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瓦戈医生

出版日期:2014-9-18
ISBN:9787201088270
作者:帕斯捷尔纳克
页数:480页

内容概要

鲍里斯·帕斯捷尔纳克(1890年——1960年),俄罗斯诗人。所著长篇小说《日瓦戈医生》为他赢得1958年诺贝尔文学奖,但由于受到国内的反对,他谢绝了这项荣誉。该书描写俄国人在革命时期的徘徊、苦闷和爱情,以及革命带来的后果,小说成为国际畅销书,但在苏联只能以译本秘密流传。
1890年2月10日(旧历1月29日),鲍里斯·帕斯捷尔纳克出生于莫斯科一个有文化教养的家庭里。他的父亲列昂尼德是个画家,母亲罗莎·考夫曼是一位钢琴家。通过父母鲍里斯很早就认识了各国一些著名的作家、艺术家和音乐家。
帕斯捷尔纳克11岁以前一直在家庭里接受教育,以后就读莫斯科德国文法学校和第十五大学预科,这两所学校都强调古典文学的教育。高中期间他跟作曲家亚历山大·斯克莱宾学习音乐,由于对技艺缺少兴趣,后来他放弃了音乐。1909年帕斯捷尔纳克进莫斯科大学攻读法律,但兴趣马上又转向了哲学。在莫斯科参加毕业考试前,他去德国马堡大学学习了几个月。在这些年当中他已开始在写诗。
由于帕斯捷尔纳克的一条腿受过伤,使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内战期间免于服兵役。他为了自立干过许多工作,出版了最初写的一些诗和翻译作品。1922年在他与叶甫盖妮娅·洛里埃结婚的时候,他已经是一位引人注目的年轻诗人。革命以后,他的父母和姐妹都移居德国,但帕斯捷尔纳克仍留在莫斯科。1931年他同叶甫盖妮娅离婚,又和齐娜伊达·涅伊哈乌斯结合。
30年代末,当斯大林加强意识形态方面的清洗时,帕斯捷尔纳克停止了出版诗集。他居住在莫斯科郊外彼烈杰尔金诺,从事翻译工作。他的儿子列昂依德生于1937年。1949年帕斯捷尔纳克认识并爱上了在《新世界》文学期刊工作的伊文斯卡娅。虽然他没有跟齐娜伊达离婚,伊文斯卡娅也在监狱里呆了5年,但是这段浪漫史在他一生最后的14年中一直保持着。在帕斯捷尔纳克写作和出版《日瓦戈医生》期间以及随之而来的争辩中,伊文斯卡娅一直是他的情人、伴侣和知己。
公开的指责和暗中的骚扰,使帕斯捷尔纳克的健康受到严重损害。1960年5月30日,帕斯捷尔纳克逝世。几千人参加了他的葬礼,墓场成了他文学成就的纪念碑。

书籍目录

第一章
下午五点,特快列车
第二章
另一个世界的女孩
第三章
去斯文季茨基家的圣诞舞会
第四章
这一刻终于来临
第五章
再见吧,旧时代
第六章
莫斯科扎营
第七章
到乌拉尔去
第八章
平安到达老家
第九章
瓦雷金诺的好日子
第十章
沿着西伯利亚最老的公路
第十一
林中兄弟
第十二章
撒哈拉的花楸树
第十三章
有雕像的房子对面
第十四章
重回瓦雷金诺
第十五章
落幕
第十六章
续章
第十七章
尤里•日瓦戈诗作廿五首

作者简介

《日瓦戈医生》是1958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者、俄罗斯诗人鲍里斯•帕斯捷尔纳克唯一长篇小说。记录俄罗斯二十世纪上半叶历史变迁中一位平凡的莫斯科医生不凡经历。
尤里•日瓦戈十岁父母双亡,在莫斯科知识分子们的庇护下长大,成为一名医生,并娶青梅竹马的冬妮亚为妻。第一次世界大战爆 发,日瓦戈应征成为军医,见证战争的扭曲与残酷之外,还邂逅气质非凡的护士拉里莎。二月革命终止了战争,回到莫斯科的日瓦戈面临革命带来的种种变革和艰辛的生活。十月革命后生存处境越发困难,日瓦戈凭借医术勉强维持全家生计,坚持医德的他还是病倒在疲劳和饥饿之中。病愈后,日瓦戈带领全家回西伯利亚决心开始新生活,在那里又一次偶遇拉里莎。他再度陷入挣扎,而革命和战争仍在蔓延,社会迅速的变化早已深入俄罗斯的每一寸土地,将他的身体与思想牢牢包围其中——面对重重困局,他会勇敢遵从内心还是随波逐流?
