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十论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4-09-01
ISBN:9787309037128
作者:秦晖
页数:404页

章节摘录

版权页:   为什么“抑兼并”不行,“不抑兼并”也不行,“抑”与“不抑”交替试之还是不行?因为“权力捉弄财产”的封建经济不可能讲“过程的公正”,无论专制朝廷的“公权力”还是贵家势要的“私权力”都既不让规则公平更不让起点公平,于是国家的“自由放任”会放出无数土皇帝与土围子,却放不出一个中产阶级,而国家的经济统制也只会“与民争利”,却统不出个理性调控机制。 今天当然与历代王朝大有不同,但“过程的公正”仍是问题的核心。如今学界有不少人喜欢谈论改革速度的“渐进”与“激进”,谈论多一些自由竞争还是多一些国家干预,谈论改革的这个或那个“目标模式”,但就是很少谈“过程的公正”,包括规则的公正以及(尤其是)起点的公正。这样谈法与历史上关于“抑兼并”与“不抑兼并”的争论有多大实质区别? 改革的速度是快些还是慢些,一步到位还是步步为营,这固然是个问题。但更重要的是,摆脱旧体制的束缚与失去旧体制的“保护”应当同步,不能允许有的人摆脱了束缚却仍享受着保护,有的人失去了保护却仍受到束缚湔者垄断着机会,后者承担着风险,前者享受“成果”,而后者付出“代价”。 多些自由竞争还是多些国家干预固然值得研究,但更重要的是无论竞争还是干预都有个“起点”问题,起点平等的竞争与“掌勺者私占大饭锅”后的“竞争”之区别,绝不是问一句“你是否拥护竞争”所能化解的。都说农村改革比国企改革好搞,因为农民比工人更能接受“竞争”。但倘若农村改革不是以平分土地为起点,而是开场就宣布全村土地改为队长或书记的私人庄园,你想农民会接受这样的“竞争”么?都说无限制竞争会加剧社会不公,因此需要国家调节。但我们现在看到的不公是“竞争过度”还是起点(以及规则)不公所造成?为了更多的公平,我们应当限制竞争(或鼓励垄断)呢,还是应当为竞争寻求更公正的起点?这些问题是所谓“竞争的限度”问题能够取代的吗? 其实在今日的中国,“改革”与“保守”之别乃至“激进”与“渐进”之别并不是很重要。这有一比:当一个宗法式大家庭难乎为继时,可能发生的最具爆炸性的矛盾往往不是要不要“分家”之争,而是怎样分配“家产”之争。这也就是公正问题。倘若不管这一点,任由大家长独霸家产而把“子弟”们一脚踢出家门,那将造成比不肯分家的“保守”政策更严重的事态。古今中外的许多变法、改革在这方面留下的教训是深刻的。

内容概要

秦晖,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主要从事经济、社会史、农民问题、改革与现代化问题研究,主编《农民学》丛书,出版专业著述《田园诗与狂想曲:关中模式与前近代社会再认识》、《市场的昨天与今天:商品经济、市场理性、社会公正》、《政府与企业以外的现代化》、《农民中国:历史反思与现实选择》、《耕耘者言:一个农民学研究者的心路》、《陕西通志》魏晋卷(合著)、宋元、明清卷(合著)、《经济转规与社会公正》(合著)等,随笔集《问题与主义》、《天平集》、《思无涯,行有利》等。

书籍目录


1 传统中华帝国的乡村基层控制:汉唐间的乡村组织
2 中国经济史上的怪圈:“抑兼并”与“不抑兼并”
3 “大共同体本位”与传统中国社会
――兼论中国走向公民社会之路
4 从传统民间公益组织到现代“第三部门”
――中西公益事业史比较的若干问题
5 西儒会融,解构“法道互补”
――典籍与行为中的文化史悖论及中国现代化之路
6 穷则兼济天下,达则独善其身
7 谁,面向哪个东方?
――评弗兰克:《重新面向东方》,兼论所谓“西方中心论》问题
8 公社之谜
――农业集体化的再认识
9 土地改革=民主革命? 集体化=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农民理论的演变与发展
10 从sama到equality:汉语”平等一词的所指演变

