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的兴起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1992-6
ISBN:9787108005076
作者:[美] 伊恩·P. 瓦特
页数:378页

书籍目录

目录
译者序
前 言
第一章 现实主义和小说形式
第二章 读者大众和小说的兴起
第三章 《鲁滨孙飘流记》、个人主义和小说
第四章 作为小说家的笛福与《摩尔 弗兰德斯》
第五章 爱情与小说――《帕美拉》
第六章 个人感受和小说
第七章 作为小说家的理查逊与《克拉丽莎》
第八章 菲尔丁和小说的史诗理论
第九章 作为小说家的菲尔丁与《汤姆 琼斯》
第十章 现实主义和后来的传统
英汉人名术语对照表

作者简介

小说作为一种文字形式,它的产生、发展、完善,需要一定的社会历史环境,而其中的哲学、宗教、经济、社会阶段、科学技术诸种因素都对这种文学形式的定型,起着或多或少,甚或是关键性的作用。认清个中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对了解文学的发展规律,了解某种文字形式的形成过程,是十分有趣而又有益的。我们这里译介的学术专著《小说的兴起》,就是这样一项有趣且有益的研究。
本书的脚注均为译者所加,原注附于每章的附尾。全书的人名、书名中英文对照索引附于书末,以便查阅。
作者把“小说的兴起”作为一种新的文学类型置于十八世纪的社会关系之中,并突出了当时占优势的中产阶段级的特征。著名的美国《星斯六评论》说:“本书的力度不止表现在某一种方法或观点上……,瓦特教授不仅使我们对作为主要社会趋势的文献或反映的小说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使我们对艺术创作的本质有了新的认识。”


