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与孩子的成长

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5-10
ISBN:9787213054334
作者:薛涌
页数:235页

章节摘录

第一章把教育留给孩子自己什么是家长的雕琢呢?我不妨假设性地描述一个大家绝对不感到陌生的景象:一个“教育妈妈”带着宝贝女儿乘坐同样的列车,列车穿过同样的平野。这位“教育妈妈”丝毫不忘自己的本职,手指窗外叫着女儿:“宝宝快看,外面多漂亮呀!你还记得咱们刚刚学的诗吗?”聪明的女儿马上朗声背出:“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啊,宝宝真聪明!”妈妈骄傲地鼓起掌来……应该说,在家教良好的家庭中,这一景象是相当常见的。这样的教育,比起完全没有教育来当然要好得多。应该说,那位母亲很有修养、很聪明,循循善诱,希望通过窗外的景色帮助孩子理解经典。但是在我看来,她这种教育方法本身却不自觉地扼杀了孩子天生的潜能。孩子除了背诵了一段一千多年来世世代代都在背诵的古诗外,没有显示出任何创造力。相反,大人无意中用古诗捆住了她想象的翅膀。孩子不是触景生情、自由思想,而是按照大人镶嵌于其心中的框架来感受。如果大家都这样培养孩子,孩子长大后也就千篇一律,难以特立独行。有时看中国的孩子表演节目,他们似乎很懂得大人眼中的“可爱”是怎么回事,而且非常熟练,本能地按照大人的期望来表现出“可爱”的样子,似乎是把自己的性格按照大人设计好的模子填进去的。那一张张稚嫩的脸上,经常露出一丝早熟甚至世故,童心反而丧失了。这当然是教育的结果。我一直坚持,让孩子背古诗就是一种非常糟糕的教育方法。请不要误会!我并不是说背古诗的孩子都不行。相反,很多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可能在各方面都优于他人。但他们之所以优秀,完全是出于不同的原因。道理很简单,除了智力上的因素外,背古诗需要大人监督。能背许多古诗的孩子,一般和大人的互动比较多,从父母乃至亲友那里得到的关注也比较多。这样,他们的情感发育比较充分,心理自信,学什么也就都会比较快。但是,在家长和孩子充分交流,并对其教育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的前提下,背古诗恐怕就不如其他教育方法有效了。换句话说,只要家长充满爱意地和孩子消磨时间,孩子就可以获得许多感情的满足。如果孩子发现自己没有别的办法和父母处在一起的话,她就宁愿给父母背古诗以成为家里的小中心。不过,如果她有别的选择,她宁愿和父母一起做游戏、谈天说地,甚至做家务事。这些活动,可能都是比背古诗更好的教育手段。开篇提到的蒙台梭利(1870—1952),在儿童教育上的信誉恐怕是很难有人与之匹敌的。她是意大利的第一位女医生,年轻时致力于教育那些智障、不幸福,甚至被认为是“不可教”的儿童。1896年,她在“教育议会”上就训练智障儿童进行的讲演,让在场的意大利教育部长心服口服,马上任命她主持一个智障教育中心。结果,在不久后举行的国家读写考试中,她的几名8岁的智障学生不仅通过了考试,而且分数高于考生平均成绩。这一成就被称为“第一个蒙台梭利奇迹”。蒙台梭利的回答是:既然智障的孩子都能如此,她的方法在正常的孩子身上就更有效。于是她很快开办起自己的学校来。蒙台梭利教育法和蒙台梭利学校很快就遍及全球。如今不仅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就是在印度、中国等发展中国家,蒙台梭利学校也都发展成卓有声誉的教育机构。下面是蒙台梭利的一段经典论述:“教育并不是由老师来完成,而是自然过程在人身上的发展。教育并不是通过聆听词语而获得,而是孩子通过对环境的反应而形成的经验。老师的职责不是说教,而是为孩子在特别的环境中准备和安排一系列从事文化活动的主题……这样,所造就的不是一个学校,也不是一套教育方法,而是人本身:一个通过他的自由发展来显示其本色的人,一个有着显而易见的伟大品格的人,乃至直接的思想压制已经对他无能为力、限制不了他的内在发展、征服不了他的精神。”我本节开篇时的两个场景对比也正要说明这个问题:孩子本身就是一首诗。女儿是在没有任何大人的指导和暗示的情况下对环境作出的自然反应。“破碎的美丽”实际上就是她创造的一行诗句,只是她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在作诗而已。接下来假设的那位“教育妈妈”,则处心积虑地教孩子诗歌,但孩子除了会重复别人外,并不能作出诗来。孩子心中的“内在的老师”和“教育妈妈”这个“外在的老师”的高下,一比就能看出来。还是让孩子自己教育自己好。家长应该干什么那么,当把教育留给孩子自己时,家长应该干什么?当然不是无事可做。其中最大的一件事,就是帮助孩子心中的“内在教师”找工作:把孩子放在各种各样有益的环境中,让其心灵自发地感应。女儿两个月到十四个月这一阶段,我们全家住在日本的横滨市,家离海岸著名的山下公园很近。从一到日本开始,我就几乎每天都要带女儿到公园走一趟。因为海滨到处是海鸥,飞起来十分壮观。我是希望这场面对她有所刺激。我只记得我小时候和父母去颐和园时第一眼看到昆明湖时那番美丽的震惊。我忘了是几岁,只是知道从小的多少教育我都没有记住,可这一瞬间的印象则终生难忘。我希望女儿早点有这番经验。但是,孩子实在太小。我经常还没有走到公园,她就在我胸前的婴儿挂袋里睡着了。我只好在公园里苦苦等着她醒来,而当她真看到海鸥时,似乎也不如我期望得那样兴奋。我实在是搞不懂她小脑袋里的“内在老师”是怎么工作的。和孩子的这番经历使我认识到,我并不懂怎么教育她,还是她自己更懂,而且她经常能教育我。我带她外出把她抱在胸前时总是让她脸朝前,以更好地观察外面的世界。而我则观察她,向她学习。一次,从一个购物中心出来,她眼睛一亮,头仰起来,两只小手上扬,嘴巴也不禁张开,仿佛是在惊叹:“哇!”我马上顺着她的眼神看去,面对的正好是广场上的一座巨大的抽象雕塑。我忘了她那时是四个月还是五个月,总之还不会说话。这大概是我观察到的她第一次对外界有如此激动的反应。其实,这一雕塑坐落在我每天上学必走的路上,但我来去匆匆,从来没有太注意。女儿的反应,则使我开始仔细端详这尊雕塑,发现了其艺术气质。这一点一滴的小事不断地告诉我,这几个月的婴儿,确实比我敏感,心灵更加开放。我能做的最好的事情之一就是把她抱在胸前,让她脸朝前,在各种自然风景、城市广场和雕塑间走来走去。她心中自有“内在教师”给她讲解,比我高明多了。女儿长到三四岁以后,和成人建立了基本的沟通能力,我们有对她传授知识的机会了。但是,我们从来都坚持这样的原则:万事让孩子自己先经历体验,切不可事先给她一个框框或结论。做家长的,必须保持在孩子面前的谦卑以及对童年的崇拜。如果我们相信孩子是花朵的话,就让她自然绽放,也不要想当然地预期花开了后是个什么形状和颜色。用手去把花瓣掰开,即使能一时领略盛开的景象,那花也很快会枯萎。我们是根据自己的知识对环境作出反应,孩子则根据她的内在直觉和经验对环境作出不同的反应。我们总怀疑自己的反应是平庸的,她的反应则是这个小生命对世界的新贡献。过早地对她“传授知识”,实际上就是用我们有时是陈腐的知识替代了她最有创造性的直觉。还是回到开篇:孩子要是太早就被传授了“白日依山尽”、脑子被成人的知识框住,可能就丧失了自己的感知能力,说不出“破碎般的美丽”来。

