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元培影集

出版社:Shandong hua bao chu ban she
出版日期:2001
ISBN:9787806035252
作者:郑勇
页数:248页

书籍目录

一 小引
二 图版/文字

作者简介

应该说《蔡元培影集》实际上是一部最好的“配图蔡元培传”,蔡元培先生的音容笑貌、思想精神尽融其中。


 蔡元培影集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在山东画报出版社的三本影集中,我认为《蔡元培影集》是最好的,可能是我对蔡元培了解少,可能是他关于大学的理念太先进,可能是他对新文化运动的重要,等等吧。教育,是一个问题。大学的功能无外乎三:生活技能的传授、核心价值观的培养、批判思考能力的形成。在社会转型时期,大学的任务尤为艰巨。若以这三者衡量,我们的教育是失败的或普遍失败的。1月26日上午,温家宝总理听取了科教文卫体界代表对《政府工作报告(征求意见稿)》的意见。清华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认为:“在大学这个本应该思想最活跃、最富有创造力的地方,如今的教育在管理上‘一刀切’,严重阻碍了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温家宝也谈了自己的思考:“一所好的大学,在于有自己独特的灵魂,这就是独立的思考、自由的表达。千人一面、千篇一律,不可能出世界一流大学。大学必须有办学自主权。”今日之北大,大楼比当年多了高了豪华了,但大师少了,理念相差更远。大学改革,目标虽有,却无路可循,扩大办学自主权是一条路。教育改革也是大道多岐吧。
  •     “大厦将倾,群梦未醒,病者垂毙,方药杂投。”(《张元济年谱》)蔡元培五岁即人家塾读书,初读《百家姓》、《千字文》、《神童诗》,接着读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最后读《诗经》、《书经》、《周易》、《小戴礼记》、《春秋左氏传》。  看这一份书目,很难说蔡元培在幼承庭训,或开蒙入塾时,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同时代的学者,或者普通预备走科举之路的读书人,怕都要接受这样的教育。倒是在儿子蔡无忌笔下,我们多少可以看到蔡元培的——些童年轶事。比如记述乃父少时勤学的“轶事”:“尝在楼上读书,——夕本宅失火,举家惶骇不已,家人急呼先君下楼、先君仍读书自若,态度极为镇定。”(《先君幼年轶事拾零>)由此似乎能看出他从小就大有“书呆子”气。同文中还记述了蔡元培的另一段读书软事:先君素嗜立,阅书时,案旁置豆一罐,一面嚼豆,一面领略书中要义,恒谓炒豆味香,愈嚼则读书兴趣愈浓,然豆嚼完,亦不向家人索取。谈到自己受益匪浅的书,蔡元培举出朱骏声的《说文通训定声》、章学诚的《文史通义》和俞正夔的《癸已类稿》、《癸已存稿》。蔡氏的同乡后辈周作人,自述思想近于古语“嘉孺子而哀妇人”,于古人特别爱重三氏:其一为汉代的王充,其二为明代的李卓吾,其三即为清代的俞正夔,可说正与蔡氏同意。“都无做官意,惟有读书声”(蔡元培日记)“远路不需愁日暮”,蔡先生的一生似乎向我们讲述了那个我们熟悉的龟免赛跑的故事:速度如果不能和耐心结合,激情如果不能和行动结合,那么最终的结果将可能出人意表。并亲自教授学子。学生每天写读书札记,呈交蔡元培批改;每月作文一篇,也由蔡元培出题和批改。蔡元培还每夜召二三人到他的起居室谈话,或发问,或令自述读书心得,或议论时事。全班四十二人,每人十来日即有一次面聆警咳机会。黄炎培说,“入室则图书满架,吾师长日伏案于其间,无疾言,无惧色,无倦容,皆大悦服”(《吾师蔡子民先生哀悼辞》)。师生关系,“若群雏之围绕其母,共晨夕,共食宿”。这种深深印入弟子脑海中的形象,令人想起那句广被引用的古话“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这批特班生也不负蔡元培的悉心培育,他们中有不少人后来成了名人,如弘一法师李叔同、做过北大校长的胡仁源、民国闻人邵力子、黄炎培和文学史家谢无量等。在吴敬恒的笔下,蔡元培是这样的人:“平时待人,对好人没有不尊敬;对坏人,也没有不宽舒。这个人只要有一点可取之处,总是待他很好;只要他做的事有益于党国,没有不赞成。”因此,吴敬恒感慨地说:蔡先生所到之地,谁和他相处,都像从前人交了程明道一样,如坐春风之中,不过虽坐春风之中,很感到有一种严肃之气。如果我们以之比古人,蔡先生很像周公,“不骄不吝”,“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什么事情,也是“仰而思之,夜以继日,幸而得之,坐以待旦”,俨如周公风度。(<蔡先生的志愿>)柳亚子一生狂傲,几至目中无人,但独为蔡元培一人折腰。在1936年,为盛极一时的南社聘请纪念会名誉会长时,柳就认定举国上下只有蔡元培一人足当此荣。而在蔡元培逝世后的纪念文章中,这位爱国学社的学生这样追忆心目中的大宗师:“蔡先生一生和平敦厚,蔼然使人如坐春风。”(<纪念蔡元培先生>)这无疑又让人想起宋人见程明道“如坐春风中”的气象来——事实上,除了黄炎培有此一比之外,冯友兰、张一麟等不少与蔡元培接触时间稍长的人,都不约而同地产生过这样的联想或类比。程明道有一首诗曰:年来无亨不从容,睡觉东窗日以红。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自豪雄。冯友兰认为,蔡元培的精神境界与气象,正与程明道这首诗所传达出的相类似。用旧日的话说,他是中国的一代宗师,用现在的话说,他是中国现代的大教育家。蔡元培从中调和周旋,试图为吴氏澄清污名,指出章氏告密为“想当然”之说。同时,他也反对琐屑无聊的争论,更痛心于侮辱人格的谩骂。直到1907年身在德国,还托名撰文澄清事实。所以,在蔡氏逝世后,吴敬恒撰文盛赞蔡元培为“学人而兼通人”,同时没忘记旁敲侧击一番章太炎这个令自己昔年蒙辱的宿敌,称章氏仅为学人:“学人难,惟通人更难,学人惟守光待后,通人则开风气者。”(《四十年前之小故事》)吴稚晖曾品评道蔡元培、曰“律己不苟,对人则绝对放任”蔡颇认同此说。胡元倓的八字点评“有所不为,无所不容”着眼点也正相似。黄炎培发挥胡说曰:有所不为者、吾师之律己也;无所不容者,吾师之教人也。有所不为,其正也;无所不容者,其大也。一句“终身尽忠于国家和文化而不及具私的公民”。的确足以状蔡元培一生。放眼天下,能承当这—奖誉的人,也的确不多。世界上种种事故,都是由于人们各为己利……我们要以道德救国,学术救国……两袖清风的蔡先生走了,他留给世人的是堪作楷模的清风—样的节操,留给家人的却是债务。他一生任的重要职务不少,却从没有为自己谋取私利。不必问是北大、非北大,但看是人才、非人才。如果北大出身不是人才,亦不可用;如果非北大出身是人才,仍然要用。君有用人之权.我尽介绍之责。(余天民<蔡先师港居侍侧记>)