编辑推荐

《传统十论:本土社会的制度、文化及其变革》所收的系列文章就是笔者对这类问题的一些思考。导语:“传统社会”过去被叫做“封建社会”,近年来许多人指出古汉语中“封建”一词另有所指,而西欧的更大异于中国。

作者简介

本书所收的系列文章主要是对传统社会与文化本身的结构性研究。作者不满于过去流行的“租佃神话”和“宗族神话”,主张在社会-经济分析与思想-文化分析的综合与融会中把握传统时代真正具有规定性的那些规则,跳出“反儒”与“尊儒”对峙的传统观之争,在社会结构上摆脱大共同体本位的传统桎梏而走向公民社会,在文化-象征符号体系中主张“西儒会融,解构法道互补”,以穷则兼济天下、达则独善其身的人格资源与民主宪政-人权保障的现代制度安排来消除那种专制制度下强权-犬儒互补的人格弊病。

图书封面


 传统十论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9条)

  •     http://xies.blogbus.com/logs/31800793.html“政权、族权、神权、夫权,代表了全部封建宗法的思想和制度,是束缚中国人民特别是农民四跟极大的绳索。”伟大领袖老毛同志当年的判断,是根据他在农村的调查得出的。按照这些基本判断,老毛制定的农村包围城市的方针,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再结合一般人的生活经历,很自然的,中国农村就是家族统治的世界,就成了千真万确的事实和历史经验。就是到了今天,你翻翻地图,什么岳各庄、什么刘家窑、什么陈集王集,一个个孤零零的地名掩藏不住一部悠久的家族史。再看看各种传说、各种故事,基层社会是家族天下,当然不容质疑。回到中国社会的伦理思想,家族礼教宗法,也处处留有痕迹。君若不信,试试摸摸你自己的第三课纽扣的最内里,没准荣耀门楣、光宗耀祖的冲动还在那里暗流汹涌,随时准备喷涌而出呢!对于这样的传统乡村社会治理,在现代的人们心里充满了浪漫,不是田园牧歌,也是桃花源式的。比如在费孝通看来,皇权政治“在人民实际生活上看,是松弛和微弱的,是挂名的,是无为的。”中国学者吴有财进一步归纳为:“在中国,三代之治虽无地方自治之名,然确实有地方自治之实,自隋朝中叶以降,知道清代,国家实行郡县制,政权只延于州县”。马克斯·韦伯提出:“事实上,正式的皇权统辖只施行于都市地区和次都市地区。……出了城墙之外,统辖权威的有效性便大大地减弱,乃至消失。”这个观察和今天的政令不出中南海,何其相似乃尔。这是题外话。所以,由此判断族权是维系乡村社会运转的基本力量,乡村社会自治于皇权之外,也就再自然不过了。然而,在《传统十论》中,秦晖先生对于第一手史料的解读,不能不让人对于中国传统基层社会的格局生出层层疑窦,乃至根本上颠覆这个想象。秦晖先生所据的主要史料一是走马楼吴简。这批简牍的形成时间是魏晋时期,也就是所谓的世家大族最盛时代。走马楼吴简数量巨大,总量超过10万枚,内容多是赋税、户籍,涉及地方长沙郡一带一些乡里丘户。秦晖发现在这些样本中,户数于姓氏之比平均不到2,也就是说有20户的话,那姓氏就在10个以上,无法明显分辨是第一大姓。姓氏杂居现象十分惊人。和随机抽取的完全没有宗法因素的某重点大学情况基本类似。而在湖北江陵凤凰山十号汉墓出土的“郑里廪薄”这一汉初记录实物,反映一个里25户的情况,也根本看不出宗族组织迹象。