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偷换的孩子》书评

出版社:南海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04-01
ISBN:9787544226950
作者:大江健三郎
页数:264页

重生

我花了一个月的时间来读大江健三郎的《被偷换的孩子》,倒不是因为书有多厚,而是因为这实在是一本让人看了极其抑郁、内容也很枯燥无味的书。几乎每次我开始翻书不到二十页,就歪在自修室的椅子上睡过去了。但是这次是下了狠心要把书读完——只读好读的书,只看轻松的电影,鉴赏能力永远不可能得到提高。《被偷换的孩子》大意是说,电影导演吾良自杀之后,他的妹夫、好友长江古义人(以大江本人为原型)通过“百日”的修养、思考,回忆两个人的故事,而他的妻子、吾良的妹妹千樫,则在这段时间内确定了自己一直以来的想法:从前那个英俊、善良的吾良,在十七岁那件事以后,就已经被哥布林(欧洲民间传说中用冰雕的丑陋小孩偷换人类美丽小孩的妖精)们偷换了。小说的最后,千樫和怀孕的浦小姐有一个计划:将浦小姐的孩子当成另一个吾良来抚养,保护他的纯真、美好不被哥布林偷走。书中古义人回忆起小时候生病发高烧担心自己会死去的时候,母亲对他说,如果你死了,我就再生一个和你一模一样的孩子,把你经历的所有事情都告诉他,这样他就是你了。古义人病好以后常常在想,这是原来的自己,还是妈妈再生下的自己?这样的想法,有点类似于庄周梦蝶了。然而终究每个人都是只能活一次的,没有可能让你的生命在另一个新生的生命上延续,就算是血脉相连的父母与孩子,就算是再相似的人,也毕竟是独立不同的个体。千樫和浦小姐能做到的只是尽力守护孩子身上美好的品质不被哥布林们偷走,却不可能把他培养成另一个吾良。不可能,对那个孩子也不公平。哥布林的真面目到底是什么?年龄?认知?外力?然而无论是什么,他们都是无处不在的。孩子不可能永远是孩子,除非是像古义人智障的儿子阿亮那样。因为不懂,所以单纯,因为被父母保护着,所以不会受伤。但我们大多数人却和吾良一样,无法给自己套上隐形衣,避开哥布林的耳目。你原来是一块棱角分明的钻石,却逐渐被冲刷成了黯淡的玻璃球;你原来是一张雪白的宣纸,却逐渐被染上点点墨迹。玻璃球无法再被切割成钻石,因为本质已经发生了变化;墨迹也无法从宣纸上去除,除非咬牙撕下,却和从骨骼上剥离皮肉般惨烈。性善性恶又有如何的差异,该被偷走的还是会被偷走。宿命论的腔调自管悲伤地在人性的天空下颤颤,但谁也无法阻止我们相信:我们有能力让那个球不那么圆,也有能力尽量避免墨迹的沾染。吾良是努力过的,千樫看到他最后一部电影时为他找回了自己欣慰,却不曾料想不久以后他就自杀了。绝望之中的希望,既然已经看见了一束光,就应该牢牢抓住不放,为何却对自己说,我抓不住,然后甘愿堕入深渊?力量是“相信”给予的,背弃了信念,也就是背弃了连微笑都散发着馨香的自己,闭上眼睛随着哥布林去了。“忘却死去的人吧,连同活着的人一同忘却,只把你们的心扉,对尚未出生的孩子敞开。”忘却已经被磨去的棱角吧,忘却已经被染上的墨迹吧,用相信的力量,抵御哥布林贪婪的攻城掠地。

changeling

说实话,如果当作小说,很难读不过对于大江和伊丹十三有兴趣的人来说,是很有意思和价值的文本不知道可不可以用顽固的索隐派方法来解读很难忘记changeling的缘起和戈布林的故事多重意义,我的道行也许离解读差得很远不悲观不妥协,也许不是不被换走或者斩杀的理由

