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海与极乐

出版社:东方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6-06
ISBN:9787506006248
作者:李安纲

书籍目录

上编 主题论――走向心灵的深处
中编 人物论――冲破肉体的枷锁。
下编 结构论――实现生命的圆满
第十章 美猴王与十二璧卦
第十一章 孙悟空与《大丹直指》
第十二章 唐三藏与《还原篇》――八十一难探源


 苦海与极乐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西游记》第一回开篇即说:“欲知造化会元功,须看西游释厄传。”此即明明白白地告诉你西游的历程在于“释厄”,也就是“解除灾难”;而此书的要旨在于让人明白“造化会元功”。“造化”好理解,也就是创造化育,一切的自然发生;“会元”则是返本归元,是相对于“造化”的逆行,具体的例如后天凡人明心达性的自我修行。 自新文化运动以来,绝大多数读者只将《西游记》当作滑稽书或好玩的神话故事书来读,看妖精打架、看神仙斗法、看呆子八戒如何撺掇师父修理猴哥、看愚师唐僧如何倒霉……只觉得有趣!哪还记得这师徒几人缘何走到一起或偶尔想想他们为何必须一路同行——一个也不能少! 天蓬元帅在天上喝酒想也不是头一遭了,为何独独那一次“酒醉意昏沉,东倒西歪乱撒泼”?为何会撞入广寒宫去调戏嫦娥?嫦娥既“相接”为何又“不依从”、“心不悦”呢?第十九回“云栈洞悟空收八戒”中,八戒说:“你这诳上的弼马温,当年撞那祸时,不知带累我等多少……”——“我等”指哪一干人?悟空又是如何“带累”了他们?八戒、沙僧落入红尘之后,为何都曾伤生吃人?西行路上,为何总是沙僧牵着白马?唐僧为何一再迁就八戒而不喜悟空?大闹天宫时连观音也奈何它不得的孙悟空在保唐僧取经途中为何有那么多山穷水尽、无可奈何之时?而总要求助于观音?什么样的问题是观音也解决不了的?如来智慧和观音智慧的差别在哪里?…… 诸如此类的问题,答案也尽在《西游记》一书中。只是一般的读者未曾深想或不能辨明罢了。《苦海与极乐》一书紧扣《西游记》原著,将一个一个问题和答案理顺给我们看。如此,先已觉得《西游记》有趣的读者便能尝到趣中之趣,更加要拍案叫好! 然而《苦海与极乐》并不是一本滑稽书,它也决不将《西游记》当作滑稽书来解读。作者以其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功底和人文情怀旁征博引,又面面不离《西游记》原著的情节和文字,让儒者从中看到“易”,让道者从中看到“修”,让释者(佛教、禅宗)从中看到一段一段接济学人的公案。正如石猴率领众猴进到那水帘洞中,《苦海与极乐》一书亦为我们探明了《西游记》掩映在文字这道水帘之后的福地洞天。不管你之前有没有读过《西游记》原著,这一回你都可以藉着《苦海与极乐》走一回西游的心路历程、参一回大千世界的造化会元,你的眼界、心灵、世界也许从此不一样。——这不正是《西游记》开宗明义的那句话吗?而从这个角度,不也更能体现《西游记》这部奇书对于时人现世的价值和意义吗?
