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美国大选观摩日记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1
ISBN:9787516120156
作者:房宁、王文
页数:203页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就像在八卦新闻中乱揭娱乐明星们的隐私也有可能会吃官司,“八卦式”地报道一国领导人,肯定也会招致一些反制措施。不仅中国这样,沙特、阿联酋、新加坡等许多权威政治明显的国家,恐怕也会采取一些手段。类似报道多了,对中美关系也是弊大于利,对中国政治的演进也平添了不确定的变量,还会引起中国国内民意对美国政府、媒体不必要的情绪反弹。 无由头地揭批一些不必要的中国高层隐私,从长远看,肯定不会给西方媒体带来商业利益。既然在表面看没有什么好处,一些西方媒体仍不遗余力地去做,就很容易被理解为是某种干预中国政府换届的“阴谋”。自2012年初的重庆事件以来,美国干预中国高层政治的“阴谋论”一直在中国民间流传。进入夏季,这些论调稍微有一些平息,但类似的报道无疑会让“阴谋论”死灰复燃。 “十八大”换届对于中国这个庞大国家的意义与复杂度,远超过外界的想像。在当代中国政治文化中,党的代表大会通常会视为庆典式的头等大事。对中国官员、精英以及希望国家平稳过渡的大部分民众而言,类似报道就像是婚礼时送人一口钟那样,不是真心诚意地道喜,而是像在找茬儿、捣乱、无是生非,甚至是在破坏气氛。 这层逻辑是一些西方媒体人以及深受西方自由主义思潮影响的中国人很难理解的。但中国的现实就是这样。不仅如此,从新闻学理论上看,这种有明显政治揭私、迎合某些人政治偏好的“软新闻”报道,在美国新闻研究与媒体界也早已被广为诟病。 美国资深记者马文·卡尔布曾批判,美国新闻已经堕落到“媒体一政治”时代。媒体政治化的倾向越来越明显,许多新闻报道都成为利益集团的工具。

前言

序中国两代学人的美国观《环球时报》总编辑胡锡进美国和美国大选都是西方的顶级标志。美国是西方成就的集大成者,美国大选则是西方式民主选举的标榜。去美国转一转,既能看到西方文明最有代表的镜像,体会从欧洲跨越大西洋形成现代西方的轨迹,也能感受、领悟当下世界超级力量的规模。我只在10年前去过一次美国,美国国务院派了一名翻译带着我在全美各地转了三个星期,第一个感觉就是美国什么都大,飞机场很大,高速公路宽,租车公司的停放场地可以对应“一眼望不到头”的比喻。当然美国的制度更有意思,到处都是NGO(非政府组织)或各类非营利组织,它们很多都与政府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从政府得到资助,承担中国基层政府的部分职能,或者很像中国的“事业单位”。美国与中国是不同的世界,在中国极度贫困的时候,美国的一切都代表了“天堂”的标准。然而中国快速发展,逐渐有了一些自信和审视西方的能力。过去中国对美国一味批判,但那种批判是对自己脆弱国家的保护,那里面没什么思考的含量,就是要把美国骂得远点,防止它影响了我们自己。如今中国不那么容易被颠覆了,因此可以从容、客观地看那个国家。在大选的特殊时候观察美国,可以说是事半功倍了解西方、也是世界第一强国的捷径。美国驻华使馆往往很愿意在四年一度的这个时间组织中国学者、媒体人以及各路精英前往美国观摩,这些中国人的眼睛和大脑,大概代表中国文化对美国文明的理解、消化能力,而这样的理解和消化显然越来越复杂,既非简单的膜拜,也非简单的质疑。这本书的两位作者都是我的朋友,一“老”一“少”。房宁先生是学者,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研究所所长,55岁,上世纪80年代中期曾在美国访学;王文先生是记者,环球时报负责评论的编委,32岁,曾在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念过书。两人形成价值观的时代背景不一样,阅历也不尽相同,支持各自思想的材料自然有区别。两人同时在2012年11月大选期间去美国,各自有不同的观摩、采访路线,接触了完全不同的人和事物,写了不同的笔记,回到北京后,在一些朋友的建议之下,两人相约把各自的笔记合在一起出一本书,展现他们共同看到的美国。这类手记的书,通常或者是一双眼睛的“独裁式记录”、或者是多双眼睛的“混乱型记录”,房宁和王文的这本书,很有意思的一点就是它是两双眼睛的对照。两人年龄和文化身份在彼此映照下都很鲜明,又都是很有专业能力的记录者,本来就潜含了多元、递进,但由于两人都是中国学人,两人记录的某些共同点也不令人惊讶。今天是中国实力与美国距离最近的时候,这种差距的缩小受到全球的关注,它的最终意义被认为是爆炸性的。中国需要很认真地研究美国,不再是仅仅找出它的先进和问题,为我们学习它或避免重蹈它的一些覆辙提供依据。我们还需深入美国人的内心,了解他们的骄傲以及沮丧产生的缘由,做到能大致体会他们未来与我们做战略竞争时的心路历程。我们得知道支配他们情绪的稳定力量,甚至能够判断促成他们一时冲动的偶然性机缘。房宁和王文先生都很勤奋,用心记下了美国大选期间的丰富一手材料。中国全面了解美国,在特殊关头判断美国需要这样的一手材料积累。由于两人观察力和描述力的细腻,这本书也是很有意思的采风。绘制美国的任务浩大、艰难但也令人兴奋,这本书是几笔相当传神的线条。2012年12月

