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啸山庄》书评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0-8-1
ISBN:9787805673141
作者:(英)艾米莉・勃朗特
页数:258页

阴冷干燥的荒原

这本书里表露人性的方面很多,很直接。   就像裸露在冬日灰白的天空下的荒原一样展示在我们面前。那些人性上的冲突,无论是自我的内心的还是人与人之间的,短兵相接,没有一点喘息的余地。而且又是那么的长久,像荒原上的风,整个冬日奔腾呼啸着。   那种爱或者恨,一辈子也不会泯灭,直到被一起带进坟墓。   整个的气氛是阴冷的压抑的绝望的,呼啸山庄中希斯克列夫阴厉的目光封锁了一切感情,剩下的只有仇恨。   看到最后,最后希思克利夫终于没有了恨(为什么?累了吗?还是?书看得太久了,不记得什么了),小凯瑟琳和哈里顿这对有情人终于走到一起。很让我欣慰。         英国当代著名作家毛姆在一九四八年应美国“大西洋”杂志请求向读者介绍世界文学十部最佳小说时,他选了英国小说四部,其中之一便是《呼啸山庄》,他在长文中最后写道:   我不知道还有哪一部小说其中爱情的痛苦、迷恋、残酷、执著,曾经如此令人吃惊地描述出来。《呼啸山庄》使我想起埃尔·格里科的那些伟大的绘画中的一幅,在那幅画上是一片乌云下的昏暗的荒瘠土地的景色,雷声隆隆拖长了的憔悴的人影东歪西倒,被一种不是属于尘世间的情绪弄得恍恍惚惚,他们屏息着。铅色的天空掠过一道闪电,给这一情景加上最后一笔,增添了神秘的恐怖之感。      总之,很喜欢~~~~~~      

真爱之路,永无坦途

这应该是我读的第一部外国名著吧,已经是将近十年前我还在上初中的时候,我用白纸十分难看的给这本书包上书皮,在上面写上劳动技术四个字。从那以后,当老师在上面讲中国结的编法或者西红柿炒鸡蛋的做法的时候,我就在下面咀嚼希刺克厉夫和凯瑟琳的快乐与忧伤。没有刻意的渲染造作的感伤,艾米莉还是借丁艾伦之口以平实的笔触叙述了这个故事。从希刺克厉夫被老恩肖收留讲起。老恩肖对这个捡来的孩子有一种奇怪的偏爱。而老恩肖死后,他唯一的保护伞也不复存在,无论辛德雷,还是画眉田庄的人都讨厌甚至痛恨他。曾经的少爷沦落成了山庄的一个仆人。而当希刺克厉夫变成一个有钱人重新回到呼啸山庄后,却发现凯瑟琳嫁给了画眉田庄的主人埃德加,而后因又因情绪的巨大波动难产死去。此后他就走向了偏执,复仇与自我毁灭的道路。而最终哈里顿与小凯瑟琳相恋,让他感到荒谬又无奈,复仇的激情消失,他的存在也失去了意义,也快速的走向了生命的终点。出身的差异是永远洗不掉的烙印,就连凯瑟琳自己都无法摆脱这种根深蒂固的等级观念,她希望被她所处的圈子接受认可,选择了自己并不真心爱的人。这些弥漫在社会中无形的偏见,冲昏了她的头脑,毁掉了她的生活。他们两人的恋情,尽管真挚而强烈,却还是不可避免的逐渐走向悲剧的结局。那些执着的复仇,堕落与疯狂就构成了希刺克厉夫生命的荒凉底色。没有人不期盼着幸福的马车,然而我们却容易沉溺在悲剧中不能自拔,甚至许多人用忧伤给自己裹上包装,以此来标榜自己。这也许是因为悲剧本身的魅力吧,它能够将生命与世界的无尽苍凉,展现给已经对平淡生活已经麻木的人们。让人觉得即使轰轰烈烈的痛苦和泪水,也胜过百无聊赖的寂寞与孤独。由于当时喜欢希刺克厉夫这个人物,还把Heathcliff当成了自己的英文名。如今想起真觉得可笑,可当年那敏感纯净的心境却永远不会再回来了。

未完~ 灰色的书

不知为什么 这本书我永远停留在前100页内!开头已经看了不下5遍了 就是说 我已经不下5次开始这本书 但是总是放弃了它觉得这本书有些黑暗有些绝望 我不知道这些评价是否正确 但是我确实不喜欢报仇的人 报仇的人生 很不积极 很不个人化 似乎是为了谁而活着 为了死去的人活着 活着时为了仇人而活着 每个人都应该放下仇恨 试着接受这个世界上的公平或不公平 这永远是个相对公平的世界 是不是还要读下去呢?

呼啸山庄

有点像是一部心理剧。作者很懂人性哦。什么样的环境造就什么样的人。总的来说这本书里几个主要人物都是心理扭曲者,脾气忒大了点,甚至是凶残。 喜欢结局

西斯克里夫的青少年时期

再次重读呼啸山前半部分.西斯克里夫的童年唤起了我内心深处的共鸣~虽然理解他年轻时的创伤...但我还是无法认同他复仇的方式...带着受伤的心灵 仇恨的恶魔永远伴随着~ 我想我非常明白童年时期的西斯克里夫... 在老主人去世后,受尽别人的侮辱 歧视 但也毫不在乎。因为他知道,只要有凯希理解 陪伴他就够了,全世界他只在乎她 只需要她。他原以为凯希也是如此,但是凯希却希望的得更多...虽然西斯克里夫是最重要的,但她还是贪心,想得到更多的认可和赞美...西斯克里夫是主食,那些就是甜点。对于西斯克里夫来讲,他们的关系失衡了 不再是唯一的1对1。背叛 受伤 嫉妒 自卑 最终他灵魂中最黑暗的一面全部爆发出来...复仇者回来了...

