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兰西遗嘱

出版社:花城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8-10
ISBN:9787536027206
作者:安德烈・马奇诺
页数:305页

作者简介

作者以他少年时代的生活、思想片断为主要线索,追忆了包括他外曾祖父母、外祖父母、父母、他自己四代人在俄罗斯、前苏联的生活经历与遭遇,因为他们是俄裔法国人,所以他们的命运际遇有着与别人不一样的内涵。专制、战争、贫穷像风一样,无处不在。他的外祖母夏洛特经历了沙皇时代,又在斯大林大清洗运动中活了下来,在她身上,烙着深刻的那个帝国最残酷时代的印记,但她也目睹了一幕幕壮丽的英雄史诗。作者深受外祖母的影响,是她在他的胸中嫁接了“法兰西的枝条”,来自西方的思想一直影响着他的成长以及将来的写作,形成了他极具个性的目光。
本书多采用跳跃式的思维、细腻的心理活动、意识流、时空穿插交错、倒叙、闪回、蒙太奇等描写手法,风格上有其异殊之处。


 法兰西遗嘱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流亡作家安德烈&8226;马奇诺(André Makine,1957~)的《法兰西遗嘱》(Le Testament Français,1995)让我们看到了不一样的历史,这部以记忆书写的大半个世纪的历史,是对战争,死亡最平静的控诉。自1968年的“五月风暴”之后,法国文坛寂静一时,小说里也没有重大的题材。马奇诺和当时的另一位流亡作家米兰&8226;昆德拉的反映残酷现实的作品,在巴黎这片神圣的土地上书写了富有异国情调和悲壮色彩的现实主义文学笔触,在当代以消遣文化为主的法国引起了震动,给法国文学注入了新的活力,证明了文化迁徙和杂交的重要意义以及现实主义文学的生命力。而马奇诺的写作就是要让那些被社会排斥的人,那些在日常生活中处于地狱的幽灵说话,恢复他们的存在①。一1995年,以法文写就的《法兰西遗嘱》在一星期内破天荒地先后获得了美第奇文学奖(le Prix Médicis)和龚古尔文学奖(le Prix Goncourt),这位流亡作家的传奇身世和此书的出版历程为人乐道。作者马奇诺不是法国人,却有一位有着法兰西血统的外祖母——夏洛特,这部书讲述的便是夏洛特伟大迷人却充满悲剧色彩的一生。本书的主线是从作者的少年时代起追忆了包括他外曾祖母,外祖父母,父母,他自己,四代人在俄罗斯这片20世纪战争的土地上的生活经历与遭遇,特殊的俄裔法国人的身份给他们的命运带来与别人不同的生命内涵。外祖母在他的胸中嫁接了“法兰西枝条”,于是西方的思想便影响着马奇诺一生的生活和写作。遥远的国度,自由且明亮的外祖母记忆中的法兰西,使他的童年沉浸在对异乡的无限的向往中。夏洛特,生长在西伯利亚,在一战前回到巴黎定居,1914年,她的母亲在那样的非常时期毅然孤身回到了西伯利亚,1918年,苏联国土战争开打,法国和俄国之间亲人两隔。战争结束后,夏洛特以护士的身份回到俄国,她孤身穿过西伯利亚,回到出生的城市寻找她的母亲,然而在一位让她难以辨认的女人嘴里,在她已然干瘪的胸脯里,回荡着母亲的声音“这些年来,我只怕一件事,就是怕你再回来”。回到了苏联,母亲去世,结婚,这些生活中发生的一切使夏洛特明白,她与她的法国生活永远地分开了。“终于她知道了,有一道界线,它比任何大山都难跨越,自此以后便在她的法国生活和他们现在的生活中间矗立起来了,她找遍了所有的词藻就是无法表达,但不久这个词便很自然的产生了:铁幕。”苏联最为铁幕的时期,斯大林时期开始大张旗鼓。在艰苦的西伯利亚的生活中,俄国人的苦难中,不能理解的俄国母亲的土地上,这个法国人,为何选择了受苦而不是离开?在她孤身穿越西伯利亚被强暴时,沙漠上一只大鼻羚在垂死中缓慢爬行,它倒下了,当她继续前行,看到的是晨曦中,脚下展开的瑰色的湖。在生命的尽头,大鼻羚仍想解生命的渴。在生命走向死亡的过程中,人只能选择活着。在这片土地上,无关身份与血统。她在生活中,没有什么诀窍。于是“人的生命在她看来是各种战争的单调的继续,是对永不愈合的伤口永无止境的包扎,也是钢铁的炸弹落在潮湿的地面发出来的爆炸声……她感到有一片雪花落在手臂上了。