名人推荐

中国人看美国,其实是在“美国镜子”中看自己。30多年前,有机会访美的中国人一定会感受强烈的“文化震荡”。30多年后的今天,当我们跟随学者房宁、记着王文一起“走进美国”,已经不再会有那样的震荡,代之而起的是对照“美国镜子”引发的思考,这样的思考对把握中国崛起的未来尤其重要。——人民日报高级记者、《脱美国化》作者 丁刚一位学界翘楚,一位媒体精英,近距离审视开卷有益,视角不同,结论一致。是巧合?是有意?都不是。是美国徘徊在十字路口的客观现实,催促奋进路上的中国思想者重读美国,重看中国。读看之间,中国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倍觉亲切,更感厚重。——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助理、美国所所长 袁鹏房宁先生的工作最难,他需要颠覆性地改变中国改革的概念贫困和贫困概念的现状。王文的工作最有影响,作为环球时报资深评论员,他需要理性呐喊,游走在体制的边缘,与各类思潮交锋,在新闻评论界异军突起,令人刮目。好在,在路上的崛起的中国有一个霸气十足的但是家道中落的美国做参考,这可以做制度比较,弘扬多元的人类文明。——中央电视台英语频道主持人 杨锐我们不必仰视美国,也不必俯视美国,平视才能把这个国家真正看懂看透。本书就是平视美国的一部上乘佳作。它自信、客观、生动地记录了2012年美国大选及其相关的人和事,提出了许多富有启迪的观点,对于我们了解美国及其未来走势大有裨益。——复旦大学特聘教授、《中国震撼》一书作者 张维为

内容概要

房宁,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所长。上世纪80年代曾访学美国。2012年11月应邀再访美国观察大选。王文,环球时报编委,主管评论兼社评起草人,曾采访近百位美国政要名流,2008、2012年两次赴美观摩总统大选。