爱的碰撞

回想起这本书很早就在我的书架上了 ,初读它的时候 大概是初一 吧读它的时候 就感觉 作者所听到的 看到的 经历的, 都清晰的展现在 我的眼前 跟着他们快乐 抑或悲伤 ,这种身临其境 的感觉让我对它印象深刻 但我并不懂得它的意义,直到大学时,一次在图书馆猛然看到它 ,于是把它借来 没事 趴在床头 仔细品位 ,才看出其中韵味, 它不仅是爱与恨的交织 还是爱与爱的碰撞是老一辈的爱情与新一辈爱情的碰撞 是原始爱与文明爱的 碰撞 ,在这种爱的碰撞里 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爱情~~~~

扁平化的人物,哭哭闹闹的情节

我不明白为什么这本书得到那么高的评价。可以说这个故事有一个好的骨架,但是它没有肉。里面的人物行为可以用几个词概括,比如:哭闹,懦弱,凶狠,白痴等等,人物形象扁平化,整个故事非常幼稚,看得人累。

混乱

社会地位和财产继承制度下的悲剧,贵族骄傲的气质形成了什么?形成了对心里想法的遮遮掩掩,形成了用恨来表达爱。孩子小的时候,不教他好,自然就能学坏,但本性还是能被教好的,也向善。作者的笔太厉害了,稍稍改动一下,就把一个正常人变成了神经病,关于发疯的场景,作者倒是很娴熟。人物与人物之间,性格差异也不大,颇为绝对。要让一个人变坏,很简单,宠它。

一切尘埃终将落地

一切尘埃终将落地——对于《呼啸山庄》的一些感悟艾米莉把我带进了她的充满残忍而甜蜜的反抗的世界里,那里青草郁郁,树荫袅娜,却开满长着荆棘的狼毒花。艾米莉是个情感丰富的脆弱女子,却有着一颗坚强的心。《呼啸山庄》如很多著名人士所说,是一部“奇特的小说”,最初读此书时,我也为那“古堡生活般”神秘而错综的人物而吸引。但说到底令我面红耳赤却毫不含糊的是——希刺克厉夫从一开始就牵动着我的心——我想我是爱上书中这人儿了!有人说,无论如何,希刺克厉夫就那个时代来说,是值得同情的人物。他的复仇是可以理解的。诚然。但是我想这话若是真让希刺克厉夫听到他可未必高兴。在希刺克厉夫心里,他自己从不要成为一名被剥削者。从他倔强的少年时代时埋下的祸根折磨了他整整一生。辛德雷的嫉妒使辛德雷变得凶残,然而最终他成了一个酒徒,因此辛德雷的残暴是软弱的。而当仇恨的种子在希刺克厉夫心中生根,他一生的反抗一生的绝望便被赋予了一种悲剧般的英雄色彩。他没有显赫的身世,他是这冰凉世界中无依无靠的孤儿,这些还都不至于把他推向可悲的深渊,可悲的是善良的老恩萧捡回了这个浑身长满刺的灵魂。希刺克厉夫对人类的感情是病态的,他与凯瑟琳的爱情也是病态的。凯瑟琳这个任性的让人又爱又恨的弱女子愚蠢地幻想通过把自己的心出卖给文弱富有的林顿便可以拯救她的爱人在这个社会中的地位。然而正如阿诺德.凯特尔所说,“在凯瑟琳与希刺克厉夫的关系中所包含的一切,在人类的需求和希望中所代表的一切,只有通过被压迫的积极反抗才能实现。”而凯瑟琳必将毁灭于自己编织的善良的罗网,她对希刺克厉夫忘我的爱以及感同深受的沉重的悲痛无疑将她推向精神崩溃与死亡的边缘。于是就造就了让读者寒心挽痛的一幕——在凯瑟琳即将离开人世的时刻,希刺克厉夫却在悲愤地责备她:“你为什么欺骗你自己的心呢……你害死了你自己。……我的吻和眼泪要摧残你——要诅咒你。……悲惨、耻辱和死亡,以及上帝或撒旦所能给的一切打击和痛苦都不能分开我们,而你,却出于你自己的心意,这样做了。”希刺克厉夫宁可不要在爱人弥留之际唱响挽歌,因为他的心早已在岁月的侵蚀下变得坚硬。他早已做好了在爱人离去后的十几年承受孤寂的精神世界以及接受爱人的魂灵在他的潜意识中永恒的折磨。而唯一可使他宁静下来的方法,只有复仇。阿诺德.凯特尔深刻地指出:“希刺克厉夫的反抗是一种特殊的反抗,是那些在肉体上和精神上被这同一社会(指维多利亚时期的社会)的条件与社会关系贬低了的工人的反抗。”他教哈里顿恨自己的父亲,只因他从小受尽了辛德雷的嘲弄、贬低与辱骂。希刺克厉夫想达到的目的很简单:掠夺,并让每一个曾夺走他幸福的人的后代受苦。然而小凯蒂是不一样的女孩子。她拥有凯瑟琳性格中热烈、真诚、蛮横的一面,但她更多的懂得不做生活中的囚徒。在那个被迫的粗鲁与冷酷的家庭里,聪明的小凯蒂象个妖精一样顶撞着她的姑父希刺克厉夫,她年轻,所以无所畏惧,她的眼睛在不停地发现,她狠狠地去揭露别人隐藏的苦痛,她在受虐中积攒着自己精神上的快乐。她是幸运的,她与她的伴侣哈里顿有着同样的凯瑟琳的明亮的眼睛。因此,希刺克厉夫注定是失败的。然而这样的失败难道不正是他所期待的么?尽管他承认“这是一个很糟糕的结局”。但他已终止报复。“因为这样的以牙还牙的复仇方式必然只能走向寂寞与空虚。”“是的,哈里顿的模样是我那不朽的爱情的幻影;也是我想保持我的权利的那些疯狂的努力,我的堕落,我的骄傲,我的幸福,以及我的悲痛的幻影——”良心使他的心变成人间地狱。他钟情于坟墓,那里有凯瑟琳的爱——那才是他追逐了一生的真正的东西。他们不为世俗所压服、忠贞不渝的爱情长眠于地下,然而在人间,哈里顿与小凯蒂在续写着他们所没有完成的壮丽而感人的坚定的史诗。一切尘埃终了。

