正续札亦重印一次,以传本日稀,商务本札记殆同秘笈矣。  年近挤时间撰写唐史史料学,是中华书局约稿,约廿万字,颇思继承令尊《史学四种》遗教,给初学讲点老实话,苦学力浅薄,殊难步武耳。今冬如能完稿,一二年后或可刊印,又近年敝校为年招研究生,暑假开学后有二名唐史新研究生,五名历史文献学新研究生,加上原有唐史研究生,至十四名之多,诚有如牛负重之感,为之奈何!  西安今夏尚不甚炎热,岳母、内子及小儿等均好,并属向先生问候。专肃,敬颂  文祺 永年顿首 一九八二年八月十五日  令尊藏书现况如何?有无归宿?如有需要,年当专程来沪也。  又令尊文字学四种,除个别错字,当年校者已改正外,其余删改处似均宜恢复原状。(当年极左思潮下忌讳泰甚,今无碍矣。)  二零零零年庚辰十二月华东师大古籍所刘永翔致先生函云:  黄公前辈大人著席:  承贶大著《自选集》,感铭之至。桓谭得读《太玄》,有以定其必传;蔡邕既获《论衡》,足以助其横议矣。继闻椽笔复有《树新义室笔谈》暨《学苑零拾》之制,亦亟访诸书肆,置之案头,三书共展,如对益者三友矣。细籀盛编,文史纵横,辞章鬯利;目可洞垣,手能发覆;推倒豪杰,开拓心胸。先生之赐厚矣。  高文追忆耆宿数篇,诵之无限向往。其中惟恭三先生,昔尝与之通问;贞白先生,曩曾谬承青及,至欲授之词而未果。(翔有诗怀之云:“诗将一脉殿同光,词里青真夙瓣香。云锦千端方欲授,谁知大雅竟云亡!”)其余诚之、丕绳、子展、忍寒、铭坚诸老,虽皆尝忝与并世,顾佥拜谒无缘,思之怅绝。而我公则或忝列门墙,或聆麈论,缘深若此,健羡曷胜。藉此以知先生渊源有自,益自喜得识荆州矣。  近见高校古委会所定赴台名单,尊名高列其上,久稔先生惯作地行之仙,恐辞而不赴,鄙意机不再得,盍为之破例而效子列子之御风乎?一笑。家君《寄庐杂笔》一书,手民之误綦多,知邺架有此,属寄上勘误表一纸,敬请察收。肃此鸣谢,并颂   著祺曼福。   晚 刘永翔敬上 二千年十二月十二日  尊文言及诚之先生不解黄仲则“神女钗归锦盒空”事。偶读《洞冥记》,其书卷二有云:“神女留玉钗以赠帝,帝以赐赵婕妤。至昭帝元凤中,宫人犹见此钗。黄欲之。明日示之,既发匣,有白燕飞升天。后宫人学作此钗,因名玉燕钗。”似即黄诗出处。  按:函中“先生惯作地行之仙”指先生出行惯乘火车,而赴台须坐飞机,恐先生为此放弃赴台之行(《覆黄永年前辈书》,刘永翔撰《蓬山舟影》,汉语大词典出版社二零零四年版,514页)。
  •     《黄永年先生编年事辑》有两个方面很容易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其一是黄永年先生在学问上的勤谨精进,其二是他臧否学界人事极为犀利。记得《事辑》发行不久,刘铮就写了一篇谈论黄永年先生月旦人物的文章。这些都是我很感兴趣的,另外,还有个别内容,我觉得也很有意思,试录几段出来晒一下,并加简单的按语。顾青《追忆黄永年先生》:“谈到自己当右派,黄先生说:那些人真是瞎了眼,让我这个右派到图书馆去改造。他们自己不喜欢的地方,就让我去,我正好有机会读书!”(第63页)按:这种“改造”方式让我想起两件与“惩罚”有关的事,只是情况与此迥异。一件是,潮汕地区流传的一个民间故事“罚贼食蚝煎”。说是某乡里请了一位老先生教书,平时各家轮流招待教书先生吃饭。有一家注意到老先生喜欢吃蚝煎,消息传开,此后,家家都热情地以蚝煎相款待。老先生腻得抓狂,却又不便声明。某天,乡里抓到窃贼,不知该如何处置,决定让教书先生裁夺。老先生脱口而出:“罚贼吃蚝煎!”