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屋》书评

一本不错的有一定深度的文化读物

应该说 比起《读书》老《书城》来说《书屋》在易读性方面来讲基本上不存在被诟病之处(当然是相对于我这种非文化人而言),偶尔也能看到几篇有份量的文章,其实好的文章并不一定要出自大家之手,有时候往往是没怎么听过的人的文字倒会让人感到很亲切。支持《书屋》

书屋中对我影响最大的文章

书屋中对我影响最大的文章不管是读书还是学习、工作,总有一些经历给你极大的触动,让你从此有所思,让你有醍醐灌顶,有顿悟的感觉。这就是所谓的启蒙吧。在读书生活中有这么一系列文字深深的改变了自己的想法,或者是让自己注意到了从前从来不关心的问题,以后再也无法忘记,这些大概算是真正的“启蒙”读物吧。九十年代书屋中的一篇《私有制和自由》(?)就是其中最有震撼力的。文章的名字可能我写的不对,或许是《论私有制和自由的保障》是在07年我从网络上下载的书屋杂志电子版看到的。文章既有逻辑的论述了私有制和人的自由的关系,认为私有制是人的自由的保障之一,而在公有制中人们很容易失去自身的自由。从此我为哈耶克的书籍、对中国的制度和人们真正的生存状态与国外不同制度下人们生活状态的区别深感兴趣。为此也平添许多烦恼。不过我仍然感谢这篇文章的作者。毕竟我以为清清楚楚的痛苦要胜过糊里糊涂的幸福……

读《书屋》的一些感想

读《书屋》的一些感想 作者:季米 提交日期:2001-8-6 15:51:00 读《书屋》的一些感想            我是《书屋》的老读者了,自创刊就开始看,至今三年多,收藏的《书屋》只少了一期,也算是有感情了,前年还获得过一次好文章评选参与奖,送了我一年的杂志,让我好一阵子高兴。        我对《书屋》的一些文章读后颇有一些感想,其中不少文章涉及一些敏感话题,令人渴望读而又显得不够过瘾,正象99年第二期丁东先生在《中国思想界的三匹野马》中所言:“我们处于不能随心所欲的表达环境”,确实如此,都快二十一世纪了,中国人还不能够自由地表达,实在是太悲哀了。象胡绩伟先生的文章,加上不少“......',明眼人显然一看就明白,但想说的话只有让读者去猜测,实在是太令人扫兴了。好象胡绩伟的文章也只有在《书屋》才看得到,其他地方是很少出现的。他写的那本回忆录在自己的国家无法出版,还要在过去的殖民地、现在的特别行政区香港出版,普通小老百姓想看也还看不到。我是买了一本盗版本才看上的,说起来还真要感谢盗版者了。        有时我也说不清是喜是悲,因为压抑太久,读到几句大胆一点的文字,不禁要拍案叫好。其实那些也就是自己心中所想所思的,而碍与环境无法明确地表达而已,所以一方面要为那些大胆敢言者叫好,另一方面当然感到很悲哀。中国人在新的世纪来临的时候居然还没有表达的自由,肯定是某个地方出了毛病。        今年的《书屋》又出了一些好文章,尤其是第三期上林贤治的《五十年: 散文与自由的一种观察》是一篇力作,为“私人治史”作了一个良好的开头,尤其是写当朝史,哪怕是小小的散文,也不是随便可以让私人写作的。我们见到更多的只是集体编写的教科书,里面充斥着一些官方容许的评述文字,象林贤治这样全面系统地对当朝散文史作清算的文章无疑会让很多人心里不高兴,但时代毕竟前进了,想用意识形态的枷索来套住自由探索者的脚已越来越不容易了。我们确实看到在这个国家里有了许多自由思想者在默默做着工作。在这个历史还要被强奸的国度里,没有独立的声音是永远不会得到拯救的。        《书屋》的思想性应该说越来越浓了,这很合我的胃口,湖南人出过不少好书,也出了本好杂志,应该向《书屋》的编辑们致敬。        附: 我推荐的1999年度《书屋》好文章如下:        1 胡文辉 《梁漱溟的勇气》 99/1    2 丁 东 《中国思想届的三匹野马》 99/2    3 向继东 《此书有点传言》 99/2    4 李南央 《我有这样一个母亲》 99/3    5 张远山 《寻找替代--集体主义的游戏》 99/3    6 林贤治 《五四之魂》 99/5-6    7 何清涟 《漫游二百一十年前的美国费城》 99/5    8 李慎之 《重新点燃启蒙的火炬》 99/6        这些文章都可以在《书屋》网站找到。

