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乱时期的爱情》书评

出版社: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1987
ISBN:9787207000293
作者:[哥伦比亚] 加西亚·马尔克斯
页数:353页

以霍乱的名义

他们相遇的时候,太年轻,他们重遇的时候,又老到连恋爱也成为不体面的事,于是,他们只能以霍乱的名义,飘着那面旗,告诫所有人不许靠近,在躲开世俗的人情世故和时间空间之后,爱情得以永生永世.

他把爱的压抑用性来发泄

我看过这个电影 没看过这本书·印象里男主角骨子里爱着女主角 可是他把这种压抑全部发泄在很多女人身上···

费尔米纳

费尔米纳,洁白的栀子花。费尔米纳,馥郁的茴香酒。费尔米纳,不息的流水。费尔米纳,永恒的街道。比晨光更早抵达,费尔米纳。在雨水到来之前,将春天扼杀,费尔米纳。那些混乱的夜晚,费尔米纳,你的名字加剧着我的苍老。那些迷离的旅行,费尔米纳,我不止一遍地祈祷死神早日来临。就这样啊,费尔米纳,你腐朽了我整个的青春。我爱情的花园里只生长一种花,其余的都是野草,费尔米纳。可有一天,从悲伤中醒来,爱情在瘟疫的庇护下远航,只有你呵,我的不老的费尔米纳。2008-9-2,深圳

超越爱情的永恒之死

世上最无法分离的孪生连体姐妹便是相濡以沫的情谊和永恒的死亡,离死亡越近的爱情越是妖艳美丽。“我们一直走,一直走,一直走,再到“黄金港”去。”从百叶窗外透进光线到房间逐渐被黑暗吞没,太阳在天空走完了一圈的时候,心里的一角突然就这样塌陷了。

love in the time of cholera

带图片的原文地址:http://vzvzvz.blogbus.com/logs/24076410.html小说是最伟大的艺术之一,让我们接近真相.---- 帕慕克 必须承认,作家有时既让人热爱又令人生厌。马尔克斯也不例外。这不是因为获得了某种塞林格式的在讨厌别人之前先讨厌完了自己的气质,而是小心翼翼的阅读所带来的后遗症,作家布下的陷阱如同作家本身一样狡诘,难以看穿。我在网上查了一下这位我一直敬爱的年迈作家的照片,果然,他那忧郁的脸上准确预备着的一双眼睛冷静又贪婪并随时准备离开是非之地。比起秘鲁作家巴尔加斯·略萨,马尔克斯曾经的好友,现世的仇人,他似乎显得更像一个好人。老实说,《霍乱时期的爱情》比不上我喜欢《百年孤独》的程度,但仍然不失为一本好看的书。最令我着迷的不是故事的男女主人公,而是他们故事里的背景,我不太关心书中的战争与霍乱,反而那些南美的异域风情与上世纪的生活琐碎,房间里的摆设,花园里的珍禽异兽,区别贫富的城区空气,夹在信封里的花朵,象征情人的老镜子,墓园里疯长的玫瑰树,裸体仙女们出入的妓院厨房,医生的出诊记录,遇见浮尸的河道航船,让人莫名忐忑的代笔先生门洞,参加24行诗比赛留着长辫子的中国后裔,可以写隐形的信的金墨水儿更能引起我的兴趣。它们缔造了诗歌一般的奇异空间。至于主角阿里萨这样的男人如果活在现世,很可能被我学习心理咨询的朋友介词老师指认为患有“假设性人生”的精神疾病。这个心理名词儿第一次出现在我们愉快的家庭聚会上时曾经吓了我一跳,深以为那是个危险的漩涡,请原谅我将它鲁莽的用在这里,因为我实在觉得,找不出什么合理的理由去相信一段如此旷日持久的爱情。把自己假设成一个情圣,才可能出现如此分裂的人生。假设是多么可怕的东西哦!它居然可以使人克服极度漫长的等待,经历每一个心理或生理障碍,由青年迈向老年,等待的过程自私又贪婪,但这种等待,只有读者知道,它是真实存在的,是人性的,是让人同情的隐秘, 老迈的主妇可以笑着注视它,最终和他一起去到这个假设的最神奇之处。马尔克斯在做一个大型展览,一个爱情的展览,各式各样的爱人和爱的方式,可以想见的和不可想见的,你不由得去概叹,爱是多么多元和变幻莫测!“心房比婊子的房间还多”真是句牛逼的话儿。在马尔克斯答记者问里面,他说自己并不喜欢阿里萨这个人物,觉得他太自私了,像所有的男人一样自私。而女主角费尔米纳则变得比他自己料想的还要俗气。她的变化如此之大,等到老了她才识到这点。她只得与自己的整个矫揉造作的生活决裂。在读过了马尔克斯几个长中篇小说后,大概可以发现他非常擅长舞美布置,亦深谙每个年龄段的智慧与心理,在掉入这些混淆不清的陷阱里去的同时,你不得不小心翼翼的边想边读,以防生出顾盼与期待的念想,以为这样的爱情可以发生在我们身边,以为这样的情人正站在远处等待我们而挥舞衣袖。你刚刚因此感动,却又被事实的冷酷所击打。马尔克斯并未在书页的背面露出狡诘的微笑,他只是同情的看着你。阅读这样的作品,让人心碎。也许这是马尔克斯专门为女读者写的作品,或者是送给自己的妻子梅塞德斯的。马尔克斯把父母的爱情和他自己与妻子的爱情写进了书中,很可能马尔克斯自己也不会想到,它足以粉碎所有女读者对忠诚爱情的戏剧性期待。这些幻想的碎片儿溶化在世俗之中。直到你爱上这种冷的感觉。从上个世纪至现在,日光之下,并无新事。而结尾,这个荒诞的结尾,填补着半个世纪的假设所带来的空虚之感。我先于看书之前看了迈克·内威尔 Mike Newell 导演的《霍乱时期的爱情》,通常情况下我会先去看作者的书,然后看电影。以减少对文本的不良影响。这位英国导演用了三年的时间在马尔克斯那里争取改编权,却仍然摆脱不了把横跨半个世纪的爱情故事拍得平庸的命运。影片还是无可挽回的好莱坞风格。这实在是一件困难又不讨好的差事。作家曾经非常期待拉美导演和拉美演员来完成它。不过Antonio Pinto 所做的电影音乐还是挺动人的。歌词是这样:“我夜以继日的想你,我想你比这还多一点点。。。”画面是大峡谷中骡马迁徙队伍的远景,大而黯然神伤。电影保留了原著的开放式大团圆结尾,男女主人公在一艘爱情的船上作永久的旅行,一切顺其自然,一切罪与罚全部都归于平淡,河道与航船,加勒比海沿岸,只有爱情。它几乎包含了所有的爱情。这是一本几乎让人得失语症的书。对于爱情,你能说什么呢。