荒野的呼唤

我是唯一的人,命中注定无人过问,也无人流泪哀悼自从我生下来,从未引起过一线忧虑,一个快乐的微笑在秘密的欢乐,秘密的眼泪中这个变化多端的生活就这样滑过十八年后依然无依无靠一如我诞生那天同样的寂寞。——艾米莉。勃朗特 1837年月17日2000年,我13岁,凯瑟琳6岁,希刺克厉夫6岁或者7岁,然后时间停滞,他们便像野草似的疯狂长大,12岁的凯瑟琳在画眉田庄创获,于是认识了15岁的爱德加和他妹妹伊莎贝拉,15岁的凯瑟琳接受爱德加的求婚, 希刺克厉夫出走。18岁时凯瑟琳成为爱德加的新娘, 希刺克厉夫回。6,15,18-40,一些人出现,然后一些人淡去。2009年,我22岁,过了懵懂的年龄,重新翻开这本渐渐泛黄的散发着一丝丝霉味的呼啸山庄,有些痕迹已经淡淡抹去,而有些却仍在这里,变得越来越清晰。呼啸山庄是“厌世者的理想天堂”艾米莉笔下的呼啸山庄仿佛并不是那个时代的真实写照。呼啸山庄,荒野,森林,哥特式的城堡,壁炉,厨房,大大的靠椅,这一切的一切像电影镜头似的出现在我的脑海中。呼啸山庄,画眉田庄,以及相隔几里的吉默吞,这里像是一个封闭的空间。艾米莉几乎没有写出呼啸山庄以外的世界,除了辛德雷上大学,带着妻子弗兰西斯回家,希刺克厉夫出走,伊莎贝拉逃跑。外人是不能打扰这个小小世界的小小宁静的,于是弗兰西斯一年后便在呼啸山庄死去。艾米莉创作的小小空间与她生长的环境不无关系,他们的住宅位于城镇与荒野之间,他们这个家庭一向离群索居,四个兄弟姐妹便常以读书写作诗歌来度过寂寥的时光。辛德雷的创造也和他哥哥勃兰威尔有一定关系。环境熏陶人物性格。作者是这样描绘呼啸山庄的“‘呼啸’是一个意味深长的内地形容词,形容这地方在风暴的天气里所受的气压骚动……从房屋那头有几棵矮小的纵树过度倾斜,还有那一排瘦削的荆棘都向这一个方向伸展枝条,仿佛在太阳乞讨温暖,就可以猜到北方吹过的威力了。”呼啸山庄是在山顶上的,恩萧家的人脾气中都有着一些暴躁的成分,原始的狂野的带着大自然的气息;而画眉田庄是建在山下的,他性情温和,软弱的敦厚的带着社会的颜色。凯瑟琳,她是恩萧家的小女儿,相对于她的哥哥,凯瑟琳更具有野性,象是个没驯服的小马驹。“她在一天内能让我们所有的人失去耐心不止五十次,从她一下楼起直到上床睡觉为止,她总是在淘气,搅得我们没有一分钟的安宁。她总是兴高采烈,舌头动个不停——唱呀,笑呀,谁不附和着她,就纠缠不休,真是个又野又坏的小姑娘。”她和希刺克厉夫在一起,大部分是因为他们同是被暴君压迫的小小可怜人儿,而且他们的年龄也相仿。同龄人总是有很多话题的,况且凯瑟琳的年龄也小,并不会因为恩萧对希刺克厉夫的宠爱去考虑什么,凯瑟琳和希刺克厉夫都是些未被驯化的被礼教所束缚的人们。在画眉田庄呆了5个星期后,凯瑟琳的性格就有点不同了。她在埃德加面前与在希刺克厉夫面前完全不同,对于埃德加,她是呼啸山庄的小姐,有着娇好的容貌和优雅的姿态,而同希刺克厉夫在一起时,她又是那个又野又坏的小马驹了。希刺克厉夫对于凯瑟琳,是她童年最美好的回忆,她嫁给埃德加,是因为他有钱,他有地位,而“我对林谆的爱象是树林中的叶子……而对希刺克厉夫,则是不变的岩石。”“世上每一个林淳都可以化为乌有,我决不能答应放弃希刺克厉夫”毫无疑问,凯瑟琳嫁给埃德加并不是建立在彼此相爱的基础上的,而是完全为了希刺克厉夫,为了它能有一个很高的地位,使他的哥哥不再欺负他。可是希刺克厉夫却走了,在未听完凯瑟琳所有的倾诉便走了,15岁时的凯瑟琳答应了埃德加的求婚,希刺克厉夫16岁。他们的爱,不再是小时候单纯的友情的爱恋,而是建立在此基础上的爱情,对自己的爱以及对彼此的爱。“但愿我是重新是个女孩子,野蛮,顽强,自由,任何伤害都会使我大笑,不会压得我发疯。”凯瑟琳很有理由认为天堂对于她来说就是流放之地,“使我最厌烦的到底是这个破碎的地域,我不愿意被关在这儿了。我多想躲避到那个愉快的世界里,永远在那儿”凯瑟琳是善良且任性的,她在不断折磨自己,在临死前那场接近疯癫的状态下他所记得的只有那些童年时与希刺克厉夫嬉戏欢笑的场景,而埃德加,画眉田庄,这几年所发生的事情只在她的脑海中留下空白,她的一生都在负罪中度过,她拗不过自己的心,于是,死时的安静,面带的微笑,及早离开未必不是一种解脱。与其说希刺克厉夫埃凯瑟琳,不如说他爱他自己。终其一生,他都在复仇的火焰中迷失了自己。再一次的回归,希刺克厉夫唤起了凯瑟琳已经抑制多年的童年的感情,他在报复每一个人,他在报复辛德雷,报复爱德加。对于希刺克厉夫,丁耐莉是这样描述的“像锯齿一样地粗,像岩石一样硬。”“我非常惊奇的看见这个孩子如何冷静的挣扎起来,继续作他要做的事…然后再进屋以前先坐在一堆稻草上来压制住这重重的一拳所引起的恶心“丁耐莉以为他没有复仇心,可是她却不知道,希刺克厉夫把这些小小的仇恨技积压在心底,他在忍耐,不停的忍耐,要知道,休眠的火山也会有爆发的一天。他在报复,在反抗。“希刺克厉夫的反抗是一种特殊的反抗,是那些在肉体和精神上被这同一社会(指维多利亚时期社会)的条件与社会系统遍地了的工人的反抗”(阿诺德•凯特尔),他被那个社会所摒弃,却有学者那个社会残暴的统治去压制别人,辛德雷对他用身样的方式,他便用什么样的方式去对待哈里顿。就像是中国古代的农民起义,打着反抗压迫的口号,斗志昂扬,于是,胜利的,登上宝座,便又拿着教条去压迫别人了。一代一代的循环往复,最后,只是感到空虚与寂寞。凯瑟琳死后的希刺克利夫十分不讨人喜欢,他的疯狂的报复似乎是无止无休的,小林惇、小凯瑟琳、小哈里顿……这就是爱么?由爱而生的恨?他究竟更爱凯瑟琳,还是更恨这个世界?他是在为凯瑟琳而报复,还是在为自己而报复?他更爱凯瑟琳(真实的凯瑟琳),还是更爱自己(他要“凯瑟琳”永远只属于他一个人,留在他自己的世界里)?你是我,我是你的意思是“假如我是流向洼地沼泽的水,你也绝对不能向大海流去吗?”凯瑟琳和希刺克厉夫,两个都是火一样的人,爱的炽烈,恨的疯狂。他们的爱并不像玻璃那样透明,假使他们结合,未必是一件幸事,他们不过是彼此的镜子,在对方的眼中发现自己。可以说,希刺克厉夫是另一个凯瑟琳,而凯瑟琳是另一个希刺克厉夫。相爱容易却难于相守,希刺克厉夫会忍受凯瑟琳接近峰巅的暴躁脾气吗?凯瑟琳会习惯希刺克厉夫孤僻阴鸷的性格吗?未必。他们的童年,无忧无虑,从来没考虑过以后会怎么样。凯瑟琳的将来,会是嫁人,做个贤妻良母,相夫教子。而这个人,充满着不确定性,直到埃德加的求婚。或许他们曾经考虑过未来,人总是要长大的,我们总是要面对那些我们不愿意面对的事情。俩人在一起就好,总感觉那一天不会这么快就到来,希刺克厉夫在呼啸山庄是没有什么作为的,因为辛德雷的压制,于是当埃德加求婚后凯瑟琳说的那段话,是一个契机,希刺克厉夫出走—复仇的契机。凯瑟琳站在空旷的荒野里,安静的职能听见自己的呼吸,游荡,她又在开始不停的游荡了。张起双手,从指缝间望去,看不到阳光,看不到希望。漫长地等待她似乎还不习惯这里,幽冷的坟墓,孤寂的黑夜。于是她便叫阿喊啊,直到希刺克利夫出现,他的右手牵着她的左手,他们什么都不会再害怕。那个地方只有他们两个。此岸苦难的解脱是彼岸幸福的开场。席散离场 舞会结束