用屁股来思考

呱啦啦MM在10月7月说:“《书屋》越来越有慷慨激昂指点江山味道,看多了会有忧国忧民耗费脑细胞的隐患,下期开始决定不买了”,我当时或许还没看到第10期的《书屋》,不以为然。等我看完这期书屋讲坛的三篇文章,无奈地承认自己或许也要考虑还买第11期否?一篇《新阶层与社会转型》,新阶层之类,都是一些老东西了;而新阶层促使的“社会转型”又是臆想了。文中讲到行政型进入、市场型进入、社会网络(人际关系)型进入等三种“人往高处走”的方式,而真正去观察下中国社会,有多少人走的是完完全全的“市场型进入”方式。中国的问题,始终是各阶层中有一阶层力量太大,实力太强,强到完全可以绑架整国的民意。新阶层,不过是依偎在那一阶层羽翼下的“新阶层”而已罢了。有人担心“市场经济”的不公正,然而大陆面临的更严重的困难并非市场经济体制本身内涵的不公,而是国家机器与经济寡头们联手下创造的社会不公。当然,就个别案例在说,中国的经济寡头和政治寡头完全可能是合二为一。有时,真是想有读心术,去窥探下大陆最高领导人心里到底在想些什么?《高校收费政策不宜大动》,显然是用屁股来思考的文章。大陆政府对教育投资之低,对当年承诺之不遵守,堪称世界一绝。可惜中国人家庭观的固有特征,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作祟下,即使要给子女一个过得去的教育需要父母上刀山下火海,他们也会在所不惜。中国教育之“成就”,不如说是中国的含辛茹苦的父母们造就的。写文者显然是一个偷换概念的高手,在阐述有关高校贫困生比例不多的时候,举上海市为例,名义曰(上海生活费用较高,贫困划定标准高于全国平均线),具体到大学,又举起了上海财经大学作例子。真相到底如何?(1)上海生活费用高、大学分数线普遍比较高,因此贫困生是不敢报考的,恐怕也是没有多少实力报考的;因为固然学习中学生的毅力有很大的影响,但客观条件占的比例更大,一贫如洗的生活中还能考上好学校的,寥寥无几(2)上海地区人的心理上普遍要面子,一般家庭是不会愿意孩子当”贫困生“”特困生”的,特别考虑到中国大学对贫困生并无多少隐私保护,这个面子问题尤其重要 (3)要真正考察贫困学生就学难的问题,不如去看看贵州、四川、河南等省份,尤其是那里的收费比较低廉的大学,那儿才是贫困生们的选择。最后到具体的解决措施,难道政府给教育增加投资就真的那么难么?政府的钱本身就来自人民,除了政府公务员本身的酬劳外,本身就应当全部用在为人民谋利益上。少弄几次面子工程,少买几辆公车,少修几栋豪华办公楼,相信马上就能解决这个民生问题。

我问着<书屋>,齐庆民,你是干嘛滴啊??