是的,这就是生活,这永无休止的战争,这战争造成的伤口,在战争和创伤中这种悄悄的等待,在下第一场雪的这一刹那……”留给少年马奇诺的是外祖母在回忆往昔生活中毫无用处的温文尔雅。“是的,我生命的一部分已然在我的身后了,那便是我的童年”。外祖母的记忆对于他来说是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他最终选择逃向法兰西,与流亡的所有人相同,在苏联的体制外发声。苏联的生活,童年,少年,只不过是一个漫长的旅途,在其中,他一步步地寻找归宿。这个归宿或者在旅途上,甚至某天,在某个国家的某个城市中。马奇诺在巴黎身无分文,栖身在拉雪兹神父坟场的地下墓室。他却在设想将外祖母接到法兰西。命运又一次和给他开了个玩笑,在等待消息的同时,他收到了外祖母托人给他的包裹,那里面有关于他的真正身世。外祖母已不在了,有关于他的真正身世也不再重要。在他双重身份中,他早已走过了两个世界,虚幻与真实,记忆与现实,生命与死亡,这些“世界”的边界或许就是他旅途中停留的某个站点。二主人公夏洛特始终没有在书中正式出面,所有她的一切,都是通过她的外孙以第一人称的口吻讲述。“外祖母的形象便是由许多看起来微不足道的与众不同所织就,——在某些人眼中,她又有些古怪,在另一些人眼中,她又有些荒诞。直到有一天,我们发现那一块锈迹斑斑的铁片竟能使她满眼泪水,以及我们家庭里的方言——法语,通过她魔术般的声音,竟能在滔滔的洪水中托起一座幻影般的城市,而后又缓慢地重新返回到生活中来。”对于小说中的“我”来说“法语是我们家庭特有的方言土语。法兰西人民是自由的人民”,马奇诺的笔端处处流露出对这种特殊身份的自豪,这种自豪来自一种语言,来自一种血脉相连的梦想,“语言,它竟能使我们激动的心跳不已,正如嫁接在我们心灵上的一枝花叶茂密的枝条,本身正在结着全部文明的硕果。是的,这个嫁接的枝条,就是法语。”孩提时代的马奇诺对那个遥远的欧洲文明国家的印象完全由外祖母的讲述中形成,在俄国的土地上,在艰苦的西伯利亚的生活中,外祖母所经历的传奇生活是他在心中打开的一扇橱窗,准备接受这个记忆中的法兰西。其中关于法语,法国文学,在他的心灵深处打上了深深地烙印:“那原是一个书籍的国度,一个由文字组成的国家,在那里,江河的流淌恰如诗句的流淌,在那里,女人的眼泪就是十二音节诗,男人之间的冲突,也用行吟诗人的讽喻诗来表现。在孩提时,我们就是这样发现的法兰西。透过它的文学生活,可以看出,它的口头文字是十四行诗的模式,并由作者做过精心的推敲”,“对我们来说,法兰西就是一个同它的文学相结合的一个混合体。而真正的文学,就是这种魔法,它的一个词。一行诗,乃至一个段落,都能把我们带入美的一个永恒的瞬间。” 足见我们外在存在的事件和使用的语言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马奇诺的眼中的一些字眼在俄国是很贫乏的,但是在法文的语言上,却是相当丰富的。三在叔本华,尼采的理论中,否定理性强调无意识和本能。柏格森的直觉主义认为自我意识是唯一的实在,并提出“心理时间”的观点。这些思想导致了意识流的形成。从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到乔伊斯的《尤利西斯》,福克纳的《声音与疯狂》。②直到马其诺在文学合流而有分化的现代派文学之后,再次将意识流的写作手法见诸于笔端。他常常打破时间,空间的界限:在西伯利亚外祖母家小楼的阳台上,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野战医院里,西伯利亚草原上正刮着热风,却见到巴黎的洪水已淹没了楼房。《法兰西遗嘱》的结构艺术可与意识流巨著《追忆似水年华》相提并论。被认为是继《追忆似水年华》之后最激动人心的作品。普鲁斯特的写作风格繁复恣肆,展示回忆的无穷无尽,“像尼罗河的泛滥一样灌溉着真理的国土”(本雅明),作家对自我的收束简练、突兀。“普鲁斯特面对的是极平常的,非连续性的,没有一体化的情节和因果关系的素材。《追忆似水年华》为我们展现了一幕幕现实生活的场景,展现了反映过去生活与经历的一幅幅‘静物画’”③。