希斯克列夫的爱与仇

永不熄灭的爱当一份真挚的爱降临在希斯克列夫身边的时候,这份爱溶解了所有不喜欢他的人对他的侮辱、咒骂与痛恨。这份爱也成为了他最坚毅的心灵支柱。然而在凯瑟琳意识到她们之间地位的悬殊时,这份爱也开始改变了。凯瑟琳想通过对富有林家的攀附来提高希斯克列夫的地位,她背叛了她所爱的人,也背叛了自己的心。当她再次看到希斯克列夫的时候,她才发现这是一个无法挽回的错误,自此她也陷入了自己亲手营造的痛苦之中。在暴风雨袭来的那个晚上,希斯克列夫离开了呼啸山庄。在凯瑟琳答应嫁给林时说:“在这个世界上,我的最大的悲痛就是希斯克列夫的悲痛,而且我从一开始就注意并且互相感受到了。在我的生活中,他是我最强的思念。如果别的一切都毁灭了,而他还留下来,我就能继续活下去;如果别的一切都留下来,而他却给消灭了,这个世界对于我就将成为一个极陌生的地方。我不会像是它的一部分。我对林惇的爱像是树林中的叶子:我完全晓得,在冬天变化树木的时候,时光便会变化叶子。我对希斯克列夫的爱恰似下面的恒久不变的岩石。”此时的希斯克列夫又何尝不是呢。他心中永不熄灭的爱在他的心上划了一道难以愈合的伤口,成为了他心中永远的痛。化不开的仇在希斯克列夫再次回到呼啸山庄的时候,他也不再是往日的希斯克列夫了。往日的他已在暴风雨之夜死在了他无尽的爱火之中,回来的他成为了一个冷酷的复仇者。他的脸上多了几分冷峻,心中掩藏着一段化不开的仇。希斯克列夫在凯瑟琳临死之前悲愤地责备她:“你现在才使我明白你曾经多么残酷——残酷又虚伪。你过去为什么瞧不起我呢?你为什么欺骗你自己的心呢,凯蒂?......因为悲惨、耻辱和死亡,以及上帝或撒旦所能给的一切打击和痛苦都不能把我们分开,而你,却出于你自己的心意,这样作了。我没有弄碎你的心——是你弄碎了的;而在弄碎它的时候,你把我的心也弄碎了......我爱害了我的人——我爱的人,可是害了你的人我又怎么能原谅?”此仇因爱而生,其爱不灭,其仇就难以忘却,其心亦如铁。他没有财产,于是就掠夺了辛德雷的财产;他没有地位,于是自己做的庄园主;他自幼被辛德雷嘲弄、辱骂、被人看不起,于是他以其人之道还向其子,后来又强迫其子娶了凯蒂夺走了林的财产。他就这样一步步进行着他残酷的复仇之路,而这残酷的背后隐藏的正是内心深处的痛楚,愈是残酷无情,愈是痛之深切。默默的死在希斯克列夫看到凯蒂和哈里顿在一起的时候,他仿佛看到了往日的凯瑟琳和他自己。他意识到他在爱火中的纠结带来是他在仇恨中的沉沦,他不想再复仇了,他知道这样的复仇背后只有无尽的空虚与寂寞!“我不能认为他是死了:可他的脸和喉咙都被雨水冲洗着;床单也在滴水,而他动也不动。窗子来回地撞,擦着放在窗台上的一只手;破皮的地方没有血流出来,我用我的手指一摸,我不能再怀疑了;他死了而且僵了!”在他放弃了仇恨之后,就只有那还挣扎的爱了,他安静的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他还要去寻找那荒野上他爱着的那个孤魂。