前言

教育,特别是早教,有两个基本内容。一个叫作“点燃孩子内心的火焰”,即培养孩子的信心和对世界的好奇心,进而刺激其对学习的兴趣,使之在一生的奋斗中有更大的主动性,这就是所谓“以孩子为中心”的启发式教育。另一个则叫作“给内心的火焰加柴”。孩子为了兴趣主动读书当然好,但是,孩子毕竟是孩子,注意力时段很短,不愿意经受漫长、枯燥的训练,面对挫折容易灰心甚至放弃。而人类所有伟大的成就,都是以一系列的挫折和坚韧不拔的意志为基本条件的。孩子内心的火焰即使点燃了,烧一会儿往往也会灭掉。只有不断地加柴,那火焰才能持续地燃烧,一块粗糙的矿石才能百炼成金。所以,如何延长孩子的注意力时段,培养其耐心和克服困难的能力,是每个家长和老师的重要责任。在教育中保持这两个内容的平衡并不容易。美国的教育非常强调第一个内容,对孩子以启发和鼓励为主,千方百计地要保持孩子的信心和兴趣。孩子首先要有个幸福的童年,不能给他们过大的压力。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不要让孩子们互相之间比来比去。这种教育的成就有目共睹,确实值得中国的家长和老师学习。我们教育在美国土生土长的女儿,也从来都是采取“以孩子为中心”的策略。可惜,孩子毕竟要面对成人的世界,他们可以对自己充满信心,但是,如果真碰到比自己出色的人怎么办?职场的竞争就是要比,而且总有被别人比下去的可能。孩子可以从兴趣出发来学习,但是,我们每个人的一生中,不都是要拿出许多精力和时间去对付一些自己并无兴趣的事情吗?即使在自己充满了兴趣的事业中,难道我们不都是经历过挫折和乏味的阶段吗?难道我们不都是犯过许多错误、经受过许多失败的吗?回避自己不喜欢却非常必要的工作,没有对付挫折、失败的能力,没有克服困难,敢与人竞争,乃至忍受痛苦和乏味的品格,我们能够成功吗?中国式的教育,则强调第二个内容。特别是2010年耶鲁法学院的美籍华裔教授蔡美儿出版了《虎母战歌》一书,使所谓的“中国式教育”轰动全球。这种教育方式,强调的是纪律、苦干、训练量,遵循的是中国古老的“民间智慧”:“不吃苦中苦,难为人上人”,“不打不成才”。你不能说这种方法全无道理。事实上,《虎母战歌》的热销,就是建立在美国亚裔子弟优异的学术表现的基础之上。看看乔丹怎么练球,看看牛顿怎么用功。你要成就这样的大业,难道不应该付出这样的努力吗?但是,你能找得到一个不喜欢篮球的乔丹、一个讨厌物理的牛顿吗?更为重要的是,对孩子加强“管教”的一个后果,是孩子最终很难超过管教者。从小听惯了管教者的话的孩子,一旦面临着管教者也不懂的事情,就会不知所措。在当今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过分听大人的话的孩子很难干出大事业。如果你希望孩子比自己成功,就应该努力刺激其内心的想象力。当家长的都要承认,如果孩子真有出息的话,他的未来就很可能超越了家长的预设范围。比尔•盖茨的一生要是被他父亲设计,肯定不会有今天的比尔•盖茨。家长以自己的有限知识来为孩子规划未来,很可能反而限制了孩子的前途。最近几年,我写了几本关于教育的书。其中一本是《一岁就上常青藤》,强调把婴儿的第一声啼哭当作和孩子沟通的机会。教育,就是在父母和孩子的平等对话中展开的。这种对话,从一开始就如同常青藤中的“讨论班”,是自由的、平等的、开放的、启发式的。另一本书,叫《天才是训练出来的》,强调奋斗对于成功的意义:在任何领域要想达到一流,必须经过一万个小时的训练,必须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必须能够经受得住挫折和失败。