书籍目录

序 中国两代学人的美国观 房宁:美国大选观摩日记 再访美国,没了文化震撼 访问黎安友教授 “公民联盟诉联邦选举委员会”案 奥巴马演讲好似绕口令 去亚利桑那 空白州、战斗州、摇摆州 印第安保护区是奥巴马的“铁票”区 大选日 “需要一场推翻奥巴马的革命” 三场竞选庆祝会 领队悻悻离去 无眠之城西雅图 美国政治科学大显身手 大麻合法、同性婚姻 一群热心的女权志愿者 美国选举钱用在什么地方 获胜的奥巴马口气都变了 言论自由国度里的“潜规则” 访问华盛顿大学“选举之眼” 一场辩论:只有资本主义能够救美国? 在任总统的“主场优势” CIA老总出事了 波音:工业文明的圣殿 美国大选中的“奥步” 从西雅图到华盛顿D.C.  一个“草根”的奥巴马情结 美国英雄爱美人 2012年大选的“五大战” 老兵节遇老兵 童言无忌:“罗姆尼是个笨蛋” 中国问题专家请吃美国牛排 掌管美国的五大集团 选战背后的经济问题 不要太为美国担心 美国“动车”很摇晃 美国的哥:我像个动物 异乡遥祝“十八大” 餐馆领班:“邓小平和习近平是什么关系”?  大选焦点:美式资本主义与欧式社会主义之争? 美国智库学者是怎样做研究的 再次体验美国高速路 黎安友教授家居然还没电 在纽约中央公园晨练 健身文化是现代社会的标签 美国还是美国:东西真便宜 中国的尴尬:“餐厅”对“厨房”的批评 告别美国,空中遐想 “空想”之一:阶级是个复合的概念 “空想”之二:“腊八粥”与“八宝饭” 王文:美国大选采访手记 感悟 留京看十八大,还是赴美观大选 移民美国:中国崩塌,还是中国延伸? 通州“狂拆迁”与旧金山“不掩丑” 泛美国化的批判 星条旗,还是美国团结的强心剂? 在哈佛主讲中国后的震惊 揭私中国,西方媒体占不了便宜 仍需向美式选举民主说“不” 大选中的美国总统像个大主教 注意,美国可能在复苏 (一)一些不容忽视的后危机迹象 (二)财政悬崖,是真的吗? (三)美国的错误,就是中国的成功? 对话 美国兴衰与民主体制是两回事——与福山喝下午茶 (一)福山自己评价自己 (二)中国是民主国家吗? (三)美国模式能被复制吗?  (四)全球化的休眠?  中国变富,美国会受益吗?——与约瑟夫·奈的“争执” (一)软实力还起作用吗? (二)美国在衰落吗?  (三)中国崛起的意义 (四)世界的未来会更好吗?  改革是中美两国共同要务——与李侃如谈改革 (一)经济发展仍将是中共的核心目标 (二)没有重大政治举措,中国会有困境  (三)如何处理中美互疑 13亿人的中国不会像苏联那样崩溃——与贝德探讨中国风险 (一)做一番中美过去几年的比较 (二)中美,谁会是最后的第一? (三)中美未来各自的命运会怎样?  中国最大的挑战是寻找“活路”——与包道格谈中国未来 (一)怎么看中国过去的十年?  (二)如何看所谓“中国威胁”?  (三)中国能超越美国吗?  后记

编辑推荐

《2012美国大选观摩日记》由房宁和王文著,是美国驻华使馆2012年邀请我国学者和媒体各一人赴美观摩总统大选活动后,两位作者观察2012年美国大选的日记式思考记录,从中展现出两代学人甚至两代中国人对美国的感受。

作者简介

《2012美国大选观摩日记》是美国驻华使馆2012年邀请我国学者和媒体各一人赴美观摩总统大选活动后,两位作者观察2012年美国大选的日记式思考记录,从中展现出两代学人甚至两代中国人对美国的感受,这种异与同主要在于中国发展给了两代人不同的思考背景,但在2012年,两个人对美国的思考和对中国的信心可以说达到了某种程度的一致。正是由于两位作者观察力与描述力的细腻,使《2012美国大选观摩日记》成为绘制美国相当传神的线条。