  07年05期.最后一篇文章<怎一个忙字了得>.      我不是有个文化的人,看这篇文章却让我这等近呼文盲的人看得憋气.不得不出来说两句话,文理不通,毕竟水平有限,若是说的,只有胆量,不敢谈器量...      引子,先是"忙是不是就意味着勤奋,勤政,也不一定",这是本篇文章的起点,也由此开始了齐先生的一篇奇文..      周公,诸葛亮,蒋介石,释永信,这是四个先被齐先生拉出来游行的古今代表人物.      一,   周公忙,皆在于史记,孔子两人的记载,齐先生的文章是说:"虽然周公是个大忙人,但我却不太相信,"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之类的神话(此句是史记,司马迁记载的),周公说这话对儿子单独说的,难免言过其实,吹吹小牛,那司马迁如何知晓?当时的文字和书写方法都不健全,如何流传八百多年,得以让司马迁都知道呢?估计是猜的吧??"         1,周公吹牛也就算了,史记写于汉朝,按这司马迁如何知晓的说法,汉朝之前的大概都是司马迁猜测编想的了??史记采编系用上古多种文本,世本,国语,秦记,楚汉春秋自是不必说,周礼有的吧?易经有的吧??大概那时候流传下来的些许文字还是有的吧????如此看来,此本<史记>在齐先生眼里,也不难成为一本"臆想成份不少"的"小说"了.      2,即然齐先生可以认为司马迁在玩猜猜看,当然也可以同样认为孔子是在放狗屁了,他的话也是不可信的,齐先生说:孔子赞周公在出于粉丝的心理下,才夸上周公是"人如有之才之实,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的.他的原文是这样说"孔子赞周公这更好理解,因为孔子一生对周公非常偏爱,经常梦见周公",所以,在齐先生文章里,这里他自个就开始猜测了(单凭孔子梦到周公,就说是偶像?我还经常梦到德洲链锯杀人狂呢,难道这是我偶像?)"      3,"周公的忙"在这一段落中本来按齐先生接文,应该是来表述"忙并不意味着勤政",但在这一段落里,却瞬间成了,周公是个假忙,不忙,装B犯了,而且要命的是,最后齐先生最后顺带把孔子也骂上了,说是周公的隔代知音..也是忙人...如果有心,这里为什么不接下去找些论点来,继续接着侃孔子也算个球好了.         二,诸葛亮之忙.      我们先来看看齐先生的大论:"诸葛亮自视清高,大权独揽,近乎神妖,什么火烧博望,火烧新野,长坂坡,说得再神,也是狂逃中的急智..."   诸葛先生,大概许多人知道的是就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没想到啊,这样的一个被古今中外称为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的人物,在齐先生笔下彻底"平反"了啊..行啊..到后来,齐先生甚至于把"夷陵之败,伤了元气"的责任归于诸葛亮没有好好劝住刘玄德,这没劝住,也是他做为失败的军事家的原因之一?      在文章里,诸葛亮劳碌一生,却使得蜀国最早灭亡,其中有一条原因竟然被说成是诸葛先生太忙了..太忙是因为他诸事都要管,自视很高.尔后,齐先生又说,诸葛亮死后依然忙碌不已,几经折腾几十年,六出祁山,使出浑身解数,五十四死于营中,言下之意,是碌碌无为,但这原因,众人大概都知,于那个扶不起的阿斗,是脱不了主要干系的吧..      在这一段诸葛亮的文字中,最后的一句感觉愈是更加的莫须有罪:(诸葛亮)死了还操心,用个破锦囊操纵着脑子进水的马岱,杀了有勇无谋的魏文长,诸葛亮对解剖学很有研究,不知何时发现魏延脑后有反骨,故杀之,至此,蜀国开国的重量级大将全给他"忙"完了..      若说魏文长,关云长还带得过去,那张飞,赵云,黄忠这些个开国重量大将都是诸葛亮忙完的??或许,可能张飞赵云,还称不上大将??         在这一段里,齐先生的文章依然没有显现出来他所要提及的任何玩意(请允许我这样称这段话),如果说第一个例题的周公是在假忙,那在这里,怕是诸葛亮就属于是瞎忙.一生瞎忙,齐先生概括下来诸葛亮一生应该是:只会狂逃急智,之后连打败仗,治国唯我独忠,玩死大将无数,尔后瞎忙而死".         三,蒋介石之忙      虽然同样我不喜欢蒋光头,但齐先生在文章里写老蒋的这一段,其无厘头的姿势依然如是,先是说光头将军在内战时上窜下跳,东奔西走,糊乱指挥战争,忙忙碌碌的导致大军失败,最后不得不跑去台湾了.尔后,在最后一段又令人奇怪的说老蒋潜心研究王阳明,曾文正,委政陈诚,蒋经国,使台湾在短短二十年内成为一个经济发达的亚洲四小龙,可能是吸取了大陆的教训吧...      好一个可能是吸取了教训...吧.      