1958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鲍里斯•帕斯捷尔纳克,以表彰这位作家“在现代抒情诗和伟大的俄罗斯叙事文学领域中所取得的杰出成就”。此前一年,他的长篇小说《日瓦戈医生》轰动全世界。这部作品所展现出的热情、诗意和思索,在进入二十世纪之后极其罕见;他所描绘的极端环境下人性与个人尊严的挣扎,其真切的动荡和不安感更是前所未有。然而这部作品中最令人震动的,是主角日瓦戈医生在种种抉择中,呈现出不惧世俗、强权的真诚、善良、纯真。他不是英雄,也没有做什么惊天动地的事,却令每一个读过这本书的人深深感动和记忆。《日瓦戈医生》真实地还原了苏联社会的面貌,和人民的真实思想——这使得苏联当局格外恐惧,而帕斯捷尔纳克的获奖更触动他们的敏感神经。政府不遗余力地打击报复,终令作者不堪忍受,“自愿”放弃领奖。帕斯捷尔纳克也成为诺贝尔文学奖成立之后首位放弃领奖的作家。虽为强权压迫,但他并不畏惧,一如他笔下的日瓦戈医生,至死忠守自己的真诚和良知,他说:“我们欠同时代人一笔巨账。多少年来我只写抒情诗或从事翻译,在这之后我认为有责任用小说讲述我们的时代。”
本书使用1979年台湾远景出版社黄燕德译本,1994年再版修订本,本次出版再度大幅修订,以求更精确、流畅,更易于阅读。


 日瓦戈医生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条)

  •     在日瓦戈医生对拉拉的表白中,有这么一句话“那天晚上,站在旅店半阴影中,身穿深棕色校服的少女正如你现在一模一样,正像你现在这样令人看了透不过气地美丽。”在帕斯捷尔纳克成千上万的比喻中,唯独这一句惊艳到我。说来惭愧,对于这本小说闻名不如见面,花了两个多星期的时间断断续续,终于看完了,从可读性上说,没有之前看的杰克·伦敦的《海浪》那么好读。在阅读前期,人名和人物关系对我造成较大的阅读困难,还有由于对俄罗斯历史不熟悉,造成分不清战争派别的情况。当年在大学图书馆花了三天的时间,看完了《战争与和平》,现在只剩下寥寥记忆,同是大部头的书,《日瓦戈医生》也让我有了当初读《战争与和平》的那种感觉。在战争的背景下,个人显得太渺小了,生命可能随时遭到践踏,绞刑、枪毙……严刑酷法。目睹战争的残酷了日瓦戈医生,始终保持着自己的人格独立,在政治上,他是没有派别的,他对所有的政权都保持着一种敬而远之,冷眼旁观的理性,在森林兄弟抵御白军的一场战役中,他为了自卫第一次开枪,故意打在树上,却因为不小心打中了一个白军士兵,原本深深内疚的他后来发现那名士兵还没死,于是冒着被当做“叛徒”的危险,跟同伴救了那个士兵。对于战争的残酷性,我记得日瓦戈曾经说过,战争让人回到了弱肉强食的原始时代,强权即使真理。在战争中的士兵,除了整天面对着枪炮,他们的人性也时刻遭受着枪林弹雨的打击,情绪处于一种崩溃的边缘,神经兮兮,歇斯底里,发疯的人不在少数。森林兄弟中有个叫帕姆菲尔的士兵,就是因为长期的战争造成了他精神世界的崩塌,最后亲手杀了自己的妻女。据说《日瓦戈医生》具有一定的自传性质,除了《战争与和平》,我也在其中看到了《红楼梦》的影子,一是就像刚开始看《红楼梦》不理解为什么里面的人物都那么容易生病,动不动就忧思成疾,卧床不起。在《日瓦戈医生》中,也有类似的描写,人物处于市场处于一种极度的衰弱状态。其次是从整本小说来看,帕斯捷尔纳克跟曹雪芹一样,都有一种宏观的悲剧意识。这一点从日瓦戈医生多次跟朋友的谈话中而已看出来,他的思想是极度理性,克制而又有悲观色彩的,他甚至对自己的人生都是悲观的,在他和瓦夏分开后,曾经一度没有去工作,以至于他的朋友戈尔东说“像你这样一个人竟如此浪费”。