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中求进的步伐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2
ISBN:9787030366931
作者:钟瑛
页数:162页

章节摘录

版权页:   2.货币政策的调整 货币政策包括货币政策目标和实现这些目标的操作手段。多年来,中国一直执行“稳定货币,发展经济”的双重货币政策目标。长期的实践显示,在中国这样一个资金短缺、投资需求旺盛、企业和政府相互严重依赖的发展中国家里,在货币政策上实行双重目标,几乎总会牺牲货币的稳定,以过量的货币发行来支撑经济的暂时增长。其结果往往诱发较高的通货膨胀,并导致国民经济周期性的大幅震荡和强制性调整。这一教训促使理论界和金融管理层重新审视中国的货币政策目标。这种认识,在1994年的金融改革中终于得到确认。在《国务院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及1995年通过并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中,货币政策的目标被定位在“保持货币的稳定,并以此来促进经济增长”。这一转变明确了货币政策在市场经济中的职能,确认了货币政策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主要在于创造一个良好的货币环境,偏离这一目标,可能使国民经济得益于一时,但却会给经济的发展和增长带来长期的隐患。 适应货币政策目标的调整,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也作了重大改变。1994年以前,在理论和实际操作上,中国均没有明确的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更无政策目标、中介目标和操作目标的区分。中国一直使用的是信贷计划和现金计划,它是与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社会信用形式单一化的状况相适应的。在这种体制下,货币部门实际上只起到出纳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随着金融市场的出现和多种金融机构的发展,信贷计划和现金计划已经不能有效地控制住全社会的信用总量。因此,迫于现实需要,完善中国的货币政策体系已刻不容缓。这种认识,在1994年的金融改革中也得到了确认。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的重大改变在于,由过去控制贷款规模和现金发行量转变为以基础货币作为近期操作目标。1994年9月,人民银行首次根据流动性的高低确认并公布了中国的M0、M1、M2等三个层次的货币供应指标。这表明,中国的货币政策已经开始逐步走向成熟。 3.金融调控机制的转变 与货币政策目标和中介目标的调整相适应,金融调控机制也逐步从直接调控向间接调控转变。从1994年起,人民银行缩小了信贷规模的控制范围,对商业银行实行贷款限额控制下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比如存贷比不得高于75%。随着贷款规模管理的放松,存款准备金制度、中央银行贷款制度等问接调控货币政策工具逐渐发挥实质性作用,一直只有象征意义的再贴现政策也开始发挥作用。更有意义的是,酝酿已久的公开市场操作于1994年开始启动,并已取得初步成效。同时,人民银行对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也由过去的数量管理转向以风险质量管理为主;对同业拆借市场第二网络,银行问利率可以自由确定,不受中央银行干预。并且,通过体制和法律安排,切断了中央财政向人民银行透支、借款的渠道;人民银行不再向非银行金融机构和非金融部门贷款,等等。

内容概要

钟瑛,女,白族,湖南桑植县人,管理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研究员,兼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会员、中国科学院虚拟经济与数据科学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全国政协委员,民建北京市委常委兼市委理论委员会主任、民建中央经济委员会委员。200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获管理学博士学位。2003~2005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从事理论经济学博士后研究,专项研究中国金融体制改革与金融市场发展。 近年来在国内学术期刊先后发表论文50余篇,出版专著5部,主持、参与国家级与省部级研究项目10余项,曾获中央国家机关、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市等颁发的优秀科研成果奖项。代表作有《资本的激情与理性——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证券市场》(专著)、《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宏观经济政策调整》(论文)、《城镇化发展战略的资本要素配置与资本化运作》(研究报告)等。主要研究领域为当代中国金融、当代中国宏观经济。

书籍目录

导论 第1章改革开放前的中国金融概述 1.1新中国金融的建立:1949~1952年 1.2计划经济体制时期“大一统”的金融体制:1953~1978年 1.3改革开放前的金融计划与管理 1.4改革开放前国有金融制度安排的理论分析 第2章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基本历程 2.1金融体制改革的起步阶段:1979~1992年 2.2金融体制的全面改革阶段:1993~1996年 2.3金融体制的深化改革阶段:1997年至今 2.4金融体制改革的基本经验与制约因素 第3章中国金融组织体系改革 3.1金融组织体系的基本建立 3.2金融组织体系结构调整分析 3.3建立现代金融组织体系的改革措施 3.4金融机构制度安排与绩效的理论分析 第4章中国金融调控、金融监管与金融市场培育 4.1货币政策的演变及其效应 4.2货币政策工具的引进与运用 4.3信贷资金管理体制的变革 4.4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 4.5系统性金融风险及防范 4.6金融监管体制沿革与模式选择 4.7金融市场的培育与发展 第5章中国外汇管理体制改革与人民币可兑换进程 5.1外汇管理体制的演变及实效 5.2人民币可兑换改革进程 5.3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演变与完善 5.4外汇储备的适度规模与管理 第6章结语:从中国金融体制变革路径看渐进式改革的正确选择 6.1中国金融体制变革路径及其基本特征 6.2中国渐进式改革的正确选择 6.3未来的中国金融改革仍然必须坚持渐进的思路 参考文献 后记