Changeling -- 被偷换的孩子

花了一天一夜将这本作者自传式的小说看完,心情沉重。changeling。一种难以言状的悲哀。每当美丽的婴儿出生后,侏儒小鬼戈布林便常常会用自己丑陋的孩子偷偷换走那美丽的婴儿,这个被留下来的丑孩子,就是changeling了。大江健三郎把有关导演伊丹十三的真实事件和自己对自我人生的诠释结合在一起。通过“田龟”作为一种媒介,不断的去回忆,去深入,去挖掘从儿时到现如今的的转折,一步步走向好友自杀坠楼的真实。而Changeling在故事面变成一个具有多面性的复杂意想。人人都是Changeling,这个世界到处出充满了戈布林。他们威胁着我们的人生,威胁着我们的未来。部分有自觉的人孤独又痛苦的去寻找一种自我的救赎和外部世界的赦免和拯救。“从什么时候开始,他就象变了一个人似的。“这是人们对changeling最通俗的表达。很久以前就一直用“带着伤口的人”来形容自己,而从阅读完这本书之后,对此我有了更准确的认识。Changeling的偷换概念涵盖了时间、空间和事件。在催眠式的回忆一些记忆深处的经历,不管是印象深刻的还是想被遗忘的。一连串的错枝末节贯穿了到目前我的整个人生,乃至对人,对事的判断。因果显著,而这并不仅仅是宿命。当纯真已不再的时候,一再的强调希望自己是个孩子,不愿长大。为什么呢?也许潜意识里已经开始了对已不是自己的自己有了很深的恐惧。一种对自我的陌生感,对下意识的一些观念和行动的害怕。也许潜意识里就一直想着自救,所以会对心理学、宗教、哲学等一切悬疑的东西如此的感兴趣。而自从和狗狗相识,这个更加敏感、有着很强思维能力和与我达成很好的神交的家伙之后,我无法预计这是对我自身伤口的填充还是越发的撕裂。我只能用他是我身体的一部分来形容他对我的影响,因为那使我感到安全。有段时间会通宵通宵的和狗狗冒险,尝试着去揭开被包裹了层层之下的自己。这真是一个奇妙的体验,我们用电话通话的方式来执行。一个问题深入着一个问题,不断记忆的堆砌,用自以为的成长中的一些事例来应征心态上和行为上的一些改变。仅仅是浅尝即止,我们已经深深的意识到了这件事情的可怕。突如其来的对彼此的害怕和陌生感以及对自己的罪恶感,然后是大段大段时间的沉默。“等到二十年后,我想我们也许可以尝试这种“田龟”式的对话。”看完这本书后我在电话里对他说,“那个时候我们有很长一段的共同经历,我相信我们能达成一种默契或者说是规则来完成现在我们无法做到的一些事情。”“如果那个时候我和你做这样的事情,应该是种悲哀。”狗狗的话仿佛从很遥远的地方飘来。我们又一次沉默。我想到了作品中作者讲的一段让我印象深刻的故事,作者小的时候发生了一件事故在弥留之际他与母亲的一段对话:“妈妈,我会死吧?”“不会的。有我给你祈祷呢。”“医生说这孩子没救了,我听见了。我会死的。”母亲沉默了一会儿,说:“要是你死了,我就再生一个你,你就放心吧。”“可是,那个孩子和死去的我是不一样的孩子吧?”“不,是一样的。我会把你以前看到的,听到的,读的书,做的事都讲给新的你听。这样新的你就会用你知道的词说话,所以说,这两个孩子是完全一样的。”真的会是完全一样的吗?真的能完全的保护孩子不给各种各样的戈布林偷偷换走吗?也许就如大江健三郎最后肯定的表述一样,“忘却死去的人吧,连同活着的人也一同忘却!只将你的心扉,向那些尚未出生的孩子敞开!”二十年后,我和狗狗如果真的在用如“田龟”的方式做如此交流的话,也许真的是一种悲哀……