世上本无所谓天才。我们认定的那些天才真正的过人之处,主要在于他们敢冒我们不敢冒的险,能够承受我们所难以承受的痛苦,在困境中不断改变自己……这些论述使有些读者得出结论:我是在主张虎母式的教育。其实,我两者都不是。我13岁的女儿在美国土生土长。首先,她是个“不用管”的孩子。她可以决定自己要做什么。我对她的教育重点,不是怎么听话,而是怎么不听话。我要告诉她父母经常犯错误,她也可以经常纠正父母的错误。她一生成就的事业恐怕比父母要大得多。所以父母没有能力对她指手画脚。大事情要逐渐学会自己拿主意,需要帮助时再找父母商量。其次,她是个喜欢上学、回家可以持续做四五个小时功课的孩子。老师说她喜欢小题大做:一页的作文会写上八页,为一个读书报告会像个小学者那样进行研究,乃至参考一些大学生的书籍。如果我不管她,她会没完没了地这么干下去,到了废寝忘食的境地。她肯吃苦,在游泳队里把许多同龄的男孩击败。她也是个很自律的孩子,不吃垃圾食品,零花钱全存起来,同学们的iPod已经换了好几个,她则从来没有让父母买过,不在同伴的压力下攀比,似乎对消费没有什么兴趣。第三,她对生活充满了热情,无论走到哪里,嘴里总是有歌声,见到空旷的地方就即兴跳起芭蕾,每时每刻都洋溢着幸福感。当然,最为重要的是她立志要用自己的一生创造“有永恒价值的东西”,只是还不知道这个东西是什么。不为孩子骄傲的父母不是好父母。女儿这么小的年纪,我们很难预测她的未来。我们为她骄傲,并不是因为她在学校里是个优等生,而是她的品性符合我们的价值观念和教育理想:她的生命中有某种精神的感召,有某种追求和志向。她愿意为了自己的理想和目标进行持之以恒的努力。我们已经陪伴女儿走过了13个春秋。总有一天,我们会跟不上她,和她分手,让她独自前行。本书的核心,就是在这一行程中的观察和体会,同时参照一些教育研究,加上若干自己的分析,以期和其他的家长分享。我的主题是:怎样培养一个有人生理想,并肯为之奋斗的孩子。怎样在帮助孩子发展能力的同时,也塑造她的品格,滋养她的价值。还是回到开篇的那句话:孩子一生的幸福和成功,关键在于她能点燃自己内心的火焰。火种是孩子自己的,从别人那里偷不来,别人也无法强加。当然,内心的火焰有时点燃得早些,有时晚些;有时旺些,有时弱些。父母可以帮助孩子把这火焰早些点燃,也可以把刚烧起来的火焰浇灭;可以加足干柴,使本来微弱的火苗越烧越旺,并教孩子自己给这火焰添柴;也可以釜底抽薪,使本来茁壮的火苗迅速变成灰烬。孩子是一首诗。他最可贵的是对生活的热情,对世界的好奇,对未来的梦想。同时,孩子又是不怕火炼的真金,要有面对艰难困苦的品格,成就大业的耐心和纪律,竞争的勇气和毅力。在对自己孩子的养育和教育过程中,我们所看到的是:这两方面的发展是完全可以融合在一起的。以下,就是我们的故事。

内容概要

薛涌,毕业于北京大学,曾在《北京晚报》、社科院政治所工作,后赴美就读于耶鲁大学,获博士学位,现在美国任教。已经出版作品有《一岁就上常青藤》《天才是训练出来的》《美国是如何培养精英的》等书。他还长期致力于家庭教育研究。他对美国社会和教育有着长期、细致的观察,一直是“通识教育”的倡导者。他特别强调精神和身体的全面发展,除了研究、教学、写作外,一直投身于严格的体育训练。他不仅倡导体育的健康价值,更强调体育的精神价值和教育价值,把“培养完整的人”作为自己的教育使命。2013年,创立薛涌留美预科。该机构链接:http://xueyong.085ask.com/index.aspx。