因为寂寞

从1月10日开始,到今天,断断续续地看完这本马尔克斯的小说。这是我买的最贵的一本书,尽管标价是2.9元,但是永远马尔克斯这个老头始终不愿意把版权卖给中国,所以,市面上只有87年的老版本,而我这本黑龙江出版社的初印初版,传说中的目前国内翻译得最好的版本,花了我整整100大洋。黄色的封面,毫不起眼,对于一个不知道这本小说风风雨雨的人来说,这本书也许是一文不值,擦屁股都嫌纸发黄而太脏。这本书扉页盖着一个大大的红章,天津市第八×花厂。可见,以前这是国企图书馆里的一本藏书。不知道是书商因为这本书的市面价值高还是因为本书早就流出了图书馆,在市面上漂泊,反正不知道流浪了多久之后多远之后,就到了我的手中。不知道多少人的眼光在这本书上面停留过,一页一页地翻过,然后一页一页地忘记。二十多年的时间,就可以将一本书的纸质变黄,面目全非。不变的是,字里行间的温情。小说的名字说的是霍乱时期的爱情。可是,真正描写到霍乱还是很少的,基本就是一笔带过,起到的最多也是穿针引线的作用。这点和《面纱》很不一样,同样描写的是乱世里的爱情,《面纱》将霍乱进进围绕着爱情这个主题,攀枝缠绕,不可分割。而《霍乱时期的爱情》里的霍乱,是可以用其他东西去取代的,可以用“战争”,可以用“流浪”,可以用“和平”等等,也就是说,只要作者原意,可以偷梁换柱地把“霍乱”这个概念用其他代替。毕竟,全书的主题还是爱情。看过阿兰德波顿的《爱情笔记》,个人的评断这是一本爱情的百科全书,看完《霍乱》之后,也印证了此书扉页上的简介,同样是本爱情的百科全书。只是,前者更像是一本随笔散文,后者则是由于作者叙事需要而架构的小说;前者在生活中普遍可见,后者则是现实生活中爱情关系地高度提炼的极端。不知道别人在看这本书的时候,有没有和我类似的感觉,前半部分是酣畅淋漓,后半部分是压抑至深。尽管我自己一直吹嘘是个爱情至上的人,但是在年少时期轰轰烈烈的爱情面前,我还是希望那种乌尔比诺和费尔米纳那种相敬如宾,雍容华贵的爱情。我讨厌看到阿里萨那种近乎于癫狂的爱,尽管这种爱在我看来是天经地义的,是不可阻挡的。在全书的结尾流露出费尔米纳有“晚节不保”的迹象的时候,我还是深深地为自己的想法感到吃惊。因为有“晚节不保”这种思想,本来就说明了我赞成的是那种带着许多枷锁的,细水长流并且不节外生枝的爱情。我和大部分人一样,只是社会上道德卫教士的一员而已。可想而知,我口中所期盼的轰轰烈烈到来的时候,我会多么地不堪一击而成了缩头乌龟。这本书让我想起了马丁西科塞斯的[纯真年代]。马丁一反常态地导演了一部讲述爱情的电影。丹尼尔戴刘易斯和米歇尔基弗最后还是屈服于世俗,最终的相遇也只是年老之后,在窗台上下,似有似无地眼光的交错。在我看来,这才是我希望的隐忍的爱情。不能说得不到的是最美的,但是得到之后又能怎么样?我相信日常中的繁琐迟早会将爱情冲击地支离破碎。所以,我也相信,费尔米纳和阿里萨最后所谓的团聚也是因为50年的分离,至少在费尔米纳而言,黄昏之旅不是爱情,而是因为寂寞。

真正的爱情之书

真正的爱情之书在这个浮夸的世界,我们看多了太多关于爱情的故事。任何一种艺术形式,更准确点讲是娱乐形式,都在不断地重复两个字:爱情。以至于使它光芒耀眼得有些苍白。但这本书不同,它所叙述的是一个关于爱情的经历,是的,经历,在如此庞大的叙述面前我很难说它是一个被架构的故事,只能说是一种经历。加西亚写得很宽,几乎将一个时代都展现在我们面前,他又写得很窄,只是将一个男孩到男人最后到男性的欲望,在自我的空间里叙述了一遍。但这一宽一窄,一个历史画卷和一幅个人素描的构造间,我们看到了关于爱情的诸多道理。可以通过人生感受爱情,也可以通过爱情感悟人生。这才是真正的爱情之书。