从文字上来看,帕斯捷尔纳克在小说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和其他的修饰,大量的文字都勇于外部环境的描写,十分强调色彩,还有季节的变换。另一方面,对人物心理的描写也不含糊,经常可以看到人物的内心独白。其中最突出的就是日瓦戈医生的思想从学生时代,到经历了战争岁月的流离失所,他的思想也再不断地发展变化和成熟,就像一湾溪水,越流越猛,越流越宽,最后汇入河中。当然,还有更多的细节可以探讨,第一遍阅读只是初略的印象,日后有机会再来重温这“让人透不过气地美丽”。
  •     2015年的第一本小说,搁在我书架上很久的一本俄罗斯之作——《日瓦戈医生》。最初买这本书还是逃不掉“禁书"二字的诱惑,人天生就有这么一种逆反性,越是不被允许的,就越是想要体验一番。在我翻开着书之前,我以为我将要看到的要么就是对苏联的神明样的推崇,主人公在典型的苏维埃困难时期闪现出不屈和坚韧,反正就是一种红色小说的论调,要么会是一种“托尔斯泰”式的 仁者不抵抗主义。但是当我看完后我才发现我是如此的狭隘。这不是一本批判之书,但也不是一本治疗之书,它只是在表现那个时代的那个世界在诗人或者说在医生眼里是个什么样子而已。以诗人之眼帕斯捷尔纳克,一个有着典型的俄罗斯是人的生活经历的文学家。他有过良好的架势受过优良的教育。在这本小说中他更多的是在创作诗,或许正因如此他眼里的世界总带有一抹诗性的温柔,有人说他是继承了托尔斯泰的衣钵,但在我看来它更偏向普希金。在读此书时,我不止一次把其当做半自传体来看,帕斯捷尔纳克是个十足的诗人,但在我看来他就是日瓦戈的现实性写照。小说起笔是发生在一列火车上,但其实作为小说,帕斯捷尔纳克用一种很老派的方法让人一眼望去就知道这是逃不掉的俄罗斯风光,那无处不在的细致而繁复的描绘,对星空,对山林,对田野,那铺天盖地的俄罗斯风光如同村上笔下的比喻句一样不知疲惫。帕斯捷尔纳克无疑是个俄罗斯土地的狂热崇拜者。小说的最后一章是日瓦戈(帕斯捷尔纳克)的25首诗,刚开始我是觉得这是可以跳过去的。但读完后我才发现这并不是作家炫技版的展示,相反这是小说的灵魂之一。通过25首诗的感情的递进,帕斯捷尔纳克把日瓦戈和他周围的那些女人的心路过程抽象化,基督化了。拉丽莎无疑是日瓦戈的抹大拉,而日瓦戈是那个时代的基督。这不是说日瓦戈如同基督一般拯救人世而是他有着基督一般气质,这不是说他站在所谓的西方那边,而是他站在了诗人脆弱而自省的那一侧。帕斯捷尔纳克在获得诺贝尔奖后曾写下这样的诗句我到底犯了什么罪? 我是杀人犯? 还是恶棍?我仅仅是让全世界都为我家乡俄罗斯的美丽而哭泣。作为诗人只不过是想哭泣而已。。。。。以医生之眼日瓦戈作为一个不坚定的革命叛逃者,一个有着资产阶级“劣根性”的医生,他不想医生那样凡事冷静而原则,他认不清实际,他整日彷徨,他没有一贯的个人英雄主义那样以个人之力对抗时代,他也没有顽强勇敢的革命斗争,他所做的一切都是逃避,抉择 彷徨。面对爱情他争风吃醋,但同时他又没有男人应有的英姿和气度,小说中他遇到的每一个人都给他提供了帮助,男人提供物质帮助,女人提供心理慰藉,用一句台词来说:他只是个孩子。他是一个有着诗人灵魂却无意中寄居与一个医生的躯体内。就是这么一个平凡的人,为何会让人觉得带有基督的气质呢?在我读来在那样的世界,他依然平等的对待每一个病人,他只做他医生应该做的。在大历史中,小人物特别能给人带来感动,在小与大的相互印照之下,小反而带有一种壮丽的色彩。