河西汉简大致如此。在走马楼的记录中还发现乡里有政府任命的吏员编制,规模往往在二三十人上下,和今天不相上下。乡村社会的族权治理格局真正形成也仅仅是到了清朝。即使今天宗族观念很明显的地名也多是历史晚期才有的。秦晖先生认为,走马楼吴简为我们描述的是一个“非宗族化”的“吏民社会”,这是很极端的。只要处在帝国政府的控制下,乡村就是编户齐民,而不是宗族的乡村。走马楼吴简不能证明非宗族化的吏民社会或编户齐民的普遍性,但可以证明这种社会(绝不是所谓的自治的宗族社会)才是帝制下“传统国家”存在的逻辑基础。这样来说,杜甫笔下的石壕吏更近似传统社会的景观。族权之说,也差不多和对于中国传统社会封建属性的描述庶几近之。需明辨之。
  •     我喜欢秦晖老师的书,秦晖老师是少有的具有批判精神和严谨学术精神的自由派知识分子,才看完,睡觉了,有空我也写一个书评
  •     传统社会与文化本身的结构性研究秦晖老师的这本《传统十论:本土社会的制度、文化及其变革》正如其在序中指出的:“有对于‘反封建’、‘平等’这类‘关键词’在历史文化进程中演变过程的分析,但更主要是对传统社会与文化本身的结构性研究。”这本书看似十篇文章结构散落,话题多样,其实主要都是围绕上述中心展开论述。每篇论述的问题中心非常明确,指向的目标和推倒过程也是有充分的学术资料做为支撑。看秦老师的文章就是一场头脑风暴,对于过去很过教科书书中的提法或者其他想当然的认为都会有一个重新认识的过程,通过正确认识历史的过去,来更好的变革现代社会。作者文章的内在联系都指向了:中国古代是一个怎样的社会?最终的推倒得出中国并不是宗法社会,而是一个集权社会,是大共同体的社会,中国古代的小共同体是很薄弱的,而且是“伪个人主义”的,中国古代社会并不是一个儒家统治的社会,而是“儒表法里”。这种对生活与文化的本身的结构性研究与现实社会的变革想联系,为我们今后怎样跳出历史的循环往复提供了一种理论的资源。秦老师“不满于过去流行的“租佃神话”和“宗族神话”,主张在社会-经济分析与思想-文化分析的综合与融会中把握传统时代真正具有规定性的那些规则,跳出“反儒”与“尊儒”对峙的传统观之争,在社会结构上摆脱大共同体本位的传统桎梏而走向公民社会,在文化-象征符号体系中主张“西儒会融,解构法道互补”,以穷则兼济天下、达则独善其身的人格资源与民主宪政-人权保障的现代制度安排来消除那种专制制度下强权-犬儒互补的人格弊病。”我觉得他的《西儒会融,解构“法道互补”——典籍与行为中的文化史悖论及中国现代化之路》一文表现的尤其明显,我主要从这一篇论著的阅读来与大家分享我的阅读体会,其实文章的旁引也已经是一个很好的导读。思想史的研究在关注典籍和形而上层面的同时,也要从制度化的层面来考虑,吏治问题就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首先对如何理解吏进行一个文化-象征符号的解读。(作者的文化—符号解读功力看最后一讲对平等的论述尤其令人佩服,从佛教到儒家等等旁引博证,读起来快哉!)对吏的语义与“关键词”层面的认识结论是:在秦汉以前可以说吏民是等于臣民的,秦汉到魏晋是儒吏相对的时代,在秦朝是公开奉行“以吏为师”,厉行“坑儒”的酷法。