请用一朵玫瑰花纪念我

和我一起上课的妹子对我说,你上课在看小说唉,当时失笑了。大学,还是比较老实,一般没有什么越矩的行动。上课忍不住翻来覆去的看它,是因为当天必须还书了,舍不得。。。又拿出来看了一遍。可能是借它太波折,从3重门的地下书库拿到手,看到以前人的借购记录,1988年,是的,太久了。 对于一个没有暗恋过以及没有恋爱过的人来说,这本书真的会让我质疑爱情,哈哈,可能是看过太多国内各种言情小说,男女主角因为误会而分开,在长久的分离中,他们对彼此忠贞,不论是心灵上的还是肉体上的。阿里萨,我不喜欢他,却又同时惊叹他,那么执着爱着,嗯,费米尔娜是他的玛丽苏,只要费出现的场合,阿里萨都会被她吸引,或许这就是爱吧,爱她,她身旁的一切都变成了虚幻的背景,唯有她巧笑翩然。为什么说这是爱?不是爱情,是因为没有回应吗?她们热恋的时候,我以为那是爱情,可是费米尔娜回来的看到那个矮小的阿里萨,心里想的是真是个可怜的东西,然后分手,这是爱情吗?当我以为费米尔娜和乌尔比诺过着平凡的日子,因为肥皂放没放而争吵,置气,这便是细水长流的爱情了吧,可看到后来,医生也出轨过,一边可笑的为了自己的名声迅速解决掉自己的欲望,是注射一记药的时间,然后再匆忙离开。而费米尔娜,我以为她会这样安静的带着对医生的爱老去,然而她却选择了阿里萨。我不反对任何黄昏恋,像书中所说,因为太老了而不能在一起。我只是感慨爱情来的太快,走的也太快,爱是龙卷风吗?我不知道,没有什么是不朽的,爱情也是。虽不至于夸张到就此对爱情绝望,也只是有了对爱情的冷然的审视。生死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怕是还是在诗经里找寻吧。

特殊时期的爱情总是错综复杂

特殊时期的爱情总是错综复杂。不过仔细想想,发自内心的真爱与现实中的爱有些矛盾,似乎又是合情合理的。电影被评为限制级,而且上映后,评价不高,所以想看看书。

总之, 它说的只是一个东西, 爱情而已

这本书搁在电脑里已经有2年了, 一直都没读. 对于优秀作品我总有一种偏执的心理, 一定要批出一段专门的时间, 焚香沐浴更衣, 然后一股作气一气看完; 因为读好的作品会让人有体会, 有思想, 有进步. 最好是买实体书, 有种厚重感, 读起来比较入戏. 结果, 可想而知,象我这种浮躁的人, 好东西都扔着没有读过. 《霍乱时期的爱情》我在国内无论如何也找不到实体的书, 估计是没有再版, 最后在网上找到了电子版. 于是我终于把它给看了. 虽然马尔克斯的东西我都满喜欢的, 但我最喜欢的可能还是《霍乱时期的爱情》了. 《百年孤独》是不可否认的宏大, 但是《霍乱时期的爱情》也不失宏大, 而且更具浪漫主义色彩. 故事虽然终于没有发生在马孔多, 叙事依然繁杂琐碎, 时间上更是颠来倒去, 让人糊涂. 故事还是跨越了50多年时间, 人物比起《百年孤独》是少了很多, 主要人物也比较集中. 总之, 它说的只是一个东西, 爱情而已. 但是这本书里的爱情, 似乎都奇怪. 阿里萨和乌尔比诺医生都在看到费尔米纳的一瞬间对她一见钟情, 开始了50多年的爱情长跑. 而费尔米纳则从未弄清她是否爱着他们和为什么爱. 对阿里萨的感情开始是少女对爱情的幻想, 结束的时候是因为对年老孤独的惧怕. 她对于爱情的感受, 更多的是潜意识强加给她的. 她以为那是爱情, 其实是她希望有爱情的感受, 而并非她爱上了阿里萨本人, 所以她在见到阿里萨的时候就中止了, 那完全是虚幻出来的. 而对她的丈夫乌尔比诺医生, 更多的是亲情, 几十年的相伴慢慢变得水乳交融, 共生共息了. 而阿里萨, 这是个可怜的人物. 他的一生完全被作家魔幻了的. 他一生唯一追求的是爱情, 为爱情而活. 他不能没有爱情, 而他的爱情的寄主就是费尔米纳. 于是他的一切就是为了和费尔米纳在一起而准备的, 他所作的一切事都与此事有关. 由于无法再得到费尔米纳, 他溢满的爱情无数宣泄, 于是就派生出了对情人的爱. 他的爱被他用性来宣泄, 而其实这种作法无异于饮鸩止渴. 当最后俩个人终于再一起的时候, 他所作的一切, 便是让他的爱情永恒. 虽然结尾是那样的感人和具有震撼力, 我仍然对阿里萨没什么好感. 虽然这个人对爱情的忠贞如此感人, 然而过激的作法就是变态. 他是个变态的人, 也是个无能的人. 而且是个偏执狂. 马尔克斯把一切极端的东西都加在他身上, 没有让他变的丰满, 而是让他更加单薄. 马尔克斯写的爱情, 都是现实主义的, 他似乎要告诉我们要认清哪些是我们真实的情感, 哪些是我们自己的虚构. 他笔下的爱情都是平民的感受, 庸人的自扰, 然而我们没有一个人能够逃离他所描写的人的愚蠢, 不管在拉丁美洲, 还是在亚洲. 到底这部书是在歌颂, 还是在批判, 我无法判断, 但我实在喜欢结尾的震撼. 我只能这样想, 那是次完美的旅行, 有情人终成眷属, 直到永远.