日瓦戈该开始读来让我想起来俄罗斯文学惯有的“多余者”形象,但与他们不同的是,尽管他心里有过彷徨挣扎,甚至到最后他也没有像英雄那样光荣的死去,而是如尘埃一般忽的一下随风而逝,但在他的生命过程中他是如此的接近土地,在与普通生命的更进一步的接触,他观察了普通大众,从这时开始他不再是一个医学上的医生,他成为了一个观念上的医生,他平静地记录时代同时他也预感到未来的痛症。在同时代的人认同和适合了现状后,他虽然没有辩解反抗,但他很清醒他选择中立的沉默。小说中的爱情不是世俗的美满爱情,他或许超越了道德,但他充满人性。爱情在这里不是平淡是真的小家幸福,而是大社会变革下的相依取暖。帕斯捷尔纳克没有陷入爱情描写的陷阱,日瓦戈没有成为一个偷情的道德审判对象,他和拉丽莎的爱情既具有爱情里所有崇高的成分,但作者让其少了一丝情欲的混杂。日瓦戈不止一次表达着对革命的困惑,他不明白为什么生活在某种程度而言变得更加糟糕。作为医生的他在还没找出根源出来时,就已经用自身,无意的做出普通人的回应。他立场不坚定,懦弱无能,甚至带有危险的反动倾向,但他是平静的,他也是沉默的,他不站在主义的哪边,他只站在一个人应该站的那边。题外话为什么有的革命在经历过蜜月期后,反而似乎变得更加冷酷?难道人性的温暖总敌不过权力的孤独?
  •     对于超过400页的大部头作品我很少能够一鼓作气读完,总是翻开读上几十页便想放弃,随手拿起旁边的短篇看的轻松惬意。许久之后,调整下状态继续重新开读,当读过100页之后,人物关系基本理清,事件线索逐渐明晰以后也就能够一口气读完了。而这本《日瓦戈医生》读起来更显艰难的原因除了除却篇幅之外还有两点。一是,俄国的人名过于冗长,实在记不得,更别说一个人名还有超过两种叫法,N种昵称,不得不将每个人名以及个人信息记录在案,以供参考。二是,作者对于时间线索给予的强调非常少,整本书融贯了一战,二月革命,十月革命,二战等等历史事件。这是俄国经历巨变的混乱时期,其中的时间推移书中给予的明确罗列很少,读者需要自行梳理事件顺序,以便更好的理解日瓦戈医生的无奈与绝望。纵使阅读艰难,在咬牙坚持后更能体会这部作品的价值。我们经常接触的俄国作品或是立意远大,志向坚决;或是讽刺入骨,诙谐深沉。而这部作品仿佛只是读者展现真实的俄罗斯,在巨变之中努力挣扎活着的那些普通人的生活、想法、以及深深的绝望。阿列克谢耶维奇在《二手时间》里曾这样评价俄罗斯:“他们无法摆脱伟大的历史,无法和那段历史告别,无法接受另外一种幸福,不能像今天的人们这样,完全潜入和消失于个体生活中,把渺小看成巨大,人类其实都愿意单纯地生活,哪怕没有伟大的思想;但这在俄罗斯生命中却从来没有过,俄罗斯文学也不是这样的。”《日瓦戈医生》曾被禁止发行很长一段时间,俄罗斯还未想好如何去面对这一名普通人的历史。他未想过革命,不懂得时政的变换,他有自己的一番思考,他只是想平静的生活,书写自己思维的一点小火花。一九二二年,日瓦戈与瓦夏来到了新经济政策开始以后的莫斯科,瓦夏帮其印制他撰写的小册子。然而他们的友谊很快的度过了蜜月期,“革命所宣布的简单明了的主义对他的吸引力愈来愈大,而日瓦戈晦涩并大费想象的语言,如今在他听来已是错误的——注定失败的——意识到自己弱点的声音,因而是模棱两可的。”瓦夏不明白在革命激烈的宣传下,在不断前进的俄罗斯,日瓦戈的绝望从何而来。民众总是极易被热情感染,无法参透晦涩的冷静思考,这也是日瓦戈的伤感之处。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好,真的好。
  •     这个译本能把人看瞎,不推荐购买。
  •     读的有些快。日瓦戈不是力挽狂澜的勇士,将倾倒之势的危厦撑起。但是他在动荡的年代,保持纯净的内心,不为世事所妥协,令人敬仰。他对拉拉的爱,对冬妮娅的牵挂,都是那么朴素真实。虽然不能创造历史,但是我要坚守内心的圣地。