内战时期,国民党失败的原因有众多,比方说民心所向,比方说军心动摇,还有如抗日战争消耗了大量的元气,怎么只字不提,倒只是成了:"你说蒋介石会忙不会忙?太会忙了!如果没有如此忙的蒋介石,怎么能在三年之内把如此庞大的家业输得一干二净?这种结果都超出了毛泽东的预料"..      但那时候,毛泽东就不忙了?周恩来就不忙了???这位齐先生举的例子真逗啊..      四,和尚也忙.      很不巧,这篇文章,我也在南周上读过,当时也是感觉这释永信怎么都不忙正事,但齐先生在他自己的文章里再次开始臆想,先是截取了当时报纸上的大量现代化词汇文字来表现方丈的时代忙人感,后又把所有协会组织一并列出以显示方丈的无头苍蝇状,最后一句话总结:"释大师之忙,笑倒全世界."      这样节选,太不负责任了吧?在这篇赵凌的文章里,除去描述释永信这些忙碌生活状态之外,还有许多释方丈的解释之言,却一并被除去了..噢,还好原文比较好找,在这里,贴出最后的一段:      “我知道有人会说我把少林寺搞乱了。不过当人们看到漂漂亮亮的少林寺后一定又会开心。”释永信说。     “争议就争议去吧,我告诉你这一切都是暂时的。我有我振兴佛教的责任,他们都是站在个人角度想问题。”释永信面对非议的态度一直都是这样,他重复提到“责任”二字,不断重复。      原文如下:http://www.nanfangdaily.com.cn/zm/20040916/xw/szxw2/200409160020.asp      而且在这一节,齐先生"忙"的主题又似乎变成了一种不务正业的代名词了...可惜,这是不是又选错例题了??         之后几节,不想再复累赘了,简略说一些,      在文章中间,齐先生开始显露出其此篇文章的雄心了,他用"外国人的忙"来对"对比中国人的忙"来解释忙碌在生活中真正的意义所在,或许这样说有些片面或是离奇,因为再后一节,齐先生又把笔尖伸向了古代,意思是说中国古人对于劳逸也是十分精辟的见解的...这很复杂,请原谅我说话的毫无章法.但相信我,这绝对是齐先生把我的头给搞坏了..      在延用外国人的说法时,齐先生的断言实在是令人气愤不已,更是让人无言以对的,齐先生引用的是参考消息,10月22日转载美国<基督教科学智箴言>的报道,报道认为西班牙人焚烧中国鞋店事件并非种族岐视,而是因为国人一门心思赚钱所致.....此次的引用,没有年份,但事件是发生在04年的9月份.而且借用的语言十分错乱...而这样的说法,后来齐先生就写成了:"靠勤劳打天下也许能逞兴一时,但绝不是一个国家长久发展之计,更不是一个人生存发展的最好途径."      这里的文字让我很自然的就联想到,是否按齐先生的说法:"咱这中国人的勤奋,或是忙碌,这是有生命危险的.中国人最优良的传统观念,怕是到了二十一世纪要做为恐怖主义的攻击对象了.."      而在引用古人论述劳逸结合的精辟时,齐先生又走出了周公,诸葛的例圈,转而拉出许多明智的皇帝古人的话语,突然间,就显得,噢,原来古人早就教过我们要清闲于心,劳逸结合,当以亲情,家庭为主..   是啊,这些都是皇帝,功夫大把,自然可以如此,命令下去就行了,当然用不着太过忙碌,   但那时,不知齐先生可有听说过有哪个臣民能够胆大包天,以家为重,以亲为首,那是要杀头的.      例外再说一句,齐先生在文章里举的,陈平,反复无常一小人,阴险毒辣一政客,忙着四处作恶吧,众人皆知..   丙吉倒是良臣,不过,齐先列举的只不过一个片面,只能说明丙吉不问小事抓根本的处事方式,而其实丙吉一生日理万机,忠于职守..忙得很哩..         应该说结尾了,齐先生这个尾倒是结得利索了,引用的字比他自己写的字要多出十几二十倍不止,第一行介绍以下是外国的XXXX说的,尔后,XXXX说完,又轮到介绍以下是中国的XXX说的,这个XXX是中国少有的闲云野鹤散文家周国平,节一段啊,嘿,还正好,就是骂这些忙人的...      最后,齐庆民,大笔一挥给这篇臭老九的文章终于给结尾了,他是这么写的:你看看,在此纷扰之世界,怎一个"忙"字了得?!好漂亮的结尾,你这是嘛意思啊?自己的论点也不详述一下?就这么忙着交稿岂又能能了得???         PS:   OK,先说,我不认识你齐先生,之前也并末有所闻,但知道大凡上得了<书屋>的文章,多少也算是有些含量的,但这样的片面的,独断的举例,非但算不上举一反三,倒算是狗皮膏药随处乱粘了,这样的文章完全是不负责任的,而且这文章在我这种没啥子文化的看来,都是属于写得毫无章法,前后矛盾的,先引据典表出繁杂的观点,又来对比以示忙碌这种不可取性,尔后又来一段古人之言,末了咱再说现时国内外批判忙碌的字句,最后,先生,我还真要学句马三立老先生说一句了:齐庆民,你是干嘛滴呀?