呼啸的寒风

2016年7月5日星期二14:01呼啸的寒风看完整本《呼啸山庄》,是在昨天车展结束后回家的公车上。本只想打发时间,偷了老妈的老古董,三天后,阖上书,那个哀愁与抑郁的世界所席卷的寒风,却久久徘徊在我的胸口中,压抑着无法消散。雨雾与凛冬。原野与烛火。幽魂与复仇。孤独与死亡。听闻这本书,是因为黑塔利亚粉说这是“描述普洪”的故事,而让我一直都对这本书抱有幻想,认为这将是一个浪漫的爱情故事——怎料到后来截然不同。从希刺克利夫为了报复林惇家族,而带走为爱盲目不顾一切的伊莎贝拉;从这位希刺克利夫夫人口中描述的地狱般的生活,第一次让我不寒而栗(以至于后来没有描述的希刺克利夫怎样对待亲生儿子辛德雷我已经麻木)。在光明中生活久了,我几乎忘记人性的黑暗面可以残忍到令人发指。我一开始是讨厌这本书的男女主角的。同样是关于报复的故事,一样惊人的毅力与耐心,希刺克利夫却和爱德蒙完全不同。希刺克利夫,一个被老恩萧先生捡回来的弃儿,一个看起来“像黑皮肤的吉普赛人”。“我”,洛克乌德,在第一次见面这样描述他:“一个绝妙的人!在我骑着马走上前去时,看见他的黑眼睛缩在眉毛下猜忌地瞅着我。而在我通报自己姓名时,他把手指更深地藏到背心袋里,完全是一副不信任我的神色。刹那间,我对他产生了亲切之感,而他却根本未察觉到。”——谁能相信这位绅士风度一般的神秘男子,他的报复、他的怨恨,可以折磨了整整两代人!看书发呆的间歇,我时常想,如果不是因为哈里顿和小凯蒂的眼睛和凯瑟琳想象,如果不是因为他从哈里顿的身上看到了年青自己的影子——如果不是因为人性里残存的爱熄灭了他浑身的火焰,在林间漫步时,在看到凯瑟琳、埃德加、辛德雷……看着这些昔日一起成长如今却长眠于坟墓中的同龄人的墓碑,他难道没有感觉到过一刻的孤独,没有对于时间残忍无情的抹杀有过一瞬的悲哀吗?他就像“偏执狂”的诠释,除了对心爱的凯瑟琳,他冷漠无情,残忍而疯狂!如果对于一个人没有丝毫的爱慕,即使是她的引诱,即使是他的复仇,他怎么能放下对凯瑟琳的忠贞而和伊莎贝拉结合,诞下林惇?又怎么能亲手将自己的骨肉折磨致死?至于女主角,凯瑟琳•恩萧,她的爱就如同所有早恋一样脆弱而经不起现实的考验。她曾经认为她喜欢希刺克利夫,可是当年少的他们因反抗辛德雷,而跑到画眉田庄被牛头狗狐儿咬伤时——希刺克利夫抛下了她(无论拥有怎样的理由,这造成了他们命运的转折点,所以当洛克乌德借宿呼啸山庄说看到女孩的幽魂在祈求进屋时,希刺克利夫打开窗户悲哀的呼唤);而她由于老林惇夫妇的宠爱,认识到文明和教养后,对于希刺克利夫行为所代表的阶级认为是不文雅、甚至是粗鲁。“可是,你难道从来没想到,如果希刺克厉夫和我结婚了,我们就得作乞丐吗?”不难想象凯瑟琳选择埃德加的理由,这个家底丰厚且温柔英俊的年轻人具备所有英伦绅士应该具备的教养与气质。可这也是凯瑟琳让人憎恶的原因!她没有足够的爱可以给予这个可怜的年轻人,却反而要用以林惇家的财富“帮助希刺克利夫高升”的理由麻痹自己的良知与真心,既毁了埃德加的一生,也促成了希刺克利夫疯狂的复仇。在她身上体现,让她矛盾与疯狂的,全然就是“门不当户不对”的阶级对立思想。活在现实中的她为此只能在两个爱人的冲突中不断折磨自己,最终为此发疯而凋零。同时艾米莉对这个人物死前的安排,对于凯瑟琳自身是幸福的,对于读者来说又是悲哀的——“她的知觉根本没有恢复过;从你离开她那时候起,她就谁也不认得了!”我说。“她脸上带着甜蜜的微笑躺着;她最后的思念回到愉快的儿时去了。她的生命是在一个温柔的梦里终止的”“第二天——外面清和爽朗——清晨悄悄地透过这寂静的屋子的窗帘,一道悦目而柔和的光亮映照在卧榻和睡在上面的人的身上。埃德加•林惇的头靠在枕上,他的眼睛闭着。他那年轻漂亮的面貌几乎跟他旁边的人的姿容一样,如同死去一般,也差不多一样地纹丝不动:可是他的脸是极端悲痛之后的安静,而她的确是真正的宁静。她的容貌是柔和的,眼睑闭着,嘴唇带着微笑的表情”——只有童年时代,人才没有成年后那么多复杂的欲望与心理!孩子们向这个世界索求的不多,所以才能拥有无忧无虑的笑容!凯瑟琳的爱盲目而且自私,像熊熊燃烧的火焰一样破坏且吞噬所有靠近它的生命。曾经我不能理解这种爱,它太过盲目、不可理喻、自私而且危险,是对道德与良知的违背,可是此刻当我听着坂本龙一为1992年《呼啸山庄》配的音乐,我忽然理解了这对我曾经憎恶的男女主角,我忽然理解了这种因为艺术才能凝聚淬炼出来的浓郁的爱情。“耐莉,我就是希刺克厉夫!他永远永远地在我心里。他并不是作为一种乐趣,并不见得比我对我自己还更有趣些,却是作为我自己本身而存在。所以别再谈我们的分离了——那是做不到的”《基督山伯爵》中梅尔塞塔斯和埃德蒙的爱因为现实与生存而凋谢,而《呼啸山庄》中凯瑟琳和希刺克利夫的爱直到他们死后脱离了肉体的束缚与阶级对立的矛盾,借耐莉的描述的传闻而得以完成圆满的大结局,跨越现实,成为一支荡气回肠的爱情挽歌。“十几年来,凯瑟琳的孤魂在旷野上彷徨哭泣,等待着希刺克厉夫,终于希刺克厉夫离开了人世,他们的灵魂不再孤独,黑夜里在旷野上、山岩底下散步……”——杨苡《译后记》这个跨越三代人的故事有太多的对比,有太多的人物可以深深挖掘。同样丧偶的辛德雷•恩萧、埃德加•林惇、希刺克利夫,三个人抚育的孩子:哈里顿•恩萧、凯瑟琳•林惇、林惇•希刺克利夫,三个孩子的命运截然不同。哈里顿从耐莉无人照看后堕落自卑,沦为仇人没有文化的奴仆为之劳作;小凯蒂被父亲宠爱珍视,直至过世前都希望将女儿的一生安排妥当;林惇则被父亲视为仇人,在心理扭曲及卑躬屈膝中成长并最终凄惨夭折。命运对人的捉弄何其无情!如同耐莉所说,如果当年的小林惇能被埃德加留下抚育,那么这个漂亮的年轻人是否会有另一个命运?而连耐莉都快放弃,几乎堕落无救的哈里顿,谁又能想到他最后能以爱情找到了正确的道路,最后又是死后众叛亲离的希刺克厉夫身边“唯一真正难受的人”,“整夜坐在尸体旁边,真挚地苦苦悲泣”,“握住他的手,吻住那张人人都不敢注视的讥讽的脸、残暴的脸”?艾米莉不以细致的辞藻去堆砌和粉饰,故事以“我”骑着马到画眉田庄,引导着读者身临其境的走入一个看似“与尘世的喧嚣完全隔绝的地方”中,接着几乎通篇以女管家耐莉•艾伦的口述、直白而粗暴的展开——直至看完整个故事,才能真正理解书名为何叫做《呼啸山庄》!——每一个人物在字里行间那尖锐悲戚的高声呼喊,每一个命运所经历过的那呼啸而过的狂风啊!END