恋爱622+1次的处男

《霍乱时期的爱情》当然是一部爱情小说,尽管有人坚称它并未失去马尔克斯对故土的关怀,我也很清楚地从小说中看到了这部分容易被人忽视的内容,但几乎没有人去谈论它。苏珊·桑塔格向我们揭示了作为隐喻的疾病对人类的政治压迫,霍乱在小说中反复出现,但这个疾病的隐喻显然与此无关,它似乎是在向我们散发那个已经逝去的但又未曾与现在割裂的年代的气息,阿里萨的半个世纪毋宁说是"爱情"的不如说是"霍乱"的,这些是有关哥伦比亚的隐喻,这个我们也不讨论。人们津津乐道地是弗洛伦蒂诺·阿里萨怎样能够保持爱的激情达半个世纪之久,他们自然想到马尔克斯的魔幻现实主义。但很可惜,当你要描写爱情时,现实主义是不合时宜的,即使你还加上了魔幻。很显然,我们应该把这个叫做浪漫主义(这应该不是马尔克斯愿意看到的,人们通常把这称为"误读")。对这个故事的电影改编令人失望,它屈从于小说但没有能力将小说的意蕴完整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况且他们还找了贾维尔·巴登这样大叔级的演员去饰演一位被浪漫主义烧坏了头脑的情圣,似乎这样就能与那些烂俗的爱情故事区别开来,这是令人无法忍受的。在这点上,马尔克斯是无辜的,据说他鼓励电影的主创们将电影从小说中分离出去。很显然,只能讲讲《哈利·波特与火焰杯》这样儿童级魔幻故事的导演迈克·内维尔还不具备这样的功力。有人说马尔克斯在小说中展示了爱情所有的可能性:幸福的爱情,贫穷的爱情,高尚的爱情,庸俗的爱情,粗暴的爱,柏拉图式的爱情……确实确实,你完全可以把它看成一部爱情教科书,但是正如费尔米娜讲的那样,"再没有比爱更艰难的事了",你无法拿它来指导自己,因而任何遭到拒绝的人把阿里萨作为自己的榜样都是不明智的,那毕竟是小说,如果你相信,你也要相信存在恋爱过622次还是处男的故事。

一无所获的女人

一无所获的女人      名称:《霍乱时期的爱情》   作者:[哥]加西亚·马尔克斯      文学地位:9   证明了依然有作家能在获取诺贝尔文学奖之后创作出好作品,尽管它将永远存在于《百年孤独》的阴影下。      作家地位:10   马尔克斯毫无疑问是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      创作指数:9   无法模仿的“爱情百科全书”,就连马尔克斯自己也不敢模仿。      热捧指数:7   因为版权不能正式引进,一直在以盗版的方式,或者口口相传的方式在流传。      人物形象:9   无论是捉鹦鹉的乌尔比诺医生,还是纵情声色却在内心保持“童贞”的阿里萨,或是即便七十多岁依然露出少女羞涩神情的费尔米纳……只要读过《霍乱时期的爱情》,他们就将伴随你一生。      摘抄      她将他带到卧室去,亮着灯,开始大大方方地脱衣服。阿里萨仰面躺在床上,试图控制住自己的感情,他又一次不知应该如何处置到手的猎获物了。费尔米纳对他说:"你别看!"他继续盯着天花板,问她为什么这样说。      "因为一看你就不会喜欢了。"她说。      他看了她一眼,看见赤裸的上身。跟他的想象一模一样,她的肩膀满是皱纹,乳房耷拉着,肋骨包在青蛙皮似的苍白而冰凉的皮肤里。她用刚刚脱下来的紧身汗衫盖住胸部,把灯关了。他从床上坐了起来,在黑暗中脱衣服,脱一件就往她身上扔一件,她则笑得上气不接下气地一件件给他扔回去。      他们仰面躺了好长一会。随着醉意消失,他越来越焦虑了。她却十分安静,近乎丧失了意志,但她祈求上帝不要叫她象每次喝茵香酒失态那样傻笑起来。他们谈着,目的在于消磨时间。谈他们自己,谈各自不同的生活,谈他们赤裸裸地躺在一只轮船的黑咕隆步的船房里的令人难以置信的偶然性--他们本来应该去思考等死的问题!      品味         那年,七十二岁的费尔米纳正在厨房品尝晚饭的汤,外面传来噪杂声,酷爱动物的丈夫乌尔比诺医生摔倒在地上。奄奄一息的他在混乱的人群中认出了她,他的目光从未“如此明亮,如此悲伤”,他用尽最后的力气说:"只有上帝才能知道我多么爱你。"      而就在她丈夫的葬礼上,当她送完最后一批客人,看见她五十多年前的初恋情人阿里萨站在空旷的客厅里。他浑身战栗,将帽子放在胸前说:“我为这个机会等了半个多世纪,为的是再一次向您表达我的誓言,我永远爱您,忠贞不渝。”      这两个男人无疑都爱着费尔米纳,但是,她究竟爱的是谁?或者说,她究竟是否爱过?      当她和阿里萨沉醉初恋的时候,她爱上的是小提琴和诗歌,每一个少女所能幻想的浪漫。于是,当她从“爱情流放”中回到海港,穿行在广场,看到“一对冷冰冰的眼睛先前在一张苍白的脸上,脸上的嘴唇因害怕而僵化了”,她的幻想在瞬间被现实打破了。于是,她把手一挥,把他从生活里抹掉了:“不必了……忘掉吧。”      至于那个陪伴了他半个世纪的丈夫,只是世俗的婚姻罢了。他父亲说:“完全破产了,你会知道的。”她与医生的婚姻就成了意料中的事情。在大海航行中的第四夜,他们彼此熟悉了对方的身体。他们一直谈到天亮,什么都谈,就是没有谈到爱。尽管医生也知道,他并不爱她。“他娶她是因为他喜欢她那股傲劲儿,喜欢她的沉着,喜欢她的力量,同时也是因为他的一点虚荣心。”结果是:他们俩谁也没有选错谁。      十八岁的青春在经历了51年9个月零1天之后,伴随着阿里萨虔诚的表白,又回来了。费尔米纳又开始了少女怀春般的忐忑、等待,以及对爱情的憧憬。她终于接受了阿里萨的邀请,登上了“新忠诚”号,开始了内河旅行。尽管他们彼此都能闻见对方年龄的酸味,他们还是在密封的瞭望台享受了春天的温情。如果不是费尔米纳完全沉醉在自己编制的爱情幻想当中,怎能想象两个干瘪苍老的躯体彼此还能深深吸引?      是航行,总会有终点。在那岸上等待的将是梦的结束以及世俗强大的束缚力。那灾难代名词的霍乱,在这一时刻竟然成为了爱情幻想的保护伞。只要航船挂着霍乱的黄旗,他们就只能航行而不可以靠岸。这一天,阿里萨早就做好了准备,他说,“我们一直向前,向前,向前。”费尔米纳在此瞬间听到了昔日圣灵所启发的那种声音。      就这样,一个对爱情一无所获的女人一生中经历了两个男人:一个给了她婚姻,另一个给了她幻想。   