 小说的兴起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此书的出现完全可以作为小说史研究的一个重要节点。读本科时只听老师提过关于印刷术兴起、女性阅读风尚和novel这个概念如何出现的只字片语——这似乎也是本书最为流行的观点。然而真正读到原著,才发现精妙之处比比皆是。其中作为总论的第一章,既不以论带史,亦因背后始终捆缚着小说发展的深层机制而显得义理清晰。第一章,主要针对“现实主义”这个概念进行了哲学与文学方面的具体辨析。当然,这是极为重要的一章。中世纪经院现实主义者的普适的、抽象的现实观逐渐被新兴的现代意义上的现实主义代替。洛克的《人类理解论》,笛卡尔的《方法谈》以及《形而上学的沉思》都展现了对个体特殊经验的重视。这种逐渐形成的现实主义思维传统,和小说作为一种革新的文体对个人经验的描摹,有难以被忽视的联系。这种联系自然不止于泛泛而谈,其间涉及到许多有关哲学—文学的严肃的学理分析,并不像表面上那么简单。“小说最充分地反映了这种个人主义的、富于革新性的重定方向的文学形式。先前的文学形式反映了它们所处时代的文化力求传统实践与主要的真理检验标准相一致的总体趋势。例如,古典文学和文艺复兴时期史诗的情节,就是以过去的历史或传说为其基础的,作家处理情节的优势也主要是按照一种正统的文学观念来加以评判的,该种文学观得自于该类型公认的模式。这种文学上的传统主义第一次遭到了小说的全面挑战,小说的基本标准对个人经验而言是真实的——个人经验总是独特的,因此也是新鲜的。因而,小说是一种文化的合乎逻辑的文学工具,在前几个世纪中,它给予了独创性,新颖性以前所未有的重视,它也因此而定名。”如此,novel和fiction的区别开始清晰起来。笛福和理查逊是在欧洲文学史上最早的其情节并非取自神话、历史、传说或先前的文学作品的大作家。在这方面,拒绝“人类经验由确定不移的部分组成”的定见,为后世小说的创造性想象埋下了种子。现实主义的特殊的叙述技巧也开始逐渐兴盛,它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性格塑造和背景展示。在小说中,人物性格开始向《人类理解论》中的定义靠拢:人的个性是长时间获得的一种意识的一致性,即人的过去与现在的自我意识的相互贯通。在这里,时间是一个基本的范畴。个性作为时空中一个特殊点的存在,内部始终有具体的历史时间在流动,是独一无二、无可替代的存在。而在先前的虚构故事(fiction)中,人物主要偏向于类型化,性格塑造也非其间重点,而是作为故事情节本身的一个点缀。人物不是历史中的人物,而是外在于具体时空经验的、全然虚构的。这种极端,就是意识流小说。时间尺度同样应用于小说的背景展示。对时间具体流动的意识的缺乏,使得无论是古希腊罗马的史诗、悲剧、小说还是后世的诸多虚构故事,都可被用于“永久性适用”的说教目的。而自小说开始兴起,现代的时间观念结合对个体经验的凸显,让小说中的背景描绘与现实体验更为接近。与时间维度从来密不可分的空间维度开始有了具体的地点名称,也为更加真实可信的环境描写增添了基石。以上被瓦特称为“形式的现实主义”的技巧,是区分novel和fiction的重要维度,这与后来兴起的狭义的现实主义思潮相比,几乎可说是文学史上的康德,从此流淌出的,是全新的现实观与创作观。它也体现了资本主义兴起的大背景下,对人的经验的高度重视与肯定。
  •     看有关拉伯雷的文章提及此书,就找来看。观点说不上独到,但写法老道,传统文论中规中矩的风格。提及印刷术的地方,似乎还很可以和希利斯 米勒以及波兹曼做个比较呢……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結合社會學角度 但又不至於因此而偏廢文學本質 好書!
  •     文化研究部分堪称典范,文本分析部分太冗长~
  •     反映论与作者论的结合再加以文本细读法
  •     细究小说起源,会涤荡掉些随小说式微而起的缅怀之情,对纸张铅字、黑白影像更有感觉的自己,还是穿越吧
  •     少给一颗星是报复你书第四至九章把我虐哭嗯哼~ 建议书名改为:笛福、理查逊、菲尔丁研究—兼谈小说的兴起 “如果小说要获得与其它文学样式同等的地位,它就必须与整个文明的传统发生联系,并以一种评价的现实主义对它的描述的现实主义进行补充。”简·奥斯汀做到了欧耶~
  •     有种看前传感觉,异形的诞生。
  •     书名准确点应该是小说在英国的兴起。
  •     在被迫进行体力和脑力劳作的间隙想到并最终被这本书打动,本身就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寓言。小说的传统在何种意义上和我的生活有关,而不是仅仅和我在日常生活中做的“研究”有关?虽然在表面上,它已经透过许多人给了无数种可能的指示,我还是隐约觉得:这是那则陪审团一样的寓言,想让作为读者的我,用自己的话来交代的事情。
  •     我学校老师翻译的
  •     虽然不难读,但还是一片混乱... - -
  •     很有启发的书,写法好。个别的地方好像翻得不太准确。另,刘禾的《跨语际实践》是不是受这本书影响?
  •     形式现实主义和它兴起的原因。
  •     见解精警,论述节制。
