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与真相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8
ISBN:9787532541959
作者:内山精也
页数:535页

作者简介

本书所收论文以苏轼、王安石以及黄庭坚等人的文学作品和文学活动为论题,考察了这些文人及其作品与政治、传媒以及与其他文人之间的微妙关系。对于过去一些学者涉及颇多的论题,作者通过新的视角,通过对资料的重新爬梳,得出了新的诊断,展现了海外学人对这些论题的研究所达到的深度。谁精微而严密,资料引证翔实,极具学术参考价值。


 传媒与真相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读《传媒与真相》近日读日本学人内山精也的《传媒与真相》,隐约看到一条发端于北宋,绵延千年的暗流,它是阴沉的,也是汹涌的,它有血洗乾坤的悲壮,也有冷风苦雨的凄凉。苏轼受佛教影响,又深谙道家玄秘,同时是一位儒家士大夫,集儒释道于一身,更兼一代词宗,可因卷入新旧党争,一生坎坷。与苏轼同朝的还有一位司马光,党争失利,退而著书,终有一部可与《史记》比肩的《资治通鉴》问世,史家两司马成为佳话。但也正有了这《乌台诗案》的劫难,才有了余秋雨所称的文化突围。《传媒与真相》的副标题是苏轼与周围士大夫的文学,重点放在宋代的传媒上,包括苏轼诗文的刻板印刷,迅速传播,官方审理文件《乌台诗案》的流传,最重要的是邸报的作用,邸报是一种朝廷制作的并下达到各地方官员手上的官方消息,具有现代新闻报纸的意义。正因为传媒的发达,文祸的速度也就有如星火燎原。当乌台诗案渐渐落幕,北宋已濒临马蹄南去人北望的危亡境地,然而文祸却难以止住脚步,南宋朱熹集理学之大成,横扫五百年道统,可也免不了被称为异端,明朝更设锦衣卫,又加东西两厂,东林党人之惨案铭刻青史,清朝文字狱更是不绝。到了近现代革命革命革到没命,一场震撼灵魂的,以破四旧为口号的文化灾难迫害近亿人,蹉跎了一代人的青春。然而即使这种天地失色、日月无光的浩劫也无法终止文祸,人们总在泪眼模糊中看着它一再上演。直到今天它已蔓延至虚拟领域。所以,我觉得在一个暗流涌动,不知其所指的时局下,持真相,又避文祸,唯有人格超越。说可说之事,为学不为媚时语,甚难。真与假,对与错,谁说了都没用,唯有历史可检验。把文章真的当成千古事,留给后人评说。选择性地说真话是作假,为良心说的假话也是真话,人不得不这么难。
  •     传播媒介的飞跃发展导致言论环境的急剧恶化——读内山精也《传媒与真相--苏轼及其周围士大夫的文学》 “乌台诗案”作为文字狱恶例的开端,与北宋时期传播媒介的飞跃发展密不可分。  北宋中期活字印刷的应用翻开了传播媒介新的一页,自唐朝以来作为官方传递消息的邸报才渐渐不再靠人工抄写来复制。文学作品以手抄本及石刻拓本形式传播时,其流传范围及速度毕竟十分有限。即使到了北宋时候,在苏轼之前,个人文学作品的结集出版,也基本是作者死后才付梓刊行。只有苏轼的个人诗集是在他生前就得以刊行并广为流传的。乌台诗案中,苏轼诗中写什么固然被视为罪状,谏官们认为更严重的情节是,这些“罪诗”流播广泛,引起了“恶劣”的社会影响,因此必须给以严厉惩处。宋太祖曾以碑立誓,“不得杀害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诗案的炮制者们却敢公然违背,极力要致苏轼于死地。谏官们在札子中说,“轼所为讥讽文字传于人者甚众”,“小则镂版,大则刻石,传播中外”。可见这些言论的广泛影响让他们多么害怕。他们当然认为那也是罪状之一了。  此案颠覆了自《诗经》以来的文学传统,即诗可以对时政美刺讽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诗案发生前王安石的《明妃曲》中有两句诗,“人生失意无南北,汉恩自浅胡自深。”作品问世的时候,并没有受到当时士大夫们严厉的批判。而到了后世,有人才上纲上线,诋毁写这两句诗的王安石大逆不道。  苏轼因诗案劫后余生,个人遭遇或者还有个人恩怨难免会一时蒙蔽他的眼光。后来的蔡确车盖亭诗案,也许因为蔡曾在乌台诗案中构陷过他的原因吧,他并没有像范纯仁王存(真是两位仁者)那样坚决反对谏官的意见。而因诗得祸及此恶例遗祸后世的苦果,苏轼也许没有完全料到会有那么的严重。  诗案的险峻现实让诗人们胆寒,从此人人小心免触雷区,诗的写作渐渐与政治分离,诗的讽喻特质日渐式微。作者认为,“他们至少不能再像‘诗案’以前那样天真地写诗来讽刺政治乃至社会了。”

精彩短评 (总计13条)

  •     日本做学一贯的认真态度
  •     http://ishare.iask.sina.com.cn/f/36822805.htmlhttp://ishare.iask.sina.com.cn/f/36822797.html
  •     嗯,认真看过。
  •     没有浅见的好,太飘了
  •     太高级了……纯粹选择性阅读……
  •     别出心裁。别有会心。很多篇文章都是朱师翻译的,好些和他的讲课内容牵连在一起。又,题目好潮~
  •     文献、诗词研究和社会动态的结合。对传媒的注意很有意思,虽然对一些判断和描述并不认同
  •     这么本重拙大的书,硬是在电影节地铁上看完了,我是为哪样啊= =颠覆苏黄官配,引入王之于黄的精神父亲角色;大赞王的自负与思辨;苛责苏的囿于私怨;郭祥正的表演型人格。还真是有爱的一本书啊= =距离与想象还买着了,这本……
  •     59——90窜入副岛一郎《气与士风》三篇文章(与副岛一郎那本书的页码一样),以至于第一篇论文用了149页。不知是不是个别现象。翻过。
  •     贵在细致 研究苏轼的几篇很平常 但研究王安石的两篇很不错⊙▽⊙
  •     关于乌台诗案的三篇读了两遍,觉得把小结论放大了,不敢苟同。其他关于苏轼的题西林壁、次韵诗词、隐括词的论述,也多多少少有一些类似的问题。不过《黄庭坚与王安石——黄庭坚心中的另一个师承关系》那篇,真是惊喜。郭祥正那篇也很好玩。《明妃曲考》结论部分的北宋中期诗歌与言论,则可视为全书立场的总体叙述。行文谦抑,态度平和,学风真好!
  •     读了两篇,苏轼文学与传播媒介,王-黄师承
  •     乌台诗案。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