呼啸山庄

爱情。一向回避这个词。但这个词所表示的那种情感,确实不容忽视。爱情让人满足,也带给人毁灭的欲望,足以席卷一切。

男读者对这本书如何感受

不知大家注意到没有,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将男主人公写得对爱情刻骨铭心,得不到便失踪,以后回来又折磨女主人公的,似乎都是女作家的小说,从《呼啸山庄》到《牛虻》。 而一干女读者,对这样的小说似乎特别爱好,恨不能真实世界也有这样一个爱自己爱到疯狂的人。 真实世界中,男人们似乎很少有这种爱情。男人是感性动物,下一个女人会自然替代上一个女人在心目中的地位只有女人,才会爱得这样深刻和疯狂。      这大概就是这类人只会被在女作家塑造的原因。因为这是女人对爱情的梦想。

《呼啸山庄》四题

《呼啸山庄》四题1 、《呼啸山庄》与新派武侠由于诸多杂事的牵扯,这部书竟断续花费了几个月时间才得以读毕。合上最后一页,凝神回味,心中首先浮起的是一种奇异之感:那就是它在某些方面有点近似(当然绝非等同于)早些时候读过的“新派”武侠小说。并非有意随俗哗众以吸引视听——前些年,某文学博士与出版商联手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大师”排座次,将香港新武侠小说写家金庸列入,结果遭致众多正直严肃饱学之士的迎头痛击——前车之鉴,个中利害我自然不会不知。上述奇异之感不过是指相对于新武侠情节编排的雷同或程式化,人物性格的扁平与类型化(呈弱智/幼儿状态),以牵强的巧合误会造就惊天动地的矛盾冲突生死恩仇等等而言,《呼啸山庄》的情节营造亦显粗疏幼稚,让人难以置信,其人物性格行为亦乖戾反常狂躁偏执(大抵是任情绪驱使而不顾后果),起落跌宕电掣雷鸣的矛盾冲突情节转捩后面,人为的痕迹亦明显可见——譬如老萧恩为何要从利物浦带回流浪儿希刺克厉夫并爱他甚于亲生骨肉?希刺克厉夫为何要在窃听到凯瑟琳说嫁给他就会自降身份时忿然离去,而没有些许耐心听接下来对他的激烈赞美和炽热得连鬼神也难免为之动容的爱情表白?伊莎贝拉为何会猝然爱上失踪三年后返回呼啸山庄的希刺克厉夫并且痴狂执拗如磐石(这桩不合情理的悲壮婚姻只维持了短短三个月)?更可怪的是十七年后凯蒂(埃德加与凯瑟琳之女)又依法炮制爱上了病弱无能的林淳(希刺克厉夫与伊莎贝拉之子)——虽然这桩不幸婚姻是希刺克利夫以暴力胁迫而成,但它的毕竟源出那愚蠢无知的孩子气的"爱"……类似上述经不住稍微认真推敲的情节结撰、人物性格言行表露及相关细节选择,无须说还可以寻觅列举出若干——假如以正宗写实主义的基本标准与规则去框定、校正作者及作品,那么一部《呼啸山庄》恐怕注定难逃诸如情节虚幻离奇、有违生活常理人物常态之类的指斥。事实上,如果愿去作一点考证挖掘及联想,我们还能为这种指斥找到若干合理的解释和依据——如所周知,著名的勃朗特三姊妹降生于—个贫穷的乡村牧师家庭,因收入微薄,这一家子的经济状况相当拮据,连维持起码的生计都很困难。加之她们家居豪渥斯地区—处偏僻的旷野,并且从未离开过,称得上是终生离群索居,没有条件作一点起码的交游与旅行。也就是说,当时的艾米莉(还有她的姐姐夏洛蒂与妹妹安)不仅不可能获取比一般人更广阔的生活视野、更丰富的人生经验,而且跟当时的绝大多数女性一样,连个人的感情生活也受到法律和社会习俗的严格限制,因此其作品中生活场景的狭隘、人物思想情感的理念化(借用毛姆的说法,这"不是属于尘世的情绪")及性格处理的简单主观几乎是必然的。更何况金无足赤,以苛刻的眼光看,任何小说(即便是最伟大的小说)也难免有某—方面(或几方面)的局限或缺失。问题在于,象这样一部局限与缺陷都非常明显的作品为何具有如此的震撼力?在某种程度上我更倾向于认为,优秀乃至一般化的作品往往不一定能挑出特别明显的毛病,而真正伟大的作品反而可能优缺点都相当突出(天才大多是偏激者或执拗者),但与此同时一定会独秉有某种超绝卓异、世所罕见、不可取代和重复的特征与品性,闪射出(或内蕴着)稀世之珍不同凡俗的眩目光芒(不妨回想品味一下果戈里、陀思妥耶夫斯基、爱伦·坡、卡夫卡,乃至鲁迅等人的杰作)。基于上述立论,我们认定《呼啸山庄》正是一枚足以承载如是赞誉的稀世之珍。尤为费解的是,它的创造者竟是一位终生困居旷野僻地,因贫病交加仅活了短短三十个年头的乡村女子!对此,种种貌似充足的理由或解析恐怕都难以叫人真正心悦诚服,无可奈何之际,最终只能归之为造物(同时也是作为万物灵长的人类自身)的神奇与神秘了。2、“歌唱家”或“诗人”的小说以常规标准度量,人生经验欠缺与生活视野狭窄乃是被视为人生/人性勘探记录者的作家的致命缺陷,然而艾米莉并未因此畏葸局促。