  •     读的太早了,没有看出很多深意,等上了大学也许会再读一遍。
  •     仅读到第六章,第173页。
  •     故事写的真不怎么样,但是环境描绘的确实不错,其实我感觉可读性不太高,但是这本最好的一点是最前面有关于人物的关系链,要不俄国人的名字太难记了
  •     读的断断续续,一切都支离破碎。
  •     很有诗意的叙述。
  •     感觉翻译过来后被简化后更生硬了
  •     在历史长河中,人就如蝼蚁般渺小,历史的车轮没碾死你,也会把你挂倒,蹒跚着走完一生。人类是奇怪的,为了更有尊严而奋起反抗,但更多的人却失去一切,何止失去尊严的活着。我们往往想改变历史的轨迹,让其往我们希望的轨迹去,但事与愿违,出轨了翻车了,更多的人死了,如蝼蚁,活下来的如行尸。
  •     充满爱和诗意的语言。
  •     战乱年代,所有人随历史长河滚滚向前。思想随战争和革命影响,随波逐流,被动接受,无法保持自由。无力掌舵自己的生活。
  •     苦難醫生的一生。日瓦戈醫生的一生就是俄羅斯的近現代史。經歷了所有的苦難,人間地獄般的生活,親人離別,顛沛流離,現代人根本無法想像的苦難他一一經歷。在貧困潦倒中度過了自己莫名的一生。這樣的一生究竟有什麼意義?
  •     虽然读的时候总是快速浏览过思想和议论部分,只看进去了故事部分,而且因为对历史不甚了解还要边看边查名词,但还是觉得这是一本好书——可能是不明觉厉。
  •     俄国人名读起来头疼,这个版本最大好处是首页就是主要人物图谱,读起来轻松许多。最大感想:乱世中在荒野木屋听着狼嚎与爱人相拥就是最幸福的事情,和平年代却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了。在社会变革的洪流中,个人的命运简直不值一提;放大来看,是一连串的蝴蝶效应。
  •     静静读下去,文字有一种宏伟肃穆的力量。
  •     其实我是姓名盲,看到最后都不知道日瓦戈医生到底有几个名字
  •     名字是阻碍俄国文学发展的重要障碍
  •     平凡的人,自由的精神,在时代背景下的小人物,透过他的命运,似乎看到了一个国家发展的种种
  •     深度好书 译本非常一般 一个注释都没有 刚开始人物关系看的我晕头转向 后来就爱不释手了
  •     081
  •     语言辞藻的表达都很美,但故事的连贯性松散,在俄国动荡的时局下,两军的势力交战,民众的人心惶惶,哲理性语言太多,小说的幽默性过少,从头到尾的严肃,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又长又多的人物名字,看的让人很岀戏。有时间会在读一遍的。
  •     属于在任何一个时代都不会过时的经典巨作,它让我想起文革时期的残害,果然在极权统治的国家这种小说是会被禁的,国内当然也出不了这样伟大的小说了
  •     世界上最骯髒的書是被刪削過的書。 三星的原因是因為,之前在亞馬遜上面看到這本書的評論,說是對比其他譯本刪節了敏感部位,居然也不做說明對果麥很失望。要買的話可以去亞馬遜看本書評論。
  •     太长已弃疗。看了一半。就还掉了。
  •     翻译实在让人看不下去
  •     希望这世界充满温柔与和平,读过这本后心中最深的感受,读到结尾,也觉得从书中获得了坚持这种美好愿望的鼓励
  •     中间有些冗长,结尾几章不动声色的爆发足以体现作者是有功力的。这个译本措辞有些蹩脚,阅读体验一般。这本小说最大的价值在于当时的辗转出版,然而其中的人物故事让我稍有失望。诗一般的语言和强大的比喻功力仍然是亮点。总体四星半。
