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中秘族

出版日期:2016-8
ISBN:9787550281270
作者:[美] 柳原汉雅
页数:392页

内容概要

柳原汉雅(Hanya Yanagihara),1975年生于洛杉矶,现居纽约,日裔美国小说家、旅行作家。1995年毕业于史密斯女子学院,曾担任过出版社营销助理,2007年成为旅游杂志编辑,2015年开始担任《纽约时报》旗下的时尚杂志《T》的副主编。她的第二部小说A Little Life曾入围2015年布克奖和国家图书奖。

书籍目录

编者序/罗纳德·库波德拉医生
诺顿·佩利纳回忆录/罗纳德·库波德拉医生 编
第一部 溪流
第二部 老鼠
第三部 梦游者
第四部 第九间小屋
第五部 第一个孩子
第六部 维克多
第七部 后续发展
后记/罗纳德·库波德拉医生
补录
附录

作者简介

★ 「未读·文艺家」最新产品。一本让你读完后想立刻重读一遍的小说(著名小说家萨拉·沃特斯语)。

★ 太平洋上的原始海岛、神秘的林中梦游者、具有长生不老之效的龟肉、心怀鬼胎的科学家,共同编织一个充满贪婪、背叛、谎言的噩梦。
★ 布克奖入围作品A Little Life作者柳原汉雅处女作、《华尔街日报》《出版者周刊》《赫芬顿邮报》年度好书、英国狄兰·托马斯奖、美国笔会最佳小说处女作入围作品。
★ 本书通过一个杂糅了神话传说、科学考察、悬疑推理的精彩故事,揭开了天才背后的罪恶与文明之下的野蛮,深刻探讨了科学与道德、人性的关系。
★ 全书故事架构独具匠心,以书中书的形式,让极不可靠的讲述者与更不可靠的编辑者,合谋为读者布下了一个个的叙事陷阱与谜团。真相到底是什么?只有心思最缜密的读者才能找到答案。
★ 柳原汉雅文笔老练、想象奇特、思维严谨,用巨细靡遗的情节和狂妄大胆的叙事,给读者带来了小说阅读的终极体验——忘记了这是一部虚构作品。
本书以曾经享誉世界、而后却身败名裂的诺贝尔奖得主丹尼尔·盖杜谢克的人生经历为灵感,讲述了20世纪50年代,年轻的美国医生佩利纳在太平洋某座岛屿上进行人类学研究时,发现一个神秘的部落,以及一群被当地人称为“梦游者”的神秘居民。
佩利纳发现这些梦游者的年龄都已经上百岁,且心智已严重退化后,开始怀疑他们的长寿是因为吃了一种稀有海龟。最终,佩纳利把部分龟肉私带回国,设法证明了自己的论点,并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奖。
然而,他的这一发现,非但没能圆人类长生不老之梦,反而引发了一系列可怕的连锁反应,在毁掉小岛的同时,也毁掉了佩纳利本人……


