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化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3-01
ISBN:9787500436898
作者:凌志军
页数:496页

内容概要

凌志军
人民日报社主任编辑、主任记者
法学硕士
最近五年连续出版五部著作,全
部进入“畅销书排行榜”
近年新作有:
《交锋――当代中国三次思想解放实录》(与马立诚合著)
《呼喊――当代中国的五种声音》(与马立诚合著)
《沉浮――1989年-1997年中国经济改革备忘录》
《追随智慧――中国人在微软》
《历史不再徘徊――人民公社在中国的兴起和失败》

书籍目录

前言
第一部谷底(1990―1991)
第一章活着的祖宗
第二章大灾年
第三章死灰复燃
第二部风云际会(1992―1994)
第四章转折
第五章盛世无英雄
第六章新人治国
第三部潜流激荡(1995―1998)
第七章软着陆
第八章伟人逝去的日子里
第九章朱�基与民心向背
第四部新的梦想在召唤(1999―2002)
第十章殊途同归
第十一章忏悔的年代
第十二章新人类,新生活
尾声后继者

作者简介

书中牵涉众多重要人物和事件,也叙述了很多小人物和小事情。内容浩繁,巨细混杂,大气磅礴,汪洋恣肆。叙述流畅从容,见解独到精深,具有极强的穿透力和震撼力。


 变化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4条)