  •     (转载李安纲《苦海与极乐--西游记奥义》第一章“怎样读《西游记》”部分。全书很精彩。李安纲的性命修行说,这个角度不该被忽视了。)      1. 儒教的角度先说儒教。儒教在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天人合一”的宗旨,因而特别重视周易八卦和阴阳五行的学说。   首先,儒教尊奉圣人伏羲、文王和孔丘,而《易经》正是伏羲所画、文王所演、孔丘所撰,因而就自然成为儒教的经典,而且居于群经之首。《西游记》受《易经》的影响极深,以致于它的结构也依之而形成。比如开宗明义的第一回“灵根育孕源流出,心性修持大道生”,就依照《易经》的“乾坤交变十二卦”来布局。汉代传《易》,已将地支、十二月与《易》中的十二卦相配,称作“十二消息卦”或“璧卦”,因为阳六,阴六,组成了一个升降圈,形状圆如玉璧,即:复、临、泰、大壮、夬、乾、姤、遁、否、观、剥、坤。   石猴进水帘洞,是《复》;“高登王位”,君临众猴,是《临》;“三阳交泰产群生”,“朝游”、“暮宿”,“春采百花”、“夏寻诸果”、“秋收芋栗”、“冬觅黄精”,正是《泰》;“忽然忧脑”,害怕死亡,正是《大壮》;他听老猴之言,发心要去学长生之道,正是《夬》;他离开众猴去修道,群猴无王,正是《乾》;他乘着“天风”来到南赡部洲,但却找不到知音,正是《姤》;一心参访“仙佛神圣之道,毫不松懈,正是《遁》;他看南赡部洲的人“更无一个为身命者”,找不到仙道,正是《否》;他到西牛贺洲的灵台方寸山,“登上山顶观看”,去做仙山的客人,正是《观》;碰见一樵子,说他只一人,侍奉一个老母,正是一阳五阴的《剥》;祖师洞前,见洞门紧闭,正是《坤》;等到门开,便见到祖师,又是“一阳来复”的《复》卦。这第一回就是一阴阳消长的周期,已经暗示出生命的规律,由此可见作者的良苦用心。掌握了这一布局线索,则《西游记》的版本之争即可一目了然。许多人认为朱鼎臣的《唐三藏释厄传》和杨致和的《西游记传》是百回本《西游记》的祖本,但祖本的每一回应该明显地体现“十二璧卦”的结构次序。歌德曾说过:“内容人人看见,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是一秘密。”抄书的人不明白作者的伏线,往往把重要的环节抄录了。比如百回本完整地依照十二璧卦排列,写到了火候,朱本和杨本都将《剥》卦中的几句重要话省掉了:樵夫道:“我一生命苦,自幼蒙父母养育于八九岁,才知人事,不幸父丧,母亲居孀。再无兄弟姊妹,只我一人,没奈何,早晚侍奉。如今母老,一发不敢抛离。却又田园荒芜,衣食不足,只得斫两束柴薪,挑向市廛之间货几文钱,籴几升米,自炊自造,安排茶饭供养老母,所以不敢修行”。   《剥》卦由上《艮》下《坤》组成,《艮》为少男,《坤》为老母。《剥》云:“不利有攸往。”因而神仙在旁,也不去修行。“八九岁”是少男,“只一人”象征一阳,“老母”象征五阴,正为一阳五阴的《剥》卦。“田园”二句,正是剥落衰败之意。丢了这一段,就不成其为《剥》了。所以,朱本与杨本一定是在百回本之后的抄改本而已。    其次是阴阳五行。这是中国人的宇宙观和生命观,《西游记》中得到了充分体现。《易》曰;“一阴一阳之谓道。”任何事物都有阴、阳两个方面,有天堂,就有地狱;有玉帝,就有王母;有如来,就有观音;有悟空,就有八戒。事物之间的联系,其规律就是五行金、木、水、火、土的相生相在。方位、味道、脏腑、声音、季节、颜色、感官、人事等,都可以划分为五行范畴。西方为金、土、阳、雷、男,所以西天如来为丈六金身,有丹砂至宝,在灵山上,住大雷音寺,现男相;东方为木、水、阴、潮、女,因此南海观音呈杨柳妙相,有净瓶甘露,在南海上,住潮音洞,现女相。   孙大圣(一)与杨二郎(--)的赌斗,便是阴阳相交而争胜。以至阴阳合道,便有太上老君的太极圈打出,降了大圣。而取经途中,唐僧所代表的三藏:金(火)、木(水)、土即是悟空、悟能和悟净。悟空被称“金公”,既是金,又是火,因为火能克金,故为金之公;金公二字相合,就是“铅”。悟能被称“木母”,既是木,又日水,因为水能生木,故为木之母;水即是“汞”。