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啊,人!

出版社:花城出版社
出版日期:1980.11
ISBN:SH10261-127
作者:戴厚英
页数:358页

内容概要

戴厚英(1938—1996),安徽颖上人。1960年毕业于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一直从事文艺理论研究、文艺评论和教学工作。1978年开始文学创作。著有长篇小说《人啊,人!》《诗人之死》《空中的足音》《流泪的淮河》《悬空的十字路口》《脑裂》,中短篇小说集《锁链,是柔软的》《落》,散文随笔集《戴厚英随笔》《结庐在人境》,以及《性格·命运——我的故事》等。

作者简介

女主人公孙悦是C城大学中文系总支书记,她美丽、善良、正直,沉稳中蕴含着热情。但她的生活历程并不一帆风顺、幸福安宁,相反,却充满了痛苦和不幸,无论是个人情感还是精神追求。50年代,当她和青梅竹马的朋友赵振环一同跨入C城大学的时候,她还是个极其单纯的女孩。一学期不到,她就显示出多方面的才能:学习成绩优秀,不断在校刊上发表散文和诗歌,周末舞会上的活跃分子(除赵振环外,不接受别人的邀请),校体操队队员,系话剧团团员。各个年级的男同学都注意她。何荆夫是在迎新生时第一次见到孙悦的,当时就被她深深地吸引住了。以后他一直关注着孙悦,并引导她读书,他们成了朋友。一次在学校演出话剧《放下你的鞭子》,荆夫与孙悦扮演一对父女。在台上,荆夫抑制不住对孙悦的爱情,突然失态。这时,孙悦才意识到他对自己的真情。但是,她不能接受荆大的爱情,她不愿背弃自己过去对赵振环的誓言,担负忘恩负义、朝秦暮楚之名,虽然她清楚地知道自己更爱荆夫。她向所有的人公布自己与赵振环的恋爱关系,用赵的出众美貌和温柔体贴安慰自己。荆夫尊重了她的选择,但无法放弃他的爱情,每天在日记上对她倾吐心曲。1957年,校党委书记奚流以鸣放是压倒一切的政治任务为由,不许华侨学生小谢出国探望生病的母亲。荆夫贴出大字报批评奚流缺乏人情味,为小谢鸣不平,在校园里引起很大反响,孙悦也在大字报上签了名。不久,孙悦受到组织批评,为签名一事作了检讨。荆夫被打成右派,开除学籍,日记也被摘抄公布。
这使孙悦受到极大的震动。1962年,学校通知荆夫复学。但他已习惯农村生活,并偷偷地研究哲学,而且得知孙悦已与赵振环结婚,潜伏在心底的希望破灭,加之父母均过世,妹妹出嫁,他孤身一人,便远走他乡,过着流浪者的生活。大学毕业时,孙悦留了校,赵振环却被分配到A省日报当记者,为免除赵的顾虑,一毕业孙悦即与他结了婚。他们两地分居。文化大革命一开始,孙悦就被当作“铁杆老保”揪斗,以后帽子越来越大,越来越脏,直到“C城大学党委书记的姘头”。赵振环埋怨她不该对政治那么积极,认为她不在身边没有尽到妻子的职责,而且感到独自生活难以忍耐。
这时,他被王胖子拉进了风流人物冯兰香的活动圈子,很快他就丧失理智,抛弃了孙悦和女儿,与冯结婚。然而,他发现冯只是一个庸俗可鄙的“ 女人”,孙悦才是他名副其实的“爱人”。他遭到良心的谴责。文革以后,他坚决要与冯离婚,想得到孙悦的宽恕。“四人帮”垮台后,孙悦被奚流从中学调回大学。随后荆夫也被召回。当他得知孙悦早与赵离婚,独自带着女儿憾憾生活,心中重新燃起爱情的希望。这时,中年丧妻的许恒忠也正苦苦追求孙悦,但孙悦对许只有同情,没有爱情。荆夫的归来,扰乱了她平静的生活。经历了十几年流浪生活的荆夫,比原来变得更深沉,敏锐。他的深邃的哲学思想以及关于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的精辟见解,给思想陷入迷惘中的孙悦带来了一颗启明星。她无时无刻不感到荆夫对自己的强大吸引力,她渴望与他结合,但又对他有一种负罪感,自尊心难以平衡。女儿憾憾非常喜欢荆夫,但当她得知生父赵振环欲悔过思改,又不忍心割舍亲生父亲。这一切都使孙悦矛盾重重。由于何荆夫的《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一书的出版遭到奚流等人的压制与阻挠,孙悦越来越看清了奚流的真面目。过去她把他当做党的化身,道德的楷模,现在终于认清他不过是一个思想僵化、心胸狭隘的人,奚流的思想再也不能主宰她的思维。同时,孙悦与荆夫的接触也增多。她越了解他,越感到自己不能再失去荆夫,不能让他一个人在风浪中搏斗,她应该与他并肩抵抗浊流。终于,他们之间的堤坝溃决了。憾憾也懂事地表示,她不愿意母亲为自己而牺牲了爱情。赵振环也完全明白了,他失去了应该失去的,他不能再重新得到孙悦的爱情。但他找回了应该找回的,他终于得到女儿的爱和孙悦的宽恕。