编辑推荐

《稳中求进的步伐:中国金融渐进式改革》研究力图突出、拓展和深化对中国金融改革这一主题的历史性与现实性研究,力求站在历史高度以发展的、动态的眼光看待问题。30多年来,可以说是中国金融理论和实践快速发展的一段时期,伴随着人们思想认识的深化转变,中国金融改革与金融市场发展经历了数次曲折波动,一些理论定性问题始终困扰着实际工作者和理论界的专家学者,曾经成为发展金融市场的障碍。本研究希望能够使得对中国金融改革与发展的变化轨迹、变迁过程及其未来取向的分析探讨中,在理论上、思想上有所突破,能够对人们透析中国金融改革开放与世界金融市场发展趋势有所参考价值。

作者简介

《稳中求进的步伐:中国金融渐进式改革》通过对中国金融体制改革与发展路径的历史考察,较为系统地反映了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金融的变革轨迹和运行状况,这既是对中国金融渐进式改革的历史总结和回顾纪念,也有助于了解和把握中国金融的未来发展趋势。 
中国金融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政府、市场、金融机构及与其相关联的企业和个人,《稳中求进的步伐:中国金融渐进式改革》只选择了中央银行体系及金融宏观调控机制、金融组织体系、外汇管理体制等方面的改革和发展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以金融制度的变迁为主线来进行分析论证,试图对1979年至今的30多年的中国金融体制改革与发展的变迁过程作出描述与分析,体现与解析其“转轨性”特征,探讨1979年以后中国成功的渐进改革与金融制度变迁之间的逻辑联系。在对这30多年的中国金融制度变迁的积淀与绩效的历史考察基础上,探寻中国金融体制改革与发展的未来趋向。
《稳中求进的步伐:中国金融渐进式改革》既适合对当代中国金融改革研究有兴趣的各界人士阅读,也可以作为经济类专业高校学生、科研院校经济领域理论研究工作者的参考用书。


 稳中求进的步伐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这是一本小书,薄薄一册,但亮点不少这是一个大题,叙述为主,但不失议论核心命题:改革开放后的中国金融业走的是渐进式改革道路作者观点:未来仍将继续渐进式改革笔者认为,中国金融业存在一种畸形的发展:一方面从规模上看,一路狂奔,另一方面从制度和效率上看,近乎原地踏步,甚至倒退。从局部上看,中国金融在飞奔,但是从整体上看,只是在一个很小的跑道上转圈,类似宇宙物理中的“超弦”结构。因此,中国金融改革的核心,不在于渐进还是冒进,而在与是否能跳的出这个怪圈。什么怪圈?作者搬出了二重结构理论和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二重结构是指“发达而富有控制力的上层结构”和“流动性强且分散化的下层结构”,用白话说就是强势国家和弱势草民。为此,需要有中间结构,即“”产权结构、市场结构和法律结构“来沟通上下两级,达到三重结构,才能更好的运转。但是,在强权国家的控制下,政府的效用函数最大化决定了产权垄断,既包括初始对内生存量的垄断,也包括对外生增量的垄断。而且,在强权国家的控制下,制度结构本身就受到限制,既无自我约束,也排除外来竞争,因此制度安排无法改变。要走通渐进的道路是难上加难。也许,作者不便说明的是,还有一种力量,看似无力,却坚定不移,可水滴石穿,海枯石烂。这就是时间。当前,能够对传统金融业造成冲击的可能有以下几种力量:一是国家整体的改革,尤其是体制上的改革,必然会波及到金融业;二是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冲击,发生金融危机,所谓不破不立;三是以互联网金融为代表的新技术、新力量的竞争。第一种情况有可能,但是难度大,阻力大如果第一种失败,第二种情况是大概率事件,后果难以预料相对比较温和的是第三种情况,也最接近市场化原则,但是在当前制度环境下,有被扭曲的可能。回顾自家历史,无非是想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如果再把视野打开,咋们村子里别家过的如何,也可以多看看,多问问,多想想。既不盲目崇拜,也不必避之不及。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但是群众也有盲目的时候,不然就没有”乌合之众“之说了。如果,真正能够构建好”中间结构“,那不管是雪亮还是盲目的群众,都能获得真正的尊严。问题是,”中间结构“也不是凭空产生的。所以,作为个体,唯一能做的,就是树立公民意识,从我做起。然后,一切交给时间。附:什么在创造历史:评《乌合之众》http://book.douban.com/review/6356174/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