 林中秘族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林中秘族》(The People in the Trees)是一本虚构小说,号称混合神话、现实、与超现实,但读起来却非常具有真实感。故事主轴并不复杂:诺顿是一位(医学)科学家,跟随人类学家塔伦特前往名为乌伊伏的土著国度,探求该族传说中长生不老的秘密;诺顿发现该国特有的海龟欧帕伊伏艾克即是答案,并因此获得诺贝尔奖;然而,这趟旅程不但影响了乌伊伏国的命运,也让诺顿的科学家生涯产生了惊人的转折……*以下文长,容易阅读的版本请见:博客原文- 写作手法营造的真实与问题 -如果《林中秘族》封面没有印上「小说」二字,我们很可能以为它是一本真实的科学家自传或人类学报告。虽然本书改写自 1976 年诺贝尔医学奖得主 Daniel Carleton Gajdusek 的真实故事,但它的真实感并不来自于此,而是肇因于巧妙的行文与架构上:开篇(书中的)「作者」──诺顿的好友兼助理罗纳德──即宣告此书是他替诺顿编辑的回忆录,接着便进入诺顿的长篇自述,文末罗纳德再度出现并还原诺顿原欲删去的某个关键段落;有趣的是,隆纳德不时在书中提供「注脚」,说明某些科学家的生平与贡献、诺顿某个说法来自哪本科学期刊的哪卷哪页、研究赞助单位撤销资金的缘由… 等;书中所提及的大学与研究单位皆有现实参照,甚至诺顿对于几个大药厂的指责也完全「指名道姓」(辉瑞、娇生… 等)。这些大量的「假」细节,让故事整体变得很「真」,这是作者的功力所在──我读到一半甚至怀疑,作者怎么有这等耐心和时间去创造这么多琐碎的东西?但这也是次书最有趣之处:形式上的用力造假足以转化成内容上的真实感受。但这或许也是《林中秘族》虽然故事简单但读起来却十足「发散」的原因。作者在书中埋了两个「谜题」:(1)诺顿身为堂堂诺贝尔奖得主为何因为「性侵男童」而遭罪入狱,他真的这么做了吗?(2)乌伊伏国真的可以长生不老吗、长生不老的秘密是什么?作者显然认为具有悬念的是第一个问题而不是第二个,所以开篇即透过隆纳德之口说出问题 2 的答案(食用海龟肉可以延长寿命但心智会退化),但问题 1 一直到全书最后几页──就是那些被诺顿删去但被罗纳德复原的段落──才正式解答。这种解谜的不平衡,使得全书花费最多篇幅的乌伊伏国探险读起来变得有点味如嚼蜡,因为读者早已知道长生不老的谜底所在。换句话说,诺顿对乌伊伏所见所闻的巨细靡遗描述,虽然可以增加故事的可信度,却可能减低读者的耐性。林中秘族英文版封面,直接揭示了谜底——海龟对于问题 1 呢?作者似乎想要呈现某种道德相对主义──人类学研究经常碰触的难题之一──因此并陈了乌依伏社会里无所不在且毫无年龄限制的性交举动与美国社会给予诺顿的道德谴责和刑罚罪责,想要突显某个社会视为理所当然的规定在另一个社会却不一定成立。不过,这个发人深省的论点却仅是点到为止,没有进一步深究与追问(例如描写法庭上的辩论),只以最后诺顿和隆纳德趁假释期避走他乡来做结。另一个叙事无法聚焦的情况,也与问题 1 有关。中文全书大约 400 页,开篇使用将近 100 页让诺顿阐述自己的孩提时代与求学经历,似乎想要暗示诺顿的恋童习性与他的成长背景有关,但或许因为过于晦涩不明(当然也可能是我没读出来),使得两者连结不甚明显,以至于这占据 1/4 的篇幅似乎带有某种程度「流水账」的味道──诺顿的形象虽然变得立体,但却要在「熬过」一百页之后故事才算正式开始。- 林中秘族里的科学研究与悲剧 -除了上述的主轴,《林中秘族》也用部份篇幅叙述诺顿将长生秘密公诸于世之后,乌伊伏国所受到的影响与改变,例如:研究单位进驻乌伊伏诸岛寻找更多海龟、当地人因为接触西方社会而开始变得「文明」(本来不穿衣服但现在穿了,虽然很破烂)、当地父母为了换取物资而将孩童换/卖给西方人(诺顿也因此收养大量孩童)… 等。作者无疑想要指控科学研究对于原始部落的掠夺与侵犯,使得一个原本与世无争的祥和社会失去它原有的样貌。这让人不禁疑问:科学研究一定会带来如此结果吗?很不幸,答案很可能是肯定的。人类学者出身的社会学家/哲学家 Bruno Latour 曾经如此说明科学:西方科学家跑到几百公里以外的地方把土壤、植物、动物、甚至人物带回家乡,然后在实验室分类、解剖、试验它们,但科学家常常遇到困难,因为在 A 地有用的东西在 B 地不一定可以发挥效果,而在 B 地提炼出来的物质去到 A 地也可能毫无作用,所以科学事业的成功往往伴随着另一个条件──A 地与 B 地变得越来越像(Latour, 1999)。社会学家/哲学家 Bruno Latour这就是我们在书中看到的,诺顿将海龟和梦游者(也就是吃了海龟肉的土著)带回美国以后,始终无法找出寿命增长但智力衰退的真正机制,因为他无法确认在实验室中梦游者退化与海龟无法繁殖的原因究竟为何──是「实验对象」本身的性质还是环境改变所导致?于是,就跟每个企图探寻与制造乌依伏长生药的科学机构一样,诺顿数次来回乌依伏国想要弄清楚奥秘之所在,却也在不知不觉间让乌伊伏国变得更像美国社会,当然也在美国社会制造了某些类似乌伊伏国才会出现的食物。影响是双向的,但对于原本就较为贫乏与弱势的乌伊伏国来说,同样的改变幅度却可能意味着较大的冲击以及不可逆的后果。这也是为何,虽然书介直指诺顿是「心怀鬼胎的科学家」,也说这是「一个充满贪婪、背叛、谎言的噩梦」,而台湾(繁体出版较早)更有不少评指责论诺顿的作为导致一个纯朴社会的瓦解,但是,我始终没有在书中读到明显诺顿贪心或自私的桥段;相反地,就像上一段说的,这可能是科学事业自然而然的後果,而诺顿不过就是专注在解开谜底本身而已(他甚至没想着要得诺贝尔奖)。这就是诺顿认为自己十分无辜的原因:「我登岛的目的不是为了赚钱,也不是为了改变一群人,让他们用我的方法过活吃饭,信奉我的宗教。我只是去冒险而已,只是想要有所发现。虽然常有人指控我毁了一个部族与国家…… 然而,他们真的是我毁掉的吗?这我无法断定。我只是做了任何科学家都会的事。如果重新来过…… 我可能还是会做同样的事。…… 我应该说,我*肯定会*做同样的事。」(繁体中文版,页 345,重点处为原著所加)林中秘族作者柳原汉雅- 结语 -《林中秘族》无疑是一本人类学式的小说,透过杜撰与堆砌大量细节(特别是那些极其专业的注脚),让书中的科学家与异民族有了活生生的样貌。作者对于微小之处的精雕细琢令人佩服,也值得初出茅庐的创作者们看齐。本书触及的议题既多且杂,经常牵涉到敏感的道德话题,其实很有发挥空间,但可惜往往点到为止。在作者细描与读者细看每株树木的时候,似乎容易忘记整座森林的样貌,导致有时候偏离了主轴、有点迷路。这或许也是原书英文书名的另一种诠释吧:面对这本细节的森林,我们也成为了「The People in the Trees」。参考书目:Latour, Bruno (1999). Pandora's Hope: Essays on the Reality of Science Studies. Cambridge & London: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     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