 人啊,人!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致仕后置业、修谱、讲学是古来官吏的理想下场,党的干部除了讲学有点困难,前两点亦是照单全收。舅舅致仕之后,花了些力气修了族谱,而且郑重送达至我父母手里——装帧非常堂皇,而且与时俱进,连我这刚活了四分之一世纪的祸害也被收罗进去,旁边还细致地表了一笔“在上海做律师”,一见之下,惊赧难当。要知道异姓人况且还是姑娘,本是没有资格上族谱的。据说当年外公的墓碑上也没有我的名字,舅舅家的大表哥还排在我妈妈的前面。这就是规矩。所以要称赞一声,舅舅是我特别赞赏的人,向来温善恭谨。本来在小城里做着局子里的实权领导,其位高权重放在别人身上能演绎成“我爸是x 刚”,而舅舅却既无喧吒亦无枝节,连大表哥也仅是一介讷言忠厚的宅男。本来公检法容易出事,尤其放在A省更容易晚节不保,但舅舅如此平安宁静,可见天佑善人,修族谱又是另一桩善行。翻开族谱随便看看,挺多八卦,比如谁谁有妾(解放前),谁谁离异。其实我都不认识,不过能写入一本族谱,显然未出五服,仍算有亲。转而看到“戴厚英”,忽然又勾起很多往事。原本我以为“戴厚英”只是母亲家里长辈闲谈时攀附的人,因为实在有名,但凡谈到中国当代文学史的“伤痕文学”,就无法回避。第一次听到“戴厚英”这个名字,是三岁时(1988年)和父母回寿县奔丧。那还是冬天,天寒地冻,披星戴月,坐不完的颠簸车,走不完的泥泞地,实在是苦。我穿着小斗篷张着眼从帽檐下机警地瞅着这个世界——两边矮矮的黑房子,地里萎黄的草夹着板车压出来的道,滴滴答答走着驴子,我第一次看到这么大的世界,是A省的农村,当时千千万万之一、标准化的中国农村。对这场丧事还有些零碎的印象,披麻戴孝的颜色像是弄脏的雪,却到处都是;喳喳锣镲,喧喧歌哭,还有人在地上滚、扯着头发、哭得撕心裂肺,我却无知无泪。种种气息混乱、恐怖、凄怆,俱是让我害怕,唯一让我觉得温暖的只有一条外婆养的草狗,可以驮着我四处逛还会把睡着的我背回家。入土后、诸事毕,大人们从戏剧里卸妆了,便嬉笑、分烟,喝酒吃肉,还有就是闲聊。有舅公(外公的兄弟)怜我和我爸是懵懂的异姓人,就开始介绍乡志风土,第一句话便是“我们老戴家也是出了不少名人的,比如戴厚英,戴厚英你知道吧?现在就在你们上海。和我们是未出五服的堂亲呐。”我爸爸立刻表示如雷贯耳而且非常久仰。我第一次听,却也不耳生。再长大一点,八九岁的时候看看我爸爸的文学杂志,也就不眼生了。88年的戴厚英虽还没有达到她一生声望的顶峰,却已以《诗人之死》、《人啊人》蜚声内外。别人写伤痕文学,写写同窗同袍的经历,写无奈的、被糟践掉的青春和绝望,她也写,只是她的同窗同袍的起点太高,都是可考据的名人。不但有同窗同袍,还有她的爱人——她深切爱过的、被侮辱和伤害的诗人闻捷,闻捷自杀于 1971年,他们相爱的第一百天。此等的大恸怎能平息?长大后,我找来戴厚英的作品看过,不太喜欢看,语言激烈,甚至是炽烈,直抒吁天之情,痛陈遗恨之意。在我看来,未免粗糙。但她的作品就像那时候其他的文学作品,都是一样的情绪、一样的病,上承不了清末民国的颓靡华美和茅老巴曹的大家风范,下启不了后来社会恢复正常后的正常作品,诚如“伤痕”这个名字,它们就是有伤的,伤痕铭记时代感,别无分店。