爱情,以霍乱的名义

  不得不说,相对于《百年孤独》,《霍乱时期的爱情》似乎仍然欠缺着某种历史大背景下的深度——南美的历史当然还是有的,但恐怕这只是一种习惯性,并非出自作者的匠心。但归根到底,作者是在决绝的记录爱情——书评者认为,这可以被成为一本爱情的百科全书乃至理论性作品,就如阿里萨所希望出版的那本《爱情全集》那样——也许正是因为这个命题本身,使我们能够感受比《百年孤独》到更多的共鸣,以弥补这种相对而言的主题深度上的劣势——当然,对于这个命题本身的剖析,这种深度丝毫不见逊色。  二十几岁的时候,他们没有结婚,因为他们太年轻了。七十几岁的时候,他们还是没有结婚,因为他们太老了。  当我起初看到这样的讲述时,以为在贯穿着的五十年里,两个人一直以各种努力谋求结合,然后不断地被各种阻力所抵御——然而,事实证明,我太俗了。  二十几岁的时候,他们以一种情窦初开的方式互相吸引,费尔米纳的父亲拆散了这份姻缘。当然,如果一定要说费尔米纳与乌尔比诺医生成婚的原因,恐怕还在于这种爱情本身的不够坚贞——我最初想到的确实是坚贞这个词,但也许用“不够成熟”代替,更为准确。  两个年轻人彼此朝思暮想,但他们却并没有真正的交流过——也许这并不只是因为他们没有交流,更因为不具备用心灵交流的能力——当幸福触手可及的时候,只是一句不那么妥帖的话,一个不那么美妙的声音,一副有点糟糕的样子,足以破毁这一切。  难怪有人说,初恋的时候我们不懂得爱,竟也是那样无误,但想必,说这话的人恐怕还没有站上和马尔克斯同样的高度。  阿里萨是一个充满了诗人气质的人,这更容易让我想到身边的某些人——也许这算是阅读上的某种优势,面对任何一本有些深奥的书,要做到超越生活去理解和诠释,总会显得更困难一些。  在五十年的单身时光里,阿里萨与费尔米纳生活在一个城市,却几乎无法联系,所以他放荡不羁——虽然在那种怪异的市井文化之下,他被描述为了homo。  我总觉得,人越成熟,越应该超越单纯的道德层面去思考一些问题。所以我想,这应该被解读为一种决绝的爱。  在我年轻的时候,曾经想过写一些所谓的小说:失恋后去召妓,却呼唤着女友的名字;貌似做了一辈子好丈夫的男人,背后的种种故事——当然,这一切,充分说明了我很俗,除此以外不具备任何功用。  从我的角度理解,我甚至觉得阿里萨越是选择堕落,越是说明了他对费尔米纳的坚贞——即便我这么说会让人嗤之以鼻,我还是保持这种坚持,因为阿里萨的诗人气质。  当然,书评人说了,这是一本爱情的百科全书——对于那一个个作为阿里萨生命插曲杂乱出现又难以记忆的南美女人的名字,我一个都没有记住,但是了解每一种方式也许已经足够。  这真的是一本宝典,每一种被提及的方式也许都有着她的个性。当然,宝典本身是针对爱情而言的,所以我并不反对说着其中存在着爱的成分——但是,在此之前,我们必须明确一个概念,作者“爱”这个概念,本来就是有层次之分的。这些人都会在阿里萨的心中留下位置,只是在他心底的哪一处,有着明显的差别。  也许,作为一个男性,我的这种说法是自私的,但看完《霍乱时期的爱情》,我必须以作者或者我自己的名义亮出某一种观点:女人认为的坚贞是从一而终,而男人提供的坚贞是永远把那一个放在内心最深的地方,或者说在心中为她保留着一滴眼泪——我又俗了。  如果,我们生活在那样一个世界:所有的男人都有自己的情人,所有的女人都有自己的欺瞒,那么——至少在那样一种情况下,我认为,男人的那种坚持更为可贵。  当然,我还要说的是,为了爱情,男人应该有一点自己的事业——虽然几天前一位好心人对我说:泡妞应该是你的主业,工作只是副业。我也同样表达了一种态度:老婆只找一个,工作一辈子肯定要换很多次。  关于所谓的事业问题,我们确实经常在说,这是一种现实的考虑。不错,对于这样的观点,我也予以充分的同意,但是一切并非只是如此。  二十几岁的时候,阿里萨是个貌似有些前途的穷小子,七十几岁的时候,他已经室加勒比内河航运公司的董事长——虽然航运开始受到飞机的竞争压力了。但对于富足的费尔米纳,尤其对于七十几岁的费尔米纳来说,金钱和地位并不重要(当然,名誉是另一回事),但那个时候,阿里萨才真正俘获了费尔米纳的心。  作为男人来说,如果处于纯粹爱情的角度考虑,应当有一些自己的事情——一个真正值得你在乎的女人也许未必在意你在这些所谓的事业上是成功还是失败,但是那些被称为事业的琐碎东西可以真正让你成熟。  七十几岁的时候,乌尔比诺医生去世了,阿里萨和费尔米纳终于有了破镜重圆的可能。当然,最终他们没有结婚,但爱在不知不觉间升华。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升华也得益于他的诗人气质的渐渐蜕去……  《霍乱时期的爱情》看得很艰难,历时很长,有时看几页就要停一次。但看完之后,仍然是欣喜和满足的。我不知道《三个婚礼和一个葬礼》的结局算不算模仿玛尔克斯——虽然这不是一个世俗的大团圆的结局,但从一种惟美的角度来说:阿里萨和费尔米纳的爱情又是无法超越的经典:  他们超越了身体的羁绊,他们从来没有经历过婚姻生活中的琐事,但最后,他们像一对在一起生活了五十年的老夫老妻,在一条忘忧的河道里漂泊,最终超越了年轻,更超越了死亡!  爱情,不在于以什么样的名义,即便是霍乱,也把她当作是一种美丽的爱情病好了。

