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层

出版社:新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1957
ISBN:SH10078-1557
作者:(苏)高尔基
页数:143页

内容概要

马克西姆·高尔基,前苏联伟大的无产阶级作家,社会活动家。他出身贫苦,亲身经历资本主义残酷的剥削与压迫对他的思想和创作发展具有了重要影响。登上文坛后,他塑造了一系列工人和无产阶级革命者的英雄形象,抨击了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和反动思潮。代表作有《海燕之歌》,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等。前苏联有以高尔基命名的州和城市。

作者简介

在伏尔加河畔一座城镇的下等小客栈里,住着一群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人们。面对命运,他们痛苦地煎熬着、期盼着、在生存与毁灭中挣扎着。
锁匠克列士奇辛苦了一辈子,结果却没钱治疗妻子安娜的重病,安娜悲惨的死去他连下葬的钱都没有;没落的男爵,没有生活能力,只得靠讨好妓女娜思佳混吃混喝;而妓女娜思佳却渴望获得真正的爱情;戏子曾是个很好的演员,以演过哈姆雷特为荣,而今却穷困潦倒,身中酒毒,整日愁闷不已;布伯诺夫曾是个开染坊的老板,却因妻子与人偷情,被迫离家出走,现靠做帽子维持生计;曾遭受过家庭暴力的克瓦什尼亚现在以卖包子为生;管理本区治安的警察梅德韦杰夫,在事务之余还在追求着爱情;靠给码头工人缝隙的瓦日娃拉和卡佳艰辛地度日。沙金是个读过书的人,但为妹妹而杀人坐牢,从此落魄,终日酗酒、赌博;客栈主人科斯狄略夫阴险、刻薄,尤为对妻子与瓦西卡的私情怒恨不已。小偷瓦西卡,他爱着客栈老板娘瓦西里莎的妹妹娜塔莎,但瓦西里莎却要挟他只有把自己的丈夫科斯狄略夫杀死才能答应他和妹妹在一起;可爱纯洁的娜塔莎被自己的亲人折磨虐待;一个叫鲁卡的游僧用虚幻的美景来安慰这些身处逆境的人,而沙金则不相信鲁卡的美丽谎言,他说人的解放要靠自己。
但,生活总是在不断变化着,考验着人们——死的死了,坐牢的坐牢,走的走了,消失的消失……
生活又该怎样继续呢?