另一件是,以前听山东大学的罗福腾老师讲课时半开玩笑地说,应该让死刑犯去编字典、词典,这些都是枯燥的苦差事儿。先生还有很多与学术毫不相干的喜好……甚至还很欣赏自己在照片里的表情,知道有人说他长得像反派角色明星陈述,竟得意地嘿嘿发笑。(第130页)我修养不好,很容易冲动,也很固执,有一次竟因事恶语顶撞先生,拂袖而走;还有一次与先生争执不休,毫不礼让,惹得先生拍案怒斥,厉声宣示要将我逐出师门。正是通过这两件事,让我深深体会到先生严厉外表之下异常宽厚的胸怀。事情过后,我依旧负气避开不理先生,都是先生主动找我谈话,没有训斥我的无礼,没有责骂我的轻狂,而是语重心长地劝导我:“辛德勇,你这样的脾气,一定要改一改,不然的话,将来在社会上不知要吃多少亏呀。”(第131—132页)按:以上两段是辛德勇《在老师身边读书的日子》中的文字。省略号处是我略去了部分文字。我注意的不仅在黄永年先生的“宽厚”,更在辛德勇的个性竟然强烈到如此冒犯老师,这简直要让人联想到子路之冲撞孔子。顾青《追忆黄永年先生》提到:“谈到自己当选全国人大代表,黄先生说:我在‘文革’中挑河泥差点儿丢了小命,现在却当上了人大代表,第一次到人民大会堂开会,国歌一响,我的眼泪差点儿流出来……老子也有今天!”(第198页)按:省略号是《事辑》原有。读到“老子也有今天”,整段文字刹时亮了。贾二强《黄永年古籍序跋述论集序》称:先生自幼喜读《西游记》,几十年的熟读几可成诵。记得一次先生与门弟子闲谈,问及我等古代小说喜欢哪一步,男则多举《水浒》、《三国》,而女均谓《红楼》。先生笑曰:“没出息。”随即告以“《西游记》最好看”,由此可见喜爱程度之一斑。(第220页)按:哈哈,看到这一段,俺心中窃喜。古代小说中,俺最喜欢的也是《西游记》,按照这段话的语境,我是不是可以臭美地认为自己是有出息的呢?1996年,古委会在我们学校举办一个评选中国古文献学奖金的会议……评选奖学金的时候,各位专家埋头看材料,鸦雀无声的。那天我端了水果到会场,恰好看到先生猛然间发起火来,原来当时在评博士的材料,有一位某大学副校长的材料也在里面。我用眼角一瞟,看到副校长有厚厚的一叠材料,还有一本书,而先生大意说:是重点大学的副校长了,干吗要抢这种奖学金啊。你是四十多岁教授读博士,学问做了这么多年,人家只是二十多岁,刚读博士,你领导这种好处也要啊?后来从别的老师那里打听,说最后投票的时候这位副校长没评上。(第239—240页)按:这是张剑光《读<黄永年文史五讲>的遐想》的片段。黄永年先生痛恶的这种学界风气,如今似乎都成为常态了。学界这个江湖,学官们不据势、执术、乱法以纵横江湖,反倒是不正常的。年为此本想写封信给三联,继思大出版社往往架子亦大,八十年代我曾去信《读书》对刘起釪君谈《尚书》之文有所匡正,即遭“留中不覆”之待遇。前年看到北大出版社所出冯芝生女公子宗璞书中所附诗句之平仄不调,去信其时之总编(现已贵为系主任)指出,亦碰同样之钉子。(第295页,)按:这是黄永年先生2001年8月22日致扬之水信的片段。信中提到发现三联版的陈寅恪《书信集》中存在不少错误,本想给三联写信。我有点儿疑惑的是,扬之水1986年开始在《读书》编辑部工作,不知道黄先生八十年代给《读书》写信具体是何时,如果是扬之水在《读书》任职之时,她是否看到过该信?赵珩夫人吴丽娱之善治杭菜,真是第一流高手,我吃过几个大饭馆的名菜,无一比得上她做的。(第314页)按:这是黄永年先生2004年3月27日致扬之水信的片段。以前只知道写有《老饕漫笔》、《老饕续笔》等饮食文字的赵珩是赵守俨之子,没想到“老饕”竟娶到这么善于烹饪的夫人。