一千个爱情故事:描写的作用

我们读爱情故事,念情诗,却好奇那些奇怪的句子从何而来,不是你的眼睛如天上的银河或者他们紧密的相拥直到永远这样的句子,而是她为什么要去开设那门彩绘瓷器的课程,她的课和她的爱情有半点关系么?我一度也涂涂写写,同样为此困惑,写作这件事,本质上不是一件太过麻烦的事情,但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对于讲述一个漫长的故事是如此没有耐心。写出来的东西总是关注在结果之上,主人公去了哪里,做了什么,怎样了,然后结束,都不愿意多一点心思停留在蓝天白云以及那张扶手磨出底漆颜色的民国太师椅上。巴黎评论有关作家访谈的集子,读着便能体会那许多文坛巨擎在创作中的辛酸历程,不是说他们在路上的时候,不是说他们在战火纷飞中的时候,而是他们拖来一张凳子,摆开架势却在打字机上寸步难行的时候。我深知其中苦痛,脑海中随时不时有关于离奇情节意图变成完整的故事,但是每当自己意欲从脑海中将他们拽离至纸面上时,却总是为开头的铺垫所击垮。描写了天气,描写了城市,主人公姨夫隔壁邻居的斑纹猫咪已经叼走了窗台上的鱼,但是主人公还没有献出那制胜的一吻,我如同一个急躁的读着,急于知道故事的结局甚至等不及自己将它写出来。慢慢的我才意识到,自己总是在试图编造一个别人的故事,写作此时对我实则还只是一种故事的操练,然而当生活衍生到某个阶段,便会突然意识到那些平静绵长的犄角旮旯,藏着作家自己的故事,如同你头发蓬乱的那个早晨,你没有说爱我或者恨我,这个没有一封情书,没有一个悲剧,亦没有一场冒险的早晨,你那在头顶一寸处招展纠结的乱发,却招引了我所有的气息。它们各自为伍的样子,让我想起前一个夜里从你处听来的话语,“忘了吹干头发就进了被窝”,在睡眠与睡眠之间,你的句子和你的头发将时空的两头连结起来,构成了延续的故事的主体。这个故事向前回溯,穿过所有早晨与夜晚,勾起每一句道别,直到你最初出现时的样子,静静的在那里等待时间的开始。所以作家并非具有让故事自由生长的力量,他们拿起笔的时候,故事就已经写就了,顺着记忆找到那些连结的节点,找到你一个朦胧的词语;找到你不在的清晨,案头的一盆仙人球,找到我们置身于其中的时刻,才将其娓娓道来。我们读爱情故事,在世间的那一千个爱情故事里,元稹写取次花丛懒回顾的时候,一定是从京城的烟花从中走过,手中细撵着108颗佛珠坐在堂前看着发青的石板地时发出的叹息;马尔克斯散步的时候,一定倾耳听着有人谈及某位故人与丈夫生活在另一篇屋檐下的飞短流长,直到一天其人守寡的音讯来临而在脸上露出释然而离奇神色。归有光写完一副书法抬头从窗口望出去,杂草丛间依稀几棵枇杷树的婆娑摇曳必然会从清晰变得有些模糊。潘安转过屏风之际,恍惚觉得案头的砚台上那摊墨迹仿佛是新近磨就,脑海里想起儿时父亲讲述世间有一种比目鱼,双目在侧相伴而生的故事,那时还只是有趣。一千个道听途说的爱情故事里,作家用的是别人的名字,创造一座虚构的城市,从没有在一起的恋人相聚了,开场即死去的人们幸福的生活下去,故乡的电影院永远再买同一场电影的票,即使进口处的霓虹灯已经有一半亮不起来,但你并未洞悉其中奥妙,而是当主人公抚摸着女主的后脑勺感受到一小块突起的骨头硌手却爱不释手的触感,坐在一米外就感受到前一天夜里河边秀发里青草的气息从身后飘来,或者给一件挂在衣架上破旧的衬衫穿上外套,拂去灰尘,你捧着书卷突然跌入所有这些时刻,你才真正看到这个作家生命里属于自己的时刻,你突然理解,所言非欺也。