回忆日本作家

前天在周末上看到小森阳一的访谈。小森是东京大学的文学教授和批评家,他这样评价几位我恰好读过一些的日本作家——最欣赏大江。川端只是将美国所期待的那种日本印象,用自己的文学手法进行了构筑而已,并因此得到了诺贝尔文学奖。换句话说,他只是将已有的东西做了一些演绎而已。三岛同样也是根据欧美所期待的日本印象,在自己小说中进行了再生产,他还通过自己的死法,对这重再生产进行了完美的演绎。也就是说,他利用已有的最大众化的某种日本印象,比如说剖腹、自杀的方式终结人生,并因此获得了一种代表日本文化的资格。在我个人看来,大江的文学就是对三岛制造的日本印象的不断解体与批判。对一个已经美国化的年轻人来说,村上制造的是一个共性世界,因此给了很多人一种意外之喜。从某种意义上讲,村上的文学是将日本所有的历史性一概排除之后形成的。大江和上述作家恰恰相反,他通过小说的方式,逼自己不断认识历史,认识侵略战争的责任。想起自己看《伊豆舞女》的情形,把某次失恋后的旅行想象成相似的行为,还写了游记,结果再次翻开《伊豆舞女》,两相对照,觉得自己很弱智,呵呵,情绪太实在了,毫无川端的暧昧飘渺之美。和新感觉派比感觉,算是撞枪口上了。想起在北京,躲在办公室里看村上的《舞舞舞》下酒的情形。想来那种有点想法、不失善良的公司男,最适合读村上了。另外一种翻译叫做《青春的舞步》。读三岛的金阁寺,觉得很着迷,但没看懂,翻过头又看了一遍。喜欢那种纠缠的写法,把观念思辩和生动的情节纠缠在人物身上的写法,象是在写一个读书人的生活。大江看得最晚,但他的确触动了一些严肃的部分。或许是责任吧,成年男人的话题。《个人的体验》和《万延元年的足球队》,半自传的方式更以其真实性让我信任。我曾想,如果我面对作为智障的阿光,我会如何选择,我如何得到勇气承担,如何能挖掘阿光身上优秀的地方?我并没有见到关于大江有特殊的信仰的资料。重大问题进入我生活的时候,总有一本书出现,尽管有时完全是在误会中出现的,所谓“六经注我”,并非一种狂妄,其实是相信伟大的经典与当下的我,有发生联系的可能。这样的经典才是活的。而我像一个标准的呆子或孩子一样,被现实困扰时不去迎难而上,而是埋下头,相信书里会有好的建议给我。有时这种态度未免消极,似乎限于接受,并没有把全副精力、智力都运用出来。所以反思GZ的第一次治疗时,我对她说“当形势需要我当一位司令官的时候,我却只是做了一个后勤部长”。而她竟还不满意,修改成“当形势需要我当一位司令官的时候,你却只是做了一个炊事班长”,呵呵。前些日子读完了《被偷换的孩子》,读这本书,感觉大江的创作路径完全清晰地显露出来。尽管不免觉得他或许不是那种以虚构能力取胜的小说家,半自传的创作方式最容易给人这个感觉,但心中亦知,这是一个完全以对现实的严肃思考、以责任感、以人格力来比拼的老人,值得敬重。