书籍目录

序言 道不同,无予为谋/001
引言/005
学前期:让孩子的心灵自然绽放
认识婴儿的大脑/003
孩子的观察力超出你的想象/006
幼儿园战争/011
让孩子的心灵自然绽放/018
把教育留给孩子自己/019
家长应该干什么/022
好爸爸有多重要/024
小学:玩物也可以不丧志
“起跑线”之争:未满6岁该不该读小学/031
用第一人称爱国/035
女儿,你想说什么——我教女儿写作文/038
怎样教育“富二代”/043
怎样用体育培养孩子的品格/048
玩物不丧志/055
在美国“小升初”
择校/063
在美国怎样准备“小升初”/066
中美的孩子有什么不同/069
越考越傻的心理学基础/072
让美国的小学生回答“钱学森之问”/076
美国的“小升初”对孩子提出了什么挑战/081
等孩子“小升初”时买房/084
初中:让孩子独立思考
圣诞节:我向女儿道歉/091
我用了八年时间回答了3岁女儿的问题/093
怎样教女儿学历史/099
怎样教孩子写作和阅读/107
鼓励孩子做项目/110
关注生活的案例/116
确立良好的自我认同感/120
矫正孩子的偏科,帮助孩子走出自我/122
让孩子面对生活的原初状态/126
要独立思考,就要先丢掉拐杖/132
为什么不要学“虎母”
你能逼孩子用功,不能逼孩子立志/139
我为什么鼓励孩子拿C/146
怎么培养孩子“不听话”/153
怎样让孩子练钢琴
孩子练琴是为什么/165
女儿从钢琴中学到了什么/170
跟上孩子的成长/177
结束早教的转型:还从学钢琴谈起/183
严厉的价值/195
让孩子专心/202
学钢琴的原则/207
初中——自我管理的危机/212
这个问题家长未必懂:怎样把握孩子的自由时间/216
结语:让孩子带着人生使命走出早教/219
附录:《一岁就上常青藤》专访/227

编辑推荐

《参与孩子的成长》编辑推荐:薛涌继《一岁就上常青藤》后最新力作,一个中国爸爸在美国的亲子教养笔记,中美教养碰撞下的思考结晶。附赠“亲子互动明星片”书中所述内容都是当下家长在教育中关注的重要话题,如:未满6岁的孩子该不该读小学?究竟是十七岁还是十八岁上大学并无关紧要。但是,上哈佛还是上个两年制的社区学院则有天壤之别。怎样教孩子阅读和写作?教得太多并不好,可能会把自己的理念强加于她,压抑了她自己的创造力。我的角色是和她交流,启发她应该注意的某些亮点,不断向她提问:你究竟想说什么?这样才能把她内心的东西启发出来,帮助她从流水帐般的发散式读书笔记过渡到有目的、有主题的写作。好爸爸有多重要?父爱和父教,在塑造孩子的“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方面,恐怕比母爱、母教还重要。怎样用体育培养孩子的品格?游乐场是孩子们社会化过程的核心场所,塑造着孩子心目中自己在社会上的地位。如果家长对这方面的现象熟视无睹,让孩子在游乐场中形成跟从心理而不是领袖心理,到了青少年期人格定型后,再矫正就变得非常困难了。怎样给孩子送礼物?父母送孩子礼物,其实并不是简单地送一件东西而已。礼物应该体现父母和孩子的共同经验,表达了父母对孩子的理解和关爱。家长能作的最有益的工作,还是帮助孩子发展出适应并不完美的环境的能力。为什么不要学“虎母”我与蔡美儿在教育哲学上的最根本不同:她逼着孩子用功,我帮助孩子立志。逼孩子用功,就必须消减孩子的自由;帮孩子立志,则要给孩子尽可能充分的自由。怎样让孩子练钢琴在练琴的问题上,关键不是孩子的钢琴水平有多高,而是在这方面的训练对孩子其他方面的发展有什么帮助。……

作者简介

《参与孩子的成长》是知名教育专家薛涌继《一岁就上常青藤》后,时隔四年,又一本关于家庭教育的诚意之作,献给正在为子女教育发愁的中国父母。
薛涌1995年赴美,旅居美国18年,时刻体会着中美教育的异同,在他看来,中美教育中都有值得家长学习的地方。美式教育强调“点燃孩子内心的火焰”,培养孩子的信心、对世界的好奇,进而刺激孩子对学习的兴趣,使孩子在一生的奋斗中有更大的主动性。 即“以孩子为中心”的启发式教育。但是,孩子毕竟是孩子,注意力时段很短,不愿意经受漫长、枯燥的训练,面对挫折容易灰心甚至放弃。孩子内心的火焰即使点燃了,烧一会儿往往也会灭掉。只有不断地加柴,火焰才能持续地燃烧。所以,如何延长孩子的注意力时段,培养孩子的耐心和克服困难的能力,也是每个家长和老师的重要责任。中国式的教育则强调就是第二个面向。
《参与孩子的成长》就是薛涌身为一个中国爸爸在美国教育女儿的过程中如何平衡教育中两个面向的心得和体会,同时参照一些教育研究,加上若干自己的分析,以和其他的家长分享怎样培养一个有人生理想,并肯为之奋斗的孩子。怎样在帮助孩子发展能力的同时,也塑造她的品格,滋养她的价值。书中既融入了当前美国教育研究的前沿科学,又有作者在育儿过程中的实操经验。是一本融合理论与实践的个性之作,正如小巫的评价:他不仅仅教是教你培育孩子之术,更是要您懂得培养孩子之道。从他的文字里悟道,开发出适合自己家庭状况的术。