精彩短评 (总计1条)

  •        “大厦将倾,群梦未醒,病者垂毙,方药杂投。”(《张元济年谱》)
      
       蔡元培五岁即人家塾读书,初读《百家姓》、《千字文》、《神童诗》,接着读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最后读《诗经》、《书经》、《周易》、《小戴礼记》、《春秋左氏传》。
      
        看这一份书目,很难说蔡元培在幼承庭训,或开蒙入塾时,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同时代的学者,或者普通预备走科举之路的读书人,怕都要接受这样的教育。
      
       倒是在儿子蔡无忌笔下,我们多少可以看到蔡元培的——些童年轶事。比如记述乃父少时勤学的“轶事”:“尝在楼上读书,——夕本宅失火,举家惶骇不已,家人急呼先君下楼、先君仍读书自若,态度极为镇定。”(《先君幼年轶事拾零>)由此似乎能看出他从小就大有“书呆子”气。同文中还记述了蔡元培的另一段读书软事:
       先君素嗜立,阅书时,案旁置豆一罐,一面嚼豆,一面领略书中要义,恒谓炒豆味香,愈嚼则读书兴趣愈浓,然豆嚼完,亦不向家人索取。
      
      
       谈到自己受益匪浅的书,蔡元培举出朱骏声的《说文通训定声》、章学诚的《文史通义》和俞正夔的《癸已类稿》、《癸已存稿》。
      
      蔡氏的同乡后辈周作人,自述思想近于古语“嘉孺子而哀妇人”,于古人特别爱重三氏:其一为汉代的王充,其二为明代的李卓吾,其三即为清代的俞正夔,可说正与蔡氏同意。
      
      “都无做官意,惟有读书声”(蔡元培日记)
      