精彩短评 (总计26条)

  •     书中清晰的分界线描写出现了几次 但诺顿教授的行为又是模糊不清的 很难去一言断定他是善是恶 他看到的经历的 慢慢演化成了故事的发展 写热带密林真是厉害 读着就有黏答答的触感 话说作者处女作都出中文版了 要赶紧去啃little life了
  •     前面有点石黑一雄的感觉,后面的发展……|||总之科幻成分其实很低,更偏向严肃文学,细节逼真但也有点冗长。就个人来说不是很喜欢的类型。
  •     也是受到了湮灭的影响吧,就是有点拖沓了
  •     70页之后开始进入精彩情节。要有耐心……
  •     喜欢探索类文章
  •     唉……
  •     一个日裔女性作家,为什么如此执迷于娈童题材,虽然有过a little life做铺垫,但是看到最后还是很厌恶地盖上了书页。诺顿真的没有吃吗?长生不老的肉。形式谈不上新颖,但是诺顿这个人物冲击力很强,以至于最后恶魔君主一般的形象暴露之后,他所有的自私冷漠都弱化了。人类学方面,感觉比较没有太多感触,岛屿被现代文明摧毁,21世纪了,太阳底下是没有新鲜事了。
  •     很有趣味性
  •     最近一直在看有关人类学的书呢 这本用自传的形式讲一个故事 非常有意思 读到所谓的现代文明给原始部落带来冲击的部分觉得很难过
  •     虚构的人种、语言、动物、植物以及他们生活的交互,简直难辨真假。探险部分仿若身临其境,而现代人类的私心和娈童题材又给了他深刻的主题。只是诺奖得主猥亵男童,长生不老的影响还有现代文明对原始部落的冲击实在是着墨不多也并不出彩,反而感到略显拖沓。不过作者没有刻意说教还是很加分的
  •     一直在等“僵尸吃掉了你的脑子”这个最大的包袱,最后却没有出现。让我来写至少应该是:外面的人都以为部落长寿之谜是吃了神奇的海龟肉,但人类学家告诉你真相只有一个——他们吃掉了死者的脑子。作者的套路学不过关啊!
  •     B成为A A成为B
  •     有趣的是,本书的上架建议为科幻小说。
  •     就玩體裁而言,並不是很成功。偽自傳的前大半一點也不像自傳,編者注的口吻也缺乏真實度。但諾頓的塑造極其成功,一切意料之外的,都在情理之中。烏龜肉只是一個幌子,黑暗之心才是文心。
  •     逐渐展开的对于伦理的思考
  •     内容不错
  •     没读完
  •     我还以为真的有这么一件事
  •     故事冗长,看了好久,最后开始收养小孩篇章才进入正轨开始剖析。
  •     感觉套路感十足,本以为一个性侵案能玩出什么新路数呢,似是而非的自传题材,看了三句就猜到结尾的后记,总得感觉是看过那个撕不掉的腰封上的宣传之后感觉相比之下很失望。
  •     看完觉得,作者设计了一个态度亲昵,立场明显的“编者”的目的蛮明显的,她期望呈现出主人公复杂(至少作者这么认为)而立体的形象,最后贴上了一个寂寞且从来世界格格不入的天才标签。探秘和解谜的乐趣基本没有,觉得比较像一部伦理小说,所以为啥这书的分类是科幻?
  •     就处女作来说《林中秘族》真是出手不凡,不仅虚构出一个诺贝尔医学奖得主的自述人生,还用编者注释的方式,罗列和虚构了大量人类学论文和专著,一起构筑出引人入胜的热带探秘和人类学奇迹事件。伦理和道德是否存在文化差异?抑或是自我感觉良好的白人至上主义?发人深省。
  •     看完了little life,才找来这本看。虽然是处女作,但在叙事上非常成熟,不读到最后一页,绝对不会明白这本书到底在说什么。
  •     蛮愉快的阅读过程,但故事离精彩总是差了那么一点儿。对丛林的想象贯穿始终是最精彩的部分,此外,关于主角及其背后的动机,还有整个故事的落脚点都欠了些说服力。
  •     很喜欢这类探秘的书
  •     男主的「阿伊纳伊纳仪式」,百度了小說原型盖杜谢克,諾貝爾醫學獎獲得者,的確以猥褻男童獲刑,他把恋童癖辯解为被“不同文化”肢解。原始部落的陋習可以被教養,而文明社會的人性墮落也可以釋放妳內心的那個原始的魔鬼。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