 2012美国大选观摩日记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评说《2012美国大选观摩日记》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学者和环球日报记者联手以日记的方式来记录2012年美国大选观摩情况,本身就是研究美国的一个很有趣味的角度,尽管少了学术性的理论分析,然而却观察美国政治体制却更直接,对中国人思考自身的问题更有冲击力。房宁说,观摩2012年美国大选,所有“传感器”统统打开,观察、交流与思考,并用最平实的语言直接记录,为读者呈现了“第一手的素材”。姑且选取几个角度,谈谈两个作者对美国政治制度、中国政治制度的观察、对比。一、平等视角:没了文化震撼房宁教授在书中《再访美国,没了文化震撼》一文中,一上来直接就说道了“文化震撼”(Cultural shock)的问题,站在中国迅速发展、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的基点,对比25年前的留美经历,直接提出了观察美国的角度已经产生了显著的移转。作者王文也首当其冲谈论这种观察的角度,直言在当下,中国人已经开始用平等视角看待美国,包括美国大选。回想我们当下的城市发展速度和发展水平,不可否认的一点,就是部分城市的繁荣程度已经紧追美国的大都市,让这些生活期间的人们看待美国少了些许艳羡,多了一些平和。虽然不可否认,美国的发达水平理所当然更均衡、更普遍,而中国的发达时倾斜的、局部的,是在初级的状态。但这种视角的转变,符合放眼望世界的中国人们的预期,让我们自己更加客观,这也为随后的批判奠定了一种自信。二、美国大选:都是金钱游戏房 宁明确讲到:“金钱是选举的基础,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只是筹钱、花钱的方法不一样。”美国选举中的钱,概括起来分为:硬钱、软钱、外钱和隐钱。2012年奥巴马竞选花费约60亿美元。对中国读者而言,感兴趣的两个问题是:一是竞选资金来自哪、怎样用?二是民选法官因选举带来的“金钱政治”问题和任命法官带来的裙带关系问题之间的两难选择怎么解决。美国竞选绝不是看一个人的爱国热情、理想抱负和工作能力,最关键的是要有金钱,政治就如同市场生产一样,由资金来组织生产,然后再输出利益。房宁的说法更直接,“有钱不一定选得上,没有钱一定选不上”。他继续指出,美国大选竞选接受大利益集团的金钱支持已经公开化,并有相应的法规约束,只不过,2012年竞选是一个转折点,从限制大利益集团的赞助转向了放宽赞助的范围,使得美国大选的费用呈倍数递增。另外,“竞选资金的使用是选举研究、金钱政治中的最重要问题之一”。根究房宁的观察,美国大选竞选经费使用主要分布在三个方面:一是竞选顾问和竞选团队的雇佣和组织的费用。让中国读者所部了解的是,美国大选已经彻底演变成为政治营销活动,如同产品推销一样,大选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居然是取决于政治家的政治营销水平。这也催生了美国的政治营销行业。从房宁的观察来看,美国拥有十分专业化、职业化的政治营销行业,有政治营销市场。这种营销费用,几乎占据了竞选费用的大部分。可见金钱对竞选的重要性,可见美国特色的政治活动市场化,也让竞选变成了富人的游戏。二是竞选人宣传、推广活动的花费,即公开竞选、空中竞选等各类竞选活动的开销。美国是市场化发达的国度,个人的政治竞选,自然必须用金钱来购买媒体的服务,不会有国家控制的媒体来为之宣传。三是草根选举的花费。选举从方式上美国大选制度可划分为公开选举和组织选举。公开选举美国亦称为空中选举,包括通过广播、电视宣传、巡回演讲等造势活动等。组织竞选在美国称为草根竞选(door to door),挨家挨户敲门拉票,通过基层的人际关系、动员情感因素获取选票。在全国范围内雇佣一个个团队上门拉选票,费用自然不菲。跟我们在电视上看的,总统候选人面对电视机的侃侃而谈、忧国忧民的情形相比,这才是美国大选最实质的东西。我们还可以再举一例。房宁在《在任总统的“主场优势”》说到,“为什么美国总统往往能够得到连任,在职总统在第二任期的竞选中优势似乎主要在三个方面”,即第一,现任总统可以提前开始竞选,至少在第一任期后半段就开始着手竞选了,而在野党的挑战者一般到选举前的一年左右时间才开始;第二,资金的集中使用。