后来去看戴厚英的年表,88年,她开始去广东游历,如果国家和社会可以一直正常下去,她大概可以和其他人一样,顺利地从“伤痕”里结痂,然后写出正常社会里喜闻乐见的东西吧。也可能永远不会,或许她天生就无法遗忘,无法放松,无法漠视,无法安宁。恕我这个晚辈没有礼貌地评价一句,戴厚英女士和我妈妈很像,和我外公很像,和她生前一直惦记的那片淮河大地的千万子民的性情一脉相承,执拗、悍然,什么样的情感都来得热烈。其实戴厚英曾一直被人争议为曾经是文革打手。这种翻旧账的檄文到了21世纪后也没有彻底消失。我找不到原文了,大意和如今的余大师被人翻出来的案底差不多,就是做过作协上海分会革委会的小头目,整过、打击过、祸害过一批人。我不是替这位八竿子远的祖姑说话,她的确做过文革打手,但她也是生活在那个时代的千千万万的青年里的一分子,听党的话,跟着党走,坚决打倒封资修,建设美好新中国——岂料何为欺骗何为圈套。她和闻捷的故事,简直是一出与时代背景格格不入的荒唐罗朱戏,本来她作为打手奉命去调查闻捷,后来越调查闻捷越发现闻无罪,岂但无罪,而且迷人,于是双双堕入情网——结果很不幸,就好比鸳鸯被捉双,一起送去拔毛等着开膛做烤鸭,她和闻都被打倒下放,其实更大的不幸在后面,相爱一百天时闻用煤气自杀身亡。其实她的文字一直都只有一个核心,悼念枉死的爱人。也有文章说,80年代后,戴厚英深刻忏悔过,去找当年她整过的人一一道歉,恳请原谅。我想按照她为我所见的性格,是很可信的。她的精神气质里,就是一个“真”,求真相,讲真情,诚如上段所说,“直抒吁天之情,痛陈遗恨之意”,什么都是敞亮地来,不掺一点曲笔。她原本奉命去审敌人,却爱上对方,然后一起遭遇厄难,一个执念于思不能忘怀的女人如何做一个无情的坏人呢。
  •     不是第一次读类似的小说,还在初中的时候,读到一部中篇的时候,主人公“棉花陈”给我留下了抹不去的印象,于是激起了自己对那一段历史的好奇心。小说的篇章结构也是那时候流行的,大段的内心的独白,内心的纠结和大段的理想哲学的交流,大段的对时代的分析,对人物命运的评析,莫不显出在那个时代洪流之中,即使是一群有知识有理想抱负的一群青年,缺乏社会经验,缺乏**意识,在洪流中坚持或者随波逐流的10年。也正是因为这样的洪流,才使得人们更加清醒,更加珍惜。可是啊,这黄金般的10年,一瞬间就过去了,再也回不来了。是背负所有伤痕负重向前,还是卸下包袱奋然前行?去看吧,看看是不是能找得到你想要的答案。
  •     学校的图书馆曾经把戴厚英的书作为禁书封存,不让学生借读,所以那时冲动叛逆的我们偏偏要搞到这本书,后来搞到的就是这种封面的,被翻阅的不成样子,里面书页粗糙泛黄,不是很精致,但却像得到宝贝似的。书中的故事情节应该是那个时代的一个缩影。我们当时很喜欢看这类书,因为我们也经历了那个年代末端,也记忆了或多或少现在看来难以忘怀的故事,看似过去的历史,但印记仿佛昨天,曾经的伤疤被层层剥开,隐忍吞咽着泪。。。作家写作功底深厚!大赞!也因此了解了下作者,唉!有些事过去了就过去了,斯人已去,不提也罢。。。但书中人物的语言都富有哲理性,好像每个人都是哲学家,包括孙悦的女儿憾憾,也要大小道理一通说。每次说话对白都要长篇论辩一番,人啊,人!活着好累!不管怎么说,现在看这本书还是经典之作,反映了一个时代一个家庭乃至一个人的伤痕……