甚至武帝“独尊儒术”之后,儒实际上还是在为与吏争取平起平坐而奋斗,只有到了科举考试盛行后才出现了以儒为吏、儒吏合一的局面,这才结束儒吏在形式上的对立,而走向官、吏的对立。为什么会有儒吏官吏的对峙?作者开始考察中国传统的儒法道家等的思想。因为在吏治问题上儒法两家实际上是两个极端。儒家的吏治观建立在建立在性善论基础上,以伦理中心主义为原则,主张行政正义优先。而法家的吏治观则建立在性恶论基础上,以权力中心主义为原则,主张行政安全优先。在这之后作者开始论述儒法两家各自原则及坚持所导致的优缺点。儒家行政正义优先的原则在吏治观念上的体现就是强调官吏本身要情操自守、廉洁自律,其施政要以“仁德”为本,反对严刑峻法,选拔官员也是通过举荐贤者,这样有利于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却也容易流于虚假,甚至变成拉帮结派、门阀自顾。法家的立场是权力竞争,君王安排吏治,确保其自身权力,保护其“家天下”。行政安全可以牺牲行政的正义和效率,通过分割权力达到牵制。其实皇帝确实是不喜欢那种“文死谏”这样的有道德优越感的儒吏。中国的吏治主流“儒表法里”,说的是儒家政治,行的是法家政治;讲的是性善论,行的是性恶论;说的是思维八德,玩的是“法、术、势”;纸上的伦理中心主义,行为上的权力中心主义。这种状况会造成以下的后果:传统国人的人格分裂或双重人格(现在何尝不是?),求助道家无为,走向犬儒。其实质就是尊儒表象下的“法道互补”,追求专制权力,在强权之下唱高调说假话。而且中国的历史也总是走不出分权循环的怪圈,内外朝,中央巡视员与地方“诸侯”,地方分权与地方集权,政权末梢与基层自治都会循环往复。循环的原因主要就在于这种结构性的问题,因为这种“儒表法里”的体制在文化价值与制度上的缺陷,使得儒家的道德防线与法家的严刑峻法对吏治的正面作用打了折扣。法家传统使得利己考虑及时中国古代的监督、回避制度很发达,却更是制度的缺陷,甚至容易滋生酷吏。科举制虽然能打破身份限制,但是科举时代的教育是一种高投入的应试技巧训练(现代的公务员考试有过之而不及,尤其是现代的商业教育机构完全是这种考试所催生),高投资期望高回收。官吏的低薪可能刺激贪污,加派征收也更多的压榨了百姓。而儒法两家也都让我们看到君臣关系的不稳定和确实神圣的支持,皇位成了人人可以觊觎的。法道互补形成了我国历史上的专制统治。中国的小共同体社会无法培植民权也无法跳出强权与犬儒的怪圈 ,于是也就可以联系到第2讲的《“大共同体本位”与传统中国社会――兼论中国走向公民社会之路》以及从经济思想上联系到第3讲《中国经济史上的怪圈:“抑兼并”与“不抑兼并”》。后面作者开始联系纯儒一脉,新儒学等通过对儒学的思想资源的论述,通过对启蒙运动“失误”的批判为我们提出一个方向:那就是西儒会融,解构法道互补,要利用好中国的本土资源。新儒学要落实到制度上,要摆脱历史上被“法道互补”强奸的梦魇。这篇论述集中的体现了作者的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提要,老实说,里面有些内容因为阅读者的本身的学识局限阅读起来难度确实不小,对有些问题的理解需要配合本书其他讲更详细的解释才能多少摸着点“石头”,但是读一下这本著作,及时有些观点有些理论没有完全弄清楚,那种问题意识,那种社会历史的反思以及对现实问题的关注还是让人受益匪浅的。

