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见的景框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1
ISBN:9787214090041
作者:冯路
页数:176页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一旦试图把人类行为和社会关系纳入参数化设计的考量之内,参数由谁决定,就凸显成为至关重要的问题。建筑师自现代主义运动培养出来的英雄主义和上帝姿态,使我们常常很轻易地把建筑设计当成创造理想新世界的途径。建筑师在战后重建和城市更新中所展现出来的社会责任感和巨大作用,让我们相信建筑对于城市,乃至日常社会生活的神圣作用,而忘记了“建筑师在设计过程中的预设”和“建筑在现实状况下的使用”此二者之间巨大的不对等性。建筑师提前假设的固定秩序和法则,往往被现实使用中的偶然性和不确定性很轻易地瓦解掉。在当代参数化设计中,建筑师掌控参数的设定和程序的编制,在一个自治的形式生成世界中成为主宰。把自然环境因素转换成参数系统,只是创造一个虚拟自然,也只是重新塑造和维护一个以人类为中心的世界。而试图把社会环境因素转换到参数系统,则很可能建立了一个与现实社会平行的虚拟世界,其中包含着自治的权力机制和秩序。对于广大用户而言,他们被置入一个预设的世界,只能按照程序法则行事,有时候貌似选择众多,而其实并无自由。这种情境已经可以清楚地从像QQ和开心网这样的虚拟社交模拟网络中察觉。在参数化设计的背面,存在着一个被参数化的世界。 这种被参数化的世界,我们或许并不完全陌生。无数人类被用做生物能源和程序载体,他们的身体如同芯片中的电子元件一般被安插在巨大机器的阵列装置中。意识与身体相脱离。他们的意识存活在由电脑编造和控制的Matrix世界中。电影《黑客帝国》(The Matrix)展现了一个被参数化的自治世界。

前言

评论是一种对他者的即时观察,也是一种参与机制和理论实践。它从某点向外发散,或者将热点进一步扩大,或者推起新的高原。建筑评论,在设计实践之外,提供了另一种学科知识的生产。因此,建筑评论与理论和设计一起共同参与了建筑学知识整体地形的建构和呈现。在作者看来,景框是一种呈现机制,它生产出千变万化的风景。以个人呈现历史,以评论呈现学科,以建筑呈现城市,这是三种看不见的景框,也是这本文集所隐藏的多重景深。

内容概要

冯路,英国谢菲尔德大学首位获得建筑“设计研究”博士学位(PHD BY DESIGN)(2008年),回国后同时坚持设计实践和学术研究工作。无样建筑工作室主持建筑师。《时代建筑》、《建筑师》、《建筑业导报》、《城市•空间•设计》、《A+U》中文版等多家学术杂志编委、特约编辑及撰稿人。长期担任南京大学建筑学院客座设计导师。

书籍目录

我们向哪里去?
伦理与乌托邦:中国当代建筑的社会处境
新天地:一个作为差异地点的极端形式
16 千米:在景观规划与城市设计之间滑行
对“朱文对‘朱文’的批评”的批评
距离
“此时此地”的现实
瓦园三惑
半透明性与时间—影像
上海世博会中国馆19 问
中国式奇观:上海世博中国馆设计竞赛
建筑学知识的两种形式
看不见的景框
重新建构——《建筑文化研究》“建构”专辑书评
在那儿,什么超越了建筑?
1998 年世博会葡萄牙馆
谁展谁览
参数化和被参数化
未来城市的电影剧本
有关密度
一日二城:成都和谢菲尔德
我们需要一个什么样的国家美术馆?

编辑推荐

《看不见的景框》编辑推荐:1、该套从书是中国出版界第一次系统性地关注并出版中国当代建筑思潮之发展的评论性文集,主题内容围绕当代建筑发展的现实问题展开,具有较高的现实意义。2、当代建筑思想丛书的作者均为建筑专业出身,均具有深厚的学术功底、独立的思想观点和扎实的理论基础。3、专业的态度,中国的视角让观点和内容具有了理性精神和成熟性思考的特质,能够从更广泛的层面上引发读者深层次的思考。4、最理性的声音:所有评论者均具有深厚的学术功底、独立的思想观点和扎实的理论基础;最成熟的批评:所有评论者均是建筑界专业人士,属于内行评论内行;最中国的视角:所有评论者均具有国际视野,并以当下中国的视角进行思考;最具建设性的参与:所有评论者均坚持批评是更好的改进的态度,以从技术层面解决现实问题为根本。5、喧嚣过后才有理性,批评之后才能从容。中国出版界第一次系统性地出版当代建筑思想评论丛书,呈现当代中国建筑界最理性的声音,最成熟的批评,最中国的视角和最具建设性的参与。