 参与孩子的成长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8条)

  •     小孩子成长历来是家长最为关注的话题。而中国两国由于文化背景,社会制度等不同,在育儿等方面也有着鲜明的差别。在教育小孩方面,毋庸置疑家长都会努力给予最好的东西给下一代,但是这类东西中最重要的并不是钢琴,名校这些物质层面的东西,而是家长在言传身教中潜移默化渗透的教育理念和人生哲学。有教育理论表明,一个小孩子在受教育方面更大程度上受到家长的影响而不是学校的影响。因此家长对于小孩的教育确实是门大学问,也是小孩在成才路上的关键因素。在对待小孩方面,人同此情的心理在中外都是一致的,正因为意识到家庭教育对于儿童和青少年教育的重要性,越是经济条件好的家庭越是对这方面赋予了更多的重视和资源投入。常常见到明星富豪为了培养小孩购买豪宅或者办理移民,但是优越的成长条件并不等于未来就能够培养出优秀的孩子,未能成才甚至内心扭曲的例子也比比皆是。毕竟培养小孩不是搭积木或者做算术题,能够有一个确定的模型或者公式。小孩子是上天的馈赠,是哲学家洛克所谓的白板,有着自己的思想和个性,并不是大人随意涂抹的画布甚至是炫耀的工具。前些年围绕虎妈和狼爸在社会上引起的争议,是在中西文化迥异的文化背景和中国快速发展阶段过程中中国父母焦虑心态的表现,是一朵能够引人思考的小浪花。中西方文化对于小孩发展的定位不同和教育方式不同,使得两种教育方式各有千秋,而将两种教育方式的有点兼容并包,则需要万分的耐心和且行且试才能做到。薛涌一直是作为一个公共知识分子的形象存在,给人的映像总是金刚怒目或者舌战群儒的学者形象。但同时他也是一个细腻善良的父亲,愿意陪着孩子慢慢长大,这是读者从未发现过的另一方面。实际上在薛涌曾经出版过的书中也能处处体会到薛涌对于教育的关注和思考。在中美两国的生活经历和教育制度的对比下,薛涌也在身体力行的实践了一套教育理论。在这套教育理论中薛涌将参与视为培养孩子中最为重要的要素。在这本书中薛涌充分的体现了作为知识分子教育的特点,既重视对于孩子知识文化素质的提高,也重视这些知识和技能对于孩子内心世界的素质。换言之既要重视术也要重视道。家长对于孩子的重要性不讳多言,但是很多人只在口头上重视,不愿意将自己的心用在这一块,而薛涌是真正用心的学习,将自己摆在和孩子同样的地位上。所以他才能够得出对于钢琴,阅读,体育这些技能,究竟应该如何把握孩子的心态和学习技巧?这些方面是无论中美都十分重要的。对于养育孩子而言,永远不能沾沾自喜,或者为一些成绩上的成长或者某些方面的出类拔萃就四处炫耀。薛涌在书中交流的也只是他个人的一些心得,里面有他与孩子的沟通上的困境和打破困境的尝试,也有着对待孩子在各个敏感期出现的问题的困惑。他的语言是平实和朴素的,如同一面平滑的镜子。孩子是一个独特的个体,家长所能做到的是用心培养,然后目送他发挥出独特的天赋。由此家长不过是陪伴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个旅伴,在需要的时候能够说出那句话STAND BY ME。这本书透露的不只是育儿,对于一些人生哲理的思考其实也是十分重要的。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对于文化差异和家庭背景差异的困惑必不可少,这也会反过来使得家长困惑,孩子的人生难题最终也会引发家长的思考:自己的人生目标如何?孩子又需要培育成什么样子?是不是只有成为富有权力和金钱的人才是自己和孩子的唯一目标?这个问题本来没有标准答案,但却是培养孩子的出发点。薛涌对此的看法是鼓励孩子独立思考,追求幸福,从不用自己的观点来束缚孩子。由此,两代人都走在一个共同探索的路上。
  •       阅读这本书之前,确实犹豫了半天。观封面,一个滑旱冰的孩子背后一个中年男人,瘦瘦的,不高,这位应该就是作者了薛涌。看副标题:一个中国爸爸在美国的亲子教养笔记,我心理打了一下鼓,中国作者写家庭教育方面的书,一般是自己的孩子考进了名牌大学,教育一两个孩子的经验,难免片面,无法推而广之。还是翻了几页,结果一发不可收,很快看完,同时感慨,薛涌你这是要逆天啊。  尊师重教,尊敬师长,听家长的话,听老师的话,这是我们常挂在嘴边的。孩子多说几句,就是这么2句:过的桥比你走的路还多,我吃的盐比你吃的饭还多。开明些的家长,不说上面的话,就是和孩子讨论,听取孩子的看法,一定程度上尊重孩子的意见,很多时候,最后拍板的也是家长。家长毕竟见多识广,自认为是为孩子做长久的打算。再开明一些,好吧,再公平一些,大人小孩意见平等。这已经不常见了。还有像作者这样的吗?他认为孩子将来比家长强,孩子很小的时候,就有超过家长的地方。未来的世界是怎么样你并不知道,家长拥有的是过时的或现在的知识。我觉得作者表达出来的是孩子胜过家长的意思。大人向孩子学。My god。你教育孩子听话,薛涌教育孩子不听话。  四年级开始的时候乘法口诀表还不会,碰上这样的孩子做家长的是不是要抓狂?他不。为了考入重点小学、中学而进行的各种考级、考证的学生不少,家长付出了精力、金钱,薛涌认为这样让人越考越傻。初看,这不是要逆天是要干什么?  美国人的教育思路跟中国有很大的不同。薛涌的孩子在美国的经历,能给我们一些启发。比如,书中提到美国人都是让孩子适龄入学,在同一年的,出生月份比较早的会占优势,不会提前入学。而我们周边,有不少家长让孩子先入学,我自己也纠结过着问题。以前得出的结论是因人而异,男孩子一般不适合提前如何,女孩子智力先发育,懂事相对男孩子早,可以适当提前。我倾向于适龄入学。看了薛涌在美国的见闻,是不是对孩子什么都抢,想法子提前这类问题,有了新看法?美国孩子的野外生存训练,是不是让我们反思一下当下中国孩子限定在课堂家庭的教育?  同样是有美国生活经历,虎妈曾经很火,以严厉著称,国内有不少反对的声音,我也不太赞同虎妈的做法。但就是说不出个所以然来。薛涌在此书中的观点让我豁然开朗。  初看作者的观点,是要逆天的,仔细一读,就会被其折服,极有一定的理论基础,也有个人的思考。薛涌强调教育的两个内容:点燃孩子内心的火焰,为内心的火焰加柴。跟郭思乐教授《学生是天生的学习者》中的表达异曲同工。