马奇诺同样在这种追忆中娓娓道来,在催人泪下的情节中不卑不亢,心平气和,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却能以情动人,读者读到了处处在渗血的大半个世纪的历史。没有华丽矫饰的词藻,却能让人感受到强烈的和谐。作家极端冷静的心态,沉稳的写作手法让人体会至深。在回忆过去中,死亡对马奇诺来说是对震撼灵魂的事物的再现,在他的访谈录中曾说到:“如果说我回首往事,我的生活中重要的是那些对我非常珍贵的人的死亡,以及我内心始终拒不接受的他们的消失。我不可能无法阻止人和物的凋零。从审美的角度来看,怎么能拒绝这种有限性呢?怎么能不接受一个人被死亡突然打断的,未完成的命运呢?在突然的死亡里有某种未完成的东西,就像一件未完成的雕塑一样。”④作家是不是也像普鲁斯特一样在消亡和失去中寻求生命的永恒呢。最终我们还是找到了答案,这便是伟大的作家同样伟大之处:“至少在记忆的容貌里,成为永恒”。作者常用的假想让人忘记了究竟是在真实中还是虚幻。写“我”参加法兰西共和国总统欢迎沙皇的庆典,这个想象中的“我”虽不可能真正身临其境,但在报纸的佐证下却写的有根有据。“我”身边发生的事,或许是真实的,可“我”却说这只是一个梦。等待外祖母的过程中,他不断地幻想着外祖母回到巴黎的情景。在梦想中散步,在想象中与夏洛特对话。文学创作的内容究竟是真实的经验还是想象的世界,这是关于文学的一个永远的争议。在马奇诺的文学创作中恰恰将这问题巧妙地回避,他真诚的面对自己生活,而他认为的生活95%是想象。在他的文学中,语言的地位胜过素材。他认为语言才是停留在我们最深层的自我内心里面。语言不是单纯的叙述的语言,而是我们用来看世界的一扇窗。在《法兰西遗嘱》里两种文明的过渡,社会主义的和诗意的,表现的是作者自我的或是超我的一部分。作者是在两中文明中找到衔接,找到那些未被表现的,偶然的却是重要的契合。这可能是“一个单调的时间里被切割出来,变成一个有着它的天空和太阳的小宇宙的时刻。生命——和我作为作家的生命——就是由这些时刻组成的。”⑤鼓舞着马奇诺创作的是斗争的欲望,反对一切合理而明显的事实。这种欲望不是解构的欲望,而是寻求人的完整性。近几十年来的西方思想先后把一切看成是社会的,然后是弗洛伊德学说的,然后是政治的,如今又一切都是性的或心理的。而这些解释正是马奇诺想超越的,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在采用一种不全面的观点的时候,都冒着创造一种怪人的风险。人是一个完整体,而文学也不像人们以为的那样是潜在的。⑥所有人对他创作时所待的地方及信仰感到好奇,信仰对他而言,是信仰创作中所创造出来的世界,而这世界远比真实的世界还要真实,文学的任务,就是在去除生命中微小的事件,摆脱社会、时间等外在限制,而创作内心的自我世界。马奇诺用一句话回答了他的文学的全部意义:“我在书本里头!在创造中的法兰西里头!”参考文献:①吴岳添 《法国文学散论》北京 东方出版社 342页,(流亡法国的外国作家)②《中外文学流派辞典》吉林文史出版社,第292,293页③刘成富《“反文学”研究》江苏文艺出版社 第20,21页④,⑤,⑥《一生的音乐》出版之际,法国《读书》杂志记者卡特琳。阿尔冈对马奇诺的采访录,第292期(2001年2月号)

精彩短评 (总计7条)

  •     本以为是会狠狠揭露斯大林的凶残,但实际上语气特别平缓,写出了那种矛盾的心理,小时候是羡慕法兰西,长大后因为资本主义的血统被歧视,开始讨厌夏洛特,最后又逃离苏联,最终知道真实身世。真可惜夏洛特最终也没能回到法国。
  •     不懂为什么豆瓣评分这么低。难道大家已经对平淡失去了耐心,从而也失去了对美的感受力?
  •     小阎阿姨当年的赠书。哦我早熟的青春
  •     居然是高中时代读过的书
  •     微笑是对粗暴的短暂报复
  •     嘤嘤兮我蠢
  •     看了一半看不下去了。。。一方面當下之心情容不得作者這般若無其事的平淡敘事,另一方面受不了這種很意識流的風格。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