且,这位夫人恐怕就是王永兴的高足,写有《唐礼摭遗》、《终极之典:中古丧葬制度研究》等备受推许的著作的吴丽娱?那个晚上去宾馆里看他,老远就见他背着手在房间门口踱步,一会儿踱出来,一会儿又进去,步态煞是轻盈。我第一次见他这样,觉得很好玩,忙走过去;他愈发得意,连说:“开心,今天开心!抓着辛德勇帮我刷书!”德勇先生坐在门里边,一面拿一个大棕刷飞快地刷着书,一面嘴里念念有词地回应着黄先生的调侃,动作和语调都特别地飞扬。(第346页)按:这是张伟然《黄永年先生二三事》的一段文字,把黄、辛师徒的感情和神采写得气韵生动,令人神往。附带说几句:一、第67页录有顾颉刚致黄永年信函,提到给《国语》作集解的“徐元诰”,《事辑》写成“徐元浩”,不知是顾信笔误,还是《事辑》的疏误?二、第192页,写到严耕望托刘健明转赠《唐史研究丛稿》一书,《事辑》误“丛”为“从”。三、《事辑》的材料引用有时未注明出处,如,第177—179页引陆扬谈论黄永年先生的一大段文字即是一例。四、附录二的挽联、挽诗、唁电,看不出是根据什么进行排序,好像是随机的?最后,有一个小疑问,第20—21页记:“陈子展曾说他生平曾给入学国文试卷打过两个100分,一个98分,100分其一为黄永年,98分则杨廷福也。”不知道另一位得到100分的会是谁呢?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好看。往來書劄與課堂筆記是兩大亮點。
  •     虽然平心而论此书好像不大像年谱长编,而像是各种文章的摘编...但实在也是爆出了很多的猛料,也让我们从一个侧面理解黄先生的为人。促使我买这本书的还是当年读《唐史十二讲》里面前言的那句“因小人陷害...”看后果然没让我失望...
  •     黄老先生说得极是,陈寅恪学问好而文章笔法差。其实写诗笔法更差,比之散原“生儿不象贤”……
  •     鄙人亦是黄老的徒孙,只可惜无缘见到他老人家
  •     五星给黄先生,-1星给本书编纂体例
  •     书中各种月旦评尤见性情。
  •     其实刚出就买来看完了,竟然没有标注。这书有料,好看,就是感觉不大像“编年事辑”。
  •     相当有趣
  •     有八卦,不过比较黑
  •     假期中翻过一遍,觉得辛德勇的文章笔调实在好,很有感染力。
  •     連續三天,斷斷續續加起來有一日時間讀完,看來也就是“中人之資”。
  •     问题还挺不少,比如爱宕元致信所录日文根本不通,错误应该很多;曹道衡的生平介绍在正文里而不置于脚注是体例问题;黄挽杨廷福联是崔珏《哭李商隐》的诗句,没有出注,等等。看在八卦有料、也颇有治学启发意义的份上,四星吧。【另外,如果有可能的话,请高校不要再招凤凰男做老师了,心态摆不正,还是会给人一种邪气的感觉。
  •     2016.6.23
  •     劲爆痛快……
  •     黄先生本身非常有趣,所以这本书也非常有意思,料很多,书信交往和回忆文章都很丰富。
  •     我的师祖黄永年先生,依稀记得当年的古籍版本学,贾二强老师的口头语:我的老师黄永年先生。先生虽去史院遗风犹存。
  •     黄永年先生编年吐槽集
  •     材料丰富,应能真实反映传主精神,内中若臧否人物的地方,大可玩味,不过不可耽于此种八卦消息。
  •     颇能展现黄氏的学问性情,其中又多学林掌故和治学要言。
  •     难得的资料 可窥见80年代之后的学界情况 通过回忆和口述树立了一个活灵活现的黄先生!