道家修炼,想铅汞化合,阴阳交媾,却得有土相助;悟净即是净土。土能使金木相交,仿佛媒婆一样,因而沙僧被称作“黄婆”。金、木、土三家会合,就是西游的目的;待到第八十九回“金木土计闹豹头山”,三家合睦后,也就到了西天。这“三藏”缺一,都到不了西方。   2. 道教的角度 再说道教。其宗旨是长生不老,白日飞升,因此先发展起来的是巫术与符 。由于达不到目的,接下来便是延命却期的炼养驻颜之术。魏晋六朝时代是外炼铅汞、服食刀圭的外丹术。虽说能改变生理上的某些状况,但并不能长生不老,反而会向汞中毒。于是才有了道教史上的革命,即唐宋之际的内丹术。钟离权和吕洞宾将外丹改为内丹,即通过体内阴、阳化合,修炼精、气、神,而使阳神出窍,脱壳飞升,与宇宙同体,合理地解释了“长生不老”。经过张伯端、白玉蟾、周无住等人努力,更把心性为金丹;至全真教王重阳、丘处机、尹志平等人,更使儒、释、道三教合一,金丹大道便完全成熟了。《西游记》中所表现的,正是金丹大道成熟时期的产物。    首先,《西游记》的回目里,就有很多金丹大道的名词术语。如:灵根、大道,妙理、元神,弼马、齐天,八卦炉、五行山,万寿山、五庄观,尸魔、三藏,外道、元神,婴儿、金木,金丹、故主,刀圭、木母,法身、车力,脊关、车迟,水火、炼魔,金山兜洞、主人公,鬼孕、黄婆,神狂、道昧,二心、一体,阴阳窍、大道真,阴神、道德,姹女、婴儿,镇海寺、黑松林,求阳、护道,丹头、本性,圆大觉、体天然,木母助威、金公施法,玉兔、灵元,方脱壳、见真如,等等。如果说,作者用这些金丹术语,只是为了滑稽,那就大可不必;所以由回目中的字眼,再加上文本中的诗词,完全可以断定该书的内容和主旨,写的就是金丹大道。吕洞宾传的《灵宝毕法》,到丘处机的《大丹直指》,再到他的徒子尹志平的高足——一位精通佛道的儒士所撰写的《性命双修万神圭旨》,三教合一的金丹大道便完全定型。《西游记》就产生在这部《性命圭旨》之后,而且也同它一样不署撰人;其内容则完全一样,无非一是理论,一是文学而已。也可以说《西游记》就是《性命圭旨》的艺术体现。因此,我们以假定它们的作者是一个人,或者至少是气味相投,境界相契的朋友。   《性命圭旨》分元、亨、利、贞四卷,元集是总说,其余三卷则专讲修道过程,分为三个层次:亨讲炼精,利讲元气,贞讲还神,与《西游记》的前七回孙悟空一段和后九十回唐三藏一段正好吻合。元集中的《三圣》圣、仙、佛为三教之祖,正是孙悟空修行的三层次:齐天圣、太惭仙、斗胜佛。《大道说》所讲中与一的关系,乃《西游》之总旨;猴大圣为一,水帘洞为中,一在中中,即为“申”字;申字配猴,为心猿孙悟空,悟空乃修行之大道。而《性命》、《死生》二篇,是修行之关键,也是《西游》一部之关节。《邪正》说又是修道之入门法眼,与祖师与悟空一段对话相同;悟空一路所除之妖邪,又是作者接契觉悟读者的“棒喝”。至于《尽性了命》,先有悟空尽性,再是保唐僧了命;《降龙伏虎》乃收拾铅汞,为悟空之拿手戏;《三家相见》“身心意是谁分作三家,精气神由我合成一个”,猪(身、精)、猴(心、神)、沙(溻、气)三家(藏)由相斗到相合,乃取经中的主要内容;《和合四象》,谓金、木、水、火,友、虎、鱼雀的和合,也即猴、猪,铅、汞的和合;《取坎填离》还是铅汞交媾,谓猴猪相合,靠沙土为媒婆;《九鼎炼心》是说悟空,《八识归元》说悟能,《五气朝元》谓猴猪怪龙人五圣成真。   亨集讲炼精化气,分三步:一、涵养本原救护命宝。“涵养本原”指石猴入洞为王,“灵根育孕源流出”;“救护命宝”指西行求法,“心性修持大道生”。“退藏沐浴”是悟空得法,“悟彻菩提真妙理”;“玉液炼形”是悟空东归灭魔王,“断魔归本合元神”。二、安神祖窍翕聚先天,谓悟空由水帘洞(祖窍)之中入龙宫而得金箍棒(先天元气),“四海千山皆拱伏”;其中“法轮气穴众妙归根,谓悟空由水帘洞进入“窈冥界”(气穴) 之“众妙”,“九幽十类尽除名”。    利集讲炼气还神,分三步:一、天人合发采药归壶,谓孙悟空上天做“弼马温”,嫌官小又回水帘洞(壶),“官封弼马心何足”;其中“聚火载金”,即谓众天神围攻花果山。