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间造神

出版日期:2016-3
ISBN:9787549572542
作者:耿涵
页数:360页

内容概要

耿涵,画家、设计师、艺术学博士。1983年生于天津,2001年至2008年在天津美术学院完成本科与硕士阶段学业;2003年至2004年在法国图尔宽美术学院(École régionale supérieure d’expression plastique de Tourcoing)学习造型艺术;2011年至2014年在天津大学攻读文化遗产与民间美术方向博士学位。现为北京交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讲师,关注问题涉及当代艺术、设计、民俗文化与民间信仰的研究与实践。

书籍目录

自 序
内容摘要
导 语
第一章 纸马的历史轮廓
第一节 纸马生发的信仰基础
第二节 纸马发生论考
第三节 纸马:从形态稳定到自身繁荣
第四节 纸马在新时期的存在样态
第二章 内丘历史与神码原境
第一节 内丘历史概况
第二节 内丘的文化生态环境
第三节 神码所处的内丘民间信仰环境
第三章 信仰场的生成:神码构成的家庭信仰空间
第一节 门关:家庭的守护与导引
第二节 堂屋与内堂:共性化的神祇
第三节 卧房:私人化的信仰对象
第四节 灶房、工房与仓房:生活化的神祇
第五节 天地桌:信仰场域的中心
第六节 信仰系统中的一众散仙
第四章 神码与当代内丘民间生活
第一节 内丘神码的存在现状
第二节 内丘神码当代功能承载
结语
一 神码:民间生活中的幻象与虚境
二 由神码看民间信仰实践在文化传统中的价值
附论一 纸马学术史
附论二 纸马之神与象:信仰与信仰的视觉化
附录一 内丘神码的供奉方式与张贴位置
附录二 内丘神码使用情况概览
附录三 神码在家庭院落中的张贴位置示意图
附录四 内丘神码相关节日与仪式
附录五 正文插图索引
参考文献
后记

作者简介

●纸马,是一种民间木刻纸印神像画,主要流传于河北、山西、云南、江苏等地。“神码”正是河北内丘县本土的纸马、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民间信仰的媒介,其中包含佛教、道教和民间宗教中的各路神祇。内丘县百姓在一年的很多节日和场合,会在院落、堂屋、内房等处张贴神码,寄托信仰心理,沟通人与神。
本书主要从两个方面对“神码”这一民间造物进行再现,一是分析其图像,考证其神祇原型和发展历史;二是考察其田野原境,展现内丘地区的民间的生产生活环境,以及在这种环境下生长的宗教文化和信仰心理。
●260幅配图,近百张神码图像,是一份珍贵的图像资料,既有宗教文化价值,又有民间美 术价值。
●“千载寂寥,披图可鉴。”作为一种木刻纸印的神像画,“神码”既蕴含着普通百姓的信仰心理,亦呈示着传统民间的艺术智慧。正是神码所体现的造神与祀神传统,让古人在数不尽的自然灾难与兵燹祸乱中始终怀有生的希望。人们在神的注视、规约与庇护下,敬爱万物,持守善念。这种造神与祀神的心理结构,早已成为华夏民族文化基因的有机组成。