在任总统的资金可以不用于党内初选,这一点很重要;第三,避免内耗,美国的大选是残酷的。这表明,挑战在任总统的候选人,必须具备比总统更雄厚的资金基础,因为,你要从州内、党内一路竞选到国家,筹不出这些费用,所谓的竞选恐怕就半途而废了。三、民主政治:正在面临挑战由于本次总统选举选票比例接近50%比50%,奥巴马只不过以微弱优势赢得选举。房宁分析,“这次大选激烈竞争和对抗反映了美国社会面临这严重问题、严峻挑战,美国需要作出深刻调整、必须作出重大的选择。”美国社会分歧严重显而易见,美国当下已形成了两大社会集团,白热化对抗愈演愈烈。王文也说,美国社会正在被区隔。各种利益集团正在固化,侵蚀美国的民主制度。1800年美国总统大选是为现代选举制度的滥觞,并被视为美国民主最典型的代表制度。美国选举民主刚产生时,是为了防止独裁,防止欧洲大陆式的封建专制政治。这是美国自由精神的根本起源。但当追求的自由,变成了社会的两大群体之间互不想让,越来越缺少最大公约数时,选举民主要重点思考的,不再是如何防止独裁,而是如何防止分裂。我们可以分析几个挑战:首先是制度的僵化。一种制度的价值是因时因地而变动的。一种政治制度的价值或者说“优越性”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制度与体制的优越性从根本上将在于它的适用性。一种政治体制能够保障人民权利,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就是好的体制。美国的制度、体制在很长时间里是适合美国的,是美国强盛的制度保障。美国制度的特点在于它的分权制衡体制。这种权力比较分散的制度,比较适合处于国力较强、社会发展比较平稳的时期。有利于利益的平衡和利益的综合。而当前美国进入一个波动和变动时期。曾经适合于美国的政治制度、体制,现在显示出相当低效。而美国人对于制度的骄傲自豪,让他们对自己制度过于自信,制度改革的意识自然减弱,尽管不少政治家意识到这些问题,但制度的改革进程并不理想。其二是政权的代际传导问题。由于选举人团制度,美国的总统竞选实际上不是在全国范围展开的,至少不是全面使用力量的。美国社会文化属于比较保守的类型,家庭作为政治社会化的重要途径,代际政治观念和政党认同的传导十分明显。共和党人居多的州会持续支持共和党,民主党人多的州会持续支持共和党,没有多少变数,有变数的就是两党人数均衡的地方,选举摇摆不定,也变成兵家必争、用力最深之地。托克维尔曾把美国人家庭观的作用上升到了政治的高度。而在大选本次大选中,通过房宁的观察,我们也了解到许多竞选者在选举现场都会特意带上亲友团,这也许是美国价值观、美国人情味在大选中的刻意体现。但我们也不可能看不到,许多竞选其实都是选秀,只不过是迎合美国人的价值观,赢得这些继承各党价值观的新一代选民的选票。要改变美国人这种根深蒂固的价值观,非常困难。其三,是选举的娱乐化问题。现代选举,特别是现代媒体运作下的媒体,娱乐化与政治性形成了现代民主政治中的一个深刻的内在矛盾。从所谓的“民主政治”的本意上讲,选举时公共政策、甚至意识形态的选择。从1840年美国大选开始,从哈里森(Harrisson)竞选方式开始,选举被注入了娱乐化、大众化、形象化的因素,最终“三化”风头盖过了实际的政治与政策选择,出现了“选举异化”。娱乐化盖过实际的政治与政策的辨识与选择,选举在很大程度上就失去了政治意义,选举就更加被演化为商业运作,谁运作得好,或者干脆说谁更有钱,谁就能赢得选举。西方现代的民主政治的实际价值就这样被它自己的形式所淹没和否定了。另一方面,公共媒体受利益集团影响,很难保持公共性和独立性。言论往往受到大财团、宗教团体、大利益集团的批评和影响,在这个言论自由的国度里,“潜规则”横行,也让媒体的公信力不断丧失。王文说,“一旦政治娱乐化、轮局化时,政治本应服务于社会的作用,就变成了某种情绪发泄,仇者痛,亲者快。而民主的实质,就有可能变成伪概念。”可以说,选举的娱乐化,造成了民主制度、现代媒体的两伤。最后,是精英治理固化问题。美国自建国始,一直都是由精英治理的。政治虽然看起来都是大众在参与,其实最终不是百姓的事。华府的政治总体上是由五大集团共同治理的,他们是:劳工民主党人、高科技(加州)民主党人、宗教共和党人、工商界共和党人和军界共和党人。