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略特与《荒原》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10
ISBN:9787020057658
作者:李俊清
页数:137页

内容概要

李俊清,台湾东吴大学英文系研究教授,曾任教东吴、淡江大学等大专院校,教授美国文学、研究方法、英文写作、英语诗歌、西洋文学要概论等课程,著有《艾略特的<荒原>》、《英文作文举隅》等著作。

作者简介

本书具有很高的学术成就,不仅自成一家,而且对在校本科、硕士和博士生及我国的外国文学学者,均具有良好的引导和借鉴作用。
【目录】
一、艾略特的荒源
二、荒原疏注
附录一:《荒原》原文(一九二二年)
附录二:序曲


 艾略特与《荒原》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直到看到这本薄薄的册子时我才意识到原来<<荒原>>是一首长诗.     这是一首绝对算得上艰深晦涩的诗作.艾略特用典成癖,隐喻极深,以至初读没几行就要参阅一次注释.我不是很欣赏这种写法,因为它完全不顾水平一般的读者的感受,而且以这种方式写出来的诗只能是在无限的时间与空间中寻找它的拥护者,真正懂它爱它的人.     难归难,仔细去品味你就会发现诗行中诸多独特的魅力.如我本人就最喜欢的诗句出自附录中<<preludes>>:    I am moved by fancies that are curled    Around these images,and cling    The notion of some infinitely gentle    Infinitely suffering thing          倾听艾略特的声音.我不认为人最后的出路是与上帝和好.如果是这样,神明给予人类的护佑也是有限的.但是艾略特有一点却是非常可以理解,即人类对于自身,也就是个体命运的掌握依旧孱弱无力:我们既不能通过有效手段改善自己的命运,也难以从各种沉溺中抽身出来实现自我救赎;其后导致我们的文明在进步的同时一点点被腐蚀,就如London bridge(尽管是文明的承载) is falling down,falling down,falling down.....(SHE的歌词里也有这句诗).     好了,想想他所处的年代,社会现实残酷的一面对一个敏感的诗人对时代的自信的伤害是多么大啊.     这是一部伟大的作品,首先是大量优美到位的诗句,另外是涉及到全人类都在关注的共同主题.对于有性子的读者而言绝对是一个不可多得的精神大餐.
  •     目前为止,我所能感受到的,除了艾略特精妙的诗句外,其尤可贵者是诗中“上帝”的缺席,与此相对应的是对“人”(或者说“尘世”)的强调与突出--虽然更大意义上是一种“半醒”的人,或者确切地说是“人群”。这是艾略特区别于波德莱尔与里尔克而尤其使我动心处。波德莱尔的“人群”带有新兴现代城市里现代人的“先民”色彩,他们特性中无可挽回的堕落的成分在一定程度上“召唤”了一大批“后来者”--虽然这并不被波德莱尔留心,但应该是他所不愿意看到却又悲哀地预见到的。里氏与“上帝”(GOD;确切说,在晚期演变为“神”)的关系一直到《哀歌》时期,仍作为巨大背景里一个重要关节的支撑,里尔克的追问最后的“代价”只是--或只能是对GOD沉默。由此,我想,艾略特“缺席”上帝,是以什么为“代价”的呢?这种“代替物”到底价值几何?这或许还是需要在将来加以探讨的课题。    我甚至想,艾略特比里尔克更少一些神学性、古典性而多一些尘世性、现代性,这使得《荒原》的阅读体验是广阔而精微的,使人的惊喜迭起;而《哀歌》的阅读体验则是辉煌而奔腾的,使人浪潮逐高。这两部“世纪之歌”两相对照,都在“一战”后期全面而深入地发应了当时最高的精神价值所在。他们的共同先驱,或许可以被追认为波德莱尔。三者共同演绎的是同一个“现代”。倘若加以区分三者的立足点,可以说:波德莱尔重“骨”,尤其对他的“现代”架构应该强调意义,少了对这“骨”的重视,则极容易堕入现代性的怪圈--对表象的过于注重,这个偏差却又是波德莱尔的大批“后来者”所孜孜以求的,最终难免堕入“无意义”深渊;艾氏重“品”,需细品才能出味道,贵在他独特的品味,而非他的派系以及身份--这一点恰恰是他所希望否认的;而里氏重“格”,隐含对革新允诺(使命)的绝对力量,需要深入探索,会发现他重视的是一种“震撼”(与“震惊”相比,这又是里尔克明显区别了波德莱尔和艾略特的地方)!    台湾李俊清先生的这一力作,解析比较通透,资料详实,实实难能可贵。译文在许多地方足见功力,在该译得漂亮的地方译得非常漂亮(尤其是第五节中艾略特最满意的,也诚然是全诗最好的部分,带有古风的汉语用词颇合原诗的味道);此外,书中虽然充斥着必要的庞杂而纷繁的解析,但全书读下来,并不觉得磕跘,在该讲明白的地方都讲得非常明白。  但是也有几点不足:(1)一是如果没有一定英语阅读能力,这本书无疑会感觉充满障碍,因为有太多英语原文的引用(没有中译),而且有许多作品属于古英语(类型则不限于诗歌,包括小说、历史著作等不一而足)。另外,也包括一些拉丁语、希腊语、德语和法语的英译原文(个人觉得,第一章中最后一句的解析,要是引用波德莱尔的法语原文似乎更容易理解,也更为妥当)。所以,一定英语阅读能力是这本书提出的一个潜在要求。(2)这么谨严的研究在编辑校对上实实不应该出错,否则容易造成严重的后果。如:P48的第21条注解标掉了,以至于实在猜不出来到底是指的哪一行。这一处就完全漏解了。好在类似情况出现得并不算多。(3)有些译文欠妥,值得商榷。如:P47“死人在那儿……”的“那儿”是定语从句“where”连接词的译文,结合上句意思和全诗要旨,用“那里”却明显指向不明,个人以为“这里”更为妥当,更贴近在“鼠洞”中这一境界的表达。P82“然后投入漩涡”也有不当,“投入”(Entering)应作一个状语从句来看,不能作为动名词,并强加“然后”连接。(4)在分析全诗意旨上,李先生似乎喜于敷衍“道德”,而且有许多甚至是不当的地方,这样的例子很多,不一一列举。这一点的缺陷是,假立了一个对原诗道德的不当对立面或一个道德批判的假象,冲淡了全诗的浩大气象,这一点也表明李先生对全诗价值(突破时间,进入世纪)部分的不自信,也发应了李先生对英诗历史(尤其是对于“未来”以及对于“世纪”的整体意义)掌握的部分模糊。从艾略特本人的一些列反对来看,诗人自己本身也是不愿意这首诗被拉回古典的同时,又受到古典道德层面意义的束缚的--这是艾略特诗学体系中一个未明确指明的地方,也是一个理解艾略特诗歌的要旨所在--简言之,也即他体现在诗歌创作中一以贯之的对“上帝”的缺席。