  •     前一阵子,看到安邦上有评论,说这本书里写了当年朱镕基当总理时无奈的状况,地方政府各自为政大干快上,不听中央的,朱无计可施,甚至哀求封疆大吏帮帮忙,但还是不起作用。本以为是本新书,看完了在豆瓣上一搜,原来是本旧书,是由于朱新出的谈话录引起的对他关注,从而检出了这些旧的新闻。一直以来都是对与过去是很怀念的,怀念的是过去的事情在渐渐的淡去,历史在慢慢的被遗忘,以前总是想把每一件事都记下来,总觉得每件事对于未来都是有意义有价值的,写日记就是流水账事无巨细,干了什么什么都记下来。也喜欢看这种怀旧的书,把过去一段时间发生的热点总结一遍,发一下感慨,如同每年的春节晚会,总是充满着对过去一年的总结之词,无论是小品还是相声。人总是有一种这样的趋向,仿佛不总结一下过去的感慨就无法更好的迎接未来一样,并且都瞩目在自己的成就和别人的大事上,对于自己的失败都是轻描淡写一笔带过,就像这些只不过是树上虫子掉下的粪便颗粒,只需要扫到垃圾堆里,不到万不得已不会去喷药杀虫一样。这样的书也深受欢迎,比如《激荡三十年》,在历史舞台上领过一段风骚的人,总是值得回忆一下的,人越老越有这种情结,真是一种奇怪的现象,也许是过去是确定的,给人一种安全感,未来是不定的,给人一种不安。
  •     这是一本畅销于2003年前后的的通俗型大众“政论”书,在当时的坊间街头可谓大红大紫,火的一塌糊涂。记得后来街上马上流行起来一系列此种版式的政论书籍,其热度,丝毫不亚于97的“可以说不”盛景。我对流行的东西还是抱着一些冷眼旁观的“成见”,所以在两三年后的今天有机会读了一读,冷却后的反观,反倒觉得书中热情不减、强国之心切切,在这位主流记者笔下的字里行间呼之欲出。立论比较公允,作者能够站在一个冷静、全面和细致的立场上热情的讲述中国这13年来的历史变迁。虽然我们都曾经历过九十年代,也肯定都以种种不同的形式对这个繁荣年代进行过追忆和反观,可却都没有尝试过以耐心和野心进行这种“宏大叙事”式的回顾,一方面是出于“厚古薄今”的心理,总以为历史是一件遥远的事情,是让我们能置身于外,任意评说或鄙薄的;另一方面,我们也没有这种钻研当代史的适合的条件和方法,出于材料所限,对于我们亲身经历过的感性居多的前些年的事件总和,我们很少去考据它的前因后果,背景和意义,总是有那么一种理所应当的自满心态。而作者凌志军恰好有着这样的角度和方法,对实事(Facts)的强烈关注和对意识形态研究的稔熟使得这本宏观政治评述丝毫没有我想象中的那么枯燥和程式化。人民日报的记者出身也使得这本研究历史的书晓畅易懂,充满了大量使人信服的材料,而这些材料几乎都来自于当时的公开媒体。掌握材料是第一步,关键在于如何处理这些材料,同样的东西如果放在立场不同的研究者手下,很可能会导致截然不同的结论,在敏感的意识形态领域,这样的历史研究尤其需要谨慎,不知到有多少历史学家因之而受到牵累。本书的作者比较大胆,能够对如此之近的历史作出认真而深刻的评述。姑且不说这种评述准确与否,能够对当下政坛人物进行评判,并且毫不隐瞒的阐明自己对国家政策方针的态度或价值判断,就足以看出这本书在思想方式上的突破(这其实也是写作方法上的一种变化)。这些思考也不是没有人触及,关键在于,能否将这些思索给出一种恰如其分的表达,形成一种“良性讨论”的氛围,这种程度的拿捏很见功夫。此外,作者能够毫不犹豫的将自己的意见总结成书,并且能得到出版社的大力支持,从这一点也不难出我们这个时代的进步。作者也是畅销书《交锋--当代中国三次思想解放实录》一书的作者,很遗憾还是没有读这本名声很大的著作,但单从《变化》一书中的语气和叙述上来看,就知道《交锋》会是如何一本锐利、深入的书了。
  •     2008年的“改革30年回顾”掀起了一波“回头看”的风潮,由于媒体推波造势,民间集体忆旧,当代史写作也如雨后春笋一般涌现,成为图书市场上一只异军突起的“黑马”。在此之前,当代史书写却一直是登不上台面的“小角色”,虽然民间对宫闱秘闻、斧声烛影的好奇心长盛不衰,总想摸清楚大政方针的来龙去脉,却只能在捕风捉影的政治传闻中揣摩深意,也为书摊上那些耸人听闻的盗版书提供了生存的土壤。虽然海外不断有高层领导人的回忆录、秘闻录出版,却终究是“墙外开花”,在大陆掀不起几丝波澜。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凌志军单兵突进的当代史写作的价值就凸显出来了。初试牛刀的《交锋》虽然在当年大出风头、洛阳纸贵,但却只是当年政论热潮峰尖的一朵浪花而已,未必有独一无二之价值。但是,当潮水退去之后,凌志军却是一直坚守的那个人,踏上了一条人迹罕至的写作道路。《沉浮》《变化》与《交锋》一脉相承而又别开生面,从局部特写渐渐转向广角全景,上层的“左右争锋”不再是紧扣不舍的主线,民间的暗流涌动才是载舟覆舟的历史动力。而后,或许是感觉恢弘壮阔的全景扫描力有不逮,他又开始调焦镜头,专注于历史断片的工笔细描,从人民公社的前世今生到联想的20载风云,再到中关村的兴衰沉浮,如同在一块一块地为其《光荣与梦想》搭建积木。虽然,受癌症病痛之影响,这个“中国的曼彻斯特”可能无法建立纸上的不朽功勋了,可是他稳扎稳打地为后来者打造了坚实的历史地基,建起了一座“史料博物馆”。他的工作,让吴晓波等写史者省下了不少力气。而这本《变化》是他出道早期的一次野心勃勃的尝试。从副标题“1990——2002年中国实录”来看,很明显是要挥毫泼墨一幅巨细靡遗的历史长卷,可惜限于主客观原因,我们只看到了一幅大大缩水的“半成品”。虽然身为新华社高级记者,拥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但是也只不过是从中南海的“门缝”里多看了两眼而已,89之后的高层路线之争、邓小平南巡之时的波谲云诡、朱镕基与地方官员之间的讨价还价他都只是点到为止,哪怕在新闻报道里挖地三尺,也还是无法触及门锁重重的“权力黑箱”。而在思想论争依然是他的拿手好戏,不过尽管洞悉“‘是’与‘非’的标准还是来自权威”的奥秘,他依然在左右之争、“姓资姓社”等问题上浪费了太多的笔墨,个人的得意、憎恶更是溢于纸上,委实犯了史家之大忌。90年代后,意识形态之争已经悄然让位于利益之争,“左”“右”无非是掩人耳目的幌子而已,可惜的是,这时他还跳不出自视甚高的文人论政局限。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中国发展历程,真正的发展也就是90年代起。