  •     行文有时欠雅驯,可惜了~~
  •     p11《蠹鱼编》应为《蠹鱼篇》
  •     隔靴搔痒赞何益,入木三分骂亦精
  •     臧否人物最是精彩
  •     終於陸陸續續讀完了,編的很好,因為多有實錄,而不是像譚其驤日記和傳記那樣為這個諱為那個諱,既然當事人怎麼看,就應該如實印出來,所以我很感謝編者的殷勤努力。很多文字讀後讓人非常感慨,
  •     书读一过,推荐的主要原因就是可以看到一个文史大家的各种面貌,至于体裁文字可取之处不多。。。
  •     虽未细读,但此书从编撰到装订都可见用心
  •     黄先生晚年和扬之水往还信件颇多
  •     好书,赞!
  •     往来信札、弟子记黄先生语录都很有价值。虽是文献学家的年谱,但书中有不少对政治的评议。黄先生之毒舌、好作激愤语,例子极多(如对复旦之不屑、博导与狗)。学问方面,只言片语,都启发良多。适合经常翻看。
  •     黄先生诗写的真心不错!
  •     好看!黄先生真敢说话,哈哈~
  •     颇为感概,读完之前还想着要不要说点什么这本书不好的话,读到先生最后两三年事还是沉默了,死去何足道,托体同山阿。
  •     这书不能私掖着。
  •     读罢觉先生对顾、吕、陈三人评价实高。此书所记详实,记其中或可观者:P25记顾颉刚自云“树敌”;P75记丕绳论顾(颉刚)吕(思勉)陈(寅恪)杨(宽)张(政烺);P101记郭绍林忆先生;P126、373记辛德勇忆先生;P183-187记先生论近代史家;P251记汪荣祖述先生生平;P254-255记葛兆光论余英时兼论先生及先生答复;P296记先生自述;P314略提金庸;P344略提陈寅恪集(不知某弟子指何人,存疑)。以上略记几条,另有可观者,随记于书中,不能全录。
  •     黄先生给扬之水的信里说,《脂麻通鉴》比同系列(辽教“书趣文丛”)里唐振常、朱维铮的高明多了。《怀真集——朱维铮先生纪念文集》里傅杰的《八卦碎片》则说,扬之水那书跟朱先生的书放一块儿比,太寒碜啦,那么单纯的心思还谈政治,幸亏后来改行搞名物了。
  •     要赶快写文章,人一生做不了多少事。
  •     读起来非常有意思,黄老月旦学人特别过瘾,可见其性格与风采。
  •     继续等修订本。
  •     全书并不好看。其人其学虽有公认,但据此书,其一生并无可书之事。其小诗亦不错。所感人者,辛德勇二文耳。末附挽联悼词,以华东师大所作最好。
  •     匆匆翻过,主要看了解放前和解放初期的,后面书札太多,虽然料也多但是赶时间都没怎么看,总体八卦可观而体例芜杂
  •     猛料没有,小料不断。
  •     有意思。辛德勇两文最好。
  •     这本书封面和《想象异域》同款,页数也要多些,但定价较有良心
  •     眼高手高,这才配叫学者。
  •     师承太厉害了。吐槽犀利,细节不少。专业部分读懂的不多,但所作诗皆可诵,先生讲梅村诗当令人神旺,不知有没有叶嘉莹们做课堂笔录啊。。
  •     匆匆翻过,学人风采,令人钦佩。
  •     编撰太不谨严
  •     八卦是学术研究的主要动力
  •     误字较多,前后重复之处也不少,看点主要是其中的学术界八卦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