二、乾坤交媾去矿留金,谓悟空与天神赌斗,要做“齐天大圣”,“名注齐天意未宁”;其中“卯酉周天”,谓他在齐天府时周游诸天。三、灵丹入鼎长养圣胎。孙悟空偷桃、偷丹,是“灵丹入鼎”,“乱蟠桃大圣偷丹”;被诸天神围困,是“长养圣胎”,“反天宫诸神捉怪”。其中“火候崇正”,谓观音赴会,令木叉去放火,即“内观起火”,“观音赴会问原因”。贞集讲炼神还虚,分三步:一、婴儿现形出离苦海。观音推荐二郎与悟空赌斗,是“小圣施威”,“婴儿现形”;被太上老君金钢套击中天灵,被捉上天界,即是“降大圣”,“出离苦海”。其中“真空炼形”,即在天宫由火部分神放火烧而使悟空锻成“金刚之躯”。二、移神内院端拱冥心。太上老君将悟空领入“八卦炉”(八片颅)中去锻炼,即“移神内院(头颅)”;而悟空蹬倒炉,是“阳神出现”,“八卦炉中逃大圣”。如来佛伸开右手,悟空收了椿,站在佛祖手心,便是“端拱(手)冥心”。三、本体虚空超出三界,谓佛祖一掌把悟空打出天界,即是“超出三界”,“三界”指天、地、人三界。悟空由人界打到地界,又打到天界,被如来压在五行山下,即是“五行山下定心猿”。而“毗卢证果”则谓佛祖回西天而造经,即“我佛造经传极乐”。    唐僧西天取经,也同悟空修道的过程一模一样,都是《性命圭旨》的艺术文化。为什么悟空和三藏都要到西天去呢?西天为何会有法和经呢?这就是丹道学中的抽坎填离之说,伏羲八卦,乾南坤北,离东坎西。离中虚,坎中满,将坎之中阳爻抽出,填入离之中阴爻处,使离中阴入于坎中阳,则离为乾,坎为坤,便是后天返先天,丹道之事毕矣。坎配西方,其中阳爻便是法是经。悟空西去求法,而将坎阳带回东方而成道;唐僧西去取经,而将坎阳带顺东土而圆满。正是张伯端《悟真篇》中所说的:取将坎位心中实,点化离宫腹内阴。从今变成乾康体,潜藏飞跃总由心。     3.佛教的角度 再次说佛教。佛教的总旨,是明心见性,以至心性俱泯而为佛做为祖。《西游记》的作者不仅深通佛学,而且大有发展。第一回开宗明义,便是“明心见性”四字。石猴认源流,找到花果山水帘洞。花果山是“仙桃常结果”,且在宇宙中心,所以是心山;水帘洞中有铁板桥,桥下水冲击石窍倒挂流出而形成水帘,这是人心的“心”字;乚为桥,氵为水。跑到西天,回头是岸,见到“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是“明心”。因为“灵台”是心,“方寸”是心;“斜月三星”也是心。所以猴王这个心山心洞里的心猿心,拜见了心山心洞里的菩提心,可见这位菩提祖师即是猴王自己的菩提(觉悟)心。    祖师要猴王走走看,为他从身上取姓,便是“见性”,因为猴王硬要把“姓”说成“性”。为他父母姓什么,这是要问他的本来面目,体现了“一阐提人皆有佛性”、“众生有性”的大乘佛学思想。说他是树上长的,则体现了“一切草木,皆有佛性”,“青青翠竹,皆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的禅宗思想。猴王回答,是石头里长的,又体现了“佛性遍在,安弃墙壁瓦石”的赋予一切物质以佛性的彻悟思想。取姓为“孙”,尽管有丹道学的意义,但“悟空”二字,却彻头彻尾是佛教的宗旨。所以这第一回“心性修持大道生”,就是禅宗核心的八个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佛教认为“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心生法生,心灭法灭”。悟空要学变化,祖师说他没腮(心思)不能学,他说有嗉(心术)可准折。有思虑便会有变化,变由心生,所以“七十二变”乃是人心之功能,人人皆有;而斤斗之云,则是念头的翻腾。“念”字从今从心,当下之心便是念。一念之间,便有十万八千里之路。西方极乐世界离我们只有十万八千里。一念善时,便一斤斗到了极乐世界;一念迷时,即一斤斗回到了秽土若海。因此,西天不在身外,净土只在心田,与六祖《坛经》一脉相承。   佛教还认为“即心即佛”、“心佛皆妄”,所以心猿孙悟空就成了斗战胜佛。猪八戒心中有佛,所以成不了佛;唐三藏忘了佛时,便成了佛。