      “远路不需愁日暮”,蔡先生的一生似乎向我们讲述了那个我们熟悉的龟免赛跑的故事:速度如果不能和耐心结合,激情如果不能和行动结合,那么最终的结果将可能出人意表。
      
      并亲自教授学子。学生每天写读书札记,呈交蔡元培批改;每月作文一篇,也由蔡元培出题和批改。蔡元培还每夜召二三人到他的起居室谈话,或发问,或令自述读书心得,或议论时事。全班四十二人,每人十来日即有一次面聆警咳机会。黄炎培说,“入室则图书满架,吾师长日伏案于其间,无疾言,无惧色,无倦容,皆大悦服”(《吾师蔡子民先生哀悼辞》)。师生关系,“若群雏之围绕其母,共晨夕,共食宿”。这种深深印入弟子脑海中的形象,令人想起那句广被引用的古话“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这批特班生也不负蔡元培的悉心培育,他们中有不少人后来成了名人,如弘一法师李叔同、做过北大校长的胡仁源、民国闻人邵力子、黄炎培和文学史家谢无量等。
      
       在吴敬恒的笔下,蔡元培是这样的人:“平时待人,对好人没有不尊敬;对坏人,也没有不宽舒。这个人只要有一点可取之处,总是待他很好;只要他做的事有益于党国,没有不赞成。”因此,吴敬恒感慨地说:蔡先生所到之地,谁和他相处,都像从前人交了程明道一样,如坐春风之中,不过虽坐春风之中,很感到有一种严肃之气。如果我们以之比古人,蔡先生很像周公,“不骄不吝”,“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什么事情,也是“仰而思之,夜以继日,幸而得之,坐以待旦”,俨如周公风度。(<蔡先生的志愿>)
      
      
      柳亚子一生狂傲,几至目中无人,但独为蔡元培一人折腰。在1936年,为盛极一时的南社聘请纪念会名誉会长时,柳就认定举国上下只有蔡元培一人足当此荣。而在蔡元培逝世后的纪念文章中,这位爱国学社的学生这样追忆心目中的大宗师:“蔡先生一生和平敦厚,蔼然使人如坐春风。”(<纪念蔡元培先生>)这无疑又让人想起宋人见程明道“如坐春风中”的气象来——事实上,除了黄炎培有此一比之外,冯友兰、张一麟等不少与蔡元培接触时间稍长的人,都不约而同地产生过这样的联想或类比。程明道有一首诗曰:
       年来无亨不从容,睡觉东窗日以红。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自豪雄。
       冯友兰认为,蔡元培的精神境界与气象,正与程明道这首诗所传达出的相类似。用旧日的话说,他是中国的一代宗师,用现在的话说,他是中国现代的大教育家。
      
      
       蔡元培从中调和周旋,试图为吴氏澄清污名,指出章氏告密为“想当然”之说。同时,他也反对琐屑无聊的争论,更痛心于侮辱人格的谩骂。直到1907年身在德国,还托名撰文澄清事实。所以,在蔡氏逝世后,吴敬恒撰文盛赞蔡元培为“学人而兼通人”,同时没忘记旁敲侧击一番章太炎这个令自己昔年蒙辱的宿敌,称章氏仅为学人:“学人难,惟通人更难,学人惟守光待后,通人则开风气者。”(《四十年前之小故事》)
      
      
      吴稚晖曾品评道蔡元培、曰“律己不苟,对人则绝对放任”蔡颇认同此说。胡元倓的八字点评“有所不为,无所不容”着眼点也正相似。黄炎培发挥胡说曰:有所不为者、吾师之律己也;无所不容者,吾师之教人也。有所不为,其正也;无所不容者,其大也。
      
      
       一句“终身尽忠于国家和文化而不及具私的公民”。的确足以状蔡元培一生。放眼天下,能承当这—奖誉的人,也的确不多。
      
       世界上种种事故,都是由于人们各为己利……我们要以道德救国,学术救国……
      
       两袖清风的蔡先生走了,他留给世人的是堪作楷模的清风—样的节操,留给家人的却是债务。他一生任的重要职务不少,却从没有为自己谋取私利。
      
       不必问是北大、非北大,但看是人才、非人才。如果北大出身不是人才,亦不可用;如果非北大出身是人才,仍然要用。君有用人之权.我尽介绍之责。(余天民<蔡先师港居侍侧记>)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