多语种复合型人才君,我很严肃的想你

--1。进入纯文本的解读这是这篇小说结尾最闪光的地方,古义人从柏林带回一本画册《Outside Over There》,千樫看的时候很是触动,认为那个苍老茫然的母亲,和名叫爱达的小女孩都是自己,她看着,回想自己的童年,回想哥哥死去之前的很多事情。这里首先进入的时候就预设了“这画里叫做爱达的女孩,就是我。”这样的前提,然后进行的就是纯文本的对画册出现的故事情节和人物的解读。同时我们注意到,千樫同时看到的还有古义人在柏林参加研讨会时大家对这本画册的评论。评论的人不见得都把画册的人物想成自己,但是他们的说法也是从文本直接走出来而不参与其他的怀疑。比如:塞达克的画册里,爱达抱着从葛布林那里解救出来的妹妹走在森林小路上,在她的前方,有一棵枝干伸展的树。在这棵树的阴影里,五只可怕的蝴蝶在飞舞。爱达的神经很紧张。  关于这一景象的预言性,塞达克在研讨会上是这样解释的:  "这表示爱达争取到的安宁仅仅是一瞬间,那幅画里四处充满了预示着前方有危险的声音。她能够安宁的只有极短暂的时间。"  "真的吗?"研讨会上有人问道。塞达克进一步做了说明:  "是这样的。那棵树眼看就要抓住她了。飞舞的五只蝴蝶意味着那里有五个葛布林。"我觉得从文本直接走出来的联想是很不严肃的,但是我们除了进行这样的联想,并且扩大它,使别人接受我们的联想而外,没有别的道路。2。没有冰孩子的立场这篇小说,以及大江这位作家,都是以其柔和的心和对和平的呼唤而著名,我们又一次读到了大江在现实中接受了的残障儿子“光”的角色。对无理取闹的舆论的谴责,对自己和孩子同一立场的坚持。(关于这一立场的出现,关于这一立场出现时的复杂心理,他已经在《个人的体验》里做了繁复的讲述,很大程度上,我们认为他在《个》里面,进行了不避讳的压力释放。但是,显然,压力恒有,在十多年后做这一篇小说时,大江还是要为自己的儿子解释一遍,对着这么多年来折磨他们的人们,娓娓道来。)但是《被偷换的孩子》里,又是结尾的地方,出现了一个起码我看来很不和谐的声音。在引用了古义人的一段发表在报纸上的回忆(现在农村已经不像从前了,那时把被褥直接铺在铺席上,我躺在褥子上。几天几夜没阖眼的母亲坐在枕头边,正瞧着我。我用自己都觉得怪怪的微弱声音问道:  "妈妈,我会死吧?"  "不会的。有我给你祈祷呢。"  "医生说这孩子没救了,我听见了。我会死的。"  母亲沉默了一会儿,说:  "要是你死了,我就再生一个你,你就放心吧。"  "可是,那个孩子和死去的我是不一样的孩子吧?"  "不,是一样的。我会把你以前看到的,听到的,读的书,做的事都讲给新的你听。这样新的你就会用你知道的词说话,所以说,这两个孩子是完全一样的。"  我还是不完全明白,可是能安心睡觉了。从第二天开始渐渐好了起来。好得非常慢。入冬时,我自己要求去上学了。 在教室里学习时,或在操场上打棒球时--这是战争结束时盛行的体育运动--我都会不自觉地陷入沉思。现在在这里的我,会不会是那个发高烧的孩子死了以后,妈妈又生的新的孩子呢?我感觉好像妈妈把那个死去的孩子所看到的,听到的,读的书,做的事都讲给了我,就像早已存在的记忆似的,而我是继承了那个死去的孩子用过的词这样思考、讲话的吧?  在这个教室和操场上的孩子们,难道都是听了大人讲了那些没长成大人就死了的孩子的所见所闻,成为他们的替身的吧?其证据就是,我们都在使用同样的词语讲话。  而我们不正是为了使这些词语成为自己的东西而到学校来的吗?因为不仅是国语、理科和算术,就连体操也是为了继承死去的孩子的赐予所需要的!自己一个人去森林,照着植物图鉴对照眼前的树木的话,就不能替代死去的孩子,成为和那个孩子同样的新的孩子。所以我们才这样到学校来,大家一起学习,一起游戏的……)之后,来拜访的姑娘说:"我想要为死去的孩子再生一个孩子。把死去的孩子的所见所闻,所读的书,做的事都讲给他听……我要成为把死去的孩子讲过的话教给新孩子的母亲。"这样的考虑,是太以画册的故事为现实了。画册里被坏小鬼葛布林替换来的,是一块孩子形状的冰,而现实是,这里被这位姑娘预设了人生的却是活的人类。3。还是没有逃掉国民性(试论)这样说要引起很多误会,但是我直感上想到这个词,而且想不到更合适的词。或者说“战前日本国民想法的影子”。最后千樫很支持姑娘的决定,甚至给她资助房租,还要亲自飞到柏林照顾她。她们是在为了心里的神圣(对千樫是哥哥,对那个姑娘是恋人),来共同谋杀将要到来的孩子。如果说被偷换,如果说反偷换,是这个小说想要讲的东西的话,那么下面这个孩子呢?不是受害者又在亲自加害于新的纯洁吗。只为了这一个故事的圆满吗。这一个的圆满如果是这样达到了的话,那不正是什么都没做的回到了被侮辱的地方了吗?4。语言这里我搞笑一点结束,看起来大江和村上都是多语种复合型人材。好好读书,学无止境。

“本书是……大江健三郎对其妹夫伊丹十三……”应该是妻兄

“本书是……大江健三郎对其妹夫伊丹十三……”应该是妻兄“本书是……大江健三郎对其妹夫伊丹十三……”应该是妻兄“本书是……大江健三郎对其妹夫伊丹十三……”应该是妻兄“本书是……大江健三郎对其妹夫伊丹十三……”应该是妻兄“本书是……大江健三郎对其妹夫伊丹十三……”应该是妻兄“本书是……大江健三郎对其妹夫伊丹十三……”应该是妻兄是这个sb评论系统影响了我的评价


 被偷换的孩子下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