  •     想看看其它的翻译版本
  •     首先,因为冗长的人名造成我对这本书的阅读障碍(类似于看《百年孤独》),没有人物表根本拿不下来,欧美小说相对来说就好接受多了。其次,也许是翻译的问题,我没觉得这本书有多少好,一个医生的一生,独特点在于他一生中见证了俄国革命,然而这书也说不上优秀吧。最后,书中唯一印象深刻的人物就是拉拉了,很有意思的一个女性。
  •     不自由的人总是将他们的束缚理想化。
  •     一开始觉得俄国文学真伟大,似乎可以比肩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越往后面读,越能看出差距,在人物刻画情节描写方面还是有差距的。人物略显单薄,故事也不是很丰满,可能真的形式大于内容吧……整体觉得一般。
  •     感觉这本看了非常久,第一遍囫囵吞枣其实没怎么看懂,应该要再看一遍的吧。
  •     几次读不下去,还是坚持读完了。我是真心不喜欢这故事。而且,对于名字的描写我更是无语,同一段里面把一个人的名字整成几种叫法,这是玩人格分裂么?不要说跟百年孤独相比,根本没法比。
  •     虽然帕斯捷尔纳克说“让全世界为我的家乡俄罗斯的美丽而哭泣”,但为啥我只看到了无力和悲怆...全程就像冬妮娅母亲死去的那个夜晚,短暂的欢乐总会被漫长的辛酸绝望接替,让人觉得欢愉只是虚幻,绝望才是现实...经典是不愧为经典的,有宁静又癫狂的美感和诗意,但看后好沮丧..或许是我没看懂吧
  •     读完有一种大厦崩塌的感觉。
  •     其实高考之前的那个清明节,在那个山坡上的出租屋里,就已看完了大半。那时是不太习惯帕斯捷尔纳克的小说风格的,或者说,至少觉得比自己想象中……怎么说,来得平淡。如今回头重读,感慨至深处,读之几欲下泪。个人的命运被时代的洪流裹挟向前。个人的苦难,与时代的苦难。在动荡与变革,疑惧、痛苦乃至于绝望中最后的挣扎。“尽力吞下我的苦痛,它像是梗在我喉头的一块苹果,让我窒息。” 在最深的夜里,没有酒来浇我胸中块垒。“亚伯天父啊,假如你应允,/求免我的苦杯。”我们民族有着同样深重的苦难,可是我们没有这样优秀的叙事。
  •     经典。
  •     伟大的线性叙事,史诗般的文学作品。是苏联时期最伟大的艺术,其艺术魅力超越后来的索尔仁尼琴。
  •     好看啊 被神棍般的日瓦戈吸引了
  •     每次看大部头都是硬着头皮开始,还好总能收获美好。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苦难史,谁都不会比谁差,当然每个民族都有细腻敏感,爱的深沉的作家记录哪个时代的悲欢离合,与你我共享,为你我带来别样体验。
  •     想要从意识形态上统治人民,终究只对一小部分人有效
  •     诗性小说
  •     所有个人美好的理想都会粉碎在一个坏恶的现实里,特别是对于一个平凡而又倔强的灵魂而言,更为折磨痛苦。 俄罗斯的小说,一直都是这么大悲大痛,寒冷而又压抑。
  •     译文不错,翻的还是有神韵的。非常喜欢这本小说
  •     水平不够来阅读大量描写好像容易睡着。。。
  •     看国外的书总希望 名字短点啊容易记点啊 战争盛产英雄
  •     看着比较艰难,感触不深。特别是人名。。。。太痛苦了
  •     读不完惹
  •     台湾译本。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