精彩短评 (总计72条)

  •     几百页的书才二十多块钱,内容还是本人特别喜欢的话题,大赞
  •     1:治史为今,不溺故纸堆。2:深入浅出,不故作高深。3:眼界开阔,不唯我独尊。
  •     非常有见地的书,给人以启发
  •     我怀疑这是本论文集......【秦朝子借父农具,父亲颇有微词】的例子我至少看到了三四次......而且不少地方重复了,书主要说的就是:传统中国是外儒内法,是一个大共同体本位社会,而非我们以往认为的宗法制社会。可以说是论据充足、有理有据、层层递进,多角度多方面论证,是本好书,就是有些地方有点啰嗦。
  •     秦教授太啰嗦了,反复一套大小共同体的互斥,是给了我莫大的新视野,也让我反复受训下觉察到这套理论的不近人情之处。不过毕竟这本书是普及之作,不可能展现核心论证和更远的推论。且记再思。
  •     这个人不管说什么,你觉得不对。可是却找不到原因反驳他。
  •     有些章节和段落太专业化了 不是很懂 但懂的地方的确很不错
  •     好书,但好难读啊,读过也都忘了。
  •     诘屈聱牙
  •     论点过杂,收不住。古今中外大千世界过去就这么点事 研究太多没用纯浪费;往前看。
  •     另一本
  •     大爱这本书,深刻剖析了古代中国治乱循环的深层原因,儒墨道法这些思想在现实中的真实运用,从文化传统的角度探讨了我们要往何处去的问题。
  •     标记走出帝制
  •     这个系列的书估计都不错,列入待读吧。
  •     我记得我读是因为与大学校友争论失败,愤而在图书馆蹲了好几天看完此书,才对此兄的博闻强识服气的
  •     书不错 支持支持支持 好东西
  •     满分,看不懂的太多,比《走出帝制》学术,能力有限啊,看不懂,秦晖老师读的书真的好多
  •     儒表法里的论述对我来说非常震撼,而且确实能和已有的历史知识对应的上,这是看其他类似书籍如钱穆等从未带来过的冲击。
  •     这么有良心的观点,再加上自圆其说的论证,还奢求什么呢?
  •     外儒内法的阐述很不错,历代皇帝为了分权制衡造成机构庞大臃肿最后拖累百姓民不聊生造成政权衰败,揭竿起义后新的皇帝也只能继续延续外儒内法忽悠大臣百姓,民脂民膏的掠夺式占有只能把百姓逼上梁山,而皇帝与民争利的目的有且只有一个,维持庞大的官僚机构运转和奢侈的个人消费,总之所谓天子,就是天字第一号强盗而已。
  •     这次购书过程比较失望~~~
  •     作者想要对传统做出解释,但其实多可归结到他反复陈述的“大共同体本位”上来。不过我对其中许多论述始终抱有怀疑。当然,本书许多议论(包括我抱有怀疑的)对我启发很大,在这个史学界狐狸横行的时代,作者这种敏锐的洞察力、通贯的知识背景以及想要解释传统的野心仍令人心折。
  •     对传统历史进行了跟深层次的解读,对全面了解真实的历史问题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     挺好的,多读一些书,锻炼身体,2014,加油!
  •     勘误。
  •     有几篇对于我这种外行有点太学术了,还是很扎实中肯
  •     很棒的集子,每一篇都很值得看。
  •     秦晖先生是学界良心。
  •     秦晖老师的论文集
  •     写得很扎实
  •     这个就厉害了。儒表法里,大共同体膨胀,哪个东方什么的太犀利了。读完容易悲观,虚无,不过正是在这种负面情绪里才感受得到秦晖对历史和国家的真挚情感,这才是真正的心怀天下啊。。。
  •     不错的书,对中国社会很深入的思考
  •     借此标识走出帝制
  •     走出帝制:从晚清到民国的历史回望
  •     反洗脑
  •     秦暉大概是我見過使用史料最瘋狂的學者。一個某朝某地的孤證。就能用來橫掃千年地談論制度。制度彷彿也沒什麼流變性。A朝例子也可以用來詮釋B朝。而且腦子裏似乎完全沒有量的概念。很多取值都是在0和1之間跳躍。一個孤證說明政府有管理。就馬上能解讀成控制。變成大共同體和小共同體的有關標籤。這可能體現了其人不能熟練使用實數思考問題。而只能使用布爾數。其詮釋出來的社會和人文景觀。既不符合紅樓夢。也不符合金瓶梅。更不符合白鹿原。從傳統社會中長起來的老先生。對自己親身生長的鄉土。所持有的看法。直接被他用幾個孤證完全否決。秦暉的文章。表現着人文學者必須重點增強自身數學能力的迫切性。陳寅恪曾認爲。他的學生一定要數學好。簡直高瞻遠矚。
  •     以中国社会结构的宏观特征为出发点,指出中国自秦制以来而不断强化的“大共同体”社会,在此基础之上,一者讨论了文化与社会结构的关系,其突出的着眼点在于“外儒内法”的统治思想特征;二者以此来解释中国两千多年的社会变迁”,如“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土地兼并背后的动力机制;三者以此为鉴,对我国现代化的建设提供可以借鉴的经验。此外,对于儒学的发展变迁也做了比较具体的介绍,将一个完整的“儒”展示出来。
