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孩都是天才

出版社:新世界
出版日期:2011-8
ISBN:9787510420214
作者:郑委 编
页数:217页

章节摘录

版权页:插图:1.青年期的家难我的父亲胡传(1841~1895)(字铁花,号钝夫。原名守珊,故一字守三)生于安徽省绩溪县北部的上庄。兄弟五人,我父最长。我家历代都是以经营茶叶贸易为生的,也就是自故乡山区贩茶往上海一带自设的茶叶店中出售。上海那时已是个大商业中心。我的高祖原已在上海黄浦江对岸的川沙设有小店,祖父又在上海设一支店。父亲幼年即甚壮健。当先祖每年春季返乡收茶时,店中商务便由父亲独力管理。父亲十六岁时便随先祖去川沙,并由先祖延聘塾师,教授诗文。父亲因为十分聪颖,早为其有志为学的伯父(星五公)所赏识。他认为有这样资质的青年子侄,实在不应该在一个小茶叶店里埋没了。所以父亲被家中长辈特地选出,让他专心读书,以便参加科举。可是这时正值洪杨起事之后,内战的烽火已日益迫近。当洪、杨于1850年在金田村发难之时,父亲才九岁。1853年太平军进占南京,建立“太平天国”,并以南京为“天京”。数年之内,太平军数度进入皖南徽州山区。1860年我绩溪县亦为太平军攻占,一连三载,父亲和邻居亲友均率领家属到高山里去避难,并据险自卫。1862年情势更为险恶,乃又迁往休宁县暂避。但是休宁亦非乐土。太平军仍不时进入,家人也四处躲藏。1862年年底,局势稍稍好转,全家乃转返绩溪;不意翌年春初和夏季,太平军又两度进入。就在太平军第二度入侵时,父亲在1860年(清咸丰十年)结婚的原配妻子(冯夫人),便不幸死难了。她是那时我家二十余口——多半是妇孺——中唯一的死难者。当时父亲是我家中唯一年轻力壮的成员,帮助那比他大过二十多岁而颇有名望的乡绅伯父,度此大难。在1860年至1864年(清咸丰十年至同治三年)四年之间,皖南真糜烂不堪。对这四年的灾情,父亲在他遗留下来的自述里都有极详尽的记载。事实上他这段记述,远较当时其他任何(类似)的记述更为翔实。在父亲的回忆录里,他曾做一概括的统计:我上庄村内的胡氏宗祠原完工于1840年(道光二十年),亦即洪杨起事前十年,也是太平军犯境前二十年。宗祠毁于1861年(咸丰十一年)。太平乱前数百年我乡皆太平无事。地方殷实,人丁兴旺。我族那时曾做过一次丁口总计,以便按口派捐,建造祠堂。当时全族男女老幼约六千人。太平军覆灭后的第二年(1865),我族再做第二次的人口调查,拟再按KI派捐,重建宗祠。调查所得,乱后剩余丁口不过一千二百人左右,人口减少了百分之八十。父亲所做的统计还有其他方面的记录,颇饶历史趣味。在这群大难不死的劫后余生中,竞有二百人染有烟癖!鸦片鬼的堕落,实有甚于一般游手好闲的懒汉。他们终年耕耘所获,还不足以偿付烟债。父亲那时便自问,这种人在生活上何能自给呢?!他的结论则是这整个胡氏一族都仰赖于四百几十个经商在外的父兄子侄的接济。他们的汇款也救活了家人,并助其重建家园于大难之后。2.考试和书院教育太平战后,父亲于同治四年(1865)进学为秀才,时年二十四岁。当年一个人读书上进先要在他祖籍所在通过“县试”,再参加省方所主持的“府试”;府试及格,便进学为“秀才”。即为秀才,则每三年都得应考一次,叫作“岁考”。如果一个秀才希望参加举人考试,他还要通过省级主办的甄别试验,叫作“科考”。科考及格才可参加“省试”(亦称“乡试”)。乡试是朝廷特派的“主考”所主持的(乡试及格,便“中举”成为“举人”了)。父亲进学之后,参加了几次“省试”都未能如愿。他深深了解他的学业为战火所耽误了,所以他决定到上海去进那些战后重开的“书院”,继续进修。经过慎重考虑之后,乃于1868年春初进了新近复校的“龙门书院”。该院山长(院长)刘熙载先生是当时扬州有名的经师。父亲被录取之后,便在该院读了三年——从1868年到1871年。在父亲的回忆录里,他记载了当时书院里的生活,特别是一些同学之间的交往与学习的经验。他的同学之中后来有许多都在政治上和学术上有相当成就的。父亲对这位了不起的刘山长的教学方式也有所记载。他说所有在书院中受课的学生,每人每日都得写一份“日程”和一份“日记”。前者记载为学的进度;后者是记学者的心得和疑虑。为这种“日程,,和“日记”的记述,该院都有特别印好的格式,按规格来加以记录。这些“日记”和“日程”父亲均保留下来。其中有趣而值得一提的,便是这印刷品的卷端都印有红字的宋儒朱熹和张载等人的语录。其中一份张载的语录便是:“为学要不疑处有疑,才是进步!”这是个完全中国文明传统之内的书院精神。我所敬重的老朋友吴稚晖先生,生于1865年,比父亲小二十四岁。吴先生也曾经告诉过我一件有关另一“书院”的惊人而有趣的故事。吴先生曾就读于江苏“南菁书院”。当吴氏第一次拜谒该院山长名儒黄以周先生时,他看到黄先生书斋上挂着一大幅使他难忘的格言:“实事求是,莫作调人!”这句格言如译成英语或白话,那就是:“寻找真理,绝不含糊!”这些也都说明了我国19世纪一些高等学府里的治学精神。父亲的自述里几乎以四分之一的篇幅,记述其重建上庄胡氏宗祠的经过。这项重建历时凡十一年,共费制钱一千三百三十万(约合银元一万三千三百元)。自1865年动工,直至1876年(光绪二年),父亲三十六岁那年才正式完工的。在这项伟大的工程中,他不但是该项工程粗工细活主要的规划者和执行人,他有时还要说服和克制族中守旧分子的反对。他所遗留的记录不幸有一部分毁于火灾,但是这份记录却替后世留下了当年聚族而居的农村里的生活状况、社会组织和社会公益活动的极珍贵的第一手资料。在此期间,父亲曾对中国地理——尤其边疆地理发生了研究的兴趣,这兴趣是他在上海龙门书院当学生时便养成的。他继续对地理学进修的原因,也是受当莳国际和远东重要变动的影响。据父亲的记录,他对当时政府和士大夫对世界地理和中国边疆——尤其是东三省的地理之无知,感到震惊!所以他便下定决心终生致力于中国边疆地理的研究。