谈谈情,说说爱

这是马尔克斯对爱情的各种揣摩与思考后的杰作,他把自己对于漫长时间描写的能力与爱情这种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结合在一起,无形中表达了自己对于爱情的观点。爱情,是文学作品的永恒主题,可惜的是很多作者写了很多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最后还是对爱情一无所知,可恨的是他们中的一些人自己本身就不相信爱情。很多伟大的作家都讨论过爱情,马尔克斯在这本书中也用一个故事写了自己的爱情观。他说,连霍乱本身也是一种爱情病,这就是《霍乱时期的爱情》。首先,他探讨了爱情与时间的问题。他的观点很明确,活到老,爱到老,他不只一次提到51年这个漫长的时间,并且干脆让小说中的人物来表达这一观点。费尔米纳的儿媳就是这样,她站在婆婆的一边,她支持婆婆的行为,并且努力说服丈夫也接受。另外,对于自己女儿的胡言乱语,费尔米纳做的坚决,甚至可以说是绝情。女儿的反对所造成的她的厌恶情绪,比她年轻时与阿里萨的关系遭到父亲的反对时的反映更加强烈。我们都说爱情是永久的,我们都期待地久天长的爱情。我们为一对牵手过马路互相搀扶的老人而感动,说明打心底里我们是这么相信的,可是,如果你得知这对老人没有结婚,只是处于恋爱阶段,你又会作何感想?或者说,老人是否可以拥有爱情?在这本书里,前半段多是阿里萨荒唐的单相思与费尔米纳朦胧的少女情愫,那种单纯青涩的确美好,但是,这种经历了人世沧桑之后的两心相悦才是爱情的最美阶段,这个阶段的爱情才是费尔米纳一直所向往的,书中写到“他昔日的信中没有一行字,他自己令人厌恶的年轻时代中没有一刻钟曾使她感到一个星期二的下午由于没有他在身旁而显得如此漫长,如此孤独,如此难以忍受”。此外,小说中也提到,当年费尔米纳放弃与阿里萨的关系是由于在她眼里,他更像是一个影子,而不是一个真实的人。而如今,五十一年后的重逢,站在她面前的是一个活生生的人。这就牵扯到爱情中的另一个问题,即恋爱关系的处理问题。关于费尔米纳年轻时对阿里萨的抛弃,并不是小说里众人物所猜测的攀高枝,而是他们当时的恋爱关系本身就是不成熟的。费尔米纳说“今天,看到了您,我如梦初醒,我们之间的事,无非是幻想而已”。这句话很值得玩味,年轻时的费尔米纳,爱的其实并不是阿里萨这个人,而是自己想象中的阿里萨。所以她总感觉阿里萨是一个影子。那只不过是怀春少女的浪漫幻想,当她真真切切地面对这个人的时候,她发现他如此普通,与自己想象中的相差甚远,于是她决定结束这段关系。而到了晚年,阿里萨经历了那么多事情之后已是一个成熟的男人,在与多个女人的恋爱关系使他成为一个情场高手,他一直保持着一颗火热的恋爱的人,但他褪去了年轻时的稚气与傻气,成长为一个成熟的男人,所写的信件比起年轻时的浮夸,更多的是对生活的感悟,这样的一个男人试问哪个女人不爱?况且,他又有了自己稳固的经济地位。这也告诉我们,在成熟的恋爱关系中必须是两个成熟的人,有思想有独立的经济地位,而年迈的阿里萨与费尔米纳,正具备了这两种条件。小说中,马尔克斯还进一步回答了另一个问题,一个人可否同时爱上很多人。他的回答也是肯定的。内容提要上说,这本书描绘了各种类型的爱情,高尚的、幸福的、贫穷的、庸俗的、羞怯的、粗暴的、放荡的。其实我倒认为这样的描述是不准确的,虽然这是在概括阿里萨与其他女人的爱情。她们是费尔米纳的替代品吗?说是替代品就太武断了,毕竟阿里萨是真真切切地爱过她们的,小说中也有明确的回答。人的感情是复杂的,这种复杂性远远超过了非黑即白的逻辑。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可爱点,这种可爱点一旦被别人发现就会爱上,所以一个人是可以同时爱上很多人的。但是,总会有一个人集中了你所有爱的点,于是当你遇就会有除却巫山不是云的感觉,从而断绝了之前的那些关系。阿里萨就是这样,当他重新捕获了费尔米纳的爱情之后,他就结束了与最后一个情人的关系而一心一意对待费尔米纳。另外,这本小说的结构也很巧妙,它大致是以三个人的视角展开叙述的。第一章主要是乌尔比诺医生,而后面的几章是阿里萨,费尔米纳以及乌尔比诺医生的视角的穿插,等到了后面章节,随着故事发展到医生去世之后,医生视角也逐渐退出,完全变成小说男女主角的互相叙述。这种叙述方法其实是很新颖的。作者用的全知全能性的第三人称叙述,但是又透过主人公的视角去叙述整个故事,有时会有重叠的部分,但又不会使人感觉冗杂,并且这种穿插是天衣无缝的,完全没有牵强附会的感觉。这点也正显示了大师的技巧。有的时候我会想说,这种描写人类共性的作品能够跨越国界,跨越时间来到我们身边,是因为它描写的是我们熟悉的东西,而作者更像是一个更加睿智的长辈,给我们了一些关于爱情的有益建议。