  •     大场景,要学习。
  •     感触颇深
  •     原来很多咱们认为很重要的事情,作者根本没把它们当一回事儿啊。
  •     比激荡三十年见解独到深刻许多
  •     南巡 国企改革 三个代表
  •     很难想象,纪实文学可以写的如此有趣!
  •     居然是我初一看的书!不论观点如何,写作手法在那时让我爱不释手。
  •     纪录变革中的中国,以经济领域的变化及其背后种种微妙的政治变化为主线,勾勒出一个在困境窘境中挣扎探索又坚定前行的中国社会。作者以记者的便利,搜集并有条不紊地呈现了中国社会二十年间的真实面貌,堪为一部二十年间的中国当代史。
  •     关于那十二年的政治和社会思想脉络
  •     后面有点扯
  •     gerald赠
  •     初中那会看的书,儿子抓周翻出来了,随手翻翻记忆全涌上来了,这本书对年幼的我影响很大。
  •     书不错。多年前看过。
  •     想写的内容太多,作者只能有些东西一笔带过。总体说值得一读。
  •     见解深刻。让我这新新人类也多少了解了中国如何从意识形态转到发展经济。
  •     本来用了当代史的标签,但是想了想不合适,是当代,却并不是史书。但此书确实值得一读。
  •     出现在我kiddle的第一本书,超赞,值得深读。
  •     号称2003级以后新闻学生必读的书,这本书显然比那些教材更有指导意义,特别是想要在新闻稿里体现宏观意识,可以借鉴。
  •     2003年8月25日
  •     与《光荣与梦想》一样,记者著书,文风也很相似。当时看此书主要想了解一下我还是小屁孩时的中国,果然,看到了不少过去的故事。但现在看来,只是故事书而已,再读这类书,总觉得问题比答案更多。毕竟记录本身无法摆脱作者的主观框架,谁能说那就是当时中国的面貌呢?而且作者与这些事件的关系似乎不是那么紧密,有”主流化“之嫌。相比之下,个人经历才更真实,个人在具体环境中的思考才更有魅力。无批判之意,这种要求大概更适合去读学术书吧。总的说来,作者以集约化和个性化的方式提供了一个认识中国的窗口,是有相当的借鉴意义的。
  •     知道历史总是好的。
  •     挺好的
  •     读完《变化》,无话可说。多少无辜平凡的人就在历史的潮起潮落中丢掉性命,无人问津,而中国人最喜好的就是这种所谓大气磅礴的“历史厚重感”…
  •     老凌的书很喜欢
  •     非常真实,了解了90年代到底是什么样
  •     目前读过最好的政论
  •     字数不少
  •     稍有些琐碎 不过就是这种结构提高了可读性
  •     书名敢叫“实录”的不少,真正对得起“实录”的不多。这是其中一本吧。
  •     很好看,对于我来说是未知的历史。
  •     电子版 中国在变 如何把握
  •     一口气读完,好书。可以成为历史的镜子存在!
  •     从未如此清晰地认识自己,和自己所成长的这片土地。
  •     91年初生人,此书补全加深了自己的童年记忆,知道这个国家发生了什么。乱石穿空般开始的90年代,惊涛拍岸,整个国家卷起千堆雪,到十多年后的江山如画。感谢这个时代,越看到后面越是从伟人时代到普通人时代,从历史走到现实。此刻的现实也终将走向历史,自觉沧海一粟,但这一粟自有一粟的价值。
  •     客观理性偏见少
  •     90年代的历史对于我们这些成长在期间的人来说是一片空白。
  •     非常独特的叙事,流畅有力度,尺度很大,描述的年代非常魔幻现实主义,现在不会有这样的书出版了
  •     本人虽然出生在80年代末,但身处穷乡僻壤,对国家大事一无所知。对国事的记忆从2005年才有观感。这本书算是恢复感性记忆。
  •     爱国爱党,言语犀利
  •     前面读起来还颇觉惊艳,毕竟直写89以后中国的书不过,而且作者的视野很宽。但越读到后面越觉得烦,垃圾,堆砌新闻,缺乏批判性和穿透力。
  •     细腻的笔法,极强的可读性,小说一样的历史,非常非常棒的一本书,强烈推荐
  •     了解那十三年所发生的事情,虽然平凡,但却不简单。
  •     2003年畅销书,原来人民日报的同志写的书可以这样好看·····
  •     菱角湖,盗版书
  •     这也是读书的时候买的,作者模仿《光荣与梦想》的语气和思维,写的很好,后来没有这样的书了。
  •     历史就该这么写,记者推动社会进步。
  •     三个字:高大上!
  •     好看,话说倘若今天不会叫出版吧
  •      我能看得进去......多难得,这是历史。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