07.8

偶尔能有本《书屋》看看,是件幸福的事。当然要逢着有好文章时候才去买上一本。8月份的《书屋》讲了美国的“言论自由”的起源,回顾了“水门事件”。对于前者,我们要注意到人类历史上最初的“言论自由”是贵族所独有的,而到美国开国时期,应该说是白人男性享有,日后才又扩大到妇女、有色人种等等。所以,“言论自由”的发展轨迹是从小圈子到大圈子,可中国大陆的圈子为何不见扩大,反而在缩小呢?关于“水门事件”,文中的一段记述挺有意思。李光耀称当时美军介入越战,在另一方面使得东南亚国家有信心与本国的“共产主义”力量斗争,一些国家与地区也开始自我革新,注重经济发展,才有了后来东南亚地区部分国家的繁荣。当然部分国家由于种种原因,政治改革止步不前,使得发展的后劲不足,这当然是后话。当时东南亚国家的“共产主义”或许称为“毛主义”更为恰当,那些武装力量的政治见解恐怕马克思也不会认同。《大话唐僧和孙悟空》很有意思,一定要看看。《林语堂的“玩世主义”》作者着实“有趣”,拿着别人翻译的林语堂英文著作《生活的艺术》来做文本分析,曰某一段里的“情”字在该书中有Passion、Sentiment、Sensibility等意思,去翻翻生活的艺术的原本,就大可明白此“情”是哪个“情”了。

记得高中

记得起先几期是历史老师给我看的,后来就自己买了。。。。在上虞那样的浙东小城,书屋打开了我的思辨之门。。

00

中国大陆著名人文知识分子杂志,名流雅士咸集,诸家荟萃,色彩纷呈,“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言远旨近,意味深长。择稿标准鲜明,特色显著,思想类的文章讲究科学性,科学类的文章讲究艺术性,艺术类的文章讲究思想性。


 书屋下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