  •     对本位传统的论述很新颖,首次看到这种观点觉得很颠覆一直以为的传统,以致于再往后阅读其他书籍时候会时常联想起作者在本书中知其所以然的有力论证,但是还是和经验判断感觉很难协调。。
  •     传统十论
  •     儒法道的逻辑阐述十分精妙,观点也很独特,坐公交时看着看着坐过站到了西六环外。。。
  •     读到大共同体本位一元化控制下产生的伪个人主义的论述时,醍醐灌顶伴生着触目惊心。
  •     要了解传统中国,这本书必读,百科全书式的学者秦晖先生的代表作!
  •     书很棒,可以列入“虽然看完了电子版但仍然要买一本正版书支持作者希望好书和出版好书的人都能挣到钱” 系列
  •     我把它当作####标一下。周秦之变——儒表法里——家庭共同体与政治革命——日式自由主义与俄国社会主义。
  •     经典书籍,非常满意
  •     这本书跟其他两本一次买来的,就这本质量不错,而且文字质量和学术水平都好,推荐
  •     秦晖的书逻辑性相当的强,能够自圆其说。但其史论我还是有所保留的。 这本书的核心史论在于,王朝的更迭和土地兼并没有多少关系,起码不是主要原因。 秦晖之书,个人是非常喜欢的。
  •     图书内容不错,值得购买哈
  •     这本书值得读,秦晖的东西很不错。
  •     书我很喜欢,很新,是正版
  •     逻辑性很强
  •     对中国古代社会有深入的分析,并且还和西方古代相比较,使读者能用另一个角度去看待历史,绝对的好书!
  •     拜读大作
  •     “国内流行的解释为:中国农民的土地本是共产党通过土地改革给予的,所以几年后共产党把土地又拿了回去,农民并不十分难以接受。此说的问题首先是夸大了土改的作用。它源于另一种误解,即认为1949年前土地高度集中,农民尽属佃户,其后来的土地若非全部、至少也是大部分得之于土改。但实际上,民国时期虽有土地集中、租佃率高的地区,然而具有相反特征的地区也并不少见,笔者论证过的陕西关中平原即为典型。这类地区的土改基本上是「政治土改」。” 果然,教科书是从片面的角度给我们讲述一件事啊,而真相是多个角度拼凑出来的。
  •     好得难以形容!秦晖先生何等气象,膜拜膜拜!
  •     不明觉厉 有待精读
  •     秦晖老师真的很厉害,观点和论断总是能让人耳目一新
  •     秦晖老师的书,功力深厚,见解独到!每每有一朝顿悟之感。
  •     令人耳目一新的一本书,读了以后,想到一句话:朝闻道夕死可矣。
  •     我的秦晖脑残粉时代,一去不复返。
  •     书很好,超值。推荐一下。
  •     特别喜欢这种端端正正很学术的讲问题的方法,也很喜欢打破二元对立固有观点的狂妄闷骚,帮助我理解了很多问题……
  •     1.作者深明大义、逻辑严谨、语出惊人,尤其是法道儒和抑兼并两章最为精彩。2.总体看来,讲中国的颇有见解,讲西方、俄国的,由于不了解人家国情,感觉摸不着头脑。3.受学术文章文体的束缚,废话连篇、学术用于偏多,读起来不轻松。4.最后就是对乡土中国、宗族本位的质疑和批驳,看似有理有据,但所引资料信服力存疑,读者应自行判别。
  •     是走出帝制的的基础和前奏。秦晖对中国现代化指出的路是个体和小共同体合作共同抵抗大共同体,从而走向民主宪政。而我觉得这条路基本上是被堵死的,所以要么等统治者自己拿绳子上吊,要么我们吊死。
  •     集权压过自治,帝国压过宗族,大共同体(国家)控制到个体,抑制小共同体——法家;*科举的作用:儒与吏的合一;“宗族势力的兴起,往往是在大共同体控制较弱的环境下出现,如魏晋南北朝的世族……”; 世族在东南沿海发达,内地却不尽然;东南沿海小共同体发达是、开放、商品经济所致?抑兼并和不抑兼并的怪圈:中央-地方力量消长;“儒表法里”、“法道互补”(弊端:滋生腐败、行政不安全)、“三元互补结构”,释?;*“第三部门”(third sector);*人民公社:小农户(中国)比乡村自治(苏俄)更易公社化,广东“武闹”——公社化与宗族的矛盾
  •     非常有见解的小集子。秦晖老师实在是博闻强识。
  •     书很好,物流也很快,很满意。书本身如何就勿庸详言了,秦晖的观点确实有种振聋发聩的震撼力。
  •     秦晖应该是中国这个浮躁的社会里,最有思想深度的一位了。
  •     在学者群体中,学问家是一只狐狸,思想家是一只刺猬,那么秦晖就属于这种刺猬型狐狸。他的观察力和洞见是很深刻颠覆的,史观可以自成一说,我在看的时候,大震已停,余震不断。
  •     尖锐深刻,确实是有道理!
  •     学术,就是学术,推论论据一目了然
  •     代走出标记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