  •     C2
  •     赞不绝口
  •     前三章
  •     有趣而细致的小书,外部的社会经济文化和内部的叙事方法结构情感道德,论述了笛福,理查逊和菲尔丁的小说
  •     征引率很高的一本理论书,我在旧书店买到的一本好书。
  •     这本书编辑的不太好啊。版权页的Ian Watt印成了Lan Watt,正文中间似乎还有漏印的一行---我买的应该不是盗版啊。看了两章,有的地方翻译的挺拗口。
  •     笛福+韦伯是美妙的一对;买小说的是中产阶级;现实主义在有趣的同时用人物全名和环境描写保证真实;形式上现实主义=道德上中立
  •     匆匆翻过。从经济人的角度分析鲁滨逊,从个人主义的兴起看想象虚构故事的主角形象的转型,脱离了史诗戏剧和神话的窠臼。技术革新带来的妇女阅读群体的增多。印刷出版市场的介入。婚姻的纠葛是不同阶层的社会伦理和价值观的博弈。作家的创作从谋利和无意识创作到有意识的结构和情节的成熟。英国小说的兴起是各种社会经济伦理变迁的产物。三位作品读得不多。
  •     经典之作
  •     学习学习十八世纪文学研究范式。挺严谨的,部分章节做得有点像社会文化调查的感觉。这也难怪说现在的小说研究经常过于哲学化...但是Watt的度把握得挺好。这是个很大的题目,作者也尽量让自己的面广。但读过又总觉得有些什么欠缺?总觉得这本书存在着什么缺点,读完不是那么满意==感觉没有自己一刷那么神了==可能英文版还得再过一遍吧...
  •     书名和译序有点误导,容易让人以为此书是探讨小说兴起由哪些因素促成的。但实际上作者要提出和要解决的是前言中提出的问题:小说与众不同的特征是什么?作者在第一章第一节提出了自己的解题思路:凭着对人物个性化和环境详细展示的关注,小说肯定可与其他文学样式和虚构故事的先前形式区别开来P12。接下来在第二节作者提出了自己对小说特点的最重要定义:形式现实主义。“形式现实主义是小说形式中固有前提的叙述式体现:这个前提就是人类经验充分的、真实的记录。因此,出于一种义务,他应该用所涉及人物的个性、时间地点的特殊性这样一些故事细节来使读者得到满足,这些细节应该通过一种比通常在其他文学形式中更具有参考性的语言描述出来”P27。其后对笛福、理查逊和菲尔丁的小说细读都是对这一定义和思路的图解。最后此书翻译不行
  •     再次批判自己,有这么闲工夫,该多看看专业书……
  •     这个差纯粹是给翻译的。英文中文都够呛的人,才能翻译出这么个东西来。
  •     翻译有点糟。书还是很不错的
  •     我真的已經筋疲力盡了…………………………………………
  •     故事的核心是不变的,变的是讲故事的嘴唇。没有很新潮的理论,从当时的经济社会环境出发解析了第一部小说为什么在这个时间这个国度出现。将小说的主要因素和古典作品的比较,寻求其中的不同点再结合当时的社会因素进行分析。
  •     “小说是被上帝抛弃了的世界的史诗“——卢卡契
  •     对十八世纪小说家笛福、理查森、菲尔丁的专题研究,兼“形式现实主义”理论。这种小说理论最后似乎是指向普鲁斯特的。。人们难道不能同时赏识理查森和菲尔丁吗?这是个疑问。最后最完美的产物是奥斯汀。。
  •     绝对的经典。
  •     补。
  •     翻译有点隔
  •     导师指定书
  •     看得直想吐血,泪奔啊……不说内容怎样,就冲我这痛苦劲也不想推荐了……
  •     “当旧道德和旧社会的关系秩序被鲁滨孙·克鲁梭用个人主义翻腾大浪毁灭之时,小说的尚成问题的地位和现代思想的地位,才得以一道确立。”
  •     对纲领性章节有细读。总体上是,洛克的“人/哲学”和笛福等人的“人/小说”之间的相互阐释,以及,由文学形式的嬗变,诸如走向个性、走向真实的文学模态,文本时间的变革,等。多处出现“真实”一词,似乎,大多文学变革主张都有“真实”助阵。
  •     内外兼修扎实饱满
  •     翻过。还需再读。
  •     ★★★★
  •     切入点不认同,总觉得很别扭
  •     小说是从英国兴起的,一句话总结。
  •     十八世纪的新开始 逐渐开始显现个人经济主义 不平等的婚姻 滑稽的散文史诗
  •     这是一部了不起的文体研究之作,让我对小说的文体发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观点新颖,材料翔实,语言有趣,再加上译者得力,使得这部学术著作也能对人产生并不小的的新引力。这样好读的研究性作品,真是了不起的手笔!
  •     2016-11-3
  •     为配合课程一星期赶完,太急。
  •     rubbish
  •     很严谨,主要讨论18世纪的英国文学,但对参照中国近代文学的起源也是很有价值的。
  •     笛福、理查逊、菲尔丁同出一时代推动了今日面貌的“小说”的兴起,作者关注的正是其背后的有利社会环境究竟是什么,如瓦特所言,小说的现实主义并不在于它表现的是什么生活,而在于它用什么方式来表现生活。翻译水准没看原著不敢妄断,但错字确实太多。这一批书是不是可以考虑重译了呢。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