过于真实的人生和爱情

在读这本书之前,看书名《霍乱时期的爱情》,我还以为这是一个至死不渝的爱情故事。一个动人的爱情故事,应该是有迷人的男女主人公,超越现实的故事桥段以及让人动容的情话誓言。在《霍乱时期的爱情》里其实并不缺少这些——那段持续了半个世纪的爱恋。可是,我却觉得,它在说的好像并不是爱情。一个贯穿了整个故事的情节在我读来总是也些不愉快。阿里萨爱了费尔米纳半个世纪,可是在固守精神上的爱恋的同时,他的肉体上却也从来没有缺少过女人。女生大多是有感情洁癖的,所以读书时我一直在想,这种爱到底是不是真爱呢?肉体上的欢愉和精神上的爱恋是否其实是不矛盾的,是可以共存的。我不知道。书中有句话说,爱情分为两种,一种是腰上半部的爱情,一种是腰下半部的爱情。我已经非常清楚男人几乎都是视觉动物。但在知乎上我曾经看到这样一个问题:你曾经为你暗恋的人做过最傻的事是什么?几百个答案中不乏深情到让人动容的男生的暗恋的故事,让人感叹原来他们也可以用情深比女人。或许,每个男生心中都有个沈佳宜,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和别的女人做爱。我想每个女人都曾经渴望过一个完美伴侣。但是完美伴侣真得存在吗?就算完美如医生,在书的前三分之二,他几乎无可挑剔。可是他也曾经出轨过。在我幼稚的想象中,费尔米纳此时应该决绝地离开医生,离开一个对自己不忠的丈夫。可是她没有,她只是冷战。而当最后医生亲自去接她时,她非常开心,想着他终于来了。也许这才是真的生活。“婚姻是爱情的坟墓”,“婚姻将爱情消磨成亲情”,仿佛爱情是一切,可是马尔克斯其实也在书中隐晦地指出,完美的婚姻其实并不要爱情。医生和费尔米纳的结合并不是因为爱情,可是他们也相濡以沫地度过半个世纪,除却那一点点不完美的插曲,他们非常和谐。年老的费尔米纳对阿里萨说,年轻时候的那段时光其实并不是爱情。是吗?可是在我年轻的心看来,那就是爱情啊,而且是那种我非常向往的热烈的爱情。医生和费尔米纳结合并不是因为爱情,可是在作者那细致的对于日常的描写中,我却认为,那其实也是爱情。所以,爱情究竟是什么?还有,为什么我们需要爱情?我只能说,马尔克斯把这一切写得太真。读完后我觉得心很重,感觉自己仿佛也经历了这世间的百般爱情。够了,不用再爱了,虽然我还没有爱过。

看完后,那指向河的另一端的那只瘦弱的手从此定格成脑海里的那幅画,一直在那里。可惜一直买不到这书了……

爱是本能

这周看了两本书荣格的≪心理结构与心理动力学≫和≪霍乱时期的爱情≫,介于前者学术性太强不好懂,霍爱算是我用来调节的,自然看的不是很细,书的前半截写的一般,首先没那么吸引人,其次也没有多少启发。我也只是看到快完了的时候,才真的开始放不下把工作扔到一边一口气把书看完。50年里,阿里萨心里的费尔米纳变成了相片,只能在刻意的偶遇时看看她的模样,费尔米纳心里的阿里萨变成了过往的影子,只是在被偶遇时提醒她曾经喜欢过那个名字。守着身边的丈夫过了一辈子又在年过七十守了寡的费尔米纳无疑是爱她的丈夫的,虽然他们一生也有很多不和以及危机,而四处风流拈花惹草的阿里萨,无疑对那些来来去去的女人们也是有感情的,甚至也曾动过结婚的念头。终于在费尔米纳的丈夫老死以后,爱情贴着地气真正的开始了。当影子带着主人,相片带着感情相遇,他需要她,她需要他,面对生活,面对即将到来的死亡。生活或者说死亡已经帮他们脱去了各自的衣服,爱情也得以呈现它原本的模样,于是他接受了她干瘪的身体,她接受了他死亡扩散的气味。马尔克斯善良地没有让死亡在书里到来,而这一对爱人注定将为爱情死去,象阿里萨的父亲说的那样,象阿里萨最后的那个可以作他孙女的小情人做的一样。爱情不过是生活的屁,爱是本能。


 霍乱时期的爱情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