精彩短评 (总计36条)

  •     深有感触
  •     多视角,第一人称,意识流,每一段都像是日记,但故事很有条理,50年代大学生写作基本功就是不错。在挖掘人物内心的同时深刻反映了时代历史对人的影响。忽略现实生活的枝枝叶叶,着重人物内心刻画,是古典小说的风格,与现代小说相比人物太具典型化,但这种纯粹着实让我觉得可爱的紧
  •     很棒的一本书
  •     有关那个年代信念的纪实。
  •     有点作,一点点;非常清晰非常powerful;这些事情恐怕永远都搞不好永远要这么mess着循环下去。
  •     初中时同学家借的一本,印象中封面是绿皮的
  •     影响过一代人的书。
  •     时代的自我反省,人性的批判和自我批判
  •     彼时的记忆:为何当代小说那么经不起记忆的选择!《人啊,人!》偏常常想起。还有十几岁读它时的那种心情。
  •      记忆模糊了
  •     很好的一部用人性诠释马克思主义的温情著作~~早些年看得初版~如今手上的书已没有~想再买已然不易!~哀作者死于他人之手~~一位不可多得的作者~重新给予新的社会主义认知~~
  •     尼玛这种文艺女作起来真是可怕啊!
  •     爸爸喜欢的书
  •     看完颇不平静...
  •     一直觉得封面非常狰狞
  •     奉命读你。
  •     伤痕文学里最好的(大概也不算伤痕文学吧)
  •     人啊,人!这名字现在看来多么好。
  •     在港大圖書館隨意拿了這本書,文革時代人們內心的寫照。
  •     2天读完,人啊,人,三个字包含无限感慨和无奈。
  •     无论在哪个国家 哪个时代 无论这个社会处在一个平静亦或是动荡的格局之中 人性 人权 人道主义永远是一个被频繁讨论的话题 也许话题吸引人的原因之一就是它永远没有一个定论 我爱看描述那个年代的小说 有时候自身没有经历的故事反而更能震撼人心
  •     小时候读的,印象全无。
  •     信仰的时候努力信仰,怀疑的时候竭力批判。
  •     相当赞的一本书
  •     小时候看过的东西了,貌似还看过很多次。当然那时候也看不出个所以然,只记得那个女的真矫情啊。
  •     我居然看过这本书,内容忘光了……
  •     名不虛傳影響了一代人
  •     时代气息灰常浓厚的书。以内心描写为主,相当具有感染力。
  •     n遍
  •     以人道主义的立场,来反思当代政治对人性的压抑,表现当代知识分子的悲剧性遭遇——80年代初的“思想解放”运动
  •     和历史搞对象
  •     过去的故事常常会让人想象它在时间里的演变。八十年代的中国后来去往哪里了?
  •     昨晚与朋友聊到伤痕文学,这是我的最爱,想重温,可惜没有kindle version...
  •     你时候
  •     当年我多喜欢这书啊,现在却忘得一干二净了。
  •     九年之后的结果是早就被预言了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