 底层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我想读《底层》,就无法不去了解一下那个时候俄罗斯的历史。《底层》是高尔基写于1902年,而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这个时候,正是腐朽的俄罗斯内忧外患、分崩离析的年代。那时的社会呈现出完全对立的两级状态:一方面,是帝国势力强盛,一系列战争胜利,使他在全世界影响巨大;另一方面,是生产力水平低下,绝大多数百姓生活悲惨,贵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军人、工人、农民各阶层人民都对帝国极端不满。谁能想到这两种情况竟然是同时发生的呢!正如希特勒所说:“只要给上一脚,整个破房子就会倒下来。”那时的俄罗斯已经到了毁灭的边缘。越来越多的人生活在“底层”,失败感笼罩着整个俄罗斯。国运衰微时,丑恶自然横行。腐败、欺诈、自私、贪婪、肉欲、狭隘,这些人心的邪恶面渐渐展露出来。但在这些表面的丑恶之后,更深切的是全民族的悲哀!而当时的高尔基正是由一个愤世嫉俗、雄心勃勃的青年作者在向一位成熟的作家转变。因而,在《底层》中我们既可以感受到高尔基青少年时代艰辛的人生之路带来的鲜活的甚至血淋淋的现实;又可以看到一位成熟作者大象无形的写作技巧。《底层》正是蕴含着高尔基的激情与深刻、血与泪的作品。正是因为特殊的历史背景和作者曲折的人生经历,才造就了这样一部经久不衰的名作。我想之所以经久不衰,还有一点更重要的原因:它的现实意义太强烈了!我相信,当他在创作剧本时,定有把刀子铰碎着他的心。剧中人物是一群住在地下室里的小人物,有小偷、妓女、手艺匠、过去的演员、落魄的贵族、潦倒的知识分子......他们来自社会不同阶层,有着自己的不同的行为逻辑和外部特征,他们说自己的话,做自己的事。从表面上看,似乎没有丝毫的共同点和联系。但是他们却有着共同的目标——不甘心永远置身于社会底层。克列士奇企望依靠辛勤劳动改变生活;得了不治之症的安娜希望死后能进天堂;小偷瓦西卡想获得新生;妓女娜思佳渴望爱情。中了酒毒的戏子幻想有一天能重返舞台......他们都在寻找出路。但出路何在啊?当被他们认定的出路——鲁卡出现时,带来的不过是一番又一番的幻想、忍耐和屈服。鲁卡安慰这些不幸的人们,要他们听从命运的安排。他认为人应该得到怜悯,于是就用谎言来使人们暂时忘却不幸。结果,人们堕入了幻想之中,可是一旦幻想破灭,人们就更加绝望,失去了原本生活的力量。其实他们或头脑敏捷,或勤劳能干,或感情丰富,本该享有更好的命运,可是只因失去了基本的生存条件,却失去了人的起码的尊严,就这样,他们或沉浸在往事的回忆里,或陶醉在虚无飘渺的爱情之中,或寄希望于改变他们处境的奇迹的出现,只是这个奇迹又一次戏弄了他们。终于连自我安慰的幻想也破灭了。最后,希望做一个正直的人的小偷进了监狱;梦想治好病、重返舞台的戏子上吊自杀;手脚勤快的手艺匠被迫卖掉工具……严酷的现实已经把下层人民逼得无路可走。这就是黎明前的黑暗,一段最黑暗的黑暗。这又何尝不是当时俄罗斯整个社会的缩影呢!剧中的流浪汉沙金曾有这样一些台词:“人这个字听起来多么自豪!人!一定得尊重人!不要怜悯他!不要拿怜悯去污辱他!”“我看透了那些谎话!谁居心不良,或是靠榨取别人的血汗过活,谁就需要撒谎!有的人靠撒谎支持自己,还有人靠撒谎掩饰自己。谎话是奴才和主子的宗教!”这又何尝不是高尔基借沙金之口痛斥了那些可耻的压迫者和虚伪的人道主义呢!看完整部书,我莫名其妙喜欢上瓦西卡。诚然,他不是一个高尚的人,但是,在那个黑暗的“底层”里,谁又能比谁干净多少呢?但至少,他敢爱敢恨;至少,他敢于让真实的欲望和情感操纵自己的行为;至少,他还不是一个浑浑噩噩的家伙;至少,他敢于反抗。瓦西卡像是一个逃亡者,他想逃离黑暗的底层,但却逃得头破血流了。我想剧中最具争议的人应该是瓦西里莎,她是一个矛盾的混合体。一部分人认为她是不折不扣的坏女人,她是压迫者的一分子;另一部分人认为她是个可怜的女人,她同样也是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如果说瓦西卡是一个反抗者的话,那么瓦西里莎该算是一个报复者。她被科斯狄略夫霸占着,虽然在物质上得以享受,但在精神上却是痛苦的。就算她和瓦西卡偷情是源于欲望,但之后便带有了报复的成分。报复社会,报复不公平的命运。只是,她终究还是逃不出命运的牢笼。正所谓“乱世多神鬼”,当人们对未来茫然无知时,一些自称是真理传播者的人便会纷至沓来。鲁卡就是这么个人,他的那些一钱不值的话,却蛊惑了不少人。最后来说说娜塔莎。她是个可怜的好姑娘,唯一没有沾染社会恶习的人物。她是瓦西卡的女神,是他的救赎者,是她让瓦西卡产生了要反抗、要脱离底层的愿望。只是,这样一个好姑娘却连自己都无法保全。娜塔莎应该是整剧的亮点,她让我们看到了希望。只是,在那样一个黑暗的“底层”显得单薄苍白。在那个年代的俄罗斯,《底层》揭示了当时被压榨在底层人们的苦难生活和他们对新生路的强烈期盼。那么,在相距一世纪后的今天,它带给我们的又是什么呢?是这些底层人们对家庭、友情、亲情、爱情的需求,对温暖与关爱、生命与安康的渴望,以及他们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对新生路的信念和探求。这是人性中不可或缺的本质,是我们赖以生存的脊梁。我想,不管在任何一个年代,不管是任何一个民族,活得充实,活的美好,都是永远在召唤着我们的不懈追求。最后,送给大家那句高尔基的名言——生活的情况越困难,我越感到自己更坚强,甚至更聪明。不要感叹生活的痛苦,感叹是弱者。只有满怀自信的人,才能在任何地方都怀有自信沉浸在生活中,并实现自己的意志。人生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活着!

精彩短评 (总计3条)

  •     讀的是1960中戲芳信版。不經文學老師點撥確實很容易忽視其中的尼采主義元素。
  •     chinesisch
  •     一周目表示没怎么看懂,准备再多看几遍。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