  •     本书作者薛涌在美国求学、任教二十年,他的女儿在美国土生土长,接受的是地道的美国教育。在书中作者记录了女儿从小学到初中的成长经历,并引用西方心理学、教育学最新的研究成果,就女儿成长过程中的具体事例进行理性剖析,阐释深入浅出,语言通俗易懂,而又不乏机智、敏锐和幽默,发人深省,给人启迪。在陪伴女儿的十三年中,从“学前期”、“小学”、“小升初”到“初中”各阶段,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生理和心理亦随之发展变化。与此相应,作者告诉了我们在孩子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面临的教育重点,以及家长对孩子家庭教育的方式应该怎样做出适合其身心发展特点的调整。这些,作者都是结合自己女儿成长的例子,通过中西教育方式的对比分析来进行的,让我们读者明白在各阶段中,两种教育方式的优劣异同。十三年中,作者对女儿的一笑一颦都细心观察,认真体会,加上作者对中西教育理论比较研究获取的知识,进行分析、总结,悉心关照着女儿一路前行。在这个过程中,作者一并记录下了中西教育方式的不同引发的思想碰撞,在对比、反思中,让我们读者明白作者对教育方式取舍的原因,让我们对哪种做法是最好的做出评判。作者努力的目标就是培养一个有人生理想,并肯为之奋斗的孩子;在帮助孩子发展能力的同时,塑造她的品格,滋养她的价值。美国的教育非常强调对孩子以启发和鼓励为主,千方百计要保持孩子的信心和兴趣。他们的出发点是:孩子首先要有个幸福的童年,不能给他们过大的压力。中国式的教育,强调的是纪律、苦干、训练量,遵循的是中国古老的民间智慧:“不吃苦中苦,难为人上人”,“不打不成材”等。面对两种教育方式,作者认为:美式的“快乐教育”经常忽视了孩子们迅速成熟的心理过程,一成不变地快乐、快乐。快乐的意味,其实就是轻松。结果是孩子在老师家长的夸赞下自我陶醉,缺乏必要的自我预期,但他们总有一天会见识到同龄孩子“天才”般的表现。当沾沾自喜的孩子突然发现原来有那么多人比自己要强得多时,一下子又信心崩溃,觉得自己不是那块料……而“对孩子加强‘管教’的一个后果,是孩子最终很难超过管教者”,“在当今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过分听大人的话的孩子很难干出大事业”,“家长以自己的有限知识来为孩子规划未来,很可能反而限制了孩子的前途。”“高压的办法也许能够使孩子短期内努力,并且确实学到了许多技艺和知识,但从长时段看,则摧毁了孩子的兴趣和动机,最终抑制孩子的身心成长和在这些具体的知识技能方面的进步。”因此,两种教育方式都会给孩子的身心发展带来一定程度的损害,如何在两者之间保持平衡,是非常复杂的艺术。对孩子的教育中最重要的是人格和动机培养,并非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作者呼吁我们家长和老师必须记住这点。作者认为孩子“最可贵的是对生活的热情,对世界的好奇,对未来的梦想。同时,孩子又是不怕火炼的真金,要有面对艰难困苦的品格,成就大业的耐心和纪律,竞争的勇气和毅力。”在养育和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要把这两个方面的发展融合在一起,既要“点燃孩子内心的火焰”,又要“给内心的火焰加柴”。作者认为:家教比学校教育更重要。真正影响孩子的,是父母身上那些用学历证书无法考量的品质。孩子的价值观念首先是从家长那里学来的。在美国,越是有教养的家长,越爱往学校跑,有的家长一周两三个小时在学校义务服务,有的家长拿着硕士学位却要辞职主持“家教”。因此,作者呼吁中国的家长应该担负起自己的责任,孩子的教育不能被学校所决定。当家长们发愁或者抱怨孩子不用功时,要好好反省一下自己是否用功了,自己的角色是什么,是否认真履行了自己的职责。“家长不仅要跟着孩子成长,而且还要跟上孩子的成长。”另外,对在中国家教中占有重要地位的特长教育,作者也结合女儿练钢琴的例子谈了自己独特看法。认为关键不是特长达到多高的水平,而是这方面的训练对孩子其他方面的发展有什么帮助,以及孩子的人格在这一过程中是否茁壮成长。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作为一名“过来的”家长,我每每对被薛涌言中的教育行为和方式及会造成的“恶果”如针芒在背,使我们对自己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漠视、不作为、胡作为而扼腕痛惜不已。相信正行进在薛涌书中所言过程中的家长读后定会受益匪浅。当然,我们也不必要完全照搬薛涌的育女方式,毕竟这里有中西文化及教育背景的差异。我认为,在读书过程中能够汲取一些家庭教育的智慧,树立一些正确的教育理念,能更好地履行我们当家长的职责,这才是最重要的。感谢在美国求学、任教二十年的薛涌把自己育子经验与国人分享,众多国内家长不需要走出国门体验,不需要进行艰深地中西教育理论的学习便能分享到他二十余年的研究、实践的成果,从而为我们了解世界先进教育理念,为我们科学的家庭教育,打开了一扇窗。就象小巫在书的《序言》中所说:“如果你看了薛涌的文字,能够从中悟‘道’,开发出适合自己家庭情况的‘术’,甚至看书过程中屡屡拍案叫绝,要么对自己已经奉行的教育之‘道’增强了信心,要么感到胸中诸多疑团得以豁然开解,那么这本书对你来说,物超所值。”薛涌,善莫大焉!