面对存在(自然环境、人类情感/命运),她以罕见的天才力量和创造激情注入了如此盎然充沛的生气,使得其中和我们日常所见的人类如此不同、差距如此巨大的男女角色生动可感呼之欲出,就象施加了神秘难解的魔法一样。这里的所谓生动可感,并不取决于它们跟人所熟稔的实存世界的相似程度,也无须以它们是否可能在日常现实中存在为基础,而是源自它们自身(作为以生命/情感为根基的文学创造物)的可信性与魅惑力。恰如爱·摩·福斯特所言:有一种作品你无法做到使它既感人又真实,设若小说家身上有着过于强大的歌唱家或诗人的质素,而弹丸之地的小说厅堂又无引吭高歌的余地,那么他就只好敲桌击椅以至非把家具弄坏不可。福斯特素以博识幽默著称,这段话自然不止是逗趣取乐以博人一粲,而是大有深意存焉。试看另一位英国女作家简·奥斯汀(她生活与创作的年代稍早于艾米莉),她以同样贫乏的生活经验(只限于中产阶级的客厅场景)写出了《爱玛》、《傲慢与偏见》等多部杰作,但其作品的风格却迥异于艾米莉,几乎称得上天差地别——前者以敏锐细密的感觉忠实地观察探究摹写人物性格,分析情感心理,洞烛幽微,客观精当,丝丝入扣;后者则是以奇崛非凡的气度、夸张浓烈的笔触渲染构建出一个虚拟世界,其自然景观的荒蛮旷茫和与世隔绝,人物言行的执迷极端与性格的专横僻异都是出人意表超乎寻常的。从希氏同凯瑟琳镂心刻骨的生死恋情,到手段酷虐到近乎疯狂的复仇行为(最让人不寒而栗的是,除了对庄园财产的攫取外,他竟然将主要的复仇目标放在对仇人后代的蓄意折磨乃至人性人格类型的改造重塑上),种种人间恩怨情仇的酿成,个中根由既缘自价值取向的差异、性格的极端相左,同时也缘自人与人之间沟通理解的错位,还有人心深处的顽劣阴暗怨毒怪戾——不可思议的是其间各色人物行为情感的相互抵牾、吸引、搏战,无论深广度还是恣肆放纵度,似乎都远远超逾了人类通常可能的极限,予读者以似真非真的虚幻感。说了这么多,我想表达的意思是:对《呼啸山庄》这部"最奇特的小说"而言,生活或者事实的"真实"并不那么重要,艾米莉一心关注的是将故事(人物命运)逐次推向早经设定的结局。进一步,就读者自阅读获取的直观感受和最终理解看,其中构成作品主体的人物/事件的过程与结局(包括最难理清评判的情感纠葛),也不过是一个载体而已——环围涌动在几十万混沌粗粝之言后面的是一派雷电交加、风急雨骤的狂乱轰鸣,作为一个基本声部的人物性格、命运、行为、情感(尤其是爱与恨的交战)的演进,常常被淹没在更其庞大犷野、震彻寰宇的交响里,并延展趋向至无穷的不可知之境。对此,另一位晚她三十多年出生的同胞、著名女作家弗·伍尔夫曾精当地指出:"《呼啸山庄》是一部比《简爱》更难懂的书,因为艾米莉是—位比夏洛蒂更伟大的诗人。""当夏洛蒂写作时,她以雄辩、光彩和热情说‘我爱',‘我恨',‘我受苦'。她的经验,虽然比较强烈,却是和我们自己的经验在同一水平上。"艾米莉却是"被某些比较普遍的观念所激励,促使她创作的冲动并不是她自己的受苦或她自身遭受的伤害。她看到一个四分五裂、混乱无序的世界,并感到她本身有能力在一部书中把它合为一体......这场斗争的目的是通过她的人物之口来诉说某种东西,但不仅仅是‘我爱'、‘我恨',而且是‘我们,整个人类'和‘你们,永恒的力量'......正是对于这种潜伏于人类本性的幻象之下的力量升华到崇高境界的暗示,使这部书在其它小说中显得出类拔萃,形象宏伟。"3、环境/人物与声音书名中的“呼啸”一词值得作一点探究。据小说开篇时的解释,这是"一个意味深长的内地形容词",描绘的是这地方在风暴的天气里所受的气压骚动。身为某种预言(非寓言)或象征的承载者,“呼啸(Wuthering)”这个词的选用堪称传神(当然还得力于老翻译家杨苡先生的创造性翻译),我们在此至少可以谈及以下两点——A.声音。《呼啸山庄》中自始至终充满了声响,其间有暴风雨的嚎叫、雷电撼天动地的轰鸣、人物的内心独白或喃喃自语、更有目眦皆裂的詈骂与歇斯底里的咆哮……作为人物性格情感(爱与恨)延伸、渲泄与强化的主要方式(渠道),声音的重要性甚至已经超逾了通常的背景作用,进而构成了小说主体的一部分。B.强度或烈度。著名英国作家毛姆曾将《呼啸山庄》列为世界十佳小说之一,并宣称:"我不知道还有哪一部小说中爱情的痛苦、迷恋、残酷、执著曾经被如此令人吃惊地描述出来。"事实上不止是爱情,还有历久弥深的刻骨仇恨、匪夷所思的恶习怪癖,以及几乎所有人物(除了房客洛克乌德先生和山庄女管家丁耐莉)都偏执简单武断得有弱智之嫌的判断能力、行为动机,在作品中无一不是表现得"令人吃惊"。据同时代人回忆,艾米莉外表沉默寡言,然其内心情感的热烈奔放、大胆忧伤,却是拜伦辞世后少有人能与比肩的。这让人想起书中有关山庄外景的描写:"从房屋的那头有几棵矮小的枞树过度倾斜,还有那一排瘦削的荆棘都向着一个方向伸展枝条,仿佛在向太阳乞讨温暖,就可以猜想到北风吹过的威力了。"