精彩短评 (总计43条)

  •     我只是把它都抄了下来
  •     绝大部分注释和观点有依据,有说服力。但是作者有部分注释里给出的观点和推论有待磋商。比国内以往的荒原注疏强了不止一个档次。
  •     不同于其它描述大都会和工业时代人类精神生活萎靡状态的作品,《荒原》在结尾处给出了何以让砂石中重新充满水流的答案,即奉献、同情、克制。然而,在人与神,现在与过去之间的裂痕尚未得以弥合的时候,超越理解的平安又该由谁恩赐?||另外不得不提的是,本书的某些翻译实在是……有让人砸墙的冲动啊。
  •     李俊清先生对荒原的批注令我受益匪浅,不然凭借鄙人的浅薄学识,要理清艾略特那信手拈来的各种典故,实须折腾一番。
  •     一个生活在缺乏信心时代中的哲学诗人。昨夜与小飞虫一夜抗战,还好有艾略特陪伴:)
  •     无水的荒原,救世主即在身边。
  •     市面上翻译《荒原》的不少,但解读《荒原》的着实不多,这本书算是补了一个缺口。艾略特才高八斗,荷马但丁随手称引,蒲柏莎翁信手拈来,诗中各种象征典故扑面而来,咋看之下直如痴人说梦,若无一本详尽注释,愚拙如我之辈实难入手。此书通读一遍,顿觉晓畅不少,虽有过度诠释之嫌,实属白璧微瑕,愚以为若与叶芝、特拉克尔、保罗·策兰诗相参看,其意更堪玩味。此书貌似已经绝版,本人花了4.5元于淘宝购得电子版,想要的直接跟我联系。
  •     追本溯源,让我更易理解“荒原”~
  •     能否遇见晨曦中的你,带我回家去
  •     叹为观止
  •     一个新译本~
  •     念起来才有感觉
  •     注释详尽
  •     性欲 死亡。
  •     荒原中英本,好像是这本把
  •     意蕴丰富的小册子。不仅有原文对照,疏注也简洁易懂。TSE是我迄今惟一喜欢的美国诗人,可能也与他长年在英国生活,其实已经欧洲化了有关罢。
  •     如今只记得一句 : “哦哦哦哦,这莎士比亚的拉格------/多么文雅/多么聪明。”
  •     好吧,买到这本书我很高兴
  •     典故大全,没劲,还是要拿宗教来作遮羞布
  •     完全没看懂~~~
  •     这个译本讨我喜欢 注解 初版详尽
  •     说起来倒不是这本书吸引了我,而是我发现的一些简短精简的来自不知名人士的批注吸引了我。
  •     表示对诗比较鉴赏无能,也不喜欢用典繁多之作。但认同其观点。
  •     注疏很详细 有助于理解荒原
  •     非常好的参考。
  •     讲的蛮好懂的
  •     荒原上的人不能无望地等待雷声
  •     写得和译得都。。一般般吧,第五节不错,但有些地方没译好,比赵版是甩几条街了,个别地方比穆旦舒服,不知道是年代原因还是怎的
  •     相当于典故清单,但读这天书级别的诗倒也是方便不少。疏注是详细完备了,但翻译着实有点囧迫…… 我说你放着那么多名家翻译不用为何呢~ 为何呢啊?
  •     很细的注疏
  •     大爱之一
  •     与《尤利西斯》同时诞生于1921年的两部划时代文学巨作,前者即使有详细的注解然而读起来还是颇费劲,后者看了一半便放弃了至今还未敢重拾。
  •     不太。。。对胃口
  •     20世纪天书
  •     欣賞無能,就當增加點知識吧
  •     文学理论一向不怎么看得懂,不好评价
  •     April is the cruellest month, breeding
  •     当做英语作业了····
  •     用典成癖,隐喻极深。才华横溢。
  •     译文略差
  •     英语的韵脚不是那么好理解的啊
  •     最伟大的诗歌之一,一首指向最高的赞美诗。
  •     Six o'clock / The burnt-out ends of smokey days.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