精彩短评 (总计61条)

  •     非常不错的育儿书,值得一买
  •     2013年9月8日读。2013-208。与虎妞教育方式不同,不强迫孩子,培养自由精神。
  •     好书!非常好的教育观念,真正融合东西方教育智慧于一炉,和张五常《吾意独怜才》一样算是这几年看的最好的教育理念方面的书。也再次提醒自己,引导、说理之外用功不可偏废。
  •     看了之后感慨很多,作者道出了中国教育和美国教育的差异,更重要的是其结合两者,更根据自己孩子的实际情况摸索出适合美国背景下的育儿方法。放在国内也许需要重新调整,但育儿的态度和理念很值得学习,小结一下,自我勉励:
  •     我的想法和里面的很多思路很类似,所以很喜欢这本书。另外,也会有很多可以借鉴的地方。所以接下来会借作者其他的书来研究一下。
  •     有所启发
  •     思路清晰,观点客观,对比里有深度,相比之下其他类似书籍弱爆掉~
  •     一位在美的爱女父亲,叙述个人经验,分享育儿点滴。
  •     1/30(2015),首先去年60本的读书计划只完成了80%,发现有了孩子后想有完整的时间看书确实不太容易,宝妈更忙了要帮手,其次小家伙一天天长大要陪她玩和换洗,因此今年目标定为30本,但希望都是有一定选择性的。//看这本书或许也是因为自己当老豆了,开始关注小宝相关的信息,教育自然是排在前面的,本书的作者根据自己培养女儿的亲身经历记录育儿的点滴,没有特别去查他女儿是否特别优秀,但是对他所阐述的观点比较认可,西方教育更多是点燃孩子内心的火焰,发现其兴趣爱好,而东方教育更多的是大量练习,让学习的行为得以训练和强化,不能说二者孰优孰劣,其实都很重要,按照经济学的“选择和集中”的理论,首先是发现并做选择,其次就应该是集中精力去强化选择了,而不能总在各种选择中徘徊,只广而不精。
  •     相信孩子的前程很有可能是超过家长预期的,因为家长的经验并不能覆盖成长过程中遇到的所有问题,也根本没有办法预测未来世界发展的趋势。所以,教育只是点燃孩子心中的火焰,启发和引导孩子找到自己的目标、能做出重要的抉择,过程中家长的责任不是灌输,而是为孩子保驾护航,为他们心中的火焰添柴。
  •     非常不错,有内容,有思考,值得借鉴!
  •     很好,坚持做不容易。
  •     前半部分以为是标榜美国教育的书,后面越来越诚恳。虽然有个别内容不敢苟同,但大多数观点还是值得为人父母者学习。推荐。
  •     其中有好多对白以后要再看看。
  •     值得推荐一读的好书,为了孩子,为了未来。 记录一些问题,留给自己反刍: 1.严厉教育与宽容教育如何平衡?(不只是针对老师而言) 2.博览群书与专心致志如何平衡?(要成为怎样的大师?) 3.富贵养育与节俭养育如何平衡?(前者心态,后者物质?) 4.如何唤醒青少年心中的社会使命感?(怎么找准时机?如何发现意义?) 5.为了“创造永恒”,自己究竟目标定在哪?(教育家?作家?管理者?工程师?)
  •     本书我看了3遍,共买了四本,送给了亲戚朋友3本。向别人推荐过两次。关于如何写作、如何科学地分析问题、怎样阅读,怎么培养自己的意志力.......,对我已过而立之年的读者来说,我都觉得大有裨益。薛涌先生谈教育的书,我已经买了好多本了。
  •     标榜美国教育的书。虽然有个别内容不敢苟同,但有些观点还是值得学习。
  •     书中讲述的自然课堂认识大自然,陪伴女儿练钢琴不是光陪还跟着互动,在练习钢琴中培养人格和动机,平等让孩子有自己的选择权等理念我觉得是很值得学习的。
  •     1、不过分“修剪”。 2、从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的选择意识,小到穿什么衣服都应该由孩子决定。只有广泛的经历,才能有所判断。3、立志比学习的内容更重要。4、写作是心理语言的外化。5、每告诉一条知识,也就阻碍了孩子的一次自我发现。
  •     人类所有伟大的成就,都是以一系列的挫折和坚韧不拔的意志为基本条件的。家长以自己有限知识来为孩子规划未来,很可能反而限制了孩子的前途。
  •     薛涌什么都写写,写的不错!
  •     书未看完,不好评价啊!!
  •     书很好,作者写的太棒了,很适合家长
  •     做父母的只有拓展自己的视野边界,才能给孩子更大的生活空间
  •     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