这五大集团决定着华盛顿的政治与政策。可见美国精英阶层没有根本变化,而且还固若金汤。这种治理制度,固然能始终呵护自由民主价值和国家利益,在大局面前,在美国国家利益面前,两党以及华盛顿的政治精英与权力阶层也还是会最终达成妥协,但无可否认,这种精英治理,缺少草根的力量,代表的利益集团也有局限性,最终也会让利益集团反过来阻止国家的改革发展。四、中国问题:改革任重道远通过观选,王文和很多中国话题上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比如富人移民海外的问题,王文通过观察发出了中国人移民海外,不是“中国”的消逝与崩塌,而是“中国”的拓展与延伸的呼声。比如面对中国的大拆大建问题,王文指出“当代中国人求新求变的功利心,使至少一个百年中国失去了历史的厚重与建筑的沧桑”的有力批判;比如说媒体管理,王文通过观察对比,认为“在微博时代,中国的管理水平与社会治理水平也有待提高”;在外宣工作方面,王文认为中国与欧美发达国家的最大实力差距,恰恰在话语,在残酷的全球信息战中,我们节节败退、步步为营、几无招架之力,甚至完全缴械投降,还有少许倒戈的,“中国话语权的放弃,而不是被垄断。外宣系统很强大,但外宣能力跟不上中国发展的实际速度。”(这方面,我们倒是需要借鉴美国人的“政治营销”,通过建立政府网站、官员博客等方式,提升政治营销范围,实行网络互动,扩大政治参与,强化双向联系,提高政府和官员“出镜率”和“能见度”,扩大宣传面和影响力)见解都十分独到而犀利。通过王文的视角,我们得以知道许多美国学者对中国问题的看法,从比较政治学的角度,更加清楚的定位自己。正如王文自己说的,面对美国,我们“现在的心态是做好自己。”通过大选,诚然提供了不少值得我们学习的国家动员、国家管理、民主法治经验,也让我们看到美国国家治理的某些困境和矛盾侧面,更好地为自己的发展理清思路。美国布鲁金斯学会政治学者李侃如指出:“和美国一样,中国面对的最大国际挑战实际上是如何成功地进行国内改革。实际上,如果一个国家成功地进行了国内改革,它的国际地位也会相应地大幅跃升。如果不成功,国际地位会更加削弱。未来中国将会出现经济快速增长与结构改革并存的局面。经济改革的空间在缩小,困难在增大,部分原因是由于强大的利益集团开始在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发挥影响力。政治体制改革同样也面临许多困难。总体来说,中国的发展需要大的改革,而这没有重大政治改革做支撑是不可能实现的,因为发展模式深深根植于政治制度的基因中、根植于每个地方政府负责人的举动之中。你若想改变经济模式,就要改革国家的政治体制。必须对旧模式中重大利益集团、政府官员的利益限制采取重大的举措。我认为这是中国目前最重要的任务。”福山也指出,“如果中国不能变得更加开放,提供更多的经济准许权,言论自由,那么它将很难继续发展下去。”“自由、民主对于市场经济的影响力是不容忽视的。”“所谓的民主就是能协调抗议与抱怨,政府所做的每件事都能得到合理的解释。”包道格也指出,“2005年后,中国经济改革就面临困境,一是国企规模过大,少部分人的收益过大。二是这种体制下所带来的腐败问题相当严重。三是政治改革的相对滞后。”我们在反思美国模式自身的矛盾的同时,应该看到美国自己最多只是停留在舆论叫喊与政治口号层面,并未真正去触动各自的利益。但,通过观察美国大选,通过学习人家的国家管理机制,我们要做的是反观自己。可以说,中国要做的是防止经济体越发复杂而难以运转、国内矛盾相应产生,社会核心诉求仍是解决问题,而不是推倒重来。一方面中国的环境问题、腐败问题已经相当严重,而恰恰是环境和腐败这两个问题,是当下中国人最关注的两大问题。另一方面,中国需要改善与政治制度高度融合的经济结构,老的发展模式正在日益受到挑战,因此,十八大提出了全方位的改革目标,提出了依法治国的路径,这些措施如果能严格落到实处,对中国来说将是一个意义重大的变革。正如房宁说的,中国在升起,而升起的条件,是我们走在渐进式改革的发展道路上。

精彩短评 (总计1条)

  •     与原来的想像大相径庭,美国天天吹,也不过这个样,选 上来的全是吹牛许愿的主儿。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