前言

怎么样做个好父亲这本书是让家长准备的,尤其是为父亲准备的。这本书是我提倡的“家长教育”的佐证。我多年从事家庭教育工作,接触的绝大部分是妈妈。中国的教育一直有个传统——“严父慈母”型,父亲把握教育的原则,给出基本的规矩,母亲不多管孩子的教育,用“母爱”滋润着孩子,在这样的教育模式下孩子都比较正常。然而,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中国的教育改变了这一传统,主流的教育模式变成了“严母慈父”型,母亲主要负责孩子的教育,父亲因为各种原因比较少参与教育孩子,这是中国目前的教育制度下,出现很多问题孩子的原因之一。这也是我要主编这本书的主要原因。今天的父亲以前曾是儿子,今天的儿子以后会是父亲。从这个理念来说,做好儿子就是做好父亲,做好父亲就是因为以前曾是好儿子。为了捋清这个思路,我阅读了大量学者的传记。无一例外,他们都有过良好的家庭教育。我想,这就是我要找的家庭教育的线索——“德行”教育。“德行”——“德”指内心的自律,“行”指行为的规范。“行”是“德”的外化,“德”是“行”的内在。我们可以从一个人的行为规范看出他内心是不是自律,若一个人内心自律,他的行为就会符合社会道德规范。“德”者,心律也。一个人知道“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就具备了心律。“道德”在字典中的定义为“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因此“违反道德的事情不要做,符合道德的事情要多做”。那什么事是违反道德的事情呢?什么事是不违反道德的事情呢?请您记住六个字,把这六个字作为“家庭规范”约束自己并传授给孩子,那您的孩子就具备了基本的德行。这六个字是“不伤害,不妨碍”。家庭教育环节是相同的,所谓的“快速”、“速成”是不可能的,科学的教育方法只能使我们在每一个环节做到更合理,更规范,但是,如果我们将某一个环节省略掉,这是不可能的。编这本书,我就想说明这个问题,试图用“父亲对我的教育”、“我接受的启蒙教育”、“我对儿子的教育”这种因果关系告诉家长们,怎样做一个好父亲。也许您会问:“郑委老师,你为什么不写,而是编呢?”老实说,我本来是想写,这些文章都是为我的写作准备的,正要写作时,我才发现,我所写的永远也比不上这些资料更有说服力,所以才换了个思维,编辑一本为当下父亲们阅读的书。当然,还有一个原因,我的写作能力肯定比不上书中的作者,这些作者都是在中国文学史上留名的人,有胡适、鲁迅、冯友兰等。遗憾的是,为了表现“父亲与儿子”这一完整的系统,好多女性写父亲的文章没有收录进来。在编本书时,“五四”期间的作品,年岁与用字照旧例;70年代后的作品,按新例。希望更多的父亲能够静下心来,读一读这本书。这是一本有关父亲的书,也是一本关于男人的书。既为人子,也为人父,男人们讲述亲情与家事、责任、挣扎、矛盾、反思、温暖与传承。最后,请儿子们也读一读这本书,儿子终究会成为父亲的。著名教育专家中国家长教育领域的开拓者和实践者郑委2011年7月13日于北京