  •     读完这本书跨越了4个月,一边看一边对照自身的成长,总结正影响和负影响,希望能在培养下一代的时候少犯些在自己身上已经犯过的错
  •     作者诚恳的分享让人受益匪浅
  •     意外的看到一本好书。除了关于教孩子抠门的一段我不赞同之外,其它的都很受教。
  •     适合5岁以上宝宝家长阅读。
  •     真希望自己首先做一个合格的母亲,跟孩子共同成长。
  •     教育的路上有很多的共性 可最难的却是因势利导那个性鲜明的独特性
  •     这本书确实给人很多启发。两件事让人印象深刻,一是不要急着去灌输给孩子很多东西。成长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另外孩子有很多敏锐的东西,让孩子尽可能的保留这种感觉,保留童心,远比让孩子早日成为一个大人来的重要。
  •     2014/5/7:这本还不错
  •     不错,可以看看,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虽然我觉得人的经历有一万种,这种东西都是独一无二不了复制的,但是大方向上还是赞同的。
  •     非常赞成作者的观点,育儿好书推荐!
  •     书名起的好,符合内容。
  •     “家长对孩子最大的责任,是不断让孩子增强对自己生活的把握,让他们学会倾听自己内心的召唤、学会运用理性对生活作出重大的抉择。”
  •     我策划编辑的书。:-D
  •     1 点燃孩子内心的火焰,让孩子自发地成长 2 帮孩子立志,给孩子自由 3 引导孩子在亲身经历中成长,不给孩子现成答案
  •     很喜欢看到这样的书,会继续关注
  •     还不错,就是废话比较多。
  •     亲子教育的好书,很受启发!
  •     主旨不错,就是表述中重复的地方太多。
  •     参与孩子的成长...............
  •     关于薛涌教育理念的书看多了,就觉得索然无味了,主旨都是类似的,这本书不若《一岁就上常青藤》有深度,更像是其女儿成长的记录,女儿9岁不会背诵乘法口诀之事数次提到,内容就啰嗦了。这本书更适合家有初中生的家长看,需要警惕地是,所提及的观念和做法在中国这样体制下是否可行。
  •     真实的育儿体验,可以借鉴但不可copy
  •     在自由的框架中有目的的引导,需要家长不断的自我学习。注意孩子在10-12岁由儿童发展为成人思维模式的转换期,可以减少鼓励和保护,激发孩子内心对学习的动力,就会有飞跃式的成长。
  •     刚看到他在博客上晒53岁生日负重做引体向上的视频,赞一个。
  •     薛大才子讲述如何育儿,值得国内的父母们深思,要给孩子最好的,就是陪伴
  •     书中的观点和作法值得中国的父母借鉴。
  •     这本书启发了我对培养孩子兴趣方面的意识,音乐,舞蹈,运动,读书求知等对塑造孩子的性格很有帮助。
  •     大叔对孩子是挺认真的,对教育有些许启发,能对比两种不同文化下教育的权重
  •     一开始读这本书,周围的朋友都诧异,我本不是要为培育孩子做准备,而是尝试领略是否自己还有改变的余地。我的家庭也是鼓励式和放养式相结合的教育方式,回想自己走过的道路,如果没有父母的赞扬和自己的内心驱动力就无法成为今天的自己。因而更能体会作者所谓“让一个人努力,最好的办法是在她内心培养一种舍我其谁的独特气质”。很长一段时间,我的眼睛摸了灰,却也让当下的我弥足珍贵,习得“人一生的幸福与成功,关键在于她能点燃自己内心的火焰。”所以,清晨,呼吸的空气是甜蜜的,阳光也是柔软的。。。
  •     每个孩子都是教育个案,其他孩子的案例可以参考,但不可以照搬照抄。另外,相比起来,《一岁就上长青藤》写得比这本扎实。
  •     20151029-20151105,3.7小时。尊重孩子,鼓励孩子,勿急于求成。
  •     值得好好看看。
  •     今天29日就收到书了,大概翻看了一下,教育孩子的理念很值得借鉴,很好。
  •     不知道会不会水土不符,看看。弃
  •     最后还是父母自身的成长和经营最关键。
  •     爸爸很用心啊。很期待妈妈能写书。
  •     从kindle商城看到买来读的,关于带孩子估计众说纷纭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