艾米莉笔下世界的陌生新异,跟她天性及生命历程的与众不同直接关联,这二者彼此造就互为表里,此无待多言。问题是,闭塞严酷的生活不免对一个正常人的精神与肉体造成深重损伤,而在这压抑下产生的猛烈反弹里往往潜藏着某些意想不到的可怕因子,它既可能给他人也可能给自己带来严重以至致命的后果。稍作回想,我们或许都曾耳闻、亲见或通过其他方式知晓,生长于不同地域的人类因天性的相左相异(或鲁钝、或聪慧、或刚烈、或倔强、或柔顺等)而导致做人行事(特别是在本能性应对突然变故时)准则与模式大相径庭的报道,不同秉赋品性的造成跟不同人文自然生态的长期熏染钳制是紧密相关的——对此,"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句熟语不失为一个精当的概括。以《呼啸山庄》为例,从其中的恩萧兄妹、希刺克利夫、伊莎贝拉·林淳、老仆人约瑟夫到他们的创造者:现实中的艾米莉本人,他们都在不同程度上以各自独有的方式验证了这一点。4、文学时中远去的天才年代我曾经在别一篇文字里写道;天才并非大师巨匠的同义语,真正的绝世天才的创造过程往往是短促的——他/她们不是在猛烈的燃烧里过快地耗尽了自己(早夭/疯癫/一开始即达到最高点),就是在与生俱来的生理与心理疾患(怀疑/焦虑/忧郁)中将生命缓慢地磨蚀殆尽。有游刃有余的天才(主要表现在捉笔写作时),也有运交华盖、终生彷徨犹疑举步维艰的天才(即便在写作时)——《呼啸山庄》的作者似乎介于这两者之间。尽管因家境贫困及长期酗酒吸毒的兄长勃兰威尔暴君式的毁坏,艾米莉的个人生活几乎无幸福可言,但她毕竟在短暂的有生之年完成了这部不朽杰作,这是英国文学的幸运,也是后世读者们的幸运。单就作品数量多寡与技术运用的高下衡量,十九与二十这两个相邻的世纪好象无法相提并论,不过假如将今天每时每刻都在大量制造的小说(以流水线生产的方式)同一个多世纪前艾米莉时代留下的小说(以手工打造的方式)略加比较,我们便不难发现,伴随前者技术精细、形式花活百出而生的是情感冷漠、心胸褊窄与精神的萎顿——这源自科技与物质主义背景下现代人类的文明病(具体为文学的职业/商业化),或许这才是杀死文学创作的真正的绝症。毛姆曾这样谈到《呼啸山庄》给他留下的印象:“(这部作品)使我想起埃尔·格里科的那些伟大的绘画中的一幅,在那幅画上是一片乌云下的昏暗的荒寂土地的景色,雷声隆隆拖长了的人影东歪西倒,被一种不是属于尘世间的情绪弄得恍恍惚惚。他们屏息着,铅色的天空掠过一道闪电,给这一情景加上最后一笔,增添了神秘的恐怖之感。”在漫步浏览欧洲自文艺复兴以降出现的一大批经典文学艺术作品时,人们的确常常油然生出身临大江峻岭的浩瀚深邃之感。然而随着时代变迁、社会演进,尤其是宇宙万物在科学的名义下祛魅以后,人类已经退化为一种无所依傍的物理性存在。在当今犬儒主义、物质主义、反道德主义竞相鼓噪的背景上,反映在文艺创作领域内便是大量庸常化、平面化、弱智化、快餐化作品的粗制滥造——一种以市场消费为唯一衡量标准的克隆式书写。概言之,现代职业文人创造力的日趋贫弱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尽管人类精神文化的天空曾经被几代天才人物辉煌的光焰照亮,无奈孕生上述作品的年代正愈来愈远地离我们而去。在现代人类(包括文人)的眼里,所谓古典或经典的文艺作品更象是一批史前期孑遗下来的古生物骨骸,其间呈示的那些宏大开阔、惊心动魄的社会生活场景,亢昂激奋、幽微曲折的情感历程,百态千姿、生动可感的人物歌哭,以及纤毫毕现、蔚为大观的风俗写真(尤其是那动人的粗粝笨拙/袒裎执著),虽然庞杂混沌真切丰富,却可敬不可亲、可仰望不可摩抚,它们只不过是前人企图以虚拟时空的建构抵抗遗忘、阻遏时间之流的一种无望的努力而已——这里面自然也包括刚刚述及的艾米莉的《呼啸山庄》。

男读者如何评论此书

不知大家注意到没有,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将男主人公写得对爱情刻骨铭心,得不到便失踪,以后又磨女主人公的,似乎都是女作家的小说,从《呼啸山庄》到《牛虻》。而一干女读者,对这样的小说似乎特别爱好,恨不能真实世界也有这样一个爱自己爱到疯狂的人。真实世界中,男人们似乎很少有这种爱情。男人是感性动物,下一个女人会替代上一个女人在自己心中的地位。只有女人,才会爱得这样深刻和疯狂。这大概就是这类人只会被在女作家塑造。因为这是女人对爱情的梦想。


 呼啸山庄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