“旃檀功德佛”乃供人崇拜的偶像,当不得真;“斗战胜佛”方是真佛,乃你我众人之心。说《西游记》作者不懂佛学的主要有一点,即把《心经》说成了《多心经》。因为《般若波罗密多心经》的“般若波罗密多”是“智慧到彼岸”的梵文音译,“多”字不能与“心经”联系。但这正是作者的智慧处,《西游记》本是一部寓意深长的文化小说,绝对不能拿事实去套。“多心”不如Z“一心”,“一心”不如“无心”。第七十九回“寻洞擒妖逢老寿”中,悟空在大殿上剖开胸堂,滚出了一大堆如“利名”、“好胜”、“杀害”等心来,就是“多心”。等将这“多心”灭去而成为“一心”时,就离“灵山”不远了。所以第九十三回中就成了《心经》和《般若心经》而没有“多”字。等到“无心”了,便成佛而“紧箍”自然退去。    其实,《摩诃般若波罗密多心经》本是大智慧到彼岸的大乘佛教的核心经典,而《西游记》却把它改造成大智慧到彼岸的心性法门,于是便将观自在(世音)菩萨与孙悟空心猿联系在了一起。《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中的主人公唐三藏,到《西游记》中让位给了孙悟空,第一回到一百回,孙悟空一人贯穿始终;所以,《西游记》就是《心经》,是人类实现自我、走向圆满的心路历程。唐僧作为人类的一员,其修道的开始,便是收伏心猿而使“心猿归正”(十四回);然后是打杀六贼,由心执法,使“六贼无踪”(同上)。“六贼”即《心经》所谓的“眼耳鼻舌身意”,他们是眼看喜、耳听怒、鼻嗅爱、舌尝思、身本忧、意见欲,又代表“喜怒爱思忧欲”的“六欲”。感官的六根,与外界的六尘(色声香味触法)相接而产生六欲或六识。六识用事,日益戕贼本性,使心神外驰;侍心神归来,自然要先杀六贼。六贼一死,则“意马”必然“收僵”(十五回)。必猿戴箍而牢拴,意马收缰而不逸;心意合一,坚定有移,便是修心炼道的保证。之后,情识(八戒)被擒服,本性(悟净)被收复,这一行五众:心、性、情、意、神已然合一,“一体拜真如”的使命才真正开始。    心有真、妄,即为“二心”,它使天地不宁,即“二心搅乱大乾坤”(五十八回)。万缘难伏,唯有如来寂灭之心,才可打杀妄心,而真一不二。人有七情:喜怒哀惧爱恶欲,即是盘丝岭盘丝洞中的七个蜘蛛精,牵缠难断,竟罩住了唐僧和八戒,只有悟空心无挂碍,将“那丝绳都搅断”,一棒“把七个蜘蛛精尽情打烂”(七十二回)。儒家为防止七情六欲,而提倡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能九思,则为圣,因而九十回出了个“九灵元圣”的九头狮子,住在竹节山九曲盘桓洞。有思有虑,就难得自在,到不了“何思何虑之天”的极乐世界。要到“金木土”三兄弟传授门人,丢掉各自看家宝贝,一把火将盘桓洞烧成“乌焦破瓦窑”,才会“顿脱群思”“无忧无虑来佛界”。最后只有“悟空”成了佛,悟空就是“吾心空”;心无其心时,心即是佛。因此,一部《西游记》说的就是修心过程,所取的佛经即是《心经》。深奥艰难的佛学精髓,就这样轻松愉快地被演绎出来。多少人参悟佛学,但却将《西游记》失之交臂,难怪张潮的《幽梦影》会感叹它“是一部悟书”。     4.人体的角度 《西游记》中最有趣的是人物和国度,学者们总要把它们当真去考证,结果都不得其门而入。其实,它们都是真实的,只不过是限于宗教和修行的领域而已。有些人物和国度用了现实中的,但却经过了改造(并不仅仅是艺术上),如观音、老君、玄奘、大唐、印度等;大部分人物和国度都是作者的创造,如牛魔、八戒、白龙、红孩、火焰山、荆棘岭等。但是,所有的人物和国度都必须为主题服务,而且以金丹大道为尺度。说到底,内丹学的丹道,以人体为本,研究性命双修,所以一切人物和国度都与人体部位和生命因素相统一。先说孙悟空,他居住在花果山水帘洞,是心猿居心窝,乃天造地设的家当。他进洞称“美猴王”,是来自于《易经.坤文言》的六句话:   君子黄中通理,正位居体,美在其中,而畅于四肢,发于事业,美之至也。    水帘洞为“黄中”,而人之野心“猿猴”收归其中,便称为“美”;一在中里为“申”,是“猴王”。所以美猴王会身体(四肢)畅美,而且要大干一番事业,以至于美到极点而为圣、成仙、做佛。