作者简介

《看不见的景框》收录了作者在过去十年间写的有关建筑领域和城市的各种文章,既是一部个人写作的历史档案,也是作者观察和了解当代中国建筑史的一个窗口。景框是一种呈现机制,它生产出千变万化的风景。以个人呈现历史,以评论呈现学科,以建筑呈现城市,这是三种看不见的景框,也是这本文集所隐藏的多重景。


 看不见的景框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这本文集收录了我在过去十年间写的各种文章,有关建筑或城市。一方面,这是个人写作的历史档案;而另一方面,这种个人史也同时是观察和了解当代中国建筑史的一个窗口。因此,重读过去的文章,即使发现早前之肤浅,又或观点已变,也仍然保持原意收录,只是文辞略有删改。文集中,大部分文章或者关注当时的专业热点,或者评论重要事件,又或者是对建筑学的自省。个人认识的改变和关注焦点的转移,恰恰呈现了时代变迁的场景。评论是一种对他者的即时观察,也是一种参与机制和理论实践。它从某点向外发散,或者将热点进一步扩大,或者推起新的高原。建筑评论,在设计实践之外,提供了另一种学科知识的生产。因此,建筑评论与理论和设计一起共同参与了建筑学知识整体地形的建构和呈现。正如文集里的一篇同名文章所言,建筑有时候可以被看做是城市文化的景框。建筑的空间形式不但容纳与规训城市日常生活和事件,而且使得各种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力量关系投射出来。正因如此,文集中的很多文章从建筑开始,而末了,都必然走向城市。景框是一种呈现机制,它生产出千变万化的风景。以个人呈现历史,以评论呈现学科,以建筑呈现城市,这是三种看不见的景框,也是这本文集所隐藏的多重景深。

精彩短评 (总计13条)

  •     想了解建筑学科视野的人,必读此书。太多有价值的信息。力荐。
  •     几天看完的 还不错的一本书 虽然有一部分还看不懂 不过能看懂的也是开眼界了 看到了以前没看到过的观点 和没想到过的细节
  •     时隔一年,重读此书,有更深的共鸣。关于这个猛速前进的时代,作者有话说。
  •     不少文章很有理论深度,涉及理论福柯“差异地点” 拉图尔“全球地方”吉登斯“时空分延”
  •     在这个系列的书里,最爱这本,不温不火论述中的理论有深度,少了些情感的泛滥,多了些理性的回归。
  •     城市即建筑,冯路倾情记录。
  •     值得再读的书,应该会有新体会。
  •     看到最后一篇知道冯路老师为啥要搞未建城展了
  •     我就只想说他心里明白成这样当年看我的设计得多犯恶心啊
  •     读的是这个系列的第三本书,如果说《扎根》讨论的是中国建筑学教育体系的问题以及个人思维定势的狭隘性,《在托斯卡纳的阴影中》讨论和反思的是建筑在中国社会宏观调控之下所出现的种种现象,那《看不见的景框》无疑是在意识形态层面上对中国的建筑进行讨论甚至批判,虽然理论性较强,前面一半的内容都看得很吃力,但是从“看不见的景框”开始,后面各篇文章的讨论个人是非常喜欢的,而且是非常有深度的。
  •     一个搞建筑的,谈历史,谈社会心理,你懂吗?在经不起推敲的观点上议论一大堆,还有很多不爽的地方,无力吐槽,好多年没有遇到这样的烂书了
  •     大概很多点,都是想过的。笔者把很多问题给提出来,而未置可否。这样很好,一切问题用建筑说话。
  •     建筑学X哲学,叼得飞起,惊为天人。然而查找翻阅作者在中国的作品和方案,却并未给征服。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