内容概要

郑委,著名教育专家,中国家长教育领域的开拓者和实践者,CPEP家长教育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家长教育工程全国运营中心主任。

郑委先生坚持“有效果比有道理更重要”的家庭教育操作理念,大力倡导“用工学原理解决社会学问题”的新方法,率先提出“姻缘关系重于血缘关系”的新家庭教育模式,构建了家长教育“1-5-8”理论模型、“爱与幸福”理论模型和“智慧家长六步走”理论模型。他近年来精心研发和搭建“中国家长教育工程服务平台”,并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志愿者踊跃参与,必将开创中国家庭教育事业的新篇章。

近五年来,郑委先生在全国各地巡回演讲数百场,受到各地学校、机关以及广大家长的热烈欢迎,令数十万家庭和孩子受益,他所倡导的“把爱传出去,把幸福带回家”的口号已经在全国广为流传。

书籍目录

第一辑:父亲对我的教育  胡适/我的父亲  丰子恺/中举人  梁漱溟/我的父亲  冯友兰/我的父亲  汪曾祺/我的父亲  黄仁宇/父亲影响我成为历史学家  何炳棣/家世与父教  胡纪元/我的父亲胡兰成及童年二三事  北岛/父亲  刘墉/父亲的画面  摩罗/父亲第二辑:我经历的启蒙教育  胡适/九年的家乡教育  齐如山/我小时候的教育  丰子恺/私塾生活  梁漱溟/自学之根本  冯友兰/启蒙教育  汪曾祺/我的小学  周一良/私塾教育  何炳棣/天津私立第一小学  北岛/小学  刘墉/童年的声音第三辑:我对孩子的教育  鲁迅/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  胡适/《我的儿子》的通信  黄炎培/怎样教我中学时期的儿女  傅雷/傅雷家书  丰子恺/作父亲  汪曾祺/多年父子成兄弟  北岛/女儿  刘墉/叛逆少年的成长  叶兆言/女儿二题  摩罗/我想这样做父亲

编辑推荐

《17位著名爸爸如是说:男孩都是天才》:多年从事家庭教育工作。接触的绝大部分是妈妈。中国的教育一直有个传统——“严父慈母”型,父亲把握教育的原则,给出基本的规矩。母亲不多管孩子的教育,用“母爱”滋润着孩子。在这样的教育模式下孩子都比较正常。然而,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中国的教育改变了这一传统,主流的教育是“严母慈父”型,母亲主要负责孩子的教育,父亲因为各种原因比较少地参与孩子教育。这也是中国目前教育制度下,出现很多问题孩子的原因之一。这也是主编郑委要编这本《男孩都是天才》的原因之一。

作者简介

《17位著名爸爸如是说:男孩都是天才》内容简介:教育孩子从哪里错的还要从哪里改,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可能缩短这个过程,但不会减少环节。还有,纠正不良的认知和行为习惯比培养新的要难上好多倍。因此。任何急功近利的想法在教育上都是注定要失败的。郑委编《17位著名爸爸如是说:男孩都是天才》《男孩都是天才》,试图用“父亲对我的教育”、“我接受的启蒙教育”、“我对儿子的教育”这种因果关系告诉家长们,怎样做一个好父亲。
希望更多的父亲能够静下心来,读一读这本《男孩都是天才》。这是一本有关父亲的书,也是一本关于男人的书。既为人子,也为人父,男人们讲述亲情与家事、责任、挣扎、矛盾、反思、温暖与传承。
最后,请儿子们也读一读《17位著名爸爸如是说:男孩都是天才》,儿子终究会成为父亲。

图书封面


 男孩都是天才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19条)

  •     成功爸爸把自己的成长经验融入到教子过程。每个人的成功都在其成长过程中寻找到踪迹。。。
  •     学习名人怎么做父母的。
  •     收到后一看是选集有点失望
  •     编者很用心,收集了很多好文章。
  •     这本书主要是把名人的成长经历收录在一起
  •     值得看的育儿好书
  •     喜欢这样的编辑思路
  •     不错的书。老公说值得一看。
  •     没有书名和介绍好,有点名不副实
  •     很好,我虽然有个女儿,但我还是人不住买了。很好很受益。
  •     还可以,总的不错
  •     那么读书后的心得应该由图图爸爸来写吧
  •     关注孩子的你请阅读此书
  •     总体有点意思,价格合理,家庭读物
  •     郑委的书还是不错的,值得好好读一读
  •     都是一些大人物的生活随笔,感受不太深,可能大文学家的作品我领会不深,但是父母以身作则,孩子才可以有优良品种
  •     让老公好好读读,做个合格的父亲。
  •     这本书写的很好,值得学习,关键要借鉴方法。
  •     没有郑委的话,只是各大家的文章分了几个部分来讲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