这美猴王的祖考不是印度的哈努曼,也不是古代的巫癨祁,而是中国文化的源头--《易经》。    再说道教神仙的祖师太上老君。他的身份既不是老子,也不是仙祖,而是元(太)始(上)祖(老)气(君),是宇宙构成的本原。他住在三十三天外的离恨兜率宫。三十三是两个三,迭在一起为乾(),是人之头;他的八卦炉,即人的头颅,上有八片顶阳骨。道教修炼以下丹田为鼎,以上丹田为炉,炉与颅通。“离恨天”,是因为《老子》说“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离恨就是离患--弃壳升仙、阳神出窍,离开身体而进入虚空自在。但肉体首、尾、腹三界的形成,靠的是元始祖气,所以老君便承担保护它的责任。住在兜率宫,本是梵文,谓弥勒佛的内院,与老子没任何关系。但丹道学将上丹田称做“内院”,用兜率取其音为“堵塞”。“堵塞宫”就坐落在内院之上的头顶百会穴,堵塞天门,即不让阳神出窍,则肉体不死,所以老君要拖住不让他离开。因为悟空是元神,老君是元气,元气留恋元神,则人不死;一旦元气枯竭,则神离身死。因而,丹道学讲神气相依,性命双修。   再说佛教的两位教主如来和观音,他们也同老君一样,成了两种智慧--如来寂智和妙观察智的象征和人格化。佛教的精髓是人生最大的智慧,所以重在于悟,实际解决的是世界观和人生观。观点和角度变了,结果自然不同,所以才有“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感觉。佛家和道家都把观察的方向朝内而不是朝外,反观内照,所以有观心法门。观音菩萨又称观自在,是因为反观内照,照见了“五蕴皆空”,所以“度一切苦厄”。(见《心经》)《西游记》中,凡是孙悟空遇到灾难时,不是观音及时出现,就是他去求助于观音,而观音基本上总能帮他解决。如十七回“收伏熊罴怪”、“甘泉活树”(二十六回)、“慈善缚红孩”(四十二)、“救难现鱼篮”(四十九)、“现象伏怪王”(七十一)等,悟空无法以外驰之心对付危难时,只好去求助于自己的本心南海潮音洞(心田)中的妙观察智慧,以反观内照。待照见一切皆空,心无挂碍时,便“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就度过了一切灾难苦厄。这种心智来自于自心的中层,是通向深层的道路。但也有解决不了的灾难,那就得靠如来佛的寂灭之智,是大自在的智慧。在“殄灭妖猴”时,如来来过天堂,因为观音解决不了,他还有心;“二心搅乱”时,观音还是解决不了,只有见如来,如来是无所从来、无所从去,本性寂灭,使悟空和假悟空二心俱灭,方始进入涅?安乐。“群魔欺本性,一体拜真如”中,在“狮驼”即“师他”,谓以外道为师而迷却本性,还需如来之智,寂灭心智,本性灵明,自然过了难关。    至于地名国度,更有妙处。道家修丹,讲周天火候,阴降阳升。“坎源山水脏洞”指肾脏,“黑风山黑风洞”指肾脏,“福陵山云栈洞”亦指肾脏,“衡阳峪黑水河”是肾脏,“祭赛国金光寺”是肾脏,“碗子山波月洞”也是肾脏,“黑松林镇海寺”亦是肾脏,“隐雾山折岳连环洞”为肾脏,“天竺国”也为肾脏;凡此之处,人物黝黑,象肾之色;中有宝贝,乃为元气。“花果山水帘洞”为心脏,“两界山”亦为心脏,“慈云寺”为心脏,“给孤园布金寺”亦为心脏;凡此之处,人皆不是色红,便是女子,有猴、孩等。其他地名,都可以五脏六腑、阴阳周天相求。唐僧西去共行五个周天。 总之,如能从传统文化和宗教修炼的角度来读《西游记》,自然会有一番悟境,而有益于人生价值的实现。

精彩短评 (总计6条)

  •     都忘了,只记得不好看。
  •     还是很不错的
  •     《西游记》绝不是一部简单的游戏之作,虽然书的内容有待商榷,还是很佩服作者。
  •     小学二年级买的……
  •     有一段用《易》來解釋猴子隱去“石”字,取名“美猴王”,很有意思。
  •     当代“西”学开山之作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