 中国民间造神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说起“纸马”这种东西,大概一般人并不熟悉,以为是纸扎的马之类的玩意。其实纸马是木刻纸印的神像画,民间把佛道和传说中的各路神灵印在纸上,贴在院子里、家里。在河北、山西、云南等地都有,在内丘当地,人们叫“神码”。下面是一些常见的神码,外人看来也很有意思,而且大有来头。火神,造型很雷人,其实来自西域火神的形象:共有四臂,三目,戴鱼尾冠,一手执剑,一手撑于腿上,身后长出双手,一手擎宝葫芦,另一手握一枚发着光的宝物。与《封神演义》中被封为火德星君的罗宣几乎一样。而“罗宣”其实是粟特人的神,“罗宣”的发音近于粟特语Rokhshan(音罗山),原型正是袄教神。土神,像不像一个戴尖帽子的大胡子老外?土神的形象也很特别,尖帽子,大胡子,鼻子两侧各伸出一只手。传统的解释认为帽子象征着土丘。而脸上长手的造型其实和《封神演义》里的杨任很像:杨任是眼眶里长出两只手,手心里长眼睛。另一版本的土神像则与杨任一模一样。另一种说法是来自粟特人的形象,圆眼,阔鼻,虬髯,戴尖帽。家堂关公,挂在堂屋里的关公,仁义道德的代表。天地十方真宰,诸神共聚。天地十方真宰,是敬奉天地诸神。中间的神从上到下依次是佛祖、玉皇、老君、关公,有的版本中关公下面有地藏。门神灶王,上有二人骑马报功名仪,就是家族的祖宗,敬拜祖宗是中国人的传统牛王、马王、水草旧时牛马为生产和交通工具,牛王、马王、水草 可保牛马健康。南海大士,就是观音菩萨内丘的神码当然不止这些,而且在家中张贴的位置也呈现出一定的布局。
  •     这是一本关于中国纸马的著作。在正文中,我几乎没有谈及纸马的艺术性,没有它的色彩、纹样以及基于美学目的的形式分析。书中所呈现的,是纸马自身的历史,以及华北民间以纸马为媒介或与之对应的一整套信仰实践的方式。我承认,纸马作为一种图像可以被归类到民间艺术中,但与此同时,对民间艺术的理解方式也需要走向纵深与多元,民间艺术所载纳的信息并不只是色彩、图案或花纹。我之前的学业是绘画、设计和造型艺术,攻读博士期间我把兴趣转向了民间艺术。那些本土的、民间的、传统的,生发于市井乡野,带着“土腥味”的艺术,与之前那些“洋”艺术截然不同。实际上,很难说民间艺术是另外一个领域,因为对艺术和设计的价值判断分野进行反思后,基于类型学的划分方法都成了权宜之计。重要的是民间艺术本身非常神奇,它往往既有功能性,也重视情感表达,既有生命意义,也有道德意义。但它很少有逻辑表达,因为那是(西方)当代艺术里常用的方式,携带着它们的理性。而在中国的民间艺术里,你会发现华夏的文化创造是一套独到而庞大的体系,这个体系随你我的存在而存在,与我们一起生长。民艺看上去是文化的细枝末节,但它同时又是文化本源的载体。直到我发现了它的光芒,之前所有对形式、态度、功能、表达以及迷人的逻辑修辞,这一切,由全球化带来的兴趣都在洞悉自己文化符码的动因下变得微不足道了。这种光芒是如何被发觉和体认的?可能是来自各方各面的影响,但其中很重要的,我回忆起来,是之前的设计、绘画和异国的造型艺术训练,以及对当代艺术和其诸种思想的兴趣把我引向这种文化回归,之前所有习得的感受、直觉、视角、逻辑……变成一面照向自己的镜子,它们为审视自己的文化提供了可能,它们成为角度与方法。更重要的是,这种研究与关注成为一个新的基点,催生着我新的文化思考与文化实践。因此,我不能说自己是纯粹的民间艺术研究者,而或许是一个跨领域的观察者,每个领域的“局外人”。因为似乎每一种关注总会在一个相关的领域而非其自身找到答案。当然,这也同时是这部书没有套用既有的论述框架,没有从某一学术概念出发的原因。方法一定是为研究对象服务的,多角度的分析是尝试着勾画出文化的某种整体轮廓。此刻,又是身在异国他乡。记得春节时唐人街喧天的锣鼓和腾挪的狮舞,它们让我在欢乐之余目盈热泪,文化认同带来的振奋伴着那些狂欢往血管里涌,那种感觉真切而短暂。更多时候,即使身处纽约这样的文化熔炉,我仍然能够清晰地感受到什么是“我的”,什么不是。这种感受更让我相信这部拙作所含载的、哪怕是微小的意义,希望它能带给我们对自己文化的多一点了解。此外,它是我写就的第一本著作,之中或有疏漏,或有讹误,还请读者方家不吝指正。是为自序。耿涵 2016年冬春之交于纽约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